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800000011

第11章 时止时行

内编,我们主要从人的修养层面讨论了与人生息息相关的德性修养问题。外编,我们将从行为层面讨论处世的方法原则。就《周易》的处世哲学而言,前者可以说是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寻求和守护,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以说是常中之变,可因时地之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

“时”与“地”,在《周易》中称作“时”与“位”。从方法原则的立场说在《周易》中“时”与“位”均具本体的意义。外编重在讨论《周易》处世的方法原则,故对本体层面的问题较少涉及。,二者及其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外编我们将从对“时”的讨论谈起。

11.1

说到“时”,人们马上会想到“时间”这一概念。就人们目前所具备的认识能力而言,“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我们找不到它的起点,也无法预知它的终点。万事万物都在此中生灭变化,人类自身也在其中盛衰存亡。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于时间之外,个体的人更是如此。比如,我们说人的一生,说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时间概念。人有生日,有死期,这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我们经常填写的“年终总结”、“履历表”等则更是这样的时间流程的有序排列。可见,人之与时,时之与人,是须臾不可离、也不能离的。

然而,人与时、时与人的“须臾不可离”,并不等于人必须无条件地受着时间的安排而被动地生活。人是可以通过“明时”而主动参与时间的变化的。《周易》强调“趋吉避凶”,实际上就是让人们在“明时”的基础上,做好迎接时变的准备工作,以便“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具体而言,《周易》的理论是:“明时”、“时行”、“时止”和“动静不失其时”。核心思想则是“与时偕行”。

“明时”,就是对时间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周易》的“明时”是从“察时”开始的。如《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即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可以察知四时、季节变化的规律。如《观卦·彖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即仰观自然运行的神妙变化,可以理解四时交替之毫无差错的道理。如《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即天地顺其本然之性而动,所以日月运转而无差失,四时交替而无差错。又如《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即日升中天必将西斜,月至圆满必将亏食,天地自然有盈必有亏,有亏必有盈,它们都是根据一定的时间而消长存亡的。类似的话《彖传》及《系辞传》中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人经由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所获得的关于“时”的知识。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也可以算是“察时”、“明时”之作。《系辞传》云: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大意是说,上古圣哲伏羲氏治理天下时,抬头观察天上的星象,俯身观察大地的形势,观察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观察花草树木的生存特性,近取人之自身的征象,远取各类事物的征象,于是创作了八卦,以此贯通神奇光明的德性,类归天下万物的情态。这段话虽然是讲八卦制作过程的,但其仰观俯察、观物取象本身,无疑也包含了对时间的认识。《系辞传》中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即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的道理,就把它譬拟成具体的形象,以象征特定事物的相关意义。而“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所以,此种譬拟、象征之中,自然也包含了对时间的察知和体认。这一点,《系辞传》所记载的筮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周易》本为筮占之书,而这段关于筮法的介绍文字,处处蕴涵一个“时”字,其“察时”、“明时”的良苦用心一望可知矣《周易》之“察时”、“明时”,既有经验的概括,又有理性的梳理。有学者将《周易》时间观念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1)变动不居;(2)生生不息;(3)终始反复;(4)有则有序。(参见林丽真:《周易“时”“位”观念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载《周易研究》,1993(4)。)限于本书外编的特色,本处只对“察时”、“明时”的重要性予以指陈,而对其中的哲学内涵则较少论述。。

11.2

《周易》之所谓“明时”是一种认识或知识,但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或知识。它处处切合着人伦物用而展开。可以说,“明时”的目的就是在于让人们依时而动,“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时行”就是依时而行。既然一切都在时间之中,谁都无法游离于时间之外,那么要想在时间之流中有所进取,就须顺时而动。有学者指出:人与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顺时而动,必获吉利,逆时而动将导致灾难,主体行为是否正当,并不完全决定于主体行为本身,而主要决定于是否适应环境的需要”(余敦康:《中国哲学论集》,480页,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因此,“时行”之“时”,还不仅仅是一个年月日时的问题,而是与此年月日时相关及与主体相关的一切因缘的总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时机”一词的真正含义。

《周易》之中论到“时行”的地方颇多,如: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有·彖传》)

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随卦·彖传》)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坎卦·彖传》)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遁卦·彖传》)

《大有》“应乎天而时行”,就是顺应天的规律,依时而行。《随》卦“天下随之”,即天下众人顺应时变而相随从。《坎》卦“险之时用”,指国君王侯因应天时,设险守国,意义非常重大。《遁》卦“与时行也”即随顺时势,及时退避。总之,“时行”,就是叫人不失时机,因应时变,有所作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因而,“时行”,也可以谓之“得时”。“得时”与“失时”相对应。《列子》中记有一则故事,讨论了“得时”与“失时”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颇有意思: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方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国弱也,而慑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弱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返,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琼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列子·说符》)

故事中讲的施氏二子与孟氏二子,所掌握的技能一般无二,但在用其技能以求禄事时,却受到了截然有别的待遇。施氏二子“禄富其家,爵荣其亲”;而孟氏二子则或遭阉割,或受刖刑。成功者施氏称此为“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这正如《尉缭子·十二陵》中所说:“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得时之昌”,亦可谓“与时行也”。

11.3

依时而行固然重要,依时而止也意义非常。所以《彖传》谓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实,“与时偕行”就包含“时止”之义。《周易》中有一《艮》卦,专门讨论“止”的问题,其卦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传》解释说: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艮》卦主要申明“止”义。《序卦》曰:“《艮》者,止也。”《杂卦》曰:“《艮》,止也。”此处《彖传》亦曰:“《艮》,止也。”《艮》为“止”,所以《彖传》有“时止则止”之说。但论“止”之卦何以又谓“时行则行”?金景芳先生解释说:“止的意义并不简单,不能以为停止不动才是止。其实止还包含着行的意义在内。这一点一般人不易领会,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止于止是止,止于行也是止。我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于行的止。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变了,这件事情必须停止,不宜再干了,这就是止于止的止。坚持干什么,是止于行;坚持不干什么,是止于止。两种止实行起来都要看场合,就是要‘艮其背’。这个场合不仅是空间上的场合,也是时间上的场合,而且归根结底是时间上的场合。‘时止则止’,时要求止于止,就止于止。‘时行则行’,时要求止于行,就止于行。或止于止,或止于行,时是决定性的因素。”( 金景芳等:《周易全解》,359页。)

金先生的解释辩证色彩很浓,意义也很深刻。它表明,艮止之义不仅在于因时而止于所止,还在于因时而止于所守。所以,《彖传》接着说:“艮其止,止其所也。”而《象传》则更明确地强调,君子观《艮》之象,应当“思不出其位”。宋人程颐解释说:“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程氏易传》)“止其所”、“不出其位”,都是指止其所当止。而止其所当止,也就是止其所当守。因此,“止”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止助行,以行成止。《韩诗外传》中记有孔子评价周公的一段言论,颇能说明这一道理:

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前,洞洞焉若将失之,可谓能子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问,威动天地,振恐海内,可谓能武矣。成王壮,周公致政,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衿之色,可谓能臣矣。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韩诗外传》卷七)

周公事文王,能子;履天子之位,能武;北面而事成王,能臣。其能子,可以说是止于为子之道,而行于人子之孝;其能武,可以说是止于为君之道,而行于王者之业;其能臣,可以说是止于为臣之道而行于人臣之事。为子能子,而安于为子之道;为王能王,而安于为王之道;为臣能臣,而安于为臣之道,周公真应该说是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了。

其实,相对于“依时而行”而言,“时止”是更难驾驭的。《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一些感慨,实际上就与此相关。如孔子称赞其弟子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又赞扬卫国大夫宁武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南容的“不废”与“免于刑戮”,宁武子的“知”与“愚”,都表现了一种“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人生智慧。所以,孔子对他们颇为赞许。其实,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十分能够因应时变的圣者,所以,孟子称之为“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的“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

11.4

“时行”也好,“时止”也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动静不失其时”。王弼在所著《周易略例》中指出: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就是“时止”、“时行”,就是“动静不失其时”。我们看《乾》卦的例子,或“潜龙勿用”,或“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或“或跃于渊”,或“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等,都是依时而行。所以其《彖传》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另外,还应该注意到,“时止”、“时行”和“动静不失其时”,其关键在于“中”,在于“时”而得“中”,也就是《孟子》和《中庸》中所谓的“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变通者,趣时者也。”《孟子·万章下》中比较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的处世方法和原则,最后说: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大意是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随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如果拿奏乐例之,好比是先敲钹钟,最后用玉磬收束,有始有终一样。先敲钹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玉磬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力气。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你的力量。

可见在孟子看来,四人之中,孔子是“圣之时者”,集其大成,因而最伟大。而照孟子的解释,“圣之时者”,也就是“智”与“圣”、“技巧”和“力量”结合得最好者。因为他结合得最好,所以能够“识时务”,“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

常言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其之所以“为俊杰”,在于其“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乎!

同类推荐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热门推荐
  • 盛宠之腹黑妖妃魅君心

    盛宠之腹黑妖妃魅君心

    她是乱世中妖治魅惑的红莲,一舞不倾城不倾国,只为倾得那人的一颗心。他是历经十多年沧桑忍耐一步步才坐上宝座君临天下的九五至尊,心中似明镜,早已对情爱弃之若履,上天却把妖治的她送到他的怀抱……朕不要宠你一时,朕要宠你一世!而当今天下根基不稳,几方觊觎,他能否守住天下和怀中的一点温柔?保证完本,不保证更新速度,建议养肥再看。
  • 碧游灵宝

    碧游灵宝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说鸿蒙未判还是混沌的时期,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任何的生命到处是狂暴的混沌黑洞,吸收着宇宙的力量。因有数不清的混沌黑洞不停的吸取混沌世界的力量,混沌世界开始完结流露出新的篇章……
  •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上)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上)

    本书以旧派武侠名家王度卢《宝剑金钗》中的李慕白为原型,将小李探花李寻欢摆弄于朋友义气与爱人情感的强烈冲突中,加之以武林争霸的阴谋与野心,在情节上表现得极有戏剧张力,而无论是“兵器谱”中的正邪双方(天机老人、金钱帮主、小李探花、银戟温侯、嵩阳铁剑)或未列兵器谱中的阿飞、荆无命,乃至于女阴谋家林仙儿,都写得有声有色。这部作品运用了相互映照的写法,深刻描摹出一个人光明与黑暗、狂野与温和的性格冲突,是古龙小说中最经得起以心理学理论作品。
  • 幸福就像躲猫猫

    幸福就像躲猫猫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重生田园地主婆

    重生田园地主婆

    遭遇车祸,重生在农家。为毛身染重病,奄奄一息?老天爷也太不给力了吧!重病也就罢了,一群极品爷奶叔婶和包子爹妈竟然要将自己扔进土窑自生自灭!锦曦表示鸭梨山大……作为一位光荣的穿越者,锦曦要自救,要用自己的双手改造包子爹娘,种出一个富贵荣华出来,做一个坐拥万顷良田,坐看闲庭落花的田园地主婆!
  • 甜园桑地

    甜园桑地

    一朝穿越成为种桑女,对着无际的桑田,杨含雪不忍不住仰天长叹,老天爷这个玩笑开大了吧?她一不会养蚕,二不会抽丝,为毛让她穿成种桑女?穿成种桑女也就算了,可为毛还让她一觉醒来就差点成为别人的媳妇?这也罢,为毛还要让她刚脱离虎爪又落入“狼圈”?且看小小种桑女怎样在重重压迫下携带家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本文已完结,推荐新文《我家娘子超旺夫》
  • 这个少奶奶不简单

    这个少奶奶不简单

    履行长辈订下的娃娃亲,温暖嫁给一个从没见过面的男人,不过,她可是带着个鬼朋友一起嫁豪门的,有鬼朋友撑腰,还怕富少老公欺负不成?“少爷,少奶奶昨晚又在房里烧祭品了。”“少爷,少奶奶好像中邪了,她一个人自问自答,您不在家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对着空气笑。”“对呢对呢,她每次用餐,都好像对面有人一样的,说笑个不停,好邪门啊。”自从温暖嫁入骆家,几乎每天都有员工辞职,辞职理由无非一个:少奶奶撞邪了!不过,大少爷在家的时候,小新娘却一切正常,嘟嘴装无辜。
  • 百骨夜宴

    百骨夜宴

    发生在绍兴年间的诡秘怪谈,揭露古代志怪小说背后血腥恐怖的秘密。临安城内巫蛊方术盛行,富可敌国的叶家有一位丑婢名曰芸奴,因地位低下、性格木讷常常受人欺侮,却身负奇术,在欲望横行的高宅大院中小心求生。
  • 有个天使是恶魔

    有个天使是恶魔

    谁说带翅膀的就是天使?它还有可能是烧鸡。谁说纯白羽毛就是天使?它有可能是羽绒服。这些都是谁说的呢?但是天使确实是在人间,只是你们见过吗?断翼的天使又是什么呢?传说中的天使不是头上戴小圈圈的吗?你见过拿小叉叉,笑起来很邪恶,使起手段很恶毒的天使吗?嘿嘿,因为那个本来就是恶魔,天使背后化身为恶魔的家伙——恐怖暴力份子之粱小羽是也!“对!说你呢!我最近手痒痒,给我当个免费沙包吧!”“唉,不要爱上我,我可不是拉拉公主。”“怎么地?这世上没女人啦?都盯着我一个算什么?!”“说SHIT不文明,我说屎屎屎,总行了吧!”为什么哥哥要指定说是个新同学呢?是他?还是他!难不成是他们!?谁才是她该守候的人呢?
  • 用人格开启成功之门

    用人格开启成功之门

    由浅入深地阐述了人格对人生的重大意义,人格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从人格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入手,是一种导引,介绍了人格与生活、人格与情感、人格与事业的关系,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人格魅力就是一种独立于外貌和才能之外的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以及人格在社会中的影响地位等内容。人格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是一种震撼。让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