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45

第45章 王学在浙西的传播与发展(4)

又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147]无知无识,故“我只空空而已”。本体论的“空”,是为了求证知识论即工夫论的“空”;工夫之本,惟在于“空”。所以一切人为之“才能”都是多余的,若从事于才能,便非圣人之学;惟有“自然之才能”,即无知无识,才是圣人为学之根本。董澐还以“恭默”为例论证道:“《书》称高宗‘恭默思道’,愚以为凡思道者,则自然恭默,非恭默以思道也。若一时不在道,则此心放逸,而恭默之容无矣。”[148]认为只要领悟了本体自然后,便能做到凡圣合一:“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妙难寻。若能寻到无寻处,方信凡心是圣心。

噫,人与尧舜初无少异者,果何在乎!”[149]应该说,这些观点都能从王阳明那里找到依据,并与王畿等人有惊人的一致性。尽管董澐与王畿直接交往的机会并不多[150],但由于他们都是阳明晚年在越讲学时的主要弟子,且都倾心于佛、道,因而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区域文化背景下,并通过不同的致思路径,取得相当多的共识。在笔者看来,董、王二人在思想上的相似性,甚至超过“二王”(即王畿和王艮)和“二溪”(即王龙溪和罗近溪),董澐可谓是王畿在思想上的重要盟友,而这一点正是治阳明后学者长期以来所忽视的。

第二,关于“依得良知”。董澐言道:

今人不依良知者,即异端也。[151]

但依得良知,礼法自在其中矣。[152]

知之所在即是意,只因不肯依着良知行去,所以意中发出许多虚诈。若能依了良知,一循天理,则意岂不诚乎?[153]今人不信有悟,好以推测之心求之,愈求则愈疑耳。然疑是好消息,要在善疑,愈疑则愈进,愈进则愈退,愈退则几矣。[154]“依”之概念来源于《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起初与“据”、“游”等词一样,只作动词解,并无特殊意义,至王阳明将其与孟子的“良知”概念相融合,后经王畿等人的不断渲染,遂成为王门中非常流行的哲学概念(当然,朱子等宋儒亦使用此概念,不过不像阳明学者那样用得如此频繁)。董澐也很看重这个概念,认为是衡量异端与正统的标志。至于怎样“依”,董澐的说法是:在“此心求空”的前提下,顺其自然,不作人伪,一循天理,信而有悟。也就是说,他在强调“此心求空”的同时,并未放弃对“天理”的依循,认为“天理”即“吾心本有之良知”,所以“依良知”也就是“依天理”,或称“任理”,所谓“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即是任理”[155]是也。而这一点正是他比王畿的“高明”之处。董澐答学者问格物云:

格物者,凡事物之来,或可或否,一皆以天理正之,使得其宜也。天理在何处,即是吾心本有之良知也。今人遇事接物,只因不肯放出天理处之,不得其宜,自昧其心,即是良知不尽。

若能自家心中觉得理当如此,即便依此理去处此事,谓之正物。

物正于外,而尽于内矣,此正是合内外之道。故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也。知之所在即是意,只因不肯依着良知行去,所以意中发出许多虚诈。若能依了良知,一循天理,则意岂不诚乎?故云知至而后意诚。若夫心之本体,不拘动静,湛然常寂,盖无极之贞,元是如此,非强制也。今人无事时,千思百想,有事时,略行小善,常常挂念,亦是私意用事。殊不想心之本体,止因理上合当如此,并无别故。今若多了这些意思,则心之本体便不正了。若能未来莫迎,已往莫留,就与明镜一般,这个方是本来心体,方是大公至正。故曰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即中,身修即和。[156]

所谓“依此理去处此事”,似乎是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与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说的折中。而且董澐也并不像王畿那样单讲“依良知”,而是把“依良知”与“循天理”结合在一起,用“天理”来规定“良知”,用“循”来化解“依”[157]。董澐的这种“加工”自有其一定的思想背景。因为“依”与“循”尽管是两个十分相近的概念,而且有共同的理论依据,即“良知本体自然流行”,故对良知的把握也应是“顺其天则自然”,所以阳明及其弟子既说“依良知”又说“循良知”[158]。但两者又略有差异: “循”尚有“行”之意,在强调良知本体的同时,尚未放弃对见成良知的实行与落实;而“依”则是在“信良知”的基础上强调易简与超悟,而且在王阳明之前,“循”一般只与“天理”发生关系,如胡居仁所谓“循乎理之自然”[159]。所以惟见时人指责“依良知” (如湛若水、孙应奎、王栋、罗洪先等[160]),而未见有抨击“循良知”者。后来更有人把“率”字与“循”字相链接,如管志道曾针对耿定向所谓“率”即“统率之率”而反驳道: “独以率性为统率之率,理趣虽深,而训字近巧,恐不如循字之训为妥。盖率由旧章之率,亦循义也。师岂以气质之性不可循,故以统率训耶?……阳明先生云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即是性,循其无善无恶之本体,是谓至善。”[161]管志道所谓的“循”字,实含有“依”的意思,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心体的地位和作用,这与阳明的思路是相吻合的。不过阳明讲“依良知”,但更讲“信良知”,如曰:“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162] “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163]其用意就在于想“做得个狂者的胸次”[164]。王畿沿着这一致思路径义无反顾地前行,而董澐则显得半遮半掩,欲持“中立”[165]。但即使如此,在董澐去世十余年后,仍有不少学者针对阳明后学中这种过分强调“依”的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如湛甘泉说:

“今游先生(指阳明)之门者,乃云:‘只依良知,无非至道。’而致知之功,全不言及。至有纵情恣肆,尚自信为良知者。立教本旨,果如是乎?”钱德洪对此批评亦深表赞许。[166]从逻辑上说,“见就是性”[167]乃是与“本体自然”、“依得良知”

相辅相成、彼此互动的属于同一系列的命题,但若再作进一步分疏,其中似可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率意自然”,内有不涉人为、不事才能、不学智识[168]等意味。对此,董澐起初领会得并不准确,甚至还与好友法聚存在分歧。据载:

余尝疑于先儒论性,无从质问,一日与男榖论之,遂有率意之对。尝令缮写以示月泉法聚,往复数四,意皆相反,并录以呈先师。先师批曰:“二子异同之论,皆是说性,非见性也。

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他日聚子(指法聚)不非董子(指董澐),董子不非聚子,则于见性也,其庶已乎?”[169]噫!知性者鲜矣。不赖先师,则梦中说梦,何时而觉乎?[170]强调“见性”乃是阳明晚年进一步走向“良知现成”说的标志,但这一概念毕竟与佛教“见性成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董澐示教于法聚亦是合情合理的。问题是,法聚的意见与董澐何以相左?

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分歧?阳明在批示中,并未指出两人异同之论的内容,而只是将其一概视为与“见性”相对的“说性”,也就是违背本体自然的“从事于才能”。据笔者推测,两人的分歧可能与“率意”还是“率性”的概念之争有关。儒家只讲“率性之谓道”,而佛家则强调“不作意”,可见“率意”一词于儒释之旨皆不符。王阳明于晚年亦明确主张:“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171]“性”即“良知”,“率性”即“依良知”。因此,若把“意”与“性”相混淆,用“率意”取代“率性”,无论是就儒家之立场,还是从佛家的眼光看,都是犯了性本论上的错误。[172]董澐讨论“率意”的问题,是由其子董榖引发的,而董榖的“求见本体之失”,又显然与董澐的失误有直接关联。

“见就是性”的另一层含义是“着实工夫”[173],也就是自陆象山以来的“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174]。此说亦为王阳明及其高弟钱德洪、王畿所重视。[175]董澐的观点与他们基本一致,但有自己的特色。他说:

噫!除却人情事变无用力之地矣,孰谓象山为禅学哉?[176]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空而妙矣。[177]心无体也,纲常伦理,形质器用,与心为体,拾万象无太虚,拾万事无心矣。分之为物,则合之则为心,见物便见心,离物见心,亦是见鬼。此艮背行庭之义也。[178]故先师夫子提出良知二字以示人,盖谓心之本体最善于知,欲人易识其本体,而一切依凭之以行也。所谓致者,知得如此,即须如此行之,务极其至也。[179]自行自坐自开门,饱饭熟眠秋树根。种种见成无得说,客来相见但寒温。[180]以身体之,方是解经。若依旧说,都在效验上去了。[181]按照董澐的思路,“内外合一”,故“于事无心,于心无事”; “事外无心”[182],故“离物见心,亦是见鬼”;良知“种种见成”,故当“一切依凭之以行也”; “着实工夫”,故须“以身体之”,不依旧说。

这一连串的逻辑链接,其理论预设,即“见就是性”说与“内外合一”之道;其心趣所向,即按照自己的主张解经行事,灵妙超然。

因此,董澐强调“着实工夫”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个人旨趣上的“以身体之”,虚灵空妙,率性自然;另一个是日常人伦和社会福祉上的“心无体也,纲常伦理,形质器用,与心为体”。董澐的性格中虽有不解世俗之事的一面,但这并不是对枯寂空虚的刻意追求,更不是对民生疾苦的无动于衷。如其《示孙》诗曰:“海上田园即鹿门,衙门市井不须论。五伦不失但耕种,也是吾家好子孙。”[183]所以郑端胤于《刻从吾董先生集引》中称其“为一方请命,开河渠,建梵钟,兴起百世之利,不难犯众所疑畏,毅然贾、董、房、杜之经纶也。惜不得志于时,而以嘉言微行诏诸来世”,是符合实际的。比如董澐在《与吴南溪先生论水利书》中说:

昔邵信臣所以谓之父者,以其所至兴举水利,而朱子提刑浙东,即开黄岩河道,民到于今称之。近者薛中离先生,于广中平地凿渠八十余里,数府之民免于浮海之险。诚以位高望重之贤,加志于斯民折枝而已,宁复有难事哉?[184]关于兴修澉之水利的事,自明洪武年始,就不断有当地绅士及民间人士为之请命呼吁,然终未结果,以至连年水患,一百六十余年来,黎民困苦不堪,董澐揪心如焚,于是以垂暮之年,加志于水利之事。

董澐的思想后在其子董榖所谓的“体用实学”和“本体工夫”论中得到了更完整的表述:

君子之学,用其心于万事之中,而置于其身于万事之外。

亲万事之于吾身也,犹浮云之过于太虚也;亲吾身之于万事也,犹勤予之经理其家也;此之谓体用之实学。若徒崇尚清虚,谈空说有,而无实用,在吾儒谓之死汉,在释氏谓之顽空。岂惟晋人之风流,虽宋人之理学,亦多有之矣。诚何益于事哉?又况并清谈而无之者乎![185]本体要虚,工夫要实;合着本体,方是工夫;做就工夫,无非本体。有见于虚,而无实工,谓之顽空;虽有工夫,而异于本体,谓之错用。不外于人伦日用而一毫不染,方是真空;动合乎无方无体而一物不遗,方为妙用。晋人之清虚,徒窥其体而无其用,谓之顽空,则并其体皆非矣。宋儒之格致,徒事于外而遗其内,是错用也,而亦何益之有哉?[186]不过董澐在为民办实事时,经常以道教方士的面目出现,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比如他为当地建造钟楼的目的就是为了“挽回风水”,丰年有余,为民治病:

盖五行之性,惟在均平,方得无事。……余恻然于此,虽以衰暮之年,欲为地方成此胜事。乃同信士胡瓒辈,礼请禅师法聚图之,积集众缘,铢积寸累,六年而始有成。[187]独耿耿于垂尽之年者,惟以民吾同胞,不忍地方生齿衰落。

戊子年建一钟楼,以挽回风水。今经六稔,果见军民稍乐,病者获痊,信非诬也。[188]而这显然是由董澐的“隐儒”性格和“道人”情趣决定的。

(第四节 附记:著述与刊本

董澐的著作现仍存于世的有《从吾道人语录》、《从吾道人诗稿》

及《湖海集》三种,现具述于下:

一、《从吾道人语录》

该书刻于董澐殁后的嘉靖十四年[189],原有单行本行于世,然现在我们所能见到却是附载于日本蓬佐文库珍藏的《王门宗旨》后的木刻本。据《名古屋市蓬佐文库汉籍分类目录》(1975年)载:

《王门宗旨》十四卷,《从吾道人语录》一卷, 《附录》(载阳明撰写的《从吾道人记》和《守岁诗序》二文)一卷,《云门录》(薛侃语录)一卷,十四册,明周汝登选,陶望龄订,万历十三年周氏自序[190],新安余懋孳校刊本。有尾阳内库印记,宽永六年(1705)买本。

但据笔者所知,现藏于国内图书馆的周汝登《王门宗旨》诸版本中,并未收录该书。而《四库全书总目》所记的《王门宗旨》亦仅为十四卷,此书“盖督学陈大绶之意,而汝登编次之。书成之后,陶望龄又为校定”[191],且每卷末尾皆录有参校者的姓名,如卷一○ 《绪山语抄》末尾记“山阴王应遴参校”几个字,而并无《从吾道人语录》、《附录》和《云门录》三卷。可见,所谓《王门宗旨》原本是十四卷、十一册,《从吾道人语录》等三卷是由后人添加上去的。

另据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六《王门宗旨序》云:

《王门宗旨》[192]者,录阳明先生语也。先生语难去取,而间有所择者,揭起要也。要语在论学,而奏疏行移等具存者,征学问之实用也。旨称宗者,明为千圣之嫡嗣也。数门人语附见,而概系之王门者,统于宗无二旨也。

然据陈大绶《王门宗旨叙》说:“首(阳明)先生语,次徐曰仁语,次王汝止、钱德洪语,而王汝中语终焉。”邹元标的《王门宗旨序》亦只提到徐爱、钱德洪、王畿和王艮四人。[193]说明《从吾道人语录》是没有被《王门宗旨》的原刻本收录的。但是若从《从吾道人语录》所记录的大量阳明语录(其中有不少语录未见于《传习录》)分析,并且再参证于周汝登序言所说的编辑方针,则可推知辑录《从吾道人语录》与汝登所言并不矛盾。后人也许正是据此才补入该书的。因《王门宗旨》由周汝登选、陶望龄订、陈大绶阅、余懋孳校梓,而《从吾道人语录》则由焦竑订,其余不变,所以估计是由对董澐相当推崇的焦竑补录的。

《四库全书》存目中仅载有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董从吾稿》一卷。提要称:

其集以诗与语录、杂文,共为一编,而附守仁和赠诸作,大抵皆暮年谈理之词也。卷末有其子榖《跋》,称尚有诗文若干卷未刻。盖讲学以后,转以早年之作,为不足存云。[194]又据宋慈抱《两浙著述考》载:

此书(指《从吾道人语录》)前卷有《从吾道人记》一篇及《守岁诗序》一篇,皆守仁所作。中分《日省录》九则、《求心录》六十则、《把卷录》六十一则。[195]后录则《题传习录序》 及古文四首。附录则阳明所和从吾道人西楼等作与邹东廓赠从吾道人诗。……见《海宁州志》,未见。[196]可知《董从吾稿》与《从吾道人语录》不是同一种书,前者似为《从吾道人语录》与下面所要叙述的《从吾道人诗稿》的合编本。然《两浙著述考》所说的《从吾道人语录》中的阳明诗和东廓诗,则并不载于蓬佐文库本,且前卷两篇记序亦被载于蓬佐文库本的附录中,后录中的古文四首,蓬佐文库本是三首。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董澐著作在当时曾有不同刊本流行于世。

二、《从吾道人诗稿》

董榖在撰于嘉靖十四年的《从吾道人语录跋》中说:

右语录一帙,不肖榖先子从吾府君手笔也。先子晚游先师阳明夫子之门,一变至道,默坐精思无间,昕夕有所得即书之,老益不倦。每语人曰: “本来面目,吾喜见之矣。”积久成数巨编,皆精神之会,性命之微也。榖甥徐来侍先子最久,与闻奥义,请捐赀入梓。顾浩繁重复,弗便检阅,因各掇数十条授之。……与四方同志者共此。又有《淘金录》、《自怡录》、《萝阴野录》并诗文若干卷,皆扶植世教者,俟续图之。[197]说明董澐所记语录原为“巨编”,数量相当之大,董榖因“顾浩繁重复,弗便检阅,因各掇数十条”,交于其外甥徐来刊行于世。

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董从吾稿》则谓:

同类推荐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刑场翻供

    刑场翻供

    王炼锋是执法者,受过科班训练,天天运用着法律和犯罪分子打交道,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法律之美。女人美,鲜花美,法律也美吗?是的,法律也美。任何事物进入了它的高级境界之后,就摆脱了枯燥和乏味,获得了自己独特的美感。数学公式在数学家眼里是美的,武器在士兵眼里是美的,甚至,一个成功的大手术在外科医生眼里也是美的。在优秀的法学家和司法者的眼里,法律和案例就不仅仅是刻板的条文和枯燥的案卷,而是精彩的艺术。
  • 寒门贵女

    寒门贵女

    【声明】1,推理是个精细活,袖手朗朗乾坤!一朝醒来,且禽兽不如!”*对话一:“那就不要说了。”“安馨,或有疏漏,力求合理,大婚一年依然有名无实,诸位看官若有高手,取而代之的狠辣果决,还请海涵。2,有推理,鬼怪杀…“我爱你。”真凶?是你!“…”神探?是我!懒散的表象,必有凶杀,未成年的少年们,你是否能让我安心?”“你是谁?”“但很重要。”“我是…”“长话短说。你又不是人,更因遭人嫉恨被陷害至死。”“你爱谁谁!”对话二:对话三:“不要逼迫我说出那三个字,不要当真,懦弱不在,本故事纯属虚构。太俗。3,喜欢本文,看透事情的本质,作者自然是极欢喜的,各位小主还请看文愉快,一纸休书休掉前世替嫁女紧追不舍的夫君。结局一对一,女强,一脚踢飞索命狼狗,喜欢的妞妥善收藏,好生安放,毒杀,不胜欢喜,天才的头脑,O(∩_∩)O当胸无点墨变成满腹经纶!“此事说来话长…”当愚昧无知变成绝世聪慧!当寒门贫女变成名动天下的天才!“哪三个字?”——奇案错综,不喜欢本文的,寻找最终的真相!试看她如何翻手风云,还请勿喷,右上角有叉,性格懦弱的寒门贫家女安馨代妹替嫁给年轻有为的富家少爷,轻轻一点,你也欢喜,诡谲离奇!密室杀,我也欢喜。”*“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多见于人与人,遭到夫君冷待,或人与动物
  • 我做盗墓贼那些年

    我做盗墓贼那些年

    一位故人的来访,带着主人公重游神话之地——千古神农架。炎帝神农氏的成名之地,中国最秘静的古林,传说最多的山脉,异兽出没最古怪的地方,上古奇书《黑暗传》,里面的秘密到底有多少!在神农架之中到底是谁在沉睡!一个盗墓者的传奇,一段倒斗人的故事,就这么惊悚的开始了!忍不住的尖叫,不自觉的发凉,够胆量就来这个盗墓的世界!
  • 聪明人从小就爱玩的500个侦探推理游戏

    聪明人从小就爱玩的500个侦探推理游戏

    本书收录了全世界500个顶级侦探推理故事,涵盖面广,包罗万象。以训练侦探迷们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按照观察能力、综合思维、创造思维、排除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迂回思维、空间思维、数理逻辑、科学思维十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展开推理,《聪明人从小就爱玩的500个侦探推理游戏》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剖析,最大限度地锻炼读者的各种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者的智商。
  •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这是一个帅大叔和可爱萝莉的故事】“嗯!”欧小夕弓身,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某男埋头在身上制造着朵朵红霞。“韩墨非,你干嘛哦?”欧小夕很莫名。“亲爱的老婆,我在服务你~”这个世界太坑爹了吧,她欧小夕才18岁,才刚开始她的大学生活,居然就要她结婚。而且对象居然还是那个让他屡屡出丑的变态大叔?上帝大叔真爱跟她开玩笑!!原本要来拒婚的韩墨非却在生日宴会上被这个莽莽撞撞的小丫头吸引。于是腹黑大叔开始阴谋阳谋,就是要把小丫头骗回家……片段一:“韩墨菲,我不跟你过了,我要跟欧彦晨说你欺负我,我要回家,呜呜呜呜。”某男汗颜,这样的情节,每天不知道要上演多少次........片段二:“亲爱的老婆,今天上课累不累啊。”一进门就开始献殷勤,欧小夕觉得不对劲。“韩墨菲你这几天都很奇怪哦。难道真的像若若说的一样,你要把我骗上床?”没有料到自己的小妻子会这样直接,某人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正想说什么,谁知道他的小妻子继续道“你帮我把作业做完,今晚我们一起睡觉觉,嘻嘻。”某男狂喜,拿起作业本,狂写,为了他的性福YY........【本文绝对宠文,一对一!放心跳坑吧!】
  • 滴血的刺刀(下卷)

    滴血的刺刀(下卷)

    被许大辉哄骗着在山林之中兜了大半日圈子的匪首张蛟,遭遇了清风寨唐氏兄弟和黄泽成、陆蕴轩等人的联手打击,罪恶的土匪头子最终在罗汉寺兵败身死,只有身为日本高级间谍的军师史思平侥幸脱逃。另一方面,进攻高安县城的日本军队面对中国守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日军指挥官使用了芥子气毒剂弹,中国守军阵地上顿时笼罩上了一层剧毒的烟雾。人员死伤殆尽。随着高安外围阵地的失守,死守了数日的高安县城最终陷落。六十军余部经激战后退守石鼓岭。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秦始皇尽管是一位暴君,但他也是统一中国的皇帝。没有他,中国的统一也许要推迟很多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理:中国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也许要推迟很多年,秦始皇不但是一个古代君主,也是一个古代著名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