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400000040

第40章 試論陳寶箴詩歌創作的宗宋傾向(2)

和曾國藩一樣,陳寶箴本著“文以載道”的思想,試圖用詩文創作以系統、全面而簡潔地表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行政措施和為人態度,充溢著兩宋儒家的仁者氣象。陳寶箴的《書塾侄詩卷》,與《罘罳草堂詩集序》一樣,是目前所能見到的義甯陳氏最早的兩篇詩論之一,彌足珍貴,謹撮錄如下:

詩言志,志超流俗,詩不求佳。然志高矣,又當俯仰古今,讀書尚友,涵養性情,有悠然自得之致,綿渺悱惻,不能自己,然後感於物而有言,言之又足以感人也。後世飾鞶帨類多無本之言,故曰:“雕蟲篆刻,壯夫莫為。”然即以詩論,亦必浸淫墳籍,含英咀華,以相輸貫。探源漢魏,涉獵唐宋人,於作者骨格神韻具有心得,然後執筆為之,不見陋於大雅之林矣。今侄且無肆力於詩,且先肆力於學。以侄之聰明才能,擺脱一切流俗之見,高著眼孔,開拓心胸,日為古人為徒,即以古人自待,毋自菲薄,毋或怠荒,他日德業事功,皆當卓有成就。以此發為詩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湧矣。況不必以詞章小道與專門名家者爭優劣耶。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聞侄漸留意於書畫筆墨之間,而未知向學,故書比以廣所志,勉旃勉旃。

在這篇充滿教諭意味和無限親情的短文中,陳寶箴系統地論述自己的詩學觀和審美趣味。他認為文藝應秉承儒家“詩言志”的優良傳統。漢代揚雄在其《法言》中把詩歌貶斥為“雕蟲篆刻,壯夫莫為”的末技,陳寶箴《寓感六章》其六也説:“古籍汗牛馬,糟粕非精英。何況挾愛憎,是非汩其情。豐碑既多媿,薄俗尤相傾。文字亦俳優,小技安足程。”意思與揚雄是一致的。陳寶箴引證揚雄此語,强調詩不過是“小道”,應是君子務本、情不得已時偶一為之的,不可以詩文為本。他引用子夏之言見於《論語·子張》,原文是:“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君子不為也。”隱去最後一句,實已明確告訴後輩,士人不該成為以“君子不為”的方式博取世俗名聲的詩文專家,因為“後世飾鞶帨類多無本之言”,是無足觀的,不能真正擔當起“詩”的社會責任。他認為,如果真的作文談詩,還是應認真對待,求格須高,以期有可觀者。陳寶箴恪守傳統儒家“言志”詩學的“真理性”取向,將其視為詩歌創作的最高準則和有效基礎。

這裏的“志”,有著雙重涵義:第一是“情志”,即是由社會、政治、人生等等激發出來而不能自已的特定方向的情感,保存了先秦“詩言志”的原始含意。他進而在《雪青閣詩集序》中提出,詩人雖講究“温厚悱惻”的體性,可一旦面對“海内多故”的政治變局,也須抒發“憂深思遠”的“忠愛之誠”,詩不即工,畢竟道出了“性情之正”,在根本上是符合儒家詩教的。而此文“性情之正”的説法,也從另一個角度説明,他還是給個體的情感世界留下了相應的抒情空間,在遵循儒家詩教和前代詩人範式的同時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個性風格來。第二是“志向”,即志當存高遠,“高著眼孔”,“俯仰古今,讀書尚友,涵養性情”,方能超越流俗,這裏已明顯融入了後世儒者的道德主體意識。頗能與此映證的是,《湘報》第一號刊登了陳寶箴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一日(1898年2月21日)在南學會的第一次講演辭,陳寶箴引用儒家聖賢語,連綴成文,以立志作君子、聖賢之徒、明相良輔為本,可以詮釋“志”的要義,他説:“為學必先立志。天下事有有志而不成,未有無志而能成者也。志何以立?必先有恥。孟子曰: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就一身論,恥為小人,則必志在君子。恥為庸人,則必志在聖賢豪傑。就天下國家論,恥其君不如堯舜湯文,其國不如唐虞商周,則必志在禹皋伊旦。知恥近乎勇,即立志之謂”,“志有大小邪正之辨,公私義利之分。”孟子“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一語,見《孟子·盡心上》,原文是:“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但無恥一事不如人,則事事不如人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一語,見《論語·憲問》篇,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程子曰:為己,欲得之於己也;為人,欲見知於人也。”程子語見《河南程氏粹言》的《論政篇》。

由此可見,陳寶箴是順承曾國藩的理學實學文藝觀向前發展的,堅持儒家傳統詩學的“言志”觀與“體用”觀,强調文學創作應“有為而作”。陳寶箴在其孫陳隆恪的扇面上書寫的一道訓示,極像曾國藩“准格言體”訓示的文風,也可發明這一道德化取向:

讀書當先立志,志在學為聖賢。則凡所讀之書,聖賢言語便當奉為師法,立身行事都要依他做去,務求言行無愧為聖賢之徒。經史中所載古人事蹟,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勿徒口頭讀過。如此立志,久暫不移,心中便有一定趨向,如行路者之有指南針,不至誤入旁徑。雖未遽是聖賢,亦不失為坦蕩君子矣。君子之心公,由親親而仁民、而愛物,皆吾學中所應有之事,故隱居求志則積德累行,行義達德則致君澤民,志定則然也。小人之心私,自私自利,雖父母兄弟有不顧,況民物乎?此則宜痛戒也。

陳寶箴以宋儒的“民物胞與”説立論,高屋建瓴,先用近乎格言、警句的“讀書當先立志,志在學為聖賢”定下“聖賢師法”的基調,訓誡子孫信奉聖賢言行作為人生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再將史傳中的善者、惡者樹立為活生生的正反面教材,效法善者的一言一行,不失為希蹤聖賢的可行途徑,讀書人應成為坦蕩君子,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出於公心,無論是出仕還是隱居,都體現了聖賢之風。這種“二而一之”的“志”,强調了社會、政治之於心弦的叩擊。先秦儒家就有相關的明晰論述,如《禮記·樂記》:“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外在的“物”激起的情感,往往是特定方向的“情志”,“詩言志”説因而具有絶對的方法論意義。為此,他提出應先挺立主體意識,加緊道德修養,入世建功,像古人一樣先“立德”,再“立功”,然後纔是“立言”,“立言”是“立德”、“立功”的正當性延續,不可專意作詩人,詩歌創作不可强自為之,應是“他日德業事功,皆當卓有成就“的自然流露,會像蘇軾形容的那樣”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湧矣“。這樣的作品纔不會影響達到儒家”致遠“的境界。

同時,陳寶箴强調“學”之於“志”、“詩”的重要性。據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的分析,詩人的内在素質大抵包括“趨向之高下”(即道德修養)、“學問之精粗”(即學術修養)和“器識之賢否”(即藝術修養),古代詩人特别强調這三者的完美統一。唐宋詩人開始不滿劉勰的“江山之助”論,認為作家“讀書不多,故變態少”,故其作品“格體亦不過煙雲、草樹、山川、鷗鳥而已”(《詩話總龜》後集卷一二)。比如,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言,突出了“學”對於文學創作的助益。宋人更是洞徹了“學”的“絶對功效”,大致形成了以下共識:第一、系統學習儒家經典,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陶冶人的情操,涵養純儒氣質,黃庭堅《與徐甥師川》云:“要須探其根本,本固則世故之風不能漂搖。”《書贈韓瓊秀才》説:“以此心術為文章,無不如意,何況翰墨與世俗之事哉!”《書劉景文詩後》説:“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這樣的心胸和氣質自然放出華彩,蘇軾《和董傳留别》“腹有詩書氣自華”、《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讀破萬卷詩愈美”之類詩句就是這一境界的絶佳寫照;第二、儒家經術是治學的基本功夫,治學又是文學創作的基本功夫,儒家經典成了文學創作的“本源”,將“學”視為理學入道、詩學進境的必由之路,由此建構“讀書”——“窮理”——“為詩”的自然秩序,如黃庭堅對外甥洪駒父、徐師川“詞筆縱橫,極見日新之效”頗感欣慰,但進而警告説“文章”不過是經術的“粉澤”,勸他們“更須治經,探其淵源,乃可到古人耳”(《答洪駒父書》);第三,“學”可以提供創作靈感和素材,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五首》言:“不如默誦千萬首,左抽右取談笑足。”黃庭堅《論作詩文》説:“詞意高勝,要從學問中來。”《答洪駒父書》説:“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杜、韓自作此語而。”形象表達了宋人對於“資書以為詩”的無限嚮往。陳寶箴也是從“學——志”的層面看待“學——文”關係的,早年的《答易笏山書》坦承:“竊謂朱子教人為學,次第節目,至精至詳,何有支離之病?”他後來曾在《答黃鴻九書》中坦率地反躬省思:“僕償有天下之務,而學與養不足以副之,入都以來,取友讀書,頗有寸進。”他認定,有這樣的“學”,必能涵養性情,沉靜有本,故《雪青閣詩集序》説:“君詩温厚悱惻,如其為人。”《罘罳草堂詩集序》説:“無譽自言:‘向讀朱文公《中庸》注,至靜深而有本之語,恍然悟詩教之宗。’故其詩淡簡以温,志深而味隱。”而《書塾侄詩卷》幾乎通篇强調“讀書”之於詩歌創作的重要性,“探源漢魏,涉獵唐宋人,於作者骨格神韻具有心得,然後執筆為之,不見陋於大雅之林矣”,進而認定“浸淫墳籍,含英咀華”、“日與古人為徒,即以古人自待”兩個層面,都對創作具有直接的“内化”作用,體現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詩教精神,純然是宋詩派的語調。维新时期,他在湖南南學會的講演中更指出:

然非僅空言有志而已,非學不足以副其志。志有大小邪正之辨,公私義利之分,而學即因之。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程子曰: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己。故為學真為己,而後仕能為人。否則自其為學時,即存以務外欺人、苟竊祿位之心,出而仕宦,亦無非自私自利,安望其濟人利物,憂國忘家乎?

又説:

學之一事,乃四民公共之事,所以開民智也。大小邪正,視其所志。學成而用之亦然。故同此一智,在君子則為德慧術智,在小人則為機械變詐,公私義利之間而已。

由於“學”會隨著“志”的“大小邪正之辨,公私義利之分”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他所謂的“學”即是指傳統儒家聖賢之“學”,“學”應副其“志”,有“體”有“用”,否則“志”就流於蹈虛空談。仿效儒家聖賢,日夕與古人為友,是提升道德境界、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徑。但是,古人往矣,只有精讀古代典籍和漢魏唐宋人作品一途,追源溯流,含英咀華,相互貫通。這樣不僅能沉潛味道,追摩古人之心,樹立正確的志向,而且能於古人行誼中悟透其文心和文法,對作者骨格、神韻有了心得,然後,下筆作詩,纔不會貽笑大方。在他告誡侄子“且無肆力於詩,且先肆力於學”一語當中,寄寓著多重深意,語重心長,可見他始終不能釋懷、孜孜以求的,是宋儒的入世情懷和憂患意識,而非錙銖於字句、技法之間。

陳寶箴追摹山谷詩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從題材構成、精神境界、審美趣味到典故、韻律和造境,都有可觀之處。他還以學黃為基礎,進而向杜甫詩靠近,略加變化,終成一家之言。

陳寶箴像黃庭堅一樣,是以一個真正的儒家知識份子的身份和眼光看待人生的,通過儒家道德自律,挺立其儒者陽剛的人格風範,行文與為人都呈現出一派粹儒之風。晁補之《書魯直題高求父揚清亭詩後》説:“魯直於怡心養氣,能為人所不為,故用於讀書、為文字,致思高遠,亦似其為人。”洪炎《豫章先生退聽堂錄序》也稱黃詩:“其發源以治心修性為宗本,放而至於遠聲利、薄軒冕,極其致,憂國憂民,忠義之氣,藹然見於筆墨之外。”對此,陳寶箴是心嚮往之的,因此,他的詩歌主要是以儒者的人格風範,反映出知識份子的精神風貌,從而營造出一個知識份子的内在心靈世界,而不是一副以社會批判為主導的外在型創作格局。《入都過章門,李君芋仙出莊少甫畫松見贈,並與曾君佑卿、朱君萍洲各綴詩為别,答題二絶句》頗能道出他赴京師參加會試的干霄豪氣:

妙墨重勞品藻工,濤聲萬壑隱蒼窿。良材揠蹇天應惜,肯作尋常爨下桐。

歲寒不改真吾友,拔地干霄傍碧空。舊雨不來庭宇靜,虯龍日夜起秋風。

就目前所見,這兩首詩大約是他現存最早的作品了,於參加咸豐十年庚申(1861)會試途中,他為答謝友人以水墨青松畫相贈而作。咸豐元年恩科鄉試,他中舉人,成為陳氏一族首位科舉考試成功者,父親陳偉琳斷然決定暫緩進京會考,留在家鄉進一步研讀經典,日夜經史問辯,並投身抗擊太平軍的戰鬥,砥礪出昂揚的意志。咸豐四年,父親病逝,他守制三年,此次前往京師趕考,恰是三十一歲,即孔子所説的“而立”之年,内心依然激蕩著淩雲的豪情,不曾作青雲蹭躂之想。當友人畫水墨青松相贈,深知友人在畫中寄予的厚誼,便發出了這擲地有聲的心聲。這兩首詩固然是表達了對於科舉會試的必勝信心,但更深的意藴卻是以《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古訓自勉,立志效法勁松,淩霜傲雪,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堅信最終會一變而為飛龍,沖霄而去,翱翔九天之上。故老傳説,蒼松逾千年則化而為龍,沖天而去,這一想像蓋因松樹皮酷似龍鱗而產生。歷代詩人頗多吟詠,如唐吳武陵《貢院樓北新栽小松》:“拂檻愛貞容,移根自遠峰。已曾經草沒,終不任苔封。葉少初陵雪,鱗生欲化龍。”李紳《新樓詩二十首·琪樹》:“不為松老化龍鱗。”臨近北京,他心中的激情更就不可抑制了,《趙州道中》云:“燕市雄心自未休,酒酣含笑把吳鉤。胡笳吹斷邊聲遠,風雪天寒過趙州。”當然,陳寶箴對於從宦一直是持有多重複雜的心理的,絶非如這兩首詩所表述的那樣樂觀與順暢。他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種源自内心深處的道德情感的恐懼,不慕榮利,積極入世,唯恐辜負了聖人的遺訓、父親的叮嚀和朝廷的囑託,如履薄冰,常常不期然而生反躬之思,正如《尉池縣晚泊》所言:“維舟臨淺渚,極望不勝愁。縹渺神州歎,蒼茫水國秋。鵲巢隨漂樹,魚網出斜樓。獨愧臨河駕,無能借一籌。”他一方面非常關心神州國運的昌隆和官場風氣的升潛,猛烈抨擊腐敗無能的官吏,決意整肅吏治,振興國家;另一方面,對於政治能力的展露,地方政績的取得寄予了無比的期許,總是擔心自己沒做好心理準備,又怕沒有足夠的能力,擔起如此繁重而棘手的政治事務,不能為國家排憂解難。

同类推荐
  •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和饮食生活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地方味道和风情。
  • 山海经大全集

    山海经大全集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五百多座名山、地理位置,三百多条河道的名称、河流发源地及流向,四十多个国度以及远方异民的习俗,一百多个神话人物,一百多种药用动植物,四百多种神灵怪兽,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远古神话传说。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准确的注释和译文,并配以各个朝代精彩的插图。原典、注释、译文与插图有机结合,使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这部经典,畅游在《山海经》的神妙世界中。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璀璨的中国

    璀璨的中国

    全书介绍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总共分七章:华夏民族的起源、东方巨龙长城、敦煌岁月、汉诗鉴赏、魏诗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可不可以不加班

    可不可以不加班

    本书是一本适用于每个人的时间管理经典。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工作常加班令许多人困惑、矛盾,甚至对生活感到失望。本书作者不仅仅讲述一些利用时间的技巧和忠告,以幽默和智慧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应该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享受生活,同时也向读者提出了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关注自己每日的生活?如何满足自己真正的欲望?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
  • 便衣警察

    便衣警察

    这是一个年轻警察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曲美好爱情的颂歌。故事发生在粉碎“四人帮”之前的一九七六年。经群众举报,南州市公安局逮捕了一个名叫徐邦呈的台湾特务。当时没有弄清楚特务潜入南州市来的目的,在军代表甘副局长的诱供下,徐邦呈谎称他要在边境接应一支敌人的小分队入境,目的是破坏大陆的批林批孔运动……
  • 小妾有点坏

    小妾有点坏

    她替姐姐嫁入轩辕府当轩辕老爷的第八房小妾,喝了点酒,晕忽忽的进了一间房。轩辕彻出外谈成生意回来没通知任何人!以为她是娘给他找来的小妾。于是,就这么将错就错下去。
  • 我的王爷我的夫

    我的王爷我的夫

    ——她是一个千年后的女警花,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她是一个年后前的长公主,在嫁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她同样也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与她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到底谁能改变谁的来生!………………………………………………………………………………………………………——李胜男:二十三岁,长相平平,理着平头,属于那种放在人堆里,第二眼再也找不到的那种类型,别光看人的外表,她可是一位拆弹,防爆的高手,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长期的训练和工作,日晒风吹,使她的皮肤看起来黑黑的!………………………………………………………………………………………………………——冷澈王爷,二十五岁,面如斧削,目如寒星,身躯凛凛,骨健筋强,人前都尊称他王爷,背后称他为冷面王,简称冷王,他少年得志,征战疆场,他志不在儿女情长,他得到的女人多如牛毛,女人对他而言可有可无!………………………………………………………………………………………………………——冷然王爷,二十四岁,面如冠玉,目若星朗,玉树临风,冷澈之弟,和煦如风,人称笑王,他与哥哥从小被不同的人代养,直到成年后,两人方同时回到王府,造就了他们迥异的性格!………………………………………………………………………………………………………——流苏公主,十八岁,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吐气如兰,美艳无双的的佳人,有着不同常人的嗜好,一个酷爱女红的女子,她是皇帝的长女,尤其擅长编织饰物,例如那些叠坠的装饰品上的流苏!………………………………………………………………………………………………………——宝络公主,十七岁,气质非凡,清艳脱俗,举步轻摇,楚楚动人,流苏公主一母同胞的亲妹妹,一个有见解的女子!更详细的人物简介,请点击作品相关里的介绍,欢迎光临!………………………………………………………………………………………………………推荐天使自己的新文《携妹出嫁》………………………………………………………………………………………………………好友,紫玉流光的文《相公N-1》顽皮可爱的文《极品绝色女王》
  • 王妃弃夫

    王妃弃夫

    她叫蓝枫,二十一世纪的新新女性...她只是在KFC看帅哥看得入迷了点,结果就倒霉的被玻璃砸死了...然后,她穿越了,跟许多小说里说的一样,狗血的桥段啊!可她并没有穿成倾国倾城的大美人,而是一个八岁大的小女孩儿秉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决不坐着的宗旨,她决定,她要做一个懒人,一个穿越史上最懒的人…好事不找她,坏事光顾她,这不,才刚长大成人呢!就接到圣旨要她嫁人,好吧!嫁就嫁吧,反正只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而已…但是为什么?这情况似乎有点不对啊!怎么新婚之夜这王爷就对她霸王硬上弓…☆☆☆☆☆☆☆☆☆☆★★★★★☆☆☆☆☆☆☆☆☆她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她只想安安静静的过日子。可是为什么这点小小的愿望都不可以满足她。***王爷夫君她不稀罕,尊贵的皇帝她高攀不上...她只想找个爱自己疼自己的男人,她的老公心里不能有别人,这点小小的愿望不过分吧!可是为什么当她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人时,她却眼睁睁的看着幸福从指间溜走…丫丫在这里慎重又慎重的说明一下:关于王妃这个文,开篇不是很好...并且文有些慢热,希望要入坑和想入坑的读者朋友们抽出五秒钟想想看再决定要不要入...推荐姐的文,超好看的:《永不为妾》胭脂的‘蛊后’超级好看:胭脂的文布局严谨,精彩不容错过强悍无比的猫猫,她的更加不能错过:【傻王的嗜血冷妃】白猫黑猫推荐五毒阁精彩好文:《禁锢至爱》没见过的东家《双博士皇后》冬火儿《迷惑众相公》杖小竹《废后重生》随意风《王妃弃夫》姚丫丫***谢谢所有看文的亲,祝大家天天开心...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