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20

第20章 “眼中” — “胸中” — “手中”(4)

“心象”是“胸中之竹”,与“物象”(即“眼中之竹”)有很大不同。“物象”当然不能说是完全客观的,在经过人的眼睛观照之后,多多少少渗入了人的感情,但大体上还是保持着外物的轮廓、面貌、形态,没有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程度,没有达到情景交融的程度,没有显现出诗情画意。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大致上说的是“眼中之竹”,即还未经深入加工的“物象”: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株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参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6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这里所说的“花”、“竹”、“山川”的“真形”和“意度”,大体上还在“眼中”,由于观看时所取的角度方法不同,会有观者主观的成分渗入,但花还是花,竹还是竹,山川还是山川,总之还是“物象”。

“心象”作为“胸中之竹”与作为“手中之竹”的作品“艺术形象”也不同。经过作家的语言文字组织过的隐含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对作家而言是经符号定型化了的,不能再更动再变化再发展,它可以供读者去理解,读者可以“以意逆志”(孟子),做出不同的解释,所谓“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读者完全有权力进行再创造。但读者无权改动作者文本中定了型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确定了的。但是还在作者心中酝酿着的“心象”就完全不同。

(二)“心象”的特点宋代的文学家苏轼和画家文同等人提出了与“心象”概念相同的“胸有成竹”说,特别具有理论价值,值得加以解说。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述文同言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二册,365页。)这里所说的“成竹于胸”,也就是心中视象,即“心象”。由苏轼转述的文同的这段话,和宋代另一些相关的论述,说明了“心象”的三个特点。

第一,不论是画家还是诗人,“神思”活动中所形成的“心象”,虽还在心中,却是完整的、可以内视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因此“心象”不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片段的东西。苏轼的学生晁补之也呼应他老师的观点,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经营似春雨,滋长地中绿。兴来雷出土,万箨起崖谷。”((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扬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见《宋诗钞》,11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所谓“成竹”即完整的形象,非片断之物。宋代罗大经在《画马》一文中也说:“大概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骏,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3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这里所说的“全马”也是强调“心象”的完整性。

不但画画写诗的“心象”是完整的,就是写小说,其心象也是完整的,清代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就有一段精彩的论说:一部书共计七十回,前后凡叙一百八人,而晁盖则其提纲挈领之人也。晁盖提纲挈领之人,则应下笔第一回便与先叙。

先叙晁盖已得停当,然后从而因事造景,次第叙出一百八个人来,此必然之事也。乃今上文已放去一十二回,到得晁盖出名,书已在第十三回。我因是而想,有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有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如以晁盖为一部提纲挈领之人,而欲第一回便先叙起,此所谓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也。

若既已以晁盖为一部提纲挈领之人,而又不得不先放去一十二回,直至第十三回方与出名,此所谓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者也。夫欲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此其以一部七十回一百有八人轮回拥叠于眉间心上,夫岂一朝一夕而已哉?观鸳鸯而知金针,读古今之书而能识其经营,予日欲得见斯人矣。((清)金圣叹批,曹方人、周锡山标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三回总批,21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此书笔力大过人处,每每在两篇相接连时,偏要写一样事,而又断断不使其间一笔相犯。如上文方写过何涛一番,入此回又接写黄安一番是也。看他前一番,翻江搅海,后一番,搅海翻江,真是一样才情,一样笔势。然而读者细细寻之,乃至曾无一句一字偶尔相似者,此无他,盖因其经营图度,先有成竹藏之胸中,夫而后随笔迅扫,极妍尽致,只觉干同是干,节同是节,叶同是叶,枝同是枝,而其间偃仰斜正,各入其妙,风痕露迹,变化无穷也。((清)金圣叹批,曹方人、周锡山标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总批,299页。)所谓“有全书在胸”,“有成竹藏之胸中”,就是有人物形象与人物形象体系在胸。小说构思中的“心象”无疑更为复杂曲折,但也更为重要。一般而言,“心象”的完整性是“神思”活动完全成熟所致。

但是,“心象”毕竟是“心中之象”,它虽然是完整的,可不是固定的,这中间还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具有可塑性。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唐)司空图:《诗品·缜密》,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刘熙载也说:“意象变化,不可胜穷。”((清)刘熙载:《艺概》,见陈文和点校:《刘熙载集》,18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因为这意象此时还处于“欲出”和“变化”之际,所以他们所讲的“意象”也是心中之象,处于将然未然、将收束未收束、将成功未成功的境地,因此最为活跃和具有变动性,处处皆可创造。

第二,“心象”不是僵死的板滞的,而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所以“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所谓“急起从之”、“追其所见”,就是作者把酝酿中的心象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对象,怕这个对象像兔和鹘一样瞬间逃逸,不能不十分珍惜这个短暂时刻。但是为什么“心象”会有生命呢?这一点苏轼作了有力的说明: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宋)苏轼著,(清)冯应榴点校:《苏轼诗集》,1522页。)所谓“见竹不见人”、“嗒然遗其身”,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

“忘我”的精神,超越功利欲望的精神,导致连自己的生理存在也遗忘了。实际上,在这种凝神的精神状态中,人的生命移置、外射到作为对象物的“心象”上,使“心象”似乎获得了栩栩如生的生命活力。实际上这生命活力就是作者的生命活力,是作者的生命活力对象化。创作中的这种深入自己“心象”境界,西方称为“移情”。

立普斯说:“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又说:“我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273、2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我”与“心象”的同一,或者说“我”的情感的对象化,是“心象”获得生命活力的原因。

第三,“心象”是内心的视象,是作家主观的艺术构思,必然融入作者审美的情感,具有浓郁诗意。把这个思想说得最为清楚的是宋代著名画家、画论家郭熙。郭熙在论绘画时,强调作者酝酿中的心象,应有一种审美的视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一种“林泉之心”: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6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所谓“林泉之心”,也就是审美之心。用这审美之心去看周围的景物,所形成的“心象”,必然不是客观外物简单的复制,它往往具有人们预料不到的诗意特征。郭熙曾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尽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看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67页。)山,近看如此,远数里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则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同上书,67~68页。)这些话本身就很有诗意。本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水本身是无感情的。但是,在郭熙看来,一个艺术家不能按山水的本来面貌去看山水,也不能受“斩刻之形”所限制。艺术家应以“林泉之心”去看山水,变化了观看的视点,而使山水“变态”。他们心中的真山水已渗入了诗情画意。这样山水也就有了诗意,所谓“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不同季节的山,其“意态”不同,但是都带有诗意。我们认为郭熙所言,已经不完全是对山水本身“物象”的观看,它已经进入到“心象”的范围,因此才能“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意态”者,必然是心中印象。中国古代诗人在酝酿心象时,不但不为物象的面貌所限制,而且都成为自己的审美情趣的反照。心象中一片风景,就是诗人的一种心情。“胸有成竹”,不仅仅是植物的“竹”,其中有酝酿“竹”时的心情。

总起来说,宋代成熟的“胸有成竹”说,乃是对魏晋时期的“意在笔先”说的补充与丰富,是一种“心象”理论。“心象”是“成竹”,又非“成竹”;是已然,又是未然;是完整的形象,又是未定型的形象。它像即将诞生的婴儿,可能顺利诞生,也可能躁动着而最终没有诞生出来。但不论怎么说,心象的未定性活跃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和环节。“胸有成竹”说,是对这个最具有创造性时刻的理论概括,也显示出中华文论的民族文化特色,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五、“出语惊人”与艺术表达诗歌言语表达要有惊人的效果,而且要创新,不能陈陈相因,落入窠臼。

文学创作过程,达到“胸有成竹”,形成了“心象”,并不等于创作的完成。这“成竹”能不能变成纸上鲜活而生动的“新绿”,“心象”能不能从作家“母胎”中顺利诞生,仍然是未知的事情。

(一)“文不逮意”与传达的艰难实际上,在心象形成之后,要把“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把心象实现为作品的形象,这里的困难是很大的。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早就提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陆机认为,自己要是动手创作,就会领悟到创作的甘苦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常怕自己的构思与所要表现的事物不相符,运用的文辞不能准确地表现自己酝酿好的心象,这种困难不是道理上不易理解,而是实践起来不容易。先秦时期,老庄说体道困难,而言道更难,所谓“言不尽意”就是对此而言的。陆机可能受道家学说的影响,加之自己创作的体验,也认识到文学创作中酝酿构思是一回事,而最后用言语传达又是一回事。酝酿构思好,心象鲜明,并不等于创作成功,困难还在于文辞的传达。这样他就提出了“文不逮意”说。

稍后于陆机的刘勰也在著名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指出: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494页。)刘勰讲的无疑比陆机又进了一步。他的论述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肯定了“胸中成竹”不等同于“手中之竹”,不但不等同,而且有时距离很远,所谓“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在下笔之前,气势高涨,以为一定能把心中酝酿的心象充分地表现出来。等到把心中所想变成了言语文字,才发现表现出来的只有原来所想的一半。在魏晋六朝玄学讨论的言意之辩中,有“言不尽意”与“言能尽意”的争论。很显然,在这争论中,刘勰站在了“言不尽意”的学术立场上。第二,刘勰认为在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乃是心象的不确定性、活跃性所引起的。通过“神思”活动所形成的心象,“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意象(心象)凌空翻飞容易出奇,用言语的具体表达就难于精巧。心象来自构思,言语则要根据心象,结合得好,就能表现贴切,结合得不好,就差之千里。

有时道理就在方寸,而表现要求之于外域;有时意义就在咫尺,而表现起来,又像远隔山河。这就是说,由于心象的流动性易变性,心象与语言表现之间有很大距离。第三,为了达到语言对心象表现的贴切、精巧,要“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意思是说,要平时加强修养,不靠写作时的冥思苦想,掌握好艺术技巧,不靠写作时徒劳费神。实际上,这里仍是强调“虚静”精神状态的培养,平时静心凝神,勤学苦练,运用时精神放松,自然而然,那么就能像后来苏轼所说的“无意于嘉乃嘉”,“冲口而出”乃成好诗,达到语言表达与心象神情的一致与贴切。

(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理论意义尽管文学创作中常常是言不尽意,但是真正的文学家并没有在语言面前退却,相反他们对作品的言语表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产生无数优秀的诗篇和伟大作品。反映到文学理论上面,也提出了解决语言表达困境的思路。比较早的说法如前文已讨论过的孔子的“辞达而已”,孟子的“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战国)孟轲著,(清)焦循注:《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594页。),汉代王符提出“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潜夫论》,见《诸子集成》第八册,7页,上海,上海书店,1986。),六朝时期陆机的《文赋》提出语言创新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专门列了《章句》篇,对文学创作中的言语问题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分析。司空图等的“言外之意”说十分重要,将在下章作品论中详加讨论。唐宋后,关于文学创作中语言的推敲的论述更是不计其数,无法一一列举。

同类推荐
  •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竖排版)》内容包括:从帝国大厦顶层俯瞰曼哈顿、贺康晓阳四十岁生日、记梦、谒随州厉山神农故里纪念祠、游芒砀山、题刘邦斩蛇处、题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二首)、其一、其二、过宁远古城怀袁崇焕、过二郎山、入海螺沟、随州听编钟古乐、五台山游记、暮游龙泉寺……
  •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堪称宋代艺术特色的代表者,本书对其进行研究,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较高出版价值。
  •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

    《杜甫诗选》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思想者的盛宴:聆听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思想者的盛宴:聆听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还是生活曾经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和洞察所有的痛苦和欢乐。一个活着的人,有思想才有意思。有思想,并非是要我们一定成为思想家或哲学家,而是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一些对生命的感悟。每天给自己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品尝,梳理自己的思想,走好铺在脚下的每一个日子。
热门推荐
  • 四季养生家常菜

    四季养生家常菜

    《美食天下(第1辑):四季养生家常菜》让你在自家的一片小天地,就算足不出户,也同样能够享受一次次美食盛宴,为家平添几分温馨的气氛,不仅能带给您丰富的味蕾体验,更给了精神味蕾一次精彩又刺激的奇妙之旅,这便是美食的诱惑、美食的精神、美食的天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极品辣妈

    极品辣妈

    她是闻名全校的问题学生,通告榜上时常出现她的大名。他是闻名全校的优等学生,表扬榜上必定会有他的大名。他们彼此相知,却从不曾相识。九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两人,如果有一天他们相遇了,势必会——她要压倒他,他要反扑她......多年后再见——他是空降部队,她是第一百零九次新进员工。“就她!”男人金口一开,她成了新任总裁大人钦点的私人助理。在众多女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她凉凉的说道:“总裁,您还是请我去扫厕所吧!”她和他,根本是“相见不如怀念”的好!城市迷离,灯红酒绿。在这耀眼炫目的外衣下,还有一个肮脏混乱的黑暗社会。她当年没有走进那个黑暗的社会,今后必定也不会!只是,原本想安稳过平静日子的她,却一次又一次卷入那纷争不断你抢我夺弱肉强食的漩涡中,想抽身早已来不及。黑暗神秘的他......温雅腹黑的他......冷峻傲然的他......高贵帅气的他......这世上,每个人似乎都有很多面,而当他们都坦诚在她面前时,她该如何选择?黑暗势力的强大是她无法所想象的,而这一切又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后果?片段:某女孩篇:“真不知道你这样的女人怎么会有男人要你?”某女孩不知死活的说道。“很不幸的告诉你,你就是最好的铁证!”某女人凉凉的皮笑一声。“我要去找爸爸,我相信他一定是世纪超级无敌全球最帅最好的男人,你就是走了狗屎运才会遇到他,继而生下可怜的我.”某女孩第八百零一次哀叹自己的人生。“不送!”某女人凉凉地挥手,连眼皮也不抬一下。狗屎运?!切,谁想要狗屎运!某男性路人甲篇:“死男人,别动我女儿!”“你女儿?你确定?”男人长眉轻挑,俊脸上温文尔雅,轻问的声音低醇温和,略带磁性,神情举止优雅得不得了,似有着一股致命的诱惑。望着眼前的男人,她只觉得背脊渐渐升起一丝凉意,一句话不经大脑冲口而出:“废话!不是我的难不成还是你的?”话一出口,她立刻想咬舌自尽!男人深幽的黑眸闪了闪,渐渐逼近她。“那么请容许我请教一下,‘你’女儿是?”“不是你的!”她脱口而出的话太快,令两个人震慑当场。她极力想补救,正好旁边有一位男性路人甲经过,她伸手一捞,挽住路人甲的胳膊,冲着他邪恶一笑道:“这我老公,我女儿的父亲!”某男性路人甲在心中哀叹:拜托大姐,要演戏麻烦对好台词先?外篇莫家专出怪胎:
  • 361度绝杀

    361度绝杀

    身高命注定,速度如风影。远投百尺外,得分无穷尽。可叹有伤病,不尽胜负心。一朝涅槃时,必叫天下鸣。扼住命运的咽喉,走出属于我自己的篮球之路。
  • 贪财媒婆不良王

    贪财媒婆不良王

    推荐七月新文:《极品老公甩不掉》简介:‘挽红丝’是风靡全亚洲最大的婚姻介绍公司,其年轻漂亮的女总裁的名字——吴妖娴(我要钱)!天底下,没有她撮合不成的姻缘,只要你有——钱吴妖娴语录:“别跟我谈兴趣,跟我谈钱!”“体重二百五?没关系,只要你有钱,照样抱得美人归!”“长得丑?没关系,只要你有钱,帅哥照样会爱上你!”“想娶我?可以,只要你有钱,确定要可以压死我!”“没钱?赶快赚去啊!”也许是钱赚多了,她吴妖娴竟被人给挟持了?还是一位道士大哥!不要钱?只要人?“这位道士大哥,我包包里面的钱绝对可以买到好多个我哦!”吴妖娴晃了晃手里的名牌包包,笑眯眯的说道!不想,那挟持她的道士竟不拿她的包包,而直接把她推进一道奇怪的门!“有人在等你!”挟持大哥的声音从门外上飘忽下来!“喂!!!没钱我不去啊!”吴妖娴的哀嚎的声音响遍天际!★★★★★★★★★★★★★★★★★她吴妖娴奉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却有人恨不得她死翘翘?封麻袋扔狼谷?丫的,你踩到本小姐的底线了!当她是柔弱媒婆一枚吗?哼哼,你死定了!★★★★★★★★★★★★★★★★★◆朝夕言——‘焰星王朝’三大美男之一:漂亮桃花眼,俊美的脸蛋,见到美女就放电!“一辈子只娶一个女人?那还不如一辈子光棍!”◆倾竹——‘焰星王朝’三大美男之一:眉清目秀,一袭白衣飘逸,见到竹子就呆着不走!“要想雕刻出最精美的竹簪,双手修长纤细最重要!娴儿,你就不行了,太粗!”◆焰棠——‘焰星王朝’三大美男之一:帅气强势,玩弄人为乐!“这二皇妃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咳,娴儿如果要的话,本皇子可以考虑留着!”◆宿晏——武林盟主:冷俊男子,外冷内热,武痴一枚!“这女侠可不是每个女人都行,娴儿还是当媒婆来得好多了!”.............男配很多的说!情景一:某矮子皇子哭丧着一张胖脸:“小娴,人家嫌我又矮又胖!”翘着短腿数钱的某妖:“哎~~那就没办法了!我也无能为力啊!”某矮子皇子眼睛眯起一条线:“十万两黄金是定金,成了再加十万!”睁大眼睛直流口水的某妖:“皇子慷慨多金,三天,皇子就去娶美娇娘!”情景二:某一脸邪魅的王子殿下:“妖,只要你撮合这段姻缘,本王就封你个‘天下第一媒’,怎样?”眉开眼笑的某妖:“亲爱的王子殿下,您看上哪家大家闺秀啦!”渐渐逼近某妖的某王子殿下笑得得意:“吴妖娴,成吗?”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有关大舅的话题

    有关大舅的话题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我们之所以主张公正未必公平,乃是基于最有效的激励精神,在于“有本事就来拿”。拿得到的人当然很高兴,拿不到的人也不应该怪别人,最好反求诸己,再充实自己,以便下一次顺利拿得到。美国人偏重个人主义,采取个别激励方式;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激励团体而不针对个人。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喜欢把事情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两者兼顾并重:个人依赖集体,集体重视个人,可以说在团体中体现个人。激励的目的,不在改变员工的个性,而在促使员工自我调适,产生合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