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典精读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⑥,饱能饥之,安能动之⑦。
[注释]
①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佚,即“逸”,指安逸、从容。此句言在作战中,若能率先占据战地,就能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赴,此处为仓促之意。趋战,仓促应战,此句意为作战中若后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为敌人所调动。④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诱。意谓能使敌人自来,乃是以利引诱的缘故。⑤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害,阻挠之意。此言能使敌人不得到达战地,乃是牵制敌人的结果。⑥劳之:劳,使之疲劳。⑦安能动之:言敌若固守,我就设法使它移动。
[原文]
出其所不趋①,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②;攻而必胜者,攻其所不守也③;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④。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⑤。微乎微乎,至于无形⑥;神乎神乎,至于无声⑦。故能为敌之司命⑧。
[注释]
①出其所不趋:出,出击。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即击其空虚。不,这里当作“无法、无从”之意解。②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无人之地,喻敌虚懈无备之处。意谓我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乃因行于敌虚懈无备处之故③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言出击而必能取胜,是由于所出击的是敌人防守空虚之地。④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言防守必定巩固,因为所守之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⑤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此句谓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知防守何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进攻何处。⑥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微,微妙。此句谓虚实运用微妙极致,则无形可睹。⑦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神奇,神妙。意为虚实运用神奇之至,则无声息可闻。⑧司命:命运之主宰者。
[原文]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①;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②;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③,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④。
[注释]
①冲其虚:指冲击敌军防守薄弱、空虚的地方。②攻其所必救也:攻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地方,以便调动敌人。③画地而守:据地而守。画,界线,作动词用,画出界限。④乖其所之也:把敌军引到别的方向。乖,背离。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我专而敌分②;我专为一,敌为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③,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⑤,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⑥。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⑦。寡者,备人者也⑧;众者,使人备己者也⑨。
[注释]
①故形人而我无形:形人,使敌人现形。形,此处作动词,显露的意思。我无形,即我无形迹(隐蔽真形)。②我专而敌分:我专一(集中)而敌分散。③是以十攻其一也:指我军在局部上对敌拥有以十击一的绝对优势。④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少、寡。此句言能以众击寡,则我欲击之敌必定弱小有限,难以作为。⑤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即我准备与敌作战之战场地点敌无从知晓。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此句意为我与敌欲战之地敌既无从知晓,就不得不多方防备,这样,敌之兵力势必分散;敌之兵之既已分散,则与我局部交战之敌就弱小且容易战胜了。⑦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即言如果处处设防,必然是处处兵力寡弱,陷入被动。⑧寡者,备人者也:言兵力之所以相对薄弱,在于分兵备敌。⑨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言兵力所以占有相对优势,是因为迫使对方分兵备战。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①;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②?以吾度之③,越人之兵虽多④,亦奚益于胜败哉⑤?故曰:胜可为也⑥。敌虽众,可使无斗⑦。
[注释]
①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如能预先了解掌握战场的地形条件与交战时间,则可以赴千里与敌交战。②不知战地……近者数里乎:言若不能预先知道战场的条件与作战之时机,则前、后、左、右自顾不暇,不及相救,何况作战行动往往是在数里甚至数十里方圆范围内展开的。③以吾度之:度,推测,推断。④越人之兵虽多:越人之兵,越国的军队。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拉拢吴以牵制楚国,楚则利用越来抗衡吴国,吴、越之间长期征伐无已。孙子为吴王论兵法,自然以越国为吴的假想作战对象。⑤亦奚益于胜败哉:奚,何,岂。益,补益,帮助。谓越国军队人数虽众,然不能知众寡分合的运用,则岂利于其取胜之企图?⑥胜可为也:为,造成、创造、争取之意。即言胜利可以积极造成。《军形篇》中,孙子从战争之客观规律角度发论,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此处从主观能动性角度发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胜利是可以造成的,即言“胜可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⑦敌虽众,可使无斗:言敌人虽多,然而因我拥有主动权,因而我方能创造条件,使敌无法与我较量。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①,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④。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⑤;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⑥。因形而错胜于众⑦,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⑧,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⑨。故其战胜不复⑩,而应形于无穷。
[注释]
①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筹算。得失之计,即敌计之得失优劣。此言我当仔细筹算,以了解判断敌人作战计划之优劣。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兴起,此处指挑动。动静之理,指敌人的活动规律。意为挑动敌人,借以了解其活动的一般规律。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以伪形示敌。死生之地,指敌之优势所在或薄弱环节、致命环节。地,同下文“处”,非实指战地。言以示形于敌的手段,来了解敌方的优劣环节。④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量、较量。有余,指实、强之处。不足,指虚、弱之处。此言要通过对敌作试探性较量,来掌握敌人虚实强弱情况。⑤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形兵,指军队部署过程中的伪装佯动。言我示形于敌,使敌不得其真,以至形迹俱无。⑥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间,间谍,深间,指隐藏极深的间谍。窥,刺探,窥视。示形佯动达到最高境界,则敌之深间也无从推测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束手无策。⑦因形而错胜于众:因,由,依据,因形,根据敌情而灵活应变。错,同措,放置、安置之意。言依据敌情而取胜,将胜利置于众人面前。⑧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人们只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情况。形,形状、形态,这里指作战方式方法。⑨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可是无从得知如何克敌取胜的内在奥妙。制胜之形,取胜的奥妙、规律。⑩故其战胜不复:复,重复。言克敌制胜的手段不曾重复。应形于无穷:应,适应。形,形状、形态,此处特指敌情。
[原文]
夫兵形象水①,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③。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④;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⑤。故五行无常胜⑥,四时无常位⑦,日有长短,月有死生⑧。
[注释]
①兵形象水:此言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运动规律一样。兵形,用兵打仗的方式方法,亦可理解为用兵的规律。②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即言用兵的原则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③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制,制约,决定。制胜,制服敌人以取胜。此句意为水之流向受地形高低不同的制约,作战中的取胜方法则依据敌情不同来决定。④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言用兵打仗无固定刻板的态势,似流水一般并无一成不变之形态。势,态势。常势,固定永恒的态势。常形,一成不变的形态。⑤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谓若能依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以取胜,则可视之为用兵如神。⑥故五行无常胜:五行,木、火、土、金、水。古代认为这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元素。战国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元素的彼此关系是相生又相胜(相克)的。孙子此言谓其相生相克间变化无定数,如用兵之策略奇妙莫测。⑦四时无常位:四时,指四季。常位,指一定的位置。此言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变换永无止息。⑧日有长短,月有生死:日,指白昼。死生,指月盈亏晦明的月相变化。句意谓白昼因季节变化有长有短,月亮因循环而有盈亏晦明。此处孙子言五行、四时及日月变化,均是“兵无常势,盈缩随敌”之意。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领域的,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缘故。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设法使它饥饿;敌人驻扎安稳,就设法使它移动。
要出击敌人无法驰救的地方,要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的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区;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曾防御的地点;防御而必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御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怎么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见丝毫声音!所以,我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袭击敌人懈怠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得敌人追赶不及。所以我军要交战时,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攻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交战时,据扎一个地方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要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们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我们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去进攻敌人了,从而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正面交战的敌人也就有限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很难知道,既无从知道,那么他所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愈多,那么我们所要进攻的敌人就愈单薄。因此,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为迫使对方处处分兵防备。
所以,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么就会导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的情况,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但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的所在;要通过小型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所以佯动示形进入最高的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痕迹。看不出形迹,那么,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了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策。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便把胜利摆放在众人面前,众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办法,但却无从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办法出奇制胜的。所以每一次胜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流水的属性,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之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刻板的态势,正如水的流动不曾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可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哪个季节固定不变,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有缺。
[原典讲解]
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孙子提出虚实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军事思想。以远征的疲惫之师仓促应战,必然造成战争的失败。从这一经验出发,孙子认为善于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使其疲劳、饥饿、骚动,这就可以战胜敌人。就是说:善战者应当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以我为中心,调动敌人,使其疲于奔命,不堪一击。我方则集中兵力,以逸待劳,一旦抓住敌方弱点,则乘虚而入,一战而胜。本篇还提出了富有辩证法色彩的“形人而我无形”的思想,也可以说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思想。孙子说,运用“形人而我无形”的方法,把我们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却分散于十处,这样,我们的兵力就相当于敌人的10倍,从而形成我方以相对优势兵力战胜敌方劣势兵力的局面。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中主要的战思想之一——避实击虚。
孙子十分注重战争之前对敌方兵力等情况的了解。比如敌方兵力的优劣、敌方活动规律、战场上的具体情况等,这些都是对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取胜的关键点之一,是我方底细要深藏不露,战略战术要灵活机动。根据敌方情况和战场上具体情况的变化而灵活用兵,这就叫做“神”。这一篇涉及作战的具体问题,是极有价值的军事思想。
二、要点精析
知战之地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孙子兵法·虚实篇》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是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的用兵作战的重要谋略。会战,指预期会合兵力,同敌人作战,与现代军事术语中的“会战”不同。孙子说:“能够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区,交战的日期,即可跋涉千里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和地点,那么在交战时,左翼就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到数十里,近的也有数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