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里三段床戏是整部电影的重头戏,场面激烈,层次分明,反映了男女主角微妙的心理变化。第一场是疑心深重的易先生对王佳芝近乎施暴的泄欲。第二场男女是全裸上阵,仍然以男方为主,但已经开始顾及女方感受并且尝试多种做爱方式。第三场男女相拥在床,双方均有主动,易已开始信任王,而女主角虽然还抱有暗杀任务,但亦开始不知不觉地投入了感情。王佳芝用性作为武器,却没有成熟到将它和感情分离,终于香消玉殒。
也许,悲剧根源在于女人性爱合一,男人却可性爱分离。
爱恨情色观众如何看李安电影
《纽约时报》影评人邓尼斯?利姆认为,《色?戒》不光能看到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还有40年代的好莱坞的影子,能让人想起一些黑色电影和战时爱情音乐剧。还有希区柯克的感觉,《深闺疑云》的海报在眼前一闪而过,李安说这部电影在1942年的上海很受欢迎。《美人计》(no—torious)中复杂而且反常的爱情和其中的间谍活动对李安的创作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李安还说了另外一部电影:约瑟夫?冯?斯坦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在1931年拍摄的电影《羞辱》(Dishonored),玛琳?黛德丽就饰演了一个收集俄国情报的奥地利女间谍。
欧洲电影网的影评认为影片很好地展现了爱情和欲望、理性与放弃之间的冲突,编织了一条错综复杂的情感纽带,这些都是李安电影的典型特征。”还有的影评说:“定义自我是在李安的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从《喜宴》、《绿巨人》到《断背山》。但是在《色?戒》中,导演对人类的本性进行了全景式的观察。”
英国卫报网站的杰佛瑞?麦纳布则认为:“一般导演往往会对小说进行精简和改编到90分钟的长度,但是李的方法是选择那些短篇故事并慢慢地把它们展开为一部史诗。他在《断背山》中就是这么做的。通过改编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他又一次尝试了这样的方法。李安在叙事上的丰富性,归功于他对细节的一丝不苟以及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气氛细微之处的准确把握。”
伊曼纽尔?李维则表示:“李安大胆的情色的惊悚影片是紧随奥斯卡获奖作品《断背山》之后一次有价值也合乎情理的继续。”
东西方影评人对李安电影的美学特征之肯定,对其所融汇的东西方各种因素之欣赏固然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同时观众也能透过迥异的审视角度来探讨李安电影的深刻内涵。
或许有人喜欢探讨电影的沉重历史、意义复杂深刻的内涵;有人偏爱情节多变、惊险刺激或者娱乐性强的;一如作品可以有多种欣赏角度、可以作多种解读。也有不少网媒似乎只是对“床戏”津津乐道,一窝蜂地跟着起哄说“真枪实弹”;将目光仅仅纠缠在那些裸露的镜头,围绕在情色上那也太过肤浅。当然也有人会问,如果该片在十年二十年前放映,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色?戒》不是由李安来拍,又是什么样的结果?
国人向来是避谈性的,尽管人人都离不了它。更忌讳女性谈性,性对女性而言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步骤而已。女性的感觉是不重要的。应该说,艺术思维嬗变从女性文学发端引起。
从文学史上看,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有如此众多的女性在自由表达和创作吧?它标明了人的觉醒与女性意识的复苏。追溯历史,即使在那非正常的年代,那些“毒草”中的爱情片断仍被少男少女所偷偷品尝。当张洁以她独具一格的勇气、给刚刚苏醒而偏重点还落在伤痕上的文坛吹来一股清风——“柏拉图”式的爱情,温馨委婉又执著地要求着人的权力,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观念带入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学中。紧接而来的是一系列作品中关于“人”的思考。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女主人公“真真”娓娓倾诉的苦闷因带有那个时代知识女性共同的心理特征而引起读者共鸣。遇罗锦的出现有其特殊背景,虽属昙花一现,但那两篇“童话”把爱情的寻找与失落表现得脆弱伤感。不少女性作家都偏爱类似袒露心迹、极个人化的叙述方式,肆无忌惮地冲撞着父权社会。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中将“女强人”双重矛盾,即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无法和谐统一的极端苦恼进行了分裂的面孔呈现。精神偶像情感物件的坍塌使以爱为支点反抗环境反抗封建意识寻求自我解放的女性陷入痛苦茫然的境地……但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出现,表明新时期启蒙精神的爱情主题受到深刻重视。道德伦理的分崩离析,潘朵拉盒子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引入迅速渗透——不论是佛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日渐走俏’还是劳伦斯略加遮掩地遍地畅销;尽管是不成功的探索,王安忆仍以她大胆细腻的笔触将性剥离出来进行露骨描写,“三恋”主题:自由性爱没有现实基础,要么遁入天国,要么现实中挣扎,要么保留在精神世界。性禁区突破表明女性文学再无禁忌可言。女性文学由此走到了一个转捩点上,并开始了逐步由爱情主题向性爱主题的全面嬗变。
东西艺术元素齐集之大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文化艺术交互渗透成为趋势和必然。究竟这些年来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和发展对观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今“情色”这一词经常见诸报端及互联网,俨然与“小资”一样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但无论“情色”还是“色情”在作品中都离不开“性”,只是对“性”所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
沉重的肉身和谜情,真爱是谁?镜头内,影像中,由爱及性,由性及爱,或是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或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都逃不过痴情纠缠恋欲狂潮,都深陷在红尘漩涡中不能自拔,结果愈陷愈深,为情所困……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渴望欢爱却压抑自我,无奈精神与肉体被人为地分离,压抑人性的道德盾牌和利剑把自然赋予人的欲念无情驱赶,羞耻的枷锁将自由的灵魂紧紧禁锢。在电影史留下鲜明印记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1972年的作品(他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电影大概是《末代皇帝》),由马龙?白兰度、玛丽娅?施奈德主演。年轻的导演拍摄了这部以疯狂激情和可怕的孤独、绝望为基调的情色毁灭的故事,因性爱场面而被禁。同样被定为NC-17级的《梦想家》(The Dreamers又名《戏梦巴黎》),是贝托鲁奇再踏雷区。2003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因露骨的性爱而备受争议。以1968年法国学潮为背景,展现乱世男女的微妙而极端的关系。性爱或政治并非叙事关键,理想随风飘荡方为该片核心。
还有不少大胆表现性爱作品弓I发争议’如彰显女性个体欲望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速度与死亡间体验性的极限《撞车》,充满爱情游戏的《本能》,近乎病态的执迷《洛丽塔》,悲惨乱伦的《菊豆》,五味杂陈的《喜宴》以及迷离伤感的《春光乍泻》、《花样年华》、《2046》等等;缠绵悱恻的《情人》,凄艳惨烈的《英国病人》演绎爱情、战争、背叛与生命交织的故事,该片被称为堪与《日瓦戈医生》相媲美的爱情史诗片。
尽管有人对《色?戒》中的性津津乐道,李安却明确地将该片定为文艺片。李安认为:“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有时候不是用性别来区分的,同性也好,异性也好,当我们触摸爱情时都有文章可以做。我并不希望用同性或异性的方式去分界,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很复杂的东西。就好比这个小说,我认同的汤唯这个角色是个女性,但是当我拍性爱的时候,我会游离在两种性别之间,这对我来讲是非常困惑的一件事情,但这就是拍电影这种复杂性和模糊性。我们不是在讲道德,不是在讲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不是讲法律,我们是讲这些东西中间的模糊地带,这就是艺术。”
李安说,风险不同于《断背山》的《色?戒》是纯粹中国的故事,中文对白。在美国只能进艺术影院,当年《卧虎藏龙》虽然也是外语片,老美们怀着好奇心在影院长龙大排;创造了巨额票房价值。动作片之所以好卖,因为都是肢体语言,少有文化差异。作为一种电影美学,这是我们的国粹。但在这些被好莱坞学去后,我们还有什么东西?我想让他们看到,戏剧性的中国、文艺性的中国,这也是大家需要努力的,还需要时间。所谓的好莱坞情结,其实是一种心理,只有到了好莱坞这个世界电影的大联盟里面,才能受到全世界关注
—部好电影可以从科学、文学、哲学、宗教、伦理、人性等多
个角度同时切入;从经典作品中观众往往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两性思维、深邃而宽阔的视野。这些年来李安不负众望引领电影潮流,不管是武侠片、同性恋片,还是文艺片……更重要的是以他东西方的艺术思维和功力糅合张爱玲的独特视角、将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合作跟对话。《色?戒》,一个纯粹中国的故事,却有很西方的内核——欲望和禁忌的人性冲突,李安可谓将电影艺术张力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