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800000055

第55章 齐白石年谱(1)

序 一

胡 适

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天,齐白石先生对我表示,要我试写他的传记。有一次他亲自到我家来,把一包传记材料交给我看。我很感谢他老人家这一番付托的意思,当时就答应了写传记的事。

那时我新从外国回来,一时腾不出时间来做这件工作。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暑假中,我才有机会研究白石先生交来的这些材料:

(一)白石自状略(白石八十岁时自撰,有几个小不同的本子):(甲)初稿本;(乙)初稿抄本;(丙)初稿修改后印本(《古今》半月刊第三五期);(丁)写定最后本。

(二)借山吟馆诗草(自写影印本)。

(三)白石诗草自叙:(甲)初稿本;(乙)改定本。

(四)三百石印斋纪事(杂记稿本)一册。

(五)入蜀日记残叶。

(六)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白石自撰)。

(七)白石诗草残稿本,这里面有随时杂记的事,共一册。

(八)借山图题词(壬申抄本)一册。

(九)齐白石传(未署名,似系王森然作,抄本)一册。

(十)白石老人杂件(剪报、收函等等)一小包。

我读了这些材料,很喜欢白石老人自己的文章。我觉得他记叙他的祖母,他的母亲,他的妻子的文字(那时我还没有看见他的《祭次男子仁文》)都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他叙述他童年生活的文字也有同样的感人力量。他没有受过中国文人学作文章的训练,他没有作过八股文,也没有作过古文骈文,所以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

试举几个例子。白石写他的《母亲周太君身世》中有这一段:

田家供灶,常烧稻草,草中有未尽之谷粒,太君爱惜,以捣衣椎椎之,一日可得谷约一合。聚少成多,能换棉花。家园有麻。太君春纺夏绩,不歇机声。织成之布,先奉翁姑,余则夫妇自著。

又有这一段:

太君年三十后,翁弃世,……从此家境奇穷。〔太君〕恨不见纯芝兄弟一日长成,身长七尺,立能反哺。

前一段记椎谷粒,古文家也许写得到。后段“恨不见纯芝兄弟一日长成,身长七尺”,古文家决不敢这样写。白石的传记文字里,这样大胆的真实描写最多。如他记民国七年在紫荆山下避兵乱的痛苦:

时值炎热,赤肤汗流,绿蚁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如是一年,骨与枯柴同瘦,所有胜于枯柴者,尚多两目,惊怖四顾,目睛莹然而能动也。

又如他记民国八年他避兵乱北游时的心绪:

临行时之愁苦,家人外,为予垂泪者尚有春雨梨花。过黄河时乃幻想曰:“安得手有嬴氏赶山鞭,将一家草木同过此桥耶!”

这都是他独有的风趣,很有诗意,也很有画境。

我读完了白石先生交给我的这些材料,我就把一切有年月可考的记录分年编排,有时候也加上一点考订。当初我本想完全用白石先生自己的话作材料,所以我曾想题名作《齐白石自述编年》。编年的骨干当然是他八十岁时写的《白石自状略》。但我不久就发现了《自状略》引用时必须稍加考订。第一,因为《自状略》的本子不同,有初稿与修改稿的差别。第二,因为老年人记忆旧事,总不免有小错误,故我们应该在可能范围之内多寻参考印证的资料。第三,我最感觉奇怪的是《自状略》的年岁同白石其他记载里的年岁,往往有两岁的差异!《自状略》是他八十岁写的,其时当民国二十九年(1940)。从民国二十九年上推,他的生年应该是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但我研究白石早年的记载,如《母亲周太君身世》等篇,白石是生在同治二年癸亥(1863)。我当时不敢亲自去问他老人家,只好托人去婉转探问他结婚时是和陈夫人同岁,还是比陈夫人小两岁。(白石祭陈夫人文说,“同治十三年正月廿一日乃吾妻于归期也,是时吾妻年方十二。是年五月五日吾祖父寿终”。《自状略》说他自己十二岁时祖父死。故我要他替我解答这个编年上的矛盾。如果他和陈夫人同岁,他们都是同治二年生的了。)但我得到的只是一个含糊的答复,我就明白这里面大概有个小秘密,我只好把我的怀疑与考据都记在初稿的小注里,留待我的朋友黎劭西(锦熙)先生回来解答。

《齐白石自述编年》是我在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写成的。我把一本清抄本送给白石老人自己审查批评。我的原稿留在我家里,预备黎劭西回到北平时我要送给他看,请他添补改削,劭西回湖南去了,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四月才回北平。他和白石老人都是湘潭县人,两家又有六七十年的亲切交谊。所以我早就打定了主意,这部“白石年谱”必须得着劭西的批评订补。他回到北平不到两个月,我就把我的原稿送给他,很诚恳的请求他同我合作,完成这件工作。

黎劭西先生费了半年的工夫,添补了很多的宝贵材料,差不多给我的原稿增加了一倍的篇幅。他的最大贡献,至少有四个方面。第一,他时常去访问白石老人和他的儿子子如先生,他的女儿阿梅女士,从他们的口头手头得着不少资料,可以订正我的错误,解答我的疑问,补充我的不足。最重要的是查得白石老人因为相信长沙舒贻上替他算的命,怕七十五岁有大灾难,自己用“瞒天过海法”把七十五岁改为七十七岁!这一点弄明白了,年谱的纪年才可以全部改正。白石老人变的戏法能够“瞒天”,终究瞒不过历史考证方法!第二,劭西最熟悉湘潭一带的文物掌故,又熟悉白石老人做木匠时代的生活,故他不但替我注释了胡沁园、陈少蕃、萧芗陔、文少可诸人的名号事迹,并且用了许多有趣味的资料,把那个“芝木匠”时代的生活写的很充实,很生动,使我们明了当年湘潭一带的艺术文化背景,使我们知道天才的齐白石也受到了那个历史背景的许多帮助。第三,劭西对于绘画与刻印,都比我懂得多多,所以他能引用一些我不知道的文件来记叙白石在这两方面的经验与成就。特别是在学习刻印的经过,劭西的增补最可以补充我原稿的贫乏。第四,劭西有终身不间断的日记,他用了他的日记来帮助考定许多白石事迹的年月。他在自序里曾说他将来也许还可以从民国十三年以后的日记里寻出一点新材料来给《白石年谱》作“补遗”。我盼望他不要忘了这件补遗的工作。

劭西把他订补的《白石年谱》送给我看,那时已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了。我又请我的朋友邓恭三(广铭)先生把全稿拿去细看一遍。邓先生是史学家,曾作过陈龙川、辛稼轩的传记。他和他的夫人,他的大女儿,都曾校读过我的《白石自述编年》初稿。恭三看了劭西订补本之后,来问我为什么不曾引用八卷本《白石诗草》的材料。我竟不知道白石自写影印的《借山吟馆诗草》一卷之外,还有一部八卷本《白石诗草》!劭西见我引用了《白石诗草自叙》,他猜想我必定已见了《诗草》全部,所以他也没有复检这八卷《诗草》。我请恭三放手做订补的工作。他不但充分引用了《白石诗草》里的传记资料,他还查检了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湘绮楼全集》,和瞿鸿、易顺鼎、陈师曾、樊增祥诸人的遗集。他还没有做完这部分工作,我已离开北平了。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开始的几天,恭三夫妇和他们的大女儿可因分工合作,抄成这一部《白石年谱》的定本,遥远的寄给我。

这本《白石年谱》大概不过三万字,是黎劭西、邓恭三和我三个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三个人都是爱敬白石老人的,我们很热诚的把这本小书献给他老人家。他在八十五岁时曾有诗句:

莫道长年亦多难,

太平看到眼中来。

我今天用这两句诗预祝他九十岁的寿辰。

我们本想请徐悲鸿先生审查这部小书,并且要请他挑选白石老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来作这本年谱的附录。眼看这是不可能的了。我很感谢汪亚尘夫人和顾一樵(毓琇)先生从他们收藏的白石作品里挑出一些最可爱的精品来给这书作附录。

胡适 三十八(1949),二,九

序 二

黎锦熙

我从四岁时就跟着齐白石先生一块儿在家乡玩儿,一直到现在,有五十五年之久的关系,所以胡适之先生让我参加撰定他的年谱,真所谓谊不容辞,责无旁贷。

胡先生于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已写定初稿四册,那时我正因事离开北平,到三十七年四月才从湘返平,六月胡先生把全稿交给我,我读过之后,心想:第一,所据白石“自述”材料的本身偶有错误,胡先生多用考证的方法发现出来,最好就请白石先生本人在原有材料上自行改正。第二,原有材料实在还有不够的,更需要他自己“用喉舌代纸笔”,即如他学画和刻印的过程,他的生活和他的艺术进展的关系,我虽然也略知道一些,可是并非本行,还得向他做个较长时间的访问。因此,从七月起,过门辄入,促膝话旧,经过半年,就胡先生的原稿随手订补。但是,年纪快到九十岁的白石老人,回忆往事,每不能记为何年。有时先后差上十几年他也不在乎。例如在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以前,他游过西安、北京、上海、南昌、桂林、梧州、广州、钦州以及苏州、南京各地,他自称“五出五归”,经胡先生考订只有三出三归,问他自己,他自己也不能断定,只说,“或者有两出两归是在己酉以后吧?”他的次子子如和次女阿梅,现在北平,邀同检讨,他们那时尚幼,也觉“余生也晚”,不敢断定。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我自己的日记是从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写起的,现都藏在北平,何不取来一查?结果就得到他四出四归的证据,还有一出一归是在己酉前一年,那时我已在北京,所以日记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这么一来,我的直接访问的工作,仍须回到旁征曲引的考证路线上去。

于是我把我的日记来做旁证的材料,凡关于白石先生的记载,打算都摘下来,酌采注入他的年谱中。可惜我这个工作没有彻底做好,因为从癸卯至今四十五年间大小数十册的日记,并且从民国十一年起改用注音符号写的,从民国十六年起,又改用译音符号的国语新字,要查某人的姓氏名号,不如汉字之容易映入眼帘,非有工夫一行一行的细看不可,所以《白石年谱》中自民十三以后,就没有逐年逐月检寻我的日记,只把有关的事情抽查几处,补入注中。将来我若是根据自己的日记来自订年谱时,或者还可以给《白石年谱》写出一点儿“补遗”来,也还可以替往来较密而最久的师友们找出一些编订年谱的材料。

在这“回到考证路线”的原则下,邓恭三先生对于这部《白石年谱》的订补工作,是更有价值的;他从白石同时人的著述里,如《湘绮楼日记》等,找到一些有关的材料;又把胡先生所据白石的“自述”材料,复查一遍,拣补了一些。这部稿本重新缮定之后,看起来相当充实,可以出版了。

齐白石先生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但他更从七八十年来的环境中,磨炼了基本的实际功力,又收积了广博的创作经验。我对此道,虽幼年跟着他胡乱学习过,究竟不算内行,在年谱的按语中已经偶有几句叙评,应候专家批判,这序中不再絮说了。

黎锦熙 三十八年一月四日 于北平语小社

齐白石年谱

齐氏原籍砀山,明永乐时,落屯于湘潭晓霞峰的百步营。

十三世 盛公。

十四世 添镒公(始葬于杏子坞星斗塘)。

十五世 潢命公,行三,呼为命三爷。

十六世 万秉公,字宋交,行十,呼为齐十爷,白石祖父。清嘉庆十三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二日生,同治十三年甲戌五月五日殁,享寿六十七。配马氏,嘉庆十八年癸酉十二月二十三日生,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十二月十九殁,享寿八十九。

十七世 贳政公,字以德,白石父,道光十九年己亥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民国十五年丙寅七月初五日殁,享寿八十八。配周氏,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九月初八日生,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日殁,享寿八十二。

十一月二十二日(阳历十二月廿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县南百里之杏子坞星斗塘老屋。派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祖父所命);号濒生;别号寄园,白石山人,寄幻仙奴,寄萍堂主人,老萍,萍翁,阿芝,木居士,老木一,三百石印富翁,杏子坞老民,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

白石之父名贳政,母周氏。白石自记《母亲周太君身世》云:

太君,湘潭周雨若女。年十七,归同邑齐贳政。两家皆良民,故清贫。于归日,检箱,太君有愧容。姑曰,谚云,好女不著嫁时衣。太君始微笑。三日即躬亲井臼,入厨炊爨。

田家供灶,常烧稻草。草中有未尽之谷粒,太君爱惜,以捣衣椎椎之,一日可得谷约一合。聚少成多,能换棉花。家园有麻。太君春纺夏绩,不歇机声。织成之布,先奉翁姑,余则夫妇自著。年余,衣布盈箱。翁姑喜之。

太君年十九,生纯芝,名璜。璜小时多病,每累母。忌食膻腻,恐从乳过。太君尝过新年,不知肉味。

又白石《三百石印斋纪事》云:“戊辰十一月二十二日乃璜祖父重开花甲之期。……璜生时,祖父尝与祖母言曰,此孙他日当不忘吾诞辰,吾与伊同月同日也。”

周太君年十七嫁齐家,年十九生白石。太君生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十七当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十九岁当同治二年癸亥(1863)。周太君身世是白石亲笔,则白石生年自应在同治二年,而咸丰十一年则是他父母结婚之年。白石当七十五岁时,采用星命家“瞒天过海法”,自己增加了两岁。他自己在八十岁时写《自状略》,其实他那时只能算七十八岁。世人依据《自状略》上推他的生年在咸丰十一年辛酉,实在是被他“瞒”了。

白石四岁。

天寒围炉,王父就松火光以柴钳画灰,教识“阿芝”二字。阿芝,余小名也。(为人题《霜镫画荻图诗》自注。)

白石五岁。

二月,弟纯松生。(字效林,殁于民国十九年庚午,年六十四。)

白石八岁。

始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于白石铺枫林亭。

白石幼时,祖父(名万秉)常以指画字于膝上,或用炉钳画灰上,教他认字。一日或数十字,白石能不忘。祖父每叹息。白石的母亲知翁忧孙子无力从学,遂说:“儿媳往年有椎草之谷四斗,存于隔岭某银匠家,为买钗计。可取回买纸书本。阿爷明年邀村学于枫林亭,纯芝可免束修,朝去夜归,能得读书一年。”(《周太君身世》)

白石自记读书村学时,每逢“春雨泥泞,祖父左提饭箩,右擎雨伞,朝送孙上学,暮复往负孙归。”

白石自记,他“性喜画,以习字之纸裁半张画渔翁起。外王父(周雨若)尝责之,犹不能已。”

是年秋,白石因病,停止上学,“在家,以记事账簿取纸,仍旧习画。”

白石上村学,不满一年,病愈后,因家贫需人助力,故不再入学,即在家牧牛砍柴。白石自记云:

一日,王母曰:“汝父无兄弟,〔吾〕得长孙,爱如掌珠,以为耕种有助力人矣。汝小时善病,巫医无功。吾与汝母祷于神祇,叩头作声,额肿坟起,尝忘其痛苦。医谓食母乳。母宜禁油腻。汝母过年节,尝不知肉味。吾播谷,负汝于背,如影不离身。今既力能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四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

“于是将《论语》挂于牛角,日日负薪,以为常事”。(以上见《白石自状略》手稿甲本)

白石自记他牧牛时的情形云:

纯芝及弟纯松尝牧牛,归来迟暮,姑媳悬望。祖母令纯芝佩一铃,太君加铜牌一方,上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与铃合佩,云可祓除不祥。日夕闻铃声渐近,知牧儿将归,倚门人方入厨晚炊。(《周太君身世》)

又,《白石诗草》题画牛诗自注云:

同类推荐
  • 绕不过的肉身

    绕不过的肉身

    这里有汉奸、有志士、有君子、有小人,这里有激情、有理性、有诗意的表述,更有细节的震撼。这样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肉身和灵魂的挣扎。
  • 老牛犁痕

    老牛犁痕

    我同牛增慧同志相识已有半个世纪,我们是老同事、老朋友。近年来,增慧在周围同志的鼓励支持下,把他从1956年当唐山农民报通讯员以来所写的分类文章搜罗起来,准备汇印成集。
  • 东溪乡

    东溪乡

    书中分《青春寄语》《诗歌习作》《灯下漫笔》《夜读辑录》四部分。
  •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深处,是一种真爱。爱的表达方式不一,爱非经冬不知甜。心灵深处有最爱,不能晓悟人间温暖。有人说: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作家刘心武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失却这些情谊的人是世间可怜的孤独者,没有这些真情的社会只能是一片繁华的荒漠。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在编写体例上,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兼及诗文体裁,从周秦诗音写起,包括诗经、汉魏辞赋、乐府诗、魏晋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每章先录原文,后是注释,紧接着是赏析文字,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诗词曲赋的创作背景和寓意情感。
热门推荐
  • 嫡女重生:帝后无双

    嫡女重生:帝后无双

    【正文已完】相府嫡女燕无双被夫君和庶妹联手设计致死,熊熊烈火中,她泣血起誓,若有来世,定让这对渣男贱女血债血偿!惊艳重生,她要颠覆一切!父亲薄情,那就让他身败名裂!庶妹阴毒,那就让她们狗咬狗!渣男装深情,那就让他尝尝什么叫锥心之痛……这一世,她掌握自己的命运,守护好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与心爱之人共同谱写一段锦绣华章!百里霈:双儿,纵然江山如画,亦抵过不你唇边笑!燕无双:阿霈,前世债,今生偿,这辈子,我赖定你!【男主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无小三】【披着重生复仇文的小言情,不喜勿入!】
  • 感悟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感悟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感悟与道德修养》针对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研究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很具现实指导意义。全书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材料丰富翔实,经验之谈让读者感悟,适当的理论化又让读者得以升华。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错嫁腹黑相公之无良贤妻

    错嫁腹黑相公之无良贤妻

    母亲刚逝,她迫不得已被叔叔们披上嫁衣。新房里,新郎是一个年老成疾的百岁老翁。三日之后,她成了寡妇。风华正茂的媳妇们,整日里的争权夺势,不将她这个出生低贱的婆婆放在眼里。貌美如花的孙媳妇们更是对她这奶奶无敬无畏。严禁规矩的管家们却事事与她禀告,待她定夺。其实,当寡妇也挺好的。只是,出门在外的嫡长孙回来了。第一句话便是,“不错,我娶她,下月大婚!”她这才知道,朱邪家的嫡长孙在继承家业的时候,如果愿意也可以顺便继承上一辈的老婆。特别是她这种新婚死了相公的,在嫁给孙子,可以作为主母。其路漫漫之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姑娘的宗旨就是把对相公垂涎的女人一网打尽。外表柔弱,不代表这就是软弱。相公面前可以笑得温婉可人,相公后面绝对要笑得邪魅煞人。公主?名门贵女?江湖女侠?装淑女,扮大度,示贤惠!告诉你们秀外慧中形容的就是姑娘我这种人。推荐自己的完结文:这是一篇家斗的文文,女主是个穿越人,嫁到一个繁复的大家庭中,作为一个卑微的小妾,她步步如行薄冰,以她冷静聪慧的睿智,慢慢的在这个家庭里逐渐的脱颖而出。但是她绝对坚持一夫一妻制。柳太君的话,在永平公府那就是圣旨半年之内她要是怀不上孩子那么便将她扫地出门多少双眼睛等着看她的笑话可是越是这样她就越是不如她们的意红尘百年豪门前一岁一荣盼夫临。只是她不是那种任人捏圆又搓扁的小女人。家斗+种田+女强【片段一】让我跟她圆房,想都别想!“可恶,奶奶你竟然给我下药!”柳太君大袖一挥,“送四爷去陆姨娘的房里!”为了二房有个男丁,她这也是迫不得已。【片段二】御狂澜兴奋是拉着那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三岁小男孩,激动地告诉小男孩:“我是你爹啊!”小男孩从身上摸出一块小镜子,看了看自己粉嫩嫩的脸,思考了一下,郑重道:“兄弟,别开玩笑了,我怎么有你丑呢?”自己的新文【正室谋略】醒来,已经是一对儿女的娘。除了一位花名在外,外带断袖之嫌的相公上有刁蛮刻薄的祖母跟婆婆,下有一群貌美如花的小妾跟表妹。这样日子她``````满目慈爱的看着女儿,“小双,跟娘走么?”漂亮小女孩扯着袖角,一脸的纠结,半响才抬起头回道:“娘,您还是先找个比爹爹有权有势的叔叔,在来接我吧,要不然还是会被爹捉回来的。”“你呢?”转向可爱儿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星星是有颜色的吗?

    星星是有颜色的吗?

    《最给力的科学书:星星是有颜色的吗?》向孩子展示了生活中的种种奇迹:多彩的植物家族、缤纷的动物乐园、神秘的天文奇观、美丽的地球家园、奇妙的人体世界。无一处不蕴藏着科学的奥秘。这些奥秘既能帮助孩子拓宽眼界,又能让他们在愉快的阅读中插上奋飞的翅膀。
  • 前夫靠边站(大结局)

    前夫靠边站(大结局)

    三年前那个冷血无情的男人为了离婚后不再和她有任何的牵连,亲自押着自己去医院拿掉了属于她和他的孩子。也是在那天她看清了自己爱了六年的男人是多么的冷血和绝情,也是那一天她决定要远远的逃离那个可怕的男人,从此以后不要再和他有一点关系,可是没想到三年后老天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原本以为自己爱的那个人一直是自己心中的那个女神,为了自己心中的女神他狠心的拿掉了自己的亲骨肉,可是为什么等他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后总是想起那个被他伤害的体无完肤的前妻,他总是不自觉的想起那张总是甜甜的微笑,总是想起……“原谅你?可以只要你能把那个已经不存在了的孩子赔给我,那么我就原谅你!”方淑雪冷笑的说道,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追随他背影的女人了。“难道我们真的回不到以前了吗?”吴汉云看着眼前这个已经蜕变了的女人问道。
  • 凤鸣宫阙

    凤鸣宫阙

    身为罪臣之女,被罚在宫中做了个小小奴婢。她陶君兰就该认命?活得屈辱卑微,死得无声无息?她偏不屈从!她有智谋,也有倾城容颜,她想活出自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