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51

第51章 意象—意境—典型 (4)

如清人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310页。)这意思是在空间上虚实相生,就会使画的“有限”延伸出“无限”来,这就是有意境。现当代取这一视角去解释意境的人也不少。例如宗白华教授就是非常重视意境的空间意识的学者。他说: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庄诗云:“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储光羲的诗句云:“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

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以及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是写出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见《美学散步》,9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宗白华所说的“意趣”实际上就是他理解中的意境。因为下文分析杜甫那句诗时,他就用了“境界”一词。他从中国画出发所理解的意境就是在有限空间中看到无限,又从无限空间中看到有限。

蒲震元教授《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与意境的构成》一文,也是从绘画空间转换的角度来解说意境的。他说:“意境的形成是基于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之上。所谓意境,应该是指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联想形象(虚)的总和。”(蒲震元:《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与意境的构成》,载《文艺研究》,1983(1)。)虚实相生在绘画中明显是一个空间意识问题,在诗的意境里,的确写的是“萧萧数叶”,但其效果却是“满堂风雨”,有限中达到无限。谭德晶在《意境新论》中把意境中的空间问题提得更明确,他从宋元以来的画论出发,认为:“意境当然是由个别的意象形成的,但是又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能形成意境。在意象中,只有那些能形成完整连续空间的意象才形成意境。”(谭德晶:《意境新论》,载《文艺研究》,1993(6)。)在艺术空间中,他强调只有整体的连续的空间,才会有意境。应该说,从艺术空间的角度,以虚实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意境,是有效的。这个角度的解释还可进一步发挥。但是这一理论如果过于单一,也是有问题的。就是说,虚实相生的问题,也是各门艺术普遍的问题,是各门艺术共同的特性,如果我们不能更紧紧地抓住抒情文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抒情这一特点,仅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来解说意境,也还是勉强的。诚如谭德晶所说:“完整连续的空间只是意境的基础,不能说有了完整连续的空间就有了意境。除了这个空间性之外,还必须在空间中有情绪的弥漫充溢。”(谭德晶:《意境新论》,载《文艺研究》,1993(6)。)他的话是说得不错的。

3.境生“象外”说

唐代的诗歌特别是律诗发展到一个高峰,诗人之多、诗歌成就之高都是空前绝后的。唐代诗论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提出“意境”说,发展了“象外”说,并把“意境”说与“象外”说联系起来思考,即认为意境的主要规定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响”、“言外之意”,反过来又用有没有意境来规定“象外”,两者互释。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见吴汝煜选注:《刘禹锡选集》,353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这可以说是以“象外”说解说意境最早最简洁的尝试。在刘禹锡看来,意境有两个层面:一层是作者要表现的诗情画意,他认为这就是“境”;另一层就是语象,即文字描写的形象,他认为这是“象”。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境生于象外”,“境”在深层,人们不能见到,要通过语象的描写,在语象的浅层之外才能追寻到。司空图也是从实境与虚境的联系中来把握意境,“实境”是他的《诗品》中的一品:“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真是“语语如在目前”;那么虚境是什么呢?就是他认为“岂容易可谭哉”的“诗家之景”,即“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唐)司空图:《与极浦书》,见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100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

他认为意境就在实境与虚境的联系中,特别要于“象外”去寻找。

现当代学人利用唐代的“象外”说来解释意境,成为一种学术时尚,到处可见。较有代表性的是叶朗教授的解说:“到了唐代,在禅宗思想的推动下,‘意境’的理论就诞生了。什么是‘意境’呢?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这可以看做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最简明的规定。‘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境’当然也是‘象’,但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的‘象’,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常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象’和‘象’外虚空的统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只有这种‘象外之象’———‘境’,才能体现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叶朗:《说意境》,见《胸中之竹》,54~55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意境诞生于唐代,运用唐代的主要诗学观点“象外”说来解说意境,可能是诸说中理由最充分的。但是用“象外”说来解释“意境”也不是没有问题。关键之点是,“象外之象”并非抒情诗本身的某个成分,是一种艺术效应。既然是一种艺术效应,那么离开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所谓的“象外之象”就无从谈起。我们只能说“象外之象”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产物,所以如果要以“象外”说解说意境,就还需要读者接受角度的配合。

4.“生气远出”说

如我们在第二章范畴论所说,“气”的概念是先秦以来一个原始范畴。后人看到意境必须是生气灌注的,于是移“气”论来解释“意境”。司空图在《诗品·精神》中说:“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今人郭绍虞教授在《诗品集解》中说:“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迸露纸上……有生气而无死气,则自然精神。”意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气韵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所以宗白华在引了蔡小石《拜石山房词》序所引别人的话“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胜,格胜也”之后说:

“‘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意思是说意境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生命力的活跃”(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见《美学散步》,63~6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从“气”和“生命力”的角度来解释意境,也还有一些论文,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总的看这是解释意境的一个薄弱的环节,有待加深。当然,仅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又可能以偏赅全,所以又必须与别的角度的解释互相配合。

5.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文学领域提出的“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形而上的意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禅论诗,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意思也含有用他的“兴趣”说解释“意境”说的意思。现当代从这一角度着眼的论文还不是很多。其中叶朗教授的说法值得注意:

“‘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这是‘意境’不同于一般艺术的特点。”他认为:“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叶朗:《说意境》,见《胸中之竹》,55~57页。)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是基于意境必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那么这无穷的“意”是什么呢?在许多有意境的诗中,那“意”往往是形而上的哲学意蕴,所以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是合理的。但这种解释不能孤立进行,它必须与别的角度的解释相结合,才能揭示开意境的奥秘。

6.对话交流说

先秦的孟子开始提出“以意逆志”说,汉代的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说,到明代的钟惺提出“诗为活物”说,再到清初王夫之提出“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理论,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思想趋于成熟。这些思想与西方现代的接受美学相结合,形成了解说意境的又一重要视角。如前所述,在一般学者眼中,意境的最本质的规定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那么这“象外”、“景外”、“弦外”、“味外”、“韵外”的东西,是独立于接受主体之外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还是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交流中产生的?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这样,有的学者就转而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探讨意境的特征。如陶东风教授提出:“意境作为文艺作品的美感效应(而非作品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与接受者共同创建的,在接受过程也只能在接受过程中才能产生的,意境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定量,同一部作品见之于不同的接受主体其意境的形态或产生的方式、实现的程度都千差万别。”(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118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文艺作品就其本身的存在方式而言无非是一些符号———‘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它自身无法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这就需要有主体的介入。没有接受主体的介入,‘言’不可能自动地产生‘言外之意’,‘象’也不可能固有‘象外之象’。”(同上书,20页。)应该说,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考察意境的特征,的确开辟了一个新局面,见解也很独到。

但是,第一,接受问题,不仅仅是涉及意境的生成,整个作品的审美效应都有待于文学的接受;第二,接受角度如不与别的角度相配合,也难于揭示意境的特征。

上面我们梳理了六种主要的关于意境的解说,应该说这六说都言之有据、论之有理,但又都不能完整地把握住意境的审美本质,这就说明了意境作为抒情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我们必须以全面的流动的视点,才可能接近“意境”的丰富内涵。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意境问题研究者也不是完全从一个角度去把握的,例如宗白华教授说:“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见《美学散步》,63页。)这里是三个角度。在目前的意境研究中,这一观点仍然是最全面的。叶朗的研究主要涉及“象外之象”和“哲学意蕴”两个角度;蒲震元的研究主要涉及“情景交融”、“象外之象”和“气韵生动”三个角度;陶东风的研究涉及“象外之象”和“接受创建”两个角度。他们的探讨已经把研究推到了一定的深度。

(二)意境的美学内涵

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把握意境的美学内涵呢?这里我们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加以吸收融合,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在这些观点中,我们想从“生命力”这一角度,提出我们的一点新看法。下面是对这个理论假设的分述:

1.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产物

在抒情型文学中,其中必须有两个要素,这就是情与景以及这二者的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生成的基础。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卷二,150页。)这话极为精当,意思是若要把诗的抒情推到极致,那么就要情景妙合无垠。这里有一个问题要加以说明。在意境的研究中,常有一些论者认为,情景交融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他们看来,情是主观的,景就是客观的。

这个看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在“情景交融”这个命题中,情与景都是主观的,或者说都是“心理现实”。因为这里的“景”已经不是自然外在的“景”,是经过诗人“物以情观”后的“景”,已经是“胸中之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王国维把握到的真理性的认识。

“情景交融”构成艺术形象,在这基础上才能谈到意境之有无。如果离开情景交融来谈意境,就失去了艺术形象这个基础。在情景交融中,不论是以情为主,还是以景为主,一切都围绕着情的表现来展开描写,有时所写的景物,也只是情感化了的景物,不是外在的景物。情感的凝聚和流动是诗人内视点的作用。所谓内视点也就是精神视点,灵魂视点,即景物通过诗人内心的加工可以变形、变态,当然也可以不变态、变形,但都充溢着诗人的感情。据《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一诗中,原来有这样两句:“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觉得不妥,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改了三个字,意境有很大改变。此诗是杜甫任左拾遗时所作,杜甫对当时的皇帝未能整顿好国家深感失望,所以他坐在江畔,一种寂寞无奈之感袭上心头,所以把诗中“桃花欲共杨花语”这种比较有喜气的句子,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这种带有颓丧感的诗句。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调。

2.意境的诗意空间必须具有张力

仅有情景交融并不一定就有意境,还要看是否有一个辽阔的、不可穷尽的诗意空间,是否耐人寻味。所以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强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王国维也说,词人如果要在意境上用力,就要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响”。也就是说,作者要运用自己的艺术手段,不是在艺术形象之内的狭隘的空间里,而是在形象之外的辽阔的诗意空间里去表现诗的意义,使诗的形象获得多义性,给人留下意义空白,等待读者去填充。例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不能说这首诗情与景不交融。诗中的“慈母”、“线”、“游子”、“衣”、“缝”等,都是被诗人的情感浸泡过的。诗的主旨也很动人。但我们很难说它有意境。这主要是诗意都在“象内”,并没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等,缺少诗外的可以令人展开想象的空间,没有那种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回旋往复的诗意的张力,所以是好诗,但未达到最高理想———意境的呈现。我们再来读一首李白的也是描写送别的诗,大家十分熟悉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同类推荐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绕不过的肉身

    绕不过的肉身

    这里有汉奸、有志士、有君子、有小人,这里有激情、有理性、有诗意的表述,更有细节的震撼。这样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肉身和灵魂的挣扎。
  • 王国维文选

    王国维文选

    本书收录了王国维著作中的精华篇章,展示了王国维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所表达的独立意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严谨深厚,在教育研究方面的自由思想等等。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婚姻救赎(已出版)

    婚姻救赎(已出版)

    婚前,叶可凡是优雅脱俗感情至上的完美主义者,婚后,丈夫林东对她从当初的百般宠溺呵护有加到怀孕生子时以工作应酬为理由沉溺于声色犬马场所...面对他带来的感情伤害,她渐渐变得敏感多疑爆躁易怒,歇斯底里几近偏执...不仅如此,婆媳矛盾、孩子问题、第四种感情的犹疑……更是让他们的婚姻千疮百孔岌岌可危。争吵、冷战、纠缠、愤怒,直至发展到两人动不动就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疲惫绝望后的叶可凡向林东提出离婚,却又因不忍让儿子受到伤害而迟疑。进退两难之际,另一个男人欧皓然出现……怎样的际遇和心路历程,让叶可凡最终把握住自己婚姻和生活的走向,赢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婚姻救赎》实体书已出版上市,当当网、卓越网,各大中城市新华书店均有售。
  • 求抱101次:傲娇魔尊呆萌娘子

    求抱101次:傲娇魔尊呆萌娘子

    这年头新鲜时髦赶潮流,别人穿,她也穿。穿就穿了,穿越遇上冷酷拽帅的魔尊,试问一个呆萌小花痴怎能不尖叫,怎能不爱上。第一次开口求抱抱,人家直接拒绝。第二次开口求抱抱,稍有犹豫却没动静,她怒了,这辈子不抱老娘和你杠上。于是,一而再再而三,抱一抱感情好,你是冰山我是糖,小样儿还不乖乖束手就擒。
  • 轻轻松松降血脂

    轻轻松松降血脂

    本书在介绍高脂血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从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血脂方法,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降血脂食疗方,让大家做到轻轻松松降血脂。本书内容全面丰富,可供广大患者和基层医护人员阅读参考。
  • 王的专宠冷妃

    王的专宠冷妃

    穿越到即将灭亡的北宋,她成了亡国公主,为了联合小部落抵抗金国的侵占,她牺牲自己嫁给部落的王子联姻。她凭借所有的能力构筑能够抵御他的城墙,试图有尊严的活下去。她不择手段,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然而,背叛、出卖使她最终沦为他的奴隶……当她逃出皇宫,消失在他面前时……他才明白自己的感情……他强迫她做了自己的皇后,却遭到她的鄙视和冷漠。直到他深陷敌营,命在旦夕时,她才明白,爱原来一直都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黄金诱惑:揭开黄金的神秘面纱

    黄金诱惑:揭开黄金的神秘面纱

    《黄金诱惑:揭开黄金神秘面纱》掀开黄金神秘盖头告诉我们黄金是怎样炼成的,走进黄金神秘王国黄金都能用来做什么。主要内容有认识黄金、金的特性、金的成因、金的类别、金的度量与换算、金的需求和用途等。
  • 峨眉七矮

    峨眉七矮

    ,峨眉七矮乃是妙一真人爱徒阮征。南海双童甄艮、甄兑,南海玄龟殿散仙易周之孙、易晟之子易鼎、易震,率同妙一真人之子齐金蝉,石生,其中以阮征为首
  • 大大小小都爱她

    大大小小都爱她

    欲望山庄的庄主,是警方锁定的目标人物。这个男人很神秘,莫含雅在那里呆了几个月,也没有见过他。某一天,他的两个十八岁的儿子入住了这里。他们一个叫东方欲,一个叫东方望,两兄弟,都是高大俊美。漂亮美丽的蘑菇都是有毒的,莫含雅看到他们两兄弟的第一眼起,就很清楚的知道,在他们魅力无穷的完美五官下,一定隐藏着暴戾恶毒的因子。不知是倒霉还是幸运,她居然被这两个小她八岁的两兄弟“看”上了,哥哥强吻她,弟弟不甘示弱,要她做他的女朋友……终于有一天,她听说造出这两个妖孽的山庄主人回来了,她是冒死,也要见见这个神秘的男人。看到那个男人的第一眼,她傻了,她万万没有没想到,这个男人竟然是……【情景一】东方迷万万没有想到两个儿子会拿一杯加了料的酒给他喝,药效发作,立即叫来两位贴身保镖:“马上下船去抓个女人来我的卧室。”某女万万没有想到,在海边散步也会被无缘无故的抓走,呜呜,手被绑住,眼睛被蒙住,就那样惨痛的失身给了一个不知什么长相的神秘男人……【情景二】欲望山庄斯文儒雅的总管:“庄主,两位少爷喜欢上了同一个女人,他们昨天为了争夺那个女人,又大打出手了。”魅力无边的神秘庄主:“玩具消失了,他们就不会争夺,不会闹矛盾——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可是庄主,那个女人是莫含雅。”“怎么会是她?”神秘庄主大惊。欲知详情,请收藏!!!尘埃会努力的写出一个不一样的精彩故事!!!。。。推荐尘埃正在追看的好文《重生——妖娆未婚妻》。。。小兔子失恋,也会喝酒买醉的。那夜,她醉得晕头转向,迷迷糊糊的错进了一间豪华的总统套房。她似乎走运了,这间总统套房里,虽然没有她暗恋的李经理,却有着三个积聚贵气、霸气、帅气于一身的各有千秋的俊美男人。他是色龙,他是暴龙,他是腹黑龙,而她偏偏只是一只兔子,呜呜呜,噩梦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剧情之一】**“你叫夏小兔,是这个村最漂亮,最美丽的村姑,对吧?”身穿紧身皮衣,带着黑色面具的男人扯着她的一头长发问道。她气愤的忍着痛,“对,我夏小兔就是这个村最美丽最漂亮的村姑。你想怎样?”“呵呵呵……”神秘男人神秘的邪笑,“你很快就会知道的,我,会让当今的皇太子殿下,和那位自负的莫总裁,以及嚣张霸道的江老大仔仔细细的看到我玩弄你的精彩情节的。”“……”夏小兔的脸,惨白一片。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