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31

第31章 动词篇(3)

(四)《后汉书》“看”语义场中,仍以“视、见”为主导,而现代汉语中“看”成为了该语义场的代表词;同时《后汉书》中很多表示看的方式的单音节动词,或消亡,如“眙、眄、睇”,或仅以语素的形式存在,如“睨、览、观、瞰”;现代汉语中以“看”为中心的各种复合词则更为通用。相比之下,现代汉语在与“看”意义相关的概念表达上更倾向于一般化和概括化。

2.听(Listen)

“听”位于《百词表》第58位。有关“听”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后汉书》中“听”语义场的成员有:听、闻、聆、得。

听:《说文解字注·耳部》:“凡目不能遍而耳所及者云听(聽)。”《后汉书》中“听”180见,大多表示“听从、断决、听任”,本语义场用法只有27例,当“听”带宾语时,对象多为“声、谣吟、乐音”,如《杜栾刘李刘谢列传》:“近听征夫饥劳之声,甚于斯歌。”《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听民庶之谣吟,问路叟之所忧。”或“听”与“视”对举,如《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为人耳不邪听,目不妄视。”

闻:《广韵·文韵》:“闻,知声也。”《后汉书》中“闻”用例较多,共1000多例,可表示“听见”,其中“闻”的对象可以是声,如《耿弇列传》:“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但更多的为事件,表示“听说”,如《党锢列传》:“中常侍曹节后闻其谋,收之。”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听到”,如《吴延史卢赵列传》:“不胜愤懑,谨冒死以闻。”此外,《后汉书》中“闻”也可用于感知气味,至于“闻”的听觉义和嗅觉义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曾激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有关“听、闻”的区别,通常认为“听”是单纯表示一种动作,强调动作行为,而“闻”更强调听到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认为“听”为耳朵的功能,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形式,侧重由耳及脑的过程,且作为主体人来说,只要耳朵功能正常,“听”实为耳朵自发的功能结果;而“闻”更侧重于心理感应,《后汉书》中可见“愿闻、欲闻”之类搭配,如《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而“愿、欲”都是人的主观意愿,所以似乎“闻”侧重由心及脑的过程。所谓“听而不闻”、“闻一知十”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从语法功能上看,“闻”常有外位宾语。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臣闻之,帝左右者,所以咨政德也。”此句真正的宾语应该是“帝左右者,所以咨政德也”,“之”起补位的作用;“听”没有这种用法,偶见“听之”,但也与此不同,如《蔡邕列传》:“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这里的“之”是不能省的,语义上指代“琴声”,但这个宾语并未真正出现在句中。另“闻”能与“所”组合,如《吴盖陈臧列传》:“今京师败乱,四方云扰,公所闻也。”同时“闻”也有使动用法,这些都是“听”不具备的。

聆:《玉篇·耳部》:“耳听曰聆。”和“听”泛指听的动作相比,“聆”一般用于庄重场合,且表示倾耳细听。《后汉书》中“聆”仅2例,如《左周黄列传》:“朝夕触尘埃于道路,昼暮聆庶政以恤人。”《张衡列传》:“聆广乐之九奏兮,展泄泄以肜肜。”

得:《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本义为得到、获得,也可引申表示耳朵获得某种信息,表示“听到”,《后汉书》中的例子如《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今虎牙大将军屯营十万,已拔睢阳,刘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诸君所闻也。不先自图。后悔何及!’青、徐群盗得此惶怖,获索贼右师郎等六校实时皆降。”在其它文献中,我们还可见“听得、闻得”连用,如《南齐书》卷三十:“康与太祖所养健儿卢荒、向黑于门间听得其语。”《南齐书》卷三十九:“曰:‘平生无荣进意,今闻得中书郎而拜,岂本心哉!’”据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和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听”语义场还都没有“得”这一成员,同时参考《南齐书》中的用例,可以说这“得”的这种用法是南北朝时期新产生的。

小结:《后汉书》“听”语义场中,从使用频率来看,以“闻”为常;而“听”自先秦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相对稳定。现代汉语中,“听”更为通行,而“闻”在口语中多表示嗅觉,仅在一些成语或惯用语中还表示听的意思;“聆”不再单用,常作为语素用于书面语;而“得”在现代汉语中似乎不再表示“听到”义了。跟“看”相比,“听”的词目则比“看”要少得多,这可能和“耳”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弱而视觉在交流中的地位更高等因素有关。

3.知(Know)

“知”位于《百词表》第59位。“知”是对既有事实或道理有所认识。

知:《玉篇·矢部》:“知,识也。”《希麟音义》卷八“知谙”注引《考声》:“知,晓达也。”早在先秦时期,“知”就普遍表示“知道”义,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后汉书》中“知”近千例,多表示“知晓”,如《皇后纪》:“尚书贾诩知之,以状白献帝。”也可指“深切的了解”,如《郑范陈贾张列传》:“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

识:《说文·言部》:“识,常也。一曰知也。”《后汉书》中“识”151见,可与“知”连文或对举,如《光武帝纪》:“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辄加厚恩,愿赐复十年。”《李王邓来列传》:“李通岂知夫所欲而未识以道者乎!”和“知”相比,“识”侧重于通过分辨而进行的认知,《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召夏侯澄使识之”胡三省注:“识,辨识也。”《后汉书》中可见“识别、审识”的形式,如《冯岑贾列传》:“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离幽放而反国祚者有矣,莫不矫鉴前违,审识情伪,无忘在外之忧,故能中兴其业。”

明:《说文·明部》:“明,照也。”《吕氏春秋·恃君》“不可不明也”高诱注:“明,知也。”“明”由光亮显明,引申为“明白、知道”义,《后汉书》中的例子如《李杜列传》:“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另可见“明知”4例,如《肃宗孝章帝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明”虽有明白之义,但这里“明知”应为偏正结构,即“明白知之”,先秦文献中“明知”、“明白知之”都可见用例,如《商君书·定分》:“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墨子·旗帜》:“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晓:《说文·日部》:“晓,明也。”许慎用“明”训“晓”,因此“晓”也可引申表示“知道”。《玉篇·日部》:“晓,知也。”《后汉书》中“晓”表示“知晓”可单用,如《南匈奴列传》:“且典边日久,深晓兵要。”也可见“晓识”连用,如《桓荣丁鸿列传》:“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又《方言》卷一:“晓,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晓”曾是一个方言词,现今仍见于某些方言中,在湘语、吴语以及一些官话区,都有“晓得”的说法。

喻:《玉篇·口部》:“喻,晓也。”“喻”早在先秦即有“知道”义,如《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后汉书》中“喻”多表示“开导、说明”义,表示“知道”义仅有1例,见《隗嚣公孙述列传》:“若迷惑不喻,委肉虎口,痛哉奈何。”又“喻”通作“谕”,《后汉书》中“谕”表示“知道”也见1例,《肃宗孝章帝纪》:“朕道化不德,吏政失和,元元未谕,抵罪于下。”

及:“及”本义为达到、赶上,当人的认识达到知道的程度也可称作“及”。《后汉书》中“及”表示“知道”有2例,见《董卓列传》:“彪、琬恐惧,诣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罪。’”《班梁列传》:“或谓超可便杀之。超曰:‘非汝所及。此人权重于王,今未入其国而杀之,遂令自疑,设备守险,岂得到其城下哉!’”王云路《〈太平经〉语词诠释》(1995)中提到了“及”表示“知道”义不单用的特点,指出:“肯定或疑问用‘知’,否定用‘不及’,而一般不单用‘及’。”在我们对《后汉书》的考察中,“不知”有163例,如《班梁列传》:“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可见“知”也可用于否定,但《后汉书》中2例“及”都只用于否定。

谙:《说文·言部》:“谙,悉也。”《玉篇·言部》:“谙,知也。”表示“通晓、熟知”,《后汉书》中仅2例,如《李陈庞陈桥列传》:“桓帝以龟世谙边俗,拜为度辽将军。”《朱冯虞郑周列传》:“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谙”后常直接带宾语表示知晓的对象。

悉:《说文·采部》:“悉,详尽也。”《后汉书》中“悉”绝大多数用为本义,也可表示“知道”,侧重于表示详尽地知道、了解。如《酷吏列传》:“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入城者?’”李贤注:“悉,犹知也。”

详:《说文·言部》:“详,审议也。”也可表示“清楚详细地知道”义。《后汉书》中“详”多表示“详审、周遍”,本语义场用法有1例,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

具:《广韵·遇韵》:“具,全也。”《后汉书》中“具”常作副词修饰动词,可见“具知”5例,表示“完全知晓”,如《郑范陈贾张列传》:“南单于久居汉地,具知形势。”也可引申表示“知道”,《后汉书》中仅1例,见《儒林列传》:“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和“悉、详”侧重表示“知道之细”相比,“具”强调“知道之全”。

通:《说文·辵部》:“通,达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不通患而出危色”王聘珍解诂:“通,知也。”“通”本表示道路通达,引申为“知道”义则侧重于表示全方位的知晓。《后汉书》中“通”后常接经义学术之类,如《显宗孝明帝纪》:“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达:“达”与“通”同义,故也引申出“通晓、知道”义。《后汉书》中“达”可单用,如《张王种陈列传》:“伏见故处士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也可见“通达、明达、晓达”等组合形式,如《孝安帝纪》:“八月庚午,初令三署郎通达经术任牧民者,视事三岁以上,皆得察举。”

解:本义为“肢解、分析”,引申到抽象的感知领域,则表示对事理解析而致的彻底的“理解、晓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明解朝章”胡三省注:“解,晓也。”《后汉书》中这种用法不多,如《邓张徐张胡列传》:“愚心所不晓,迷意所不解。”此句中“晓、解”对举,另有“明解”连用1例,如《邓张徐张胡列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

会:《说文·会部》:“会,合也。”本义为“相合”,引申出“理解、知道”义,且通常只用于指知道别人的意图、内蕴的道理等,《后汉书》中“会”用于此义极为有限,如《张曹郑列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习:《说文·习部》:“习,数飞也。”段注:“习,引伸之义为习孰。”《后汉书》中“习”可单用,表示“通晓、熟悉”,如《杨震列传》:“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也可“晓习、明习”连用,如《窦融列传》:“帝以其晓习边事,每被访及。”《梁统列传》:“松博通经书,明习故事。”

觉、悟(寤):《慧琳音义》卷二十四“觉寤”注引顾野王云:“觉,谓知晓也。”又《说文》“寤”字下段注:“古多假寤为悟。”《玉篇·心部》:“悟,心解也。”较之于“知”,“觉、悟(寤)”更强调经过迷朦后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后汉书》中

“悟、寤”可单用,如《袁张韩周列传》:“酺自以尝经亲近,未悟见出,意不自得。”《班彪列传》:“仰寤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此外有“觉悟”连用16例,“觉寤”2例,如《朱冯虞郑周列传》:“显宗觉悟,即赦其家属,弘躬送贶丧及妻子还乡里,由是显名。”《五行志》:“陛下觉寤,比求隐滞,故狼灾息。”《后汉书》中没有“觉”单用表示“晓悟”的例子。

小结:以上这些词在《后汉书》中均可表示“知道”义,虽然由于认识的程度不同,有知道、通晓与领悟的区别,但实质上其核心意义相通。从《后汉书》中的用例来看,它们以单用为常,且以“知”的用法占绝对多数,其使用频率最高,且语义范围也是最广的,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用“知”来表示,是该语义场的主导词。

其次,若从词义演变的角度来看,除了“知、识、谙、喻”外,其它词都是通过不同方式引申而产生“知道、理解”义的,其中“明、晓、悉、详、具、通、达”是由“知”后的心理状态引申而有“知道”义,而“及、解、会、习、觉、悟(寤)”是由获得“知”的行为方式引申出“知道”义的。

和上古“知”语义场相比,诸如“党、照、熟”等均未在《后汉书》中出现。这里“熟”要提一下,虽早在先秦“熟”就已可表示“知道”义,但长期以来用例都很罕见,据龙丹对魏晋时期文献的考察,“熟”也多表示“成熟”,用为“深知”义的例子甚少,然现代汉语中“熟”又很常用,这期间的发展过程值得探究。中古以后,“知”语义场又增添了新的成员,如“了、委”等,多见于佛经或变文中,可见其口语性较强。现代汉语中“知”双音化为“知道”,最为通用。

4.说(Talk)

“说”位于《百词表》第71位。说类动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动词,不仅数量繁多,用法错综复杂,而且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者对说类动词展开了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汪维辉先生(2000:157)曾对说类动词作过统计,仅不太冷僻的单音词就有不下一百个,如果加上复音词,数量更大。因此,要研究说类动词,有必要先对其分类。目前学术界对说类动词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语法分类,从带宾能力和带宾类型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汪维辉(2000:158)首先将说类词简化,再分成a类词和b类词;二是从动力性强弱角度、以动作点为单位来考察,如谭代龙(2005)把说类动词分为本身可以完成言说动作的词和本不用作表言说词而在特定的语境里充当动作点的助动系统的词两类。其中第一种语法分类方法较为通行,而分析说类动词的动力性强弱还比较初步,只是一个新的观察角度。这里,我们对说类动词暂界定为“包含[+说]

/[+说话]”这一义素的说类词的上位词,研究暂不包括“谈、议、报、告”等下位词。《后汉书》中本语义场的上位词主要有:言、语、云、曰、谓、说、道。

考虑到关于“言、语、云、曰、谓、说、道”的历史来源、分布环境、语法功能等已有很多详致的研究成果,这里我们不再逐个分析“说”语义场的成员,主要侧重于讨论《后汉书》中说类词的大体格局及其内部的一些变化。从使用频率来看,《后汉书》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曰”,逾4千例。“曰”虽然使用频率特别高,但在句法功能上并没有新的发展,多带直接引语;而同为先秦时期的说类词“语”、“云”在《后汉书》中则出现频率较低。“道”在《后汉书》中多作为名词,表示“道路、道义”,本语义场的用法并不多见;“言”的使用频率仍远远高于“谓”、“说”,但“说”较之先秦正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发展态势强劲。《后汉书》中说类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的连用现象,及动词“说”的功能拓展。下面我们的研究将从这两方面开始着手。

(一)说类词的连用

说类词的使用在先秦时期有着严格的分工,如“言、语”的区别,《说文·言部》:“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其它词在出现频率、带宾情况、义域范围上也各不相同。后来说类词虽然在使用上不再严格限制,但基本上还是以各自单用为主。与之相比,《后汉书》中说类词连用的现象极为普遍,形式多样,用法复杂。每个说类词都可以和“曰”构成连用格式,甚至说类词中的下位词“骂、叱、答、呼、叹、问”等也多和“曰”连用,如《方术列传》:“帝叹曰:‘恨不用子横之言。’”进一步说明了“说类词+曰”格式在这一时期的普遍性。

这些连用组合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差异,有的通常只表示言说动作,而不带直接引语,可以是不及物动词用法,或后接与事,或是非引语的直接宾语,包括“言语、语言、说言、言道”,如《杨震列传》:“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方术列传》:“光和元年十月,说言于灵帝,云其晦日必食,乞百官严装。”《皇后纪》:“常与帝旦夕言道政事,乃教授诸小王,论议经书,述叙平生,雍和终日。”有的后面通常带直接引语,包括“言云、言曰、语云、语曰、云曰、谓曰、说云、说曰、道曰”,如《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西域传》:“敬先过拘弥,成国复说云:‘于窴国人欲以我为王,今可因此罪诛建,于窴必服矣。’”此外,有的说类词之间还能插入与事成分,多见“语+与事+曰+直接引语”或“谓+与事+曰+直接引语”的格式,如《郑孔荀列传》:“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帝思意言,谓公卿曰:‘钟离尚书若在,此殿不立。’”

同类推荐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尊崇的地位。
  • 尚书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后世简称之为《内经》,堪称中华医学的源头活水。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热门推荐
  • 逆天衍

    逆天衍

    逆天戟一分为七,一件法宝代表了一种不同的能量,当完全将七件法宝集齐之后,便能够发挥出毁天灭地的力量,仙界,冥界,妖界,魔界。每一界皆有逆天戟一分为七的其中一件法宝。
  • 感悟人生(全集)

    感悟人生(全集)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是一个严肃而深刻的话题,人生蕴藏着无数的奥秘和问题,等待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 每个人的一生只有顺利地渡过这些关卡,才算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 创业故事会

    创业故事会

    本书选取了100个成功创业者的创业计划。在他们之中,有归国学子,有网络英雄,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有下岗工人,但不管是什么身份,他们都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也挥洒过汗水,流过眼泪,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该书从每一位创业者的身上发掘其取得成功的因素,也分析他们创业路上失败的原因,帮助读者找到创业成功的助燃剂,希望每一个渴望创业成功的人,都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促使你更加努力拼搏的力量。
  • 喧嚣的海洋

    喧嚣的海洋

    本书是一本奇特的海洋百科图书,翻开这本书,宛如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海洋世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名词或者是完全抽象化的地理概念,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图像世界。其内容深入浅出,脱去“百科全书”的沉闷,在每一个小角落里面,都有惊喜在等你发现,让专业的知识也能被偷快掌握!
  • 休妻佳人

    休妻佳人

    真是难以想象,自己竟然会被丈夫休妻,想她白允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清丽绝尘;在家孝敬公婆、对丈夫百般依从,堪称当代妇女的楷模。这样的自己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让丈夫不满意,竟然一纸休书就这么砸下来,砸的她火冒三丈,不仅如此,丈夫还说和自己在一起没有乐趣没有激情。开什么玩笑!好啊,要休离吧,休书嘛谁不会写,就让那该死的男人看一看,本小姐可不是让人欺负了之后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的人,臭男人,你就等着接招吧!甜入你心甜君的新书[诱惑情人]于4月8号开始上传,每天凌晨1、2点开始上传,敬请关注最近和其他的作者聊了聊,发现有很多好看的文。在这里和大家共享一下这个奶爸有点酷作者:不予无欢成爱作者:鑫爱屋主人女相作者:无名.月色喂!来到大唐你别笑作者:天然写家这个很搞笑!穿越之卿本佳人作者:清嫣VTP简介:白允儿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命运如此的幸运,别人未必遇到的坏事落在自己的身上,别人遇到的好事也只是一咪咪。自从被休离之后她一直很快乐的生活者,结果,不但弃夫(丢弃自己的丈夫)要同自己重归于好,让她很烦恼,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其他人也要弄垮自己的客栈。老虎不发威,你当我病猫呀,呵呵,让你看看和我作对的下场,呵呵,有可能是终身不举呦!刚刚解决一件事情,又一件接踵而来,她应该如何让玉麟重新爱上自己呢,尤其是在有情敌环绕的他家?简介写的不好,还请见谅!本人的第三本书‘鬼公主的秘密’讲述的是白允儿的七哥那个盗墓贼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 战帝系列(五)

    战帝系列(五)

    尤无几顿觉这是他生平所遇到的最可怕攻击之一!战传说的剑法具有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穿透力,让他人在战传说的剑前,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无论以何种方式,都难以改变他洞穿一切的剑势……
  • 红马

    红马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龙舞九天

    龙舞九天

    (不废材,不天才,也没有大大的金手指,不乱拉仇恨,也不胡乱踩人。有的,只是一个正常的主角。致力于情节,人物,桥段,世界,恩怨情仇,跌宕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一个故事。点进去看看,不合胃口可以点嚓嚓嚓嘛~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有激情,有热血,有豪迈,有狂野,也有温柔。这是一本不同以往风格和味道的东方玄幻小说,希望让你在满是雷同的小说之中,找到一丝丝新意。发布个书友群:123292144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是太阳

    我是太阳

    故事讲述了军人关山林传奇的一生,以及他与妻子乌云在那种在特殊年代中孕育出的极具革命色彩的爱情。在作者磅礴厚重的笔触下,关山林及乌云以及他们一家人在那种特殊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让人唏嘘不已,悲恸感叹!整个故事大气浪漫,尖锐的性格矛盾和复杂的心理冲突穿插其中,对读者而言,这是个虽远离当下时代,却极具冲击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