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37

第37章 罗汝芳:泰州学的终结(5)

而孟子独信其必然而无疑。盖以圣人有此爱敬,途人亦有此爱敬。

原无高下,原无彼此;彼非有余,此非不足;人人同具,个个现成;亘古亘今,无剩无欠。以此自信其心,然后时时有善可迁;以此信人之心,然后时时可与人为善;以此信千百世人之心,然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两段表述便是“捧茶童子却是道”、“圣人即是自己”等命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中“人人同具,个个现成”,亦即“现成良知”理论。然在近溪,他更为强调万世一心、人人一心,由此便可推出“圣即凡”、“凡即圣”的结论,他指出:

后世学者知得千心万心只是一心,既是一心,则说天即是人,可也,说人即是天,亦可也;说圣即是凡,可也,说凡即是圣,亦可也;说天下即一宗,可也,说一宗即天下,亦可也;说万古即一息,可也,说一息即万古,亦可也。总之,由“赤子之心”到“童子之心”乃至于众人之心,在近溪看来,无不具备先天的本体之知,因此只要“顺心而动”,即便是“童子捧茶”之类的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也无不是合乎伦理的行为。从其论说方式来看,近溪就赤子孩提之类的经验事实着眼,从而揭示出“万人一心”、“万世一心”的抽象原理,目的是为心体存在的普遍性作某种超越方式的论证,亦即从“童子捧茶”这一经验事实当中抽象出对人类的共同本性的一般规定。从其理论效应来看,由于强调“我即圣人”、“圣凡一致”,便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告诉人们,由于人心在本质上便是圣人之心,因此圣人境界不再是高不可攀,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便可成就圣人,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人心相对于外在权威而言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赤子孩提之心在经验事实面前,是否已具备判断是非的自觉道德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童子之心所具备的未受见闻知识所习染的“不虑之知”也就是不学不虑的良知,必须而且应当依此良知本心而行。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辨别是非善恶等严肃的现实问题,都应诉诸内在本心而非外在规范,因为内在本心便是超越一切的普遍法则。如此一来,便有可能夸大人心的意识作用,甚至有可能误将知觉认作本体、误将情识认作本心。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近溪的“赤子之心”说有一种夸大“自我”的理论趋向,他一再倡导的“自信从”、“自觉悟”,也就是要求人们对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判断能力的绝对信从,其依据是“复以自知”这一所谓的良知自知理论。依此思路拓展开去,“赤子之心”则有可能被抽象为只具有形式意义的良心,因为童子在“捧茶”过程中“只戒惧”而“不自知”的问题是否存在,在近溪的视野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同样,阳明和心斋在一定程度上亦表示关注的人心遮蔽状态以及日用不知状态如何克服等问题,亦已逐渐淡出近溪的视野。如此便将阳明、心斋的心学理论导向了某种极端形式。

(第四节 良知说

一 良知评议

先从近溪对孔孟至宋明之思想演变的一个基本观点说起,这个观点其实也就是近溪对儒学道统系谱的一个基本判断。他说:

自孔子为教“只是以仁宗”以来,比至有宋,乃得程伯淳“浑然与物同体”之说,倡之于先;陆子静“宇宙一心无外”之语,继之于后;入我朝来,尊崇孔颜曾孟,大阐求仁为宗;近得阳明王先生发良知真体,单提显设,以化日中天焉。宁非斯文之幸,而千载一时也哉!近溪点出程明道—陆象山—王阳明,以此作为上承孔孟、下启后世的关键性人物,此说值得注意。程朱一系在近溪眼里,几乎没有地位,对于心学传人的近溪来说,这也应当是在情理之中。令人颇费猜疑的是,在“入我朝来”与“近得阳明王先生发良知真体”之间,有所谓“尊崇孔颜曾孟,大阐求仁之宗”,未知究为何指,参诸近溪的其他表述,当可推知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的所谓“圣谕六言”。另须注意的是,在上述有关思想传承的谱系中,看不到心斋的身影。

这表明近溪虽在学派传承上属于心斋一系,但是其在思想上毋宁对于阳明心学抱有自觉的认同意识。

不过,近溪对阳明的良知说也有批评:

曰:“心体之妙如此,乃今时学者于阳明良知之宗,犹纷纭其论,何哉?”(近溪)曰:“阳明先生乘宋儒穷致事物之后,直指心体,说个良知,极是有功不小。但其时止要解释《大学》,而于孟子所言良知,却未暇照管,故只单说个良知。”此说有点特别。意谓阳明当时由宋儒“格物”问题出发,从而拈出“良知”两字。但在近溪看来,阳明的目的只是为了解释《大学》,而于孟子的良知说却未免疏忽。以阳明的立场看,也许并不能认同这一指责。其实,近溪此说另有企图,其意是在强调一个观点:只讲良知本体而忽略致良知工夫,并不可取。同时,近溪结合他自己对孔孟宗旨的理解,指出良知应当有个“实落”处,即必须“实落”在“爱亲敬长处言之”,如此“工夫便好下手”,便是“传心真脉也”。这才是近溪对于阳明只讲良知而于具体工夫之下手处未免有所忽略表示不满的根本原因。紧接着,近溪又说:

“而此说良知,则即人之爱亲敬长处言之,其理便自实落,而其工夫便好下手。且与孔子‘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宗旨,毫发不差,始是传心真脉也。”曰:“阳明说要致良知,则其意专重‘致’字,原亦不止单说良知已也。”(近溪)曰:“即良知本章,孟子亦自有说‘致’的工夫处,原非‘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曰:“如何见得是致的工夫?”曰:“致也者,直而养之,顺而推之,所谓致其爱而爱焉,而事亲极其孝;致其敬为敬焉,而事长极其弟。则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人自法之……”至此不难发现,近溪之所以说阳明于孟子“未暇照管”,是因为阳明提揭良知过重,而阳明以“格其不正以归于正”来解释“致”字,已非孟子“致”字之本义。也正由此,近溪认为阳明的良知说仍然是在围绕着《大学》问题转。在他看来,孟子自有“致”的工夫,亦即“直而养之,顺而推之”之意,这里并不需要用格物或用“正与不正”的说法来敷衍解释。至于孟子所谓的工夫,其实很简单,亦即“致其爱”、“极其孝”、“致其敬”、“极其弟”等一套工夫,换言之,也就是孝弟慈的工夫。

由上可见,近溪没有一味地顺着阳明讲,他欲对阳明良知学作一番翻新的工夫。他认为阳明在“致”字问题上并没有“会归于”

孟子之本义上来讲,而过多地被格物与正心等问题所牵累,这是阳明良知教的一个不足之处。在近溪看来,致良知最终是为了“了结孔子公案”,即通过孝弟实践以实现“天下归仁”之理想。他说:

“吾辈今日之讲明良知,求亲亲长长而达之天下,却因何来?正是了结孔子公案。”总之,近溪一方面对阳明心学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对其良知学有极高之评价,甚至认为在儒家道统上,当代唯有阳明有资格承接孔孟之统绪;另一方面,在工夫论问题上,近溪对阳明的良知说有所补充和拓展,认为应当以孔孟的“求仁”宗旨、“孝弟”原则来落实致良知工夫。具体而言,致良知必须落实在“爱亲敬长”、“孝弟慈”之实处,并由此推广至社会、国家、天下,使天下之人无不“亲亲长长”,如此才能最终“了结孔子公案”,亦即最终实现孔子的理想。无疑,这是近溪思想有进于阳明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质。

二 良知见在

关于“现成良知”问题,我们在本书前面已有讨论,在论述“捧茶童子却是道”中我们也已指出近溪此说与“现成良知”观念有一定的理论关联。当近溪强调“捧茶童子却是道”的时候,其潜台词显然是:“捧茶童子”亦有“现成良知”。换言之,“良知”先天地存在于“童子”的心中。唯因如此,故童子的一举一动看似无意,却正是顺心而动之表现;只要是“顺心而动”,就必然是良知的当下呈现。分解地说,可作如上二段推论;直接地说,便是一句“捧茶童子却是道”。可以看出,“现成良知”观念对近溪来说亦至关重要。

以下两段是近溪有关良知问题的直接论述:

良知良能,明白圆妙,真是人人具足,个个完全。但天生圣神,则能就中先觉先悟于天命。此个圣体,直下承当受用,正如矿石过火,便自融化透彻,更无毫发窒碍间隔,却即叫做圣人。然究其所觉悟的东西,则只是吾人现在不学不虑之良知良能而已。今受用之,即是现在良知而圣体具足。其觉悟工夫,又只顷刻立谈,便能明白洞达,却乃何苦而不近前? 况此个体段,但能一觉,则日用间可以转凡夫而为圣人,若不能一觉,则终此身弃圣体而其为凡夫。显而易见,良知本体“人人具足,个个完全”,“现在良知而圣体具足”,这些表述无非就是“现成良知”理论。近溪从圣凡关系着眼,指出虽然“转凡为圣”须有一“觉悟”,但就其“圣体”存在的先天性而言,是本来“具足”的;同样,吾人所“受用的”现在良知,也是无不“具足”的。因此,觉与不觉虽因人而异,但就人之本质而言,不论圣凡都具备“现成良知”,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近溪又说:

良知却即是明,不属效验;良知却原自通,又不必等待。

况从良知之不虑而知,而通之圣人之不思而得;从良知之不学而能,而通之圣人之不勉而中。浑然天成,更无斧凿。在这段话的前面,近溪从“通明”(“圣之为圣,释作通明”)的角度讲起,论述了周濂溪、程明道、朱子之为学目标都是指向“通明”之境界,接着话题转到阳明之时,近溪强调阳明“良知”既“不属效验”,也“不必等待”,良知本身“既是明”、“原自通”,因此良知乃是“浑然天成,更无斧凿”的本质存在。近溪进而指出:对于阳明致良知学说,即便周、程、朱亦不能有以难也。近溪认为阳明良知教与宋儒讲求通过工夫效验然后达到“通明”这一思路有所不同,良知本身不属“效验”也不必“等待”,它是一种“当下即是”的存在,因此工夫必须“直下承当”。而其关键就在于直接面对良知的“自信从”、“自觉悟”,而决不依傍他人,也无须等待效验的证明。

因为,良知对吾人来说是可以“直下承当受用”的。要之,“知体”、“圣体”原是“人人具足,个个完全”这一现成良知理论正是“直下承当”的依据所在。

由上可见,在现成良知理论中,还有良知本体“千古遍在”这层涵义。这是就良知本体的存在方式而言,用近溪的话来说,叫做“平铺遍在”,其云:

自中国以及四夷,自朝市以及里巷,无人不有此知,无人不有此能,何等其大!自晨兴以至夕寝,自孩提直至老耄,无时不用此知,无时不用此能,何等其久!此个知能,平铺遍在人间,洋洋充乎宇内。

所谓“平铺遍在”,强调了良知的现在性、遍在性特征。从空间上说,自中国以至四方,自中央以至地方;从时间上说,从晨至昏,从小至老,良知无不“遍在”、无不“充塞”。在这个意义上,良知具有超越时空、无有限隔的普遍性特征。当然,良知之无所不在乃是阳明的固有观点。对于阳明来说,“良知遍在”是其建构良知理论的关键性命题;对于近溪来说,“平铺遍在”既是对阳明良知说的认同,同时也是建构其心学理论的基本观念。近溪坚信,当下见在的赤子之心与圣人原自“同体”。其依据则是赤子之心和圣人之心都同样具备“德性之知”,其云:“盖论德性之良知良能,原是通古今、一圣愚,人人具足而个个圆成者也。”可见,以“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为基本特征的现成良知观念构成了近溪思想的一个重要基调。

如果说,对“求仁”、“孝弟”等观点的强调表现为近溪要求回归孔孟的思想趋向,那么其对良知“当下具足”、“现成圆满”这一观念的强调,则清楚地表明近溪对阳明心学的积极认同。从理论上说,承认良知是当下呈现的现实存在,是无所不在的普遍存在,这是近溪展开自己思想言说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良知当下具足,乃是实行“求仁”、“孝弟”的理论前提。因此,不论是“求仁”还是“孝弟”,即便只是想“做个好人”,归根结底必须以“人己浑然是个良知”作为内在理据。近溪指出:

盖圣人之学,致其良知者也。夫良知在于人心,变动而不拘,浑全而无缺,时出而恒久弗息者也。今宗族称孝、乡党称弟,而不善致其良知者,则执滞于一节,而变或不通;循习于一家,而推或不广;矫激于异常,而恒久可继之道或违焉,又安能以光天地、塞四海,垂之万世而无朝夕也哉?

这是说,比起“宗族称孝、乡党称弟”的孝弟工夫而言,致良知是更为根本的工夫。如果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那么所谓“称孝称弟”之行为也无法保持永远长久。

总之,近溪在良知问题上,基本上接受了阳明的立场,尤其对心学理论中的现成良知观点是深表赞赏的。一方面,良知作为“浑然天成”、“当下即是”的本质存在乃是人类赖以行孝行弟的内在依据,是近溪主张“求仁”、实行“孝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近溪显然更为强调在“爱亲敬长”处言“良知”,才能使“良知”有所“实落”。其所谓“爱亲敬长”,既是“孝弟慈”这类伦理原则的体现,同时也含有人伦情感的丰富涵义。故在近溪看来,良知不能停留于抽象议论,而必然落实在人伦情感之中,从人类爱自己的父母、敬自己的兄长这类道德感性中才能体现良知的存在、人心的本质。

可以说,这是近溪思想不同于阳明的独特之处。

三 破除光景

尽管就良知本体的角度言,“人人具足,个个完全”,“现在良知而圣体具足”,无丝毫亏欠;然而就人心的现实状态言,却不免为知识所牵挂,为见闻所迷惑,从而“自生疑畏”、转觉繁难,渐渐离“知体日远”、“愈不可释”,其结果不唯“不识本真”、“以至失真”,甚至误执情识以为“知体”。凡此种种弊病,其因盖在于不愿就“心本无知”、良知“现在”处自信自觉,从而导致“疑畏”相杂的缘故。所以,必须弃绝执著之“妄念”,将心中一切羁绊牵挂、见识情虑等等全体“放下”,如此一来,即与圣人无异。近溪说:

圣人者常人也,肯安心者也。常人者,圣人而不肯安心者也。故圣人即是常人,以其自明故,即常人而名为圣人矣;常人本是圣人,因其自昧故,本圣人而卒为常人矣。

今若说良知是个灵底,便苦苦地去求他精明,殊不知要他精,愈不精;要他明,愈不明。若肯一切都且放下,坦坦荡荡,便无戚戚之怀,也无憧憧之忧。此即是能从虚上用功了。世岂有其体既虚,而其用不虚者欤? 但此要力量大,又要见识高。

稍稍不伦,难以骤语。

这两段话,讲的角度不同,一是从圣人与常人的角度讲,一是就良知虚灵的角度讲,结论同样是:“一切放下”。前段大意,其实在“捧茶童子却是道”一节中亦可看出,讲的无非是“捧茶童子,当下即是”的道理;后段讲的无非是“心本无知”、“空空如也”的道理。

在近溪看来,因为赤子之心莫非是道,故而一切放下,心中更无见识,也就意味着回归“本真”,一旦回归“本真”,即常人便是圣人;同样,因为良知本来“虚灵”,故而一切放下,不起“念头”,也就意味着此心“坦坦荡荡”,这就叫做“虚上用功”。他指出:

同类推荐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热门推荐
  • 赖上不良拽妃

    赖上不良拽妃

    她拽吗?想她享誉国际的头号杀手──暗夜孤星,意外穿越成一个和亲公主,怎么可能任人欺负?身为侯府嫡女,一出生就被冠上克母之名,被祖母父亲嫌弃,被姨娘庶妹欺凌;一道圣旨,远嫁他国;一次意外,换了灵魂;弱女变拽妃,皇室风雨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啪啪啪…一连数巴掌,第一次动手,她把他未过门的侧妃打成了猪脸啪啪…嘿!第二次,她甩了一肚坏水的嬷嬷几鞭子外加一脚放倒在地噗通!哈!第三次,她跟手握兵权的大将军切磋功夫,掉进了水里,意外成了莫逆之交至于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嘛……虽然那侧妃是当朝宰相之女,那嬷嬷是皇后娘娘身边的红人还有那个谁谁谁是某某高位上的人……但谁叫她有王爷相公宠着,有皇帝公公罩着还有太后娘娘的特别疼爱,又跟手握兵权的将军是铁姐们更重要的是她有一身好功夫,下手快狠准!反正她就是拽了!─────────他是西华国腹黑深情的残王四殿下因为卷入皇位之争,从小就被父皇丢去他国做质子一场和亲,使他与一个拽到不能再拽的女子结缘从此心里只有一个她,宠她成了生活必须品。为了留住她的心,他时而装可怜博同情:“你是不是嫌弃我是一个残废?”时而醋意大发,霸道的说:“宝贝,我绝对不会放你离开我的,你是我的,从今以后,你只能爱我一个!”─────────他是当代神医,身世离奇,却对她情有独钟为了她甘愿放弃一切,一心只为她付出,甚至是生命。他对她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为了你,我愿意。”这让她无以为报,今生她欠他最多。─────────他是南恒国的太子殿下,看上了她的风华绝代,深情的对她说:“我喜欢你,嫁给我吧!”某女拽拽的回道:“是吗?遗憾的是我不喜欢你,而且我儿子他爹也不会答应的!小心他一生气灭了你。”─────────本文类型:宅斗种田、宫斗争权、挚爱极宠、智谋天下,样样都有,嘿嘿!人物类型:俊男美女的搭配,女拽男强的组合,都是腹黑的主儿。结局:一对一。认领:欢迎各位亲认领自己喜欢的人物。─────────〓【如果亲喜欢本文,请点击书页上的‘放入书架’,让小乔知道有你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希望亲们喜欢小乔的文文,欢迎大家都来收文、养文、看文,大家的喜欢就是小乔的动力,谢谢所有支持小乔的亲!(*^_^*)
  •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全书分为九个篇章,写了三个城市、三个人物、三个历史事件,讲述了他们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大庆:一个与共和国盛大庆典同时诞生的工业圣城。
  •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汇集的十七篇文稿,是何为近几年关于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札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毒夫难驯

    毒夫难驯

    望月皇后,育有一女,人前男装,名唤瑾玉。桃花美目,身在何处,皆有贵女,争她做夫。【黑东珠和头盖骨】瑾玉皇子在机缘巧合之下得一黑东珠,邻国公主听闻,扬言要得美男也要东珠。“公主如此喜欢,可敢与我打赌?”公主傲然道:“有何不敢?!”“公主好气魄!若你赢了,给你我的黑东珠,若我赢了,我要你——”在公主欣喜的含情目下,接着道,“的头盖骨。”“为何?!”“拿你的头盖骨当碗使!”【脑残篇】“脑残的意思就是你满脑子血雨腥风,思想残忍。”她道:“所以我说你脑残。”他点头,“原来如此,那么你也脑残,莫要否认。”“你说什么?!”“不止如此,你的父皇母后,三皇兄四皇兄八皇妹,思想都极为残暴,我可不可以认为,你全家都脑残?”“你才全家都脑残!”“不,我妹还是很善良的。”————————————————————云若梁王,府有一男,公子倾城,却是男宠。公主惧怕,皇子胆寒。貌比妖孽,心似蛇蝎。【美公子和俏寡妇】茶楼里,有绝色姿容的绛衣公子,对着一名年过而立的中年美妇示爱——“在下对小姐一见钟情,愿以十里红妆迎娶,不知小姐可否愿意?”茶楼一众看官皆瞠目结舌。“公子,你这是何苦?”美妇人掩面啜泣,“君生倾城色,我却将迟暮,何德何能......”公子弯眉一笑,“我不是以貌取人之人。”美妇继续啜泣:“能被公子看上当真是幸事,奈何天公不作美。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公子银牙一咬,“年龄不是问题。”美妇依然啜泣,:“公子美意,我心领了,但夫君虽离世已久,我却不想再嫁他人......”公子眼角一跳,“东方瑾玉,你再给我胡说八道试试看!什么叫我离世已久?还不把你脸上那层难看到死的人皮面具给我揭了!”【长发及腰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风正清,假山之后——“你何时才能不那么幼稚,我看你真是皮痒了欠收拾!”“本王之所以幼稚,乃是因为缺少管教,若能娶一王妃来收收我的骨,本王很乐意收敛。”男子的声音宛如温玉而又慢条斯理。“哦,可是找到合适的人选?”“两年前有个女子曾问我,待她长发及腰,我娶她为妻可好。”“然后呢?”“然后——”温和的嗓音在一瞬间倏地提高了分贝,“你他大爷的都长发及脚了!还不兑现诺言,要及腰才算是么?我替你一刀剪了可好!”黑夜之中,有利芒划过——“别,有话好说,别剪我头发!”*
  • 人脉圈大全集

    人脉圈大全集

    本书是迄今为止故事最精彩、文字最优美、内容最全面、道理最实用、分类最系统的关于人脉圈的经典之作,详细介绍了人脉就是命脉、人脉就是财脉、人脉圈的组成、人脉圈的维护与潜规则、如何警惕人脉圈中的陷阱、如何向大师学习搭建人脉圈等内容,生动讲述和展示了发觉人脉、盘活人脉、利用人脉铺就成功之路的方法和技巧,堪称最全面、最丰富、最经典的版本。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人脉圈的经营策略以及操作细节,让你在瞬间打通人脉经络,快速拓展人脉圈,从而在人生舞台上游刃有余、坐拥成功!
  • 丞相大如天:夫人狠嚣张

    丞相大如天:夫人狠嚣张

    他多智近妖,和皇后义结金兰,杀伐决断不过谈笑之间。,太监大总管是她的闺蜜。她手握权杖,狐朋狗友遍布朝廷各部,打遍天下祸国小人,册封诰命夫人,守一国疆土平安和乐都说打天下难,瑟瑟穿越后,原来守天下也难。眼看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万万没想到,嫁给一国丞相,丞相大人逆谋叛国了!男主竟然是第一大反派吗?
  • 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生动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刻画了一个狡诈吝啬的暴发户形象葛朗台老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 重生之招才纳宝

    重生之招才纳宝

    季晴想过如果没有那件事情的发生,是不是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可是,季晴绝对不后悔选择了那一步。现在,上天给了她一个重生的机会,鱼与熊掌皆焉得也,季晴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呢?前生的执念有了机会来践行,再来一次的结果,会发生怎样的不同?才?不一定多,但一定得会。不会怎么办,学!宝?这个谁都不能抢!有人抢了怎么办?咬杀!
  • 天涯游侠

    天涯游侠

    一场灭门之灾面前,他身负使命,只能眼睁睁看着师门毁于一旦,一个初入江湖的少年,是怎样改变着自己的性格?一次关外的旅行,又让他经历了什么?一个充满灵异的村子,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阴谋?一件惊世而出的宝物,又将引起怎样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