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20

第20章 浙中王门学派的早期型态(1)

———徐爱论(附蔡宗衮、朱节)

在浙中王门乃至整个阳明学派中,徐爱称得上是王阳明最为器重的弟子。究其原因,固然有同乡、妹夫以及海日翁王华的钟爱等感情上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徐爱的思想品格深得阳明的喜爱。钱德洪曾认定阳明思想有“学三变”和“教三变”之分,其中从正德三年到十四年,属于阳明思想发展的中期阶段,而这一时段正是以徐爱为代表的早期入门弟子倾心、传播阳明学的重要时期,亦是阳明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学说的关键阶段。徐爱不仅趁师从阳明的机会,在以江浙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学术圈内,接引来学,宣讲王学,为阳明学派的形成作出了特殊贡献;而且还趁出知祁州之机,治世安民,发展地方经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竭尽全力。在他的身上,体现出阳明及其早期弟子在学术与政治上的紧密结合。通过对徐爱的思想与实践的考察[1],可以深入探索王阳明的早中期思想以及浙中王门的早期型态。

(第一节 家世、性格与学问

一、治生之家

徐爱(1487—1517),字曰仁[2],号横山[3],余姚横河马堰人(现划归慈溪市)。北宋建炎年间,其先祖徐琛为参谋军事,由汴京扈从渡江,居余姚之屿墩。徐琛曾孙徐良始徙马堰。徐良孙徐原贞以孝友启家,生徐爱曾祖父徐府君。徐府君,讳廷玉,字汝询,家贫不堪冻馁,为生存而少“遂治生”,徐家由此逐渐发迹。徐府君有言:“康身、康家、康国一也,其身与家不能谋而能谋国者,吾不闻。……古之负才德而饿死者,吾亦不闻。”[4]故当时徐家除治生外,还特重才德之养成。徐府君生二子文炯、文莹,文炯即徐爱祖父。

从此之后,徐家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仅徐爱就有同辈兄弟17人。

徐爱父徐玺,字克用,号古真翁,“生而介特严正,不习淫媚。尝为吏,亦不能吏行,终亦弃吏不仕,安于贫贱”。“遇王考功伯安(阳明),与语,大悦,乃遂不复仕矣”[5]。后徐玺因子而封奉直大夫。

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徐家自徐府君开始虽家境殷实,然少有举业为官者,使得为吏多年的古真翁,对自己“不得取进士科也”而“终身憾之”[6]。因此据笔者估计,后来古真翁愿将独子(徐爱死后又添一子)徐爱“倒插”至山阴王府(详见后述),实有仰赖状元王华、进士王阳明的栽培而使独子走科举仕途之路的用意。但从另一方面说,徐爱对其先祖的治生之学,倒是一直抱有好感,直至徐府君殁后百余年,徐爱衣锦还乡,尚考幽坠,为修复其墓,还特请好友黄绾、湛若水分撰墓铭和传记[7],从而使以“治生”起家的先祖徐府君之事迹终致昭示于子孙后代。至于徐爱本人,也许是受到徐府君的影响,其“六岁时,尝携行田间。爱有所指曰:‘吾后必得之。’(古真翁)即厉声嗔曰:‘小子即思黩货耶?’”[8]因为古真翁的心愿是想让徐爱“取进士科”,所以他对徐爱立志务农、以治生为先的志向,予以严厉谴责,是可以理解的。

徐爱在治生观上的转变,除了其父亲的教导,还有阳明对他的影响。阳明对片面的治生说素有微词,认为“许鲁斋[9]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10]。黄直曾对此质疑道:“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阳明答曰:“但言学者治生上尽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 学何贰于治生?”[11]以讲学成圣为第一要务,是阳明的基本立场,但他并不否认治生,认为“遗生业”而死读书者是“书痴”。在阳明看来,“生业”

是基础,是讲学的基本保证。因此他强调指出: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这样的治生观,与其说是对包括徐爱在内的主张以治生为先者的批评,倒不如说是对传统儒家治生学说的重要发展。阳明的这一思想,无疑对徐爱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徐爱之所以在徐府君死后百余年,还请黄绾为其撰写墓铭,就充分说明他是活学活用了阳明有关治生“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的思想,进而通过黄绾之笔,对先祖的治生实践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介。

在徐爱以后的浙中王门中,对于治生或计生,尽管有人因家庭境况优裕而不屑一顾,如季本“处家庭多阔略,既绝不治生”[12],可是多数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无疑与阳明、徐爱对治生的定位有密切关系。如陶奭龄说:

吾友静虚王子,少慕道不问生计,家本累千金,晚至衣食都缺。世惟出家儿,一瓢一衲,便可度时,若畜一丝长物,便非本色。至于士人,身有俯仰之累,若不稍营生生,究竟惟有累人而已……皆深于世故之言,不可不念。然所以为生计,亦岂有他勤俭而已![13]这说明,有关治生的思想与实践,在浙中的阳明学者中并非孤立之现象,而徐爱在其先祖的影响下并经过阳明的教诲后而形成的治生说,可能曾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反观江右王门,在治生观上则似乎不如浙中务实开放。如江右王门的主要代表刘文敏,“自幼凝重端确,不妄言笑……无少嬉隋,既长,不治家人生事,矜庄坚励,实天植之”[14]。反映出江右王门略显矜持古板的个性特征。

二、质敏性懿

在阳明的门人后学中,徐爱除了聪慧,还长得英俊,十分讨人欢喜,时人称其“英姿挺秀”(朱绘《祭文》[15]),“肌肤玉雪”(萧鸣凤《徐君墓志铭》),“兰玉之姿”(陈邦达《祭文》),“卓异之资”(苏彰等《祭文》);王华称其“年虽少而老成,加于耆旧;身虽怯而刚勇,超乎等伦。若子之为人,可谓卓然有立”(王华《祭文》)。于是不久(大约在弘治十六七年),徐爱便被回余姚选婿的王华一眼相中,成了王府的乘龙快婿。这对徐爱来说,真可谓“姻缔天曹而喜近乘龙”(苏彰等《祭文》),有了卓然成就的可靠保证。

不过聪慧英俊并非王华选其为婿的主要理由。徐爱还“质敏而性懿,体弱而才强,气温而言不媚于流俗,貌恭而行不比于常情”(黄宗明等《祭文》),以品格出众而吸引人。正因其“质敏而性懿”,才使王华放弃了比他聪明的令叔,而执意选徐爱为婿。后“聪明盖一时”的爱之令叔,果然“无所成者”[16];而徐爱则“亦以其学为时伟人,以此为公(王华)之至,古今可多有乎!”[17]意即王华有阳明和曰仁这样两位了不起的后代,古今罕见。故而徐爱死后,作为岳丈的王华又极尽赞美之辞,毫无避嫌之意,称曰:“子有希圣希贤之志,而寿不及于颜子;子有善继善述之孝,而养不逮于曾参;子有为国为民之忠,虽巨寇攻城,临患难而不苟免;子有不磷不缁之操,虽巨珰怙势,震威武而不动心。”(王华《祭文》)说明王华看重的,既非质敏,亦非外貌,而主要是德性。对此,钱德洪后来曾作过这样的评论[18]:“海日翁为女择配,人谓曰仁聪明不逮于其叔,海日翁舍其叔而妻曰仁。既后,其叔果以荡心自败,曰仁卒成师门之大儒。噫!聪明不足恃,而学问之功不可诬也哉!”[19]但后来正是因为徐爱“体弱而才强”,才造成了王华爱女守让婚后无子且早年守寡的悲剧。应该说,就健康程度而言,徐爱的生理甚至心理素质在阳明诸门人中都是较差的,连他自己也承认:“予尝病质懦,稍离师友,即颓堕不自胜,百邪袭而忧患生。”[20]所以他追随阳明,尤爱“静专”,希望能达到“古之圣贤,独立而不惧,遯世而无闷”[21]那样的高远境界。当他从梦中得到衡山老僧关于自己会早逝的忠告后,便更坚定了早归林下,以养身健体、修道获命的志向。[22]至于爱妻守让,则无论是慈父王华还是长兄阳明,都是疼爱有加而深感歉疚的。这就是为何徐爱死后,王华、阳明会对她倍加关爱,就连阳明的晚年弟子亦一直把她牵挂在心的重要原因。[23]亦正因为徐爱无子无弟,所以其父古真翁在他死后又纳妾而再生一子(名采,又叫七士),使徐爱得一庶弟。而王华则应允徐家,要为爱“择立汝同宗子姓之质美者一人以为汝后”(王华《祭文》)。至于这一承诺究竟是否兑现,则因无史料可证而难考矣。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王华对独生女守让特别疼爱[24],加之徐家亦想让徐爱去绍兴受业于成化辛丑科状元王华。[25]所以据笔者推测,徐爱可能是王家的“倒插”女婿,在结婚前便已从余姚移居山阴[26],并把家安在了王府内[27],所谓“受知上宰(指王华),丝幕授红”(孙懋《祭文》),即隐喻此意。大约三年后,在王华及阳明的精心呵护下,徐爱在山阴通过乡试。十年后,他病逝于山阴寓馆,且被王华葬于山阴,其后他的父母也被王华接到山阴一块居住。王华还在祭文中对逝去的爱婿说:“我今葺理东边房屋数楹,以居汝妻,以奉养汝父母,庶几汝妻朝夕不离吾侧,汝父母朝夕可以相守以终余年。”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徐爱在王家有着特殊的地位,而这绝非仅仅他是阳明弟子所能解释得了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华可谓徐爱的再生之父,山阴可视为他的第二故乡,而《贤思叙》便是徐爱为山阴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献。

叙云:

予同年进士张侯五奎来令山阴,独朴然将以古道化民。……然山阴之贤,不止二子(指王文辕司舆、王琥世瑞),盖予未之尽识而闻之。……侯之擢安吉而去也,集山阴之贤而在下者,为文章歌诗,各致其慕念之意以赠别,殆成巨册。予因览焉,既叹侯之得士心,辄题其端曰“思贤”。思贤何?曰:

贤者之思贤者也。乃作《贤思叙》。叙张侯之能希古也,足表师矣;叙山阴之多贤也,足以当礼矣。若侯之善政、善教,则司舆、世瑞之叙叙之矣。

王文辕、王琥皆山阴之隐士,与阳明的关系相当密切[28],与徐爱亦来往甚密。徐爱在诗文中曾多次提及二人,《横山遗集》中有不少诗篇与王琥有关。无论是徐爱的早年同学(如蔡宗衮、朱节),还是他的早年朋友(如王文辕、王琥),都能证明其与山阴的特殊关系。因徐爱是于弘治十六七年才“倒插”到王府的,迁居山阴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山阴贤达“未之尽识而闻之”,乃是很正常的。而《横山遗集》所收之诗文,又大都系正德初年以后之作,因而与余姚山水、人物有关者甚少,亦是很自然的。

三、素学有用

在明代,考中秀才,已属不易,更不用说考中举人和进士了。徐爱曾有过两次乡试的经历。[29]弘治十七年秋,亦即阳明主考山东乡试而“北行”那年,徐爱参加乡试“秋战未利”,后阳明寄信于他,视科举及第为寻常之事,而惟看重举业之外的品行与学识:“寻常一第,固非仆之所望也。家君舍众论而择子,所以择子者,实有在于众论之外,子宜勉之!”[30]强调“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31]。

这就是说,与当时在科场上占统治地位的被完全程式化的程、朱说教不同,阳明倡导的是“求古圣贤而师法之”,主张用“养心之义理”取代迂腐不堪的格套名利。不过阳明并未看轻举业,声称:“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32]因而他仍要求徐爱认真复习,积极应考,并于正德二年徐爱第二次参加乡试之前,特就“科场一事”,撰《示徐曰仁应试》[33]赠之,以传授自己的应试经验,并勉励徐爱:失败“未足深憾”,惟“抖擞精神”,方能必胜;甚至还提议让徐爱来京师接受指导,潜心温习[34],“其亲爱之情,自有不能已也”[35]。

正德二年秋,徐爱举乡试第29名,次年春又以会试第186名的身份荣登进士二甲第六。这年他才刚满22岁,赐进士出身的年龄比王华、阳明要小得多。[36]但或许是因余姚籍进士在京师的势力实在太大[37],或许是因阳明抗疏救戴铣而得罪刘瑾,抑或两者皆俱,“时乡邑在朝诸名公方为逆瑾所忌”,不得已,徐爱遂于正德四年七月,“以明达有为之体,出为(祁)州(今属河北)守”(董复《祭文》)。[38]要知道,当时的官场风气是重京官而轻地方官,凡科举中第者皆欲在京城寻觅官位,以达到久居京师和快速升迁的目的,而地方官差则被中第者和京官视为畏途。正像张璁所言:“近来因重内官而轻外任,至如郎中、科道等官,一有知府之命,如同贬谪,非惟人轻之,而自视亦轻甚矣。”[39]尽管徐爱是带着满腹委屈去祁州上任的,但他并不像那些玩忽职守、自暴自弃、剥民自肥的地方官僚那样丧失进取心和责任心,而是审时度势,为保一方平安而献计献策。当时正“值刘六、刘七之乱,有《保障功疏》,陈十事,多见采纳”[40]。尽管徐爱的《保障功疏》因未被收入《横山遗集》而难知其细节,但从他对祁州三年所作的如下自述中,却可以看出当时的艰难时局及恶劣的政治环境:

方今地方多难,事之可深忧者甚多,可急为者甚至多。……执事专风化之责,当发政之首,必先抑柔媚、奔竞、谗谄之习,然后庶政可从而兴革,百僚可从而劝惩。……某叨守祁余三年矣,中间遭值奸危寇难,其脱死者屡矣。[41]正德七年,徐爱闻好友郁采死讯,遂撰《赠光禄大夫卿郁君亮之死节传》以纪之,传云:

郁亮之名采,山阴人,以儒起家,与予同举正德戊辰进士。

始为刑部主事,光禄寺少卿,今赠官也。辛未(正德六年)春,予既守祁,闻亮之以特忤时政降大名学教授。遗书问之,君复曰:“刑曹知非久安,愧又弗能称师职尔。”予识之,曰:“君之临荣辱,其有素乎!”明年,剧贼刘七等起河北、河南,骚然溃乱,予当其冲,倥偬干戈,日不暇给,不知君已还佐裕州。贼后分杨虎等数万,大寇河南,河南又溃乱。一日得邸报,忽载郁君死节矣,予哭之恸。久乃得君死之详,叹曰:“君之死,素矣!”

尽心尽职、宠辱不惊,乃徐爱的政治信念,所以在刘六、刘七之乱时,他虽“倥偬干戈,日不暇给”,但却能处乱不惊,沉着应对;而在“遭值奸危”的生死关头,他又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可以说是一位相当称职的朝廷命官。尽管他自己尝自谦地认为:“牧祁三年,惭无分毫补益于民。”[42]但当地人民对他却是爱戴不已,所以其“去之日,(祁)州人创生祠祀焉”(萧鸣凤《徐君墓志铭》)。后其好友许相卿亦评价道:“祁州政绩,伟然度越,流辈上追,循良于此。

见曰仁素学有用,同志者亦自增气。”[43]就连明末清初的北方大儒孙奇逢也颂扬道:“祁州古立节地也,民淳俗美,宋有横渠张子、明有曰仁徐子司教化于上……故士人知重节义。”[44]将其与宋代大儒张载相提并论,说明徐爱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同寻常。

正德七年秋,“爱以知州考满入京师,即同穆孔晖等朝夕受业” 于刚刚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的王阳明。[45]

同类推荐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热门推荐
  • 剩女嫁豪门婚后别样2:早已爱上你

    剩女嫁豪门婚后别样2:早已爱上你

    ??爱情也许就在一瞬之间,一个回眸,一抹轻笑;爱情也许就在一次偶然的邂逅,没有言语却深深记住;爱情又或是一生的事业,就在我们点滴琐碎的生活中慢慢拼凑...?...?????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辣宠冷妻

    辣宠冷妻

    清晨,骄阳东升,经过一夜冷清的街道渐渐喧闹起来,这是个繁华也浮躁的城市,林立的高楼磨灭了城市了的底蕴,却带动了经济的崛起。无数的高楼大厦隔绝了人情,划分出了等级,就在这样瞬息万变的城市中,一家六星级酒店最顶层的富丽堂皇的房间,正被唯一不变的饱满的阳光毫不吝啬的照耀着。高挑房梁的房间中,四下雪白的一层不染,而宽阔的卧室正中,那方凌乱的床铺却为昨夜的疯狂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证据,蚕丝的凉被下躺……
  • 学会和客户说话

    学会和客户说话

    无论你是初入销售这一行,还是已有几年销售经验,你都能从本书中找到解决销售困惑、提高业绩的诀窍,进而轻松应对并掌握和客户说话中的主动权,以心攻心、见招拆招,快速、顺利地拿下订单!
  •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残唐。此时已不复往日之辉煌。男主角无意中结识了诺羌国的公主,于是开始了他的重铸大唐辉煌之路……
  • 心安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

    她说,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伸出手,就能握住我,她说,不要怕,我会带你冲出所有的黑暗,她说,就算上帝也不能拆散我们……然而最后,她说,我从未爱过你。她叫安心,一生只求心安,可颠沛流离多年,才发现她的心安处,原来一直在那里。
  • 逃婚小跟班

    逃婚小跟班

    堂堂唐国公府公子,居然需要一个弱女子来保护?美其名曰嫁人,还不是入火坑?果断撇下嫁衣跑路,可是谁知,竟然阴错阳差又变成了公子小跟班?争斗不休,危险不除,在漩涡之中,谁才是谁的命定缘?
  • 重生洪荒之蚊道人

    重生洪荒之蚊道人

    我来到这个世界遵循得是强者为尊、适者生存的从林法则,一切敢与我为敌之人,杀无敕!强者的世界之中我为尊,洪荒世界任我纵横,圣人也不能约束我!
  • 赎情总裁

    赎情总裁

    【简介】当了他三年的情妇,最终难逃被抛弃的命运。原本要坚定守护的心,也遗失在了这个无情的男人身上。幸好,她还有一点点的自尊和骄傲。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她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城市!*五年后,一个名动世界的设计师衣锦还乡。再次踏上这片熟悉而神伤的土地,她是否还能保持着波澜不惊的心?*夏雨薇,一个当了他三年情妇的女人。她微笑的样子,哭泣的样子.该死的!直到她离开后,他忽然觉得心里空了一片,且是再也补不回来的!为了填补她离去后的空白,他转身从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变成了花花公子,夜夜留恋在花丛中,可心里那份失落越来越大!等到再次见到她时,她却已是世界知名的设计师,身边有了位白马王子,还带着一个三岁大的小女孩。该死的!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幸福的一家三口。直到.他无意之中听到的一个秘密~这次,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再放手!一个俗气的故事,只想阐述一段动人的感情!&&&&&&&&&&&&&&&&&&&&&&&&&&&&&【推荐好友儛亦柔筝的文:】×××××××××××亲们,迷蓝亲亲为《赎情》建了个群,有兴趣的可以加入讨论!谢谢迷蓝亲亲~~群号码:29155097(已满)新群:20200177--------------------------------------*分割线*--------------------------------------------《爱上古板老婆》她是平凡的都市白领,性格古板他是站在世界顶端的富豪子弟...他们却奇异的有了交集。婚后再相爱的古老模式再次重演。平凡的她要如何在豪门世家立足面对苛刻的婆婆,她古板的性格又该如何应对?面对彬彬有礼的丈夫,她又该何去何从?长到二十八岁,在嫁给他之后,爱上他之后,她才懂得,什么是最温柔的残忍!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