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44

第44章 王学在浙西的传播与发展(3)

甘泉先生寄先师诗云:“一念正时便是惺,须知惺处亦无情(按:《甘泉集》卷二六作‘要知念处也无情’);无情知见真知见,到了参前即性灵。”先师答之云:“休论寂寂与惺惺,不妄由来即性情;笑得殷勤诸老子,翻从知见觅虚灵。”吁!可与知者道也。[101]所谓“惺”即紧张的状态,所谓“寂”即静止的状态;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前者代表情之动,后者代表性之静。

阳明主张内外合一,因而也就认为已发之和与未发之中是合一的,寂感、动静、性情亦是合一的。性不离情,情不离性,两者皆为“不妄由来”。故阳明反对甘泉的“惺处无情”说,而提出针锋相对的“不妄性情”说。阳明的这一思想后来被王畿等人所继承,而董澐亦显然属于其认同者之一。

尽管从“自得”的立场出发,董澐并不完全赞同白沙的观点,但有一点他是旗帜鲜明的,这就是不同意时人给白沙扣上的“流于禅学者”和“率人于伪者”两顶帽子。[102]明代大儒胡居仁曾批评白沙说:“陈公甫旷大,今有才气底人多喜之,所以鼓动得人,又气魄大,中人以上为其所引,中人以下为其所驱,为实尤甚。”[103]董澐就属于受到白沙鼓动的“中人以上”者,故对世人之疑颇有微词:

“或疑白沙‘藏而后发’等语近禅,愚以为未能直造不疑之地,只管求他近禅不近禅都不是。”[104]当时还流行另一种看法,认为白沙“近道而不近禅”,譬如比董澐稍晚的浙西思想家许孚远即言:“实卿(为许之讲友)又疑《白沙诗教》,多类禅家话头。余观白沙先生戏作禅语耳,其学自静中养出端倪,所称亥子中间,元神灏气之说,盖近玄而不近禅。”[105]焦竑亦曰:“陈白沙身长八尺,目光如星,右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音吐清圆,大类中州产。常戴方山巾,逍逍林下,望之若神仙中人。”[106]因董澐本身的气质就接近道家,所以他对白沙“近玄而不近禅”的议论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还用道家思想来解读白沙之学:“世间心放得下,便是精进。白沙先生曰: ‘吾之学务求退。’是以退为进也。”[107] “‘至乐终难说,真知不着猜’。

此白沙人鬼关也。”[108] “流于禅学”或“近于道”乃是“率人于伪”的前提,既然前提都不能成立,那还有何“率人于伪”可言呢?董澐正是通过对白沙诗句及观点的独特阐释,巧妙地摘去了时人扣在白沙头上的一顶顶帽子。

由于白沙的精神意态甚似庄子,所以董澐又自称“平生自爱庄周达”[109]。他对庄子的崇敬亦在阳明以及同门之上,从而进一步显露出他在精神气质上的道家神韵。董澐在记录阳明语录时,常选择一些与庄子思想一致的话语,比如“守以谦虚,复其天之所以与我者”[110],就与《庄子·应帝王》的“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如出一辙。他不仅常引用庄子的话,如《把卷录》第41条中的“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眼”(《列御寇》)、“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应帝王》)等,而且还明确指出:“吾读庄生,非迂者也,执天之机,明于天下之故者也。献斋与之释之,南华复生无余蕴矣。”[111]称赞庄子所言是“至哉言乎!”[112]他搬出庄子的真实目的,是试图用庄子对“当时儒者之弊”的揭露来隐射现世只知“记论辩博”的迂儒:“据庄子‘金椎控颐’之言,至于作贼,则当时儒者之弊已极观。太史公以九家并列,则儒者之名其卑久矣。想春秋时已不知儒,或见记论辩博者,即以此名归之。故圣人指真儒,以告子夏欤。”[113]在诠释白沙诗时,他又把禅门的“除理障”说与庄子的“心斋坐忘”说糅合在一起,视儒家的“以道为乐”说为“乐横于中,是亦有我,非障而何”的“理障”,认为“无乐之乐”才是乐的最高境界。他说:

白沙先生诗云: “心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二障佛所名,吾儒宁有此?”先生之意,不知云何? 愚观笺注,似亦有未尽者。盖心即事,事即理,有三名而无二物。故禅者之说曰:“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其言未为不是。其所谓心指有我之私而言耳……禅门有除事障、除理障之说。[114]盖事固有障,私欲是也;理亦有障,以道为乐是也……盖廓然太虚,理尽而止;初无可乐,不必矜持;无乐之乐,乐莫大焉;知其为乐,则有不乐,亦未乐也;乐横于中,是亦有我,非障而何。

除事障易,除理障难。小心翼翼,除事障也,不识不知,除理障也;不迁不贰,除事障也,心斋坐忘,除理障也……诚意除事障也,正心除理障也。禅门但除二障,岂云除事理哉?[115]我们知道,在儒家传统中很少有人公开反对求乐,即使力主诚敬的朱熹亦然,其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理解乐之内涵。从儒家关于乐之境界来看,可分为颜回之乐与曾点之乐。前者讲的是“乐道”与“心泰”,突出求乐的伦理前提,而后者显示的则是儒家的超越情怀,它与道家的自然情趣和真人境界颇为相近。董澐自爱庄子、受用白沙,所以他偏爱儒家的曾点之乐,赞赏《庄子·至乐》篇中的“至乐无乐”说和白沙在《与湛民泽》书中提出的“自然之乐,乃真乐也”的思想,提出“先须认得无位真人即良知也,即是心也”[116],以至追求“无乐之乐”的超然境界,乃是顺理成章的。

根据明末大儒高攀龙的分类,阳明与白沙应分属孟子与曾点一脉:

彦文问……阳明、白沙学问何如?曰:“不同。阳明与陆子静是孟子一脉。阳明才大于子静,子静心粗于孟子。自古以来圣贤成就俱有一个脉络。濂溪、明道与颜子一脉,阳明、子静与孟子一脉,横渠、伊川、朱子与曾子一脉,白沙、康节与曾点一脉。”又问子贡何如?曰:“阳明亦稍相似。”[117]但也有学者认为:“理学诸子更乐意强调颜子之乐,而心学诸子更倾向于曾点之乐。”[118]实际上,无论是阳明还是其门徒,颜回之乐与曾点之乐在他们的乐学精神中往往是被交织在一起的,只是各有所偏,重心不同罢了。比如阳明既重视孔颜之乐,但又不忽视曾点之乐[119]:“铿锵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悠悠观化意,点也可与偕”[120]。主张“乐为心之本体”的王畿、王艮、王襞等人亦然。

即使把曾点之乐推向极端而强调道家“无乐之乐”的董澐,亦并不排除孔颜之乐:“只此良知能自致,孔颜乐地可同归。”[121]也就说,连董澐也没有把“以道为乐”的“理障”除尽。

由于受庄子、白沙的感染,使董澐成为阳明弟子中道家或道教气息最为浓厚者之一,几乎可与王畿等人同齐观。所不同的是,王畿曾在义理上对道家、道教作过创造性的诠释,而董澐作为诗人哲学家,则只是利用道家、道教来阐释自己的思想、抒发内心的感受。

他曾自称“从吾老子”,所谓“楚石浮屠最上层,从吾老子又来登”[122]。所以读董澐的诗,给人的感觉几乎是置身于“真吾”、“真境”、“还丹”、“玄谈”的神仙世界。对此,读其《从吾道人诗稿》,即可一目了然:

唐侯元解种屯田,退步由来是向前。却谢妻儿并爵禄,去调龙虎学神仙。(《赠唐侯》)真境静而淡,得来吾己翁;百季鸟忽度,万事花终空。

(《真境》)

采芝日暮歌深谷,却恐人传隐者名。(《书胜果寺壁次阳明先生韵》)明日城中接人事,不妨言笑任吾真。(《泊钓台下》)道妙应长在,家山莫漫耽。明春碧霞馆,还拟共玄谈。

(《送乐阳子南还》)

山中鸟道士,头上鹿皮冠……许我还丹决,中秋月下看。

(《霞石楼》)

仙人碧虚子,草履芙蓉冠。泛月同里湖,礼斗洞真坛。神剑蛟龟泣,羽衣风露寒。约余服石,笛卧君山。(《同里湖赠碧虚道士》)我非污世中者俦,偶来七十七春秋。自知此去无污染,一道天泉月自流。(《自诀》)董澐与王畿还有一个区别,这就是王畿虽欣赏庄子:“庄子宗老而任狂,非可以异端名也。吾儒之学,自有异端。”[123]但对老子却略有微词:“老氏类杨,佛氏类墨。”[124]而董澐对老子却未作任何评论。尽管有这些差异,但董澐与王畿在致思路径和思想感情上的接近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王夫之曾把王畿、董澐等人相提并论道:

“阳明抚赣以前,举动俊伟,文字谨密,又岂人所易及!后为龙溪、心斋、绪山、萝石辈推高,便尽失其故吾。”[125]是否能把钱绪山也算在其中,似可商榷,但说王畿、董澐包括王艮使阳明学说“失其故吾”,则属卓见。只是这“推高”的手段乃因人而异,比如董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白沙并借助庄子来解读阳明的。因此,顾炎武所谓“今之学者,明用孟子之良知,暗用庄子之真知”[126]这一针对性极强的评语,其批评对象似应包括董澐。这只要把董澐所说的“遭大难如无事,当大任如无为,具大智如无知,成大功如无能,受大谤如无闻,消大怨如无迹;施大恩终不言,引后进若不及,处富贵若无与;混大道于无名,示至教于常经,密心学与无声,泯至乐于不形:此先师阳明之所以为大也”[127]等话语拿出来细细琢磨一番,就能不言而喻了。

总之,在明代中后期的吴中文人和性灵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庄子意态及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魏晋名士的风流气质,在董澐身上都有体现。董澐为学善以诗歌为手段,而其作诗又以学问为目的[128],因此他在诗才上的个性与风采就自然影响到了他的为学方法与内容,这是他接近白沙而成为王门中“奇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所坚持的“从吾所好”之意向,实质上是融合了庄子、白沙等人思想的道家式的“真儒”之志。

(第三节 “此心求空”与“见就是性”

董澐尊崇陈白沙,是因为被陈的诗人哲学家的气质所感染,而师从王阳明,则是由于被王的深邃思想所折服。因此,他只是在气质和情感上与白沙相近,而在为学宗旨和理念上则是地道的阳明学者。他提出的一些命题,在王门中虽谈不上独一无二,但亦可谓观点鲜明,个性突出,似能与王畿、王艮、钱德洪等人相媲美。

一、“此心求空”

董澐与王畿一样,认为“空”、“无”、“虚”等概念是儒、佛、道三家共有的,申言“颜子屡空,圣人空空,妙乎哉”[129];强调“虚者道之原也,万有所自出之地也”[130]。因他擅长作诗,遂以诗喻道,作《无赞》诗和《守虚赞》诗。诗云:

吾所谓无,即濂溪无极之无,非末世邪禅之所谓无也。作《无赞》曰:无真无非凡无凡,无不有真无不无;惟其不无为万有,炉知其有守其无。静专动直,造化在吾,于乎名其为物无可似,又何以庖羲之画、茂叔之图也邪?[131]虚者道之原也,万有所自出之地也。作《守虚赞》曰:至虚至实相,至静至动机,本来无一物,灵变且玄微。安排障断室生白,即是万有之根基。混然中处不可见,廓然大公一以归。

自今以往,吾将从事于斯。[132]

乍一看,似乎董澐所言就是道家虚无论之翻版,但仔细分析,却有不同。老子的“有生于无”是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的命题,对此,宋代理学家几乎都表示反对。[133]朱熹曾把老子的有无说与周敦颐的有无说作了严格的区分:“熹详老氏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正如南北水火之相反。”[134]王阳明的有无论同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董澐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他说:

“吾所谓无,即濂溪无极之无,非末世邪禅之所谓无也。”他不像朱熹那样区分老子与周子,而是区分周子与邪禅,其用意无非是为道家及不同于“邪禅”的佛家开脱责任。正因为如此,他认为谈“空”

并无过,只是要看谈什么“空”,是真“空”还是假“空”,切不可像宋儒那样采取因噎废食的消极态度:

宋儒所以怕谈空者,因惩于晋人之俗也。殊不知“空”之为字,乃仲尼、颜子明文。晋人以清虚为宗,大无见识,与空相反,正是不空,岂可论于圣人之空哉?大哉空乎,以空宅心,则曰“寂然不动”,则曰“廓然大公”;以空处事,则曰“感而遂通”,则曰“物来顺应”。无意无必,此空也;无固无我,此空也;无言无知、无思无为、无可无不可,皆此空也。圣人空一心以达万变,其中洞然不见一物,而为众父裕然有余。乃因逃虚之士,并空弗讲,岂非因噎废食者哉?[135]当然,对宋儒中杨龟山这样喜谈空无的高明之士,董澐是褒奖有加的,认为宋儒“反谓其言之过高,凡稍涉精微者,一切削而不录,惜哉!今于杂书中略录其数句,亦足以见先生(指杨时)之所造矣”[136]。

虽然董澐明确主张本体论上的有无之一体: “至虚至近动而神,只此元来一个真,有却又无无却有,谈空说有是何人?”[137]但这并等于他没有重点。董澐为学的目的是“求空”:“今我此心求空而不可得,更说甚么记诵词章?”[138]申称“自今以往,吾将从事于斯”[139]。所以他不仅在思想立场上与王畿的“四无说”不谋而合:

“有心为恶,其过莫大;有心为善,是亦为罪。”[140]而且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佛道的歧途,视虚无为“万有所自出”,结果还是容易给人以“有无一体”之本体论与“有生于无”之生成论相混淆的错觉。由于后者,使他不仅与朱子、王阳明等拉开了距离,而且还与王畿的虚无论产生了些许差异;由于前者,又使他与王畿等人一样成了众矢之的,尽管众人之“矢”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准了王畿,而并未明确射向董澐这个靶子。那是因为董澐的影响力在当时微乎其微,对整个思想界的“破坏力”几乎可忽略不计。从某种意义上说,董澐的思想学说只是以王畿、王艮、罗汝芳等人为代表的中晚明思想大潮中一叶风帆,甚至可以说是陪衬。

顾宪成曾在为方学渐《心学宗》写的序言中指出:

自释氏以空为宗,而儒者始恶言空矣。迩时之谕不然,曰:

“心本空也。空空孔子也,屡空颜子也。”奈何举而让诸释氏,则有相率而好言空。子窃以为空者名也,要其实当有辨焉。无声无臭吾儒之所谓空也,无善无恶释氏之所谓空也。两者之分,毫厘千里,混而不察,以释氏之所谓空也,当吾儒之所谓空,而心学遂大乱于天下。[141]其实这种对心学“乱于天下”的担忧也是不少阳明后学者的共同心病,如耿定向抨击道: “近学之蔽于虚无,见也陷而离矣。”甚至对释氏颇有好感的焦竑也视这种混淆儒、释之空的做法为“淆空空”[142]。只是顾宪成后来又把这种批判升级到社会政治的层面,认为“无善无恶”论“为惑世诬民之最也”[143],是“以学术杀天下万世”[144]也。这种把学术问题无限上纲为政治问题,把道德批判视为解决社会弊端之最终手段的做法,显然有虚张声势、随意夸大之嫌。

其实,董澐强调“此心求空”的更深层次的用意是为了证明“本体自然”和“依得良知”,进而使“此心求空”的命题能与“见就是性”以及“着实工夫”等命题相链接:“欲识无为理,胸中不挂丝;为心之累去,尽则性可见。”[145]这种思想理路与王畿基本一致,与钱德洪亦无太大区别。

二、“见就是性”

在诠释这一命题之前,须先解读与此相关的两个预设性命题:

“本体自然”与“依得良知”。

第一,关于“本体自然”。董澐写道:

“吾有知乎哉”,人皆以圣人为多知,而不知圣人初不事于知识也,故曰“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我只空空而已。[146]但于所问,只举是非之两端,如此而为是,如此而为非,一如吾心之天理,以告之斯已矣。盖圣功之本,惟在于此。

心纯乎天理,而不在于才能;从事于天理,有自然之才能;若但从事于才能,则非希圣之学矣。后人不知此意,专以圣人博学多知而奇之,如商羊萍实之类,以为圣人不可及者在此,尽力追之,而不知圣人初不贵也。故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同类推荐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热门推荐
  • 魔动九天

    魔动九天

    从此,废柴的命运改写,领悟无上神诀,唯我独尊!,千般法诀,万般灵宝,统统收纳!他揽美女、收小弟,展神通,修炼旷世魔功。战八荒,天赐体,聚灵气,固金身,淬灵魂,纵横乾坤,逆成仙,渡天劫,破苍穹!根骨奇差少年受尽嘲讽,一次机缘获得逆天改命的涅槃神草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你会教孩子吗(全集)

    你会教孩子吗(全集)

    本书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习,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等角度,总结出100个要点,来阐述如何教孩子。
  • 湖蓝色的诅咒

    湖蓝色的诅咒

    十年前海蓝集团董事长梁天鸿凭借“湖蓝色”系列服装的推广让集团名声大振,但却被惨遭杀害。十年后一具深埋地下的白骨重见天日,随即每一个与当年事件有关的人都被死神召唤。利益,金钱,情感,阴谋,复仇交织在一起,真相却始终扑朔迷离。浪漫的湖蓝色变成了可怕的诅咒!
  •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摩羯座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摩羯座

    2012年是摩羯“绝地大反攻”的一年,让大家看清楚你是谁。摩羯过去的客气、礼让,并不代表没想法也不是没意见,而是在等待机会,用行动、用成功来证明你们不容小看。2013年,你的守护星—土星从“重视名声、地位”的宫位,转移至“深入公众市场、扩大影响力”的位置。过去的你已经证明你并非浪得虚名,现在更想追求“名副其实”,所以土星要你修炼的是“影响力”。此刻你该为完成下一个课题做好准备。
  • 印帝

    印帝

    仙界,这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对于沉迷于幻想世界里的马留林来说,可是一个机会。他在仙界,一个人孤零零的奋斗。在得到了传承之后,结合这自己的想法,闯关斩将,夺城杀魔。最终,走到了仙界无上至尊的顶峰,靠着一手仙诀手印,开辟了仙界一个传奇。
  • 过往红尘:八个女人的人生解读

    过往红尘:八个女人的人生解读

    作者品评的八位女性,均在上个世纪留下过深刻的人生印记。她们以各自不同的人生姿态和生存际遇,仍让今天的我们萦怀于心。顺着作者的笔触,品读她们的命运和人生,竟会是如此的苦涩而又温馨,仿佛有干愁百结,欲罢不能。
  • 盲妃十六岁

    盲妃十六岁

    她是丞相府人人可欺的瞎子三小姐。她的生命里只剩下那只陪伴了她三年的狗。她不知道他的颜色,但却问过下人,他们告诉自己,这是一条黑色的狗。她不知道黑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却依然相信。所以给它取名:小黑。还记得,娘临终前抓着她的手,对她说,“唯一,不要难过,上天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她那时才六岁,她不懂,却依旧点头。十六岁这年,她明白了。娘说的这扇窗,就是龙殇彦。她不懂,丞相府里的大姐和二姐都被夸的美若天仙,可他却依然要娶她,他就像天上的云,而她,就是地上的泥。她不懂,为什么每次他都霸道的抓着她的手,任凭她怎么挣扎,都不放开。她不懂,不懂的太多太多…她像个受伤的小兽,习惯了孤独,习惯了黑暗,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抗拒着任何人的靠近,包括他。可他却硬闯入她的心中,不肯离开。他会抓着她的小手,放到他的脸上,告诉她:“唯一,记住我的样貌,一点点的记住。”他会在她跌倒之际,紧紧的抱住她,告诉她:“唯一,不要怕,我永远在你身边…”他还在伏在她耳边,轻轻的说道:“唯一,今生,我就是你的眼。”后来的后来,他再次告诉自己,陪伴了她那么长时间的黑狗,其实是白色的。这次,她相信,因为她明白了,这个世界,只有他,永远不会欺骗她。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幻。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眼前…★【片段一】“不要…不要过来…”她像只受惊的小鹿,听着耳边渐渐朝着自己走来的脚步声,吓的抱着自己的身子,惊恐的瞪着前方,晶莹剔透的眼睛里却没有任何焦距。“唯一,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他一身大红喜袍,清隽的面庞满是怜惜。“不要…不要过来…求你了…”她感觉到了他的呼吸,离自己好近,吓的啜泣,身子不停的颤抖。“好,我出去,别哭了,我出去…”人人敬仰的谪仙三王爷,大婚之夜睡书房,人人传言,新王妃不受宠。却不知,其实是他们的三王爷被赶了出来,不受宠的…是他。【片段二】他将她手中脏兮兮的‘黑’狗提了起来,唯一立刻像乍了毛的猫,抓着他的手臂,“还给我!把我的小黑还给我”。“你亲我一下,我就还给你。”他故意将脸凑到了她的嘴边,坏坏一笑。“你…你…你…”唯一的脸控制不住的红了起来。“唯一,就亲一下脸,我就还给你,好不好嘛?”他竟然会撒娇,而且是对她撒娇。
  • 盗妃凶悍,王爷难眠

    盗妃凶悍,王爷难眠

    她行人所之不行,夜黑刨人坟,却有一身逆天的针法,还喜欢来点睚眦小报。她是将军府最不受宠的嫡女三小姐,空有倾城之貌,却是个连下人也可以踩上一脚的花痴傻女。姨娘刻薄伪善,庶姐庶妹阴毒可憎,受尽欺凌浑不知。一朝穿越,她成了她,从此,锋芒绝世。那些欺她的、负她的、辱她的,她都要千百倍索回。渣男几次欲索她之命,她却每每逢凶化吉,而他却落得个自食其果五马分尸。她与他缘定三生,今生来相逢,为了她,他可以以命相搏,只为守她一生。片段一:被渣男追杀落得不慎掉落万丈崖谷,某男纵身跃下与之相会。半空中被一只温和之手揽腰抱住,某女面色一喜,惊讶说,“该死的混蛋,你怎么也下来了?”某男耸耸肩,嘴角噙着一抹迷人的笑容说,“好巧,你也在啊,爷看这里风景不错,要不一同欣赏如何?”某女直接翻了个白眼,冷着脸蔑视说,“如此悠闲就带我上去,我看你也是个不行之人。”某男青筋爆闪,挺胸说,“男人不能说不行。”…………片段二:一个粉嫩精怪的小娃娃跑了进,“父王,母后和人种瓜去了。”某男低着头继续奋起疾书,淡淡说:“你母后难得有这闲情就随她去吧。”小娃眸中闪过一丝鬼魅,吱吱唔唔道:“可是母后说她要尝尝鲜,给宝宝再添个妹妹。”某男脸色一绿,风一般的跑了出去。小娃背负着小手摇摇头,长叹一声:“聪明绝顶的我怎么会有这么笨的父王,要不让母后把他休了,再找一个去……”只听“砰”的一声,好似一个重物落地声响起,小娃拍着手笑道,“父王你去吧母后我会保护的……”
  •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

    许多银行职员活没少干,班没少加,累没少受,可是离优秀却越来越远,如无头苍蝇,在职场中撞得满头是血,最终身心疲惫却两手空空……本书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针对困扰银行职员的“职业疾病”问题,展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讨论,为银行职员开出“治疗药方”。让银行职员能够跳出思想束缚、热情拥抱理想、努力拼搏事业、尽力挖掘资源、巧妙筑起阶梯,描绘自己的银行蓝图,成为不多事、会做事、能成事、领导倚重的优秀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