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400000047

第47章 “時文”考論(3)

穆修《河南穆公文集》卷二《答喬適書》:

蓋古道息絶不行,於時已久。今士子習尚淺近,非章句聲偶之辭,不置耳目,浮軌濫轍,相跡而奔,靡有異途焉。其間獨敢以古文語者,則與語怪者同也。衆又排詬之罪毀之,不目以為迂,則指以為惑,謂之背時遠名,闊於富貴。先進則莫有譽之者,同儕則莫有附之者,其人茍無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堅,則莫不驚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復去此而即彼矣。噫!仁義中正之士,豈獨多出於古而鮮出於今哉?亦由時風衆勢,驅遷溺染之,使不得從乎道也。穆修《河南穆公文集》卷二,《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杭州葉氏藏述古堂影宋本,集部,全第176册,第10頁上欄。

又《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一》:

其詩宗法唐李商隱,詞取妍華,而不乏新象。效之者漸失本真,惟工組織,於是有伶優撏撦之戲,石介至作《怪説》以刺之,而祥符中遂下詔禁文體浮豔。《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六《總集類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第1693頁上欄。

由上述的文字可知,“西崑體”其實一言以蔽之,即一種浮靡之文風。因合於當時士林的風尚,故稱“西崑”為“時文”,而此之“時文”則不可言“時下流行之文體”,亦不可言“科舉應試之文體”。此時為宋初,其科舉考試承唐制,進士科試詩、賦、論各一道,策五道,帖《論語》十帖,《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仁宗時增加試經史,罷帖經墨義、大義、帖經、時務策等;諸經主要試帖經、墨義。故此時科考之文體大體亦是詩、賦、策、論等。而“西崑”能“取科第”,此乃是以“西崑體”之“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雕章麗句”的方式和風格做舉業之詩、賦、策、論。故而,此時之“時文”並非“科舉應試之文體”或“時下流行之文體”,而是“時下流行之文”影響及科舉,而成為“科舉舉業之文”。尤其應該注意的是,此“時文”並不指文體言。

而當石介、穆修等對“西崑體”時風的批判,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對浮靡文風的禁止,矯枉過正,由此而興起苦澀、桀裂的“太學體”。《宋史·蘇軾傳》:

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桀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宋史》卷三三七《蘇軾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1册,第10801頁。

又《宋史·選舉志一》:

嘉祐二年,親試舉人,凡與殿試者始免黜落。時進士益相習為奇僻,鉤章棘句,寖失渾醇。歐陽修知貢舉,尤以為患,痛裁抑之,仍嚴禁挾書者。既而試榜出,時所推譽,皆不在選。《宋史》卷一五五《選舉一》,第11册,第3614-3615頁。

又《宋史·歐陽修傳》:

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畢事,向之囂薄者伺修出,聚噪於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第30册,第10378頁。

考宋代文學發展之現實和上述材料可知,此處歐陽修所痛抑之“時文”,正是在當時石介、穆修對“西崑體”矯枉過正後所形成的“太學體”。但是“太學體”和“西崑體”一樣,也只是一種文風和行文方式而已,只是文風和行文方式不同罷了。

但是不管“時文”是就“西崑體”而言,還是就“太學體”而言,都是指的一種文風和行文方式,而並不是文體,是一種先由士林在擴展影響到科舉的舉業之文的文風和行文方式。而當“時文”作為科舉舉業之文而言,亦並非一種文體,即“時文”之義所表示的並非文體類别之義,而是兼綜多種文體,同時涉及到它的内容和文風。所以,就很多辭書解作“時下流行之文體”或“科舉應試文體的通稱”是不妥當的。而像《中文大辭典》解作“時下流行之文”或“科舉應試之文字”比較妥當。

在熙寧之際,王安石與其子王雱以及呂惠卿在等撰定《三經新義》,神宗親准頒行,而為州縣府學與太學之必讀書目,從而涉及到舉業之文的内容。同時,王安石又親撰經義之文,以為範式,於形式上規定舉業之文,即奠定了八股文的體式,即所為的“八比”。如《宋史·選舉志一》:

於是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士各占治《易》、《詩》、《書》、《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初大經,次兼經,大經凡十道(自注:後改《論語》《孟子》義各三道),次論一首,次策三道,禮部試即增二道。中書撰大義式頒行。《宋史》卷一五五《選舉一》,第11册,第3618頁。

而其中所謂的“中書撰大義式頒行”,即頒行經義的文體格式,以立範式,如《王文公文集》卷二八之《非禮之禮》、《可以與》即是。於此可看出,在“熙寧變法”中,經義在科舉中的地位漸重,呈現出取代詩賦的趨勢,當然,這一趨勢在慶曆年間即已萌其端。之後,雖然在北宋後期及南宋,科舉時有變化,經義的地位卻未有大的變動,相反有越來越重的趨勢。由此,隨經義在科舉中的地位的漸重,經義相對於其他文體,受士子的重視程度自然有勝於其他文體。因此,在北宋末及南宋即有所謂專指經義的“時文”的稱呼。如《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四:“國朝自熙甯之間,黃茅白葦,幾遍天下(引《東坡文集·王氏新學行》云:“黃茅白葦,幾遍天下”),牽合虛無,名曰時學,荒唐誕怪,名曰時文(引《聞見錄》:“荊公用事,以穿鑿不經入於虛無,牽和勝説作為字解者,謂之時學。而春秋百王之法,獨廢而不用。又以荒唐誕怪,非昔是今,無所統紀者,謂之時文。”)。王氏作之於前,呂氏述之於後,雖當時能文之士,亦靡然丕變也。”林駉《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影印本,子部類書類,全第942册,第56頁上欄。此中之“時文”即是指的經義之文。但是,宋代更多的時候還是將時文作為科舉各類文體的通稱。如秦觀《與蘇公先生簡(其四)》:

家叔自會稽得替,便道取疾入京改官,令某侍大父還高郵,又安厝亡嬸靈柩在揚州,且買地,趁今冬舉葬。入夏又為諸弟輩學時文應舉。……得公書,重以親老之命,頗自摧折,不復如向來簡慢。盡取今人所謂時文者讀之,意謂亦不甚難及,試就其體作數首,輒有見推可者。因以應書,遂亦蒙見錄。今復加工,如求應舉時矣。但恐南省所取又不同。徐培均《淮海集箋注》卷三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中册,第991頁。

又《朱子語類》卷一〇九《論取士》:

先生言時文之謬,云:“如科舉後便下詔,今番科舉第一場出題目在甚經内;論題出在甚史内,如史記漢書等,廣説二書;策只出一二件事。庶幾三年之間,專心去看得一書。得底固是好,不得底也逐番看得一般書子細。”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〇九《論取士》,.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册,第2699頁。

由此可知,在王安石變法以後,雖然出現有將時文作為經義之文的代稱,但是一直到南宋,在大多數情況下“時文”仍然不是指某種“文體”而言。從《朱子語類》可知,是包括各種應試文體和應試的文風及行文方式和内容,所以不能簡單的就將“時文”理解成科舉考試的應試文體,而是應試之文。渾而言之,應舉之文即包括文體、文風、内容而言。

而“時文”指作八股文,則是在明朝。雖説王安石的“八比”是奠定了“八股文”的體式,但是“八股文”的真正形成則是在明太祖時確定《明史·選舉志》:

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詩》、《書》、《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明史》卷七〇《選舉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册,第1693頁。

關於“時文”如何演變至“八股文”,對此袁枚《隨園隨筆》卷一〇“時文八股”條有詳盡的記載:

時文二字,初見《考工記》量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此二字斷章取義,實始於此。《宋文鑒》有張庭堅《經義》二篇,皆是《尚書》題,其文又似乎論,即當日王荊公所定格式也。歐公云:“天聖間,予舉進士,見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摘裂號曰時文。”是時文者,乃指進士詩賦也。元仁宗皇慶三年,定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用朱子章句,漢人第一場與蒙古人同,惟於卷尾作一大結。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第二、三場,增古賦詔誥等賦樣。蒙古人能漢試者加一等用。明太祖與劉基,又酌定四子書,文仿宋經義,方古人語氣而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考兩朝《選舉志》,則是時文之體,濫觴於宋,行於元,而大定於明。袁枚《隨園隨筆》卷一〇,《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册,第153頁。

雖然説“八股”濫觴於宋,行於元,但是在王安石變法後的“時文”並非指八股,而是一般廣義上所指的“科舉應試之文”,只少數情況下指經義之文,如上所述。又如南宋末文天祥的《跋李龍庚殿策》:“士雖有聖賢之資,倘非俯首時文,無自奮之路。”此處的“時文”即是明確的“科舉應試之文”,但是尚不是八股,亦非某一種科舉應試之“文體”,而是當時科考之文。在元代,科舉廢止多年,到元末,科舉亦是時斷時續,科舉舉業之文相對較少,在元代文獻中對“時文”之稱極其少見。但是到了明代,關於時文的稱呼則較多見,尤其是在明成化年間以後,隨著八股文體式的完全確定和完善,時文則漸漸成為“八股文”的專稱。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正一反,一虛一實,一淺一深,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其兩扇立格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今之為時文者,豈必裂規偭矩乎?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卷一六,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第389頁。

上述材料即對“八股文”的完全定型説得比較詳盡,而此處之“時文”,很明顯是指的八股文而言。自此以後,對“時文”的稱呼則基本上是指“八股文”,且有時“八股”與“時文”連稱。如沈復《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蕭爽樓有四忌:‘談官宦升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鄭色,有犯必罰酒五斤。”傅昌澤《浮生六記注》卷二,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頁。而在清代,科舉制依然延續明代舊制,偏重以八股取試。《清史稿》志八十三:

二年,頒《科場條例》。禮部議覆,給事中龔鼎孳疏言:“故明舊制,首場試時文七篇,二場論、表各一篇,判五條,三場策五道。應如各科臣請,減時文二篇,於論、表、判外增詩,去策改奏疏。”帝不允。命仍舊例。……乾隆間,改會試三月,殿試四月,遂為永制。《清史稿》卷一〇八《選舉三》,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2册,第3148頁。

《清史稿》志八十四:

道光以後,科舉偏重時文。沿習既久,庸濫浮偽,浸失精意。《清史稿》卷一〇九《選舉四》,第12册,第3178頁。

故而在清代的時候“時文”亦基本上是指的“八股文”言。而八股文則是一種文體,它是一種近於傳統文體中“論”、“説”、“解”、“原”等一類論説文體。故而,在“時文”特指八股文的明清,可以解作“時下流行之文體”。但是在此時,“時文”已經是作為“八股文”的别稱,所以也沒有將其解作“時下流行之文體”。

結論

通過上述對“時文”的考察,可以比較明晰地了解“時文”在民國以前之歷史時期所指的意義,大略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道德意義上的“時文”,二是作為文字的“時文”,三是作為文明禮樂的“時文”,四是文章意義上的“時文”。其中前三類的具體的意思依次即是“適時(得其時)之文德”、“當時(時下)的文字”、“當時(時下)之文明、禮樂制度”。其中“適時(得其時)之文德”基本上是出現在儒家的一些典籍和經書及其相關的論著中,反應的是一種和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有關的,且其時代一般都在唐以前。而“當時(時下)的文字”這一意思,到目前為止只在緯書《尚書·中候》出現過一次,其他的文獻均無出現,大概在古代這一意思用得較少。“當時(時下)之文明、禮樂制度”這一義,則出現的時間在漢以後,基本上是在出現在一些詩、頌、郊廟歌辭等文中,基本上是和國家的禮樂文明有關。而文章意義上的“時文”,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到魏晉的文獻中纔有出現。這一方面的“時文”可以解作“時下流行之文”,但是卻不能具體解作“時下流行之文體”,雖然當“時文”在八股文興盛以後逐漸成為其别稱,可以解作“時下流行之文體”,但是就整個歷史時期而言,解作“時下流行之文”則比較妥當。作為文章意義上的“時文”,其具體的所指還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具體的變化。在科舉制度確立以前,其所表示的只是單純的“時下流行之文”,而當科舉制確立並完善以後,科舉應試之文受到科舉制的推動,而逐漸流行,漸與“時下流行之文”合流,這一過程大概在北宋熙寧之前完成。在北宋熙寧變法後直到南宋末,時文就幾乎成為了科舉舉業之文的代稱。當然在熙寧變法後,隨著經義之文格式的定型和地位在科舉中漸重,有少數情況下將“時文”作為經義之文的代稱,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時文”仍然是籠統作為科舉各類文體的代稱,直至八股文的興起。在宋代偶有將“時文”作為經義之文的代稱,可能是後來作為明清八股文代稱的一種前奏。到明清,隨著“八股文”的定型和受到科場的重視,而迅速興盛流行,在科場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時文”則轉而成了“八股文”的代稱。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同类推荐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山海经大全集

    山海经大全集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五百多座名山、地理位置,三百多条河道的名称、河流发源地及流向,四十多个国度以及远方异民的习俗,一百多个神话人物,一百多种药用动植物,四百多种神灵怪兽,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远古神话传说。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准确的注释和译文,并配以各个朝代精彩的插图。原典、注释、译文与插图有机结合,使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这部经典,畅游在《山海经》的神妙世界中。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热门推荐
  • 王爷,请休了我!

    王爷,请休了我!

    被洪七公的徒孙洪九公,用‘周杰伦式’的穿越法,误把正在打抱不平的她,当成男子虏到了明代,还和她约法三章,只有她办成了他交代的事情,才把她送回去…当真是一个人倒霉,喝水都会塞牙,想她一个还在读书的黄毛丫头,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冒充王妃,王爷的老婆…好歹,工作也稳定了,事业也起步了,住的穿的吃的也不愁了…王爷,你就休了我吧,好让偶自由的在天空飞翔,在明代闯一番天下…斯人的文:《梦在阿诺》-----羞涩之作《金蛇醉心》-----感动之作《醉心异世界》-------用心之作请各位路过的大大,留下您珍贵的笔墨,投下你神圣的一票,用心的收藏在您的书架,以便你方便的阅读,谢谢!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不足,敬请谅解!=======================================斯人建了一个群,喜欢《王爷,请休了》的朋友们可以加群:75529476验证码是斯人任何一篇文里的任何角色的名字!========================================推荐:好友淡淡的岚穿越之为什么总是我:推荐冥月死神的仙颜魅世:夏日情怀的文红色精灵之霉女美女:夜夜心的异世之旅(女尊):万俟艾的小受你别跑!: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腹黑不为妃

    腹黑不为妃

    【完结】沈星儿,名副其实的黑道大小姐,别人穿越都是莫名其妙,而她的穿越是早在意料,汗滴滴,一朝穿,很好很强大,成功穿越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古代……的湖里?
  • 妃不如妾

    妃不如妾

    成亲两年,他就要纳王侧妃。而与以往纳妾不同的是,这次他是真的上心了。她不知道这一生还要看着他纳多少侧室进门…她不想像娘亲一样,拥有的只有王妃这个头衔。可是她却无力阻止。侧王妃一进门,王府从此平生波澜。面对他一次次的责难,她默默忍受下来。最后,王妃的头衔终于从她身上卸去。而她没想到,今生她真的能离开王府,离开他。这次,她要活出全新的自己。当他提出要她回去时。她只想告诉他:“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挖历史(第一辑)

    挖历史(第一辑)

    本书着眼于一个“挖”字,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谨挖、深挖历史真相。本出版物拥有超级强大的作者阵容,如袁腾飞、岳南、马勇、孙宝根、李冬君、傅国涌、杜君立、冯学荣、王跃文、张宏杰、蒋丰、周海滨等众多历史学者倾情加盟。书中所选文章皆为他们原创发表,言之有物, 论从史出。更难能可贵的是,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动活泼、简洁易懂,还配有一些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可读性和趣味性非常强。
  • 蔬菜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蔬菜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本书主要介绍了蔬菜病害和蔬菜虫害两部分知识。
  • 丝绸之路(中册)

    丝绸之路(中册)

    丝绸之路,对每个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做“丝绸之路”。于是,历史上第一次,这条横亘于欧亚之间,绵延数千里,历时2000年的贸易通道有了一个充满浪漫与梦幻的名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全书共有19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全书紧紧围绕大唐、吐蕃、大食三大军事强国在丝绸之路展开的画卷,全面展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