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沧海一粟
[释义]沧海:大海。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
[同义]九牛一毛太仓一粟
[例句]大家要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个人的力量只是沧海一粟。
[故事]北宋时期,皇帝同意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而苏轼发现了变法的许多弊端,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因此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
到了黄州以后,苏轼曾两次驾着小船游览黄州的赤壁,看到赤壁壮观的景色,他感慨万千,前后两次都写了著名的《赤壁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先写了与同伴在月夜里泛舟的情景,然后叙述了自己和同伴的辩论。有一个同伴说: “曹操曾经是一代风云人物,不可一世的英雄,可如今在哪里呢?仍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看来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就如同昙花一现那样短暂,就好像蜉蝣那样短暂即逝,在死亡面前人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粒谷子那样渺小又微不足道。”
苏轼并不赞同自己同伴的看法,他觉得这种观点太消极悲观了。苏轼认为大江之水滚滚流去,却并没有流完消失,月亮有阴有睛有圆有缺,可却总是挂在天上。万物都是天地的造化,是不会消失的。人类也是如此,虽然个体的人会死去,但是整个人类却会一直繁衍下去,是永存的,所以不必悲观。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正是由于生命的短暂,人们才应该更加乐观,积极地生活。古代的哲人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尽头的,所以才会在活着的时候抓紧时间奋发努力,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或写出不朽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体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同时也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2.豺狼当道
[释义]当道:在道路之中,指掌权。比喻坏人掌权。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
[例句]在豺狼当道的旧社会,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故事]东汉顺帝时,国家政权掌握在皇后的哥哥梁冀手里。梁冀依仗顺帝大舅子的招牌,横行朝廷内外,欺压群臣百姓,无恶不作。各地官吏也为所欲为,弄得全国人民怨声载道,纷纷举旗造反。
面对如此局面,顺帝决定进行整顿。他下令派八名大臣赴各地考察官吏,准备惩办一批贪官污吏,以安抚百姓。
在这次出巡的八名大臣中,年龄最小、官职最低的是御史张纲。他为人正直,对官场的腐败黑暗早有不满。他认为要整顿好朝政,必须首先处治像梁冀这样的大官,这样地方上的小官也就不敢为非作歹了,否则是无济于事的。
张纲接受任务后,不情愿地坐上了车子,缓缓地离开了京城。在走出不远时,张纲就下令停车,不向前走了。随行的人很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张纲愤慨地说: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思是说,像梁冀这样的大官在朝廷上横行霸道,贪赃枉法,不先惩治他们,去追查那些政绩不佳的小官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张纲返回京城,上朝揭发梁冀结党营私、欺压百姓、陷害忠良的种种罪行,请求顺帝对他依法严惩。但顺帝十分宠爱梁皇后,不肯将梁冀法办,尽管他知道张纲的话很有道理,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
)3.沉鱼落雁
[释义]鱼见了沉入水底,大雁见了从空中跌落。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同义]闭月羞花如花似玉
[例句]这部电视剧中的女演员各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故事]春秋时代,越国弱小,被强大的吴国灭掉。越国国君句践也被吴国君主阖闾俘虏,吴王刻意污辱越王句践:起初让句践做自己的马夫,后来遣送回越国。越王句践受此奇耻大辱,暗下决心洗雪耻辱。
越王一面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自强,一面物色美女,想用美人计引诱吴王不理朝政。在诸暨莒萝村有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名叫西施,她每日在溪边浣纱。她的美貌,令水中的鱼儿自感不如,纷纷潜到水底,不敢浮上水面。后来,大臣范蠡找到西施,把她献给吴王,果然令吴王迷恋不已。于是越王句践抓紧时间励志图强,终于在若干年后一举攻陷吴国,让吴王做了自己的阶下囚。
汉元帝时,挑选天下美女进宫服侍皇帝。当时有个名叫王昭君的美女也被选入。但负责选美女的奸臣毛延寿因为没有收到王昭君的贿赂,便私自把王昭君的画像画得很丑,以致王昭君进宫一年未得到皇帝的宠幸。
夜深人静,王昭君独自弹琵琶解愁,不料曲调清幽,汉元帝循曲声而至。见面之后,惊为仙女,遂封王昭君为昭妃。问明缘由后,下旨要)陌负责选美的奸臣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闻讯,连夜逃往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又将昭君真实画像展示给匈奴首领单于。匈奴单于见昭君果然貌美若仙,便大举进兵侵犯汉朝边界,并索要昭妃作自己的妃子。汉元帝大怒不允,但王昭君浑明大义,为免国民于战争之中,毅然出塞下嫁。汉元帝无奈,只好应允。汉元帝遣使送昭君前往边境,至灞陵桥上时,恰好一群大雁飞过,见到昭君美貌,纷纷下落。
后来,沉鱼落雁便成了美女的专用词。
)4.乘兴而来
[释义]兴:兴致。趁着当时的兴致来的。常指高高兴兴地到来。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徽之传》
[例句]全场观众一心想看看这位当红明星的精彩表演,可不知什么原因,她并没有出场,真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故事]王徽之,字子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三个儿子。他为人豪放,不拘小节,性情十分高傲,不受拘束,任意而为,很有魏晋时期文人所普遍具有的风骨。
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天空飘下了鹅毛大雪,雪花在风中飞舞着,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就把天地之间妆点成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王徽之正在书房之中读书,略觉疲惫便起身伸展一下四肢,随手推开窗户,一阵清新的带着寒冷的空气迎面扑来,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虽觉微冷但又感神清气爽。面对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他不禁吟诗来赞美。
吟着吟着,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忆起那次两人一起乘船饮酒、做诗、观景的欢乐情景。如果在现在这样一个美丽的雪夜与戴逵在一起饮酒和诗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想到做到,他立刻命仆人去准备船,不考虑路途的遥远,连夜起程。
小船在江上匆匆驶过,王徽之坐在舱中,兴奋不已,一边自斟一边欣赏着窗外倒退着的景色,想象着与戴逵把酒言欢的情景。小船从夜色中划向天明,终于到了戴逵的家。
王徽之下了船,向戴逵家走去,可是刚刚走到戴逵的家门口,立刻停下,突然转身吩咐仆人撑船回家。仆人们都觉得莫名其妙,都问他为什么走了一夜好容易到达目的地却又要回家呢?王徽之微微一笑答道: “我本要是乘兴而来的,而现在我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就应该回去了,又何必非要再去见戴逵呢?”
王徽之一向如此豪放不羁,他在朝廷做官时不但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反而每天四处闹逛、饮酒做诗。后来,他弃官到山阴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乘兴而来”的小故事便发生在他隐居的时候。
)5.惩一儆百
[释义]做:使人醒悟,避免犯错。惩罚一个人,以警戒众。
[出处]汉·班固《汉书·尹翁归传》
[同义]杀鸡吓猴惩前毖后
[反义]赏一劝百
[例句]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能采用惩一儆百的方法,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故事]尹翁归是汉代平阳人,他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嫉恶如仇,而且武艺十分高强,很受百姓景仰,在平阳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
后来尹翁归做了小官,他官职虽小却秉公办案,执法严正,在百姓之中有很好的口碑。由于在任期间业绩卓著,被提升为东海的太守。
尹翁归在东海上任后便开始整顿秩序,肃清贪官污吏。当时,东海的治安、秩序等都十分差,官吏收贿成风,恶霸四处横行,特别是有个叫许仲孙的人更是恶贯满盈。他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杀人越货、奸淫妇女,百姓苦不堪言。又由于他善于巴结权贵,贿赂官员,得到许多上层官员的保护,以前的几任太守都拿他毫无办法。所以他更加无所顾忌,变市加厉,弄得天怒人怨,百姓苦不堪言。
尹翁归一上任便了解到这个情况,他对此感到十分愤怒,下决心一定要除掉许仲孙这个恶霸,整顿好东海的秩序,还百姓一个清明的世界,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他立即发布公告,如有官吏收受贿赂者严惩不货,并定期到下面各县巡视检查。在他巡视期间,他积极调查,了解并查实了许仲孙的许多罪恶行径和罪证。于是决定惩一儆百,拿许仲孙开刀,来警告那些违法犯纪的人。他不顾干扰与咀碍,毅然派手下逮捕了许仲孙,历数其罪状并选择闹市区将许仲孙斩首示众。
这一举动大快人心,从此之后其他的恶霸豪强胆战心惊,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东海的治安、秩序很快就好起来。百姓不再提心吊胆地生活,日子越来越好,心中都十分感念尹翁归。
)6.出尔反尔
[释义]尔:你;反:同“返”。原意为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也会怎样对待你。现指言行不一,不守信用,反复无常。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同义]反复无常朝三暮四
[反义]言而有信一言为定
[例句]既然你已经答应帮助她,就应该尽力而为,不能出尔反尔。
[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和邹国在边境经常发生战争。这一次,邹国大败,被俘虏的二十多名官吏也被押解到鲁国边境,全部斩首,但奇怪的是邹国的老百姓看到自己国家的官员被杀掉,都无动于衷,没有人去营救他们。
邹国的国君邹穆公非常气愤。恰好,孟子游学来到邹国,邹穆公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孟子,请孟子帮着解释明白。
孟子笑了笑,说道:“那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些老百姓?”
邹穆公沉着脸道:“这些百姓,真是可恨!竟然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的官吏被杀,也不去营救,我准备把他们全杀了,但人又实在太多。如果不杀的话,以后再有类似情况,更没有百姓去营蕊官员。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严肃地答道:“大王还记得前几年闹灾荒的事情吗?”邹穆公疑惑地问: “这有什么关系?”孟子说:“当年邹国闹灾荒的时候,很多体弱多病的老人饿死在路边,年轻力壮的纷纷逃亡,而大王的粮仓储满粮食,钱库里堆满钱币。但您的下属却没有把实际的灾情禀告给你,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趁机加紧搜刮民财,老百姓怎么能不痛恨这样的官吏?当他们被鲁国的军队杀死时,老百姓当然不会去营救这祥的官吏。曾子曾经说过: ‘要注意啊!你怎样对待别人的,别人也会怎祥对待你。’所以说,你不要杀死那些百姓,要施行仁政,爱护百姓,那么老百姓就会爱戴他们的国君和官吏。”
邹穆公听了,十分不满意,也就拒绝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无奈,只得到别国继续游说国君实施自己的学说。
)7.垂头丧气
[释义]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形容失意懊丧、委靡不振的样子。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韩全诲传》
[同义]灰心丧气没精打采
[反义]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例句]比赛失败后,他垂头丧气地走回家中。
[故事]唐朝末年,各地的藩镇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的两大藩镇李茂贞和朱全忠为了控制当时的傀儡皇帝唐昭宗,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有个叫韩全诲的宦官,平日里和李茂贞有点交情。他担心带全忠先打到京城长安,自己性命不保,就哭着劝唐昭宗说:“朱全忠野心勃勃,如果他打到长安,一定会要皇上禅位给他。臣下不忍心看到大唐江山在皇上手中失去,不如皇上到陕西凤翔去依靠李茂贞,再寻机讨伐朱全忠。”
唐昭宗不愿离开长安,韩全诲便让人放火烧楼。不得已,昭宗只好去了凤翔。而朱全忠则紧追不舍,一路打到凤翔,把凤翔城团团围住,昼夜不停地进攻。围城日子久了,城中粮食不够吃,饿死了许多兵士和老百姓,连昭宗也吃不饱。不少大将支撑不住,出城投降了朱全忠。李茂贞见此情景也十分慌乱,于是写信给朱全忠说: “这次祸乱,完全是宦官韩全诲等人造成的。我是怕皇上被坏人利用,您当时又没有赶到,所以我让皇上在凤翔住下,其实我并没有什么企图。既然您有心主持社稷,我愿意全力支持您。”
韩全诲等一批宦官把昭宗逼到凤翔,等于是帮李茂贞劫持了皇帝,原以为立了大功。没想到李茂贞无能,竟要把皇帝交给朱全忠。这样,他们的性命一定不保。韩全诲等人越想越怕,但又没有其他办法可想,一个个垂头丧气,默不作声。
果然,过了没几天,昭宗便下令处死了韩全诲等一批宦官。不久,唐昭宗也被朱全忠杀害了。
)8.此地无银三百两
[释义]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但因手段拙劣反而露出马脚。
[同义]欲盖弥彰
[例句]还没有调查到他,他就极力说这件事与他无关,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人叫张三,他为人爱算计又常常自作聪明。
张三过日子很节俭,有时甚至达到吝啬的程度,以至于别人都认为他很小气。但他不理这一套,还是怎么省钱怎么做,所以张三攒下了许多钱。一天夜里,他悄悄爬起来,把窗户挡住拿出自己攒的银子数起来,整整三百两!张三开心得差点叫起来,他赶紧捂住自己的嘴,四下看了看,然后拿起一把银子贴在心上,幸福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是不大一会儿,他又抓耳挠腮地苦恼起来:这么多的银子藏哪好呢?如果被人偷去怎么办?
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张三想起了自己家里有个坚固的箱子,就决定把钱放在箱子里,外面再加上几把大锁头。转念一想,不妥,万一小偷将箱子一起偷走怎么办!看来还是埋起来比较安全。于是张三趁着黑夜到房后的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地把银子埋进了坑里。做完这件事,他感到又圃又累,决定回去好好睡上一觉。刚走两步又停了下来,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个地方埋了银子,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办法:他回到房间,拿出笔墨纸砚,写下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醒目的大字,然后贴到了埋银子的地方。这次张三终于放心了,回去美美地睡了一觉。
张三有一个邻居名叫王二,这天他路过张三家,突然发现了那张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纸条,他断定那里一定埋有银子,就把银子挖了出来,偷偷运回家。他很担心张三会怀疑到他,便在埋银子的地方,紧挨着张三的纸条,贴了另一张纸条,上面也写着七个大字: “隔壁王二不曾偷”。他以为万无一失,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9.摧枯拉朽
[释义]摧、拉:折断;朽:腐烂的市头。比喻摧毁腐烂势力和事物非常容易。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甘卓传》
[同义]势如破竹秋风扫落叶
[例句]我军在解放战争中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国民党部队全部击溃。
[故事]东晋元帝永昌元年,镇东大将军荆州牧王敦,举兵反对朝廷。王敦劝说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共同起兵攻打朝廷。甘卓假装答应下来。等到出发那天,王敦登上战船,甘卓却没有到,只是派了一个参军来,并劝说王敦不要反朝廷。王敦不解地说: “我只是想清除皇帝周围的坏人,没有他意。若事情成功,我定会厚待甘将军,请你回去转告甘将军。”甘卓得知此事后,仍举棋不定。
湘州刺史司马承坚决反对王敦反叛朝廷之事。他派主簿邓骞赶到襄阳,劝说甘卓要忠于朝廷,派兵讨伐王敦。甘卓的手下有个叫李梁的人,他劝说甘卓要见机行事,不可匆忙行动。如果王敦取胜,他必将重用甘卓;若王敦失败,朝廷必将重用甘卓。这样,无论哪方获胜,甘卓都有利可图,因此不可轻率行动。
邓骞反驳李梁,他指出:甘卓既不讨伐王敦,又不反叛朝廷,脚踩两只船,将来必将招来祸患。王敦兵马不足一万,守卫武昌的兵丁还不足五千,而甘卓的军队却超过王敦一倍有余。若要进攻武昌必能取胜。邓骞又对甘卓说: “甘将军若发兵攻伐武昌,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朽烂的树木一样容易,您不必有什么顾虑啊。”
可甘卓仍然犹豫不决。
王敦挥军东下,见甘卓不来响应,便派乐道融继续游说,但乐道融却反对王敦叛乱,因此反劝甘卓讨伐王敦。甘卓这才下定决心声讨王敦。
王敦听说甘卓讨伐自己,十分害怕,赶紧又派甘卓的侄儿甘卯面见叔父,请求甘卓回师襄阳。这时甘卓仍然优柔寡断,不昕别人劝告,竟然回师襄阳。双方和好,可甘卓部下劝其攻打王敦。甘卓又显犹豫,最后被王敦欺骗,没有出兵。
后来,王敦和襄阳太守周虑等人联手,将甘卓杀害。甘卓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王敦,结果由于他的犹豫反遭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