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9600000007

第7章 难以企及的“忘我境界”(2)

第二天,楚怀王设宴款待张仪。觥筹之间谈起了秦楚联合之事,屈原当然是强烈反对,并痛斥张仪、子兰、靳尚,对着怀王大声说道:“大王,张仪是秦国派来的奸细,你千万不要相信他呀!”怀王贪恋那600里土地,又忽然想起了郑袖说的话,于是大怒:“难道楚国的600里土地还抵不上你的一双白璧吗?”命令武士将屈原拖了出去。

奸臣的陷害,金银财宝的诱惑,也许真实的场景会让屈原更加痛心,但就是这一次的离间注定了屈原今后不断被放逐的命运。最终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异乡。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曾经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楚国国都被攻破。屈原的政治思想完全破灭,什么圣主明君,举荐贤能,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他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能以死明志,于同年五月五日遗恨汨罗江,而这一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端午节。

屈原与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民间就会举办很多活动,例如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活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我们最熟悉的无外乎吃粽子、赛龙舟了。那么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置的吗?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来源问题一直备受争论,与屈原有关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其一,源于纪念屈原。前面已经说过,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放逐,忧国忧民的屈原既无法改变自己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也无法改变楚国的现状,更不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凌辱,他心如刀割,却无力回天,只有跳入滚滚汨罗江,让自己的生命随着江水永远流动不息。

传说他跳河的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百姓闻讯后都哀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在江上划着船只,期盼能打捞上屈原的尸体;有的百姓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说是鱼虾蟹吃饱后就不会撕咬屈原的身体了;还有的老医师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中,说是要把蛟龙水兽都药晕了,以免伤害屈大夫。传说没过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药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后来人们还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投进江里。慢慢地就演变成了现在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了。

其二,屈原恰好在端午节跳的河。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做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的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强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按照这种说法,端午节是早就存在了,可是端午节流行的吃粽子、赛龙舟的项目,还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们打捞尸体、投放米团等行为演变而来的。

关于端午节,还有几种说法:一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二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三是源于古越民族的图腾祭。其实争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屈原一样,可能他的作品没有多少人能够领会其中奇幻美妙的语言,能够体会屈原强烈的情感流露,但是大家都不会忘记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绝世之作

动荡的时局,怀才不遇的苦闷,满腔的报国热情,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造就了屈原的悲剧人生,也造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史记》本传中提到的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5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25篇,为《离骚》、《九歌》(计11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做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对于这25篇中某些文章的归属,汉代就存在争议。总体而言,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较大。

在屈原众多作品中,《离骚》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共370多句,近2500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之一。关于“离骚”的内涵,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里解释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则在《楚辞章句》中将其解释为“别愁”。对于这部作品的写作年代也有所争论,一是认为写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前往汉北之时所作;另一种认为是写于顷襄王当朝第二次被流放江南之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篇作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之作。

《离骚》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到“岂余心之可惩”,诗人自叙家世生平,自豪地指出自己是楚王同姓之臣的贵族地位,因此他对楚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出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勤勉不懈,及时修身,有着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干,他希望能够献身楚国,实现其“美政”思想,使楚国繁荣兴盛,使楚王能够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主明君。但是“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这些“党人”“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于是谣言四起,陷害诗人。而最高统治者也不善明察,动摇多变,最终诗人蒙冤受屈,“众芳芜秽”,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况,可他仍然坚贞不屈。

诗中用各种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饮木兰之露,餐秋菊之英;戴岌岌之高冠,佩陆离之长剑;又身披种种香花与香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决心宁死不变。

诗的第二部分则把人带入了一个极具幻想、诡秘神奇的世界里。诗人在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舜)表述了治国之道,发泄了遭人诬陷的愤懑之后,他开始“周流上下”,驱使众神而求索,他来到天界,而天帝的守门人却拒绝为他通报,这象征着屈原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梦想已经完全破裂。

于是,他又降临地上以“求女”,但是那些神话中的美女,或“无礼”而“骄傲”,或无媒以相通,他无法找到能够理解自己、体会自己感受的知音。而后诗人又求助于占卜,但结果是灵氛、巫咸告诉他楚国已没有希望,劝他最好离去,去寻找自己的前途。然而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诗人发现他终究眷恋宗国,难以割舍故土,在彷徨之中将何去何从?既然不能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楚国,更不舍得离国而去,那么只有以死明志,以凄美悲壮的死来殉葬祖国,完成自身人格的升华。

全诗荡气回肠,辞藻华丽,缠绵悱恻,场面辉煌奇幻,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楚国黑暗腐朽统治的愤恨,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的悲痛,遭小人陷害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诗中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抽象的思想借助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鲁迅先生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离骚》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而由屈原开创的楚辞,突破了《诗经》那种传统整齐的四言格式,形成了句式多变、篇幅宏大、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骚体诗”。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形容的巨大影响。

惊世之举成就“壮士”美名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好一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萧萧易水河畔,秋风瑟瑟,诗人在与谁别离?那定是肝胆相照的挚友,因为这样诗人才会如此慷慨激昂,才会想起当年荆轲在这里唱起的《易水歌》。

同样的易水河畔,同样的秋原辽阔,荆轲立于船头,望着岸上前来送行的燕太子丹以及高渐离、宋意,他们身着白色衣冠(丧服),双眼含泪,荆轲此行刺杀秦王,命悬一线,生死难料,也许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的相会。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凄凉,荡气回肠。

寒水如镜,但它能够照出壮士的一片丹心吗?

荆轲其人

荆轲是谁?为什么刺杀秦王的任务会派给他?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是最后一个被描写的刺客:“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太史公为我们介绍得很详细。荆轲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来迁居到卫国,人称庆卿。后来到了燕国便改姓荆,人称荆卿。他喜好读书舞剑,是个性情中人,也更像个游侠。荆轲曾经向卫元君游说,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下卫国濮阳(今天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卫元君则被迫迁到野王(今天河南沁阳),成为了秦王的一个附庸。随后,荆轲便开始周游列国。

有人说荆轲是个胆小之徒。《史记》记载:“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这是荆轲在榆次的一次经历,他喜好舞剑,便与盖聂在一起讨论剑术,可惜话不投机,盖聂十分生气,怒目而视,荆轲见状,没说什么就扬长而去了。有人提议把荆轲叫回来,可盖聂说:“我们一起论剑,有谈的不如意的地方,我用眼睛瞪他。你去找找看吧,不过估计已经走了,他不敢留在这里。”果然,荆轲已经驾车离去,盖聂认为是自己怒目而视吓走了他。还有一次在邯郸,荆轲和剑客鲁句践一起下棋,但两人在输赢上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十分气愤,斥骂了荆轲。荆轲见状,连话都没说就离开了,再也没回来。那么荆轲真的是被盖聂和鲁句践的怒视和斥骂吓跑的吗?他真的是胆小懦弱吗?

有人说那是荆轲心胸广阔,能屈能伸,不愿意与他们二人斤斤计较,既然不是一路人,那就只好各走各的路了。荆轲更像是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怕是太史公的意思也是借此赞誉荆轲的隐忍品德吧?因为如果荆轲真的是胆小怕事之人,他后来又怎么可能被选作刺秦的人选,更不要说图藏匕首走到秦王的面前,恐怕还没走进大殿,就会被秦王的气势吓跑了。

后来,荆轲到了燕国,结识了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声而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旁若无人。荆轲虽能以酒交友,但也喜好读书,结识了一些贤豪长者,其中就有他的知遇之人田光,两人成为挚友,田光觉得荆轲非等闲之辈。后来也是在他的推荐下,荆轲才被燕太子丹选为刺秦的勇士,那么燕太子为什么要刺秦?荆轲又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任务?是为了个人恩怨,还是为了民族大义?

壮士刺秦为哪般

话说秦王嬴政一心想灭掉各个诸侯国,四海归一,他重用尉缭,不断征战。燕赵联盟以失败告终,燕国的土地也损失许多。这时,原来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见此情形,就偷偷逃了回去。秦王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但面对浩浩荡荡的秦军,燕太子害怕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决定要找人行刺秦王。他先是找到了田光,但田光年老力衰,就向燕太子推荐了荆轲。我们看看太子丹是怎么劝说荆轲的:“秦王要兼并天下,让四海臣服,十分贪婪。现在,韩国已灭,秦王又南伐楚,北讨赵,接下来就要轮到燕国了。燕国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各诸侯国又害怕秦王,不敢合纵,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相诱,迫使秦王归还诸侯的土地,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行,就杀了他,群龙无首,乘其内乱,诸侯联合,一定能打败秦国。”

太子丹的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挽救燕国将亡的局势,反抗强秦的兼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他自己的个人恩怨,被当做人质留在秦国,他肯定过不上什么好日子,好不容易逃回了祖国,却又面临着亡国的命运,燕太子对于秦王定是怀恨在心。可是,荆轲刺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荆轲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的确,荆轲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入虎狼之地,刺杀秦王,从个人情感而言,肯定包含着报恩之情。就在临死之前,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但是就此把刺秦的意义仅归结为报恩,恐怕太过狭隘了。从大局来看,燕太子请求荆轲出面的缘由是“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而当时荆轲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可见荆轲是把刺秦作为国家大事来看待的。后来他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也曾说“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既能解除燕国之患,又能为将军报仇,这也说明了荆轲接受刺秦的任务主要是为了反抗暴秦,试图使燕国走出灭亡的险境。

也有人指出,秦王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那么荆轲的行为是否可以看作是“小义”?是不值得提倡的?战国后期,四处征伐,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他们也渴望能天下稳定,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然而秦始皇一统天下主要是依靠兼并战争,这种战争充满了屠杀和掠夺,也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深的苦难,例如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被兼并国家的人民憎恨秦王,荆轲出于挽救燕国的目的而前去刺秦的行为难道都应该被否定吗?谁会愿意献上自己的国家来实现他人的天下一统,像电影《英雄》中的无名那样,能够感悟到秦王一统天下的“大义”而放弃刺秦之人怕是只能存在于电影之中吧?

同类推荐
  •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对待历史,曾经有人心灰意冷、有人决绝放手、有人始乱终弃,唯有钱穆,他带着诚恳的心读历史,并在历史中找到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傲骨。本书将钱穆大师的史学主张浓缩为50余个主题,去芜存菁,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 锦衣杀明

    锦衣杀明

    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是杀人用的!杀什么人?阻碍大明朝发展的人!尸位素餐,贪官污吏,杀!结党营私,热衷内斗,杀!假传圣旨,陷害忠良,杀!自私自利,拒不缴税,杀!假仁假义,空谈误国,杀!投机倒把,里通外国,杀!藐视大明,虽远必诛,杀!
  • 密十三

    密十三

    四个朝代,三位皇帝,天地巨变。空前绝后!,宫廷内外的政治阴谋,塞北中原的战场厮杀,天地人鬼之间的恩怨纠葛,惊心动魄的演绎了一段旷古未有的大明传奇
  • 明朝好女婿

    明朝好女婿

    这里是大明弘治末年,宽厚的弘治皇帝,飞扬跳脱的正德,精彩纷呈的官场现形记,看一个普通现代人如何玩转情场官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血海翻腾(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血海翻腾(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亚洲战场上,反法西斯阵营与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比较大型经典的海战。主要包括:登陆冲绳岛,珊瑚海战役,中途岛大海战,马绍尔群岛海战等。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天下无双

    网游之天下无双

    手提地狱魔剑,身穿幽魂神光铠,头戴噬魂紫金盔,脚踏浮云踏浪靴。盘踞在极寒死亡之地,一代修罗王横空出世。菜鸟们,颤抖吧!
  • 随身空间:极品农女泼辣妻

    随身空间:极品农女泼辣妻

    一觉醒来,落后的年代,破烂的屋。没娘死爹,外加极品亲戚一堆。本就穷的掉渣,叔叔婶婶还来打秋风,就剩三亩地,叔叔还要占两亩半,管你鼠鼠还是省省,我有空间我怕啥!你动我一分,还你十针!你敢动一手,让你断脚又断手!啥?说我泼辣,人不欺我,我不欺人;人若欺我,欺他满门!小萝卜头!我们走!PS:新坑同类型新书《农门娇妻:恶女当道》已过二十万,喜欢种田文的亲们可以先收藏养肥开宰了!
  • 紫电冥雷传

    紫电冥雷传

    月日天翔向来沉没寡言,事不关心,而他却无意中得到神器"紫电",但"紫电"并不认同月日天翔的能力.他只有努力成为一名圣剑士,才有资格成为"紫电"的主人.所以,他从此就努力的朝圣剑士的道路走去,而这条路,也在渐渐改变月日天翔那冷漠的心……
  • 总裁的妻子

    总裁的妻子

    十二岁那年,她从一个骄傲的公主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庆幸的是,父亲的好友收留了她。家庭的变故让她变的更加坚强。原以为自己的勤劳和懂事可以换来一点点自尊,可是在他眼里,她永远都只是一条‘寄生虫’。那年他十五岁。她读初一,他上高一。他说,如果你敢不认真学习丢叶家的脸,就不要怪我无情将你扫地出门!于是,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收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在她的心里,没有任何一件事能比得了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远远地,离开这个不属于她的家,还有——他!。。。。。。有一生一世的誓言吗?她笑。她从没见过。喜欢的亲们注意收藏+推荐+留言,一步到位。再此向亲们承诺,如无例外每天至少一更,谢谢亲们的支持~~~~
  • 剑神重生

    剑神重生

    曾经纵横魂剑大陆的一代剑神无天,被人追杀之下无奈自爆,竟奇迹般的重生到了一个少年的体内从此以后,魂剑大陆上少了一个剑神无天,却又多了一个绝世高手——海天!
  • 大侠,别怕

    大侠,别怕

    抢个大侠做压寨夫人是宝宝的毕生追求,江湖生活是她的向往。因为儿时的约定,盛宝华初入江湖寻找大侠慕容云天。生着一副天真单纯样貌的宝宝其实是个腹黑的小狐狸,闯江湖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江湖险恶并不是说说而已的,宝宝其实只想拐个大侠回飞天寨成亲,但是却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中,不仅丢了大侠,还差点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了进去。是天然呆少女,还是诡计多端的小狐狸?是冷峻正义的大侠,还是阴险腹黑的幕后黑手?
  • 不可不读的最奇妙的幻想故事

    不可不读的最奇妙的幻想故事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快乐的体验是求知;在探索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帮助是引导。希望本书能带领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让它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 异域神话

    异域神话

    我不确定这真的是个神话,也许它根本没有发生过。然而,让我想一想,我在宇宙的另一端,那些个创造了科技与魔法完美结合的文明的民族里都看见了什么?在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里又见证了什么?我无法解释那些在旁人看来所谓的奇人轶事——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一群号称“宇宙之子”但仍旧相当无知的智慧生物里面的一员――但对于他们来说,我却是又一种超然的存在。因为我是一个绝对的局外人,一个战地记者,一段架空历史的见证人。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有职业精神的员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职业精神。工作中,很多员工虽然表面上敬业,但却抱着一种打工的心态,并没有真正和公司融为一体,他们从根本上缺乏一种职业精神,始终徘徊在真正的职业化之外,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