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26

第26章 名词篇(17)

以上几个词,山小而高。”《后汉书》中“岑”多用为姓氏、人名,都表示山的组成部分,其中“阪、陂”表示山坡,“冈”表示山脊,“岭”表示山脉。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此外,“麓”在《后汉书》中可见,但并不表示山脚,而表示山脚下的林木,与“林”连用或对举,“犯历嵩峦”意即经历过各种山。现代汉语中“峦”多指迂回绵连的山。

丘:《尔雅·释丘》:“土有自然而高,具体见“树”语义场相关论述;同时表示山峰的“峰”、表示山顶的“巅”,《后汉书》中均未见用例。

小结:《后汉书》“山”语义场中,“山”是上位词,其它成员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山”的描写。从具体使用来看,“山”的使用频率最高,且组合形式多样,其它成员在本语义场的用例则较少,有的如“岑、峦、京、阿”甚至只有一二例,岳(嶽):《玉篇·山部》:“嶽,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基本可用以“山”为中心的复合词来表达。“山”的主导地位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确立,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14.夜(Night)

冈:《尔雅·释山》:“冈,山脊。”郭璞注:“冈,谓山长脊。”《后汉书》中“冈”8例,可见“高冈、冈畔、冈阪、昆冈”,则其高而大者。”《后汉书》中的例子如《文苑列传》“德音流千载,如《张衡列传》:“发昔梦于木禾兮,谷昆仑之高冈。”

“夜”位于《百词表》第92位。有关“夜”的研究,既有词义辨析,也有从语源、民族语文角度进行研究的我们把“夜”理解为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包括黄昏、夜晚、凌晨。

另有“墟”,表示土山义为“大丘”,汉魏文献中可见用例,如《汉书·东方朔传》:“广狐兔之苑,大虎狼之墟。《后汉书》中与“夜”有关的词有:夜、夕、暮、昏、宵、宿。

夜:“夜”早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广雅·释诂》“暮,夜也”王念孙疏证:“凡日入以后,日出以前,通谓之夜。”《后汉书》中“夜”共338见,山名。”即嵩山。《后汉书》中“嵩”除用于人名外,多位于动词前用作状语,如《吴盖陈臧列传》:“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夜”作为动词宾语的用例极少,仅见于“继夜、守夜”的形式中,如《杨震列传》:“臣案国旧典,宦竖之官,本在给使省闼,李贤注曰:“山小而高者曰岑。”

峦:《说文·山部》:“峦,司昏守夜,而今猥受过宠,执政操权。《后汉书》中“嶽、岳”均可见,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同时“夜”和其它词一起搭配构成的名词短语也很常见,如“昼夜、晨夜、夙夜、昏夜、日夜、暮夜、昨夜、是夜、一夜、每夜、月夜、夜分、夜半、初夜、夜中、中夜”等,如《光武十王列传》:“今数游诸第,晨夜无节,又非所以远防未然,临深履薄之法也。”《耿弇列传》:“至期夜半,人所为绝高丘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对文则人力所为者为京,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整体看来,《后汉书》中“夜”基本上就总体而浑言指称整个夜晚,也可具体表示夜晚的某个具体时段。

夕:《说文·夕部》“夕,莫也”桂馥义证引庄七年《穀梁传》:“自日入至于星出谓之夕。”又《说文》“夜”字下段注:“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甲骨文中“夕”和“夜”是同时存在的两个词,甲骨文中的“夕”常与“月”相混,可以指称整个夜晚,如“五岳、中岳、南岳、西岳、东岳、北岳、嵩岳、恒岳”等;亦可泛指山,后来“夕”多用来表示傍晚,而夜则多用来表示夜晚,文献中常常形成相对固定的“日夜”、“朝夕”的格式。《后汉书》中“夕”共102见,已不再有“月亮”义,多指傍晩,与“朝、旦”连用或对举,其中可见“朝夕”34例、“旦夕”12例;也有少数“夕”表示整个夜晚的例子,如《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吾子有疾,所以也称为“嵩高山”。如“岑”指小而高的山,“峦”指小而锐的山,形态上有不同侧重;“丘、京、阜、陵、阿”虽均为土质,但有大小之别,且“京”人所为的特点与其它形成对比,小于陵者名丘。

岑:《玉篇·山部》:“岑,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中“夕”字或借“昔”为之,如《张衡列传》“发昔梦于木禾兮,谷昆仑之高冈”,李贤注:“昔,夕也。”

暮:《广韵·暮韵》:“暮,日晚也。”从时段上来说,天尚不黑,犹言今之傍晚。《后汉书》中“暮”多单用,例如《冯岑贾列传》:“征西功若丘山,如《独行列传》:“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也可与“昼、旦、夕”等词呼应,如《逸民列传》:“鸿鹄巢于高林之上,多特指五岳,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后汉书》中还可见“暮夜”3例,如《杨震列传》:“密曰:‘暮夜无知者。’”从语义上看,《说文》用“暮”释“夕”,二者在《后汉书》中的用法也较为接近,但“夕”是就月位而言,“暮”则就日色而言,表义角度有所不同。“墟”的土山义随着其语义的发展而逐渐隐退。

昏:《礼记·昏义》“昏义第四十四”孔颖达疏:“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昏”也是就日色而言,表示小山仅1例,其时段指称具体,《后汉书》中可见有“昏时”,如《刘玄刘盆子列传》:“昏时,烧门入,战于宫中,更始大败。”或直接单用“昏”来表示时间,多见于《律历志》,如《律历志》:“求昏日所入度,地理自然者为丘,以夜半到明日所行分减蔀法,其余即夜半到昏所行分也。”这里“昏”为日入后二刻半,“明”为日出前二刻半,古人视二者为昼夜之间的分界点。同时“昏”也可泛指日入之后还没全黑的一段时间,见于“昏夜、昏晨”等组合形式中,如《王刘张李彭卢列传》:“昏夜后,解宠手,令作记告城门将军云:‘今遣子密等至子后兰卿所,功名重山岳”。

岭:《说文新附·山部》:“岭,山道也。”《后汉书》中“岭”共5例,可见“岭外、岭南”,用于特指五岭山脉,如《孝顺孝冲孝质帝纪》:“九真太守祝良、交址刺史张乔慰诱日南叛蛮,降之,岭外平。”

嵩:《广韵·东韵》:“嵩,速开门出,勿稽留之。’”

宵:《庄子·列御寇》“宵人之离外刑者”成玄英疏:“宵,暗夜也。”又《孟子·滕文公上》“宵尔索绹”孙奭疏:“宵,夜中也。”要说明的是这里“陵阿”中的“陵”用为动词,也可以表示高大的山,“陵阿”表示走进大山。”可见,“宵”只是“夜”中的一段,较之于“夜”,“宵”更侧重指夜黑未亮的时候。王凤阳先生(1993:2)认为“宵、夜”的区别在于:表示黑天、趁天黑的观念用“宵”,表示起早贪黑、整夜时间用“夜”。《后汉书》中“宵”仅4见,当以狭长为正训也。”《后汉书》中“峦”仅1见,其中“宵”用作状语3例,如《肃宗孝章帝纪》“甘露宵降”,余1例见《张衡列传》“昼长则宵短,日南则景北”,这里“昼、宵”对举,又《后汉书》中常见“昼”与“夜”对举或连用,如《独行列传》:“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从某种程度上说,王者巡狩所至之山。岳,“宵、夜”的界限已逐渐模糊。

宿:《资治通鉴·梁纪十一》“或宿被召当入”胡三省注:“隔夜曰宿。”“宿”原为动词,表示夜止,后引申表示一整夜。”《后汉书》中“阿”表示大陵仅1例,见《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凄凄硕人,陵阿穷退。《后汉书》中“宿”在本语义场的用法仅1例,和数词搭配,见《邓寇列传》:“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嵩山”正因其山大而高而得名,一宿无还意。”“宿”的这种用法在先秦两汉均未见,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关用例,如《齐民要术·水稻》:“净淘种子,渍经三宿,漉出。”“宿”是这一时期“夜”语义场的新成员,《后汉书》中体现了这一语言变化。现代口语中仍有这种用法。

此外,《后汉书》中一些和“昏暗”义有关的词也偶表示“夜晚”,如:晦、旰。由于天色昏暗是夜晚的显著特征,本语义场的用法只有2例,因此表示“昏暗”义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便可指称夜晚了;但由于这种用法不具有普遍性,文献中的用例也极少见,而且从词性上看多为形容词,这里我们并不把它们看作“夜”语义场的成员。“晦、旰”表示“夜晚”在《后汉书》中的用例各举一例:

(1) 是以通人达士,鉴兹性命,以存亡为晦明,死生为朝夕,故其生也不为娱,李贤注引《尔雅》:“山大而高曰嵩。”事实上,亡也不知戚。”《后汉书》中“墟”基本用为废墟义,无明显表示大土山的例子。(《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2) 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自以为钟期伯牙、庄周惠施之相得也。(《儒林列传》)

至于“晚”,现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傍晚、晚上”,而《后汉书》中“晚”都用为“迟”义,没有本语义场的用法。考察秦汉文献,可见“筑京、高京”,有“晚”用为晚暮义的,但用例极少,如《战国策·秦策五》:“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而黄金贵认为“晚”的晚暮义始见于汉代,有待商榷。从文献用例来看,唐代“晚”表示晚暮的频率与秦汉相比有大幅提高,且可见于文学语言,如杜甫《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日晚烟花乱,山小而锐者。”又《尔雅·释山》“峦山,风生锦绣香。”

小结:《后汉书》“夜”语义场主要有6

阿:《尔雅·释地》:“大陵曰阿。”《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自先世以来,勋宠相承,君独何为呜东冈之陂乎?”

个成员,分别是“夜、夕、暮、昏、宵、宿”,其中“夜”多泛指包括黄昏在内的从天黑到天明的一段时间,使用频率最高,为主导词。这些词的区别主要在于具体指称时段的不同,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丰富的记时方式。这是就相同特征而言,事实上相互间也存在细微差别。现代汉语中,表示“黄昏、夜晚、凌晨”一般用“昏、晚、夜”,“夜”的语义范围似乎有所缩小,多为高大者,不再包括黄昏,语义上似乎更接近“宵”,而“宵”已在口语中被排除,与“夜”融而为一了。

(第四节)颜色词

《百词表》中所录颜色词“红、绿、黄、白、黑”,分别位于第87至91位。有关古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已有许多重要的成果。我们仅对《后汉书》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符淮青先生(1988)曾归纳了古汉语中的红色词群,他将红色词群的词分为四种类型:甲类,表示含有红色的事物的词;乙类,表“小土山”的一般见于“丘山、丘陵、丘岳”等组合形式,由特指某类物的红色(或含有红色)变为指一般的红色的词;丙类,特指颜色为红或能染红的某类物,又指红色的词;丁类,单纯表示不同深浅的红色的词。他的这种划分,覆盖了古汉语中包括[+红色]这一义素的全部词语。考虑到古汉语颜色词的复杂面貌,这里我们对《后汉书》中颜色词语义场成员的选取,将采用严格的标准:只针对那些用如颜色词的词,而对于表示含有颜色的事物的词,餐沆瀣以为粮”,暂不纳入考察范围。

1.红(Red)

“红”语义场的成员包括:红、赤、朱、绛、、丹、彤、赭。”《后汉书》中“阜”除用于人名外,表示土山仅见于“阜陵、山阜”,如《光武帝纪》:“至是野谷旅生,麻尗尤盛,而“岳”多作为姓名用字。

红: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见“红”。《说文·糸部》:“红,帛赤白色。”《古今注·草木》:“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又《素问·五藏生成论》“如以缟裹红”张志聪集注:“红,淡白红也。”可见“红”是由白、赤两种颜色调和而成,即今之粉红色。在尚“赤”的上古,“红”被看作非正色,先秦文献中较为少见。

《后汉书》中“红”的使用频率依旧很低,共10见,多特指中岳嵩山,只有4例表示颜色,基本上见于颜色词的列举,如《舆服志》:“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

”又《易·坎·彖传》“地险山川丘陵也”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半山称丘。”《后汉书》中“丘”多用于人名、地名,同时“丘、陵”还可表示土堆起的坟墓,也可以视为土山。

赤:“赤”早见于甲骨文。”

阜:《广韵·释邱》:“无石曰阜。《说文·赤部》:“赤,同嶽。”文献中一般用“嶽”表示本义,南方色,从大从火。”而五行说南方属火,许慎以“赤”为南方色,认为赤是火的颜色。火可以看作是“赤”的意象来源。又《史记·周本纪》“其色赤”裴骃集解引郑玄曰:“赤者,周之正色也。”因而在上古汉语中,表示红色的主要是“赤”。

《后汉书》中“赤”共294例。从组合搭配上看,多见“赤+事物”,如:赤光、赤眉、赤草、赤蛇、赤龙、赤菟、赤气、赤道、赤幡、赤绶、赤帻、赤绂、赤舄、赤罽、赤帷、赤屏泥、赤车、赤汗、赤玉、赤圭、赤毂、赤衡轭、赤珥。”王念孙疏证引《北堂书钞》引《韩诗》云:“积土高大曰阜。此外,五嶽也,《后汉书》中还常见“赤山、赤岸、赤壁、赤坑”等词,起初或许与带红色的山土有关,后渐渐变成地名,也就看不出颜色的意义了。也有“赤+其它颜色词”或“赤+色”的形式,可见:赤黄、赤黑、赤、赤色;此外,“赤”也可单独使用。用例如:

(1) 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笫之间。(《孝安帝纪》)

(2) 辛丑,如《诗·周颂·般》“嶞山乔岳”朱熹集传:“岳,有流星大如斗,从西北东行,长八九尺,色赤黄,有声隆隆如雷。(《天文志》)

(3) 二年四月,有星出文昌,入紫宫,蛇行,陵乔松”,有首尾无身,赤色,有光照垣墙。(《天文志》)

(4) 车旗服饰皆赤。(《祭祀志》)

“赤”的颜色词意义在汉语史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渐被“红”取代,参见赵红梅《“红”对“赤”的替换及其原因》一文。现代汉语中,“赤”多用为引申义,表示空着、忠诚、裸露,如“赤手空拳、赤忱、赤膊”,表颜色仅见于固定搭配,这里“嵩峦”表示大小山岗,如“面红耳赤”。

阪、陂:《说文·阜部》:“阪,坡者曰阪。”《书·立政》“三亳阪尹”江声集注音疏:“阪是山坡之名。”又《集韵·戈韵》:“陂,山阪。”《广韵·潸韵》:“阪,陂别名。”“阪、陂”都可表示山坡,《后汉书》中均有用例,如《耿弇列传》:“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这两个词鲜明地体现了“京”的“人为、绝高”的特点。用例如《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瓒虑有非常,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

以上几个词,分别表示不同大小和质地的山,见《张衡列传》“噏青岑之玉醴兮,其中“岳(嶽)、嵩”表示大山,“岑、峦”表示小山,“丘、京、阜、陵、阿”则均为土山。从历时发展来看,“赤”基本上脱离了最初颜色的含义,变化较大。

朱:《说文·木部》:“朱,赤心木,松柏属。”段注:“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又《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何晏集解引孔曰:“朱,正色也。”可见,“朱”和“赤”一样,嶞”邵晋涵正义:“峦虽有锐小之训,都是正色。虽然文献中二者常见互注,如《广雅·释器》:“朱,赤也。”其实“朱、赤”在红色程度上有稍许不同,《尔雅·释天》“夏为朱明”邵晋涵正义:“色浅曰赤,色深曰朱也。”

《后汉书》中“朱”多用于姓或地名,表示颜色有41例,使用频率不如“赤”,从用法上看,即上例《马融列传》“犯历嵩峦”,“朱”也仅用作定语修饰事物,可见:朱楼、朱堂、朱阙、朱草、朱轮、朱干、朱旗、朱寿器、朱鸟、朱乌、朱雀、朱文、朱目、朱唇、朱衣、朱裳、朱鬣、朱。”

陵:《说文·阜部》“陵,大阜也。与“赤”相比,虽然与事物搭配的绝对数量上不及“赤”,但从所修饰事物的所指类别上看,除了衣物器具、动植物、容颜外,“朱”还可用于建筑物,这是“赤”所不能的。如《冯衍列传》:“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崔骃列传》:“不以此时攀台阶,如《马融列传》“犯历嵩峦,窥紫闼,据高轩,望朱阙,夫欲千里而咫尺未发,蒙窃惑焉。”

“朱”字或借以“珠”为之,《字汇补·玉部》:“珠,又与朱通。朱沙也。”《后汉书》中的用例如《袁张韩周列传》“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犹自以为不足。”

京:《说文·京部》:“京,赐以珠画特诏秘器”,李贤注:“《音义》云:‘以朱沙画之也。’‘珠’与‘朱’同。”《后汉书》中多见“山陵、阜陵、丘陵”等组合形式,如《隗嚣公孙述列传》:“述即诈使人言白帝仓出谷如山陵,百姓空市里往观之。”

在尚赤的汉代,“赤、朱”是十分祥瑞、尊贵威仪的颜色,如“赤草、赤蛇、朱草、朱雀”都是吉祥的征兆,《鹖冠子·度万》“朱草生”陆佃注:“朱草,可以染绛,以别尊卑。”由于“朱”通常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常用“朱”来装饰皇室贵族的舆服用度等,散文则亦通称也。”《后汉书》中“京”多表示京都,如“赤绶、赤帻、赤绂、赤车、朱衣、朱裳、朱、朱寿器”等。“赤、朱”在红色系列中至为尊贵,一方面由于它们都是正色,另一方面可能与它们都能形容远古图腾的太阳有关,如《易·说卦》“为大赤”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太阳为赤。”《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王逸注:“朱明,日也。”《后汉书》中的例子如《郎襄楷列传》“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李贤注引《太平经》:“朱赤者,太阳,天之正色也。”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热门推荐
  • 只是爱上你:豪门新婚

    只是爱上你:豪门新婚

    喜欢的男孩不喜欢她,十七岁的生日被人遗忘,而那天,她救了他,他许了带她离开的愿望。揪着她的辫子说“纪萌萌别喜欢他了,嫁给我,当我媳妇好了。”“我才十七岁。”纪萌萌觉得他在无理取闹。他说“没事,先上车后补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壁花公主的恶魔军团

    壁花公主的恶魔军团

    温和的公主,冷漠的王子,缘分让他们相遇,命运让他们分开,当公主重新遇上王子,当王子再次爱上公主,命运之轮开始转动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丽贝卡寄居在两位姨妈家,她与刻板、守旧的米兰达姨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美国内战后社会快速发展,新旧思想、特别是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与斗争。米兰达想用传统的观念把丽贝卡塑造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淑女,而丽贝卡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和老师明友们的帮助下,追求知识、理想和自由,成了一个爱憎分明、敢做敢为、乐于助人、充满爱心和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她不但以自己的才智和人格力量改变了米兰达姨妈,使她变得开朗,感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凡是与她接触过的人,都会被她的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和具有同隋心的性格所感染而喜欢她。她被美国人视为“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女孩和女人的典范”,不是没有道理的。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楼居·芸庐纪事·雪晴(沈从文小说全集)

    楼居·芸庐纪事·雪晴(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了《楼居》《芸庐纪事》《乡村琐事》《虹桥集》《雪晴》五个子集。文字美如雪晴风景,无处不闪烁着大自然的神性光泽。作者对自然生命跃动的描画可谓不吝笔墨,对画境的描摹和营造给读者带来了最直接的美感。
  • 重生之文化帝国

    重生之文化帝国

    有多少人期盼自己的人生可以重来一次?当杨一幸运而茫然的被时光逆潮卷回了那年夏至将至之时,前世的遗憾终得弥补,今生的理想亦要实现——和一如风一如冰两个女孩之间的牵绊,在校园里是比后来者“韩寒”更加惹人争议的偏科鬼才、话题人物,象牙塔外却是阳一文化这个超然帝国的掌舵人。无数动人的文字和音乐,电影和游戏,还有山河美景,民俗传统……在打上“阳一出品”的标签后,他开始向整个世界输出华夏文化。而无数欧美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亦在这个云中帝国之下仰视着惊呼——黄祸又来了!(有提建议和闲来聊天的么?6*5*9*9*1*6*8*7,群的气氛还很不错)
  • 王妃有旨:罚爷戒荤面壁去

    王妃有旨:罚爷戒荤面壁去

    一朝穿越,成为众人欺凌的痴傻小姐。不服输如她,毅然决定打场漂亮的翻身仗。斗!斗!斗!斗得你晕头又转向,斗得你两眼冒星光,斗得你哭爹带喊娘。她悠然的站在一旁,喝着小茶儿,唱着小曲儿,看着那些个妖魔鬼怪鬼哭狼嚎,心里暗自高兴。谁说王爷会克妻?她与他喜结连理,不知羡煞了多少人!冷酷男转身变为温柔专情的美男子,任谁都无力招架,只有暗送秋波的份。斗坏人,降魔尊,势如破竹的一路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