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04

第4章 浙中王学形成与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4)

由于当时的学术中心在浙东,所以常有浙西学者跨江来求学的,如董澐、董榖父子乃王阳明的浙西高足,陈确、张履祥等为刘宗周的蕺山学派在浙西的主要传人。因此,尽管浙西在思想原创性上难以与浙东比肩,但在学术传承上,却仍有与浙东一脉相承的学派源流。仍以阳明学为例,除董澐父子外,尚有倾心阳明的许孚远、王宗沐以及为韩贞遗稿作序的余尚友等人。许孚远对浙西地区民风颓靡、学术潦倒的情形感触极深,而对好友绍兴人张元忭为中兴学术事业所做的努力则赞许备至,声称:“昨秋领教后,悬念殊深。吾乡习俗颓靡,朋友寥落,莫有甚于此时。如吾兄挺然卓立,迥出尘表,真弟所敬服,弟所倚赖也。”[119]余尚友曾自称是阳明的“浙西后学”[120]。故陶望龄代左景贤写的《潜学编序》称:“夫文成之后,驾其说以行浙之东西者多矣。”[121]又谓:“当正、嘉间……先生之教始于乡而盛于大江以西。”[122]此处所说的“大江”即钱塘江,然其谓“大江以西”乃取广义的“浙西”概念,包括安徽的宁国地区。

而若就广义的“浙西”概念而言,阳明学在浙西的传播也许并不亚于浙东。即使就狭义的“浙西”概念而言,阳明学在浙西也有不少传播的机会和影响广泛的活动。如王畿、罗汝芳等阳明以后的大师级人物都曾在浙西授业讲学[123],罗氏还著有《两浙游记》,其浙西弟子朱廷益则为他撰写过祭文。[124]而据《阳明年谱》记载,嘉靖十六年,阳明后学沈谧曾在秀水(今嘉兴)文湖建书院,祀阳明,“同志与祭天真者俱趋文湖,于今益盛”[125]。文中所说的“祭天真者”,即在杭州天真书院参与讲会活动的阳明学者。如果把天真书院的讲会活动也算作浙西的话,那么甚至可以说,阳明去世后的浙江学术中心,不在浙东,而在浙西[126],因为在嘉隆年间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阳明弟子们在浙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杭州的天真书院。

需指出的是,浙西讲学之风的兴起,浙东的王畿有莫大之功。

王畿及门弟子沈懋孝(生卒年不详),字幼贞,号晴峰,平湖人,隆庆二年进士,嘉靖四十四年从学于王畿。据沈懋孝《沈太史全集》

所收《洛诵编·水南徐先生当湖会语叙》载:“往嘉靖乙丑(四十四年),龙溪王先生尝止于陆与中之天心院,讲良知学脉,从游士数十百人。而水南徐君从焉。余时侍养家居,亦与其末从。”另据《沈太史全集》所收《石林蒉草·滴露轩藏书记》载,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来的五六年间,沈懋孝经常从王龙溪问学。又言及自己年方十二之时,曾拜见罗念庵、邹东廓。而赵大洲则为其馆师。据刘芳节称,沈懋孝受学于龙溪而青出于龙溪:“先生之学,实有渊源。

龙溪以姚江为蓝染,先生青出于龙溪。”[127]沈懋孝是浙西地区相当活跃的阳明学者,著名的东林党人赵南星、史孟麟、叶水盛等均出其门下。[128]浙西还有两位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袁了凡、丁宾,包括袁的父亲袁参坡,也是王畿的弟子。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改名黄,字坤义、坤甫,号了凡,吴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晚明流行一时的“功过格”的提倡者之一,其思想在明末清初影响颇大。丁宾(1543—1633),字礼原,号改亭,嘉善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王龙溪晚年的得意门生,尝编刻《王龙溪全集》。关于袁了凡、丁宾从学王龙溪一事,可参见袁了凡的《两行斋集》卷一四《光禄寺署丞清湖丁公行状》。王龙溪与浙西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从玉芝法聚、唐一庵、许敬庵以及后来的张杨园等人那里找到不少例证。[129]除此之外,包括王畿在内的阳明学者还在浙西地区创办了不少书院,举办过一系列有影响的讲会活动。笔者曾据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一书作过统计,其中较有影响的大概有以下几次:

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沈谧建书院于秀水县文湖(今属嘉兴市),祀阳明[130];嘉靖二十二年秋,顾应祥、唐一庵等结社于湖州岘山[131];嘉靖三十二年夏,罗念庵、邹东廓、唐一庵、王龙溪、唐荆川、方湛一等“携同学六七人”会于当湖(今嘉兴平湖)[132];嘉靖四十三春,王龙溪与李见罗会于武林金波园[133],有湖上浃旬之会;秋,复与万思默相会于武林[134];嘉靖四十四年,王龙溪赴嘉兴平湖,宿于陆与中之天心院,“讲良知学脉,从游士数十百人”[135];嘉靖四十五年秋,唐一庵、王龙溪、管南屏、王敬所、孙蒙泉、胡石川等聚会于杭州金波园,与会者达百余人[136];隆庆二年,王龙溪主讲于当湖之天心书院,与丁宾、陆云台等八人结为“天心会盟”[137];同年冬,王龙溪自云间趋过嘉禾(按:云间乃松江府之雅称,嘉禾乃嘉兴府之雅称),会于东溪山房,讲“愤乐之说”,后又应蔡春台之邀,赴姑苏,举竹堂会[138];隆庆三年,王龙溪应曾见台之约,趋会武林,举武林会,就王学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研讨[139];万历五年秋,王龙溪应邀“赴阳羡之会”[140] (按:阳羡乃宜兴之雅称);同年秋,邓定宇、张阳和、罗康洲聚会于杭州,与王龙溪论学[141];万历六年春,许敬庵、张阳和、赵瀔阳、罗康洲“聚会于武林西湖之上,论心谈道”[142]。万历七年,张居正毁天下书院,包括杭州天真书院在内的与王门讲学有关的诸多重要书院均在禁毁之列,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年春,王龙溪仍应约讲学于平湖,刘允玉、沈懋孝等185人与会[143];翌年,王龙溪又赴松江参加“云间之会”,后又与平湖人陆五台会“于嘉禾舟中”[144],畅讲佛学。

由此可见,王畿可谓浙西阳明学的主要传播者和教授师。故此,光绪年间修《嘉善县志》,编入《龙溪王畿会籍记》,以凸显其对浙西阳明学的传播与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是合情合理的。值得深思的是,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王畿只在浙东地区参与过两次讲会活动,即隆庆四年周海门侍坐的“剡中讲会”,事见《东越证学录》卷五《剡中会语》[145],及万历二年与张阳和一起主讲的越中“云门会”和“天柱会”,事见《龙溪会语》卷六《书同心册后语》、《天山问答》。[146]然同一时期,他在浙西地区的讲学活动则明显增多,称得上是当时活跃于浙西学术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这固然与其当时安家杭州金波园、来往浙西地区比较方便有一定关系。但同样安家杭州钱王祠的钱绪山,为什么就没有像王龙溪那样积极参与浙西地区的讲学活动呢?这就不能不从钱、王二人的思想性格、工作职责以及当时两浙地区的思想环境中去寻找原因(详见本书第6章)。

尽管阳明学经过王畿等人的努力在浙西地区得到了巨大发展,但这并没有改变浙西地区的学术传统和风格。因此,浙西地区对阳明学的抨击,仍要大大超过浙东地区。从学术风格上说,“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147]。“贵专家”者注重于某一门学问中的卓然成就[148],如哲学家王守仁、刘宗周,史学家全祖望、章学诚,经学家黄宗炎、万斯大[149],历算学家黄百家、黄炳垕,文学家李邺嗣、郑梁[150],以至近代大文豪鲁迅及教育家蔡元培等;而“尚博雅”者则崇尚博学,于学无所不窥,不讲究自立门户,从顾炎武到章太炎[151]、王国维,再到当代学术大师钱钟书、钱穆等,都有此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浙东的风格是古典的,而浙西的风格是浪漫的;浙东的凝重厚实正好可以与浙西的时尚博雅形成比照。若从学术分类上看,则可以说“浙西讲经学,浙东重史学”[152] (顾炎武说“经学即理学”,故此处经学又可理解为理学);浙东是阳明学的发源地,而浙西是甘泉学的重镇[153],甚至可谓浙东宗心学[154],而浙西讲理学(章学诚所谓“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即由此而来)。而且浙东心学能与浙东史学在经世致用的基础上并行不悖[155],而浙西理学则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浙西经学合二为一。钱穆说:“永嘉不讳言功利,姚江力排功利而言良知,然从事于功利者每借良知为藉口。惟谨受朱子之所谓义理,则显与功利背驰。而言良知者,根极归趣亦无以自外焉。”[156]这的确道出了永嘉事功之学与阳明良知之学的某种内在联系。而浙西的吕留良、陆陇其、陆世仪、张履祥等人则谨守朱学,故与浙东之学相抵牾。陶望龄曾说过:“盖道无域而言有方,圣人见其同,儒者标其异故也。”[157]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言”,而所谓“言”,除指话语环境外,还应包括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这是学术思想发展无法回避的“软”环境。浙东与浙西在学术思想上的同异关系,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软环境之上。阳明学虽产生于浙江,但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却并不顺畅,且不说朱子学和甘泉学占主导地位的浙西地区,即使有着心学传统的浙东地区,也经常会面临来自其“内部”的干扰和纠缠,如温、台地区的学人对宁、绍地区王学中坚的批评与修正。对此,我们将在本书第2章中作展开讨论。

(第三节 “浙学”的建构与浙中王学的分疏

一、浙中王学的渊源通过前两节的考察,使我们对王学与“浙学”的关系及其在浙东与浙西的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缘环境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去需要分析的是浙中王学的学缘关系。而要阐释浙中王学的学缘关系,就必须先梳理一下近世以来的“浙学”学脉。

实际上,自宋代以后,浙江尤其是浙东学人就十分注重对学谱抑或学脉的建构,如谢铎的《续伊洛渊源录》、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刘宗周的《皇明道统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万斯同的《儒林宗派》等。如果说这些都是关涉中国学术史整体的学脉之建构,那么有关区域性学脉的建构,我们照样能举出不少例证。早在明嘉靖时期,就有金贲亨的《台学渊流》。到了清代,董玚、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的学脉传承意识更加浓重。其中刘宗周的弟子董玚有《越中学脉记》,全祖望则在宁波开始了有目的的梳理浙东学术的工作,而章学诚不仅撰成《浙东学术》一文,而且以倾心史学、偏重浙东的地域文化情结,与乾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浙西经学相抗衡。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梳理“浙学”学脉的重要依据。

具体地说,秦汉以前的浙江学术在整个中华学术史上显得较为单薄、不成气候。东汉以降,中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浙江学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传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以“实事疾妄”为治学宗旨的东汉王充)和独具风格的学术流派(如陈隋时期由智大师开创的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思想宗旨的佛教天台宗),不过这些在不少学者眼里都只能算作“浙学”的萌芽期。[158] “浙学”的真正形成,当在北宋,南宋以后趋于繁荣,明清时期则可谓“浙学”的鼎盛期。

北宋中期的庆历、皇祐年间,浙江学术与北方传来的理学发生了首次碰撞。这一时期的浙江地区先有以明州“杨杜五子”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与理学先驱之一的胡瑗及其“湖学”在学术和教育上互相呼应,继有永嘉学者林石等人对“湖学”的积极追随和传播。正是由于后者的努力,才在很大程度上为稍后“洛学”、“关学”在永嘉地区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然把理学思潮全面而广泛地引入浙江的,却是继林石等人而起的“永嘉九先生”。他们是“洛学”、“关学”在浙江的主要传播者。由于九先生在接受“洛学”的同时,还受到“关学”甚至王安石“新学”的影响,加之浙东地区原本就有的十分浓厚的求实致用学风,所以使得“永嘉九先生”并不满足于对师说的简单因袭和传承,而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与正统“洛学”的明显差异。他们的这种既传承师说又不拘泥师说,既传播一学又不局限一学的学术理念,对后世“浙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南宋乃至明清时期浙江地区各种学术思想的蜂拥而起,以及呈现于诸学说之中的“枝叶日繁,流派日广”[159]的繁荣景象,均导源于此。

南宋中期,“浙学”进入全盛阶段,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如温州地区有“郑氏之学”、“平阳之学”、“永嘉事功之学”,婺州地区有“吕学”、“永康之学”、唐氏“经制之学”,明州地区有“四明之学”等。[160]这些“浙学”之分支与理学的关系,可谓形态各异,质地纷呈。它们有的受到理学思潮的影响,有的成为理学的主要派别,有的则以强烈的反理学姿态崭露头角。因此这一时期的“浙学”与理学之间所呈现出的是既全面融合又互相冲突的局面,而且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甚至影响了“浙学”在元代及明初的走向。

这就是,一方面那些一度与理学分庭抗礼的学派在南宋后期走向衰微,使得“浙学”在总体上呈现出向理学尤其是逐渐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全面回归的态势,以至在众多的朱子后学中,不少所谓“醇正”的支流都出现在浙中。诚如全祖望所言:“晦庵生平不喜浙学,而端平以后,闽中、江右诸弟子,支离、舛戾、固陋无不有之,其能中振之者,北山师弟为一支,东发为一支,皆浙产也,其亦足以报先正惓惓浙学之意也夫!”[161]所谓“北山一支”,是指南宋后期至元初兴起于婺州地区的“金华朱学”,又称“北山四先生”。

因其较多地保留了正统朱学的色彩,故被后世视为朱学嫡脉、理学正宗。所谓“东发一支”,是指慈溪学者黄震及其门人,他们既是宋末朱学在浙东地区的主要传人,又以修正程朱理学而著称。然无论“北山”还是“东发”,在传承程朱之学的同时,又都显示出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是:第一,不专注性理空谈,比较重视实际,这显然是受“浙学”求实致用传统学风影响的结果;第二,具有较强烈的疑经倾向;第三,在与陆学的关系上,虽不像同期以吴澄为代表的江西朱学那样主张“和会朱陆”,但在一些方面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心学的影响。除了金华朱学和东发之学外,在南宋后期,永嘉地区的学者也逐渐背离了叶适的事功之学,而走上了追随程朱理学的道路。如这一时期永嘉最著名的两位学者叶味道和陈埴,都先后接受了朱学,并以积极传播朱学为己任。[162]另一方面,活跃于明州地区的“四明四先生”却高举“陆学”的旗帜,与程朱之学相抗衡。四先生虽总体上都属心学之范畴,但对心学的理解和发挥则存有差异,由此而显示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特质。如杨简公开引进佛家思想,并把心学进一步推向极端化的“唯我论”路径;袁燮积极吸收婺州、温州等地的事功之学,侧重于政治伦理的挖掘与发挥,而把心学向“笃实”的方向引进;舒麟在竭力调和朱、陆学说的同时,将玄虚的心学移向平实的日常生活;沈焕则“辨论古今”,力求心学能开物成务,已初显出心学化之史学的思维向度。从心学演变的轨迹看,四先生不仅运用各自的影响力把浙江心学朝着不同的方向引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王阳明对心学的全面而彻底的改造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明中后期浙中王学的兴起与展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南宋“浙学”发展过程中,吕祖谦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类推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热门推荐
  • 职场麻辣烫

    职场麻辣烫

    选录了《鲜花的功劳》、《傻孩子》、《山穷水尽卖自己》、《人生不是演习》、《错的是一味地行走》、《遭遇搅局》、《关照》、《漏水的勺子能舀大鱼》、《模拟应聘》、《招聘条件》、《重金悬赏》、《特殊人才》、《一路贵人》、《不一样的砝码》、《生命的撞音》、《诱惑》、《做一回经理》、《云姐的秘密》等近百篇关于职场的微型小说。
  • 异界之机战天下

    异界之机战天下

    罗德,一个普通的宅男,爱吹牛,爱打游戏,却不料意外收获一台神秘的机甲,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世神”之路!来到异界大陆,他凭借发明机甲的逆天技能成为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而面对国家与国家、贵族与平民之间血腥而残酷争斗,他又该如何逆转乾坤...
  • 女生爱臭美

    女生爱臭美

    如果你天生丽质,那是你的幸运。如果你生而不美,同样也是蝣的幸运。因为,上帝认为你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同一样东西或者同一件事情,这个人看是美的,那个人看则不美;小时候看是美的,长大了看就不美。父母牢牢记得孩子的前程,却单单忘记了他(她)还是一个孩子!属于孩子的应该是欢乐与自由,而不是沉重的荣誉!时装表演注重的是服装的展示,而风采展示需要展示的不单是服装,更多的是展示当代少年的精神风貌。我们喜欢拍艺术照,是想把最美的地方展示出来。每个人在展示美的时候,也让别人获得了美的享受。容貌通过一次手术,就可以变得美若天仙。但心灵却需要长时间的陶冶,才能变得完美无瑕。
  • 魔王毒妃

    魔王毒妃

    她原本是人人闻风丧胆的头号杀手,冷情冷心掩不住万千风华。友情的叛变与人性的扭曲却让她惨遭毒手。一朝穿越,她成了封国的长公主——陆璃。陆璃——凶狠残毒冷血无情的代名词,每一个认识她的人只对她抱有两种情感:憎恶或者惧怕。清醒过来,却发现自己被麻绳捆绑着,凤冠霞帔,嫁衣殷红如焰火,正被陆璃的妹妹送上花轿,要代替她嫁给轩辕国的“魔鬼王爷”。“魔鬼王爷”轩辕凌,传闻中貌若钟馗,性如修罗,每夜都要吸食人血,所有送至他府上的女人,都只有一个下场——死。唇角微扬,一双如水般潋滟的星眸中闪现着凌人的冷光,倾城的笑容中藏着迫人的寒意,“很好,狠毒公主与魔鬼王爷正好相配呢!”那个人人见而厌之的长公主,却在一夕之间绽放着让人忍不住仰视的灼目光华。恶毒的皇后,妒忌的妹妹,懦弱的父王,邪肆阴狠的神秘男子,所有光彩王室背后的阴暗都承载在她身上。既然不再是曾经的那个陆璃,那么,请你们献上最宝贵的东西来祭奠死去的陆璃吧!……一点一点的接触,却让彼此深入了解。原来,貌若钟馗的魔鬼王爷有着俊美无双的容颜,残忍狠毒的郡国公主有着无法遮掩的耀眼光芒。那么,所有妄图伤害或染指她(他)的人,通通把命留下吧!*************************************精彩片段**********************************大婚之夜,红烛摇曳,原本该是满室的旖旎,柔软宽大的床上却正在上演着没有硝烟的战争。风声夹杂着凛冽的杀气,同样一袭红衫的两个人眼中却没有欲望,只有寒冷。轩辕凌将手扣在纤细光滑的脖颈上,居高临下的看着面前足以倾城的容颜,“你真的是那个无知愚蠢的草包公主?”怀疑的语气中却有兴味一闪而过。话音落下,一阵风声,两人的姿势却完全颠倒过来。“王爷夫君对妾身做足了调查呢,妾身确实就是那个狠毒的草包公主,不知王爷对这骑乘式满不满意。”手中的匕首划过一道亮光,紧贴着男人的小腹,陆璃微微一笑。一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决,却以王爷移步书房为终结,看着桌案上关于郡国公主的资料,轩辕凌峻冷的容颜上闪过邪魅的笑意,“陆璃,我对你有兴趣了,那就好好成为本王的王妃吧!”……诡异阴森的石室内,轩辕凌打开机关,气力尽失,却依然凭己之力承受住所有伤害,唇边溢出一丝鲜血,冲着那抹深深刻在心底的身影大吼:“快给本王滚出去!”
  • 坠入凡尘的星星

    坠入凡尘的星星

    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荒野地发现了她,那时候她看起来生命垂危,可是不一会就不可思议地恢复了体力,之后就一直跟着我;她不知道吃东西要付钱;她对周围的事物显示出十足的好奇;她有超乎寻常的听力和感觉;她酒量奇大,自称不会猜拳却从没有输过;她不知道天高地厚和人心险恶;她记忆力超群,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越来越聪明;她喜欢凑热闹,参加陌生人的婚礼;她喜欢现炒现卖而且似模似样;她像小孩子一样单纯而且爱和小孩子玩耍;她对我相当依恋而且很喜欢我;她喜欢观察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心理和社会现象;她热爱阳光、自然和一些诸如境界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她越来越显示出超乎寻常的逻辑归纳、演绎推理、综合分析等思维能力;她莫名其妙就会开车,她会不知道多少国语言,她的知识似乎呈爆发式增长,她身手非凡,从狂奔的汽车前将我救出……她是何方神圣?她不愿意告诉我,可是她现在成了我的恋人。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进退博弈

    进退博弈

    进退之间方显英雄本色,博弈之道尽现历史风云。
  • 极品帝妃:废材庶女太嚣张

    极品帝妃:废材庶女太嚣张

    前世新婚夜被情敌剔骨而亡,每世活不过二十,有仇必报的她王者归来,灭渣男渣女。当废材觉醒,身负上古神女之力,锋芒无人能敌。天界太子“要么进地狱,要么屈服”战神帝君:“一路杀戮,弃尽我所有扭转你的天命。”鬼君:“十万冤魂只为祭奠你”昔日惊艳六界的龙公主华丽归来,引动天上地下翻云覆雨,长达千年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拯救炮灰女配

    拯救炮灰女配

    造孽太多,结果每一世都不得善终。重新经历每一世,陆向东发现自己每一世都栽在女人手上!然后他发觉作为唯一楠竹的自己弥补的方式是——拯救炮灰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