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31

第31章 动词篇(3)

(四)《后汉书》“看”语义场中,仍以“视、见”为主导,而现代汉语中“看”成为了该语义场的代表词;同时《后汉书》中很多表示看的方式的单音节动词,或消亡,如“眙、眄、睇”,或仅以语素的形式存在,如“睨、览、观、瞰”;现代汉语中以“看”为中心的各种复合词则更为通用。相比之下,现代汉语在与“看”意义相关的概念表达上更倾向于一般化和概括化。

2.听(Listen)

“听”位于《百词表》第58位。有关“听”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后汉书》中“听”语义场的成员有:听、闻、聆、得。

听:《说文解字注·耳部》:“凡目不能遍而耳所及者云听(聽)。”《后汉书》中“听”180见,大多表示“听从、断决、听任”,本语义场用法只有27例,当“听”带宾语时,对象多为“声、谣吟、乐音”,如《杜栾刘李刘谢列传》:“近听征夫饥劳之声,甚于斯歌。”《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听民庶之谣吟,问路叟之所忧。”或“听”与“视”对举,如《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为人耳不邪听,目不妄视。”

闻:《广韵·文韵》:“闻,知声也。”《后汉书》中“闻”用例较多,共1000多例,可表示“听见”,其中“闻”的对象可以是声,如《耿弇列传》:“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但更多的为事件,表示“听说”,如《党锢列传》:“中常侍曹节后闻其谋,收之。”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听到”,如《吴延史卢赵列传》:“不胜愤懑,谨冒死以闻。”此外,《后汉书》中“闻”也可用于感知气味,至于“闻”的听觉义和嗅觉义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曾激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有关“听、闻”的区别,通常认为“听”是单纯表示一种动作,强调动作行为,而“闻”更强调听到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认为“听”为耳朵的功能,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形式,侧重由耳及脑的过程,且作为主体人来说,只要耳朵功能正常,“听”实为耳朵自发的功能结果;而“闻”更侧重于心理感应,《后汉书》中可见“愿闻、欲闻”之类搭配,如《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而“愿、欲”都是人的主观意愿,所以似乎“闻”侧重由心及脑的过程。所谓“听而不闻”、“闻一知十”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从语法功能上看,“闻”常有外位宾语。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臣闻之,帝左右者,所以咨政德也。”此句真正的宾语应该是“帝左右者,所以咨政德也”,“之”起补位的作用;“听”没有这种用法,偶见“听之”,但也与此不同,如《蔡邕列传》:“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这里的“之”是不能省的,语义上指代“琴声”,但这个宾语并未真正出现在句中。另“闻”能与“所”组合,如《吴盖陈臧列传》:“今京师败乱,四方云扰,公所闻也。”同时“闻”也有使动用法,这些都是“听”不具备的。

聆:《玉篇·耳部》:“耳听曰聆。”和“听”泛指听的动作相比,“聆”一般用于庄重场合,且表示倾耳细听。《后汉书》中“聆”仅2例,如《左周黄列传》:“朝夕触尘埃于道路,昼暮聆庶政以恤人。”《张衡列传》:“聆广乐之九奏兮,展泄泄以肜肜。”

得:《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本义为得到、获得,也可引申表示耳朵获得某种信息,表示“听到”,《后汉书》中的例子如《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今虎牙大将军屯营十万,已拔睢阳,刘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诸君所闻也。不先自图。后悔何及!’青、徐群盗得此惶怖,获索贼右师郎等六校实时皆降。”在其它文献中,我们还可见“听得、闻得”连用,如《南齐书》卷三十:“康与太祖所养健儿卢荒、向黑于门间听得其语。”《南齐书》卷三十九:“曰:‘平生无荣进意,今闻得中书郎而拜,岂本心哉!’”据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和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听”语义场还都没有“得”这一成员,同时参考《南齐书》中的用例,可以说这“得”的这种用法是南北朝时期新产生的。

小结:《后汉书》“听”语义场中,从使用频率来看,以“闻”为常;而“听”自先秦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相对稳定。现代汉语中,“听”更为通行,而“闻”在口语中多表示嗅觉,仅在一些成语或惯用语中还表示听的意思;“聆”不再单用,常作为语素用于书面语;而“得”在现代汉语中似乎不再表示“听到”义了。跟“看”相比,“听”的词目则比“看”要少得多,这可能和“耳”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弱而视觉在交流中的地位更高等因素有关。

3.知(Know)

“知”位于《百词表》第59位。“知”是对既有事实或道理有所认识。

知:《玉篇·矢部》:“知,识也。”《希麟音义》卷八“知谙”注引《考声》:“知,晓达也。”早在先秦时期,“知”就普遍表示“知道”义,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后汉书》中“知”近千例,多表示“知晓”,如《皇后纪》:“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也可指“深切的了解”,如《郑范陈贾张列传》:“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

识:《说文·言部》:“识,常也。一曰知也。”《后汉书》中“识”151见,可与“知”连文或对举,如《光武帝纪》:“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辄加厚恩,愿赐复十年。”《李王邓来列传》:“李通岂知夫所欲而未识以道者乎!”和“知”相比,“识”侧重于通过分辨而进行的认知,《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召夏侯澄使识之”胡三省注:“识,辨识也。”《后汉书》中可见“识别、审识”的形式,如《冯岑贾列传》:“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离幽放而反国祚者有矣,莫不矫鉴前违,审识情伪,无忘在外之忧,故能中兴其业。”

明:《说文·明部》:“明,照也。”《吕氏春秋·恃君》“不可不明也”高诱注:“明,知也。”“明”由光亮显明,引申为“明白、知道”义,《后汉书》中的例子如《李杜列传》:“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另可见“明知”4例,如《肃宗孝章帝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明”虽有明白之义,但这里“明知”应为偏正结构,即“明白知之”,先秦文献中“明知”、“明白知之”都可见用例,如《商君书·定分》:“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墨子·旗帜》:“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晓:《说文·日部》:“晓,明也。”许慎用“明”训“晓”,因此“晓”也可引申表示“知道”。《玉篇·日部》:“晓,知也。”《后汉书》中“晓”表示“知晓”可单用,如《南匈奴列传》:“且典边日久,深晓兵要。”也可见“晓识”连用,如《桓荣丁鸿列传》:“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又《方言》卷一:“晓,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晓”曾是一个方言词,现今仍见于某些方言中,在湘语、吴语以及一些官话区,都有“晓得”的说法。

喻:《玉篇·口部》:“喻,晓也。”“喻”早在先秦即有“知道”义,如《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后汉书》中“喻”多表示“开导、说明”义,表示“知道”义仅有1例,见《隗嚣公孙述列传》:“若迷惑不喻,委肉虎口,痛哉奈何。”又“喻”通作“谕”,《后汉书》中“谕”表示“知道”也见1例,《肃宗孝章帝纪》:“朕道化不德,吏政失和,元元未谕,抵罪于下。”

及:“及”本义为达到、赶上,当人的认识达到知道的程度也可称作“及”。《后汉书》中“及”表示“知道”有2例,见《董卓列传》:“彪、琬恐惧,诣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罪。’”《班梁列传》:“或谓超可便杀之。超曰:‘非汝所及。此人权重于王,今未入其国而杀之,遂令自疑,设备守险,岂得到其城下哉!’”王云路《〈太平经〉语词诠释》(1995)中提到了“及”表示“知道”义不单用的特点,指出:“肯定或疑问用‘知’,否定用‘不及’,而一般不单用‘及’。”在我们对《后汉书》的考察中,“不知”有163例,如《班梁列传》:“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可见“知”也可用于否定,但《后汉书》中2例“及”都只用于否定。

谙:《说文·言部》:“谙,悉也。”《玉篇·言部》:“谙,知也。”表示“通晓、熟知”,《后汉书》中仅2例,如《李陈庞陈桥列传》:“桓帝以龟世谙边俗,拜为度辽将军。”《朱冯虞郑周列传》:“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谙”后常直接带宾语表示知晓的对象。

悉:《说文·采部》:“悉,详尽也。”《后汉书》中“悉”绝大多数用为本义,也可表示“知道”,侧重于表示详尽地知道、了解。如《酷吏列传》:“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入城者?’”李贤注:“悉,犹知也。”

详:《说文·言部》:“详,审议也。”也可表示“清楚详细地知道”义。《后汉书》中“详”多表示“详审、周遍”,本语义场用法有1例,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

具:《广韵·遇韵》:“具,全也。”《后汉书》中“具”常作副词修饰动词,可见“具知”5例,表示“完全知晓”,如《郑范陈贾张列传》:“南单于久居汉地,具知形势。”也可引申表示“知道”,《后汉书》中仅1例,见《儒林列传》:“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和“悉、详”侧重表示“知道之细”相比,“具”强调“知道之全”。

通:《说文·辵部》:“通,达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不通患而出危色”王聘珍解诂:“通,知也。”“通”本表示道路通达,引申为“知道”义则侧重于表示全方位的知晓。《后汉书》中“通”后常接经义学术之类,如《显宗孝明帝纪》:“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达:“达”与“通”同义,故也引申出“通晓、知道”义。《后汉书》中“达”可单用,如《张王种陈列传》:“伏见故处士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也可见“通达、明达、晓达”等组合形式,如《孝安帝纪》:“八月庚午,初令三署郎通达经术任牧民者,视事三岁以上,皆得察举。”

解:本义为“肢解、分析”,引申到抽象的感知领域,则表示对事理解析而致的彻底的“理解、晓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明解朝章”胡三省注:“解,晓也。”《后汉书》中这种用法不多,如《邓张徐张胡列传》:“愚心所不晓,迷意所不解。”此句中“晓、解”对举,另有“明解”连用1例,如《邓张徐张胡列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

会:《说文·会部》:“会,合也。”本义为“相合”,引申出“理解、知道”义,且通常只用于指知道别人的意图、内蕴的道理等,《后汉书》中“会”用于此义极为有限,如《张曹郑列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习:《说文·习部》:“习,数飞也。”段注:“习,引伸之义为习孰。”《后汉书》中“习”可单用,表示“通晓、熟悉”,如《杨震列传》:“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也可“晓习、明习”连用,如《窦融列传》:“帝以其晓习边事,每被访及。”《梁统列传》:“松博通经书,明习故事。”

觉、悟(寤):《慧琳音义》卷二十四“觉寤”注引顾野王云:“觉,谓知晓也。”又《说文》“寤”字下段注:“古多假寤为悟。”《玉篇·心部》:“悟,心解也。”较之于“知”,“觉、悟(寤)”更强调经过迷朦后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后汉书》中

“悟、寤”可单用,如《袁张韩周列传》:“酺自以尝经亲近,未悟见出,意不自得。”《班彪列传》:“仰寤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此外有“觉悟”连用16例,“觉寤”2例,如《朱冯虞郑周列传》:“显宗觉悟,即赦其家属,弘躬送贶丧及妻子还乡里,由是显名。”《五行志》:“陛下觉寤,比求隐滞,故狼灾息。”《后汉书》中没有“觉”单用表示“晓悟”的例子。

小结:以上这些词在《后汉书》中均可表示“知道”义,虽然由于认识的程度不同,有知道、通晓与领悟的区别,但实质上其核心意义相通。从《后汉书》中的用例来看,它们以单用为常,且以“知”的用法占绝对多数,其使用频率最高,且语义范围也是最广的,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用“知”来表示,是该语义场的主导词。

其次,若从词义演变的角度来看,除了“知、识、谙、喻”外,其它词都是通过不同方式引申而产生“知道、理解”义的,其中“明、晓、悉、详、具、通、达”是由“知”后的心理状态引申而有“知道”义,而“及、解、会、习、觉、悟(寤)”是由获得“知”的行为方式引申出“知道”义的。

和上古“知”语义场相比,诸如“党、照、熟”等均未在《后汉书》中出现。这里“熟”要提一下,虽早在先秦“熟”就已可表示“知道”义,但长期以来用例都很罕见,据龙丹对魏晋时期文献的考察,“熟”也多表示“成熟”,用为“深知”义的例子甚少,然现代汉语中“熟”又很常用,这期间的发展过程值得探究。中古以后,“知”语义场又增添了新的成员,如“了、委”等,多见于佛经或变文中,可见其口语性较强。现代汉语中“知”双音化为“知道”,最为通用。

4.说(Talk)

“说”位于《百词表》第71位。说类动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动词,不仅数量繁多,用法错综复杂,而且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者对说类动词展开了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汪维辉先生(2000:157)曾对说类动词作过统计,仅不太冷僻的单音词就有不下一百个,如果加上复音词,数量更大。因此,要研究说类动词,有必要先对其分类。目前学术界对说类动词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语法分类,从带宾能力和带宾类型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汪维辉(2000:158)首先将说类词简化,再分成a类词和b类词;二是从动力性强弱角度、以动作点为单位来考察,如谭代龙(2005)把说类动词分为本身可以完成言说动作的词和本不用作表言说词而在特定的语境里充当动作点的助动系统的词两类。其中第一种语法分类方法较为通行,而分析说类动词的动力性强弱还比较初步,只是一个新的观察角度。这里,我们对说类动词暂界定为“包含[+说]

/[+说话]”这一义素的说类词的上位词,研究暂不包括“谈、议、报、告”等下位词。《后汉书》中本语义场的上位词主要有:言、语、云、曰、谓、说、道。

考虑到关于“言、语、云、曰、谓、说、道”的历史来源、分布环境、语法功能等已有很多详致的研究成果,这里我们不再逐个分析“说”语义场的成员,主要侧重于讨论《后汉书》中说类词的大体格局及其内部的一些变化。从使用频率来看,《后汉书》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曰”,逾4千例。“曰”虽然使用频率特别高,但在句法功能上并没有新的发展,多带直接引语;而同为先秦时期的说类词“语”、“云”在《后汉书》中则出现频率较低。“道”在《后汉书》中多作为名词,表示“道路、道义”,本语义场的用法并不多见;“言”的使用频率仍远远高于“谓”、“说”,但“说”较之先秦正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发展态势强劲。《后汉书》中说类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的连用现象,及动词“说”的功能拓展。下面我们的研究将从这两方面开始着手。

(一)说类词的连用

说类词的使用在先秦时期有着严格的分工,如“言、语”的区别,《说文·言部》:“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其它词在出现频率、带宾情况、义域范围上也各不相同。后来说类词虽然在使用上不再严格限制,但基本上还是以各自单用为主。与之相比,《后汉书》中说类词连用的现象极为普遍,形式多样,用法复杂。每个说类词都可以和“曰”构成连用格式,甚至说类词中的下位词“骂、叱、答、呼、叹、问”等也多和“曰”连用,如《方术列传》:“帝叹曰:‘恨不用子横之言。’”进一步说明了“说类词+曰”格式在这一时期的普遍性。

这些连用组合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差异,有的通常只表示言说动作,而不带直接引语,可以是不及物动词用法,或后接与事,或是非引语的直接宾语,包括“言语、语言、说言、言道”,如《杨震列传》:“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方术列传》:“光和元年十月,说言于灵帝,云其晦日必食,乞百官严装。”《皇后纪》:“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乃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有的后面通常带直接引语,包括“言云、言曰、语云、语曰、云曰、谓曰、说云、说曰、道曰”,如《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西域传》:“敬先过拘弥,成国复说云:‘于窴国人欲以我为王,今可因此罪诛建,于窴必服矣。’”此外,有的说类词之间还能插入与事成分,多见“语+与事+曰+直接引语”或“谓+与事+曰+直接引语”的格式,如《郑孔荀列传》:“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帝思意言,谓公卿曰:‘钟离尚书若在,此殿不立。’”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热门推荐
  • 后宫女人天下

    后宫女人天下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而后宫则是女人的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苏如似,一个落魄的将军小姐,利用自己的智慧周旋于后宫的斗争;洛云裳,一代名妓,依靠美貌将朝中官员玩弄于鼓掌之中;傅玲珑,一个卑贱的宫婢,为了复仇,苟且偷生,愿意为他为奴为婢;命运把这三个人联系在了一起,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掌控天下权势!本书为纯宫斗,看三个女人如何共谋天下,尽在后宫女人天下!
  • 三嫁囚宠妃

    三嫁囚宠妃

    简介:罗小冰,一个二十一世纪高校的医学系研究生,被狠心的男友推下大海,醒来,她的灵魂已穿越到古代的东荣国。他成了东荣国三王爷的王妃——一个倾城倾国的美人儿,谁料一场噩梦正等着她。在他眼里,她早已没了第一次,她是个不洁的女人。他将她囚禁两年。无双居就是她的“冷宫”。那夜,华丽的锦被之上,居然有一点落红……===骆冰心:罗小冰穿越到东荣国的身份,当朝丞相骆傲天的养女,东荣国三王爷的妃子。她嫁进王府的那一天,被老嬷嬷发现不是贞女。从此,她背上不洁的恶名。是她害得王爷的宠妃怜儿流产,是她害得怜儿发疯失踪。暗地里,她身负重任,受养父差谴守护在他的身边,做他的影卫。到最后,真相揭开,她竟是——===慕容明珺:东荣国的三王爷,冷漠如他,无情如他。皇上下旨赐婚,他娶了骆冰心,并处处为难她,甚至把她囚禁在无双居,狠狠凌辱她。他恨她入骨。谁料,两年的囚禁,她变了,变得倔强而又脱俗。每每处于危难之中,她都挺身相救。真情触动,情结难解,无情的伤害,痛苦的折磨,终于他醒悟,却为时晚了?他对她说:“怜儿永远无法取代!你是本王永远的仇人!”语罢,他冷笑一声,大手一把钳过她的下额,冷冷一笑,道:“一个失贞的妃子,还妄想得到什么!你要用你的身体和自由还清怜儿的债。”===慕容明浩:东荣国的皇长子。外表温柔,一个翩翩君子。一袭素衣,一个微笑,迷倒千万少女。世人都认为皇太子之位是他的。谁料,温柔的面孔之下,却是野心勃勃。他对她一见钟情,苦苦纠缠。他对她说:“独拥佳人一夜,万里江山皆可抛。”===慕容明杉:皇五子,朝中五王爷,皇上赐为镇远王爷,喜武,故常年在外征战,战功显赫。为人木讷、固执。认定了就不会改变。他对她说:“跟本王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延呼镜:西凉国的皇子(东荣与西凉是邻国,两国达成协议,和平共处。但必须以皇子为人质。)他就是被送往东荣国的质子。一个好吃,好玩,好赌的小王爷,整天无所事是。看似贪玩的他,心思细腻。对她,有着特别的关爱。他对她说:“记住你的使命!完成任务后,你,就是我的妻子。”===小泪亲亲帮忙制作的《三嫁囚宠妃》的相册视频:?pstyle=1慕容明珺与骆冰心的相册视频:?pstyle=1&3190===特别推荐:《特工女皇帝》===小伊其他作品:《狱妃驭皇》《帝后惑香》《王爷1咱偷腥去》
  • 老婆乖乖,不准离婚!

    老婆乖乖,不准离婚!

    初见,他倒在她家门口,抓住她脚腕。她吓得大叫——鬼啊!他虚弱求救——救我!她把他捡回家,原以为多了个人劳役,结果——你这个白痴,连系鞋带都不会你穿什么鞋啊?!你这个笨蛋,谁让你把垃圾扫得满地都是的?!你这个蠢蛋,谁让你将整包洗衣粉撒进去了?!就算失忆了,也不可能不会穿衣服扣纽扣,分不清盐跟糖,洗碗打破碗,煮饭差点把厨房烧了吧?她很想问他到底会什么?!他面无表情摇头,什么都不会。她就日了,什么不好捡,竟然捡了个生活白痴回来?!当不成主人,却还要当仆人,她要哭了!★☆★但是这个白痴,在她被人欺负的时候,挡在了她的面前,在她生日那天亲自给她煮了一碗长寿面,在她孤独寂寥哭泣的时候,将她紧紧抱在怀里,可后来,她才发现,原来他什么都记得。再见,他是城堡里高高在上的王子,而她,依旧是市井里的灰姑娘。而这一次,尼玛!为什么她还是要当他的仆人?!而且还是贴身的?!不!她才不干!灰姑娘也是有尊严的,不是他说什么她就干什么!不干?他直接将她绑进民政局!光明正大的要她当他的贴身生活助理,简称老婆!
  • 杰出青少年的记忆力训练

    杰出青少年的记忆力训练

    《杰出青少年的记忆力训练》为你提供了33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希冀能对你有所帮助!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需要训练;写得一手好字,需要训练;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需要训练;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需要训练,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同样需要训练。我们的记忆力为什么一直没有提高?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找的只是记忆方法,而不是记忆力训练方法。
  • 一等老婆护豪门

    一等老婆护豪门

    死党楚梦怡气势汹汹地杀到吴美恋家来,一把拉起在床上睡觉的的吴美恋,“丫的,才几点就睡这么早的觉,我家后院都起火了。”她揉了揉被粘液沾住睫毛的眼睛,“又怎么了?是不是你男朋友又外遇了?”她又懒洋洋躺下,因为这丫找的位花大哥,经常闹外遇,她已经见怪不怪了。“你快起来。”楚梦怡又一把把她拽起来。快速从她衣橱里翻出了一件很艳丽的连衣裙,扔给她,“快,穿上,跟……
  • 荒唐王爷刁钻妃

    荒唐王爷刁钻妃

    莫苏苏,二十一世纪新型女汉子,柔道界数一数二女高手。一日练功,一棍子打死自己(你能再搞笑点吗)!一朝醒来竟是宰相家大小姐,但是特别点出,咱是在坟墓里爬出来。没想到穿了个越,在二十一世纪无人问津的莫胖子莫苏苏,在古代,桃花竟然朵朵开,且个个都是优良品种。且看二十一世纪女汉子那颗强韧的心到底属意那一位!
  • 兔儿岭

    兔儿岭

    热血男儿终究抢杀恶人,报了杀父之仇,却又被人利用。最终难逃非命……,本书主要讲民国十八年、八百里秦川遭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兵荒马乱、盗匪四起。良家子弟墩子父母双亲死于保安团长罗玉璋之手、孤儿虎口逃生、含愤远走他乡,不料途中误入匪巢。兔儿岭上,年轻貌美的压寨夫人雪艳救墩子逃离匪窝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奇迹的翡翠城

    奇迹的翡翠城

    故事多多,乐趣多多,亲子阅读,收获亲情和快乐。《奇迹的翡翠城》精选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田运杰所著的精美童话,每一篇故事都非常精彩。《奇迹的翡翠城(童话故事集)》包括小公鸡鸣鸣历险记、 小妮娜探故乡、鼠王与狐狸、老鼠告猫状、小浩浩和七个精灵人等。书中温馨的故事、可爱的形象、精美的文字,构成这套高品质的书,相信孩子 与家长都会喜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