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娄焊导演的电影《颐和园》
第29届Mill Valley电影节展映了来自43个国家的231部影片,其中13部为世界首映。Mill Valley电影节在圈内素有“影人电影节”的美誉,于1978年由Mark Fishkin创立,因选片精良和非竞争性而独具特色,现已成为独立制片人及世界电影的极佳展示舞台。
爱情和生命,最纯洁而亮丽的祭奠……参展的华语影片《颐和园》
是中国新锐导演娄烨的一部精心之作。因为风格独特、内涵深刻和手法现代而备受注目,是娄烨继影片《苏州河》之后,在艺术个性上更加前卫的作品。
影片开篇摘引女主角余虹的日记片断,为全片渲染了飘忽迷离的氛围:“有一种东西在夏天的夜晚突然而来,挥之不去,我不知该如何描述,我只能称之为爱情。”
这种似是而非的情绪流动,交织着激情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人的孤独和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迷惘和惆怅,形成影片沉郁而冷峻、晦涩朦胧又含有多重解读可能的独特韵味。
《颐和园》由娄烨梅峰等人编剧,娄烨执导,郝蕾、郭晓冬和胡伶伶主演,该片描述余虹与周伟自1987年到2003年长达16年的感情,他们爱得浓烈却又彼此伤害;而周伟同时又和余虹的朋友李缇产生暧昧情愫,构成了伤感凄迷的三角纠葛。之后,周伟与余虹劳燕分飞,天涯相隔——周伟李缇远走德国,余虹綴学,辗转于武汉、重庆等地。在经历了情感冲击、社会动荡之后,成为迷惘和漂泊的一代,对生命与爱情都感到无所适从。
影片风格令人联想到《苏州河》,但就总体而言,《颐和园》在传达的情感力度、塑造的人物形象上都远比《苏州河》更为丰富、饱满、厚重。全片弥漫着感伤怀旧气息。这种感伤源于对青春的伤逝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挽——它因青春岁月不再而透彻肺腑;这种怀旧洞开记忆之门,令人在回望睁嵘之际,唏嘘不已。
错位的爱情书写生命的轻与重
影片在跨越十五个春秋和六个地域的广阔时空下,展现了余虹与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这个女孩有一张清丽的脸和时而沉郁时而激情迸发的性格,对待爱情永远超前一步,来得快去得也快,总是难免承受痛苦。余虹的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经历社会剧变之后,青年人对人生、爱情的迷茫和失落。
全片唯一堪称唯美抒情的场景是男女主人公荡舟颐和园昆明湖的一段。夕阳西下,嫣红的晚霞在天边浮现,进而暗淡消逝——黄昏降临,皎月东升,月光下,湖水反射出潋潋流光,天地之间,仿佛只有孤舟一叶,两个相爱的人和遥不可知的未来。这组镜头极为洗练酣畅,诗情盎然,动人心弦。这也是影
片中两个与片名相关的场景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影片中余虹离开家乡和初恋情人晓军来到北京求学,遇到了让她内心无法平静的一个人:周伟。就在那个清晨,在颐和园散步的时候,他们陷入爱情,他们都意识到这爱是那样地突然,那样地深切和剧烈,意识到这爱是艰难的。余虹在日记中写道:“他的确是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要遇见的那个人。好像我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出现,等待跟他相遇,在今天,愿望变成眼前的现实。可是,我又害怕这个人的出现,因为我害怕随之而来的危险,但是,就现在而言,我还没有害怕到不敢有所行动的程度?
很快,余虹知道她错了,发现危险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想像的要严重得多,错位的爱情在环境和内心的混乱之中几乎寸步难行……混沌、背叛和疯狂的性爱谱写一段爱恨相缠的人生。
接着是学运风潮,周伟和余虹分手。余虹辍学,和晓军一起回到东北老家。没多久她便漂泊去了深圳,又随朋友到了武汉。
一个雨天,余虹和邂逅的男子,发生了暧昧关系。“一位学法律的朋友说,这并不违法,但不道德。什么是道德?我认为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道德。在我和他的身体接触时,心里没有防范。”她也清楚,这种关系不会长久。当她注视着那个男人的脸时,暗自思忖:“他是否也和我一样,心里在想着另外一个人呢?”
幽会之后,余虹独自骑车穿行在雨中,突然被一辆汽车撞倒。人们围观着,没有谁伸手去拉她起来。躺在陌生的街头,模糊中她却想起了“周伟”这个名字。心在呼唤:你在哪里?
在医院里,操地方口音的警察耐心帮她联络各方。总算是找到同事吴刚,将她接回去。她的意识飘忽,“外面有阳光,我的意识里只有憎恨和邪恶。为了摆脱昨夜的困境,我只有早早结婚。嫁谁都行。”
以长江大桥为背景,余虹让吴刚给她拍照,脸上难得显露了一抹阳光,但随之消隐,化为挥之不去的怅然。画外音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应该珍视眼前的生活,这只是爱情没有出现时的借口。一旦爱情出现,平衡就被打破。爱情只有在不安和痛苦中才会出现。”
影片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切入,将余虹内心漂泊,情感、工作及生活的困窘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领导在开会时强调:“要加强劳动纪律。有的人上班打瞌睡,电话多等,这里不是针对某个人。希望大家检讨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顾不得领导不点名地对她的批评,忍不住阵阵袭来的怀孕反应,她一头冲进洗手间呕吐起来;最后,她了断与已婚男子的畸恋,独自去医院做了人工流产……
单位传达室的小伙子吴刚随之走进了她的生活。在两人一起吃饭时,吴刚向她转述别人的风言风语,说她跟“结了婚的男人搞在一起”,余虹漠然,不仅不辩解,反而说自己有一堆见不得人的过去。吴刚赶紧表白:“那是过去。我不在乎。我喜欢的是你这个人。我相信你。”余虹说她不相信。但眼前男人的执著还是打动了她。他们在厕所里做爱。当男人在喘息时,余虹却在想“只有在做爱时,人们才会发现我的善良和仁慈”。
现实的冷酷使敏感多情的余虹不得不以冷漠麻木示人,但在内心深处,又格外渴望温暖和爱情。只有在激情燃烧之际,她才得以卸除伪装,显露真实的天性。
余虹与吴刚的恋爱最后无疾而终,她留下一封告别信。“我想说自从自己认识了你,我的内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我也知道了什么是物质上的贫困。一个人可以拮据度日,但两个人的贫穷只会让人心生憎恶……我们分手吧……爱你的余虹。”对白与独白窥视人心最深处
作为一部艺术电影,片中人物对白和内心独白都相当精彩独特,常有一针见血的深刻。如余虹与周伟的一段对话:“我要跟你分手。”“为什么?”“因为我离不开你了。”余虹在追悔思念周伟时的独白人其实是愿意孤独的,人也是愿意死的。不然为何总与心爱的人作对?……”“生活再艰难,我也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像我们这样的人,注定是这样的命运。昨天读到一句话:‘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从某种角度看,影片画面呈现的种种真实细腻,是基于对真实的尊重和准确把握而达到艺术的超越和再现,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臻于诗意的浪漫。它完全有别于温情脉脉的娇揉造作,而直接来自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种建立在现实主义之上的深刻而冷峻的浪漫诗意。对余虹而言,它是如此灿亮的青春遭遇无望的现实撞击之后产生的惨烈无奈的挫败,“不存在出路,只存在幻想。”“我只想生活得强烈一些。”这种美在没有出路的现实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徒劳和浪费,并呈现极端和自我毁灭的倾向。这种对立如此尖锐,使每一个以追求理想为生活坐标的年轻人都难免遭遇苦闷失落。作为在体验生命的同时不断自省的女性,余虹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了欲望和浪漫的天性”而“付出的代价”,“像我们这样的人,注定是这样的命运。”但同时,她内心深处又时时涌动着不甘和期望。“眼下越是悲惨,我就越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