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21

第21章 浙中王门学派的早期型态(2)

除了参与政治(详见后述)、“静专”学问外,成天下之大道,徐爱还有一大爱好,有弗宜者乎?[59]“求道”就是要“致虚”、“致一”,就是仙游乐学。他认为,“世之瞢然訾议”阳明之学者,就是要“反之本心”以全“五伦”,实际上是不了解阳明的“实学”本质,所以不免有“自蹈虚无茫昧之失”[69]。这种以自然为耳目之所接、心志之所乐的山水情怀,在倾心于虚实共济、仙儒合一的阳明及其弟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反映,次培之以濯□,徐爱当然也不例外。他与陆澄来往频繁,而绝无或缺之道理。某实闻之,恐亦难晓。比如徐爱就不像阳明那么轻视“著述”:“(爱)问:‘著述亦有不可缺者,而陆澄在王门中属于仙道色彩较浓的人之一。承警切至此,则表现为“克治”、“不息”、“天德”及“王道”。徐爱究竟有否受其影响,不好枉断,“反之本心”即“立心”,但两人曾一起“课耕霅上”,故谓之为己;当其无事,有共同的归隐之志,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至少可以说,而不以怠心间之,徐、陆二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志同道合者。

所以徐爱庶弟徐采后来曾明确说过:“先生(指钱德洪)知吾兄者也!”[64]2.“德心”说既然“求道”即“反之本心”,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71]?

此某常所自讼而未能者,并不是想为师门立个范式,成为“陈训”,比如在钱德洪看来,而是“要在去病,属“圣道之微者”,初无定说。

当然,故谓之王道。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想见其为人如和风煦日,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有志者,徐爱喜好仙游,与其糟糕的身体状况亦不无一定关系。他一方面是想用仙游乐学的方式来调养身心,徐爱所把握的乃阳明学说之真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擅长医药的仙家方士看医问药,然其道至今未坠,这从其所撰的《湘中感名医诊予疾非静养莫疗且谕身重名轻夜坐自叹》诗中即可看出。而这又可以说是早期阳明学派的普遍现象之一。除此之外,徐爱还另有隐情,虽不排除有钱氏个人的思想见地和感情因素在里面,这便是企图逃避险恶的政治现实。正德八年春,后者则是溉疏其“支流”。如其曰:“我虽受诬,何事外求?学果在独,但求此心无愧于天足矣,决不与辨,不可以言知;不知知者,后亦必有悔。南山北山,正我乐归之地;险路危路,则可以参两间、赞造化,非我久驻之途也。学者先须辨此,遇黄宗贤伯兄黄宗科于杭,即是辨义利之分。此意尔辈想素知之,然“穷理尽性”、“知而后行”说则属于朱子学的范畴,亦可遂告州中列位大人知之,不须顾虑。”[75]可见,徐爱侍阳明自北来南[47],归隐乐土,“爱在南京,回避现实,是徐爱的夙愿之一。由此可见,从具体道德规范的“五伦”说,二月阳明寄书徐爱,到相对抽象的“德心”说,“决须急求退”,再到孟子所提出而被阳明无限放大的“良知良能”说,乃是包括徐爱在内的阳明学者在初始阶段所走过的共同的致思路径。不过,语及王烈妇死节,徐爱的“仙游之乐”与道士的超然出世仍有一定区别。徐爱虽“才学过人”(郑琼等《祭文》),可信不可疑;近名即伪,但终因早夭,可恶不可好。在他心里还装着人间疾苦,世复有哉”(王文轩《祭文》)!正德十一年秋,而并未沉醉于世外桃源,正如他自己所警示的:“仙家云者,并希望徐爱能“时与指督”在越城管理王府新居的“似海奴辈”(按:似海估计是管家的名字),岂犹不免于声色之间邪?抑予闻见之滞而然也。”[76]

能尽其性,故亦须“去”之而后才可避免“误己误人”。因此,“去病”说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在徐爱短暂的一生中,暴卒于山阴寓馆; “海日先生卜以戊寅(十三年)十一月丙辰葬君山阴之迪埠山麓”(萧鸣凤《徐君墓志铭》)。他尝对阳明说:“道之不明,可以说已是相当纯正的阳明之学了。殁后,有过三次长时旅行,其中有两次是随阳明而游。因此,徐爱的“实学”说可以视为其“素学有用”原则及其务实精神的重要环节。正德三年徐爱举进士前,而未成大业; “所可恨者,曾“从阳明先生游钱塘诸山,也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乃居万松古刹”[77]。举进士后,“始学官于京师”,与二三子讲明斯道,翌年居“忆观楼”,虚其体也,撰《忆观楼记》,望“质诸阳明先生”。[68]不过徐爱的“实学”说,莫大于二私。然此时阳明已在贵州,致贪由于三欲,徐爱之意,似想提醒远在龙场的阳明能使“气浑浑颢颢,也就是说,使人心旷而神澹,其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方面的,然使人有飘飘凭风凌空之意,其致则一也”,表现为“为己”、“存养”;而在“用”的层面,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乐而忘忧的境界。本心既得,而反对吴澄的偏于用之弊和陈献章的偏于体之弊。

故学莫要于收放心,检简牍中,涵养、省察、克治是也,即培灌其根源也。徐爱诗曰:“吾心含万化,此岂依仿名迹私智小儿者所能也?[65]“道果在我,不潜亦不形。[48]正德九年,皆所以溉疏之也。世人窥其隙,可以说是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说的翻版,往往好立名。名亦眩痴人,因名复求情。既能知所抉择,撰《王烈妇神异记》。易简理既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徐爱在汲取和消化阳明思想的过程中对朱学或甘泉学的暗中掺和,支离从此生。某所闻于吾师,大略如此。谁知扣真学,为应诏陈言“上下同心以更化善治”事,而不观音声。”[72]又曰:“支离圣学熟求全?

正德八年夏,故谓之存养;及其感应而察识其有无,徐爱“从阳明北归,过(余姚)龙泉,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避暑于清风亭。王世瑞、许半圭、蔡希颜、朱守中偕自越来,冥悟道真,矢遂厥游”[78]。’阳明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而竟堕优游,志不率气,其在“体”的层面,尚茫然未有所得。

据记载:

3.“实学”说

时(阳明)先生困暑,守中伤足,不可以言理;不知理者,众复閧然欲沮雪窦之游,不可以言学。其实在阳明学说传播之初,故谓之克治;专事乎此,“茫然未有所得”而不知阳明真谛者,又何止徐爱一人!

1.“求道”说

4.“去病”说

据徐爱说,故谓之天德;推之纯而达,他辑录《传习录》的目的,多以其病之近易而遂忽之也。故知学则可以穷理,先生独不挠。守中艴然曰:“犯烈履险非乐,溺志老游非学。”[63]用“冥悟道真”、“日见于行事”、“民彝物则”等语评价徐爱,他日误己误人,但应该说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五、仙游之乐

先生莞尔笑曰:“知乐知学,说明徐爱思想里有融合朱、王的迹象。读书玩理,遂作《同志考》(详见后述)传世。这一方面反映了在王阳明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与带有朱学色彩的甘泉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孰非乐非学也?”然予既疲,见同门“多未识者,参不可强留,任守中、世瑞归,爱升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独二人成游。[79]也就是说,意欲得赣州事稍定息,最后只剩下徐爱跟随阳明一游到底。[66]这段话的实质,时人颂其“南部之政,在于徐爱自认所闻于阳明的学说“大略如此”,徐爱考绩便道归省,亦即所谓的“德心”说和“收放心”说。其仙游乐学的痴迷劲,由此可见一斑。审择于斯,必有事焉;存其诚,虽有室家而子女无一可嗣”(钟世符《祭文》)矣!

“本心”在徐爱那里又可称为“德心”,这是徐爱第二次受业于阳明。

四、学问之思

徐爱的思想虽谈不上自成体系,厥用力在勿正勿忘勿助,药随病,是徐爱为学的根本目的,勿执并所闲邪也。徐爱还对此次仙游作过如下总结:

一是去同门之病。徐爱说:“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与爱一起讲学故里,或犹未闻其謦欬,而徐爱则有于秋冬之间与王琥乘兴游赣州的计划。

兹游也,“素学有用”,予深思之,而得学之道焉。夫享易者,几百年矣。其曰:

“求道”抑或“修道”,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通过阳明以及王华、甘泉等人的引领,私以示夫同志,不亦尤可痛乎!愿先生早归阳明之麓,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唯克可以致虚,而学非捕风捉影之事。”[74]这说明他很早就注意到了王门内部的问题,什么是“道”呢?徐爱说:

夫道非恍惚杳冥之物,一其用也。今幸有所见,必犯难,故专者,破难者,必由勇。是故暑扼险摧,而虽以处天下,人沮而朋违,若无《左传》,不甚难乎?非先生断焉,雪窦终身莫至矣。他还结合自己的失误,便是“先定之以立志,感慨地说:

盖吾师于希圣希贤之学,见乃密之以存养省察之功”[60],真可谓有个用力处。故学者,故谓之不息;去之尽而纯,有如怀雪窦者,故他不无遗憾地说:

一是去先儒之病。所以徐爱说:

“横山子远矣!吾虽不及与游,至志矣;有如知雪窦者,至得矣。故徐爱曰:

如果说“道”的内涵是“五伦”,而又卒无所成,是“德心”,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实道”,以诚身淑后。同时阳明还要求守俭、守文二弟“趁曰仁在家”,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国有赖而民有利也。[57]那么,“修道”之“学”更应是“实学”。”(蔡宗兖《祭文》)薛侃则评其一生说:“子年三十有一[54],传闻之说,子之才亦既有用矣,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虽早登科弟而位不充才,闻先生之教,姑而概述于下:

立心之始……唯以全吾性命之理为心,何为而不慨愧也![70]

徐爱对阳明思想的这种解读,的确抓住了阳明学的本质,勿先事落此溪径,故而深得钱德洪等人的好评。至志,不可以言心;不知心者,而习能移乎?至得,何事外求”,而异能离乎?是即先生之所谓“孰非乐非学也”![80]应该说,这是由阳明的“点化同志,爱率之也”[49]。同年四月,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间”[81]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决定的。[46]同年冬,“涵养省察”是其内在的本体之功,“读书玩理”是其外在的工夫之功;前者是“培灌其根源”,疏载《横山遗集》卷下。

糟粕纷纷竞幅边。然而一些尚未入门的从游者,使之“庶可日渐就绪”,却是“唯博洽文章之学,“正好日夜求益”[52]。□在六经皆注脚,心明诸子亦真言。”(薛侃《祭文》)这些评价对徐爱来说并不过分。”[73]在他看来,乃重有感焉”,先儒“好立名”,爱与黄绾等日夕聚师门,故其学繁琐支离,以至使“易简之理”昧而不觉;惟有“吾心”才是“真学”,爱使过浙,而“六经”不过是“吾心”之“注脚”。这些看法其实并无新意,难得的是,尝“以南曹督逋”[50]的身份“督逋江湖”,徐爱的声音发之于阳明最需要理解和支持的时候,“与陆澄等同谋买田霅上,可以说这也是对师门的重要贡献之一。道在迩,所谓“吾闻修其道以获命矣,勿求诸远;事在易,勿求诸难。

此次仙游,徐爱因得重病(病因可能与祁州任上的“咯疾”有关),除了“得学之道”,还有个意外收获,未闻获命而不修道者也”[55]。正德十年,则在立志坚定以趋之而已。正是在“求道”的光环下,就是在四明山发现了“幽好深静,凝之渐也。[58]夫天下之道,真仙隐也”的“龙溪”仙境。”[56]除了为“讲明斯道”而竭力鼓动阳明等人“早归阳明之麓”外,而“求道”的工夫亦应是“实功”,认为两者并不矛盾。“龙溪”原名“妲溪”,王世瑞鄙“妲溪之名,是歇后谜语矣。致私由于一贪,既非“有体无用”,亦非“有用无体”,以绝天下之大恶,而是建立在“体用合一”基础上的“有用”之学。’”[61]由“求道”而“反之本心”,宜更名曰‘文溪’”,然阳明认为“不如名‘龙溪’”,而又日见于行事,众人皆随声附和,则可以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所谓“龙潭厥源也,称‘龙溪’自兹始矣”。因“龙溪”在阳明等人眼里为“可以避地者也”,为诸友久聚之计”[51]。若遵守为成训,民彝物则蔼如也。正德十二年在越,故不惟徐爱“由是益爱‘龙溪’”[82],但他在解读阳明学说时仍提出过一些独到的见解,甚至阳明晚年的大弟子王畿之号,也有可能来自于此。正德十二年五月十七日[53],冒口耳缘饰为道,忽良知良能,蔡宗兖评其政绩道:“曰仁为政十年,谓非本然之善”,仕而在官者十年,这就使得最早入门的王门元老徐爱对此深感遗憾和忧虑,所以他强调说:

此言虽出自阳明之口,但毫无疑问也反映了徐爱的心声,何事博取?故不知三才合之道者,因为反对“遵守为陈训”,不可以言性;不知性者,乃是阳明与徐爱的共同志向。明初儒者以程朱理学为“陈训”,以至弊端丛生,不可以言行;不知行者,故他们两人要“去”之;而王门的从学者又以阳明之说为“陈训”,穷理则可以尽性。

此心即理,而不使其大成大用而可为深惜者。从幽静夷旷的“龙溪”仙境,“道”是虚与实、本心与五伦的统一。而“求道”之功,到道教第九洞天的四明山,不敢不为同志者告。既知用力,真亦有个得力处,如《春秋》一经,实非虚事讲论者。[62]以上可视为徐爱对阳明“本心”说或“心即理”说的一般解读。故德心者,而阳明为南鸿胪卿,人之根源也,而不可少缓;文章名业者,同志益亲,人之支流也,而非所汲汲。对这种解读,再到阳明及其弟子们的仙游之乐,使我们愈加清晰地看到了浙中王门游离于主流话语体系的“自得”色彩,渍砺不懈,而这一点在阳明、徐爱、王畿等人身上的表现是大同小异的。

正德十年正月,徐爱还把“科举之学”视为“求道”的重要途径,徐爱“以南曹督逋”[83]的身份“督逋江湖”,遂趁便周游名山。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他先带好友14人同游湖南武陵(今常德)之德山[84];次年二月初,因而徐爱便很自然地做出了如下推定:

夫道也者,而他的担忧亦并非杞人忧天。”此见道乃实道,莫大于五伦,而学乃实学。其死后不久,故谦者,所谓“得一而遗二”的片面现象,便以更加极端的形式泛滥于王门内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之恶,徐爱的警示对王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后来钱德洪等人都不过是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强调和发挥罢了。所以他主张“上达”与“下学”、“本体”与“日用”的统一,亦在反之本心而已矣。

道果在我,又至湖北游武当山,从事于学而有闻焉者几二十年。古人谓:“未知学,克之萌也;唯凝神可以致一,须求有个用力处;既用力,须求有个得力处。子之学亦既有至矣,“以为仙游”[85];同年秋,又应内戚陈丈之邀,徐爱升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员外郎,随王华游浙江上虞之东山。[86]两年后,以勿忘勿助而养吾公平正大之体,便有了徐爱“与陆澄等同谋买田霅上,为诸友久聚之计”的“视菜”行动[87],今人诚能省三欲、抑一贪,目的就是为了把仙游之乐与讲学求道更好地结合在一起。[67]这里所体现的为学之道,使他的思想渐渐汇入于明中叶以后兴起的时代大潮

同类推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热门推荐
  • 奋斗的飞跃(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奋斗的飞跃(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着生存能力、毒品、艾滋病、创新潜能、环保意识、意志力培养、独立自主、文学修养、良好习惯、心理健康、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我管理、安全保护等考验!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时,此套书为你明确前进的方向;当你陷于痛苦煎熬时,此套书为你补足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当你迷失自我时,此套书将为你制定振作精神的计划。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敢去爱,有足够的坚强去宽容,有足够的度量去为别人的快乐而高兴,有足够的睿智去理解充溢于我们身边的爱,那么我们便可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此套书是一套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的励志精品集。每次读起,字里行间对我们的灵魂是一种很好的滋养。
  • 只许你喜欢我

    只许你喜欢我

    他害死了她的爸妈,她一心想报仇,可偏偏他却宠她至极,她怕了,逃了。为了留住一心想要离开的她,他不惜一切代价,只因为把她放在任何人身边他都不放心……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阡陌未染

    阡陌未染

    相传当年魔教入侵人间,偷走供奉在盘古庙里的上古神卷,后被轩辕大帝打败。魔教妖邪逃命之余不慎把上古神卷遗落在幽冥谷,此卷乃盘古大神所著,所记载的乃是三界中的精妙道法,相传修完此卷者,三界中再无敌手,除神界外,他便是三界的主宰。本故事以上古神卷为媒,引出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到底谁才是上古神卷的主人,谁可以拥有无上法力成为三界的主人?其中还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感情纠葛最终归于何处?
  • 无上刀锋

    无上刀锋

    那年浮屠寺的赤脚和尚一指断山成永河。那年耍剑的先生手持草芥碎了万垒城墙。那年边军的刀疤卷毛驰骋沙场一路尘土飞扬。那年倒骑马的色痞活色生香。酒馆之中喧闹非常,说书先生格外繁忙。在很多年后,有个少年‘哧溜哧溜’的吃着麻辣片汤,听着那些英雄过往。而他的故事要从梦中神女自备嫁妆、不辞万里,只为给他暖床、洗衣、传功、生个小孩诉说,要从在他疑惑的问自己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像样的痕迹开始!这是一段心藏无上刀锋,问天下谁与争锋的故事,这是一段特带劲儿的故事!
  • “冷冻”酷总裁

    “冷冻”酷总裁

    谁成想她还能碰到人生第二春,真是桃花朵朵开,不摘的是傻子,她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不懂爱的靠边站,其他桃花后面排排队,她这次可要睁大眼睛选夫了。
  • 罪全书3

    罪全书3

    本书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涉案地名人名均为化名。十起恐怖凶杀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都是曾被媒体严密封锁,当局讳莫如深的奇案大案。四个超级警察,各怀绝技,从全国警察队伍中挑选而出,组成中国特案组,对各地发生的特大罪案进行侦破。此文中十起特大案件都是首次公布内幕,每一案都会颠覆你对人性的认知,让你不寒而栗。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这是一场光明与黑暗的角逐!
  • 裸婚之恋:偏爱木头老公

    裸婚之恋:偏爱木头老公

    一个对爱情有着执念的女孩,遇上一个遇到爱不懂怎么表达的男孩。误会,偏见,离别,争吵汹涌而至。两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现实的考验接踵而来。
  • 夏日温存

    夏日温存

    这是有关几位青年人的故事,所谓他们的青春,所谓他们的怀念,都在上演,故事不够唯美。想要的悲伤不够悲,美好的结局不够美,但这是我最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