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800000017

第17章 求同存异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气象万千,异彩纷呈,处处存在着差异。但差异之中又有相同,可以说是同与异、异与同的相互交织。古人特别注意探讨异同之间的问题,如春秋时期的哲人们就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战国时期的辩士们又特别就同与异的关系进行了辩论。如当时的宋国人惠施就提出“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的古怪命题。其实,早在他们之前的西周初年,人们就已经在重视这个问题了,那就是《易经》中的《同人》卦。《同人》卦讲的是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社会的交往,讲的是如何在这种交往中求同存异。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处世智慧。

17.1

在《周易》中,《同人》卦被安排在《否》卦之后。照《序卦传》的解释:“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韩康伯注曰:“否则思通,人人同志;故可出门同人,不谋而合。”可见,《同人》是否闭之后的通而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交而合志(《否》是不交)。《同人》曰: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野”,指郊外。卦辞的意思是在宽阔的郊外与人和同则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巨川,利于君子守持正道。在这句卦辞中,有两点颇值得注意:一是“野”;一是“君子贞”。据金景芳先生的解释,古代一个国家中,中心地区叫做国,国之外叫做郊,郊之外称作“野”( 参见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19页。)。卦辞用“野”字,意在表明与人和同不应该过于狭隘,胸怀要宽阔,和同面要广远。“贞”即正,“利君子贞”,表明同人之道对守正之君子有利。而据《论语》,君子与人交往的特点是“和而不同”。所以,《同人》卦所讲的“与人和同”,不是“和而不同”的同,不是同流合污之同,而是异中之同,是建立在包容、宽容(即卦辞所谓的“野”)基础之上的同。请看《彖传》的解释: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同人》卦下离上乾,通卦只有六二一爻为阴。“柔得位得中”指的就是六二爻。“应乎乾”,指六二上应九五,九五属乾体(上卦为乾),所以谓之“应乎乾”。《彖传》认为,《同人》之所以称作“同人”,乃是由于此卦有柔顺者得正守中,又能上应刚健者之象。这也就是说,同人的关键是“柔”(卦中唯一的阴爻),而这个柔必须得正、得中,但仅仅有柔还不能同人,中正之柔又必须有刚健之乾与之相应。可见,同人之道是坤顺之性(柔)与乾健之德的有机结合。只有柔顺,难免有为同而同、同流合污之忧;只有刚健,又难免有刚动躁进、难于和同之嫌。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厚德载物,和同于人。所以《彖传》说:“同人于野,利涉大川,乾行也。”

“乾行”,就是强调柔而能刚。柔而能刚,则既能柔顺宽容,又能刚健有为,主动与人和同。王弼解释说:“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也。”(《周易注》)这说明,“同人于野”之所以能行,既有六二之柔的德性基础,又有九五之刚的主动进去,二者缺一不可。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亨也”是解释卦辞“利君子贞”的含义。金景芳先生说:“文明指内卦之德,刚健指九五之德,中正指六二与九五两爻居中得正而相应。刚健则无私,文明则烛理,中正则无偏。三者俱有,便是‘君子正’了。是君子而行正道,心志自然会与天下人交通,天下人自然会与之相和同。”(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20页。)

由此可见,“同人”是坤顺之德与乾健之性的有机统一,是含异之同,是同异之和。

17.2

“同人”之道是求同存异,是同异之和,《象传》据此对君子提出了“类族辨物”的要求。其曰: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与”,黄寿祺先生释曰:“犹亲。”“这两句以天体在上火性亦炎上,两相亲和,释《同人》上乾为天,下离为火之象。《正义》:‘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黄寿祺等:《周易译注》,125页。可见《同人》下离上乾,虽然卦体不同,但一在上(乾为天),一向上(离为火),方向一致,所以谓之“同人”。这也说明,同人之同,并非绝对的同,如乾同乾、离同离。乃是体性虽异而志趣相同,亦即和同之人均不失其个性的同。一句话,就是和同。

《象传》认为,既然《同人》下离上乾之象体现了异中之同,君子就应该效法此象,“类族辨物”。“类”,即《系辞传》“以类万物之情”之“类”,意为分。“族”,种类,《象传》此处特指人类群体。“类族辨物”意即区分辨别人类群体及各种事物,以审异求同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125页。。可见,“类族辨物”强调的是异中求同。清人李光地指出:“虽大同之中,各从其类,然自有区别。故上下有等,亲疏有杀,人之智愚善恶有分,物之贵贱精粗有品。类而辨之,各得其分,乃所以大同也。”( 转引自黄寿祺等:《周易译注》,125页。)这说明,同人之同,是辨其分位,析其品级,于众异之中求得的大同。

在《周易》中,除《同人》卦《象传》明确强调了求同存异之道外,《睽》卦《象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其曰: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睽》卦下兑上离,《彖传》认为,此种卦象为“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所以象征乖违背离。这种卦象与《同人》可以说正相反。但《象传》认为,君子在这种卦象中同样能得到求同存异的启示。不过这种求同存异,不是“类族辨物”,即异中求同;而是“以同而异”,也就是“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程氏易传》)。可见,虽然二卦和合同异的目的一致,但因卦象所反映的客观情势不同,追求和合的进向也有所别。《同人》卦意在“和同”,所以强调从异中求同;《睽》卦意在“合睽”,所以强调同中存异。异中求同,须用“类族辨物”之法;同中存异,须用交感合志之方。如《睽》卦《彖传》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意思是说,天地上下乖睽但化育万物的事理却相同,男女阴阳乖睽但交感求合的心志却相通,天下万物尽管乖背睽违但禀受天地阴阳气质的情状却相类似,乖睽之时有待施用的范围是多么广大啊 译文参见黄寿祺:《周易译注》,310页。。

总之,无论是异中求同,还是同中存异,同都不是“君子和而不同”之“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之“和”,也就是同异之“和”。从处世的层面说,它提示人们,与人交往,或在社会上讨生活,都需要求同存异,但“求同”不是叫人同流合污、结党营私,乃是叫人于存在着的差别中求同,用哲学的术语说,这样的同可以称之为“多样性的统一”。当然谋求这样的统一,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须根据客观形势而定,或者从分辨差别入手,审异求同;或者从把握情理入手,同中存异。这也就是唯变所适。

17.3

《同人》一卦六爻,集中讨论了审异求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据有学者说,这一卦,内卦由同而异,外卦由异而同(参见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23页。)。可见它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处异求同的方法原则。先看由同而异:

同人于门,无咎。(《同人》初九)

同人于宗,吝。(《同人》六二)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同人》九三)

《同人》初九中的“门”,指门外。“同人于门”即出门即能与人和同,其结果当然是无咎。《象传》说:“出门同人,又谁咎也!”王弼注曰:“居《同人》之始,为同人之首者也。无应于上,心无系吝,通夫大同,出门皆同,故曰‘同人于门’也。出门同人,谁与为咎?”“无应于上”指初九上无应爻(九四为阳)。“心无系吝”是说初九没有系应,内心也就没有亲疏之别的观念。没有亲疏之别,自然能够出门便广泛与人和同。这说明,与人和同之初,关键是要心正(初九以阳居阳),不存偏见和私心。若存偏见,必有好恶;若存私心,必有亲疏。有好恶,有亲疏,则必然会戴着有色眼镜,把他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样岂能与人和同呢?另外,《象传》特别拈一“出”字,强调“出门同人”,亦颇有深意。这说明,同人之道,在于广泛的和同,而不是小团体、小宗派内部的和同。因为小团体、小宗派内部的和同是“同门于宗”。

“宗”,指宗族,就卦象来说,“宗”指九五。《同人》六二与九五相应,犹如仅与亲近之人和同。爻辞认为,像这样在宗族内部和同于人的做法,其结果一定会导致某种遗憾。金景芳先生说:“从全卦的角度来看,它(六二)柔得位得中而与九五正应,有相同之义,是好的。但从六二这一爻的爻义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六二与九五正应,正应本来是好的,在同人卦却不好。六二同于自己所系应的九五,它同的范围有了局限,不如初九无所系应,同的范围广,所以初九无咎而六二吝。”(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21~122页。)可见,虽然有应是好事,但看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处《同人》之时,就难免把自己给局限住了。站在今天的立场,“宗”也可以指小团体、小宗派,乃至于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六二之“吝”很值得人们深思。

“伏”,潜伏。“戎”,兵戎。“莽”,丛草。“陵”,即岭。爻辞的意思是,埋伏军队于丛草之中,登上高陵四处察看,三年过去了仍不敢交战。从卦象说,九三处下卦之极,下乘六二,上无应与。且“九三以刚爻居阳位,过于刚强,又不得中位,不知执守中道。九三意欲夺取九五的正应六二,以与自己相亲比、相和同。但是,九三理不直,气不壮,不便公然行动,只埋伏兵戎于林莽之中,伺机而动,所以说‘伏戎于莽’。又偶尔登上高陵四处顾望,如此过了三年,仍未采取行动,因此爻辞不言凶。”( 朱高正:《易经白话例解》,80页,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可见,六三虽未言凶,但所作所为,与和同之道相去甚远。这说明,和同之道,不可以用强,用强则难免相争,不但不能和同,反而有可能兵戎相见。虽然兴师动众,其结果仍然是徒劳无益。

《同人》内卦,初爻出门与人和同得“无咎”,六二不出门与人和同得“吝”,九三与人争友,虽未名言吉凶,但结果必然是徒劳无益。如果抛开初九不说,那么,六二之“吝”,在于自我局限,自己束缚自己的视野;九三之争,在于不能“类族辨物”。这也警示人们,与人和同,并非易事,有时难免发生争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认为,同是在纷争中建立、在“磨合”中求得的。《同人》外卦的“由异而同”便更加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特征。

17.4

再看由异而同。《同人》外卦三爻的爻辞是:

乘其墉,弗克攻,吉。(九四)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九五)

同人于郊,无悔。(上九)

九四爻辞在前一章中我们曾经作过解释,字面的意思是高据城墙之上,又自审不能进攻。爻辞是要说明在困陷不通之时能够及时回头,可获得吉祥。《周易正义》云:“刚不中正,又无应与,亦欲同于六二,而为三所隔,故为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刚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如是,则是能改过而得吉也。”这是说,九四与初九敌应,无法和同,于是也像九三那样想与六二和同,但六二已同于九五,且九三伏兵丛草,大有动武之势。因而,九四也表现出了“乘墉以攻”之象。就这一点说,九四与九三颇有相同之处。所不同者,在于九四以阳居阴,具有刚柔相济的能力,所以在发现以刚求同的路子走不通之后,能马上“困而反则”,为和同于人创造了条件。

“号咷”,大声痛哭。爻辞的意思是,与人和同,起先痛哭号啕,后来欣喜欢笑,大战告捷,志同者相遇会合。王弼注曰:“近隔乎二刚,未获厥志,是以‘先号咷’也。居中处尊,战必克胜,故‘后笑’也。不能使物自归,而用其强直,故必须大师克之,然后相遇也。”《同人》卦九五与六二正应,最有条件与人和同,但中间隔有九三、九四二阳爻,它们或“伏戎于莽”,或“乘其墉”,都想不惜兵戎相见来与六二相和。所以,九五爻辞有“先号咷”之象。但因本身既中且正,又居尊位,故而能用其强直(亦即《彖传》所谓“乾行”),战胜对手,完成与六二的和同。可见,由异而同(外卦由异而同)是一条艰苦之路,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付出战争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扫除障碍,实现和同。

“同人于郊”,即在邑外与人和同。爻辞认为,这样的和同,可得“无悔”。金景芳先生说:“郊近于野,上九爻辞讲‘同人于郊’,有无私的意思,但未达到至公大同的程度,所以不能得吉,不过无悔而已。”(金景芳等:《周易全解》,123页。)《象传》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金先生认为,“志未得”是指求天下至公大同(即“同人于野”)之志未得实现。这说明,真正的普世和同是很难实现的,卦辞“同人于野”不过是和同之道的一种理想境界罢了。但就《同人》六爻而言,虽“同人于野”难于实现,退而求诸“同人于郊”也是难能可贵的。

与内卦相比,《同人》外卦,九四困而知反,九五先战后和,上九同人于郊,可谓由异而同。但就总体而言,这一卦所昭示我们的是:与人和同的过程,是认识并认可差别的过程,只有认识并认可了差别,才能尊重个性,求得统一。如卦中的九三(包括“乘其墉”之时的九四)之所以敢于冒动兵的危险,就在于他们起初并不知道个性的可贵,而一味按着自己的心思意念与人和同。这样做,结果自然是非但不能和同,还会招致新的矛盾。九四困而知反,可谓明智。与它们相比,九五算是通晓和同之道。虽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用武力,但因它的和同不是出于一己之偏,而是出于中正无私(“乾行”),所以终能成就和同之道。

在这一卦中,最值得深思、也最有警示意义的是初九和六二两爻。初九“同人于门”仅获无咎,其中必有奥义。它说明,初九之同是差异尚未展开的同,虽然一个“出”字多少表现出了广泛和同的倾向,但差异尚未展开的和同经不起考验,也难保不会流于同流合污。所以,爻辞只说“无咎”,意在提示人们万万不可停留在这个层面的和同上而不知进取。六二在《同人》中为唯一的阴爻,上有九五正应,又有三、四献媚,应该说是吉无不利的了,但恰恰相反,其结果是“吝”。这说明,越是在自己处于有利环境中的时候,越是要心胸开阔,广泛和同。如果自持优势,片面和同,必有遗憾。

另外,在《同人》卦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九四爻,此爻以阳居阴,不当位;初为阳爻,无应与。但却是本卦中唯一出现“吉”字的一爻。这说明,初九的“出门同人”固属可贵。但在经历了一番矛盾斗争之后,翻然自省,审异求同,更属难得。而且只有这样的同,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同。然而,就《同人》之总体而言,无论哪一爻,都在在表明:坤顺与乾行的有机合一,是求同存异的必由之路。

同类推荐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热门推荐
  • 世界上最美的人生哲理书

    世界上最美的人生哲理书

    人生总是充满了想象,展示着千姿百态。人生是琐碎的,也是深刻的。我们总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指导人生的哲理,而寻找的往往就在身边。寓意深远、文辞优美的小故事体现了诸多人生感悟:看似简单,却独到精辟;看似平常,却真切动人……像一杯佳酿,不管是浅尝。还是细品,都别有一番味道。
  • 腹黑老公狂宠妻

    腹黑老公狂宠妻

    她是被父母抛弃的弃儿----从小狂野不羁,逃学、打架样样都来;她爱他,不惜以死相逼留在他身边;她爱他,不惜顶着小三的身份被他的妻子羞辱;可结果……她跟着那匹混身透着危险气息的狼走了;她说:我不甘心!她说:如若我40岁还嫁不出去,你就娶了我吧!可最后……她回来了,站在这匹狼的身侧,一脸的凉薄,一身的风华:那个男人说:我们重新开始好吗?而她却错上了那匹狼的床,她翻身骑上他大声怒吼道:“司墨,你丫的说不疼的,为何我不仅那里疼,连全身都要散架了似的!”他这才懒懒的对她说道:“原来是真的疼啊!那让我再试一下,他们说第二次就不疼了!”一个是铭心刻骨的初恋,他温润而儒雅;一个是风雨同行的良师,他腹黑而狡黠;野性难驯的她……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狼性老公狂宠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强击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强击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空军的主要技术装备。
  • 异世争雄

    异世争雄

    看一个修真者来到异界,携带者众多武器,从而走上争霸的道路……
  • 绝望主妇日记

    绝望主妇日记

    爱情就像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再外面,天天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地面……如果受不得咖啡的苦,加再多的糖也是无畏,因为这毕竟是一杯咖啡而不是糖水。一切爱情都是苦尽甘来,后知后觉。
  • 以乐为医:澜音

    以乐为医:澜音

    当兽人的血脉冲破人性桎梏,理性被杀戮掩埋。乐医,就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救赎。云澜,地球音乐新秀一枚,重生为废柴女,生活戏剧的如同闹剧,被退学,被悔婚,被慈善,最后还生生的被炮灰……几载蛰伏,一日冲天。以音为医,以乐为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这个夏天

    这个夏天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