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200000004

第4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4)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治今湖南衡阳市)人,是清代重要的思想家,著名学者。《读通鉴论》是他晚年的力作。像胡三省一样,王夫之也是带着亡国的悲愤撰写此书,他著书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地以史为鉴,通过《资治通鉴》深刻地反省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他对“资治通鉴”意义的阐发超越前人,他认为所谓“资治”,“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以史为鉴,不只是因之照见历史的得失而已,还必须对这些得失加以深刻的思考,“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下册,955~95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又认为历史要起到“资治”的作用,要做到“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就必须写出“经世大略”,“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卷6《光武》一〇,上册,135页。)因此,王夫之读《资治通鉴》,非常注重总结“经世大略”,如“知人安民,帝王之大法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1《高宗》八,下册,626页。);“故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0《三国》一一,上册,270页。);“明君之治,择守令而已,守令不易知,择司铨司宪者而已”(王夫之:《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一六,下册,935页。);“人君之待谏以正,犹人之待食以生也。绝食则死,拒谏则亡”(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5《宪宗》六,下册,760页。);“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2《玄宗》一,下册,651页。);“非法之难,而人之难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4《宣帝》一七,上册,88页。);“一代之制,各因其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1《高宗》八,下册,624页。);“事随势迁,而法必变”(王夫之:《读通鉴论》卷5《成帝》八,上册,105~106页。);“损其恶,益之以善,而天下遂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一三,下册,932页。)。同司马光一样,王夫之亦认为“君臣、父子,人之大伦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8《五代上》二〇,下册,889页。),“名教之于人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8《后主》二,中册,538页。),强调纲常之制、人伦教化是治国的根本。

此外,王夫之论《资治通鉴》能够从客观事实出发,突破前人成见,指出司马光叙事立论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于唐中叶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二王八司马”的革新运动,过去史家都“极其贬诮”,《资治通鉴》中亦以“邪党”(《资治通鉴》卷236《唐纪》五二,16册,7617页。)称之,王夫之认为“平心以考其所为”,这种态度是不公正的。“二王八司马”集团“自执政以后,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贬李实,召陆贽、阳城、以范希朝、韩泰夺宦官之兵柄,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5《顺宗》,下册,751页。)。又批评《资治通鉴》关于唐代“牛(僧孺)、李(德裕)维州之辨”的议论,不是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根据现实政治需要来评断古人,有违于历史著述的基本原则。他说:“牛、李维州之辨,申牛以诎李者,始于司马温公。公之为此说也,惩熙丰之执政用兵生事,敝中国而启边衅,故崇奖处之说,以戒时君(司马光在边防问题上,一贯主张交邻以信,反对轻开衅端。唐文宗时,吐蕃维州(治今四川理县东北)副使悉怛谋举城降唐,时任西川(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节度使的李德裕主张受降,然后深入西戎腹心,洗雪以往屡败之耻;宰相牛僧孺不同意,认为如失信于吐蕃,会招来大祸。文宗最终采纳牛僧孺的意见,下诏李德裕将维州城还给吐蕃,并护送悉怛谋及所偕人众回吐蕃。结果,悉怛谋等至边界时,被吐蕃全部杀害。12年过后,武宗会昌三年(843),李德裕任宰相,追论此事。《资治通鉴》记李德裕追论维州之事时,司马光特意写了一段“臣光曰”,认为“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义也”(《资治通鉴》卷247《唐纪》六十三,17册,7978页)。)。夫古今异时,强弱异势,战守异宜,利害异趣,据一时之可否,定千秋之是非,此立言之大病,而温公以之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6《文宗》四,下册,790页。)总之,治史以求“经世大略”,“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下册,955页。),这就是王夫之治史的目的,评史的境界。读者通过《读通鉴论》再反观《资治通鉴》,会对历史上治乱兴衰之迹,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通鉴论》全书30卷,依朝代和帝王顺序编排,每一朝代或每一帝王之下分为若干篇,每篇选取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评论。卷末另附《叙论》4篇,集中说明该书的著述目的和指导思想。现有中华书局1975年舒士彦的校点本,阅读起来很方便。

四、《资治通鉴》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编年体史书的特点

与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不同,编年体史书是以时间为本位,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因此一个人的事迹,或一个历史事件,会被编排在不同的时间下,有些长时段的史事,会分散在不同的卷次中;前面提到,司马光为了读史的方便,在编写时,已经尽量注意前后照应,首尾完整,但在依时系事的原则下,不同的事件被排列在一起,而相同的事件被隔绝分开的情况,仍会给阅读带来不便,《通鉴纪事本末》的编纂,很大程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次编选教材,在每一个小题确定之后,在选文上也十分注意将有关的材料尽量集中,删去与之无大关系的其他记事,但要注意的是,这并非《资治通鉴》原书的面貌。

2.《资治通鉴》纪年的方法

《资治通鉴》作为以时间为本位的编年体通史,如何处理历史纪年是个大问题。关于《资治通鉴》的纪年问题,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资治通鉴》采用当时第一流天文历法专家刘曦叟的《长历》为纪年依据,依《长历》来辨定旧有史籍记事的时间(朔闰、甲子),故历法上的错误较少。其次,《春秋》记事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季节),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见《文选》卷45,5册,203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资治通鉴》作为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还要以年(号)系君(主),以君系朝(代),故其顺序为朝代、帝王、年号、季、月、(干支)日,如《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629),“秋,八月,己巳朔,日有食之”(《资治通鉴》卷193,13册,6065页。)。再次,《资治通鉴》记载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列国对峙或分立的时间很长,朝代变更、皇帝改元的情况很多,给编年体通史的纪年带来难题。对此,《资治通鉴》的处理办法是只取一国、一帝(即一种)年号,对同时存在的其他年号不予注出。在古代,史书年号的选用涉及以哪个王朝为中心、为正统的问题,宋代史家对此争论得很激烈。统一时代的纪年问题不大,但三国、南北朝、五代这样分裂的时期,用谁的年号纪年就是一个问题。司马光采取了比较客观务实的办法,先理出一个历代王朝的传承系统,然后就以这些朝代的年号纪年,所谓“借年纪事”,执简御繁。在《资治通鉴》卷六九《魏纪》一的一段“臣光曰”中,司马光对此作了说明: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胡三省注云:“‘魏’下当有‘晋’字。”),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在《答郭长官纯书》中,司马光又解释说:“但以授受相承借其年以记事尔,亦非有所取舍抑扬也。”(司马光:《传家集》卷61《答郭长官纯书》,1094册,546页。)所以,我们在《资治通鉴》中看到,三国鼎立时期,只用曹魏的年号来纪年,不用蜀、吴的年号,南北朝则全用南朝年号,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灭陈,陈亡后,始用隋的年号开皇十年。《资治通鉴》的这个纪年办法,存在一些问题。且不说当时的一些学者从正统观点出发,对《资治通鉴》记三国历史以曹魏年号纪年加以非议(他们认为应该以刘备的蜀汉年号纪年,如朱熹在他的《通鉴纲目》中就是这样做的),从读史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也是有缺点的。一部史书既然写南朝,也写北朝,甚至北朝的事情写得比南朝多,不分注北朝年代,就使读者茫然不辨;纪年为南朝,记事则为北朝,很不方便,也不合乎事实。(参见柴德赓:《资治通鉴介绍》,25~26页。)关于《资治通鉴》纪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帝改年号的问题,有时同是一年,会有两个、甚至多个年号,比如,上半年是一个年号,下半年则改为另一个年号,对这种情况,《资治通鉴》也只选一个,就是最后一个,以求整齐划一,眉目清晰,但这个办法也有不便之处。举例来说,公元710年这一年,唐朝历史上实际有三个年号:先是上接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的“景龙四年”;到六月,中宗被毒杀,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又为“唐隆元年”;不久,临淄王李隆基起兵,睿宗李旦即位,七月,改元为景云,又为“景云元年”。在《资治通鉴》中,本年纪年从一开始就称景云元年,上接中宗景龙三年,其余年号皆未分注。胡三省感到有必要加以说明,在“景云元年”之下,加了一条小注说:“是年六月改元唐隆,七月改元景云。”(《资治通鉴》卷209,14册,6639页。参见《新唐书》卷4《中宗本纪》,109~113页同书卷5《睿宗本纪》,115~117页。)这样的胡注,对我们阅读《资治通鉴》是有帮助的。

3.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资治通鉴选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目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还在于传统文化经典、古籍原著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本书的基本体例由专题式的单元、选文、注释、讲评、思问录和延伸阅读六个部分组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篇导论性质的解题文字,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单元的主题和基本内容;每篇选文之后的讲评则是对选文主旨及其内容的分析和点评。尽管每篇讲评各有侧重,各具风格,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揭示问题、理清线索、引起思考、指导进一步阅读学习方面,选文讲评与单元解题、思问录以及延伸阅读,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的,其总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把握选文内容、了解和关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并指示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门径。

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原文,辅助自学,本书为每篇选文编写了详备的注释,也希望学生借助注释拓宽自主学习的范围,进而能够利用有关的工具书和专业文献,独立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真正领略《资治通鉴》的魅力,首先应该透彻地理解原文,不仅把握其段落大意,而且准确地理解关键的字词,仔细体会司马光遣词造句的用意与风格。另外,可以选择一些《资治通鉴》的名篇佳段反复诵读,这样既有助于透彻地理解原文,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

延伸阅读

宋衍申.司马光评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顾栋高撰,冯惠民点校.司马光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0

瞿蜕园.通鉴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柴德赓.资治通鉴介绍.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

陈光崇.通鉴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张煦侯.通鉴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同类推荐
  • 回头看中国

    回头看中国

    回头看中国,看什么?看晚清至民国期间中国的百年历史。当我们拉开历史的距离,回头看中国的时候,发现外国人也曾经用好奇和探寻的目光去观察那个世界。在他们的目光中,中国社会的形态和表现,与我们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切似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和理解的那样 。
  • 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其内部力量积蓄的外延,根本之处不在于一成不变地沿着一条路走下去,而是在每一个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依然步履匆匆的时候,都留有思索未来的空间。不让繁琐的过程缠住灵动的思想,不因肉体的歇息而冷落了精神无止境的耕耘。行于路,当思于路。
  •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本书挑选了清代深宫对满清乃至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清朝十二帝”的十二位女性。通过对她们故事的讲述,让大家准确、快捷地了解清代后妃,特别是理解她们身处于自己时代中的困境与局限。
  • 锦衣杀明

    锦衣杀明

    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是杀人用的!杀什么人?阻碍大明朝发展的人!尸位素餐,贪官污吏,杀!结党营私,热衷内斗,杀!假传圣旨,陷害忠良,杀!自私自利,拒不缴税,杀!假仁假义,空谈误国,杀!投机倒把,里通外国,杀!藐视大明,虽远必诛,杀!
  •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新奇、厚重、感怀、坦荡……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带你走进历史,千古帝王叹息。本书用最新的历史观念和较全面的史料,揭秘王朝更替的玄机、奥秘、传闻和真相!,滚滚历史红尘。集中描写每一个王朝灭失的故事
热门推荐
  • 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天职。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使未来的建设者们具备全面的素质;不但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人文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人才。一个民族的全体国民要想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就必须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突破口。本选题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助读本。
  • 误惹黑心上司

    误惹黑心上司

    ■■■■故事大纲:这是个爱财女的爱情故事。▲▲▲▲精彩花絮:--叶清纯VS尹泽威--NO.1:……他的眼中闪过一抹邪光,伸手就近揽过正吃得起劲的女人,对着面前妆点精致的未婚妻遗憾的说道:“真抱歉,我先一步答应了清纯要陪她挑生日礼物,伯母盛邀的晚餐,恐怕没办法赴约了。”清纯呆立在左看右看,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何种角色。NO.2:……透着玻璃窗,他看到她在约会,很自然的掏出手机拨打了她的号码:“喂,一束香槟玫瑰,五分钟内送到银座,小费一千。”她立即抛弃正在约会的男同事,火速冲向就近的花店。NO.3:……他盛情邀请她参加他的订婚典礼,却再一次利用了她,让她成为众矢之的。“你是来破坏婚礼了吗?”他盛情款款的看着她,说出让人吓一跳的话。“我……”她呆怔,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你很爱我,……我想通了,我愿意跟你走!”他深情款款的只顾着说自己的台词,叶清纯冷汗淋漓……急忙反驳:“你……”“我们现在就走……”不给她反驳的机会,他拖着她的手,快速的出了礼堂。………………………………NO.N……“你对我就没什么想法吗?”她在情急之下利用他来堵住刻意刁难她的同学的嘴,他却板着一张脸认真而严肃的朝她质问。“没有没有,绝对没有,总经理千万别误会,我怎么敢对您有非份之想,就算借我十颗胆,我也不敢呀。”吓得一身冷汗,……她赶忙出声解释,她躲他都来不及,怎么敢对他有什么想法呢?!“如果……我允许你有呢?”他的鼻息靠近,带着一种危险的气息。她吃惊的瞪大眼,大大的退后数米,急摇头道:“我还是不敢。”他的眼神,因她的回答而变得更加深沉。+++++前情提要:她原本一直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抢钱世界里,对未来有着严谨的规划和热切的期待。在她的观念里,有钱人就该搭配有钱人,平民就该搭配平民,而她就该找个老老实实、吃苦耐劳的男人,这样才能完完美美的过完一生,期间也不出莫名多出个什么小三、小四、小五之类的麻烦插曲。然而,当她遇上那个表面温和内心却邪恶十足的黑心上司开始,她的一切规划、一切期待都被无情的打破。她的约会、她的男人、她的RMB,经常会被他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的出现而丢失。〓〓〓〓〓〓〓耍弄她,鄙视她!仿佛,每个男人起先都会看叶清纯不顺眼,会捉弄她,耍她,然而当他们进一步认识她,了解她之后,才会发现,她是多么瑰丽的珍宝。
  • 30岁之后,用钱赚钱

    30岁之后,用钱赚钱

    30岁,一般被人称为“而立之年”,这在人生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无论对于30岁的单身贵族,还是30岁的年轻家庭而言,理财这个概念你都无法回避,必须未雨绸缪,为自己制定科学而全面的理财计划。从本书开始,从现在开始,启动你的创富计划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毒非良妻

    无毒非良妻

    穿越成爹不疼、母不亲的庶出呆子四小姐,三个嫡姐轮翻欺,那就陪你们玩一玩,给你茶里加点料,让你吐一吐、拉一拉,还能帮你排毒。定了亲,嫡母还欲将她配小厮,没事,最多来个狸猫换太子,把你心爱的女儿嫁过去。呆子又如何?她还不是做生意、开店铺,过得风生水起?谁说呆子配瘸子就一定是笑话?他们偏要甜甜蜜蜜,腻死你!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穿越后宫:大尹俪元皇后传

    穿越后宫:大尹俪元皇后传

    笔名改为:月影冰凉,新文《绝世风华:毒妃倾天下》已发,欢迎收藏尹熙佑,一国之君,痴情男儿本有心为最爱的女子遮风挡雨,却奈何终究抵不住朝堂的血雨腥风,一次次的置她于危险之中。沈诺夕,从不知父疼母爱为何物的现代天才孤儿,穿越千年时空,原以为他是上天为了弥补她而赐予她的一心人,却在最后仍然遭遇背叛,身怀六甲,被逼离宫出逃!爱情亲情当这二者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她究竟该如何抉择?“尹熙佑,既然已无爱,就请你放手!”“沈诺夕,朕,死都不放!”
  • 将门铁血毒妃

    将门铁血毒妃

    推荐最新新文《妖妃难驯:爷,夫人又撩汉了》夫君和亲妹乱伦,把她剖腹杀子,姨娘庶妹把她挖眼断腕,丢入太妃墓殉葬。一朝重生,化身修罗。欺主恶奴,乱棍打死!恶毒渣男渣女,剥皮抽筋!伪善姨娘庶妹,制成人彘!外界传闻,一笑艳绝天下的秦家嫡女秦时月,心如蛇蝎,杀人如麻,却喜佛,杀生佛心,世人称之妖女。鬼王九皇叔,弑天杀神,冷酷无情,挥动鬼军屠城三十万,无人知深浅某日,帝都传来秦时月和秦王殿下成亲消息,天下大惊,妖女和鬼王结合,必定祸害天下。果不其然,她善妒,她独宠,她恶毒,冠上祸国殃民的名声。她陪他君临天下,他把她宠成,无恶不作,无法无天的恶女。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数学思维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数学思维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