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19

第19章 “眼中” — “胸中” — “手中”(3)

此外,从思想来源上看,一般学者认为“神思”作为一种艺术想象理论,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相如的谈“赋家之心”要“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另外就是陆机《文赋》对艺术想象的描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能刘勰的“神思”论更直接地受到司马相如和陆机的影响。

把想象不叫想象,而叫神思,这与中国古代对“神”的理解有关。其实“神思”就是“文之思”。刘勰认识到,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与人的普通日常思维是不同的。在日常思维中,功利意识很强,而且主客体的界限是分明的。日常的思维,总带有明确的思维目的,思维的结果一般也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以发生效用。一般而言,主体是主体,客体是客体,主体不会延伸进客体,客体也不会延伸进主体。但在艺术思维中情况就不同了。在艺术想象中,作者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也不问这有什么效用。而且主体和客体可以合而为一:写花草,你觉得自己就是微风中摆动的植物;写飞鸟,你就觉得自己在蓝天下翱翔;写流水,你就觉得自己是一条江河,正向大海奔去;写天际,你就觉得自己就是天边那一条地平线……认识到艺术思维不同于日常思维的特点,所以要把“文之思”称为“神思”,用“神”来修饰“思”。

那么“神”是什么呢?在先秦典籍中,“神”的概念已到处可见,其意义也不完全一致。但我们的先人没有把它理解为人格神、偶像神,则大体上是一致的。《说文》:“天神引伸出万物者也,从示,从申。”示,“天垂象见吉凶以示人”。申,“电也”。《说文》又说,“申,神也”。由此看来,我们的古人,把神看成是客观事物的特异的现象,是一种实在,而不是像西方的上帝那种不可见的存在。

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中,像西方那种人格神、偶像神更是不受重视。

再进一步,儒家的一些经典提出了“神道”,所谓“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这就把“神”理解为万事万物的不易为人所直观的内在精奥规律。这是客观的神,这客观的“神”虽不是人人可以认识到的,但确有一些人可以接近它。《易·系辞上传》就说:“极天地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辞”、“变”、“通”的主动权都在人,有此能力的人就是“神明”,“神明”是主体的人的能力。可见,“神”这个范畴就由客体转到主体。因此,又产生了“养神”的说法。再往后,神既是物,也是人,既是规律,也是对规律的认识,神在主体与客体的交接中、交汇中、和谐中。“神”的概念在哲学上成熟后,终于沉落到艺术领域中。

“神明”是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神妙之极的,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神思就是运用神明的这种神妙能力。

(二)“神思”作为艺术想象的美学内涵刘勰从“形”与“心”的关系来界说艺术构思中的想象———“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话是从《庄子·让王》篇套用过来的,原话是“心在草莽,而心怀好爵”。这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想象的实质,意思是说,所谓想象,也就是形在此而神在彼之意。

我们坐在书桌旁,心却可上天入地,南来北往,回溯千载,神往未来,可以到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而不受“形”的限制。这种说法与现代心理学对想象的理解是很接近的。

刘勰所阐明的作为艺术想象的“神思”,重点在论述“动”与“静”相反相成的关系,显示出其美学内涵的深刻性。

刘勰的“神思”说,核心的内容是“神与物游”与“贵在虚静”。“神思”是作家的头脑飞动活跃,具有极大的超越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35页。)这就是说,作为艺术想象的“神思”是无限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身处现代,却可以与千年以前的古人对话,这是“神思”超越时间的特性。“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身在斗室,却可漫游宇宙,这是“神思”超越空间的特性。所谓超越时空,说到底就是作家胸中千变万化的运动,是古今中外艺术想象的共同特性。

但是在“神思”过程中,作家的胸中究竟是什么在“动”呢?或者说是什么活跃在他的脑海中呢?其一是活生生的形象。从神思开始和进入极致之际,乃是“神与物游”、“神用象通”,即诗人的精神与物象交融、交流,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精神与物象的打通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但当艺术想象完全成熟之际,就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象”不是前面所说物象,而是心象,“心象”已脱离开物象的实在性,是作家通过“神思”虚构出来的存在于心中的可视可感的形象。如果说物象还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心象”就是“心中之竹”了。

“窥意象而运斤”是艺术想象理论的经典句,十分精辟。它强调“心象”是可以内视的,心象在不断地活动着,作家似乎是内视自己心中的心象来下笔。其二是情感在活动。这就是篇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而与风云而并驱矣”。这里的“登山”、“观海”都指作家想象而言,不是真实的动作。其意思是,你想象中“登山”和“观海”,就会把自己的感情灌注于山与海之中,这是想象中的“移情”。在《文心雕龙》中,差不多的意思还有不少,如“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谐”(《夸饰》),意思是谈到欢笑,文字里面也带着欢笑,说到悲哀,声音里也带着哭泣。如果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在想象中途的话,那么“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谐”已经到了传达阶段了。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有“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色》)的说法,在这里作家把对象拟人化了,作家面对着有生命的对象,不能不向对象倾注自己的情感,“情往似赠”,就是把主体之情倾注于客体,可以说这是对象主体化;“兴来如答”,这是讲对象与主体进行感情的交流,使主体的感情倾注得到了回报,这可以说是主体对象化。这里,“赠”与“答”都是感情活动。其三,在“神思”中,作家胸中的“动”还包括“约束”自己的心理动作。刘勰认为,心理如果过分放纵,就会变成胡思乱想,所以他在本篇中又提出“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统”,就是约束和控制,用什么来约束控制呢?用“志”和“气”,“志”即一篇作品的思想或主旨,“气”则是写作时的“气势”,前者是思想控制,后者基本上是艺术控制。

总之,在“神思”过程中,“神与物游”,精神与对象物质互相交流,活跃异常,有生动的形象、审美的情感、深刻的志气等在胸中不断涌动。这种“神与物游”、海阔天空的涌动,是艺术想象的共同性,古今中外的艺术想象论莫不揭示出这一点。刘勰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揭示出作为艺术想象的“动”的一面,还从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资源中吸收营养,又揭示了“神思”的“静”的一面,从而说明艺术想象是一个“动”与“静”相互作用的过程。

关于“神思”中“静”的一面,刘勰又特别指出“神思”需要“虚静”的精神状态。他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493页。)就是说在神思活动开展之际要疏导五藏,清静心胸,纯洁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为外物和欲望所干扰。儒、道、释三家都讲“虚静”,但刘勰在这里主要是继承道家的传统。老子认为要得“道”就要“致虚极,守静笃”,要“涤除玄览”。庄子进一步发挥虚静的思想,他把这种虚静精神用来说明一些技艺活动,如讲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痀偻者承蜩、津人渡舟等。技艺的成功都得益于“虚静”状态。画家宗炳讲画画要“澄怀味象”,实际上就是指虚静境界,他的思想可能对刘勰产生更直接的影响。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人处于“虚静”状态中反而更能推动“神与物游”。在这里中华文化的智慧就显示出来了。原来人之“静”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消极的“静”,如懒惰、委靡、呆滞、涣散等,这种“静”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低下的水平,越静就越不能思考;另一种“静”是积极的“静”,即在虚静的精神状况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心极度活跃,人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联想、记忆、理解等一切心理功能都被调动起来了,越是“虚静”越能“神与物游”,越能与天地万物相沟通。我们前面所引刘勰的那几句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思”、“虑”,都是表示“动”,表示“超越”,但其前提乃是“寂然”、“悄焉”,而“寂”、“悄”都含有“静”的意思。意思是说越能“虚静”就越能达到“神与物游”。

这个道理,最早是从庄子那里来的。庄子曾经说过:“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81页。)庄子的意思是,圣人主张静,不仅因为静可以达到善,或者为了心灵不受万物的搅乱。其中更深刻的道理是,假若精神达到虚静境界,就像平静不动的水,比流动的水更能够清晰深刻地映照、鉴别天地万物。刘勰深知此理,所以把“神与物游”与“贵在虚静”联系起来,深刻揭示艺术想象中“动”与“静”互动互补的原理,使“神思”的美学内涵更丰富更辩证。

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文论中“虚静”理论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著名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Distance)说确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两种理论都主张在审美创造的瞬间应摒除功利欲望的考虑,应“无己”、“去欲”,才能使艺术想象达到深刻而开阔的艺术洞见。但两种理论又有不同之处。中国的虚静状态强调长期的修养,与人格心胸问题相关联。西方的“心理距离”说强调临时注意力的调整,与人格心胸问题无关联。

虚静状态的达到,从老庄开始,就认为不是一日一时之功,要长期修养。刘勰也强调“养术”,即所谓“秉心养气,无务劳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494页。)。“养术”就是“养气”。“养气”要长期修炼,不求一时之功,不必一时劳苦拼命,所谓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

明代学者方孝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他有一次同一位老书生一起去逛闹市。回家以后,他发现,“凡触乎目者,慢不能记”。而老人则把闹市中的一切都讲得清清楚楚,连一些细枝末节都记住了。

他问老人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说:“心之为物,静则明,动则眩。”又说:“子观乎车马,得无愿乘之乎?子见乎悦目而娱耳者,得无愿有之乎?人惟无欲,视宝货犹瓦砾也,视车马犹草芥也,视鼓吹犹蛙蝉之音,则心何往而不静?”方孝孺“养心”三年,终于获得像老人那样淡泊洒脱的人格心胸,终于能进入虚静状态,终于能像老人一样洞彻周围世界的美。这个故事说明,虚静状态的获得是要靠长期的修养功夫,使人格心胸发生巨大变化。

西方的“心理距离”是一种注意力的调整,是心理定向的临时转变,与人格心胸无关。布洛所讲的是“雾海航行”的例子。设想客轮在航行中突然遇到大雾,如注意力在功利方面,那么就会觉得客轮的速度放慢,耽误了航程,影响了日程安排,或者担心客轮触礁,发生海难,这就让人感到危险;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方面,而看一看雾海中的情景,周围迷迷蒙蒙,不也显得很美吗?这说明心理注意力的转变,可以摆脱功利欲望,就会获得“心理距离”,就会产生对美的体验。距离说的基本思想是审美过程中临时的精神自我调整,恰好就是求一时之功。虚静说和距离说的不同正好反映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不同,中华文化凡事讲渐进,西方则常常讲突进。

四、“成竹于胸”与艺术心象“心象”是“成竹”,又非“成竹”;是已然,又是未然;是完整的形象,又是未定型的形象。它像即将诞生的婴儿,可能顺利诞生,也可能躁动着而最终没有诞生出来。

但不论怎么说,心象的未定性、活跃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和环节。“胸有成竹”说,是对这个最具有创造性时刻的理论概括。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里的关键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来源于“眼中之竹”,但在作为艺术想象的“神思”中,“胸中之竹”从无序到有序,从模糊到鲜明,从情浅到情深,从断片到完整……终于到了可以“窥意象而运斤”地步。这里的“意象”实际上还不是显现于作品中的形象,它还存在于作者心中,是心中之象,即“心象”。心象已经过神思过程的艺术升华,它显现在作品的时候可能还会有变化(“落笔倏作变相”),但基本的“意”与“象”已经确定,艺术形象轮廓已经形成,艺术生命已经在作者心中“躁动”,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这不能不说是创作的关键环节。这里,我们要讨论三个问题:“胸中”的“心象”与“眼中”之物象、“手中”之艺术形象有何区别?心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胸有成竹”式创作论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

(一)心象与物象、形象人类的创造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一个重要不同之点,就是动物只是适应外界的环境,以满足自己的生命需要。蜜蜂制造蜂房,构造精细之极,连最了不起的建筑工程师也都要在这样精巧的“作品”面前感到惭愧。但是蜜蜂不可能在建蜂房之前先有一个观念性的蓝图。然而,连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造一座最简单的房屋之前,也早“胸有成竹”,先有了一个观念性的样式。这就是人与动物许多不同中一个重要的不同。所以马克思在比较了蜜蜂和建筑师之后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文学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当然有观念性的“心象”存在,尤其在“神思”活动中。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认为,在“陶钧文思”的条件下,“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深通事物奥秘的作家的心灵,根据声律而下墨,内视心中形象而运笔。不少学者把刘勰在这里说的“意象”看成是已经物化为语言文字的作品中的形象,这个看法离开了刘勰的原意,是不妥的。这里说“窥意象而运斤”,很明显是“意象”在前,“运斤”在后,窥视着意象来描写的。这“意象”就是经过神思活动后存在于作家心中的“心象”,因为刘勰当时用骈体文写作,对他来说,选择“意象”还是“心象”是根据行文的需要,他这里所说“意象”就是指“心象”。

同类推荐
  • 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

    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

    张海君主编的《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收纳整理的诸多关于善良的小故事,就是通过不同的情境再现让我们感受善良的力量,进而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的意愿。不谈因果循环,单单就从一个人的本性出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带给大家小小感动的同时,也能够唤醒大家心中那一股最原始的、小小的善念!
  •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这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它是来自人和自然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书中收录多多诗作60余首,随笔40多篇,另有作者行脚途中若干摄影作品。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麻辣水浒

    麻辣水浒

    以“麻辣”来给水浒命名,大概想赋于水浒以新的味道。人们对于味道有多种需求,一种味道尝久了,就想换一种味道。我猜晓东的意思,是要给水浒的读者们换换口味。麻和辣都是重口味,都是刺激性的口味,读者诸君小心了,别被晓东麻翻,别辣出汗来。
  •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它能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它能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对于国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甚至神话传说,毛泽东能信手拈来,随意驱驰。他能以古典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一个革命道理,令听者拨云见日:他能从初见者的姓名中寻找到楚辞唐诗,让对办惊叹不已……
热门推荐
  • 教你学武术(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学武术(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室内外体育运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摩托车等数十个类别。
  • 大漠红颜魅天下  已出版

    大漠红颜魅天下 已出版

    简介:竟然有个古人要和我交换时空,对穿?虽然我厌倦现在的生活,周围的变故,但我还不能离开呀!她却没有理会我的意愿,硬是把我的魂魄带去了2000年前的西域强国——精绝,我将面临的是什么?会不会比现代的我更遭?而她则霸占了现代的我的身体、我的生活,她是否能应付?……这是注定要写成两部的小说,一个我,一个她,希望大家喜欢!经过5个多月断断续续的写作,这个上部属于古代的故事终于完结了,非常感谢大家一路的支持!!!下部属于现代的故事会另开新篇,希望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 权谋天下:以皇后之名

    权谋天下:以皇后之名

    她,是金牌律师,同样也是杀手界顶级杀手,亦正亦邪,冷血无情。他,是夏国尊贵的皇子,清朗俊逸,姿容绝色,亦是他国的阶下囚,沦为质子。一朝穿越,当冷酷无情的她,遇到同样冷血的他,到底是谁能降服谁?她冷冷的瞅着他:“你给我力量,我还你这天下。”他朝她笑,如罂粟,说:“好。”
  • 女帝

    女帝

    秦琬最大的愿望,本只是捞个公主当当,保自己一生安然无恙谁料一不留神,奋斗太过。竟然成为一代女皇。PS:新文《覆长生》求支持!(づ ̄3 ̄)づ,前有虎,后有狼,还有重生女、穿越女粉墨登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在组织部的岁月

    在组织部的岁月

    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她就像马缰一样,无形地牵引着你,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就说自己吧,从小学迷念上写作开始,一直坚持跋涉在这条道路上。不过,我也是有节制的人,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当工作繁重的时候,我会放下担子,使自己轻装前行。当工作轻松下来,我又会抓住一切时机,继续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想。报告文学集的诞生就是如此,因为当时我在组织科负责,每年都要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我借给被评上的同志准备先进事迹材料,稍稍地存有那么一点点小私心,在安排工作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事迹比较感人的同志,亲自深入到其所在单位……
  • 总裁,放我走

    总裁,放我走

    城市里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有一对父女走在这喧闹的街市里有点不知所措,这是他们第一次来这么大的城市,感觉浑身不自在。远离了山上的小屋,高大参天的树木,芬芳四溢的鲜花,成块成块的庄稼地,来到这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有着卖各种奢侈品商店的大城市,就好像鱼离开了水,特别得不适应。有很多东西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心中的某种新奇与陌生如浪涛在翻滚。父亲一看就是地地道道……
  • 白发皇后

    白发皇后

    她----一个倍受冷落的公主替代妹妹和亲远嫁。他----一个年轻有为、睿智英明的帝王却为了一次欺骗而涂炭生灵。谁是谁非,谁能知晓?紫彤---卑微如我,但我从来没有要求太多,为什么却一次次受到伤害?难道这世人真的没有爱我、惜我之人?南宫天龙:平生最憎恨别人的欺骗,而你偏偏犯了我的大忌。每次看到你如水的双眸总让我止不住为你心动,可心中总有声音提醒我,你曾经欺骗我,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看到你伤痕累累我也心痛不已,多少次想放下前尘往事,携手相伴,可结果偏偏事与愿违。。。。。。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入,60775340,此群已滿。感謝倩倩幫偶建了二群:53573510,喜歡的朋友請加入這個群。
  • 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中华盛世的胎动期——两晋南北朝的华丽血时代如果能有部历史回放机,我们按“返回”键,搜索公元265年至公元589年的历史,肯定会在这315年间中华历史上称作“两晋南北朝”的时间段上发现许许多多惊心动魄、叹为观止而又骇人心目、荒诞离奇的“场景”。场景一: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国一统天下,飘飘然之余,这位…
  • 重生幸福人生

    重生幸福人生

    许菡雯莫名回到了14年前的医院,既然老天让她重新过一次,许菡雯觉得不能辜负了老天的好意,于是她充分利用自己是重生人士的优势,甩掉负心丈夫,斗倒无耻小三,并利用前世有限的认知,努力让自己和女儿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最终不但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活伴侣,也将女儿培养成为设计大师,飞扬人生,享受重生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