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600000020

第20章 大慈寺生死劫(1)

大慈寺兴创初期,唐玄宗一下子就御赐了1000亩土地,作为寺庙建筑及其他活动用地。征诸全国各地寺庙史,这样的“大手笔”也算是少有的。

唐代会昌灭佛,是一次全国性的佛教大毁灭,但大慈寺幸属唐玄宗的御赐和敕建,因此躲过了一劫。

如果从大慈寺的兴创期乾德元年亦即758年算起,大慈寺真正遭受第一次破坏,应该是宋代淳化五年(994)的李顺陷成都。

清初大慈寺的重建,是昭觉寺的名僧丈雪和尚和懒石觉聆1675年带领一干人完成的。

1958年的市政道路改造,是继1925年的市政道路改造后,对大慈寺的寺庙范围影响更为深远的一次。

大慈寺兴创初期,唐玄宗一下子就御赐了1000亩土地,作为寺庙建筑及其他活动用地。征诸全国各地寺庙史,这样的“大手笔”也算是少有的。大抵唐玄宗仓促奔蜀,看到沙门英干如此卖力救济灾民,并为唐朝国祚祈福,在高力士的大力撮合下,便如此阔绰地赐予了这么多土地。正因为有这么多地,加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的历史并不算太久,寺庙管理者承袭了印度以单独的院来组成一个寺庙的方法——最繁盛时达96院,至今能考其名者只有71院,其他25院连名字也消息于天壤间——实施逐步的建设策略,才最终实现了大慈寺无论从占地、寺庙院数、僧侣人数、教学人数(从周围各寺庙来大慈寺学道、学律、讲经者)、壁画数量和质量等,在唐宋时期名震禅林的格局。

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没有不衰落的繁荣。唐代会昌灭佛,是一桩全国性的佛教大毁灭,但大慈寺幸属唐玄宗的御赐和敕建,因此躲过了一劫。不仅躲过了一劫,而且成都各大寺庙纷纷将他们贵重的东西寄放在大慈寺,更增添了大慈寺在佛教界中的分量。但能够躲过一次劫难,并不能保证永远能躲过劫难的降临,再强大的机构和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无法保持它长久的兴旺,谁也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一座寺庙的兴衰,因素甚多,难以罄述,但我们从史料中发掘蛛丝马迹,也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兴衰轮廓,以使我们后人明了什么是无须徒劳的,什么是可以有作为的。

解玉溪的兴衰

我认为大慈寺草创于开元时期,兴创于至德年间。其兴起,固有唐宋时期许多学者所谓四川人有乐善好施的佞佛传统,加之整个川西地区物产丰富、饶有资财,因此佛寺兴旺才有了相当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个颇有意味的节点:即它的兴创是因唐王朝的第一次大劫难——“安史之乱”。虽然残酷,但我们常常也不得不承认人世间的一点“守恒定律”:他人的痛苦,未必不是我们的甜蜜。唐朝统治者的灾难,未必不是大慈寺的福气。事实正残酷地证明了,唐朝的一次使皇帝逃奔至蜀的灾难,成就了大慈寺。这虽然不是大慈寺刻意的乘人之危,但说沙门英干善于抓住机遇是不为过的。

皇帝幸蜀,大批官员随从护驾,不少的文化人入川——诗人杜甫、画家卢楞伽等就是此中翘楚——更多的黎民百姓逃难入蜀,给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而大慈寺就非常有幸地抓住了此点。唐玄宗赏赐之丰、高力士的尽力襄助、无相禅师的擘画、英干的机敏就不说了,卢楞伽的作品也给大慈寺的壁画奠定了高水准的基调,其起点之高,其他寺庙难以望其项背。既如此,后之帅蜀主政成都的人,必对大慈寺另眼相看,小者前来游玩,带来香客人气;大者捐资修缮,写文谕扬。785年帅蜀的韦皋领导民众开凿了给大慈寺带来深远影响的解玉溪,使得大慈寺乃至成都市的城市格局有了极大变化。

在未开凿解玉溪之前,成都河流格局全是从西南向东而去,殷实了整个大城和少城。但整个东边根本没有什么河流,使得东边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大慈寺自然也不免。没有河流,周围就不可能留住人,没有人气,寺庙就不可能旺盛。现在没有谁能够完全说得清楚解玉溪的流经地点及路线,但我认为有两人的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其一是史学家李思纯之《大慈寺考》(见《李思纯文集》,巴蜀书社2004年版),其二是作家、学者流沙河的《芙蓉秋梦》(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和口述的《记忆中的解玉溪》(见锦江区地方志办编纂的《锦江记忆》,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他们两人的研究都是独自得出,但看法基本一致。至于四川省文史馆集体所著的《成都城坊古迹考》则相对比较略,语焉不详,而其他散见诸说,在我看来,颇多臆见,故不采纳。

李思纯所考证的解玉溪流经路线如下:西北城垣外引水——金马街南(古碧鸡坊)——通顺桥——老玉沙街、成平街、新玉沙街——桂王桥北街——梓潼桥——藩署街——上、中北打金街之西——江南馆街——西糠市街之北(大圣慈寺前门)——油篓街北口出城。而流沙河的解玉溪流经路线如下:城西北角进城——宁夏街的西城拐城墙下水洞子——江汉路——白家塘——王家塘——青龙街——西玉龙街——玉带桥——老玉沙街——东玉龙街——新玉沙街——桂王桥——梓潼桥——东锦江街(原诸葛井街)——东大街——义学巷——红布横街——磨坊街——东门水洞子。

比较李、流二人的解玉溪流经路线图,流沙河的更详尽,李的稍简略,除了入水的地理位置上有差异外,入水口及流经的大部分路线并无差异。这涉及大慈寺的山门位置、金河水和解玉溪在未流到府河(严格说来,在开凿了这两条内河之后才有府河)之前,是否在下游处合并,或者如陈一津的《蜀水考·分疏》所言金河水汇入解玉溪的下流,然后一同流入府河。李思纯反对此说,从流沙河所说解玉溪入水路线来看,他应该是接近或者同意此说。李思纯从雪锦楼、玉溪院清风阁的位置来判断古大慈寺山门位置和今天大慈寺山门位置近于相同,我认为可能对大慈寺彼时规模的估计过于保守。有资料显示磨坊街等街名,是解玉溪故道流经而得名的,同时附近的茗粥巷亦是佛家救贫之所,或许与大慈寺也不无关系。今天自然没有过硬的一手材料,来定李、流之说谁是谁非,但不管怎么说,解玉溪为大慈寺第一阶段的繁荣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为什么到了785年韦皋一定要从西北到东南开通解玉溪呢?其理性依据何在?古代官员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如果没有投入与产出的理性预期,那么劳民伤财的恶评是官员不能不有所忌惮的。我们不能说解玉溪惠及大慈寺不少,就说韦皋开解玉溪是为了大慈寺,这样的命题是不成立的。韦氏帅蜀镇守成都,是为了解成都黎民百姓之苦而开解玉溪,因为当时成都户数在开元盛世,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有增无减。唐以前,四川人口东汉时期最多,计户有117万户之多,而唐朝开元时期稍逊,为114万户(数据见蒙文通《四川历代盛衰与户口登耗考略》)。其中成都的人口增加尤多,天宝剑南西道成都府路有16万零900余户(蒙文通《略论四川二千年间各地发展先后》,此二文均收入《古地甄微》一书),与杜甫诗中描述所谓“城中十万户”差堪仿佛。

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城、少城,包括被两江切割的南市等地,人口非常密集。人口稠密,便须扩张生存之地,成都东边几乎尚待开发,但成都东边有个大问题尚须解决,之后才能让更多的人往东移,于是解玉溪的开凿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既然大慈寺在东边离南河很近的地方,因地势的便宜,加之此寺庙曾得玄宗的御赐和扶持,又是人们前往烧香朝拜的大寺庙,因此绕其侧墙,从其山门前流过,而最终汇入南河便是水到渠成之事。解玉溪从西北流向东南,润泽的大部分是当时商业尚不发达的地方,而在解玉溪与两江的广阔地带,水源亦是个大问题,于是白敏中在853年开金河以进一步夯实成都东边的发展。成都东边的迅速发展,使得民众大量向东移,给大慈寺带来了蓬勃生机,常年旺盛的集市、众多的游人、不熄的香火,都使大慈寺得到空前的发展。

但问题在于,东方移来很多人后,解玉溪在饮用、消防(防火)、卫生(沐浴、除秽等)等方面用途大增,这就必然给解玉溪以很大的压力。加之金水河抢掉一部分水源,使得解玉溪的水量有所减少。白敏中之后帅蜀的高骈苦于成都频受獠人、吐蕃、南诏的寇侵扰攘,使得城中居民在污泥中汲水饮用,害瘟疫而死去的不少。为了解决成都水量分布不均,同时解决城市军事防御布局,875年高骈将二江由在成都南部平行流过,改由南河、府河二江绕城环抱的格局。二江环抱的格局使成都的发展更形合理,大慈寺也逐渐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但解玉溪的使命就逐渐趋于完成了。前后蜀时期,记录成都的书籍如黄休复的《茅亭客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里根本就没有提到过解玉溪,在其他文献里也未曾发现。北宋时只有在大慈寺中和院当了几十年主持的惟简曾给吴师孟回忆过解玉溪一些旧迹,但也多语焉不详(见吴师孟《导水记》)。很多人拼命地找解玉溪消失的原因,我认为自己如上的解释比较合情理。

875年后的两江环抱格局,使得临河两边的居民人数大涨,而大慈寺的东、南、北面都靠近河水,使得暴增的民众侵占大慈寺土地成为可能。在大慈寺范围内,前寺和中寺部分大约多为寺庙主体,但北部旷地比较多,可能开始由流浪的贫民占据,有一部分土地逐渐就被侵夺了。事实上,在所有关于大慈寺的文献中,并没有四至围墙的记载,那么是不是除了东部、南部等少数地段有围墙,其他地段并没有围墙呢?既如此大慈寺的土地是否有可能由于其临河的良好位置被商家、民众揩油呢?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的。

战祸与火灾

除了像大地震一样的陵谷改迁和大规模的瘟疫带来的蔓延性杀伤力外,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破坏,超得过人祸特别是人类的战争对人类自己的伤害。战争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土地、民众、水、盐等,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从总体上讲这些资源都是稀缺的,在胜者为王的丛林时代,缺少有效的妥协、谈判和多赢,战争的多发性是必然的。人都不免枕藉沟壑,填尸荒野,自然其他为人所利用的物品,其遭毁灭的命运几乎是前定的——大慈寺自不能幸免——能保留下来,反而是一种奇迹式的例外。

如果从大慈寺的兴创期乾德元年亦即758年算起,大慈寺真正遭受的第一次破坏,应该是宋代淳化五年(994)的李顺陷成都。过了236年的平安日子,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大慈寺开始走下坡路。李顺从正月十六日入住成都,到成都五月六日失陷,前后四个月不到,但宋朝官军与李顺军队激战——“西川行营破贼十万众,斩首三万级,复成都,获贼李顺”(《宋史·太宗本纪》),对成都市内不少文物寺观,均有损毁,大慈寺也在其中。大慈寺的毁损情形,正史不载,而千余年大慈寺又没有寺志,所以只有别从他文来考辨。

张溥的《寿宁院记》是唯一记载大慈寺遭淳化之难的文章:“淳化寇窃之后,院为废田,吏民植碑其中,以颂上德。忠定作镇,乃选僧主之。”张咏两帅成都府,一为淳化,二为咸平。李顺寇成都时,他刚离任,咸平(998—1003)时他又来成都,因此才有“选僧主之”的事。淳化之后,“寿宁院”为废田,说明大慈寺至少是寿宁院被破坏得比较厉害,不然不会在几年之内变为废田。成都虽遭淳化李顺之难,但官方平息得还是比较快的,因此才有民众自发地在寿宁院被毁的废田里立碑颂上德之事。至于说范成大在《成都古寺名笔记》里所谈寿宁院孙知微的壁画,应该是寿宁院修复后新画的。

同类推荐
  • 霸行三国

    霸行三国

    梦回千年,是命运的恩赐还是内心的执着。英雄齐聚,是时势的需要还是信念的召唤。新书《汉末逆流》,不可错过的铁血三国小说。
  • 说呼全传

    说呼全传

    ,其为惩创,原无庸更藉于稗宫野乘,是忠也。其文古,小说家千态万状竞秀争奇,何止汗牛充栋,然必有关惩劝、扶植纲常者,其义深,一切偷香窃玉之说、败俗伤风之辞,虽工直,当付之祖龙尔。统阅《说呼》一书,其间涉险寻亲、改装祭墓,学士大夫之所抚而玩,是孝也﹔救储君于四虎之口,诉沉冤于八王之庭,愿求削佞除奸之敕,不能挟此以使家喻而户晓也。维忠与孝。至庞氏专权,表里为奸,卒归于全家殄灭,则是书不无裨于教云。乾隆四十有四年,孰大焉?维遐及史册,其足以为劝惩者,灿若日星,清和月吉,然而史册所载,方可刊而行之,终复不共戴大之仇,滋林老人出于西虹桥衅之罗翠山房。如欲使家喻而户晓,此可以为劝者也
  • 直截了当的独白

    直截了当的独白

    大家都愿意侃历史,而且抡圆了侃,但真正乐意坐下来琢磨琢磨的却不多。历史看来真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回头率很高!)是个人都想去打扮打扮她,不仅打扮,现在的架势几乎是要给她整容而且换心换肺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都来侃历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了历史还是有市场的,因为有人乐意听才激发出一拨又一拨人的侃兴。可惜我们那些历史学家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坐在家里抱怨历史已经被“侃家”们糟蹋完了,却依然一门心思只顾写他们一本正经,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才看得懂的学术论文。其实,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的人也同样可以侃,只要能侃得深入浅出,侃出学问侃出思想,也许同样会有人特别是普通人乐意看的。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 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

    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

    历史收藏家的伯父,保守着一个古老的秘密,没有子嗣的原因,希望其侄子能够继承这个古老的秘密。但是侄子没有任何兴趣。他只对开发武器感兴趣。更多的新式武器。赚取更多的钞票。这是他唯一的乐趣。但是,在这个古老秘密传承的过程中,意外出现了。侄子穿越了。来到了战国末期。嘿嘿,既来之则安之,自己是武器专家,对付冷兵器还不是手到擒来吗?你有骑兵,我有机关枪,你冲,我就埋地雷,拉铁丝网,你跑,我可是专家。地上有坦克装甲车,天上有飞机。投降吧。机械化的武器用在古代战场上还等什么
热门推荐
  • 豪门撒旦:索欢无爱

    豪门撒旦:索欢无爱

    他有过无数的女人,却因为她的第一次被秦绍卖给了一个陌生男人,而对她处处刁难!这个男人有着近乎变态的苛刻。他要过的女人,生是他的人,死也得是他的人!面对这样腹黑的男人,她该如何驾驭?
  •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你前进的道路就会畅通得多。成功要靠别人,而不是单凭自己。一个人有多成功,关键要看他服务了多少人,和多少人在为他服务。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 超级驸马

    超级驸马

    穿越之后,玩转天下,娶两位公主,让敌国皇后折服,震中华雄风!以一己之力,平白莲教,灭辽国,一统江山!且看萧莫纵横睥睨,成为一位史无前例的超级驸马!PS:新书发布,书名《名士倾国》,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 重生庶女嫡妻

    重生庶女嫡妻

    女人最悲哀的是:将自己的男人调教成英雄,可到最后相伴的美人却不是自己!她用了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男人调教成英雄。在他权势滔天之时,他却设下了圈套,亲手将她送上了别的男子的床榻之上。眼睁睁看着她被另一个男子凌辱,最后,一纸休书,他要将她送给那个男人为妾!不甘屈辱,她自尽在众人面前!裹挟着浓浓的仇恨,她在十年前醒来,那时的她人比花娇,那时的他还是汉人驱逐,胡人嫌弃的乞丐!她说,既然我能让你权倾天下,那么,这一次,我也能将你踩在脚底,深深陷入泥里!当那个让她受尽屈辱的男子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亦冷笑一声。“王九郎,即便你高贵不低皇子又如何?上一世我受的屈辱,这一辈子我会一一讨还!”众人嗤笑,“你不过是旁支庶女,出身卑微,怎能大言不惭?”海棠树下的王九郎如芝兰玉树一般,又似天上谪仙,不容人高攀。将手中的柳枝递给她,他无奈却宠溺的一笑,“卿卿,你为何总是用仇恨的目光看着我?”“留下吧,卿卿,陪在我身边,作为我永远的美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闲散王爷妖精妃

    闲散王爷妖精妃

    徐希雨,一个二十一世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在与朋友登山散心之际竟被一个似神似仙的老头儿悲催的发配到一个千年以前被历史架空了的王朝——北周。身穿异世,女扮男装的她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遇到了他——她初到异世所见的第一人。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的希雨,怎知会正好碰到他旧疾复发,于是伸出援手救了他。为此希雨还不惜发下重誓:若在自己怀里他失去生命,那么她来生宁受阿鼻地狱之苦,也要化身为魔,跟老天爷斗上一斗。令希雨没有想到的是,她救的人竟是北周的“闲散王”慕容紫轩。成了轩王殿下救命恩人的希雨被邀进了轩王府。让希雨倍感疑惑的是,偌大的一个王府包括家丁在内,人头儿都没超过十个手指头去。更别提慕容紫轩的妻妾了,一个没见不说,就连个丫鬟都没有,只有两个跟随自己丈夫进来做事的老妈子。慕容紫轩是那方面有瘾疾还是有断袖之癖,oh,mygod..对于希雨来说,哪一种都可惜至极。这个如谪仙般的男子怎会怎会------希雨一声长叹:‘哎-------”明明是个闲散王却比谁都忙,身怀绝世武功,行踪诡秘无常,。而初涉异世,对这陌生的世界一无所知的希雨,只能感叹:哎!既来之则安之吧?天塌下来砸大家。不管外边怎么样,我且在王府过我的简单,平凡,自在的小日子吧!可她哪里想的到,自己会失心于轩王府。初入王府他曾经郑重许诺:“如果你愿意,我愿做一根水草,将你这片小小的浮萍紧紧地拥住,做你最坚固的依附。”可这还没到俩月,却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她“整日无所事事,不学无术。”并以此把她赶出了王府。可她已爱他到无法自拔。她无辜入狱,派人找他去救她。可他只冷冷的扔了一句“他既不是轩王府的人,本王何以帮他。再说他既然敢做就要敢当。”她万万没有想到他会如此的绝情。她不解,她怨恨,她的骄傲不允许被他看轻,她要与他比肩齐。于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她开客栈,创书局,混的是风生水起。她苦练功夫,研制防身武器,在恩公的帮助下,不断地提升自己。然后拿着当时与他白纸黑字签订的契约再次入府欲洗旧耻-------精彩片段一希雨:“唉!王爷,您说说,咱俩人儿要是穿着现在这身同款同色的锦袍在大街上这么一溜达,人家看到会说咱俩像什么?”慕容紫轩:“那还用说,像父子俩呗,一大一小多像。”希雨:“王爷!您害不害臊!”慕容紫轩:“该死的徐希雨——”,一贯俊雅温润的轩王殿下满脸猪血色的大声咆哮。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凤逆天:妖娆庶女

    凤逆天:妖娆庶女

    一场传说引一番风云变化,手握龙脉秘密的她九死一生,被最爱的人所骗,被嫡姐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她生不如死万劫不复,最终被一场大火结束生命。一场意外的重生,她步步为营誓要将所有负她害她的人都一网打尽,斗疯嫡亲姐姐,整跨大夫人,谋害逸王爷,使两大帝国两败俱伤!
  • 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

    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

    李梦兰懵了,自己好好的一个白富美咋就这么倒霉嘞?好吧,难不成会被这小小的农家给困死?,李梦兰就是那个倒霉的娃;一不留神穿越了。既来之则安之,这人倒霉起来喝口水都会塞牙,在现代都可以混的风生水起,穿越到了一个狗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农家;还是一个古代的农家
  • 毛泽东名言故事

    毛泽东名言故事

    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成为我们的口头禅,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毛泽东很多永载史册的文章、气势磅礴的诗篇、家喻户晓的题词、沁人心脾的格言,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它们早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化作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