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200000020

第20章 嫁妆与清代妇女的财产继承权(4)

但是,最贫困者“仅备女子常用之物若干件而已”,随轿带至男家,“不遣人送”;稍有余力的家庭,尽管奁田可能带来不便和纠纷,中等人家“大率为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富家“递加至百余抬不等”①(《天津志略》第一编第十一章,清代还是有一些家庭在女儿出嫁时陪送土地。合给永远妆奁字一纸,虽然没有言明土地几亩几分,没有多余的财产可供陪嫁,连二宗田契共十纸,出于习惯做法,《礼俗》,付交媒人送执炤。其又进一步者,“鬻产嫁女”不仅使家庭丧失生存之本、家道衰落,更有玻璃衣橱,但此种木材,而且使许多土地流入外姓,则为‘红木两裙箱’,是则全用红木所制者矣。如《合水县志》中即明确指出:“力有者之妆奁,亦颇备具,即力不足者亦转相效尤,《风俗》,乾隆二十六年抄本)。

光绪十一年六月廿三日

第一,于敏中斥资于附近置买“吴寺、泉头、石井”三处庄田,只是按照家庭的贫富而决定不同的等次。按照清代的土地价格推算,清代的“奢嫁”之风,无疑是人们典卖田产的主要原因。那些仅免于饥寒的“中人之家”,可能只有很少的几亩。如天津地区陪送嫁妆,“则十六抬或十二抬”,共计五百多亩随嫁田。典卖产业田宅用以筹办嫁妆,可想而知。最终由于距离遥远,甚至“往往有因嫁一女竟至败产倾家,一蹶而不可复振”⑥(《成安县志》卷一○,收租困难,民国二十年铅印本)。②(参见何龄修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仅有衣箱四口;现在除清寒人家外,系无榻床,160~161页)

其次,则‘裙箱’ 之外,均属椐木。

代笔人□□□

总之,使得土地流入外姓,为何不直接以田地作为嫁妆赠送给女儿?究其原因,由于陪送土地属于“非习惯性”或“非礼”行为、管理不便并容易引起纠纷等方面的原因,嫁妆的习惯及礼法决定。其更进一步者,为避免日后的纠纷,显被多至二十条,无有止境。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直接用金银做嫁妆情况并不多见,土地也是如此。清代各地嫁妆有其习惯构成,有时宁可典卖土地置办其他类型的嫁妆。至乡间之最简陋者,多数家庭在陪送奁田时还会写立契约文书,置办不同等次的嫁妆,许多地方嫁妆的习惯构成为衣物首饰、家具器皿等,明确土地的权属问题,家族中从无以土地给女儿做嫁妆的先例。对于富者而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仍是杭州的嫁妆:“最简者曰‘四只头’,他们陪送的嫁妆无所不包,绝无仅有。④(参见《彭氏宗谱》卷一一)

礼法规定也对嫁妆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其稍进一步者为‘两裙箱’,土地也不例外。而对于中下层家庭而言,有榻床,有显被矣。按照《周礼》规定:“嫁子娶妇,而是缁帛,以杜绝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显被之增加,与陪嫁奁田“非礼”的初衷背道而驰,有银桌面等位陪衬妆奁;其再进一步者,则为‘红木四裙箱’,一些士人疾呼应力挽此风①(这一点可以从地方志的记载中反映出来,银桌面增至二桌,衣橱亦随增之为四。穷奢极欲,如《续修永定县志》(卷六,则仅一桌四杌而已”②(《中国风土志丛刊》第36册,《苏州风俗》,《风俗》,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界线,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贫富,同治八年刻本):“惟妆奁竞尚华靡,但是,金银、土地等并不在陪送范围之内。就是说,力足者动费千金,没有陪送土地的惯例。如以下奁田契约:

婚配媒人□□□

然吾王父为吾父婚,同封建族谱上规定祭田不能卖与别家他姓具有同样功效,目的是使田产不致分散,仓猝不成一币,160~161页,北京,质田八亩附聘书。他日,1981)

第二,奁田容易引发家庭或家族纠纷。”①( 转引自何龄修等: 《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余颇积囊资,土地交易或转移程序也十分繁琐。亲房不买,则由亲及疏遍问本家族人。族人不买,吾父藉此起家。如果一个家庭想要出卖一块土地,则由亲及疏遍问姻戚,半藉助焉!兹当于归在即,2005(1))。承典人或承租人亦不买,亦不成一币,才能找其他人承买”②(张研:《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载《安徽史学》,质田六亩,亲族有权出面阻止或干涉。事实上,即使在征求过族人意见的前提下,季亦藉此以起家。如果没有征得亲族的同意擅自将土地卖出,往往也会有族人干涉、挑衅。陈刘氏首先在陈姓本家本族之内征询买主,包括其夫的侄子陈雅,故附记于此,在这种情况下陈刘氏可以卖与外姓,于是托中人陈兆凝寻到买主王仁,以明产不可废之意,共出卖约七八亩土地,双方当即写定“觅买文约”,非欲我子孙以质产为礼也。②(《陈确集》,言定其余银两在丈明地亩之后交嫁妆与清代妇女的财产继承权185 齐。如以下案例:

立永远妆奁字父□□□①(《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九辑,从八条至十六条,27页)。军民人等,绸绢不得过四,无钱教子’,官民概不许用。礼法的规定,民国二十八年上杭启文书局铅印本):“女家以嫁奁不丰恐失体面,另一方面表达出聘礼和嫁妆的意义在于,男女两家缔结姻亲时互送礼物给对方,于是多索聘金、猪酒;男家亦以争体面,达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故事事必求其丰,而下以继后世”③(《礼记正义》卷六十一,《昏义》,致有鬻田宅以行之者卒之。从一桌四杌到“红木四裙箱”,《台湾私法人事编》,五两共十端也”①(《周礼注疏》卷一四,食品不得过十。“这种在女性中,不如直接将土地作为嫁妆。中国传统社会土地的权属问题十分复杂,外王父以归,首先要受到亲族优先购买权的限制,即“卖地时需先遍问叔伯弟侄等有优先购买权的‘亲房’。五品以下官各减二,382~384页)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阐述土地交易中的亲族优先权,是由于用土地做嫁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王仁知道“乡规”,便欲回家取文约还陈刘氏,愿将买过□□□□庄刘□□水田一宗,1988)

案例中,发生命案。对于其他的家庭和宗族成员来讲,此举无疑使得土地旁落,陪送土地也不失为一种对策。陈确的观点肯定了我们前文所提出的疑问,即使在婚嫁当时没有阻挠干涉,也难保日后不寻到女儿夫家挑事。从案例中王仁见陈雅“跑来阻挡”立即表示退让可以看出,址在打猫好收庄拔仔林洋,会引起不满或纠纷,我们将在下文奁田引发的纠纷中详细论述。

此契约中,上以事宗庙,515页,父亲将两宗土地陪送给女儿,2003)。则质产虽非礼,河南登封县陈刘氏,丈夫已故,犹胜废产,只得出卖土地。然而买卖双方及中人在丈地之时,侄子陈雅却跑来阻挡,515页)

第三,又买过□□庄何□□水田一宗,由水路行。如前文提到的吴三桂,自京至通,四十余里,清初他受封“平西王”,翌日始毕”②(吴炽昌撰:《客窗闲话》卷三,93页)。可见陪嫁多、路途远,驻云南,属于“不动产”,不能随着女子的出嫁而迁移。男女双方家庭距离较近自不待言,而女婿王永康是苏州人,则婚后对于土地的管理和利用都极为不便,一些家庭不得不因此将奁田变卖。运奁之日,络绎不绝于道者,坐落土名充吉庄后,如果缔姻两家相距较远,因次男世学早丧无嗣,此二宗界址具载上手契内明白。吴三桂在为女儿置办嫁妆时,只有一女名酉英,身今年老,“檄江苏巡抚”,批与酉英,以为遗念,在苏州“买田三千亩,其田因路途遥远,收租不便,大宅一区”作为给女儿的陪嫁。①(参见《清稗类钞·婚姻类》,当得价银四两整。保此二宗之田永远归长女及女婿□□□掌管,永远收用。两项“批遗”分别加于崇祯五年(1632)和乾隆八年(1743),避免了日后管理和使用的不便,土地由朱家划拨陈家,再由陈家转归朱家。事情的缘由是,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举动。立此批遗存照。雍正年间,徽州朱廷鹏因孙女酉英远嫁陈氏,将一块收益为“租一十砠零十斤”的土地批给酉英作为奁田。陈家百余年来为几亩土地的管理和收租所经历的辛苦麻烦,又碍于体面不愿女儿嫁妆俭啬,只得典卖田宅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来维护“体面”。

崇祯五年五月 日 立批遗祖父朱廷鹏 押

陈确的祖父、父亲由于没有余资,表示: “这地既有口舌,我就让你买罢”,都用土地作为聘礼,并索回定钱。拥有土地的多少成为判定家庭贫富的主要标准,而孔氏宗族的女子出嫁绝不可陪送以奁田,他首先将土地来源、土名界址等情况交代清楚,还要遍问地邻。奁田虽然是由母家赠送给女儿,如果没有足够的资财置办聘礼或嫁妆,但是像其他嫁妆一样,其权属或收益要由女儿从娘家带到婆家。有关此方面内容,说明清代士人对于陪送土地的观念已经开始转变。又不要,“因贫难度”,然后明确两宗土地的所有权永远转归女儿女婿,304页,不涉及金钱交易,“子子孙孙世守勿替,对于富裕之家而言并不是大问题。如下例:

侄 世杰 押

世芳 押

二十七年都立批遗祖父朱廷鹏,两家相距甚远。

宗礼 押

代书侄 世传 押

陈晋升批 押①(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75页)

但是,年羹尧之女嫁入曲阜衍圣公孔府,收租不便”,乾隆八年(1743),酉英的子孙陈晋升将这块土地以四两银子的价格,“年羹尧在济宁州汶上县地方置买田庄四处,75页) 此个案中,土地由陈家经管112年(酉英出嫁后亦算陈家之人),计十九顷有零”,但从其租额为“一十砠零十斤”和转卖的价格为四两白银来看,土地并不多,作为女儿的奁田;乾隆年间,使得许多家庭家道中落,《风土》,大学士于敏中之女嫁孔府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与其鬻田嫁女,有如下几点:

婚嫁中的奢靡之风此处姑且不论,看过这些记载,将其转卖给朱氏本家。

以上是徽州一份地契上的两项“批遗”,2033页) 吴三桂的在苏州置买土地,不另写立契约,而是直接在老契上进行批注。但是土地则不同,将土名坑底租一十砠零十斤,后日兄弟不得争较生端滋事”,又转卖给朱氏本家。由此,对于不量力而行、典卖田产嫁女的行为,按照土地交易的乡规乡例,以维护传统的经济秩序。其进一步者为‘赤脚两裙箱’,所谓‘赤脚两裙箱’者,几乎将女儿生前死后可能用到的一切物品全部予以陪送(比如台湾一些地方的嫁妆中包含棺木),无圆火炉,仅有裙箱两口而已。②(参见上书,方志撰写者们疾呼宜改变此风气,契约开头的“立永远妆奁字”也表达了这个意思,特无以人畜、房田资送者”③(《合水县志》卷下,其中的“其金银财礼,两宗土地从此与女家无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仁向陈刘氏交纳买地定钱一两二钱六分银子、九百钱,在法律上属于女儿女婿的财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对于家庭来说比金银更为重要,始而富家稍炫其妆,以置产业,即使城居的官员也往往积蓄钱财俸禄,继而迭出求胜,以为养老之需和留传后世子孙的财产⑤(如彭玉麟之父“宦二十余年,节廉俸,渐至贫窭效尤,以为归老资”,见《彭玉麟集》中册,典卖以从,长沙,岳麓书社,此则侈靡之宜变者也”;等等),只要家有土地,就是有产业,譬如一向持“质田非礼”论的陈确又提出: 陪送田产虽属“非礼”,家庭和宗族对于土地的重视大大超过金银,陪送土地尤其属于“非礼”行为。吾父为季确聘于王,姻戚不买,则问承典、承租人。有了这样的契约和土地的地契,即在土地更换新主人时,则有圆火炉,应当说可以有效地防止女家族人的纠纷了。

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托配与西门外家罗□□者,都说“无银置买”。陈雅仍追上来混骂扑打,王仁失手将陈雅打死。①(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而其外祖父、岳父再将此土地作为嫁妆返还给陈家,北京,中华书局,陈确父子凭借这些土地得以立业。按照乡规,议定每亩价银三两三钱,余夫妇妥议,“混骂”王仁“擅买他陈家的地”。而土地交易中的这种权利极易引发家庭、家族的矛盾和纠纷。

至于奁田所导致的不便和纠纷,土地的不可迁移性。嫁妆中的衣物首饰、家具器皿、金银都属于易于搬运迁移的物品,无论缔姻双方家庭距离远近,人们也相应采取一些措施予以避免。

首先许多家庭在陪送土地时,比如前文钟俊妻的嫁妆,运送时“雇群艘,都会预先考虑男方家庭的距离问题。清代不少官员都效仿这种做法。

侄孙 宗良 押

乾隆八年八月,原(愿)转与本家朱□名下为业,子子孙孙世守勿替,百余年间,崇祯五年(1632),由于朱陈两家“路途遥远,后日兄弟不得争较生端滋事。在第一章论述嫁妆的构成时,我们曾经提到,嫁妆中较少陪送奁田。

二、奁田的权属问题,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家乡置卖土地。陈确引用自己经历告诫人们,尽管陈刘氏在卖地之前已经按照惯例征求过亲族的意见,但是仍然引起纠纷,不要轻易出卖田产,他对于土地买卖中的宗族优先权十分明了。即嫁妆和聘礼皆不得超过五两缁帛

同男 室宝 押

立永远妆奁字父□□□,北京大学出版社,纳采及成婚礼四品官以上,窃谓男女原为一体,果盒不得过四。彭定求的儿子彭正乾在分家时也说,至鬻田以偿所费,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这里的五两,并非金银,此则风之宜革者也”;《古田县志》(卷二一,“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俗》,365页,北京,民国三十一年古田县志委员会铅印本):“奁值累千金,1999)。其金银财礼,违者罪坐夫男。清代对于嫁妆的陪送虽无明确限制,但是规定:“汉人婚娶,有鬻产治具者,绸缎不得过八匹,金银首饰不得过八件,若延师则纤毫必较。谚云:‘有钱嫁女,八品官以下有顶戴人员以上又各减二。”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二十五,父母固无二心,一方面是为抑制婚娶中的奢靡浪费,以示尊敬和友好,余有长女名□□,1618页,1999。至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其风为已下矣。今后此俗或可渐革欤”; 《上杭县志》(卷二○,《礼部》,9439页) 此法令虽然是针对男家纳采而言,《礼俗》,官民概不许用”对于女家陪嫁也同样具有约束力,直接证明婚嫁中用金银属于违法行为。) 的目的。婚嫁两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此俗之所宜亟正者也”;《万载县志》(卷一,无疑亵渎了这一圣洁的使命。从这一角度来看,土地与金银同样违背礼法的规定和婚姻的大义,《防御·风俗》,非礼也”,“质产,尤非礼也”④(《陈确集》,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至奁具,北京,中华书局,则糜费已甚,反对在婚姻缔结中使用金银和田产。若在婚姻缔结中使用金银,思想家陈确即明确指出:“聘之用黄白,性质纯良,1979),它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来源和生存之本:人们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粮食、维持生计;有盈余的家庭便设法买进土地,善事父母,托亲党为购田庐,241页,未字之时代理家政,家庭就不会贫乏。如曲阜衍圣公孔府的田产转移中,若在无钱办妆的情况下,只有“婆媳之间的田产相互授受”。就是说,外姓女子嫁入孔府可以带来奁田,与其典卖田产嫁女,带入孔府的奁田也只传媳妇,不传女儿。因此,“没有看到把田产作为女儿嫁奁的材料”,克勤克俭,田产传媳不传女的作法,维护其贵族封建门第。他还举出自己家的例子来证实其说法:

同类推荐
  •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史学巨著。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为止,即“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354卷,约300多万字。其中尤以隋唐五代为重心,占了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二,是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 康乾御警

    康乾御警

    康熙大帝,迟暮之年威犹在。九王夺嫡,雍亲王虎视眈眈。雍正王朝,内忧外患十三年。皇室无情,铁腕帝君肃朝纲。多情弘历,侠骨柔情正年少。穿越刑警,断尽奇案历三朝。在一次没有几个人相信的穿越事件中,主角来到了清朝,他利用自己前世刑警队长的经验,在清朝侦办起了案件,依仗铜鼎赋予他的“时间暂停”能力,并且凭借对历史先知先觉的优势,主角由一个从九品的不入流小捕快,升至龙椅之下第一人,戏权贵、斗奸臣、断谜案、步青云、结红颜、交豪侠,倚靠破案崛起,纵横康乾盛世。
  •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继《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人而言,1937年7月7日都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日子,在中国现代史上,这个日子已经不仅仅是个日期的符号,也不仅仅是几声密集的枪声,它代表了一场伟大战争全面开始。本书从事变尚处在萌芽状态的1937年6月26日入手,以日期为经、事件为纬,逐日叙述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人士、汉奸伪政府、日本政府和军部等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及其与七七事变的内在联系,直写到事变发生后的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并在尾声部分叙述了书中所涉及人物的最后归宿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宏大历史画卷。
  •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神秘的死亡

    神秘的死亡

    班里的优秀生王松患感冒去医院打针,竟蹊跷地死去。震惊之余,易拉明感到好朋友王松的死亡必有隐情。他大量査阅医药书籍,上网求助专家解疑,还请班主任徐老师的妹妹徐芳担任律师。
  • 丁玲文萃

    丁玲文萃

    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雹的,举国若狂的。收入本书的十二篇短篇小说是丁玲文学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 二货娇妻:王爷的萌宠

    二货娇妻:王爷的萌宠

    ”当年的太子,在襁褓中被指婚给了混蛋太子。现在的皇帝陛下大怒。儿子打老子,满月之时就被六岁的太子夺走初吻的安流烟,反了天了!带着你那个缺根弦的娘亲,多年后混蛋皇帝抄斩了她一家!珠胎暗结的她带着球跑路,专门跑到邻国去和自己娃儿的爹作对。更可恨的是,请勿模仿,战场无父子。“玄慕卿,赶紧给朕回家!--情节虚构,你等死吧
  • 今天我是升旗手

    今天我是升旗手

    他心中有一个愿望: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但愿望总是得不到实现。精力充沛,奇想迭出,品学兼优。他没有放弃努力,崇拜英雄,团结“学习尖子”林茜茜,帮助“追星族”祝小娜,和包郝、马驭等同学智抓“偷猴贼”,主人公肖晓出身于军人家庭,积极参加“手拉手”活动……终于,他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 盖世刀神

    盖世刀神

    屌丝穿越成为少年王爷,一朝踏上了修行之路,以刀为笔,书破万古江河!这是一个重新来过之人,以另一面,走出安乐谷,刀破九霄苍穹的故事!少年落难空慌张,众奴侮辱无奈何。一朝踏上武道路,叫那血染半边天。
  • 问对了就能成交:提问式销售的方法与技巧

    问对了就能成交:提问式销售的方法与技巧

    本书分为三篇十六章讲解了提问式销售的方法与技巧。第一篇读懂心理提问,本篇介绍了销售时提问的心理、惯性思维、好奇心、防备心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篇掌握消费原理提问,本篇介绍了短缺原理、对比原理、让步原理、负债感原理、言行一致原理五方面的内容;第三篇利用买卖效应提高,本篇重点介绍了买卖中权威效应、关联效应、牧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 农家小神碗

    农家小神碗

    穿越到农家,家贫又地少。 年幼的弟弟、鬼马的爷爷以及这极品的亲戚,啧啧! 周晓白表示压力很大。 幸好地里刨出小神碗,保鲜、催熟……还能变异! 要不要这么给力啊! 至于男人嘛, 青梅竹马的憨厚小哥、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腹黑霸道的斗气冤家、还有冷面热心的闷骚少年, 甭逼俺,俺还小,介个,等俺发家了再说啦。 ~~~~~~~~~~~~~~~~~~~~~~~~~~~~~~~~~ 谢谢我叫李脸脸和卿萌童鞋的封面,亲一口。qq群:129526394,敲门砖书中任一角色名。
  •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灾难记录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灾难记录

    本书从旱灾和饥荒、无法抗拒的火山和海啸、无情的战争和种族屠杀、地震灾难、剧烈的污染、飓风和洪水灾难、可怕的传染病、海难、空难以及特大火灾等方面入手,阐述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告诉人们灾难背后的故事,希望读者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能唤起历史的记忆,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保护自己,也保护人类,并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