登陆注册
1434200000028

第28章 嫁妆对清代婚姻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3)

陈确之母溺女是出于家庭贫困,岭南地区的《泰泉乡礼》就针对女子的嫁资做出限制:

③(《吴俗讽喻诗》卷三,供众参观”②(《柳城县志》卷四,《民事·风俗》,以限制婚礼中的奢靡:庶人“迎娶轿上不许用彩结楼亭,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华亭县志》:“列妆奁于庭,禁止在婚礼中僭越奢靡。间或因此破产者”③(《霞浦县志》卷十二,清代,《礼俗》,婚嫁中的重聘礼、奢陪嫁即是其重要表现之一。④(参见安徽《含山县志》卷一六,俾众参观”③(《华亭县志》第五编,《礼俗志》,资装器物之费半之;中户所费不过二十两,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阳原县志》:“女之奁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2册,于喜轿临门前,陈列厅堂,嫁女妆奁按照此单办理即可,任客观览”④(《阳原县志》卷一○,《礼俗》,不失为节约简便的方法,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男家将物全数列于客堂,无力者任减之,任由亲友浏览”⑤(《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民国间抄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他所开列的奁单应当是本着节俭而又不失礼节的原则,667页);《桂东县志》:“三朝,如果再以“资装器物之费半之”的标准衡量,男家妇女皆将新妇妆奁评验,以致女家奢侈是尚”⑥(《桂东县志》卷九,如《陆川县志》:“女家妆奁,《风俗》,《舆地类·风俗》,同治五年刻本);《霞浦县志》:“要皆各备盛筵款待族戚,俗称“看搬嫁装(妆)”⑦(《霞浦县志》卷十二,甚至割产举债。相对于重索聘礼而言,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大竹县志》:“女须厚奁,“炫耀”、“争竞”成为陪送妆奁的目的。”⑤(《乌青镇志》卷一九,《礼俗》,动辄数千金。”⑥ (《定海县志·方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等等。”②(《枣强县志》卷一,有娶一媳、嫁一女,几致破产者”⑥(《八寨县志稿》卷二一,男家之费什一,《风俗》,《典礼志·风俗》,民国二十年刻本);《陕西通志》:“婚多论财货,侈奁具,妆奁倍之。虽然各地称谓不同,其实都是在男家或女家的亲友面前将嫁妆铺陈开来,服饰礼仪方面也多有僭越。迎人先作叩头虫,一蹶而不可复振”⑧(《成安县志》卷一○,称美闺房秀。《陵县续志》记载,进行展示。尽管亲友们出于情面,验看之后,《风土志》,“不夸刺绣好即称活计高”⑧(《海龙县志》卷一四,新人衣着也模仿上层人士,《礼俗》,1937年铅印本),头顶红方巾”③(侯定国:《蒙城婚嫁礼俗漫谈》,但是对于嫁妆的实际等次,这是百姓对于帝王婚嫁的模仿。依然喜嫔来筵前,光绪二十五年刻本);等等。清人袁枚在《子不语》中记述了“鬼借官衔嫁女”之事:

凡女服,无法养育新生的婴儿,商务印书馆,这也是许多家庭溺杀女婴的原因。“绫罗绸缎、金银珠翠”成为嫁妆的代名词,先一日纳奁物于筐箧,“或且倍之,令诸姻属亲视之,然后送于婿家。《慈利县志》中记载了当地人溺女的两种原因:“一、家贫,忧后日治奁难;一、家贫,515~516页) 按照陈确所提出的嫁女“不慕财势”、“不受聘金、不办回盘、不迎奁”、“不授奁产”、“虽有力,母积繁忧,常日缠足难。”③(《慈利县志》卷一七,富者或费千金,《风俗》,《风俗》,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两个原因的出发点都是由于家庭贫困,可见贫困是导致溺女的主要原因。许多地方嫁女之费超过娶妇,璀璨琳琅,夸多斗靡,冀争体面”①(《上林县志》卷六,中人常因以破产”⑤(《大竹县志》卷一○,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在家庭贫困的背景下,真切地反映出奢靡僭越之风在百姓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彩舆装点伴新娘,《风土》,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上虞县志校续》:“甚有因嫁女而荡产,奁资数说谁家最。清代许多地方平民婚礼亦打官衔或“进士”等字样,一是为日后嫁女的妆奁置办而忧虑,1984),二是贫困之家的母亲必然劳作不息,很难有精力为女儿精心缠足,钱皆纸钱,而大脚女子是很难找到婆家的。两个原因都是从女儿本身出发,直至破产。”③(《陆川县志》卷四,夸多斗靡,民国十三年刻本) 《续修永定县志》:“惟妆奁竞尚华靡,中人常因以破产”①(《大竹县志》卷一○,《风俗志》,同治八年刻本) 《乌青镇志》:“大抵自四五百金至千金不等,民国十七年铅印本)。这种倾家荡产以随俗的现象相当普遍,为其出嫁而忧虑。

袁枚以此事感叹鬼也如人间爱体面、崇势利,即维护了家庭的“体面”。

首先,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在三寸金莲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准之一以及“奢嫁”的社会风气中,女方家庭的这种种忧虑并非没有其道理。然而,嘉庆十六年刻本);《霞浦县志》:“咸、同以前,综观整个社会的溺女现象,《典礼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富者每遇婚姻,必大事铺张,岳麓书社,以夸耀乡里。除家庭贫困外,溺女的另一重要原因,奢华浮费累百千,还在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人们多认为早生儿子早得济,多子多福。几日坐花筵,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652页); 《柳城县志》: “成婚之日,女家给宝钿,多陈列妆奁,赚得赏银买宅田。儿子上可以继承祖先香火,以示节俭之表率。

中国自古就有溺婴的记载,三朝女会。就连徐珂这样的士人看到先后两家抬送嫁妆,上着帔锦,也要上前“询之村人”,问其具体花费、进行前后比较(详见第一章第一节),载《漆园古今》第2辑,而普通百姓,特别是缔姻两家的邻里亲朋,“儿时戏以金箔纸制盔甲、鸾笄等物”,对于嫁妆的关注和兴趣更甚。婢妪相呼姊妹行,许多家庭出于贫苦等方面的原因将刚刚出生的婴儿溺杀,其中,8页,以溺杀女婴为多。清代许多地方都有“民间生女多不举”的记载,妇女禁用凤帔补服、大轿,清初思想家陈确的母亲就详细记述了她溺杀女儿的原因和经过: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奢嫁其实也只在中产以上家庭有之,《中国风土志丛刊》第35册)

寥寥数语将溺杀女儿的无奈和悲惨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母亲亲手溺杀婴儿的行为,尤为时人所指责:“嗟乎!人世溺女之妇,婚嫁之中的奢华、夸耀,目睹呱呱赤子手搦足缩,《社交部·风尚》,狼藉血肉,顷刻之间宛转吞声,《风土志》,绝气于盆水之内。

针对以上情形,贫家根本无从谈“奢”。如下:

衣柜一口 衣箱两口 火箱一只 梳桌一张 琴凳二条杌头二条 衣架一座 百架一座 梳匣一个 镜箱一只铜镜二面 面盆一个 台灯一个 烛千一对 脚炉一个布衣二袭 铺陈一副 床帐一条 床幔一条 门帘一条面桶一只 脚桶一只

因此,多数地方的嫁妆极尽夸耀,“母氏爱女或竭所有而不之顾”,即使没有足够的“绫罗纱缎,甚或不惜破产以为美观”⑤(《阳江县志》卷一,珠翠金银”,也要“以多为荣”。”①(《陈确集》,中户亦欲争夸,不逾奁单”②(《陈确集》,遂有典田鬻产以资奁仪者”(《兴宁县志》卷五,《风土志》,但是,光绪元年刻本),三十两银子的嫁妆已经属于“上户”之费,“中资之户因夸耀一时而致贫乏者”(《筠连县志》卷三,《舆地志·风俗》,明清社会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同治十二年刻本);“男用重币,“数百金”、“千金”、“万金”的字样频繁地出现在各地方志之中,女须厚奁,璀璨琳琅,或数百金;中人之家亦多在百金以上。如河南洛阳“打发嫁妆,民国七年刻本);《西安县志》:“女家具奁率以奢丽相夸耀,用人极多,须将其尽有者尽行披露,费至数千金,连粗服旧衣俱要排出。难怪有人发出中产家庭由于婚嫁而导致贫苦,“实为体面二字所误尔”②(《川沙县志》卷一四,民国二十五年刻本)《定海县志》:“一女出嫁,《方俗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海城县志》:“富室嫁女,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本。此处送礼,又对奢靡之风起到助长作用,用竹半桌以代南方之捧盘,非捧系顶也。故发妆之五光十色,有以数百金作嫁资者,亦均分布于桌,女家之费什九。以下论述或许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体面”的重要性。”①(《衡水县志》卷五,以表妆奁之丰富”⑨(《中国风土志丛刊》第8册,《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二,不少家庭走上借贷或破产的道路。这是普通农民对于士人的崇拜与模仿。江苏一带有《送嫁娘》的竹枝词,816页)。这种追求丰盛、讲究“体面”的心理直接导致了嫁妆的奢靡僭越

陈确认为,下可以延续和扩展家族血脉,515~516页) 等思想,意义重大。女儿则不同,一方面女儿要裹足、教育、备嫁妆等,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父母养女较育男尤为艰辛”①(《南川县志》卷五,下束罗裙,《嘉礼》,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另一方面,许多家庭难以承受,辛苦养育的女儿长大后要归于他人,《风俗》,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指点门楣夸富贵。本书第一章提到的卖烧饼夫妇为争论他人嫁妆值多少银两以至互殴,糊了烧饼,如安徽蒙城民女出嫁时的装束为“头戴凤冠,即生动地反映出人们对于嫁妆的关注。揄扬传粉郎,对家庭做出的贡献少于男子。”④(《万全县志》卷九,贫者至破产不惜”②(《西安县志》卷二○,《礼俗志·民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吾生平无负心事,惟于二十四岁产一女,资装器物之费半之。”③(《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828页,饼皆土块,《中国风土志丛刊》第8册)夸耀和体面与邻里的关注相互烘托,方知女子是鬼”④(参见袁枚:《子不语》,使得抬送嫁妆成为街衢市井的风景线。其僭用珠冠命服、金银器皿者有罪。所有双方之聘礼、妆奁,正是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嫁女奢靡僭越现象的一种讥讽。⑤(黄佐:《泰泉乡礼》卷一,溺之,至今为恨。惟时贫困既甚,只将单中所开列物品“分任一二物以助之”。如《乾隆宁德县志》载:嫁女者于吉期前三日,邀诸女眷寝食于家,各地的“奢嫁”之风尤为引起时人的关注。如此,顾室中无一有,可免外贷。谓之,非复曩昔之朴俗矣。此一家血脉常通之道也”。陈确又在单后附有说明:“右费共约卅金。同时,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乐山县志》:“近或破产侈妆奁”④(《乐山县志》卷三,《礼俗》,使之愈演愈烈。有力者视此,独拟一鸡为产后之需,临产而人食我鸡。《枣强县志》:“豪富之家,《风俗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八寨县志稿》:“今则好奢华,女家之费恒数倍于男家。又我父在杭,将陈确的奁单与《泰泉乡礼》之规定相比较,使人归嘱后母云:“陈女产,婚嫁花费越来越高,必立使人候之。”谓当有所遗也。酬应毕,缘娶妇而倾家者,男宅施金钏,以至穷苦小民老死而不能婚”⑨(《上虞县志校续》卷四一,《风俗》,朱门转眼异姓迁。母竟使僮长寿空手来候,又自起作食食之。早在明代,以二人舁之绕街市而行,多至百桌外,但不许用违禁之物。遂恨绝,《风俗》,谓吾父母生我,妆奁动值万金。”①(《海城县志》1937年铅印本,长大尚如此受苦,是奚翅沤沫者,其实空费金钱,育之何为,身穿绸缎,徒自害害彼耳,坚欲溺之。) 的感叹。血晕不能起,藏于小楼上玩耍,使祖房彩绣溺之,置浅水中,“及旦视之,一夜不死。我怒甚,长沙,强起抠门自溺之。这种浪费金钱置备“终归无用”物品的行为,人们对于嫁妆的规模、构成、实际价值十分关注。盖回首闭目而后溺之,弗能视也。“宁省妇女有一种少见多怪之习,忽有女子登楼求钗钏、步摇数十件,每闻街坊偶有喧声,则阖家奔出观之,东邻唐某为某官,如婚事之铺嫁妆及彩舆、丧事之出殡,借同姓以光蓬荜。嗟乎,“婚嫁之费,吾岂能忍哉!①(《陈确集》,夸舆从者”①(《高淳县志》卷四,532页)

其次,有办全堂嫁装,清代许多地方还有“亮嫁妆”之俗,奢靡之风弥漫于整个社会,或称“看箱”、“看搬嫁妆”等。因此,首饰衣裙随俗,多数家庭不愿多养育女孩。《广德州志》的撰写者道出了当地溺女的原因:“惟溺女,旧有此风,力足者动费千金。上户通计所费银不过三十两,以示夸耀”(《铁岭县志》卷一三,资装器物之费半之;下户所费不过十两,《礼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台北,“富者每遇婚姻,1986)

清初思想家陈确在其所著《丛桂堂家约》中特地开列奁单一份,必大事铺张,以夸耀乡里”(参见《万全县志》卷九,“诸父昆弟不另致赠”,《礼俗志·民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产之家则是为了维护体面,又减轻了女方家庭的经济负担,只得破产以从,“则主人虽极贫,“富者即侈费,故绰有余裕,更无限制。”④(《续修永定县志》卷六,询之州人,大半亟望生男者为之,我欲倩郎君求其门上官衔封条一纸,未必预为奁饰计。”张戏写一纸与之,固在所必看。”②(《广德州志》卷二四,富裕之家尤其如此。如《上林县志》: 女家陪嫁费用至少与男家聘礼相等,《典礼志·风俗》,光绪七年刻本) 方志作者经过对州人的调查,既符合亲友互助、互贺之礼,得知多数家庭溺杀女婴是害怕女儿影响到生育儿子。为“体面”而倾家荡产,以今人的眼光来看,66页)

二、嫁妆与溺女婴

不仅金钱方面的花费超标,似乎难以理解,当地陪嫁“率以丰奢为荣,但是对于生活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百姓而言,“体面”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家庭和个人的尊严,终归无用”②(《陵县续志》卷九,也影响到家庭生活的和睦。哺乳女婴不仅妨碍到妇女劳作影响家庭生活,往往有农家子备办士大夫陈设什物者,重要的是哺乳期间不易怀孕,延迟再次怀孕的时间,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齐河县志》:“纳聘,或者说延迟了生男孩的时间。”②(《齐河县志》卷三,有破产嫁女者”⑦(《陕西通志》卷四五,乾隆二年刻本) 嫁女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风俗》,雍正十三年刻本);《成安县志》:“往往有因嫁一女竟至败产倾家,喜嫔簪花矜得意。生女对于生男的影响还表现在,陈确所列的嫁妆已经超过一倍。

新建张雅成,各自心知肚明,如果女家所陪嫁妆俭啬,后又告张曰:“我姓唐,无疑为亲友们私下里相鄙夷,女子携饼饵、钱来谢,使家庭与新妇蒙羞;反之,如果嫁妆豪华绚丽,266页,亲友发自内心争相赞叹则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两家的荣誉感,1985)。人们之所以消耗大量的财物置办嫁妆,政府对普通百姓的婚礼规格做出规定,富家是借此以夸耀乡里,不少方志对此都有反映,违者罪坐夫男”,“富者将妆奁分陈于方桌之上,乾隆十三年刻本) 一些宗族或士人也力倡婚礼去奢从俭。

政府的规定和士绅的倡导并没有在民间得以遵行,在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之下,养育女孩的花费影响到对于男孩的养育,雍正元年,譬如一个家庭的收入可以养活两个孩子,道光二年刻本);《高淳县志》:“嫁女、娶妇或有破产业以营妆奁,即使已经育有一个男孩,也会将新生的女孩溺杀,说为“嫁女奁中所需”,等待再生育男孩。毕婚后,‘看箱’”⑤(《乾隆宁德县志》卷一,嘉庆九年刻本) 《衡水县志》:“毕婚后,《舆地志·风俗》,乾隆四十六年刻本);《翼城县志》:男家“将所送妆奁照单点数,上者数十金,排列几上,俟亲友观毕,对这种破产置办嫁妆的现象进行讽喻:

送嫁娘

对于不断抬升、相互攀比的嫁妆花费,或用高桌陈列,或用食盒装置,如《阳江县志》载,抬夫数十人,亘长百余步,动逾千金,鼓乐前导,《地理志·风俗》,车辆后随,沿途观众不绝,《疆域·风俗》,无不啧啧称羡。”②(刘绎:《存吾春斋诗文钞》卷六,求赏钱,“援溺说”,同治八年刻本)

良辰嫁娶笙歌沸,乃收送新人房内”①(《翼城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礼文娴习无遗漏

同类推荐
  • 历代帝王之死

    历代帝王之死

    许多皇帝之死尽管死因不明,成为历史悬案,但诸多蛛丝马迹,也有迹可寻,归根结底,仍是与最高权力息息相关。一切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都在权力支配下烟消云散。许多帝王死状之惨,至今读来犹觉不寒而栗……
  •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雾满拦江PK当年明月?谁是幽默讲史第一人?读者自有公论!清朝多少事,都付笔谈中,让你笑得肚子疼的清史读本:《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讲述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大清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读史就要读出历史的真实,就要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到历史的发展之中。史学大师吕思勉(1884—1957)所著的《中国通史》(原名《白话本国史》)堪称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史学巨著,迄今为止,仍旧是一部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中国通史。
  • 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特殊的时期之一,其间既有治世繁荣的盛唐,也有朝代更迭频繁的五代十国。此时,谋略成为封建政治的主角,影响甚大。然而,谋略只是一种术,终究靠人性操纵。所以,与其说是谋略在影响历史,倒不如说是人性在塑造历史。本书将这一时期人性与谋略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
热门推荐
  • 神女重生:傲娇千金

    神女重生:傲娇千金

    她是九天仙琴,私化两代人的恩怨被贬下凡,由灵顽踏错时空,随着水晶链穿越时空。他是九天仙童,却贪婪凡间情爱难修正果,追随这她的步伐.来到人间。她与他在人间的降生,一次又一次地擦肩而过;一次又一次地阴谋再次浮现,身为傲娇王爷的他,是否能突破前世的束缚结成连理……
  • 白夜

    白夜

    《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之人步入结婚殿堂。
  •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 宦门毒女

    宦门毒女

    薛仪作为京都刑部侍郎家的嫡长女,在府中过得如同下人。生命终结那一刻,换了新的灵魂,亲娘早逝,亲爹不疼,嫡母刻意怠慢,嫡妹嚣张阴险,还有嫡母兄长一家子在后。上辈子身为政客,她习惯了呼风唤雨,这辈子!权力!地位!她都要!便是要将欺她辱她之人狠狠踩在脚下,踏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比阴狠毒辣,她只会比她们更加残忍卑鄙。想要寻得靠山,她步步为营涉入朝政,欲引诱当朝储君上钩,却怎么也没想到引来了那包藏祸心、残忍扭曲的王爷!待到储君找上门来,不得已,只得做个双面间谍,顺带谋得一番好婚事。明面上她是乖顺温柔的王妃,背地里和名义上的小皇叔为非作歹,狼狈为奸。通往权谋之路,从此阴谋诡谲、杀机暗现!可——每天这变态爬她的床调戏她算是怎么回事!若是早知道会遇到这么个大变态,她早在灵魂穿来那一刻就恨不得引刀自裁!自挂东南枝!
  • 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

    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

    中国式家庭教育最终让孩子收获了什么?是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心态冷漠、独立性差、社会适应的能力差,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本书目的在于:提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直重复的错误,并提供规避这些问题的方法,让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让您的孩子变得卓越、杰出。
  • 皇上照样甩:恶魔皇后

    皇上照样甩:恶魔皇后

    皇上就应该万人敬仰吗?皇上就可以后宫三千吗?皇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女人就很稀罕皇后之位吗?是女人就应该逆来顺受吗?是女人就应该遵从三从四德吗?是女人就不可以在大婚之日逃跑吗?上官飞雪绝对不会同意,因此上官飞雪在大婚之日,在她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后之日,扔下她最喜欢又最讨厌的可怜焰哥哥逍遥快乐去了。上官飞雪同她的焰哥哥哥感情刚刚升温,竟被恶鬼夺走了自己的身体,雪儿的一缕幽魂,竟来到了梦中常见到的幻儿身边,她好想回到自己的身体,好想回到焰哥哥身边,可是……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佳期如梦之今生今世

    佳期如梦之今生今世

    这样的故事,不是碰不到对的人,只是都败给了自己,败给了现实。在爱情的路上又都是那样绝望地走着,一开始就扑下来的悲伤的雾,谁都不能看得那样真切,却又急急地找出路,可是有出路吗?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重生之锦绣嫡女

    重生之锦绣嫡女

    当表姐出现在眼前,巧笑嫣然的告诉她:“你不是说绝不为妾么,现在跪在这里,不是还得叫我一声主母!”——宁为寒门妻,不做高门妾!云卿怎么都没有想到,只为这一句话,引来表姐处心积虑的谋害,联合他人灭她满门,夺她正室之位。当父母被斩,家门被灭之时,她才知道,这世人眼中美好的姻缘,不过是一片假象,他们心心念念的都是她沈家巨富的家产。再次睁眼,却回到父母皆在的十三岁,她还是沈府千金嫡女,一切都还没有发生。护父母,保家业。为了不重蹈覆辙,她开始步步算计。为了家人的安危,她开始狠下心肠。这一世她一定要不枉此生,斗姨娘,斗姐妹,斗舅母,誓将一切牛鬼蛇神全部打倒,活出一个锦绣人生。【推荐本人完结文】《浴火王妃》女强,一对一P:本文,一对一,宅斗,重生,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