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800000010

第10章 乐天知命

在前面诸章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从《周易》的角度说,人的德性的提升和修养都有一个本体意义上的前提,这一前提,既是人们效法的对象,又是人之提升、修养德性的动源。它,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说,人之德性的建立和完善,还必须与此一本体即天地自然之道参赞融合。这一点,《系辞传》称之为“乐天知命”。“乐天”,即乐于参合天地的化育;“知命”,即知晓主体自我的定分。“乐天知命”,便能寻到主客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在万物森然于我的氛围中超克一切忧患,而达至其乐融融的境地。

10.1

《系辞传》中有一段话: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大意是说,《周易》的创作与天地相准拟,所以能普遍包含天地间的道理。据此而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俯察山川地脉之理致,就能知晓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推原事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能知晓死生的规律;考察精气凝聚成为物形,气魂游散造成变化,就能知晓鬼神的情实状况。明白了《周易》的道理,就可以切近天地的本然之理,行为举措就不违背自然的规律;知识周遍于万物而道德足以匡济天下,动止就不会有所偏差;权利广泛推行而不流溢淫滥,乐其天然,知其命数,就无所忧愁;安处其环境以敦厚施行仁义,就能泛爱天下。可见,《易》道的广大足以拟范周备天地的化育而不致偏失,足以曲尽细密地助成万物而不使遗漏,足以会通于昼夜幽明而无所不知,所以说事物神奇的奥妙不泥于一方面,《周易》的变化不定于一体(译文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535页。)。

这段话,盛赞了《易》道的广大,运用的广泛,以及给运用者所带来的好处。我们认为,“乐天”也正是由此引出的。说得明白一些,“乐天”之“乐”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们能够透过“弥纶天地之道”的大《易》,洞察宇宙万物的奥秘,以趋吉避凶。《系辞传》又说: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周易》,是做什么用的呢?《周易》是用来开发万物之理、成就万民事业的,它囊括了天下所有法则,如此而已。 所以,圣人用它来开通天下人的心志,确定天下人的事业,裁断天下人的疑惑。所以蓍草的功用圆通而通神,卦象的作用方正而智慧,六爻的功能变化而告知。圣人用它来涤除心中的疑虑,然后又把它深藏于心底,与百姓共度或吉或凶的时光。通神以预知未来的事端,智慧以借鉴以往的经验。谁能做到这样呢?大概只有古代聪明智慧、英勇神武而又不残暴杀戮的人吧!因此圣人明晓自然的法则,体察百姓的情状,从而发明筮占之法,以引导百姓的生活。圣人用它洁净防患,以彰显筮占神奇的功用。

这里虽然强调了筮法的重要性,不免神秘的成分,但其所谓“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无疑是人之“乐天”的基础。换句话说,《周易》之所谓“乐天”,不是道家老庄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相反,它是以主体对天的体知、对天地之道的体知为前提的。

10.2

《周易》论道,有三层含义:一是天道,一是地道,一是人道。《系辞传》中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这是说,《周易》这部书,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依六十四卦的卦象而言,五上为天,三四为人,初二为地,即“兼三才而两之”。所以,三才之道,尽在一卦六爻之中。《说卦传》中进一步指出: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章。

在此,《说卦》进一步对三才之道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界定。但实际上,三才之道只是一个道,只不过在天表现为阴阳,在地表现为柔刚,在人表现为仁义而已。所以,《系辞传》又特别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道”的本质内涵定义为超越于形象之上的“一阴一阳”。而正是这超越形象的一阴一阳的化裁推行,才成就了世间万物的刚柔摩荡,变化往来。《系辞传》说: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这段话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经引述过,大意是说,刚柔的推移产生变化,其结果是有的前进,有的后退。一进一退,一消一长,才有一卦六爻之吉凶悔吝的不同。而此种刚柔相推、一进一退,也就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83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因此,人们只要根据《周易》把握住了阴阳刚柔的化裁推移,也就找到了迁善改过、趋吉避凶的最佳途径。《系辞传》说: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是说,君子居家则观察卦象,玩味爻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吉凶断语。如此则能获得上天保佑,吉无不利。既然是“自天佑之”,何乐而不为?是故君子“乐天”。这种“乐天”,其实质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传》解释乾卦九五爻辞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先天”,指先于天时的变化而行事。“后天”,指天时变化之后行事。这是说圣人掌握了《周易》的法则,其德行则与天地日月鬼神的变化相一致,因而也就既能够预测天时,又可以顺应天时而行动。“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乐天”。

10.3

前面说过,“知命”就是知晓主体自我的定分。它与“乐天”密不可分。只有体知天道,乐其天然,才有可能认识自我,把握命运。这一点,“晚而喜《易》,读之韦编三绝”的孔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论语·子罕》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对命与天命确实谈得很多。如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等等。但真正能体现孔子思想特色的是他提出的“知命”和“知天命”思想,他把这种“知”作为人生修养和人生自觉的一个重要步骤,从而统一了主体自觉与命运支配的关系。例如: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就孔子而言,所谓天命云者,主要是指人的运命。“知命”就是知道自己的运命。虽然人们左右不了运命,但却可以认知它,并在认知的基础上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孔子对生死的态度,对鬼神的态度,对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理想的态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孔子曾说“死生有命”,但当有人同他讨论死的问题时,他却说:“不知生,焉知死。”在他看来,人活着就要尽自己的本分,为父则慈,为子则孝,为弟则悌,把这生的时光完完满满地充实起来。可见,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实际上是要知自己。《子路》篇有一则记载,很能说明问题。其曰: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明确地告诉樊迟,在种地和园艺方面,他不如老农和老圃。孔子丝毫也不因此而认为自己缺少什么,反而斥责想在这方面获得知识的樊迟为小人。因为在孔子看来,“天生德于予”,不是叫他学种地、学园艺的。他的任务是在社会上提倡礼教,宣传仁学。所以,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理直气壮地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他课徒授业,正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樊迟向孔子问种地、园艺的事,显然是不知道孔子的这层天命自觉。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知命,是认知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就我的能力由天赋予(天生德于予)、由天决定(生死由命)而言,谓之天命;就自觉天所赋予我的能力界限而言,谓之知。如果说“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自觉地要做什么的话,“五十而知天命”则是孔子已经自觉到自己能做什么。因此,知天命是一种积极地对待命运的态度,是一种清醒的理性自觉。概而言之,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也正是先哲作《易》的目的。《系辞传》中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这是说,《周易》有圣人之道四:其一,卦爻辞是言论的依据;其二,卦爻的变化是行动的指导;其三,卦象是制器的蓝本;其四,筮占是判断吉凶的手段。所以君子欲有所作为,事先要向《周易》请教,而《周易》则有问必答,告知将来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是天下最精妙绝伦的典籍。

在这里,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周易》都能给出一个答案。如果抛开其神秘的面纱,我们也可以认为,《周易》所告知的东西,也正可作为人之认识自我能力定分的参考。换句话说,《周易》作为一部“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的精妙绝伦的典籍,恰恰也是人之“知命”的教科书。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又曾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里重复出现的“五十”,这里强调的“知命”与“无大过”,难道不可以表明《周易》是一部“知命”之书,“知命”的目的在于“无大过”吗?“无大过”,则何忧之有?是故《系辞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

10.4

《周易》是一部忧患之书。先哲制作《周易》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让人们趋吉避凶,解除忧患。然而,忧患的真正解除,在于“乐天知命”,即在于乐于参合天地的化育而知晓主体自我的定分。做到了这一点,则不但可以无忧,且可以生出天地之勇,而于生死穷达无不超然。这方面,孔子仍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论语》中记载: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第一段引文是孔子在宋国被司马桓公追杀时发出的一句感慨。孔子的意思是: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第二段引文记载的是在匡地被人误解而遭囚禁时说的一段话。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些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在困于蔡、畏于匡、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以禀天命、继周德者自居,满怀信念、临危不乱,没有忧惧,足见他的自信。据后来的《吕氏春秋》记载: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子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采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遂于鲁,削迹于卫、伐树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慎人》)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七天之中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宰予很是疲惫,而孔子却在屋中弹弦放歌,颜回在外面捡择野菜。子路与子贡发牢骚说:“我们的老师被逐于鲁,匿迹于卫,追杀于宋,现在又困在了陈、蔡之间。杀老师的人无罪,侮辱老师的人得不到禁止,而老师却弄弦放歌,未尝间断,难道君子对于这些遭遇就不觉得羞耻吗?”颜回听到他们的议论,无言以对,就进屋告诉了孔子。孔子听罢,变色改容,停止弹唱,叹口气说:“由和赐,真是小人呀。把他们叫来,我要和他们说话。”子路与子贡被叫了进来。子贡先说:“我们到了这等地步可以说是穷困之极了吧。”孔子反驳道:“这是什么话?君子的达是达于道,君子的穷是穷于道。现在我孔丘虽然生逢离乱之世,但却抱持着仁义之道,坚守着我的理想,怎么能说是穷困之极了呢?反省自己,在道的体认方面没有亏欠;面临艰难,在德的修养方面没有闪失。冬天到来的时候,霜雪降下的时候,我才更加知道松柏的茂盛和品格。过去齐桓公遭无知之乱而出奔莒,晋文公遇丽姬之谗而出过曹,越王勾践与吴战而败,卧薪尝胆于会稽之山。他们都没有为眼前的不利所吓倒,相反都自励自省,终于成就大业。现在在陈、蔡之地遭受这些困难,对于我孔丘来说,不也是一种幸运吗?”孔子说罢,志气高昂,更取瑟而弦歌;子路则志气高亢,执盾起舞。子贡叹道:“老师的圣德如天之高广,地之厚博,我哪里理解得到啊!”

这段记载未必十分真实,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孔子的精神和境界。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采于外”,以及后来的“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大概就是一种“乐天知命”吧。由此可见,“乐天知命”是一种境界,一种美的境界、善的境界、美与善之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靠自己高尚、完美的人格,对天地之道的体知和对主体自我的把握体现出来的。

同类推荐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老公,我们离婚吧

    老公,我们离婚吧

    张小易觉得,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是嫁给了自己喜欢的男人易修远;当然,这是张小易一年前的想法,天真的想法;一年后,如果有人再问张小易最幸福的事情,张小易的嘴角露出一抹苦涩的笑,然后,摇头;一年后,她还有最幸福的事情吗?不,只有最伤心,最难过,最绝望,最不幸的事情。那是什么呢?当然是------嫁给易修远。于是,在伤心绝望后,张小易终于将一张离婚协议书,送了出去......
  • 异界禁忌传说

    异界禁忌传说

    他是禁忌的存在....任何传唱的人,杀无赦....那满腔热血少年,如何剑荡异界河山,千年寂寥守候,换来的不过一场落寞,他能冲破世间的枷锁冲出天地么?且看此书为各位带来一个全新的异界之行。
  • 锦绣嫡女

    锦绣嫡女

    她本是梁朝唯一布衣皇后,扶帝登基却被嫁祸巫蛊之祸,最后身怀六甲竟被活活害死,重生后,她发誓她定要复仇!指腹为婚的傻子王爷到底是有什么背景?前世渣夫再度垂青,她又该何去何从?阴谋诡异,重生这一世,她定然将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大杀天下,我曲无容想要,必定到手!
  • 医道还元注疏

    医道还元注疏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思可以多熏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在“注”上作“疏”,又可以理解为有“注”有“疏”。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养生要养根:同仁堂特聘专家马必生的长寿之道

    养生要养根:同仁堂特聘专家马必生的长寿之道

    本书以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原理为基础,应用中老年养生保健中所取得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把老年人自我养保健概括为“饮食保健、运动保健、精神保健、日常生活保健”四大方面。
  • 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推背图》和《烧饼歌》,想要表达的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预测,但能否一语中的,决定权其实在解读者的手中。《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超值金版)》为你一一解释。
  • 丰子恺散文精选

    丰子恺散文精选

    小读者们,相信你们对丰子恺的漫画都不会陌生吧。他的漫画往往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而且内涵丰富的意蕴,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忍不住思绪万千。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画坛上独树一帜。《丰子恺画集代自序》中作家自己曾写道:“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可以说是丰子恺一以贯之的创作理想,不仅体现在其漫画创作上,在他的文学实践上;也是如此。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