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38

第38章 罗汝芳:泰州学的终结(6)

人生天地间,原是一团灵气,万感万应而莫究根源,浑浑沦沦而初无名色。只一“心”字,亦是强立。后人不省,缘此起个念头,就会生做见识,因识露个光景,便谓吾心实有如是,本体实有如是,朗照实有如是,澄湛实有如是,自在宽舒。不知此段光景,原从妄起,必随妄灭。及来应事接物,还是用著天然灵妙浑沦的心,此心尽在为他作主干事,他却嫌其不见光景形色,回头只去想念前段心体,甚至欲把捉终身,以为纯一不已,望显发灵通,以为宇太天光,用力愈劳而违心愈远矣。这段话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理解近溪思想有很大帮助。近溪先从人生之初说起,指出人之生原无“名色”,即便“人是天地之心”的“心”字,亦是“强名”,此义实与“心本无知”相同。人生之后,便未免有“念头”、“见识”支离缠绕,从中窥见一个“光景”,便以为此便是“吾心”之实、“本体”之实,便以为吾心之“朗照”即此“光景”,吾心之“澄湛”亦此“光景”,而且洋洋自得,以为“自在宽舒”。却不知此段光景,实即四种“实有如是”之观想,乃是伴随“妄念”而来,最终亦将随之而灭。尽管人们在“应事接物”之际,自有“天然灵妙浑沦的心”为其作主,但“天然灵妙浑沦的心”并不显示为“光景形色”(实亦本无光景形色可显),所以更无从把捉。

若以此“把捉终身”,自以为已臻“纯一不已”之境界,则是“用力愈劳而违心愈远”,终将适得其反。及至晚年,近溪对其孙罗怀智谆谆告诫道:“学有所执,悉属阴幽。汝只恋着当下光景,受用不舍,终难入道。戒之哉!”上述近溪的观点,被牟宗三归结为“拆光景”,从而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并隐然成为研究近溪思想的一种套路。牟氏指出“破除光景”和“当下呈现”乃是近溪学之“特殊风格”,亦是其思想之根本归趣。不过唐君毅则以“一体”观、“生化”观作为近溪学之最大“特点”,针对于此,牟宗三以为“此则颟顸,未得其要也”。牟、唐的意见分歧,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处不赘。承前所示,近溪指出留恋当下光景,以为终身受用,则“终难入道”。可以看出,光景问题确是近溪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即便说近溪思想之“特殊风格”表现在“破光景”这一方面,亦未尝不可。然而牟说对于近溪之重“仁”、重“一体”以及重“生生”这一思想面相,未免有所轻忽,此亦不必讳言。

其实,在“破除光景”之主张的背后有一种理念,即“本心浑沦”。“本心浑沦”是与“当下浑沦顺适”相关的重要观念。因心体“浑沦”,没有“分别”、“计较”,亦非“意念”、“存想”所能把捉安排,故而唯有“悠然顺适”;若稍有“着力执持处,便总是意念矣”,便“去心盖远矣”。所谓“浑沦”非指混沌无序,而是指心体“虚灵”之基本特征,亦即“浑融”。其基本义是:浑然打成一片,毫无差别景象。

近溪强调此心本无“形色”、亦无差别,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心体本是“虚灵神明”。但虚灵只是一种形容描述而非实指。就心体而言,它本身又有“实”的一面,是虚而实的统一,此即“浑沦一体”的真实义。若只是以此心之体为“虚灵发窍而已”,则“所见犹未为亲切也已”。可见,近溪之所以竭力主张“浑沦顺适”,显然与心体本身“浑沦一体”这一观念有关。而“浑沦一体”之观念适可拓展出“全体放下”、“破除光景”之工夫论主张。反过来说,“破除光景”须以心体本身“混沦一体”作为前提预设,前者是后者在工夫论领域中的必然延伸。

的确,近溪一生非常突出强调“一切放下”的重要性,直至临死之际,留下的“绝笔书”还谈到这一点:

此道炳然,宇宙原不隔乎分尘,故人己相通、形神相入。

不待言说,古今自直达也。后来见之不到,往往执诸言诠。善求者,一切放下;放下,胸目中更有何物可有耶!愿同志共无惑无惑焉!宇宙万物原无差别,人己物我原自相通,只缘后人执诸言说,故于此理此心“见之不到”。因此,善为学者正应“一切放下”,抛却“言诠”,令胸中更无牵挂。如此则能直达“此道”。这是近溪临死前向门人及子孙所作的最后训示。对近溪来说,“一切放下”与“破除光景”,说法虽异,其意则一,这不但是一种为学方法,更是对生死关头的一种彻底了悟,甚至是“将来神鬼之关”。

四 当下与因时

“当下”问题实即良知问题。首先须指出,近溪的“当下论”与其“一切放下”、“打破光景”之主张有关,但又有不同。一方面,所谓“一切放下”、“打破光景”显然与其“圣贤精神不离当下”这一观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当下”论则突出了“时”的重要性。

如果说“打破光景”重在“破”字,旨在“破执”,那么“当下”论则重在揭示为学的“下手”处。

据近溪友人耿天台的回忆,嘉靖戊午(1558)近溪与天台在京相识之初,便大谈“当下”,受其影响,天台一时亦为“当下”论所倾倒,时常“教人须识当下本体”。嘉靖乙丑(1565),天台在南京与龙溪相会时,提到近溪常以“当下”为了手工夫,对此,龙溪指出近溪之学虽已有一定的洞见,但毕竟尚有一机之未达。龙溪认为“当下承当”亦有分疏,是就本体上“承当”,还是在“见上”

(见解意识)“承当”,两者之间,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

其实,近溪之论当下另有思想背景,与龙溪和念庵之争“良知现成”问题有关。在《盱坛直诠》中记录了这样一场对话:

乾斋甘公问:“念庵先生不信当下,其见云何?”师曰:“除却当下,便无下手,当下何可不信?”甘曰:“今人冒认当下便是圣贤,及稽其当下,多不圣贤。此念庵先生所以不信也。”师曰:“当下固难尽信,然亦不可不信。如当下是怵惕恻隐之心,此不可不信者也。当下是纳交要誉之心,此不可尽信者也。不可不信而不信之,则不识本体,此其所以不著察;不可尽信而苟信之,则冒认本体,此其所以无忌惮也。善学者在审其几而已。”近溪对当下问题的基本态度是“固难尽信,然亦不可不信”。“固难尽信”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以“当下即是”为借口,以此“冒认当下便是圣贤”等思想现象而言,表现出近溪对当下论的一种谨慎态度。

然而从理论上说,近溪又强调“当下”不可不信。他甚至认为“当下”是“最为进步第一义”。故针对“讲学者多云当下,此语如何”

提问,近溪断然回答:“此语为救世人学问无头而驰求闻见,好为苟难者,引归平实田地,最为进步第一义。”在近溪看来,若能对良知本体“当下具足”充满自信,从而坚信“此个功夫,亦是现在”,那么便是在实地做工夫。在此意义上,所以说“当下即是”这层道理是引导人们向上“进步”的“第一义”。

近溪还将“当下”问题与“时义”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阐释。他指出:

问:“《论语》‘时习’之时,旧作‘时时’,而先生必曰‘因时’者,何也?”罗子曰:“圣人之学,工夫与本体原合一而相成也。时时习之于工夫,似觉亲切,而轻重疾徐,终不若因时之为恰好。盖因时,则是工夫合本体,而本体做工夫,当下即可言悦,更不必在俟习熟而后悦。……夫子尝谓‘默而识之’,正是识得这个时的妙处。……盖缘他(指孔子)识得时的根源真,而执得时的机括定。虽间有一人不知,而未必人人之不知也。虽人有一时不知,而未必久久之不知也。”这段话从《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说起。释“时”为“时时”,即时常之义,这是朱子的训释,近溪则释作“因时”。经过这一解释转换,突出了“时”的当下义、活动义。正是在“因时”这一行为过程中,才能确切把握工夫与本体的“当下合一”,由此才能说“当下即可言悦”。在近溪的理解中,所谓“因时”不妨解作“顺时”、“即时”,工夫与本体亦是“即时”合一之关系,同时工夫也应当是“顺时”而为、“顺时”而动,这又叫做“自然”之工夫。总之,以工夫合本体或者即本体做工夫,这两种不同趋向的工夫实践,在“因时”之“恰好”的意义上,均可当下“言悦”。

有弟子问:“学者要本体工夫合一,须是识得‘时’字。而要得‘时’字明显,则又须从天命之性说来,何如?”对此,近溪指出自从孔子一口道破“天命之谓性”以后,“口则悉代天言,而其言自时;身则悉代天工,而其动自时。天视自我之视,天听自我之听,而其视其听,亦自然而无不时也已”。可见在近溪看来,一个“时”字贯穿于孔子的思想与行为的过程当中。近溪又说:“孔子至善,只是个时;孔子时中,只是个《易》。”“孔门学习只一时字。天之心以时而显,人之心以时而用。时则平平而了无造作,时则常常而初无分别。”显然,由孔子之学而发现“时”的意义,并通过对“时”的意义之抉发,近溪强调“时”是天心和人心得以展现的关键,天心和人心藏之于时而又显之于时,“时”给予“心”这一本质存在以某种普遍形式,而且“时”又可以用来对心体存在之本然状态的现象描述:“平平常常”、“了无造作”、“初无分别”。

我们知道,在孔孟那里,无论是孔子“时习”,还是孟子赞美孔子“时中”,其“时”字均是时间的涵义,引申义则是“时常”。孟子谓“圣人时中”,其意是说孔子时常不离“中”,时时得“道”。然而近溪却说“孔子时中,只是个《易》”,其中却另有深意:

问曰:“复之时义,大矣!岂寻常言复者多自天地万物言,而兹谓复心者,则自吾身而言耶?”曰:“宇宙之间,总是乾阳统运,吾之此身无异于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亦无异于吾之此身。其为心也,只一个心,而其为复也,亦只一个复。经云:

‘复,见天地之心’,则此个心即天心也。……善言心者,不如把个生字来替了他。则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山川民物,在吾身之视听言动,浑然是此生生之机,则同然是此天心为复。

故言下着一生字,便心与复,即时混合;而天与地、我与物,亦即时贯通联属,而更不容二也已。”

近溪的观点是:一部《周易》离不开“时”字,不但“复”卦以及“生生”是“时义”的表现,甚且所有的卦爻变化也都是“时”的表现,在此意义上,“时”正可谓“天之则”。在近溪看来,“时”作为一种观念存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时的根源”、“时的机括”的把握,在历史上也许只有孔子一人,但在现实当中,却是人人都须努力的方向。因为无论是宇宙万物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宇宙本心还是人类本心,都离不开时间这一存在形式,此即所谓“更无出于时字之外者矣”之意。

总的说来,大致有两点可以归纳:一是“当下”观念强调的是良知本体的“当下具足”性,由此出发,对良知本体的把握也必须是“直下承当”,而与见闻知识的增长积累无关,可见“当下”观念与良知理论有密切关联;二是在本体与工夫的关系问题上,近溪强调“须是识得时字”,“时”不仅表现为天地万物的“生生”原理,而且是天心与人心最终实现合一的一大机缘。从本然意义上说,天与人或天心与人心是“即时融合”的,但从现实存在的角度看,两者的合一还须通过一番努力,其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握住“时机”。这也就是近溪为何强调“当下承当”、强调“因时”的缘由之所在。

总之,强调“当下”和“因时”,目的是要人们重视良知是一种时间的存在,良知在生活行为中的当下呈现是离不开时间这一要素的。“当下即是”这一直觉判断须以良知本体的即时存在作为前提,致良知工夫也只有在当下即刻的时间过程中才有可能,而与非时间性的知性认知过程无关。问题在于,本体既存在于时间之中,同时也未免在此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本体遮蔽现象,并导致“冒认本体”等结果。为防止这类现象的产生,关键在于切身把握时间的连续性、不间断性。近溪将“时习”中的“时”之涵义由“时时”之传统训解转而解释成“因时”之义,便是出于上述考虑。因为“时时”只是含指时常之意,而“因时”则是指“即时”,语气重在“因”字,强调的是其间容不得时间上的丝毫断裂、片刻停顿。依近溪之见,时间上的这种“不间断性”,是区分“凡境”与“圣体”的关键所在,他甚至断言:“工夫得不间断,方是圣体。……

故学者欲知圣凡之分,只在自考工夫间断不间断耳。”应当说,在近溪的思想体系中,其对“当下”和“因时”的强调,揭示了人的良知与人的存在的当下关系、即时关系,他坚定认为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把握,就可成就圣人。显然,“因时”观念乃是近溪思想的独特之处,也是其理论贡献之一。

(第五节 身心观

一 身心灵妙

何谓“身心”,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即肉体与灵魂、身体与心灵,用古代中国的术语来说,相当于形与神。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在对道家的形神观进行概括时,披露了他的一个看法:“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这一形神观在古代中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其基本要点是:神之于形具有优越性,形是负面意义的存在,神在形之上,形为神之具。

我把这一形神观归纳为“形拙”观,意即身体见拙于神,是应加以控制的对象。

在儒学传统中,特别是宋明以降,儒家学者对心/性、理/气等结构问题有很大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然而“身/心”问题却始终未能作为关注的目标和探讨的对象。及至明代心学,情况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然而到了近溪那里,我们却发现,身心问题成了近溪思想的一个显题,构成了其思想的重要问题意识。他说:

大道生乎天地,天地生乎民物,民物是其生化之末。犹且身心灵妙,莫可致诘。天地乃其生化之原,则所为凝结稀希,又不可类推而知也耶。故知人物之身心既灵,则天地之凝结者自当益极其灵;民物之世界且妙,则天地之凝成者自当益极其妙。人能于是而昭然生此信心,则由信而生畏,由畏而生敬,戒谨恐惧于视听言动之间,谦卑慈惠于接物待人之际……我惟天以作依皈,天惟我而加呵护……我既心天之心,而神灵渐次洞彻;天将身吾之身,而变化倏忽融通,坚如金石,精诚可贯,

微若尘沙,踪迹能潜。所谓飞跃由心而形神俱妙。固非法术之可私,而亦非思虑之能测矣。这段话值得细细品味,他是从天人关系着眼,强调了宇宙有宇宙之身心,人有人之身心。从宇宙生化的角度看,天地是“生化”之根源,民物是“生化”之末节,天地万物便是宇宙之身,然而所以“生化”者则是“天地之心”。“人物之身心”与“民物之世界”在凝结生化过程中,同样有既灵且妙的作用现象。重要的是,人类之行为须以天的法则为法则,如此,则天亦会呵护我们;我之心既与天之心相即不离,而天亦将以我之身为其身。意思是说,天的存在能为人的行为提供保障,其因在于天心与人心原本就是互为贯通的,同时,合乎天则的行为也可与天心互相感通。其实,近溪上述思路与传统的“天人合一”观有相通之处。近溪的特点在于,天人感通的关键是“心天之心”,以天心为人心,如此则天心会为人身提供保障,以人之身为其身。可见,近溪将宇宙及人类的存在模式纳入身心问题领域,在他看来,天人关系也就是身心关系。宇宙与人类各有身心,宇宙可以人之身心为身心,人亦可以宇宙之身心为身心。

可以说,以上便是近溪在身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若就人身的角度看,近溪指出人之形体固是身,人之心知亦是身。这一观点也非常重要,意谓“身”是形神、心知的存在基础。

这一观点是由以下的问题而来:“或曰:‘如君(指近溪)之论,是以身为阳而在所先,以心为阴而在所后。乃古圣贤则谓‘身止是形,心乃是神’,形不可与神并,况可以先之乎?’”这里的问题实质是,历来以为身是形体,心乃灵妙不测,形与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若按近溪所言,身心岂不颠倒了过来,成为“身在心先”?对此,近溪答道:

同类推荐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热门推荐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生活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生活常识

    本书从现代家庭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生活中的常识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把浩渺的知识融入到一个一个小常识中,从科学性、便利性、大众化的角度精心编辑,分门别类地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各种常识,如食品选购、食物禁忌、食品营养、家庭医疗、电器使用、美容等等。通过了解这些常识,可以让您在居家过日子中,掌握一些生活的诀窍,让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 恐龙科考(走进科学)

    恐龙科考(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我的豹族老公

    我的豹族老公

    “你们……到底在说什么?”林朵儿瞪着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着站在她面前的五位老者。谁知道今天是闯的什么霉运啊,刚和朋友过完二十岁生日宴,回家的路上,竟然被人抓到这个鬼地方来。不过还好啦,这里看上去应该是一所有钱人家的大宅子才对。不对他们也不应该这么不讲理啊,怎么能这么抓人呢?而且这些老头说的到底是什么啊?什么豹族?什么纯血种?什么灭绝的?和她什么关系啊?“嘭!”一声巨响,那扇雕花……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鬼话之阴阳劫

    鬼话之阴阳劫

    高三毕业生胡小为的爹在醉酒后说出了一段三十年前的奇闻异事,他年轻时被鬼所救从而与鬼给胡小为订下了一桩冥婚。胡小为不以为然,认为这只不过是他爹醉酒后的胡言乱语,因此没把这事放到心上。过了两天胡小为决定来一次毕业的单人旅行,在前往杭州的火车上他认识了神秘的韩白,从而又卷进了一场更大的麻烦中……诡异的拦路鬼、凶恶的子母连尸、神秘的红衣女鬼苏绾、残暴的食人鬼……这一切的一切,藏在背后的又是什么?胡小为能否在韩白的帮助下拨开谜团,找到真相?
  • 无上刀锋

    无上刀锋

    那年浮屠寺的赤脚和尚一指断山成永河。那年耍剑的先生手持草芥碎了万垒城墙。那年边军的刀疤卷毛驰骋沙场一路尘土飞扬。那年倒骑马的色痞活色生香。酒馆之中喧闹非常,说书先生格外繁忙。在很多年后,有个少年‘哧溜哧溜’的吃着麻辣片汤,听着那些英雄过往。而他的故事要从梦中神女自备嫁妆、不辞万里,只为给他暖床、洗衣、传功、生个小孩诉说,要从在他疑惑的问自己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像样的痕迹开始!这是一段心藏无上刀锋,问天下谁与争锋的故事,这是一段特带劲儿的故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重生之嫡女二小姐

    重生之嫡女二小姐

    相府小姐空有倾城之貌,却无女子之德。嫉妒长姐,暗害姨娘,对祖母不慈。胸无点墨,粗俗不堪,无半点才情。一朝偶遇欧阳世子,芳心暗许屡屡纠缠。却被世子红颜知己陷害,落入水中身亡。还落下一个不知羞耻陷害他人的名声。醒后惊艳睁眼,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灵魂。本想安安静静混吃等死。却总有人不想她好过,既然她不舒服别人就休想过的安心。姨娘陷害没关系,送她去见阎王。庶姐为难很好,庶妹个个刁钻,她的理想是做一只米虫,没想到却被一个妖孽的腹黑男看上。内容片断:“你这辈子只能是我的,谁看上你,我必定会让他血染三尺。”谁理你,正准备收拾包袱逃之夭夭,一出门却看见某妖孽靠在门上。笑颜如画“今天月色真美,是要和我一起出去赏月么”无语抬头看天,有你妹的月亮。穿越重生相府二小姐,看她如何玩转古代。在异世绽放出属于她的光环。简介无能,第一次写书,多多支持,偶会努力的。
  • “昏”前婚后

    “昏”前婚后

    【这是一个掰直弯男的故事】她说:“我不想再沉沦下去了。”他说:“不行,我已经为你沉沦下去了,又怎么能放手让你离开?”她说:“嫁你是我始料未及的。幸福来得太突然,让我觉得太虚幻。”他说:“嫁我是你一生的赌注,我怎么舍得让你输?以我之姓,冠你之名。顾太太,你是我老婆,你要的幸福,在你老公我的手里!”【本文过程不平淡,结局很完美!宠虐结合是王道!】1.温馨片段:“我刚才看你疼,下意识的想去含你舌上的烫伤处,待我反应过来时,才发现对象不对。”顾宇笑着说。“还好你及时醒悟,不然可得对我负责了。”颜悦挑眉道。“好,宝贝儿,我负责,荣幸之至,只要你同意,咱们现在就去民政局如何?”他一脸阴谋得逞。2.表白片段:“你爱我么?”“爱,要怎么才能相信?我几时不爱你呢?把心掏出来如果有用,你就掏吧!那一定是鲜红的,为你跳动的。”他无奈,这女人怎么就不信?“如果杀人不偿命,我就动手了!”她撇嘴。“那么恨我吗?”“恨过!却因为爱过!”“那么现在把曾经的恨换成爱吧!我们该是相爱的。”他搂着她说。*推荐我的旧文:《抢夫,多多益善!》《天黑“狼”出没》
  • 儒道至圣

    儒道至圣

    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握天地之力的世界。才气在身,诗可杀敌,词能灭军,文章安天下。秀才提笔,纸上谈兵;举人杀敌,出口成章;进士一怒,唇枪舌剑。圣人驾临,口诛笔伐,可诛人,可判天子无道,以一敌国。此时,圣院把持文位,国君掌官位,十国相争,蛮族虎视,群妖作乱。此时,无唐诗大兴,无宋词鼎盛,无创新文章,百年无新圣。一个默默无闻的寒门子弟,被人砸破头后,挟传世诗词,书惊圣文章,踏上至圣之路。感谢阅文官方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