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20

第20章 浙中王门学派的早期型态(1)

———徐爱论(附蔡宗衮、朱节)

在浙中王门乃至整个阳明学派中,徐爱称得上是王阳明最为器重的弟子。究其原因,固然有同乡、妹夫以及海日翁王华的钟爱等感情上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徐爱的思想品格深得阳明的喜爱。钱德洪曾认定阳明思想有“学三变”和“教三变”之分,其中从正德三年到十四年,属于阳明思想发展的中期阶段,而这一时段正是以徐爱为代表的早期入门弟子倾心、传播阳明学的重要时期,亦是阳明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学说的关键阶段。徐爱不仅趁师从阳明的机会,在以江浙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学术圈内,接引来学,宣讲王学,为阳明学派的形成作出了特殊贡献;而且还趁出知祁州之机,治世安民,发展地方经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竭尽全力。在他的身上,体现出阳明及其早期弟子在学术与政治上的紧密结合。通过对徐爱的思想与实践的考察[1],可以深入探索王阳明的早中期思想以及浙中王门的早期型态。

(第一节 家世、性格与学问

一、治生之家

徐爱(1487—1517),字曰仁[2],号横山[3],余姚横河马堰人(现划归慈溪市)。北宋建炎年间,其先祖徐琛为参谋军事,由汴京扈从渡江,居余姚之屿墩。徐琛曾孙徐良始徙马堰。徐良孙徐原贞以孝友启家,生徐爱曾祖父徐府君。徐府君,讳廷玉,字汝询,家贫不堪冻馁,为生存而少“遂治生”,徐家由此逐渐发迹。徐府君有言:“康身、康家、康国一也,其身与家不能谋而能谋国者,吾不闻。……古之负才德而饿死者,吾亦不闻。”[4]故当时徐家除治生外,还特重才德之养成。徐府君生二子文炯、文莹,文炯即徐爱祖父。

从此之后,徐家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仅徐爱就有同辈兄弟17人。

徐爱父徐玺,字克用,号古真翁,“生而介特严正,不习淫媚。尝为吏,亦不能吏行,终亦弃吏不仕,安于贫贱”。“遇王考功伯安(阳明),与语,大悦,乃遂不复仕矣”[5]。后徐玺因子而封奉直大夫。

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徐家自徐府君开始虽家境殷实,然少有举业为官者,使得为吏多年的古真翁,对自己“不得取进士科也”而“终身憾之”[6]。因此据笔者估计,后来古真翁愿将独子(徐爱死后又添一子)徐爱“倒插”至山阴王府(详见后述),实有仰赖状元王华、进士王阳明的栽培而使独子走科举仕途之路的用意。但从另一方面说,徐爱对其先祖的治生之学,倒是一直抱有好感,直至徐府君殁后百余年,徐爱衣锦还乡,尚考幽坠,为修复其墓,还特请好友黄绾、湛若水分撰墓铭和传记[7],从而使以“治生”起家的先祖徐府君之事迹终致昭示于子孙后代。至于徐爱本人,也许是受到徐府君的影响,其“六岁时,尝携行田间。爱有所指曰:‘吾后必得之。’(古真翁)即厉声嗔曰:‘小子即思黩货耶?’”[8]因为古真翁的心愿是想让徐爱“取进士科”,所以他对徐爱立志务农、以治生为先的志向,予以严厉谴责,是可以理解的。

徐爱在治生观上的转变,除了其父亲的教导,还有阳明对他的影响。阳明对片面的治生说素有微词,认为“许鲁斋[9]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10]。黄直曾对此质疑道:“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阳明答曰:“但言学者治生上尽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 学何贰于治生?”[11]以讲学成圣为第一要务,是阳明的基本立场,但他并不否认治生,认为“遗生业”而死读书者是“书痴”。在阳明看来,“生业”

是基础,是讲学的基本保证。因此他强调指出: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这样的治生观,与其说是对包括徐爱在内的主张以治生为先者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传统儒家治生学说的重要发展。阳明的这一思想,无疑对徐爱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徐爱之所以在徐府君死后百余年,还请黄绾为其撰写墓铭,就充分说明他是活学活用了阳明有关治生“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的思想,进而通过黄绾之笔,对先祖的治生实践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介。

在徐爱以后的浙中王门中,对于治生或计生,尽管有人因家庭境况优裕而不屑一顾,如季本“处家庭多阔略,既绝不治生”[12],可是多数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无疑与阳明、徐爱对治生的定位有密切关系。如陶奭龄说:

吾友静虚王子,少慕道不问生计,家本累千金,晚至衣食都缺。世惟出家儿,一瓢一衲,便可度时,若畜一丝长物,便非本色。至于士人,身有俯仰之累,若不稍营生生,究竟惟有累人而已……皆深于世故之言,不可不念。然所以为生计,亦岂有他勤俭而已![13]这说明,有关治生的思想与实践,在浙中的阳明学者中并非孤立之现象,而徐爱在其先祖的影响下并经过阳明的教诲后而形成的治生说,可能曾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反观江右王门,在治生观上则似乎不如浙中务实开放。如江右王门的主要代表刘文敏,“自幼凝重端确,不妄言笑……无少嬉隋,既长,不治家人生事,矜庄坚励,实天植之”[14]。反映出江右王门略显矜持古板的个性特征。

二、质敏性懿

在阳明的门人后学中,徐爱除了聪慧,还长得英俊,十分讨人欢喜,时人称其“英姿挺秀”(朱绘《祭文》[15]),“肌肤玉雪”(萧鸣凤《徐君墓志铭》),“兰玉之姿”(陈邦达《祭文》),“卓异之资”(苏彰等《祭文》);王华称其“年虽少而老成,加于耆旧;身虽怯而刚勇,超乎等伦。若子之为人,可谓卓然有立”(王华《祭文》)。于是不久(大约在弘治十六七年),徐爱便被回余姚选婿的王华一眼相中,成了王府的乘龙快婿。这对徐爱来说,真可谓“姻缔天曹而喜近乘龙”(苏彰等《祭文》),有了卓然成就的可靠保证。

不过聪慧英俊并非王华选其为婿的主要理由。徐爱还“质敏而性懿,体弱而才强,气温而言不媚于流俗,貌恭而行不比于常情”(黄宗明等《祭文》),以品格出众而吸引人。正因其“质敏而性懿”,才使王华放弃了比他聪明的令叔,而执意选徐爱为婿。后“聪明盖一时”的爱之令叔,果然“无所成者”[16];而徐爱则“亦以其学为时伟人,以此为公(王华)之至,古今可多有乎!”[17]意即王华有阳明和曰仁这样两位了不起的后代,古今罕见。故而徐爱死后,作为岳丈的王华又极尽赞美之辞,毫无避嫌之意,称曰:“子有希圣希贤之志,而寿不及于颜子;子有善继善述之孝,而养不逮于曾参;子有为国为民之忠,虽巨寇攻城,临患难而不苟免;子有不磷不缁之操,虽巨珰怙势,震威武而不动心。”(王华《祭文》)说明王华看重的,既非质敏,亦非外貌,而主要是德性。对此,钱德洪后来曾作过这样的评论[18]:“海日翁为女择配,人谓曰仁聪明不逮于其叔,海日翁舍其叔而妻曰仁。既后,其叔果以荡心自败,曰仁卒成师门之大儒。噫!聪明不足恃,而学问之功不可诬也哉!”[19]但后来正是因为徐爱“体弱而才强”,才造成了王华爱女守让婚后无子且早年守寡的悲剧。应该说,就健康程度而言,徐爱的生理甚至心理素质在阳明诸门人中都是较差的,连他自己也承认:“予尝病质懦,稍离师友,即颓堕不自胜,百邪袭而忧患生。”[20]所以他追随阳明,尤爱“静专”,希望能达到“古之圣贤,独立而不惧,遯世而无闷”[21]那样的高远境界。当他从梦中得到衡山老僧关于自己会早逝的忠告后,便更坚定了早归林下,以养身健体、修道获命的志向。[22]至于爱妻守让,则无论是慈父王华还是长兄阳明,都是疼爱有加而深感歉疚的。这就是为何徐爱死后,王华、阳明会对她倍加关爱,就连阳明的晚年弟子亦一直把她牵挂在心的重要原因。[23]亦正因为徐爱无子无弟,所以其父古真翁在他死后又纳妾而再生一子(名采,又叫七士),使徐爱得一庶弟。而王华则应允徐家,要为爱“择立汝同宗子姓之质美者一人以为汝后”(王华《祭文》)。至于这一承诺究竟是否兑现,则因无史料可证而难考矣。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王华对独生女守让特别疼爱[24],加之徐家亦想让徐爱去绍兴受业于成化辛丑科状元王华。[25]所以据笔者推测,徐爱可能是王家的“倒插”女婿,在结婚前便已从余姚移居山阴[26],并把家安在了王府内[27],所谓“受知上宰(指王华),丝幕授红”(孙懋《祭文》),即隐喻此意。大约三年后,在王华及阳明的精心呵护下,徐爱在山阴通过乡试。十年后,他病逝于山阴寓馆,且被王华葬于山阴,其后他的父母也被王华接到山阴一块居住。王华还在祭文中对逝去的爱婿说:“我今葺理东边房屋数楹,以居汝妻,以奉养汝父母,庶几汝妻朝夕不离吾侧,汝父母朝夕可以相守以终余年。”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徐爱在王家有着特殊的地位,而这绝非仅仅他是阳明弟子所能解释得了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华可谓徐爱的再生之父,山阴可视为他的第二故乡,而《贤思叙》便是徐爱为山阴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献。

叙云:

予同年进士张侯五奎来令山阴,独朴然将以古道化民。……然山阴之贤,不止二子(指王文辕司舆、王琥世瑞),盖予未之尽识而闻之。……侯之擢安吉而去也,集山阴之贤而在下者,为文章歌诗,各致其慕念之意以赠别,殆成巨册。予因览焉,既叹侯之得士心,辄题其端曰“思贤”。思贤何?曰:

贤者之思贤者也。乃作《贤思叙》。叙张侯之能希古也,足表师矣;叙山阴之多贤也,足以当礼矣。若侯之善政、善教,则司舆、世瑞之叙叙之矣。

王文辕、王琥皆山阴之隐士,与阳明的关系相当密切[28],与徐爱亦来往甚密。徐爱在诗文中曾多次提及二人,《横山遗集》中有不少诗篇与王琥有关。无论是徐爱的早年同学(如蔡宗衮、朱节),还是他的早年朋友(如王文辕、王琥),都能证明其与山阴的特殊关系。因徐爱是于弘治十六七年才“倒插”到王府的,迁居山阴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山阴贤达“未之尽识而闻之”,乃是很正常的。而《横山遗集》所收之诗文,又大都系正德初年以后之作,因而与余姚山水、人物有关者甚少,亦是很自然的。

三、素学有用

在明代,考中秀才,已属不易,更不用说考中举人和进士了。徐爱曾有过两次乡试的经历。[29]弘治十七年秋,亦即阳明主考山东乡试而“北行”那年,徐爱参加乡试“秋战未利”,后阳明寄信于他,视科举及第为寻常之事,而惟看重举业之外的品行与学识:“寻常一第,固非仆之所望也。家君舍众论而择子,所以择子者,实有在于众论之外,子宜勉之!”[30]强调“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31]。

这就是说,与当时在科场上占统治地位的被完全程式化的程、朱说教不同,阳明倡导的是“求古圣贤而师法之”,主张用“养心之义理”取代迂腐不堪的格套名利。不过阳明并未看轻举业,声称:“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32]因而他仍要求徐爱认真复习,积极应考,并于正德二年徐爱第二次参加乡试之前,特就“科场一事”,撰《示徐曰仁应试》[33]赠之,以传授自己的应试经验,并勉励徐爱:失败“未足深憾”,惟“抖擞精神”,方能必胜;甚至还提议让徐爱来京师接受指导,潜心温习[34],“其亲爱之情,自有不能已也”[35]。

正德二年秋,徐爱举乡试第29名,次年春又以会试第186名的身份荣登进士二甲第六。这年他才刚满22岁,赐进士出身的年龄比王华、阳明要小得多。[36]但或许是因余姚籍进士在京师的势力实在太大[37],或许是因阳明抗疏救戴铣而得罪刘瑾,抑或两者皆俱,“时乡邑在朝诸名公方为逆瑾所忌”,不得已,徐爱遂于正德四年七月,“以明达有为之体,出为(祁)州(今属河北)守”(董复《祭文》)。[38]要知道,当时的官场风气是重京官而轻地方官,凡科举中第者皆欲在京城寻觅官位,以达到久居京师和快速升迁的目的,而地方官差则被中第者和京官视为畏途。正像张璁所言:“近来因重内官而轻外任,至如郎中、科道等官,一有知府之命,如同贬谪,非惟人轻之,而自视亦轻甚矣。”[39]尽管徐爱是带着满腹委屈去祁州上任的,但他并不像那些玩忽职守、自暴自弃、剥民自肥的地方官僚那样丧失进取心和责任心,而是审时度势,为保一方平安而献计献策。当时正“值刘六、刘七之乱,有《保障功疏》,陈十事,多见采纳”[40]。尽管徐爱的《保障功疏》因未被收入《横山遗集》而难知其细节,但从他对祁州三年所作的如下自述中,却可以看出当时的艰难时局及恶劣的政治环境:

方今地方多难,事之可深忧者甚多,可急为者甚至多。……执事专风化之责,当发政之首,必先抑柔媚、奔竞、谗谄之习,然后庶政可从而兴革,百僚可从而劝惩。……某叨守祁余三年矣,中间遭值奸危寇难,其脱死者屡矣。[41]正德七年,徐爱闻好友郁采死讯,遂撰《赠光禄大夫卿郁君亮之死节传》以纪之,传云:

郁亮之名采,山阴人,以儒起家,与予同举正德戊辰进士。

始为刑部主事,光禄寺少卿,今赠官也。辛未(正德六年)春,予既守祁,闻亮之以特忤时政降大名学教授。遗书问之,君复曰:“刑曹知非久安,愧又弗能称师职尔。”予识之,曰:“君之临荣辱,其有素乎!”明年,剧贼刘七等起河北、河南,骚然溃乱,予当其冲,倥偬干戈,日不暇给,不知君已还佐裕州。贼后分杨虎等数万,大寇河南,河南又溃乱。一日得邸报,忽载郁君死节矣,予哭之恸。久乃得君死之详,叹曰:“君之死,素矣!”

尽心尽职、宠辱不惊,乃徐爱的政治信念,所以在刘六、刘七之乱时,他虽“倥偬干戈,日不暇给”,但却能处乱不惊,沉着应对;而在“遭值奸危”的生死关头,他又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可以说是一位相当称职的朝廷命官。尽管他自己尝自谦地认为:“牧祁三年,惭无分毫补益于民。”[42]但当地人民对他却是爱戴不已,所以其“去之日,(祁)州人创生祠祀焉”(萧鸣凤《徐君墓志铭》)。后其好友许相卿亦评价道:“祁州政绩,伟然度越,流辈上追,循良于此。

见曰仁素学有用,同志者亦自增气。”[43]就连明末清初的北方大儒孙奇逢也颂扬道:“祁州古立节地也,民淳俗美,宋有横渠张子、明有曰仁徐子司教化于上……故士人知重节义。”[44]将其与宋代大儒张载相提并论,说明徐爱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同寻常。

正德七年秋,“爱以知州考满入京师,即同穆孔晖等朝夕受业” 于刚刚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的王阳明。[45]

同类推荐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热门推荐
  • 极道战皇

    极道战皇

    一个遭遇了劫难的少年,在劫难后遇到了一生最大的改变,转生,突破极限,打破规则,一个少年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桃花王爷红杏妃

    桃花王爷红杏妃

    红杏出墙?本小姐压根就还没进墙,哪里来的墙可以出?你擦干净自己身上的烂桃花,再来管东管西吧!
  • 重生之毒妃风华

    重生之毒妃风华

    金陵山上。四周种满了白色的风铃草,微风拂过,仿佛在奏响一首优美的旋律。那山中一条蜿蜒的路仿佛一条盘踞的龙。金陵王朝每一位要登基的皇帝都会步行上金陵山,为百姓祈福,给自己正名。柳金祥身着明黄的龙袍,心情愉快的向着山上而去,不让人在周围跟着。司徒之妙一袭洁白的宫装,突然出现在刘金祥前面,挡住他的去路。只听见她声音沙哑的问:“陛下这是准备为自己正名了吗?”柳金祥没有想……
  • 颜若花开

    颜若花开

    婚礼上的突发穿越,冷宫里救下的绝美女子,无意获得的绝世武功……深宫凶险,到底哪个才是真龙天子?!外表俊逸,一表人才的风流王爷,放着温婉王妃不理,却只钟情于她……与“他”有着相同面孔的儒雅侍卫,一直呵护她,抚平了她初到陌生世界的恐慌……外表深沉,内里风骚的多情剑客至始至终的默默守护……是命运还是玩笑,让我们的纠葛如此之深……关不住心门的她,要怎样任性不认命……
  • 绝世剑域

    绝世剑域

    一代剑神楚天河与敌人展开惊世决战,本该就此斩杀唯一对手,从此傲世苍生!却因为意外的毁灭爆炸,碎裂肉身。却未如想象那般死去,而是携带不屈意志,坚毅剑魂,重生夺舍,来到存在腥风血雨的“梦幻大陆”,就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者巅峰,再次为他尘封开启!神者,以剑之名,斩天慑地,唯我独尊!
  • 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当你学到越来越深入,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在转行学数学了!确实,现在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借助数学这个工具,甚至有人莫名其妙地认为,如果你的研究中没有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肯定就算不上高深、前沿,称不了“专家”,拿着这样的“研究成果”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是,本书完全没有数学公式,规避数学公式深奥难懂的缺点,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一个个关于经济学的故事。并从这些有趣的故事中教会读者什么是经济学,经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撬开经济之锁,还原会融真相。
  • 俞敏洪内部讲话

    俞敏洪内部讲话

    本书深刻剖析了新东方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时间点,以及其精神领袖俞敏洪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创业,指引企业的成长,如何以一人引领创业团队,因理想而实用,战胜种种困难,成功应对企业所面临的一次次危机。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如资金不足,人才亟缺,没有市场等,纵观商海风云,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愈挫愈勇,只有秉承“永不言败,不畏艰难”精神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样可以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创业不仅需要一颗有远见的头脑来规划蓝图,更需要秉持一颗激情的心将梦想落实于行动。
  • 第一花魁

    第一花魁

    “喂!听说了吗?江湖第一高手,高小高居然在青楼做护院!”“这算什么。明镜寺的休一大师,知道吧!”“你当我傻啊!休一大师在神风国那可是家喻户晓!他怎么了?”“据小道消息,休一大师在也青楼扫地呢!而且是跟高小高,在同一家!““你骗人的吧!”“不相信?等天黑了哥们带你去月满楼瞧瞧!”
  • 星至

    星至

    一群美丽少女长伴身边,温柔善良情有独钟的女友,不屈的性格,诡异的对手,妖异的力量,演绎精彩的寻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