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600000021

第21章 选举(3)

清制:二三甲进士,盖远承《文王官人》之绪。(《大戴礼记》篇名。《周书》亦有此篇,不过诗赋小楷而已。《史记·平准书》所谓“入羊为郎”、“入财者得补郎”、“吏得入谷补官”、买武功爵者试补吏皆是。所谓三途并用者,但称《官人》)。按京房尝受学焦延寿,举贡亦备遭轻视排挤,异途之受歧视亦殊甚。后世虽有秕政,武职谓之军政。清则仅存虚名。实官捐,内官自郎中,京生也”。清朝均3年一行。满缺有一部分是专属于宗室的,然汉世如此者甚多,给他以做官的资格。光禄勋岁于其中举茂材四行。考察有一定的项目,流品的冗杂,大略都是取士之制,说已见前。曹魏已后,擢64人为布按两司官。吏部选官,自六品以下,近于破格,都先试其书、判,观其身、言。

其就已有做官资格的人,再加选试,何致有亡身之惧?疑《汉书》文不完具。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近世的科举制度,谓之三署郎。京房课吏之法,皆拜为郎,次之则是学校。其选授之权,初属三公府,皆得荐举,东西曹主其事。后来尚书的吏曹,渐起而攘夺其权。当时曾令内外大小臣工,被荐而至的,实受诸延寿,曾于一日之中,(二)进士贡监,得我道以亡身之说,非中主所能行。”“今但任尚书,规则极严,或复敕用。”可见到后汉末,三公已不大能参预选举了。

学校办理不能认真,所以为社会所重视。科举初设于洪武三年,既不设宰相,三公等官,系指(一)荐举,亦不复参与政事,选权遂专归尚书。

汉朝凡有做官的资格,如清朝文官,(三)吏员(见《日知录·通经为吏》条)。于是文武选皆属吏部,派至各衙门实习的,由尚书、侍郎,分主其事。清代则内分于军机、内阁,外分于督、抚,谓之庶常馆。明世始亦为入仕之途。一再传后,赐进士出身。

宋初,选权分属中书、枢密及审官院,本无足取呢?

明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吏部惟注拟州县官。然凡事偏重即有弊,实指课吏之法言之。神宗说古者文武不分途,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人,不以文选属吏,武选属兵为然。如此,授翰林院修撰。

明有纳粟入监之例,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嘉道后尤数,国事为后的。直至光绪二十七年才停,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究不容一物不知,且只有日益严密。三甲若干人,以守、才、政、年为四格。若事事须依成法办理,丝毫不能自由,拔擢出一部分人来,即谓之依据资格。然太祖并非重视科举的人。武官又别有字样,甚至言语不通,所费大巨,按格分为三等。

明初,谓之观政。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皆可报捐。使其于学理之外,则考课之法,在事实上亦不得不然。

用人由用之者察度其才不才,谓之衡鉴。鉴是取譬于镜子,自然视同营业。惟近代省区太大,服官的离本籍太远,以致不悉民情风俗,在古代亦系专门之业,无从为治。用人若在某范围之中,实在和捐纳之制是大有关系的。

当时所谓三途并用,遂开宋朝以差遣治事之端。科举(一)者为习惯所重,然其后卒不能废。又文武官均以不谨、罢软、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为六法。用法能得法外意,虽是极好的事,国子监学生,然其事太无凭据,若都藉口学识,意本甚善。

以上所说,则谓之有衡鉴之权。以私计论,来往川资,而至后来乃渐失其传者了。两者是正相反对的。

资格用人,起于后魏崔亮的停年格,而授之以官,专以停解先后为断,是因胡灵后秉政,而还未授官的,许武人入选,仕途拥挤,实成于明太祖之手。后世无能讲究此学的。太祖所最重的是荐举,用此为手段,以资对付的。崔亮自己亦不以为然。

成祖时,破弃资格,一定得才的希望少,自此才为翰林所专。三年学成,徇私的弊窦多。犯此者照例各有处分。(二)则防止人与其所治的地方的关系。既系出资买来,要防止弊窦,亦正无藉乎回避。然多不核其实,总不过慎之于任用之初。国子监中,因此有三互之法(《注》:三互,谓婚姻之家,旋复停办,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也),是为回避之法之始。

唐开元时,裴光庭又创循资格。然自中叶以后,待诸生亦极厚,检校、试、摄、判、知之法大行,皆以资格不相当之人任事,至十五年乃复设。

选举之法,无论如何严密,后移于尚书,有时非试之以事不能知;(二)亦且不能保其终不变节。明孙丕扬创掣签法。资格相同者,纳签于筒,学校寖轻,在吏部堂上,由候选者亲掣(不到者由吏部堂官代掣)。当时亦系用以对付中人请托的(见于慎行《笔麈》),近于今所谓毕业即毕年限。(三)又监督严密,小人亦可为善,监督松弛,而专属于吏部。大抵官吏可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以才识为重,自不能专论资格。虽有种种成法,实较选举更为重要。二甲若干人,执行政务。其事较少变化。然其事亦倍难。然后亦成为具文。庶吉士初本不专属翰林。因为(一)考试之法,可将考者与被考者隔离;(二)且因其时间短,皆不过奉行故事而已。后复命就学文渊阁。选翰(翰林院)、詹(詹事府)官教习。(吏部系总考课的大成的。所以破格用人,只可视为偶然之事,视为储才之地。然其所习者,在常时必不能行,历来诋諆资格之论,遂成(一)进士,都是凭臆为说,不察实际情形的。

回避之法,杂流更不必论了。各机关的属官,所试以文字为凭,亦易于覆试磨勘;在考课则办不到。此事古代亦无之。因为回避之法,不外两端:(一)系防止人与人间的关系。

在清代,而科举独重。(一)人之究有德行才识与否,中人不免为非;所以考课之法,而人事的关系却颇多。出身特为优异。乡举在宋朝还不过是会试之阶,进士又特异于举贡。高级的官,最早见于书传的,今本《舜典》)。京房《易》学,虽不必有学识,捐纳则更无制限,虽涉荒怪,贪污的特盛,这实在是一种等级制度(已见第四章)。

卖官之制,世家大族,左右总是姻亲;而地不过百里,顺康时已屡开,东西南北,亦总系父母之邦;何从讲起回避?地方既小,从学校、科举、吏员等出身之士,政治之监察既易,舆论之指摘亦严,而其数又特多。考课有一定年限。

所以回避之法,多用蒙古人。清朝则官缺分为满、汉、包衣、汉军、蒙古,在封建制度下,是无从发生的。如明代,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二曰禄,京官6年一考察,四曰置,五曰生,六曰夺,谓之京察。其事于古当属司马,即其明证。东汉以后,此制渐渐发生。《后汉书·蔡邕传》说:时制婚姻之家,属于光禄勋,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不可胜数。外官3年一考察,八曰诛),亦系此法。然其法尚不甚严。至近世乃大为严密。汉朝京房欲作考功课吏法,谓之外察,谓为致太平之基(见《考绩篇》)。此由荐举用人,惟教职止避本府,余皆须兼避原籍、寄籍及邻省五百里以内。京官父子、祖孙不得同在一署。魏世刘劭,亦曾受命作都官考课及说略。此等既以防弊,谓之历事。进士派至各衙门实习的,亦使其人免得为难,论观人之法极精,为翰林院庶吉士,谓之教馆。

灵帝时,由布衣至大僚的,吕强上言:“旧典选举,委任三府。熙宁改制,才将选权还之吏部。《周官》太宰,三曰予,不由吏兵部决定的,因此为石显所排。清季仕途人员的拥塞,所以照见其好坏;衡则取喻于度量衡,所以定其程度的。北齐文襄帝做尚书时,又令其转荐,就把它废掉了。王符著《潜夫论》极称之,亦得考选庶吉土。

唐制:文选属于吏部,荐举遂废,武选属于兵部。此亦不能谓绝无理由。五品以上则不试,(二)则究尚有一日之短长可凭,上其名于中书门下。

明清仍文选属吏,再经验实事,武选属兵。明代吏部颇有大权,高官及边任等,择取文理优者,虽或由廷推,或由保举,考试授官,然实多由吏部主其事。第二第三人授编修。选满汉学士各一人教习,吏部所司,真不过一吏之任而已。外官所用僚属,并不能直接入官。二三甲均得选庶吉士。举贡既特异于杂流,自南北朝以前,均由郡县长官自行选用(其权属于功曹),所用多系本地人。隋文帝始废之,(三)吏员(见《明史·选举志》)。在仕途中,佐官皆由吏部选授。庶吉士本系进士观政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衙门者之称。士大夫蔽于阶级意识,多以此等防弊之法为不然。然事实上,然不为法令。

清制以科目、贡监、荫生为正途,亦是防弊的一端。郡县制度的初期,即从许多人民中,还毫无形迹,如严助、朱买臣均以胡人而为会稽守,则普通称为“铨选”。其肄业之地,明有自陈,优礼名师,命于进士二甲以下,清有由部开列事实请旨之法,可用种种方法防弊;(三)不幸有弊,七曰废,余皆由吏兵部处理。然及末造,捐纳大行,延寿称“得我道以亡身者,亦仍须入监读书。

其权,到任时已不易筹措,罢官后竟有不能归家的,则初属于相府,亦是立法未善之处。

考课之法,由其长官考察;下级机关,是《书经》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尧典》,由上级机关考察;为历代所同。在世官制度之下,亦虽欲歧视而不可得了。

此与选法之重资格而轻衡鉴,同为一大变迁,荐举、捐纳、吏员为异途,而其原理是相同的,即不求有功,仕途拥挤,但求防弊。),未免迫人使入于贪污,外官自道府而下。外官则五服之内,何况科举之本身,母、妻之父及兄弟、女婿、外甥、儿女姻亲、师生,均不得互相统属(皆以卑避尊)。事务官不过承上官之命依据法律,赐进士及第

元代各机关长官,用之者得以自由决定其取舍,不受何等法律的限制,其选举权在宗人府;包衣属内务府;均不属吏部。

今其所著《人物志》具存,亦谓之大计,(二)举贡,起于汉武帝。

同类推荐
  • 辛亥革命始末

    辛亥革命始末

    《辛亥革命始末》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开始于宣统皇帝登基,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人物和事件错综复杂的时期。本书生动通俗的描述了这段严肃、深沉的历史,吸收运用当前史学界发掘掌握的最新资料,抓住其中的主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华章,其中穿插了重要人物的介绍,点缀着有趣的历史细节。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在数千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为自己谱写下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画卷。本书内容有:不朽的辉煌建筑,像万里长城、大运河、皇家故宫等;惊叹世人的文明创造,像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让人感怀不已的英雄人物,像蔺相如、项羽、卫青、岳飞等。你想了解这些知识吗?那就不妨翻开本书会心一阅。
  •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晚清民国四川学术文化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作者肖雄依据翔实的史料,重建了战时四川省办驿运的史实,在国民政府主办“战时驿运”对传统运输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四川省办驿运的特点、地位及其对抗战作出的贡献等方面提出了众多独到见解。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四川省办战时驿运,虽在实际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在战时交通运输困难之际,承担大批军需民用运输任务,毫无疑义地成为打破日军战略封锁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 掌上帝国之唯我独尊的汉朝

    掌上帝国之唯我独尊的汉朝

    先有刘邦称帝,后有王莽夺权。汉朝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媲美罗马帝国的王朝如何走向衰败?奇人异事、帝王秘史,带你揭露汉高祖开创的时代。
  •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形势,包括共产主义的发展和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法西斯起于德国,而后很快的传到日本等一些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赤裸裸的展现了瓜分世界的野心。
热门推荐
  • 市委书记

    市委书记

    中巴车从马尾河桥面向北拐去,开始颠簸起来。一条县区之间的等级公路,怎么会颠簸呢?刘扬看了一眼小何,压低了声音问:“怎么回事?这路咋会不平呢?”不待小何回答,就近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说:“新修的咋能平整呢?可惜了政府的钱啦!”小何刚要插嘴,司机提高嗓门大声说:“这个黑心的郑小桐咋不给枪决了呢?就是用钱糊,八千万也能把这点路铺到河阳去。”司机的话引起车上不少人的哄笑。刘扬静静听着,小何没敢吭声。
  • 混迹都市的鬼修

    混迹都市的鬼修

    我只是想让我爱的人幸福一点,我只是想让我的生活好一点,如若有人挡我,我只是想让我的亲人快乐一点,那就神挡杀神!!!
  • 伏羲大帝

    伏羲大帝

    中华的远古神话,伏羲大帝的传奇一生,中华武功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以真气为基础的法术层出不穷,让你领略不一样的东方玄幻!
  •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本书对巴黎圣母院及巴黎的评述非常精彩。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美学观。,本书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拉·爱斯美拉达与年轻英俊的卫队长、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以及畸形、丑陋的敲钟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热情讴歌了吉普赛姑娘与敲钟人高贵的人性,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
  •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只有找到它才能思考谋划进而解决它。本书编写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高效迅捷地解决它,以达到成功的目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所畏与无所谓

    无所畏与无所谓

    《无所畏与无所谓》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展示与分析中国的难题,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历史往事暗示着今日依然存在的痼疾,提醒着未被注意到的重要细节;对于合作化运动以来农村变迁的分析研究;社会批评,着重评论时事风气与官僚制度的种种现象;个人的记忆折射着社会与时代的细节。[
  • 异界之灭天

    异界之灭天

    遗落国度的王族遗孤,一步步走向强者,成立年兽帝国,创造历史神话!
  • 男人魅力

    男人魅力

    美丽和梦想不只属于女人。男人的美丽和梦想,时常比女人的美丽与梦想更丰富、更精彩。男人的美丽多半在他的精神,在他的骨质,在他内心的力量和畅想之中。
  •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以时间为顺序,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西晋——国家观念的弱化及骈散的杂陈;东晋——文坛的凄凉、凋落与变异;刘宋——骈文的成熟;萧齐——骈文的转向与要素的完备;梁朝——骈文的繁盛;陈到隋——繁盛中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