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800000011

第11章 时止时行

内编,我们主要从人的修养层面讨论了与人生息息相关的德性修养问题。外编,我们将从行为层面讨论处世的方法原则。就《周易》的处世哲学而言,前者可以说是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寻求和守护,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以说是常中之变,可因时地之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

“时”与“地”,在《周易》中称作“时”与“位”。从方法原则的立场说在《周易》中“时”与“位”均具本体的意义。外编重在讨论《周易》处世的方法原则,故对本体层面的问题较少涉及。,二者及其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外编我们将从对“时”的讨论谈起。

11.1

说到“时”,人们马上会想到“时间”这一概念。就人们目前所具备的认识能力而言,“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我们找不到它的起点,也无法预知它的终点。万事万物都在此中生灭变化,人类自身也在其中盛衰存亡。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于时间之外,个体的人更是如此。比如,我们说人的一生,说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时间概念。人有生日,有死期,这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我们经常填写的“年终总结”、“履历表”等则更是这样的时间流程的有序排列。可见,人之与时,时之与人,是须臾不可离、也不能离的。

然而,人与时、时与人的“须臾不可离”,并不等于人必须无条件地受着时间的安排而被动地生活。人是可以通过“明时”而主动参与时间的变化的。《周易》强调“趋吉避凶”,实际上就是让人们在“明时”的基础上,做好迎接时变的准备工作,以便“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具体而言,《周易》的理论是:“明时”、“时行”、“时止”和“动静不失其时”。核心思想则是“与时偕行”。

“明时”,就是对时间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周易》的“明时”是从“察时”开始的。如《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即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可以察知四时、季节变化的规律。如《观卦·彖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即仰观自然运行的神妙变化,可以理解四时交替之毫无差错的道理。如《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即天地顺其本然之性而动,所以日月运转而无差失,四时交替而无差错。又如《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即日升中天必将西斜,月至圆满必将亏食,天地自然有盈必有亏,有亏必有盈,它们都是根据一定的时间而消长存亡的。类似的话《彖传》及《系辞传》中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人经由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所获得的关于“时”的知识。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也可以算是“察时”、“明时”之作。《系辞传》云: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大意是说,上古圣哲伏羲氏治理天下时,抬头观察天上的星象,俯身观察大地的形势,观察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观察花草树木的生存特性,近取人之自身的征象,远取各类事物的征象,于是创作了八卦,以此贯通神奇光明的德性,类归天下万物的情态。这段话虽然是讲八卦制作过程的,但其仰观俯察、观物取象本身,无疑也包含了对时间的认识。《系辞传》中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即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的道理,就把它譬拟成具体的形象,以象征特定事物的相关意义。而“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所以,此种譬拟、象征之中,自然也包含了对时间的察知和体认。这一点,《系辞传》所记载的筮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周易》本为筮占之书,而这段关于筮法的介绍文字,处处蕴涵一个“时”字,其“察时”、“明时”的良苦用心一望可知矣《周易》之“察时”、“明时”,既有经验的概括,又有理性的梳理。有学者将《周易》时间观念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1)变动不居;(2)生生不息;(3)终始反复;(4)有则有序。(参见林丽真:《周易“时”“位”观念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载《周易研究》,1993(4)。)限于本书外编的特色,本处只对“察时”、“明时”的重要性予以指陈,而对其中的哲学内涵则较少论述。。

11.2

《周易》之所谓“明时”是一种认识或知识,但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或知识。它处处切合着人伦物用而展开。可以说,“明时”的目的就是在于让人们依时而动,“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时行”就是依时而行。既然一切都在时间之中,谁都无法游离于时间之外,那么要想在时间之流中有所进取,就须顺时而动。有学者指出:人与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顺时而动,必获吉利,逆时而动将导致灾难,主体行为是否正当,并不完全决定于主体行为本身,而主要决定于是否适应环境的需要”(余敦康:《中国哲学论集》,480页,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因此,“时行”之“时”,还不仅仅是一个年月日时的问题,而是与此年月日时相关及与主体相关的一切因缘的总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时机”一词的真正含义。

《周易》之中论到“时行”的地方颇多,如: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有·彖传》)

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随卦·彖传》)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坎卦·彖传》)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遁卦·彖传》)

《大有》“应乎天而时行”,就是顺应天的规律,依时而行。《随》卦“天下随之”,即天下众人顺应时变而相随从。《坎》卦“险之时用”,指国君王侯因应天时,设险守国,意义非常重大。《遁》卦“与时行也”即随顺时势,及时退避。总之,“时行”,就是叫人不失时机,因应时变,有所作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因而,“时行”,也可以谓之“得时”。“得时”与“失时”相对应。《列子》中记有一则故事,讨论了“得时”与“失时”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颇有意思: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方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国弱也,而慑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弱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返,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琼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列子·说符》)

故事中讲的施氏二子与孟氏二子,所掌握的技能一般无二,但在用其技能以求禄事时,却受到了截然有别的待遇。施氏二子“禄富其家,爵荣其亲”;而孟氏二子则或遭阉割,或受刖刑。成功者施氏称此为“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这正如《尉缭子·十二陵》中所说:“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得时之昌”,亦可谓“与时行也”。

11.3

依时而行固然重要,依时而止也意义非常。所以《彖传》谓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实,“与时偕行”就包含“时止”之义。《周易》中有一《艮》卦,专门讨论“止”的问题,其卦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传》解释说: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艮》卦主要申明“止”义。《序卦》曰:“《艮》者,止也。”《杂卦》曰:“《艮》,止也。”此处《彖传》亦曰:“《艮》,止也。”《艮》为“止”,所以《彖传》有“时止则止”之说。但论“止”之卦何以又谓“时行则行”?金景芳先生解释说:“止的意义并不简单,不能以为停止不动才是止。其实止还包含着行的意义在内。这一点一般人不易领会,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止于止是止,止于行也是止。我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于行的止。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变了,这件事情必须停止,不宜再干了,这就是止于止的止。坚持干什么,是止于行;坚持不干什么,是止于止。两种止实行起来都要看场合,就是要‘艮其背’。这个场合不仅是空间上的场合,也是时间上的场合,而且归根结底是时间上的场合。‘时止则止’,时要求止于止,就止于止。‘时行则行’,时要求止于行,就止于行。或止于止,或止于行,时是决定性的因素。”( 金景芳等:《周易全解》,359页。)

金先生的解释辩证色彩很浓,意义也很深刻。它表明,艮止之义不仅在于因时而止于所止,还在于因时而止于所守。所以,《彖传》接着说:“艮其止,止其所也。”而《象传》则更明确地强调,君子观《艮》之象,应当“思不出其位”。宋人程颐解释说:“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程氏易传》)“止其所”、“不出其位”,都是指止其所当止。而止其所当止,也就是止其所当守。因此,“止”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止助行,以行成止。《韩诗外传》中记有孔子评价周公的一段言论,颇能说明这一道理:

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前,洞洞焉若将失之,可谓能子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问,威动天地,振恐海内,可谓能武矣。成王壮,周公致政,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衿之色,可谓能臣矣。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韩诗外传》卷七)

周公事文王,能子;履天子之位,能武;北面而事成王,能臣。其能子,可以说是止于为子之道,而行于人子之孝;其能武,可以说是止于为君之道,而行于王者之业;其能臣,可以说是止于为臣之道而行于人臣之事。为子能子,而安于为子之道;为王能王,而安于为王之道;为臣能臣,而安于为臣之道,周公真应该说是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了。

其实,相对于“依时而行”而言,“时止”是更难驾驭的。《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一些感慨,实际上就与此相关。如孔子称赞其弟子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又赞扬卫国大夫宁武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南容的“不废”与“免于刑戮”,宁武子的“知”与“愚”,都表现了一种“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人生智慧。所以,孔子对他们颇为赞许。其实,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十分能够因应时变的圣者,所以,孟子称之为“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的“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

11.4

“时行”也好,“时止”也好,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动静不失其时”。王弼在所著《周易略例》中指出: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就是“时止”、“时行”,就是“动静不失其时”。我们看《乾》卦的例子,或“潜龙勿用”,或“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或“或跃于渊”,或“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等,都是依时而行。所以其《彖传》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另外,还应该注意到,“时止”、“时行”和“动静不失其时”,其关键在于“中”,在于“时”而得“中”,也就是《孟子》和《中庸》中所谓的“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变通者,趣时者也。”《孟子·万章下》中比较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的处世方法和原则,最后说: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大意是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随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如果拿奏乐例之,好比是先敲钹钟,最后用玉磬收束,有始有终一样。先敲钹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玉磬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力气。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你的力量。

可见在孟子看来,四人之中,孔子是“圣之时者”,集其大成,因而最伟大。而照孟子的解释,“圣之时者”,也就是“智”与“圣”、“技巧”和“力量”结合得最好者。因为他结合得最好,所以能够“识时务”,“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

常言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其之所以“为俊杰”,在于其“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乎!

同类推荐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浮生劫:锦赋离思

    浮生劫:锦赋离思

    她曾是天界的九天玄女,只因一次下凡在蛟龙爪下救下了他。从此冰冻了千年的心被他捂热了。为了能和他在一起,她历尽劫难!被除仙位,去仙缘,下界为人。他为了她,放弃龙王身份,一朝入魔界!多年后,在人间寻到了她的踪迹,便不顾一切的前往人间。..........。再一次的被她救起,她已不记得他是谁了。。这一次,他和她还能再续前缘吗?
  • 香寒

    香寒

    他是复仇而来的金融巨子,她心甘情愿含笑饮鸩;她是瑰丽带刺的商界蔷薇,他却让她成为锦上花。为了相同的敌人、刻骨的仇怨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最终会选择爱情,还是背弃?
  • 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本书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更能在强烈的对比中,加之合乎逻辑便于阅读的主题安排、科学严谨深入浅出的文字叙述、翔实丰富生动准确的内容呈现、精心挑选恰到好处的图片点缀,本书总体分为中国篇和世界篇,获得种种人生哲思。更能以点带面,助你遍览中国乃至世界的各种极致之美。,且分类精当、条理明晰。读之既能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每篇皆广泛涉猎天文地理、自然景观、生物科学、建筑交通、历史人文、影视艺术、军事体育等各项“之最”,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凌天御道

    凌天御道

    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谁是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想问问自己的道在何方,苍天无语,只好自己开辟一个时代。
  • 海洋馆漫游:海洋知识浏览

    海洋馆漫游:海洋知识浏览

    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碎裂天宇

    碎裂天宇

    浩劫降临,人心惶恐,神秘上天即将降临而下,出手灭亡放逐之地之人,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在这大劫降临之时,一位从禁区末日峡谷之中走出的神秘少年开始了他踏上巅峰的路途!横扫四域!战龙谷!灭亡灵!踏碎天空!联合精灵!混乱一统!手握天下,征战上天,成就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