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400000009

第9章 《莊子》“懸解”諸家注平議(1)

李瑄

“懸解”是《莊子》針對生死問題而提出的重要範疇。“内七篇”之《養生主》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大宗師》云:“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懸解也。”兩處“來去”、“得失”都是指“生死”而言,“懸解”針對著世人悦生惡死的普遍現象。能否去除對生的依戀,對死的恐懼,是人能否擺脱塵世的困縛,最終實現與道為一的關鍵。

“懸解”受到了歷代注莊家們的重視。據嚴靈峰先生《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續編收錄歷代注本來看,大部分都對其加以訓釋。由於這些注家的思想背景不同,在這個問題上各家説法不一。本文就此擇其要者,作一評述。

以“適性”來闡釋“懸解”。這種觀點始自郭象。在目前傳世的《莊子》衆多注本中,保存完整的最早注本是郭象《莊子注》,它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郭象注“懸解”云:

以有繋者為懸,則無繋者懸解也,懸解而性命之情得矣。此養生之要也。郭慶藩《莊子集釋》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以下郭象《莊子注》均用此本。

只簡單地説“無繋者懸解”,並説懸解而可得“性命之情”。

郭象對人生的理解,和莊子是有差異的,他的注莊,是通過莊子來闡發自己的人生哲學。所以後人説“郭象注莊子,乃莊子注郭象耳。”馮夢禎《南華真經注序》,歸有光、文震孟《南華經評注》,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19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影印本。

來看他關於生死的論述:“(來)時自生也;(去)理當死也。”(《養生主》注)“夫死生之變,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故死生之狀雖異,其於各安所遇,一也。”(《齊物論》注)“自生”言生命無所依託而來;“各安所遇”要人們順應各自的環境,這又來自他關於“性分”的看法。他謂“吾生也有涯”即“所稟之分各有極也”,又説“養生非求過分”“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這就是説,一個人的死生,是由其“分”所決定的,人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本分,只能順應它,任其自然,此即“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也,全其自然而已”(上均見《養生主》注),“生時樂生,則死時樂死矣,死生雖異,其於各得所願一也,則何繋哉!”(《齊物論》注)只有這樣,纔有可能得“性命之情”。

但郭象的“性命之情”並不僅就生死而言,“無繋”也並不僅僅指不束縛於死生所帶來的哀樂。他的“性分”包括了主觀的性情與客觀的環境,他的“適性”即把客觀環境看作必然的,合理的,在其允許的範圍内最大程度地釋放性情。因為現實的必然性、合理性,所以無須哀樂;因為性情“已經”得到的舒展,所以可以滿足。他的“性命之情”是無不可的,實際上已經取消了價值判斷:“夫利於彼者或害於此,而天下之彼我無窮,則是非之竟無常。故唯莫之辯而任其自是,然後蕩然俱得。”(同上)“萬物萬形,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天地》注)他的“無繋——懸解”是通過價值判斷的取消,安於性分,各適其是,也就沒有煩惱。他的“無繋”已經超出了生死問題,擴而至一切束縛,但仍以生死為其中最要緊。

後世的注莊者,所依據的都是郭象注本的《莊子》,在義理上也多少受其影響。除成玄英以外,與郭注義理相通的注本,明顯集中於明代萬曆時期。這可以從李贄、焦竑、沈一貫等人注莊中對“懸解”及生死問題的闡説表現出來。

李贄的《莊子解》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1册。偏於選擇《莊子》切合己心之處給予闡發,因此,他沒有對“懸解”作出直接的解釋,然而,在許多地方,他還是談到了這個問題。

他似乎比其他解莊者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種種困縛煩惱,他説:“天地間一大是非耳。”(《莊子解·齊物論》)這裏所説的是非,是包括儒家倫常在内的:“仁義禮樂皆外也”,“大道搖盪恣睢,轉徙無窮,而以仁義是非割裂封域之,是自黥鼻也”(《莊子解·大宗師》),“藏人要人者,不可也;經式義度者,不可也”(《莊子解·應帝王》)。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他關於“知其不得已而託之以養中,則忘生而亦忘死矣。”(《莊子解·人間世》)的議論,就不至發生誤解。這裏所謂“中”與他解《養生主》“督者,人心未發之中,而吾所以生之主也”的含義是一致的,但顯然不是《中庸》與宋儒所説的“天下之大本”。聯繫他的“童心説”來看,這個“中”應當是指人類初生之時未受蒙蔽、未被污染的童心、真心、本心。

從這裏推導下去,可以見到李贄與郭象的相似之處,二者都同樣要舒展本然之我。然而在李贄,既然順應本心即可懸解,因此“道理不存,聞見不立”,無需外在的天理人倫來對人進行約束,只要順應人的真實本心,就可獲得自治。他説:

夫鳥鼠至無知也,猶能高飛深穴以避患害,況於人乎?正而後行,無不以吾之所行者為正也,確乎能其事,無不斷斷乎事吾之所能也而已矣者,言人各自治不遺餘力也。夫人能内自治矣,尚何待聖人之治,豈非欲以治外乎?若又出經以式之,出義以度之,是舍其所能,强其所不能,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難之難者也。豈非欺己欺人之甚歟?(《莊子解·應帝王》)

人生既不需要聖賢明王之治,也不需要道德經典之規範,這些都是從外强加給人的,並非人本身所有,因此不是人所需要的,亦不是人所樂於承受的,對於人來講,只是“强其所不能”。人應當能夠“自治”,“自治”亦即“自適”。“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適,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秕糠。”《答周二魯》,《焚書》增補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58頁。

就“自適”來看,李贄與郭象是相同的,《莊子解》也的確受到了郭注的影響,然而二者在具體内容上又是有差異的。郭象之“適性”説以調和名教與自然的矛盾為務,因此他把倫常教條也看作性分之内的必然去順應,不去過問和干預人間的是非。李贄卻是針對現實中名教的虛偽而不平,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價值判斷。在解放人的自然本性、情感、欲望上,二者是相同的,但李贄强調“絶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説》),《焚書》卷三,第96頁。卻表明了他仍然無法丟棄對人之本性的追問,他不像郭象那樣有一個存在即合理的答案,他仍然在尋找一個價值依歸,厭世而又不能超世,因此,他遠比郭象為痛苦。

與李贄同時的焦竑,也深受郭象注莊的影響,其《莊子翼》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10、11册。所引諸家中,猶以郭注為重,每段之下,必列為首位而全引之,可見對其重視程度遠在諸家之上。其釋“懸解”首引郭注,又引呂惠卿、林希逸注,但呂、林二家都是扣緊生死立論,焦弘卻又説:“彼知見者亦人之樊也,非至人則惡能懸解之?”(《莊子翼·養生主·筆乘》)以擺脱知見對人的束縛為懸解,可見其理解仍本著郭注“以有繋者為懸,則無繋者懸解也”,而其以“自知、自見”為知見之反對,則顯然是來自郭象。焦竑《莊子翼·養生主·筆乘》云:“夫天之生人,自有知見,而人不得以偶之,此天之使也。苟不知知之自知,見之自見,又為知見以益之,則有與而屬之人矣。”郭象云:“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人間世》注)“自知、自見”是郭象“自生”理論的延伸,其實質不外“各安其分、各適其性”。

沈一貫的注解則根本是郭注的發揮。“玄通合變,不厭其生,不悲其死,安時而處順,哀樂無所措其間矣,古者謂之帝之懸解。蓋有繋為懸,無繋為解,有生有死為懸,無生無死為解,懸解而性命之情得矣。”(《莊子通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9册。·養生主》)“有繋為懸,虛繋為解”“懸解而性命之情得矣”都是郭象的原話,“有生有死為懸,無生無死為解”是根據《莊子》原文而作的闡發,把“有繋、無繋”又拉回到生死問題上來。而“無生無死”實指“安於生死之分”:“夫老子之生,適爾來生,時自生也;老子之死,適爾去死,理當死也。”(同上),“彼其執滯凡情,妄見生死,而不自知其哀慟之過,是乃逃遁天然之性,違背固有之情,忘其所受之分,而馳騖於憂樂之境。雖楚戮未加,而性情已困,古者謂之遁天之刑也”(同上),而這些説法,不過是把郭象的話略加變化而已。“時自生也。”“理當死也。”均為郭注原話。自生、自適,是郭象解決生死問題的理論,見前文。“馳騖於憂樂之境。雖楚戮未加,而性情已困”是郭象的原話,“天然之性”“所受之分”來自郭象關於性分的看法:“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養生主》注)

李贄、焦竑、沈一貫是大致同時的人,他們在“懸解”注釋上受郭象影響,反映出明代萬曆中後期士人對生死的看法與郭象大有呼應之處,而他們擺脱現實束縛,“適性”生存的要求,與郭象的時代的士人,也是相似的羅宗强先生對這個問題有深入論述,見《袁宏道〈廣莊〉與郭象〈莊子注〉之關係》,日本大阪市立大學《中國學志》2002年“謙”之號。。

用佛家“空幻”觀念來看待世界、理解生死,從而解釋“懸解”。

以佛解莊的注家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進行著會通三教的努力,或者這和佛學在中國傳統思想界中一直面臨著異端的危險,而服膺佛學的士人則試圖將其匯入儒道思想有關。因此,這一類的注釋通常用佛家的一些基本觀念如“空”“幻”,而輔以儒家學説來理解和闡説莊子。

成玄英是全面援佛解莊的第一人。成玄英的思想成分頗雜,他是道家重玄學派的代表人物,其《莊子疏》郭慶藩《莊子集釋》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中,亦表現出對儒家聖賢與倫常的尊重與維護。在“懸解”問題上,他主要是根據佛教義理來對其進行闡釋的。

《養生主》“懸解”疏云:

為生死所繋者為懸,則無死無生者懸解也。夫死生不能繋,憂樂不能入者,而遠古聖人謂是天然之解脱也。

“無生無死”,在成玄英的注莊中,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它意謂著順應自然之生死,不因之而憂樂。“適爾生來,皆應時而降誕;蕭然死去,亦順理而返真耳。安於生時,則不厭於生;處於死順,則不惡於死。”(《養生主》疏)“氣聚而生,生為我時;氣散而死,死為我順。既冥變化,故不以悦惡存懷。”(《大宗師》疏)這一理解從《莊子》本文而來,與其願意相近。

但關於“無生無死”,成玄英還有另一種説法:他在《養生主》秦失弔喪下疏云:“此蓋莊生寓言耳,而老君為大道之祖,為天地萬物之宗,豈有生死哉!故託此言聖人亦有死生,以明死生之理也。”這裏説老子無生死,顯然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不以生死掛懷,而另有宗教的意謂了,而這一思想,應當是受佛教“不生不滅”觀念的影響。《養生主》疏云:

謂此死者未曾滅,謂此生者未曾生。既死既生,能入於無死無生,故體於法,無生滅也。法既不生不滅,而情亦何欣何惡耶!任之而無不適也。

夫道之為物,拯濟無方,雖復不滅不生,亦而生而滅,是以迎無窮之生,送無量之死也。

佛教的不生不滅,是因緣的不生不滅,它並不單就生死問題而言,它是佛教中觀學派用以看待人生境相總的原則,是《中論》“八不”的首條,《中論》云:“不生不滅已總破一切法。”這是因為世間一切法皆因緣生,“以大乘法説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中論·因緣品》)《大智度論》卷二二云:“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萬法處於因緣當中,生滅不住而無自性,是為空,空則既無生,亦無滅。

但佛教的不生不滅亦是“涅槃”,此又説及生死。《中論·觀法品》云:“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大智度論》卷二二亦云:“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涅槃是超脱了一切束縛,從覺悟真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脱,它是寂滅,也是不生不滅。成玄英或者從此中得到啟發,賦予道教宗主老子類此的無生無死的性質。

同类推荐
  • 寂静玛尼歌

    寂静玛尼歌

    浪子啊,你虽已死,但你能否说出,在你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远足值得铭记?因为有着在戈麦高地上与康巴藏人一同游牧四野的传奇经历,作为一个汉人,柴春芽才敢于书写他对中国西部牧野生活的缅怀。因为漫游了西藏大地并最终皈依了藏传佛教,柴春芽才勇于坦露心迹,探索灵魂的深度与载力。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春联对联大观(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九种对联类型:对联基础、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贺寿对联、丧葬挽联、居家对联等。
热门推荐
  • 媒人

    媒人

    因为电视曾被称作“最富魅力的大众传播媒体”,这部描写电视人的小说就叫了“媒人”,“拉郎配”也好、“诱嫁”也好,已经不是婚介场所独霸的买卖了。中国电视剧草创初期,呈现出日后必将大大发达的迹象。作为文化圈人,作者以荒诞小说为载体,以离奇夸张的故事来讽刺现实,将娱乐界的丑陋一面集中放大,揭示了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下,电视媒体人苦海沉浮、追逐名利的众生相,以此讽刺现实,以警醒世人,促使社会人和圈内人都反思,呼唤他们回归理性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 武林外史后续

    武林外史后续

    如果把沈浪当成是赌注,也只能有一个结局,让白飞飞和朱七七来一场公平的PK,那么最后,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局,拥有沈浪的人将会是谁?,即使不是你想看到的那种!当我看到白飞飞倒在沈浪的怀中慢慢地死去;当我看到宋离愁眉紧锁;当我看到最终沈浪和朱七七在一起时。一切都好像结束了,一切又都好像是一个新的开始
  • 把他送回家

    把他送回家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川菜菜谱

    川菜菜谱

    本书主要讲述了肉菜类、水产类 、豆蛋类、 素菜类 、果品类 、汤羹类 、凉菜类各类才的做法,
  •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technium)一词是凯文·凯利(KK)专门创造出来的词语。“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简而言之,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KK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KK把对这些疑惑的理解都写在了“技术元素”博客专栏里,他说:“我会将我不成熟的想法、笔记、内心论争、草稿以及对其他文章的回应上传到这儿,这样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技术元素》一书便是基于此专栏编撰而成。相比于KK之前的著作,本书将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领域、所举的事例都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
  • 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

    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

    韩国总统称他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外国情报机关称他是“中国奇人”。他在刑场上陪过绑,从枪口下脱逃,当过野人;当过台湾高级间谍,受过蒋家父子的召见与嘉奖;与韩国四位总统是至交,打开了中韩秘密通道。他一身铮铮傲骨、嫉恶如仇,多次遭歹人暗算。在他身上,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缩影,透过他多灾多难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我们将领略到成大业者无坚不摧的个性与品格。
  • 异界之逆天衙内

    异界之逆天衙内

    苍龙皇朝的第一纨绔的丁野重生回到二十年前,他该如何弥补前世的错误,挽救家族被满门抄斩的命运?又该如何在纷乱的大陆战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做一个战无不胜的绝代名将?前世误过的事错过的人,这一世不会再辜负;前世闪耀的将星波诡的命运,这一世要尽在掌握;丁野要做一个逆天改命的枭雄,把嚣张进行到底!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