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05

第5章 浙中王学形成与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5)

他与陈亮、朱熹、张栻、陆九渊等讲学论道、往复辩难,共同营造了浙中良好的学术氛围。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吕祖谦牵头的一次朱、陆之学交流辩难的大聚会。吕学有兼摄朱、陆之特点。其融入朱学的基本情形,大致可分为二:一传于金华,一入于宁波。前者经“北山四先生”而至明初宋濂、王袆、方孝孺,后者经王应鳞、胡三省而至明初郑真。而其融入陆学的基本脉络,则可从“四明四先生”那里找到衍变的轨迹。四先生与吕氏兄弟的关系均甚为密切,他们的心学理念与其说是直接传承于江西陆学,倒不如说是通过吕学而与陆学相链接。从这一意义上说,浙东心学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整合了浙东史学的思想因子。盖“浙学”之初兴实由经而入史,及其衰也,又往往由史而入文;而心学之兴盛,则实开其中兴之局面矣。

浙东心学之流脉,除四明一支外,尚有流于淳安的一支。然无论四明还是淳安,在其各自最初的代表人物袁甫与钱时那里,均具有融会心学与史学的思想倾向。而这两支心学派的末流,却大都有致虚意多、致实力少的征兆,未免流于空疏虚狂之弊。故其传习者虽众多,而其有思想成就者盖鲜。元代赵偕私淑杨简而致心学派之中兴,由是亦接其传而入于明初。然就心学派而言,其时未有堪与宋濂、王袆之学术成就相比肩者,故自南宋而至明,心学派之传承实不如史学派之盛。如元明之际相继涌现于婺州地区的邓牧、许谦、宋濂、王袆、胡翰等一批著名学者,都具有鲜明的史学诉求。[163]二、浙中王学的流脉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学说,便产生于宋代以来浙东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邵廷采说:“浙东承金华数君子后,名儒接出;正德、嘉靖之际,道统萃于阳明。”[164]尽管阳明心学具有很大的原创性,与南宋浙东心学派之间并无任何可以考索的师承渊源关系,但就学术精神的本质方面而言,王学之起亦可谓承浙东心学派之余晖,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亦可视之为浙东心学派的复兴。阳明以后,浙江学术基本上是由王学或同属心学系统的湛学一统天下,然其走向在浙东与浙西又有不同之路径,因而便有了不同之流脉。

浙东王学,又可细分为王学激进派(《四库全书总目》称“姚江纵恣之派”)、王学稳健派和王学修正派。激进派有王畿、万表、周汝登及陶望龄、陶奭龄等,浙西的董澐父子、管志道[165],甚至袁璜亦属此派。其时“俗学宗传注,王学宗‘四无’”[166],而“四无”说的首创者王畿,不仅在浙东地区讲学传道,而且还在浙西地区广受门徒,就连张履祥也对他的人格魅力赞叹不已。[167]故该派的辐射力由浙东而至浙西,影响力由哲学而及文学。稳健派有徐爱、季本、钱德洪、孙应奎、程松溪、王宗沐等。[168]其中永康人程松溪“早受文成之教,晚及湛翁之门”,“用功有实地”,而与乡里先哲陈亮相接续。[169]修正派有黄绾、张元忭、刘宗周、潘平格[170]、陈确、黄宗羲、毛奇龄、邵廷采等[171],其中除陈确属浙西籍外,多为浙东籍。

该派的特点是立足于阳明而批判王学末流,进而修正阳明本身,使心学化的史学实学倾向更趋凸显。[172]他们批判王学末流的武器不是朱学,而多为浙东固有的实学之传统[173];其“务崇躬行,砥实践”,较之稳健派又有“更多发明”[174]。

浙西可分为湛王折中派和王学反对派。湛王折中派有蔡汝楠、唐枢、钱薇、许孚远等。这些人组成了甘泉学派在浙西的重要分支,使岭南心学与浙中心学相融合[175],并通过甘泉学而与程朱理学相链接。[176]王学反对派又可分为两支:一支是刘宗周在浙西的传人如张履祥、吕留良、陈确等。该派与湛王折中派联系紧密。

刘宗周由长兴丁元荐从许孚远游,“侍杖屦才月余,终身守师说不变”,遂致“不沿良知而揭慎独”[177]。另一支是站在朱学立场上批判王学的陆陇其、陆世仪等。[178]比较而言,刘宗周的传人大都由王学摄取朱学,故对阳明本人多有肯定;而陆陇其等人则立足于朱学,不仅批判阳明后学,而且直击阳明本人。

到了清代的康乾年间,阳明心学的发展虽严重受挫,但并非就销声匿迹了。其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康雍期。这一时期,尽管朝廷提倡程朱理学,但以江浙为中心的在野士人却以其他学说与之相抗衡。他们或者在尊崇朱学的同时标榜汉学,如浙西士人;或者在推崇王学的前提下凸显史学,如浙东诸子。相比之下,以史学加王学的浙东之抵抗力要超过以汉学加朱学的浙西。浙西因紧靠当时的汉学兴盛地吴、皖,又有朱学及其变异湛学的地缘学背景,所以是在尊崇朱学的前提下标榜汉学。二是乾嘉期。这一时期,汉学已在吴中完全取代宋学,催生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汉学。然在浙东,取代宋学的则是与王学有着亲缘关系的史学尤其是“当代史”。而此时的浙西已日渐消沉,无论在汉学还是史学上都无太多建树,更勿言朱学抑或王学。

有意思的是,浙中王门所出现的分流与泰州王门的分派极为相似。王艮以后的泰州王门可分为三类:一是以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为代表的世俗派或称游侠派[179];一是以王栋、耿定向、方学渐为代表的中行派或称务实派;一是以王襞、邓豁渠、邓以为代表的异端派或称自然派。[180]浙中王门中虽无明显的世俗化思潮,但却存有鲜明的中行化与异端化倾向。前者以钱德洪、季本、蔡汝楠、张元忭、许孚远等为代表,后者以王畿、董澐、周汝登、管志道、二陶等为代表。后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浙中尤其是浙西吴下地区,还出现了政治化与逐利化的趋势。前者遂发展出以东林学派及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思潮,而后者则成为众多浙商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论武器。至于王学世俗化的倾向,应该说与江右王学有很大关系。江右王学的特点之一,即是与乡村宗法社会、家族血缘关系以及其中的道德教化和庶民教育等联系得特别紧密。而宗法家族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世俗社会的构成要素或有机组成部分,于是道德教化和庶民教育便成了江右王学家的重要诉求之一。此即何以颜山农、何心隐、罗近溪等泰州王门中的世俗化代表人物皆产于江右的原因之一。当然,浙中也有较为严密的宗法家族制传统,但与江右相比,其势力显然要薄弱得多,尤其在较为发达的浙西、宁绍地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原有的宗法家族制社会已被肢解得遍体鳞伤。故此,浙西的管志道虽与颜钧、何心隐同被黄宗羲视为泰州之传人,但却猛烈抨击后者道:“今之时,晦庵之学既为阳明所掩,阳明之学又为颜、何等所蔽。执杨墨之公案以攻佛老,真如螳螂拒辙;通释老之心法以入圣学,将又不龙不蛇。专倚儒宗,必藏名利之根而不反于性命;旁求禅理,仍长虚狂之见而反遗其庸德。”[181]再有,虽浙中、泰州之王门皆有“异端派”,但浙中属于“圆融”、“高远”式的“异端派”,而泰州属于低俗、平民式的“异端派”;浙中使王学进一步走向精致化和“三教混一”化[182],而泰州则使王学更加世俗化和宗法家族化,从而使王学在“形而上”与“行而下”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概而言之,阳明以后的浙江学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浙东心学从修正王学而走向实学与史学,而浙西心学则是从折中王、湛而走向朱学与经学[183];二是越靠近吴地,朱学的影响力就越大,吴中东林学派虽亦有调和朱、王之倾向,但较之浙西的王、湛折中论者,在王学倾向上已大为逊色[184];三是作为介于浙东、浙西间的关键性人物刘宗周,影响力曾横跨钱江两岸[185],其弟子黄宗羲之门人亦是“遍于浙东西”[186],二人对提升浙西的学术品味功不可没;四是杭州作为浙东之学与浙西之学的缓冲地,是两边学者聚会讲学的重要场所,故在学术性格上,浙东学风与浙西学风兼而有之;五是如果说明代以后的“吴学”是以放弃宋学而返诸汉学为趣向,“皖学”是以宋、汉同弃而寻归传统儒学为诉求[187],那么“浙学”

便可以说是以明学为基点而融会宋学与汉学。这便是笔者在对汉唐以后“浙学”之基本定位的基础上,对建构明代浙中王学所预设的总体框架。

【注释】

[1]如《陈确集》载:“秦望于越山为最高,虽越人好游者鲜能登之。”(27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秦望山在绍兴,故此处所谓“越”皆指绍兴。黄宗羲曰:“文成(指王阳明)征思、田,先生(指钱绪山)与龙溪居守越中书院”(《明儒学案》,2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所谓越中书院,指的是绍兴府内的书院。不过亦有例外,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嘉靖辛丑科,词林二宗伯,一为乌程(今嘉兴桐乡)董浔阳份,一为华亭(今上海松江)陆平原树声;吴、越接壤,相去不三舍。”(3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这里所说的“越”,便大致是指包括浙西在内的整个浙江地区。

[2]黄震在谈及朱熹门人之分布时说:“如闽中则……浙中则叶味道、潘子善、黄子洪,皆号高第。”(《黄氏日抄》卷四〇《读勉斋先生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全祖望说:“若东瓯,允宜属之浙中者也。”(《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18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此“浙中”,即泛指浙江,包括浙东和浙西。故查继佐(1601—1676)为浙西海宁人,而徐 《词苑丛谈》则曰:“浙中查伊璜妙解音律,其家姬柔些尤擅绝一时。”(卷九《纪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因此,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的“浙中王门”,实可谓“浙江王门”。又,浙江又称“两浙”,如郭汝霖说:“若两浙者,是东南之钜丽藩也。”(《石泉山房文集》卷八《赠羽泉刘公督抚两浙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一二九,496页)而所谓“两浙”,即以钱塘江为界的浙东与浙西。

[3]《黄宗羲全集》第6册,372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995。

[4]浙东事功学说又可作进一步细分:“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莽抡魁。”(《黄宗羲全集》第5册,213页)而金华之婺学,亦与永嘉、永康“相互讨论,臭味契合,东莱尤能并包一切”(同上书,356页)。说明浙东事功学说,广义地说可包括三个流派,即永康功利之学、永嘉经制之学和金华性命之学。然“陈氏(亮)先事功,唐氏(仲友)尚经制,吕氏(祖谦)善性理,三家者,惟吕氏为得其宗而独传”(《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六《送曹顺甫序》,《四部丛刊初编》本)。故兼采心与理、调和道与史的吕氏之学,遂成为影响浙东学术演化的源头活水。

[5]以“浙学”代指“陈学”,实始于朱熹,其谓:“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朱子语类》卷一二三,29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此“浙学”即指陈亮功利之学。清道光末年夏炘撰《述朱质疑》曰:“朱子提举浙东一年,与浙人往来,深知浙学之弊,故《年谱》于淳熙十一年下,大书‘力辨浙学之非’六字。浙学不仅(吕)子约、(潘)叔昌诸公,永康、永嘉皆在其内,此亦必是果斋之原也。……且陈学即浙学也,浙学之坏,实由于同甫,乃必出同甫于浙学之外,诚不识王(白田)意之所在。”(卷五《与朱福堂博士论年谱书》)可见,即使在南宋浙东事功学的范围内,“浙学”一词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者仅指“陈学”,而广义者则涵盖东莱、永嘉、永康诸学派。不惟“浙学”,清人言“浙东学派”,也一样模糊不清。所以何炳松认为,全祖望“对浙东学派有时叫他为‘浙学’,有时又叫他为‘婺学’,有时又叫他为‘永嘉之学’,没有一定的地点和名称”(何炳松《浙东学派渊源》,1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是符合实际的。

[6]其实,叶适称北宋宁海学者罗适(1029—1101)是“浙学先河”、“理学先声”(原话出处不清),就已经隐含了把宋代整个浙江地区的学术统称为“浙学”的意向。吴光认为:“如果说,宋元学者眼中的‘浙学’仅限于金华、温州地区的‘婺学’与‘永嘉永康之学’的话,那么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全祖望已经将‘浙学’的领域延伸到宁波、绍兴等大浙东甚至包括了浙西地区,而且所包含的学术流派也不限于‘婺学’与‘永嘉、永康之学’,而且包括了‘庆历五先生’、‘甬上四先生’以及姚江学派与蕺山学派了。以至清代乾隆时期的章学诚,则在区分‘浙西之学’与‘浙东之学’并强调‘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的同时,已经蕴涵着大‘浙学’的观念了。”(《简论“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精神》,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 (4))吴先生对“浙学”有“小浙东”与“大浙东”之分的解读,甚为精到,然说黄宗羲、全祖望的“浙学”概念“甚至包括了浙西地区”,以及章学诚“已经蕴涵着大‘浙学’的观念”的说法,则笔者不敢苟同(详见后述)。

[7]刘鳞长,字孟龙,号乾所,福建晋江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南京户部郎中。刘宗周对其很是推崇,尝于崇祯十四年(1641)作《答刘乾所学宪》曰:“领大教极足开我固陋之见于高明,所见尽是无疑。……读来教旷若发矇矣。”

(《刘子全书及遗编》卷一九,355页,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而《浙学宗传》已于此前三年刊刻,故刘宗周极有可能读过此书,并且还认同刘鳞长的编纂方针。或者可以这么说:刘鳞长以心学为宗的“浙学”概念,也许受到过大儒刘宗周的某种影响。

[8]全书共收录宋明时期的浙江学者41人,其中有6位是浙西人,即张九成、康邵、邵经邦、郑晓、许孚远和陈龙正。

[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一一一,2~4页。

[10]《四库全书总目》,5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蔡汝楠父亲蔡玘(字玉卿,号夷轩),尝“游甘泉(湛若水)翁门,序《新论》、《心性图》(皆甘泉所撰),甚有期许。继而门人陆元静谈阳明翁之学,喜甚,欲买舟入越(指绍兴),会闻两广行,未果。日取其(指阳明)书沉浸之,而命汝楠卒业于天真(指杭州天真书院)”(《东廓邹先生遗稿》卷一三《延平府同知封中宪大夫夷轩蔡公墓碑》,民国十五年胡庆道重印本)。故汝楠之学有折中王湛之倾向。

[12]《自知堂集》卷二〇《致张按察使浮峰先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九七,702页。

[13]《自知堂集》卷一八《致孙蒙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671~672页。

[14]胡瑗曾被范仲淹聘为苏州教授,后又应滕宗谅之邀出任湖州教授,其教遂“行苏、湖之中”,时人称其“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黄宗羲全集》第3册,57页)。因此,此“湖学”非指湖州之学,而是指胡瑗在苏、湖地区所开展的讲学活动及其所创设的“经义”与“治事”相结合的“苏湖教法”。是故欧阳修《胡先生墓表》云:“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欧阳修全集》,178页,北京,中国书店,1986)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亦称:“在湖学时,福唐刘彝往从之,称为高弟。”(《黄宗羲全集》第3册,56页)

[15]《黄宗羲全集》第3册,314页。

[16]《黄宗羲全集》第4册,405页。

[17]《黄宗羲全集》第6册,215页。

[18]《黄宗羲全集》第6册,394页。

[19]《黄宗羲全集》第5册,215页。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热门推荐
  • 李嘉诚财与智的哲学

    李嘉诚财与智的哲学

    本书内容包括:学识与才智的哲学、让利与得利的哲学、信誉与财路的哲学、远见与短视的哲学、时机与眼光的哲学、原则与价值的哲学、用人与财智的哲学、“舍”与“得”的哲学。
  • 九心传说

    九心传说

    突然,在那深洞的中心,一点白光骤然亮起,而也就瞬间的功夫,一个大大的乳白色光球便从那深黑的洞口中脱出,向着脚下的大地飞射而来。“哇,我的女神啊,这、这,神怒了,这是神罚!”也不知是谁,突然出声打破这长久而凝重的沉寂。“神罚?”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忆轩吟

    忆轩吟

    她一个性格古怪,喜欢安静的新时代女性。难得的渡假期却让她来到了异时空。作为富商之女却有一身武艺。美字对她而言以没有意义。树下巧遇心动的姻缘。她为他去书院念书。她为他放弃女儿装只为能……
  • 心灵鸡汤大全集(超值金版)

    心灵鸡汤大全集(超值金版)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许多风景我们无法亲自体验,有许多路途我们无法一一走过,有许多人我们无法相识相知,有许多情感我们无法细细体会。然而,当你手捧这本书的时候,会马上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拥有一份意外的收获,它将帮助你在古今中外的时空隧道里任意驰骋,在人生情感的喜怒哀乐里信步徜徉。关于幸福、关于快乐、关于成功、关于爱情、关于婚姻等等话题,本书里每一篇美文向你娓娓道来。点点滴滴的哲理感悟与情感体验,清新、温暖、隽永。它们就像一道道穿透忧伤的阳光,悄无声息地温暖着你我的心房。你的心灵因此而更加朗润,你的生活因此而更加幸福,你的人生因此而更加成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洪荒之我为准提

    重生洪荒之我为准提

    一个平凡的小和尚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传说中的洪荒时期,更加出奇的是穿越后的他竟然是西方教也就是后来的佛教两位始祖之一的准提道人。那么拥有现代人意识的准提将会有怎样的一番经历呢,他还会和传说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德行么?O(∩_∩)O~
  • 契约:难驯撒旦总裁(完)

    契约:难驯撒旦总裁(完)

    ★★本文简介:她被叔叔设计,跑错了楼层,认错了对象,没胆看对方长什么样,情急之下,她不小心穿了他的衣服逃离酒店。第二次见面,她为了一个星期之内凑足十万块学费再次卯上他。“取悦我,否则,十万块马上收回。”他对着她嗤笑出声,眸中含着浓浓的讥讽。第三次见面,他如撒旦般拿出契约书,笑得一脸妖孽:“签了它,否则,你叔叔的公司将会倾刻破产。”最终她只能选择成为他的地下情人,陪他一起堕落进无底的深渊。★★推荐本人完结文:http://m.pgsk.com/a/111028/《别惹八岁娘子(全本)》http://m.pgsk.com/a/103111/《魅诱宠妃(全本)》http://m.pgsk.com/a/196805/《狼妾:新妃不安分(全本)》http://m.pgsk.com/a/137926/《吻你上了瘾(全本)》http://m.pgsk.com/a/224827/《穿越:爱妃18岁(全本)》http://m.pgsk.com/a/110335/《冲喜:小妾戏王爷(全本)》http://m.pgsk.com/a/183715/《穿越:八岁小新娘(全本)》
  • 倾世红颜:帝后太嚣张

    倾世红颜:帝后太嚣张

    明眸皓齿,国色天香,传说中丑如夜叉的女子竟是这般貌美!阅尽无数美女的冷峻帝王,难以自持,蠢蠢欲动。她威胁道“上官谦,你敢碰我,我让你赔上性命和江山!”他却勾唇而笑:“朕相信你有这本事,不过——朕还是要碰你。”衣衫尽落,她羞愤而落泪,心中发誓要将这个男人千刀万剐!
  • 王爷太霸道:失宠罪妃要出逃

    王爷太霸道:失宠罪妃要出逃

    对她冷嘲热讽,她忍了,说她水性扬花勾引太子诱惑王爷,她也忍了,对她动用私刑?——也忍!她一忍再忍,可是她们却步步相逼取她性命。好!既然这般活不下去,那就斗吧!她就要得到太子的心,她不介意绝世毒立攻于心计,她要坐上权利的巅峰!这世上谁也拦不住她!除了,那个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