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100000017

第17章 限定:知人论世之助与主观臆测之误(1)

本章论说清代与现代论者以边界限定为特色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阶段。在接受汉宋论者语义拓展的同时,这一时期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呈现了新的诠释特色。在怀疑以意逆志命题有效性的观念背景中,出现了限制以意逆志命题边界的诠释方式。本章梳理其诠释特征,探究其原因,审视其意义。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有效性的怀疑

汉代赵岐诠释以意逆志命题,提出的是“斯言殆欲使后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于说《诗》也”。宋代辅广注释以意逆志命题,主张的是“此乃读书之妙法,不但说《诗》而已”。这显示了汉宋论者诠释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基本立场是扩展。虽然汉宋论者所作的诠释不同,宋代不同论者对以意逆志命题内涵理解各异,但认同以意逆志命题的有效性是其诠释的共同前提。针对已有的己意以求以意逆志诠释,宋学诠释不是对以意逆志命题意义的否定,而是对已有命题内涵诠释的超越。正是在认同有效性的观念基础上,生成了汉宋论者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语义拓展方式。也就是说,汉宋论者把以意逆志命题往内去挖掘其意义空间,向外扩展其使用范围;这种内外开拓成为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基本方式。

汉宋论者把孟子以意逆志说《诗》扩展为解《孟》、论《易》直到读书的方法观念,并在具体的运用中从《诗》的篇章扩展到杜甫、李商隐、李贺等诗人作品。正是面对汉宋论者这种以意逆志命题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后世论者出现对以意逆志命题有效性的关注。

孟子云:“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固已,然此特为断章取义言之,非谓全诗大旨可以臆断也。

朱子以《诗》求《诗》,是就《诗》之字面文意以得是《诗》之何为而作。正孟子以意逆志者。或问:“子何不有取其说且加正焉?”余曰:“以意逆志,须的知某诗出于何世与所作者何等人,方可施吾逆之之法。”

孟子会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但他自己是最不会“论世”和“逆志”的。

不论世知人,不了解诗的作者的时代和思想、生平,所谓“以意逆志”容易陷入主观臆断。

把以意逆志命题的有效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这是清代方玉润、阎若璩和现代顾颉刚、李泽厚、刘纲纪等人诠释以意逆志命题显示的共同观念。在这种观念背景中出现了限定以意逆志命题适用范围的诠释方式。

从现代视野看,可以说赵岐是把以意逆志命题限定在解说《孟子》,朱熹限定在读经书的适用范围;但在赵岐、朱熹诠释的自身语境中,他们针对的是孟子以意逆志说《诗》命题而作解文、读书论题的范围扩展。而正是已有汉宋这种以意逆志命题扩展的背景中,才有其后论者强调以意逆志是读书穷理之法而非论《诗》之法的限定。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而孟子之诏咸丘蒙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后儒因谓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又谓少间推来推去,自然推出那道理。此论读书穷理之义则可耳,诗则当知其事实而后志可见,志见而后得失可判也。

顾镇认为“后儒”把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理解为吟哦上下、推来推去的方法,这是适用于读书穷理而不是评判《诗》的方式。限定以意逆志方法的适用范围,顾镇的论说恰恰就是针对朱熹式以意逆志读书法的诠释扩展而作。

扩展与限定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者用“不但施于说《诗》也”、“不但说《诗》而已”,强调其不仅适用说《诗》还适用更多的对象;后者用“此特为断章取义言之,非谓全诗大旨可以臆断也”、“此论读书穷理之义则可耳,诗则当知其事实”,强调其适用某种对象而不适用某种范围。

对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而言,汉宋论者诠释与孟子提出命题相比较而呈现的是扩展诠释方式。而与汉宋论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相比较,其语义拓展的方式以及语义拓展的命题内涵被后世论者接受认同,但同时出现了新的诠释方式,即在关注以意逆志命题有效性观念背景中产生的边界限定的诠释新格局。

从以意逆志诠释史的角度看,清人阎若璩所谓“就《诗》之字面文意以得是《诗》之何为而作,正孟子以意逆志者”,现代郭绍虞所论“以意逆志的方法是由主观的体会,直探到诗人的心志里”,显示了论者对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语义拓展。但其语义拓展的诠释方式是在边界限定的背景中展开的。所谓边界限定,指的就是面对已有以意逆志命题扩展而自觉限定适用范围,并在这种限定适用范围的观念前提下确定其内涵与意义价值。

上文所列以意逆志命题有效性的论说来源于清代与现代两个不同时代,其论说显示了两种不同限定边界的方式所实现以意逆志命题的不同诠释。具体来说其限定边界的方式,一是在孟子思想整体中与知人论世命题统一结合以限定以意逆志命题的方法有效性,一是在历史观念整体中批判主观臆测方法以限定以意逆志命题的意义普遍性。

二、知人论世的限定

清代论者对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新格局就是在知人论世的框架中阐释与运用以意逆志命题。“‘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结合,便有了一种理论的自觉,几乎成为清人解诗不言而喻的通则。”论者关注到清人声称“以意逆志”者,多主张以“知人论世”为前提;而号称“知人论世”者,多标举以“以意逆志”为目标。

在《孟子》书中,“以意逆志”和“论世知人”是在不同的地方讲的,孟子并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后世有人指出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不得也。……故必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之。”(《孟子正义》引顾镇《虞东学诗》语)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不论世知人,不了解诗的作者的时代和思想、生平,所谓“以意逆志”容易陷入主观臆断。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被认为是孟子的两个命题,李泽厚、刘纲纪强调后世指出这两者不可分的说法有合理性。进一步看,这种合理性与其说是来源于孟子命题固有的方法内涵,不如说是来源于顾镇、焦循等论者本身所强调的两命题结合与统一。换句话说,“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命题的这种结合与统一是清代论者自身视野中的理解方法观念的产物,是在其自身观念立场上通过重新改造、组合孟子命题而成的。“清焦循作《孟子正义》已感到‘以意逆志’有‘断章取义’之弊,引顾镇《虞东学诗》语:‘故必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之。’这是对先哲遗产的改造,是与清代学风相贯的。”

具体来看,知人论世命题(常见“知人论世”、“论世知人”等话语形式)是逐步从《孟子》文本中提取出来,并与以意逆志命题结合作为读书颂诗的方法命题。所谓的知人论世命题是从《孟子》文本中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取出来的。正如前文所论,孟子这个命题与其以意逆志命题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在“尚友古人”论题与视野中生成的。

从孟子“尚友”命题引申到清人的知人论世命题,涉及三个主要转换关键点。首先是提取知人论世(或“论世知人”)的语言组合形式,其次是形成知人论世的读书颂诗方法观念,最后完成知人论世前提下的以意逆志解诗方法观念。

明代冯从吾开始从孟子尚友命题中提出知人论世命题,出现了知人论世的话语形式。

尚论古之人不是一乡一国天下之外另有个古之人,只是一乡一国天下善士已往者都是。……都要去尚论一番,便是与他为友一番。故曰尚友诵诗读书,知人论世。又不是到友天下之善士后才去诵诗读书、知人论世。……自古未有这等解友字者,解之自孟子始。末节又尚论古之人一句已说尽了。即当直接是尚友也。又说诵诗读书,若曰尔平日已是诵其诗、读其书,只是当个诗书诵读了,不曾知其人论其世,与不诵不读何异。故曰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二字正是照应又尚论古之人句,不可以言行平重。且此章书正是孟子传心要诀,惟万章可以语。……且说知人又说论世者何也,夫人之受诬多因所处时势不同,不得不冒有过之迹。后人论人又多执今日之时势议论古人。如何能识得人,须是要论世在当日事势如何,在今日时势又如何,必设身以处其地,然后能得古人之心,而相谅于形迹之外。

“知人论世”的话语形式是在其论说孟子尚友方式中提出的。在《少墟集》中冯从吾多次使用“知人论世”词语形式,“聊书此以报去浮,以附于知人论世之义”。但其关注“知人论世”与“诵诗读书”一起组成的识人、识心方式,是孟子命题固有视野与论题本意的引用。

嗟夫诸君子往矣,程子不云乎,尧舜其心至今在夫。尧舜其心至今在,诸君子其心至今在也。学者能诵诗读书、知人论世,恍然见诸君子之心而因以自见其心;则灵源浚发一念万年,横渠诸君子将旦莫遇之矣。不然而徒品隲前哲,庸哓口耳,则虽起诸君子与之共晤一堂,何益哉?

冯从吾所论“学者能诵诗读书、知人论世,恍然见诸君子之心而因以自见其心”,正是孟子所论知人论世呈现的尚友命题意义。朱自清认为“至于‘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而是修身的方法,‘颂诗’、‘读书’与‘知人论世’原来三件事并列,都是成人的道理,也就是‘尚友’的道理”。孟子“这段话是讨论‘交友’的,但孟子别出心裁地把交友范围扩大到了古代,由于古人已往,而惟留诗书作为交友的凭借,于是便引申出如何颂诗读书等与文学批评有关的问题”。现代论者多有这种引申:

孟子这段论说有两层的内容:一个层面是谈“尚友”……一个层面是论“读书”(“颂诗”)……在孟子的心目中,这两个层面的思想内容是贯通的,是结合的,是统一的,统一于进德成人。但就本文的立场而言,我们当然更加注重第二个层面的思想内容,将“知人论世”亦即“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视为孟子首倡的解诗读书的历史解释方法。

现代学者周光庆认同“知人论世”是尚友以进德成人的方法,但强调颂诗、读书与知人论世三者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因此,三者共同属于尚友论题;同时其三者内在不同层次关系使得知人论世在另一层次上是解说诗书的方法。而周光庆的这种引申不在赵岐与朱熹的观念之中。赵岐解释为“读其书,犹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论其世以别之也”,是读书论世知古人高下;朱熹理解成“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是在观言考行中知古人。二人都是在知人的论题中理解孟子此命题。

“‘知人论世’分眀拈出千古读书要旨”的论说显示的是在读书论题中使用“知人论世”术语。在读书解诗论题中,明代邵廉、王思任、孙奇逢的论说是以意逆志命题与知人论世命题结合的萌芽形式。

今言二君诗者。试沉思默对味味外之味,致韵外之致,即字字可痛哭流涕。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以论其世,又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嗟夫士隐约暗修卒与世违,无以明志多矣,然亦安知后无子云哉。故今刻伯玉集而序之如此。

善作诗者,必起于知诗。善知诗者,必起于知人。岐山夫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故其读《小弁》、《云汉》等诗,俱因人以知其事,而意志逆之言外。

或曰此章须合论世知人以意逆志参看。方见“不尽信”非废书乃所以信书。犹先儒所谓读书当观圣人作经之意,非敢于疑经传而蔑弃之也。得此意而推之,是非明而邪说熄。岂必尽出仲尼之门哉。概说不足信者非。

可以说,知人论世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侧重孟子语境,在尚友论题与颂诗读书关联,二是侧重后世论者语境,在读书解诗方法论题与以意逆志相关。孙奇逢“此章须合论世知人以意逆志参看”完成了二者的词语形式的结合,王思任“因人以知其事,而意志逆之言外”在知诗的论题中开始了二者方法内涵的结合。

清初考据学发轫之初的代表人物阎若璩明确提出了“以意逆志”使用前提。他一方面强调“论北山以意逆志便识得读诗之法”,另一方面,认为“以意逆志,须的知某诗出于何世与所作者何等人,方可施吾逆之之法”。特别关注孟子“他日告万章以颂古人之诗,辄继以知其人论其世。盖诗必有所作之人与所当之世”。

可以说,清人完成了“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话语形式结合与在读书解诗论题中“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方法内涵的结合。孟子尚友命题变为“孟子谓颂诗读书必知人论世”,方苞就多次强调“孟子言诵诗读书,道在知人论世”,“孟子说诗必以意逆志而又在于论其世”。

孟子提出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的命题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的表述,如果抛开上下文有关‘尚友’的讨论,那么这段话中的‘知其人’、‘论其世’便成了前提,而‘颂其诗’、‘读其书’并理解其内容便成了目的”。清代论者就是抛开了“尚友”论题,在读书解诗论题中使用知人论世,并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确定以意逆志方法的有效性。

从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的角度看,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关系中,清代论者开始了对以意逆志使用前提的关注,这形成了清代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新特质。汉宋论者的语义拓展在被接受的同时,出现了诠释的新主题;以意逆志命题的内涵与意义在新的诠释主题中展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中焦循《孟子正义》对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注释认同赵岐解释“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但其引顾镇《虞东说诗·以意逆志说》显示的以意逆志命题意义不同。以孟子观念结构限定以意逆志命题而提出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结合,顾镇在《虞东学诗》中强调“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孟子若预忧后世将秕糠一切,而自以其察言也,特著其说以防之。故必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也”,代表了清代论者开始的限定以意逆志命题有效空间。

通过《孟子》文本的断章取义而引申出知人论世命题,并与以意逆志命题结合建构孟子思想的方法观念整体;清人认同孟子观念的有效性,其所作诠释凸现的是作为知人论世释诗原则下的以意逆志辅助性方法。

三、主观臆测的批判

现代论者对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新格局就是在历史研究方法与传统批判立场的观念背景中理解孟子以意逆志命题。

同类推荐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热门推荐
  • 花心王爷痞子妃(大结局)

    花心王爷痞子妃(大结局)

    南宫云,堂堂水月国三皇子。文才武略样样精通,俊美无涛的面容更是让男子妒忌,女子流口水。却偏偏风流成性,花心无度。朝野上下人人不敢将女儿嫁其为妃,只担心这个无为王爷会毁了自家清白的女儿,让自己为同僚嘲笑!可是,她——司徒玉,一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乡野丫头偏偏冒到了他的眼前。这丫头要什么没什么,除了小样儿还免免强强入得他的眼,其他的可就没有半分让他不倒胃口了。瞧瞧,斗大的字不识一萝匡!不说琴棋书画了,就是好好天上飞的一只风筝,她都能惊喜得一跳三尺高;口中还会哇哇大叫:“哇,好大的一只鸟啊!这鸟我以前在林子里怎么没见过?”。“扑通”几声,不是风筝掉下来了,而是听到这话的人都被她的话给活活砸晕死了!于是,一个乡野丫头,一个当朝王爷,这身份也够悬殊了吧?可命运偏偏将他们绑到了一起,也让两个互不顺眼的人,莫名地在心里印上了对方,直至谁也逃不掉!当经历生离死别,当历经爱恨情仇,当面临爱情的决择,这两个早已注定的一对人儿,是否能如愿相守?待到尘埃落定万象皆清,谁的怀中拥有了她?-----------------
  • 天下一等假货:纨绔女世子

    天下一等假货:纨绔女世子

    她,萧鱼淼是萧王府不能修炼武道的废材纨绔世子,她嘻笑怒骂,安逸享乐。然,一场突变,整个萧王府一夜之间神秘消失……废材纨绔萧鱼淼为了重振萧家,脱胎换骨,萧鱼淼原本想走的废材纨绔之路彻底被扭转……一个是身份神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大叔,对萧鱼淼一路相助相扶;一个是妖孽无双的暗黑之主,自从相遇之后,就对萧鱼淼死缠烂打,不放手……小鱼儿的真爱是谁?且看一正一魔的逐爱追情之路,谁能抱得美人归……【女扮男装+穿越玄幻宠文】【简介无力,内容精彩,欢迎追文,群号:136537872】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一代妖姬惑后宫

    一代妖姬惑后宫

    (本文不参赛)她心如蛇蝎,一心只想着攀附权贵.却没有尊贵的身世去做后宫里那最高位的女人.她说:我虽然不想做皇后,别人亦是不能做的.在权利的挣扎间,她发现自己不过是个牺牲品,那些平日里说爱她人,原来皆是利用.步步惊心,何去何从?
  • 荧河踏浪

    荧河踏浪

    本书收录了作者21篇新闻作品。其中1-8篇是作者在黄石人民广播电台实习期间采写的部分新闻稿件,除了在电台播发外,还被《黄石日报》刊发。9-21篇是我到湖北电视台工作后留存的部分稿件。
  • 创新力

    创新力

    一流的人主动创新,二流的人被动创新,三流的人拒绝创新。创新力是一流的人和末流的人的分水岭,是人的所有能力中的灵魂。开阔思路,塑造自己的创新意识,收获成功的硕果。
  • 妖艳太子不过期

    妖艳太子不过期

    他是前朝太子,亦是武林的幕后黑手。拥有绝美之容颜,倾国之财富。却心系易主的江山。费尽心机,倾尽所有。即将得天下时却被那个名叫莫忆苍的女子打乱心神。之后,他的记忆中只有她的一颦一笑。可是,她却对他说,“今生,我莫忆苍绝对不会嫁于帝王!”究竟是要天下,还是她?
  • 穿越皇后我最大:冷宫弃后

    穿越皇后我最大:冷宫弃后

    知道啥叫米虫不?米虫就是像女主一样可以半年不出门的,找个长期饭票,天天窝在家里睡觉吃饭有空泡泡帅哥的。可是咱伟大的女主不但没有找到长期饭票,还成功地穿越到一个历史上没有的国家....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