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700000032

第32章 蒙文通理学范畴探讨(2)

所谓“理一分殊”就是一理摄万理,犹如一月之散而表现为江河湖海之万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万理归于一理,犹如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从一个太极散而为物物之各具一太极,又由物物之各具一太极归本于一个太极。这就是“理一分殊”。这个理学名词源于程颐称赞张载《西铭》时的话。程颐称张载这篇作品是“明理一而分殊”,并说“万物皆是一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认为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理”,而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最高“理”的体现。朱熹对此加以发展,提出了其“理一分殊”思想,认为“理一”是本,因后天所禀受的气有所差异,故万事万物呈现出不同,而有了各自的性,各自的理。这种万殊之性、万殊之理兼绝对、抽象的“天理”与具体的“物之则”的理于一身。朱熹主张通过格物和存敬、切己的工夫来认识万物之理和人伦之理,最终以成圣人。

蒙文通认为,李侗的一本之理与万殊之理皆为性,一本是抽象的“天理”,“分殊”则是日常践履,其理更多的是从伦理意义上说,故其主张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走的是内向型的工夫论;而朱熹则走内外兼修的方法,因为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对象还包括具体事物的物理。蒙文通认为,孟子提出“形色,天性也”,是“有进于子思”,其践形尽则,只是从道德主体上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忽略了日常的生活实践;李侗看到了现实生活中道德践履的必要性,进而提出“理会分殊”的观点,朱熹则加以发挥,将内心体认工夫与外部的格物工夫相结合,以求达到真正的天人一体。陆象山虽然主张向内用力、切己自反、剥落物欲、改过迁善,实际也是强调从日用中下工夫以成圣,佛家亦强调通过做善事以积德而成佛,因此,蒙文通说:“率性尽性之学,自子思、孟子、延平、程、朱是一致的。象山所谓于人情世事物理上用功,亦是如此。释家说要于事上观,亦是此理。”虽然,子思、孟子讲心不讲“理”,但言性,而性与理相通,故与延平、程、朱讲理是一致的,都是讲尽性。陆象山讲心性一物,心即理,故也是讲性;而佛家的心性之学虽别于儒家,但在强调工夫上则是一致的。因此,蒙文通赞同程朱的“性即理”之说。

理虽有先验性的一面,但理并不是空或无。蒙文通说:“若把理也看成空无,非所敢知也。延平言理会分殊,阳明言感寂,是儒家正义,所谓性也。”他反对道家、佛家认理为空、为无的观点。认为无论是物之理,还是天理,都永不停息,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事物物、具体的人伦道德行为得以体现。他认为,理与物是形上与形下之别,是抽象与具体的不同,而不是佛家、道家所谓的虚实、有无之异。他认为,把儒家讲的“理”与“空”、“无”等同起来,一切就会成为虚的,而无法认识。南宋理学家李延平提出了“理会分殊”命题,说,“理一”(太极)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指出万物虽则同具一理,但所禀受之气有“秀”、“偏”之别。明代的王阳明在阐述其致良知说的时候指出,寂然不动是心之体,感而遂通是心之用。因心与理为一,心即理,故其言“寂”、言“感”都是就心而言,就理而言,换句话说,寂感皆理。蒙文通认为,延平说的理与阳明说的理(感、寂)均是具有儒家伦理意义的天理,兼有物理之义和伦理之义,即兼实与虚为一身;而非如佛学、道家的空无之理、空无之性。

2.“本心纯然天理”、理(道)在心中

在理与心的关系中,蒙文通认为“本心纯然天理”,理与心(指本心)均为本体范畴。他赞同理在心中的说法。他说:“在物之理,而气或不循于理,惟心知之,此理在心之说也。”作为物之理、气之则的理,是知觉之心的认识对象。这就是所谓的“理在心”之说,是就认识的主、客体而言的。但蒙文通的“心”还具有本体性含义。他赞成二程对心的描述。二程认为,“人心莫不有知”、“心无形体”、“心无限量”、“心,生道也”,其心既是认识主体,也是宇宙本体。蒙文通说:“心无定所,知则普于一切。以知言,则万物皆在知中,宇宙悉括于知内,物物还他本然之理而知至也。性体明,物各付物,安有不循理者。”心具知觉思虑功能,能够认识物之理,也能认识物之道,即所谓的“理在心”、“道在心”之说;虽然心无形体,但其认知能力却无所不在,故“宇宙万物悉括于知内”。“知”是心之“知”,“知即心也”。“万物皆在知中”,即万物皆在心中。因此,在蒙文通的心与理的关系中,心既是认识主体,也是宇宙本体。要见天理,就要存心,“随时体认天理即存之之事”。

蒙文通也对心与道的关系作了一个说明。在朱熹及陆九渊的哲学里,“道”与“理”都具范畴的同一性,而阳明则简化为“心即道,道即天”、“道即是良知”。蒙文通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心存则道存,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道非亡也,人不省耳”。“心存则手舞足蹈无非天则”。随时使虚灵之心不松懈,一切就合乎理,一切就合于心。这是蒙文通基于心本论,对心与理、心与道关系的阐述。

3.理、气不离

对于理气关系,蒙文通也有大量论述。一方面,蒙文通赞成罗钦顺有关理依于气、理气有别的观点。他说:“罗整庵说:理须就气上认取,然认气为理则不是。此语最精。”罗钦顺不同意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他力主“理只是气之理”、“理”非气外之理,同时指出理、气有差异,“理须就气上认得,然认气为理,便不是”,但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其理气关系说是建立在他的气本论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蒙文通认为,形上之理与形下之气合而言之为性。“不可认气为理,但理亦须于气上见。形上形下不可分,合而言之性也。”他认为理、气有别,但又不可分,两者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其中,理为形上之本体,气为形下之物,两者合而言之则为性,换句话说,性是兼互不相离的气与气之理而言,性是合形上之理与形下之气于一体。“寂者气之静,感者气之动,一感一寂,各有个自然之则,所谓理也。理岂外于气哉?”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表现于气的或静或动,或寂或感,其动静、寂感各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就是理,因此,理不外于气,是气之理。“理不离气,但不可着在气上看”。“理只在气上见,但不可执气为理。气无不动,理亦可于动上见,但理自非动非静。”理不离气,但理不是气,两者是形上与形下之关系。

蒙文通认为将理、气、知三位一体,合而言之,称作性。他说:“有物有则,理者气之理,理传于气;气违于理而心自知之,而知传于理;知亦气之知也;三者一而已也,合而言之性也,无极而太极也。”“气也,理也,知也,合而言之性也。”这里的“理”,是事物的普遍法则和规律,它不离于气,通过气来体现,或者说,理寓于气中,即所谓的“传于气”;昭昭明明的心自然能够判断气是循理还是违理,人的主观认识就是通过知传给理的;知亦是精微之气。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气有精微与粗疏之分,其中,粗疏之气构成万物,而精微之气具有知觉性,有时被说成心,有时被说成知,但均为气之灵觉部分。知是心之知,又是气之知,心亦气,故蒙文通认为,气、理、知三者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文通受气学派的影响很大,不过,还没有达到变理本为气本的程度。

蒙文通对朱子的“理与气既不相离,亦不相杂”之说,极为欣赏,认为“其言美矣”。他说:“以不杂言,则气之万殊而善恶分、万事出,理固未尝与之俱往,是理冥然于物之外。理与物离,则理者惟一顽空之境,不足以应万变而为善恶之衡、是非之准。舍即物穷理以为制事之方,则其道又奚由哉!”其不杂是指本体之理区别于形下之气,但此理离不开(气)物,否则,理就无所依托。“以理、气为离,则理冥然无适于用,不足以应事,自必以‘理、气不离’之说济之。”理、气分二的话,则“理”就成了绝对抽象的理。而宋明儒之所以言理,目的是用来“应事”,成为人的道德准则,指导道德践履。因此,必然以“理、气不离”来补救。

然而,朱子“毕竟偏于理、气离之说也,此朱学末流‘即凡天下之物而穷之’”,是“蔽不可掩”。蒙文通说:“无适而非气,即无适而非理,气机鼓荡流行,皆天理也。气万殊而理亦万殊,无气外之理,亦无理外之气,无往而离理,即无往而非善,此阳明之旨而‘满街尧舜’之说所由生也。”他认为,互相依存的理、气合而言之为性,性为善,天理亦善,而天理无所不在,故“善”人无所不在,自然就是“满街尧舜”了。“朱子、阳明之所蔽端在论理气之有所不彻:曰格物穷理,曰满街尧舜,实即同于一义之未澈而各走一端。”“二家之说,皆欲以明善恶之源、求是非之准,而其蔽较然若斯,要即源于理、气之说,推而致之,有必至之势。”蒙文通认为,理气不相离与不相杂为一义之两端,偏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失误。朱子后学与阳明后学就是因此而分别走上了即物穷理与满街尧舜两个极端。他指出,“理、气本不相离,而心则有存有失。于心放时而言理、气不杂,则已离理、气为二,反有疑于本体,朱子此处应有商量。理、气二则不得不即物穷理而学以支离。于心之放而犹执理、气不离,则不得不认为满街皆尧、舜,然则百姓不知、庶民去之之谓何?而学以鲁莽。要之,思则得之,思不失其本心,所谓思诚,正尽性践形之要也。”一句话,理不离于气,关键是存心,使昭昭明明之本心不松懈,就能兼顾理气不杂与不离,从而也就避免出现阳明后学和朱子后学的两个弊端。

4.人欲、天理的对立与统一,“人欲即天理”

理欲问题在宋明时期是一主要讨论话题。理学家大多认为,天理、人欲是两相对立的,主张“存天理,去(灭)人欲”。程朱学派的集大成者——朱熹,和气学家张载一样,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客观物质生理欲求的合理性,说“即使圣人也有此欲”,并把心分为人心与道心,与人欲、天理相对应。人心是道心的一部分,道心主导人心,相应的,人欲是天理的一部分,天理主宰人欲。人欲也有合理的一面,就此而言,可以说人欲即天理;但当人的欲望超过一定的度时,则转化成与天理完全对立的私欲。因此,朱熹所要去的“人欲”,实际上指私欲,指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人欲”。心学派的观点略微不同。阳明坚持程颐的“人心即人欲”之说,而不认为“人心”与“人欲”有区别。按照程、朱之说,虽然对“人心”的解释及评价各有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人心”与“道心”,其所指是不同的。大致而言,“道心”指义理之心,“人心”指物欲之心。但是按照阳明之说,“人心”与“道心”虽然是对立的,但所指是相同的,即良知而已,只因正与不正而有天理、人欲之别。阳明虽看到了天理、人欲的对立,但更多的时候主张以心来控制人欲。

蒙文通也注意到了人欲与天理的对立。他说:“廓然大公。人己共同之理,所谓公也;人物共通之理,所谓公也。否即人欲也。”“克己复礼。己者,人欲也;克去人欲,还他天理。己与他对,由他本体,我何与焉,所谓未始有回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所谓未始有回也。心齐坐忘之学,克己尽之也。”蒙文通认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是公与私、他与己的对立。所谓“坐忘”,是指深入存想意境,浑忘周围环境及自身,即所谓“无天、无地、无人、无我”之意境,也即《庄子》中,颜回所说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所谓“克己复礼”,指通过克去私欲,使得天理流行,一切皆还他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无我、无他、无天、无人的境界了。将儒家的“克己复礼”同道家的“心齐坐忘”相比拟,也是蒙文通兼治儒、释、道,调和三教思想的一个体现。

蒙文通吸收了陆、王的观点,主张由清明之本心来区分天理和人欲。他说:“象山言收拾精神。须收拾整顿一翻,翦除枝叶,心自纯一清明,自然理欲分晓,见可透澈。”陆象山认为,心具有先天的知善知恶的能力,只要有虚灵之心,就自然能分晓万事万物是否合乎天理。也就是说,只要“先立乎其大”,即立其本心,并存其本心,使本心不松懈,就能分辨出那些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妄”、“过或不及”等“人欲”并加以防止。蒙文通认为,最佳方法就是“寡欲”,一切还他本然状态。“知爱知敬是本体,自能孝,自能弟,纯是天理,只要搜求人欲到底。”“养心莫善于寡欲,气清理明,善日充而日长。”有了知爱知敬的本性,有了昭昭明明的本心,在家自然能孝顺父母,爱护兄弟,这是天理,是人之本色。为了还人之本色,就必须存心、养心,令此心不松懈,使自己的欲望不超过一定的度,即所谓的“寡欲”。显然,这里的“寡欲”与佛教所说的“寡欲”迥然不同。这是儒家的“寡欲”,并非要无视人的自然生命需求。

同时,蒙文通又接受了王夫之、陈确等人有关理欲关系的理论,认为“人欲即天理”。王、陈等从理不离气推导出天理不离人欲、无人欲无以见天理等等结论。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离欲而别为理,其唯释氏为然。”陈确则明确地说:“确尝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也。”“欲即是人心生意,百善皆从此生,止有过不及之分,更无有无之分。”蒙文通赞同王夫之、陈确等肯定人欲,强调离人欲即无天理的观点,他说:“理者气之理,人欲即天理。庶民去之,固不得以此为理气不杂之证。庶民日用,亦莫非天理;好好色,恶恶臭,何莫非天理;甘食甘饮,亦天理也;呼尔蹴尔则不屑不顾,亦天理也。呼蹴而受之,则欲所不欲,然后非天理。此真太空中一点尘埃,此前此后皆气也,亦理也;诚意则拭此一点尘埃也。养得浩然之气,则此一点尘何由而生。此一点尘自是人欲关头,所谓不动心者即不动此不屑不顾之心耳,养气者即养此不屑不顾之气也。”他认为,理为气之理,天理是人欲的一部分,在一定的范围内,人欲即天理。

蒙文通赞同孟子将性区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说法。孟子认为,“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的性是自然属性,这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仁、义、礼、智”等是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蒙文通将“饮食男女”的七情六欲视为天理,而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比作那“一点尘埃”,认为存心即是养气,即是使人欲不超出那个度,变成天理的对立面。他指出,“说人欲即天理,却无害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即是克己复礼。情即性,是从本体说;性其情,无以小害大,是从工夫说。若疑情即性之说,则于本体不澈,若不指出本心,无集义改过之工,以为有身即有道,则是猖狂妄行而不自觉,混人、道为一心,则于本体更混。”蒙文通主张将性与情区分开来,认为性与情是体与用、大与小的关系。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亦与其类似。性、天理是本体,但此本体要通过人欲、情表现出来,故说人欲即天理,情即性;以性来控制、把握情,即是性其情;以天理主导人欲,才能分清人心与道心,才能明本体。

同类推荐
  • 心情·百味卷

    心情·百味卷

    本书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 倾听往事

    倾听往事

    收录有《父去子未归》、《凡人与圣贤的距离》、《英雄莫问出处》、《曹操与宗世林》、《亦真亦幻帝王家》,在众多的散文集里,《倾听往事》这本散文集里相当多的篇幅是专为魏晋时期文人名士而书的,这本书很特别,像寒夜里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之年先生耗时数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对祖国山川之美和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并以诗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强盛的心愿。同时,之年先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作了独特的细致的描绘。
  • 荒野的狐灯

    荒野的狐灯

    重新演绎了袁枚的著名鬼怪笔记小说《子不语》里的精彩故事。一个死人千里赴约,去向同窗好友交代身后之事,执念不舍,一直到化作了一具僵尸,作势扑人!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染红了她的长发,却看见圣庙门前的一个赑屃头上猩红耀目,一个仙女思凡,对一个卖鸡的农夫暗生情愫,在城门口拦住他,说:你卖掉鸡会得钱八千四百文,一个书生去深山里寻死,却不期遇见了已死的相好——一个妓女。而旧相好再不肯跟他缱绻,说:我已经是仙女了。这是一场场人与鬼之间的缱绻缠绵。它惊骇诡异,曲折动人,描摹出了一切魑魅魍魉最本色的一面。它让我们突然惊觉,有些鬼怪,竟然如此可爱!《子不语》,又名《新齐谐》,中国历史上最伟人的志怪小说之一。
  •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亲吻我的彼得潘:明瞳

    亲吻我的彼得潘:明瞳

    七落,寒冬生。嗜好极多。最讨厌的事情是没有存在感,思维呈现跳跃式,喜欢不断地反省自我。在喧闹的吵嚷之市中,希望能够保持从容与淡静,不去模仿别人,也不愿复制自己,崇尚柏拉图式人生。
  • 家庭生活一点通:你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小窍门

    家庭生活一点通:你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小窍门

    有人说,生活不需要艺术,柴、米、油、盐凑合着过。这种想法,正是导致同等生活条件下生活质量却高低不等的原因。其实,生活就像是一条河,只有越疏导才能越顺畅。简单实用的窍门就是帮助你疏导生活的利器,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 红楼穿越之绝黛狼君

    红楼穿越之绝黛狼君

    当她知道自己成了红楼里的林黛玉,第一反应是:哈哈哈,赚到了,赚大发了。当她突然听到自己的未来相公是他时,第一反应是:呵呵呵,别逗了,别吓唬人了。第二反应是:呜呜呜,这下子,亏本了,亏海里去了。这头中山狼怎么是我的人?一个是多愁多病身,一个是强硬粗暴汉,这这这,,,开玩笑,根本就不配嘛。什么?叫我出嫁,就给这么点东西打发走?不可能,我开的条件,少一毛都不行!what!才成亲,婆婆就要送小三?好,长者赐,不敢辞!那么,来吧,只要小三你能受得住考验!呐尼!表妹要上位,丫环要爬床?来吧,姑娘们,放马过来,叫你们尝一尝当家主母的的手段!你有阴谋,我有计策!当我还是那世事不谙的,只会流着眼泪,无语问苍天的苦哈哈的林妹妹?那我可以告诉你,你错得不一蹋糊涂!男人,不放手,女人,不手软。林妹妹出手,不同凡响。
  • 仙家有田

    仙家有田

    本仙有田,田里有泉,材料自产。跟人打个架,杯具地穿了。问个路,洗具地被拐了。入了修真门派,因为年纪太大,餐具地只能打水烧饭。人生啊……好在小手链里自成天地,师兄的地里偷点草,长老院里捞个蛋。别惹我,我随时可能发火!别跟我扯皮,拳头才是硬道理!新书:《聚宝铃》书号:1918542简介:身怀聚宝铃,聚天下灵物。那欺她的,压她的,且看谁能笑到最后!
  • 流光石转

    流光石转

    “吱呀”一声,门扉开启迎面扑来的是潮湿、腐朽的空气还有黑寂的空间。黑暗阻碍人的视线,即使站在门口也看不清。她在黑暗中摸索,似乎有什么绿光在不远处,她伸手摸去,“啊!”被利器划伤的尖锐痛感传来。“好痛!”绿光变得强烈起来,她定睛一看,绿光中央刻着“楚夕”两个字。她再次伸手,柔和的绿光像是抚平受伤的手,尖锐的痛减轻了,但这时玉石却发出灼热的温度。而玉石上的血诡异的燃烧了起来。接着她看见玉在无限地扩大,以雷霆万钧之势把她吸进去……
  • 女配当道之丹音尸

    女配当道之丹音尸

    她很丑,而且很不温柔!手捧炼丹炉,脚踏七弦琴,身边还跟了一只骗吃骗喝的魔修大能……作为一只僵尸,苏裳自认为很低调。各路男修,她从不主动招惹。作为一名合格的金手指女配,苏裳自认为残暴得恰到好处,她从没在即墨子寒嘴里抢过食!僵尸当道,恶女来劫!诸位道友,拴好灵兽,捂好乾坤袋,前面正有一大泼僵尸来袭。
  • 王妃系列之机灵小王妃

    王妃系列之机灵小王妃

    女人征服男人而后征服世界,男人征服世界而后征服女人,这是千古之律。一个民女,一个满人,怎样成为王妃、皇后、皇太后这一系列悬殊的地位怎么会加在她的头上?      
  • 百日新娘:全球通缉替身妻

    百日新娘:全球通缉替身妻

    她潜入豪门一年,每日与强势腹黑男斗智斗勇,终于成功盗得宝宝,悄然离去。本以为重获自由,没想到他却从天而降,“走,我们回去好好算算旧账。”
  • 狂妻万万岁

    狂妻万万岁

    新书《毒医兽妃:妖孽邪王,抱不够》已发。 凤家嫡女,天生废材。被迫嫁给傻子冲喜。当来自21世纪的第一杀手附身于此,天地间风起云涌。她冷情冷心,却独独对他放下戒备。本以为是个喜羊羊却没想到,原来是只伪装起来的灰太狼!!
  • 男儿行

    男儿行

    这是一本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群原本庸庸碌碌的汉子奋起反抗,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华夏民族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为了追究指摘哪个民族过去的是非,而是为了记录当年华夏百姓为了不受奴役而进行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