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700000031

第31章 蒙文通理学范畴探讨(1)

引言

蒙文通的理学著作,虽多为读书札记、笺注心得,但从中我们仍可发现他的理学思想脉络。笔者拟透过蒙文通先生读宋明儒书的心得,透过其只言片语,对其理学范畴的涵义作一番探讨。

(一)关于“心”

蒙文通对“心”这一范畴的论述较多,既涉及孟子之“本心”,也谈到了“心”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如:心与性、心与气、心与理、心与知、心与物,等等。

1.心本论的宇宙观

在宇宙观上,蒙文通以孟子的“本心”为本。他说:“夫本心者,道之所由生,舍是心而道乌乎本?此率天下而祸仁义之说也。”孟子以本心明性善,蒙文通把本心作为道产生的根据和根源。他认为,若无本心,儒家的仁义之说就无以依存,万事万物就失去了“统帅”。而本心无所不在,“浑身皆是本心,知爱知敬是本心,手容重,足容恭,亦是本心。非特一身是本心,草木山川亦是本心,才一事一物不当,本心即知之,应即改之” 。本心是体,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皆是本心的体现,为用。故万事万物一旦出现“异常”,本心都能知晓,并加以改正。因为,“知即心也,近而身心,远而人物,其是非得失皆在知中,舍非而从是,在一念耳”。心有知觉、灵明功能,具有先天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四肢百体,莫不有知,而统于一心。心果何在乎?则四肢百体无乎不在。岂惟四肢百体,即万物亦莫不有知,草木竹石各有生意,即其知也”。万物皆有知,万物皆有心,皆是心(知)的体现。故蒙文通说:“心无定所,知则普于一切。以知言,则万物皆在知中,宇宙悉括于知内,物物还他本然之理而知致也。”正由于心具有知觉思虑功能、虚寂灵明功能,所以心虽然没有规定的所在,仍能“容纳”宇宙万物及万物之理。“本心之好恶,即所以为受是辞非之准,而性善之源也”。因此,蒙文通的“心”(指本心)为宇宙本体。

蒙文通将阳明的“良知”说纳入其评述范围。阳明曾有“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矣”。阳明以天地万物皆以人的良知为根据,从而建立了良知的至高无上原则。蒙文通认为,阳明的“良知”与本心、意、性等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他说:“孟子本心之说与单言心者自别。良知亦然。本心、良知,即意也。意即性,性无不善,故曰尽性;意无不善,故曰诚意;诚意乃所以正心。”因此,良知、意、本心,也是本体,如性一样,是至善无恶的。

事事依着本心,就能践形尽性,成为圣人。因为本心原来是无私无欲的,原来是无欠无缺的,饿了便会吃饭,渴了便会饮水,冷了便要穿衣;耳朵本来是很灵敏的,眼睛本来是很明亮的,见了恶臭自然厌恶,见了好的东西自然喜欢,在家自然会孝顺老人、爱护兄弟,这是人类的本能,不那样做人是不会心安的。这不是遏抑得住、勉强得来的,是从他本心上自然而然的发出来的。因此,蒙文通说:“只事事依着本心,一直做去,便是践形尽性的圣人。”值得注意的是,蒙文通这里强调了“事事”和“一直”两个词语。圣、愚之别也体现在这里。因为,愚夫愚妇和圣人都是一样的,都有这个本能之心,有这个本心。然而,愚夫愚妇之所以愚,就在于:不像圣人那样一丝一毫都依着本心,一点不敢瞒他,不比圣人对他的本心是自满、自足、自慊,没有一毫自歉的,只需不自欺便了。蒙文通说:“这个本心,便是天命之性;事事依着本心去做,便是率性之道。”“心本寂然不动,万象起灭,感而遂通,心之寂然之体,未始有动,视听语默、手舞足蹈,一切自然,无非本色,何曾有圣凡之别。”因为圣凡都具备这个寂然不动之心,即有了这个本体,所以一切都是此心体的流行发用,故无不合理,无不是本色,当然就不存在差别了。但这只是就本体而言。圣、愚都有这个本心,故都可率性,但只有圣人才能事事、时时依着本心,即时时存心,所以只有圣人才是尽性。也就是说,虽然愚夫愚妇与圣人有着同样的本体(即本性、本心),但由于工夫的不同,致使两者在率性的程度上产生差异,只有圣人才能真正地尽性。

2.心与性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心、性问题是宋明理学、甚至可说是整个儒学讨论的主要话题。在心性相互关系上,有两种情况:心、性一元说和心、性二元说,区别在于是把心性视为一物还是认为心性有别。心、性一元说,指心性为一,心即性,性即心,主体即道德理性,道德理性即主体,二者没有区别,心性一物,均为宇宙本体。心学派理学家多赞同此说。宋明理学的心性一元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由二程开其先,经张栻的过渡,陆九渊、杨简的发展,吴澄的传播,至王阳明成为心性一元说的集大成者。阳明说:“心也、性也、天也,一也。”他强调“心即性,性即理”,反对将心性分二,从而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极致。心、性二元说,指心性有别,不是一物,否定道德理性与主体直接同一,可细分为道德理性客体化和道德理性绝对化两种观点。前者以张载、罗钦顺、吴廷翰等为代表,后者以胡宏、朱熹为代表,性成为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观念,代表主体的心和代表客体的气均从属于性。

一方面,蒙文通赞成心、性一元论。他说:“孟子言本心,本心即性,故曰心即性也。”这是对宋明儒的心性一元说的发挥。程颐指出:“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认为心、性与命三位一体,都是“道”的不同称谓,是相通为一的。阳明则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良知说,将良知规定为“心之本体”,规定为“天命之性”,以良知分别联系心、理与性,并相互沟通。这样心范畴所有的内涵,良知范畴也都具有。而意为心中之心,即本心。因此,在阳明处,本心、意、良知、性为一。蒙文通赞同此点,他说:“《大学》言正心,心以主宰言;其言诚意,意者心之中又有心,意即性之发现。放心亦心也,知孟子本心之说与单言心者自别。良知亦然。本心、良知,即意也。意即性,性无不善,故曰尽性;意无不善,故曰诚意;诚意乃所以正心。”蒙文通认为,心有多种,如宋明儒说的人心、道心、本心、放心等等,而《大学》所说的心是主宰之心,意是本心;这个心、这个意,不仅具有一般心所有的认知意义,而且具有本体性含义;本心、意与性是同一的,都属于本体论范畴。故《大学》言正心、诚意,和阳明所言的良知一样,是兼主宰之心与本体之心于一体,是至善无恶的。

另一方面,蒙文通又主张心性有别。他说:“罗整庵:心之灵而非性之理。说得亦好,二者未可偏废。”罗钦顺,是和王阳明同时的明代著名哲学家,他继承张载以气论心性,在气本论的前提下提出“性为阴阳之理”和“心本于气”的思想。他对心性问题极为重视,曾在其著作《困知记》中称“千万言,紧要是发明心性二字”,他以气本论思想批判佛教以心为空寂、以心为物、以心为性的理论,从而抽掉了佛教心本论的基础。他认为陆九渊、杨简、王阳明的主要错误在于“以知觉为性”,即以主观意识为天地之根本。

罗钦顺在指出心性相互联系的同时,强调两者的区别。他说:“除却心即无性,除却性即无心。”作为阴阳之理的性与本于气的心互相依存,不可或缺。但两者又不同。他又说:“夫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理之所在谓之心,心之所有谓之性,不可混而为一也。……此心性之辨也,二者初不相离而实不容相混。精之又精,乃见其真。其或认心以为性,真所谓差毫厘而谬千里者矣。”罗钦顺认为,心、性之别在于:心是人的神明之心,性是人之生理之性,心与性既不可分离,又相互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他进而以“人心有觉,道体无为”来概括心与性的区别。另外,罗钦顺还认为,性为体,心之明觉为用,即性体心用,他说:“盖心之所以灵者,以有性焉,不谓性即灵也。”既以性作为心之灵产生的原因和根据,又强调性没有灵明知觉的属性,把性与心区别开来。

蒙文通赞成这种罗钦顺的这种区分,他说:“罗整庵别心之灵与性之理,此语亦精。然二者皆我所自有,不可偏重,如以心之灵为非则未是。”他认为,灵明知觉之心与性之理都为人所固有,不能非此是彼,偏重于任何一方。“三十年不少盐酱,只是改过不吝,何尝是无善无恶,这是性,虚灵不昧的心可说是无善无恶,这是心;这里应有分别。”先天的心、性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故心、性既同又异。

由此可见,蒙文通的思想中,既有心性一元的观点,如“心即性也”,同时也认同罗钦顺的心性有别的思想。在心、性相互联系方面,他说:“尽心然后可以知性,性学不是离了心学。”在心、性有别方面,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心者,知而已;性者,在耳之听,在目之视。心之虚寂,性之条理,只体用之别而已。”蒙文通认为,虚寂之心是本体,条理之性是发用。性是“一往而已”,心是“有所不可”,具有判断能力。主体之心可以认识条理之性,这也是蒙文通心本论在心性问题上的一个体现。

宋明儒中,陆、王等心学家在心性关系上,大都主张心即性,均不讲体用二分。陆象山是以心为本,“不专论事论末,专就心上说”;王阳明则继承陆象山,讲本心、良知,把万事万物归本于心,“天下无心外之物”。这与朱子以“心统性情”为纲领的心性论、心兼体用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看来,蒙文通虽然坚持了陆王的心本论宇宙观,而在心性、体用的关系上则与陆王有所区别。

3.心(知)、气(物)合一,心主气从

在心气关系上,蒙文通认为心、气是能所关系,虽为两物,却不可分离,即心气非二,心气合一。他说:“气是形而下之器也,物也。气之流行,只是任其流行,有何过不及。知过不及者,心也,须是心常作主。”心、气为两物,形下之气是物,是任其流行,有清浊、动静之分,而认识之心(知)无清浊、动静之别,但具有知觉灵明功能,对气的过或不及等状况悉能知之。即“气之清者知其为清,其浊者知其为浊,于一身之气亦然。气有清浊,而知不可以清浊言;气有动静,而知不可以动静言;气之中节或否,而知无不知”。心之所以能“知”气的清浊、动静、中节与否的状态,关键在于:“气之秩然天则,即心之本体。”这里的“气之秩然天则”,实际上指的是气中合乎规律的部分,或称作气之理。蒙文通是把气之理等同于心之本体。“朱子说:心者气之精爽,甚好。气本是好的,才有不好,心便知之,亦是气自知之。”蒙文通赞成朱熹对心、气关系的说法,这里的“心”,是从认识论上而言的,是认识之心。其实,气本无所谓好坏,如果真说它“好”的话,只是就其清浊而言,只是就心的判断而言。所以,蒙文通说“气有失处,气自知之”,看似有气灵论的倾向,实则可以理解了。他的“气自知之”,可以认为是气之理,即心的知觉。故心、气是相通的。“心气岂为二耶!”

既然心气非二,那如何才能做到合一呢?蒙文通认为,“敬以直内,须是下刀锯鼎镬一翻工夫,心气乃可合一”。“心气合一,是毫发皆要依他太极。象山所谓刀锯鼎镬学问也”。也就是说,心气合一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北宋的程颐曾说“涵养须用敬”,“敬只是持己之道”。南宋的朱熹继承了这一思想,“主敬涵养”,以敬为立身之本。他的“主敬”理论突出强调了“未发”,即人在无所思虑及情感未发生时,仍须保持一种收敛、谨畏和警觉的知觉状态,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这样就可以涵养一个人的德性;此外,他也注意人在动的状态中的“主敬”,这贯穿于“未发”和“已发”、知和行的全过程。“敬以直内”常常与“义以方外”相对应,后者是强调对外物、他人的态度。这里,蒙文通用象山所说的“刀锯鼎镬学问”说明时时存心的必要,是“毫发皆要依他太极”,“太极本无极,太极性也,无极心也”。性即心,故本心不能有一丝懈怠。

在心、气关系中,“心气合一,只是要以气从心”。 “须是心常作主”。所以,蒙文通讲心气不二、心气合一,说合一亦有主次之分,要以心帅气,使形下之气(物)从属于形上之心。

在心、物关系上,蒙文通认为,心物合一,物在心中。他说:“无极而太极,莫非本体;用则千变万化,而体则虚明无迹。万物莫非此体,与我虚明之体为一,我之虚明即万物之虚明。”无极、太极,即性,即心,皆是本体。此本体包括了虚明无迹的体和千变万化的用两个方面。此虚明之体是形上,千变万化之用是形下。万物是此体,我亦是此体,故我与万物浑然一体,即我之虚明亦万物之虚明。

(二)关于“理”

蒙文通对“理”这一范畴论述较多,既谈到了对“理”本身的理解,也阐述了与相关范畴的关系,如:理与心、理与气、理与欲,等等。

1.“理”是宇宙本体

蒙文通吸收了程朱的天理论思想,认为“理”是宇宙本体。他说:“未有天地之先,理固已在。”“父母未生前,只是天理,人得天理以生,此外更有何事。”这个先于天地、先于父母的“理”具有绝对性和超验性,是生之本,是宇宙的本原。当然,“理”也指事物的规律和普遍法则。“能运水担柴的是这个,但这个却未运水担柴。”“理”具有形上性。蒙文通依据二程“凡事皆有理”、“万理出于一理”、“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思想,说:“一身之理,与天地万物本是一源,此身即万物之一,本在浑然寂然一理之中。”人与万物皆承一源,皆共一理,皆是此共理中的一分子。“内而视听形骸,外而山川草木,皆物也。有物有则,所谓自然规律也,即天理也,太极也;生生不已,乾乾不息。万事万物,各有其理,即应各尽其理。时行物生,任其自然,行所无事,而我不与焉。恻隐羞恶,充周流行,而自不容已,所谓虽欲自异于天地不可得也。”蒙文通指出,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均源于一理。这一理是天理,具有超验性和抽象性及绝对性。同时,各物有其理。此理是物之则,是自然规律。物物各有其自然规律,各有其物理,这物物之理又复通为一理,即天理。此“生生不已,乾乾不息”之天理体现于阴阳五气的交相作用中,体现于运动之中,故“静中存天理,动中循天理,此理本无一息之间”,理是本体性范畴。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发挥其师李侗(李延平)的“理会分殊”观,总结出其著名的“理一万殊”思想。蒙文通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延平所谓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理原自一本而万殊,莫非性也。”作为道南一脉的重要人物,李侗讲:“要见一视同仁气象却不难,须是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方是儒者气象。”他的“理会分殊”观点,是主张激发人的智慧和灵性,以明人伦,察天理,使代表儒家精神的“天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即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践履。蒙文通认为,这是对“孟子所谓践形尽则,失要于明物察伦用工一翻”的弥补。他说:“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是把真常极致之理从事为中体现出来。”程颢由“理会分殊”体贴出了形上的“天理”,而程颐进一步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主张通过“涵养”“存敬”工夫来认识儒家伦理。

同类推荐
  •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其实,人这一生就如同做一篇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每个章节里都应该有好的、鲜活的细节,让这些鲜活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生每个年龄段里,也应该有让我们终生记忆的细节。善良的待入,宽容的看待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多份责任和爱心,人生就丰富了。日日年年,积攒到人生的后半段,再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便会发现自己这一生一世写了一篇满意的文章。
  •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我喜欢深夜的那种静谧,几乎听得见呼吸。我的许多话语这个时候就会汩汩涌出。有意思的是,因为这种习惯,我发现许多的雨和雪都是从深夜开始下起的。而别人要等到天亮以后,才明白这个世界在昨天夜里又发生了什么。这时我才发现,一个人对世界的触摸有多深!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一个偶然的机会,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 胡适文选:假设与求证

    胡适文选:假设与求证

    叶君主编的《假设与求证(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成果。胡适先生将实证主义从美国引入中国,井提出了“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基本方法,对科学研究有晕大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信仰

    信仰

    繁华的上海滩,拉车的、卖肉的、送报的、卖艺的……谁能想到他们身怀绝技,受过特殊训练?谁又能知道他们怀着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信仰?一个个扑朔迷离的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的特工生涯又是怎样的凶险离奇?在这龙潭虎穴般的十里洋场,在这条隐蔽的战线,我们的英雄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绝世传奇!
  • 笑了

    笑了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非洲狮2:王者之路

    非洲狮2:王者之路

    “落日”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经历生活的磨难和大自然的考验,也历经了亲人的死亡和家族的盛衰。她在危难中保存自己的性命,在学习和实战中慢慢成长和强大,成为一族的族长,与丈夫雷从原先的仇恨到共经风雨、相濡以沫,他们一起带领整个家族度过一个又一个灾难……
  • 妃常时刻:下堂王妃要翻身

    妃常时刻:下堂王妃要翻身

    大婚之日,他让她跪着听家规和家训,还让她顶着盆清水跪到天亮。什么?连他家都狗也不许她碰,每天护卫盯着她,婆婆管着她,而他则眠花卧柳,逍遥快活。既然他无情,别怪她无义,给那只像狗的狼找个良配,给忠心护卫配个美貌丫鬟,更让美丽高贵的婆婆,老王妃大人顺利爬墙,打算老梅重新绽放,气得他暴跳如雷,她才气顺。他那是什么眼神,咬牙切齿的,怎么?要休了她,没想到他那么绝情,她愤然接过休书,对他说:“既然缘尽于此,那就天各一方,永不相见。”云在飘,水在流,青山绿水不变,她自逍遥自在,可他为什么老跑过来扰她的清梦啊。停,停,停,她不玩了,她已经找到良人,她打算再婚了,什么?他说不许。做你的春秋大梦吧,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儿,什么?休书没盖章,无效。这次她真生气了,冲天怒吼:“南宫黎,老娘要拔了你这棵花心大萝卜,剁了喂猪。”
  • 红绿盘

    红绿盘

    小股民成了任人鱼肉的牺牲品,在以逐利为目标的股市中,股市内顿时硝烟四起。金融机构和庄家之间尔虞我诈。本书不仅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股票战,一个海外归来的神秘人物带着大笔资金杀入国内股票市场,也融入了作者对当今股市内一些不正常现象的思考。,为获取暴利不惜坑害散户。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被忽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汇集各路最新的段子与笑话,让你捧腹不止,包你乐开怀!尽在《笑死人不偿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