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8

第18章 名词篇(9)

(7) 若夫文身鼻饮缓耳之主,椎结左衽之君,东南殊俗不羁之国,西北绝域难制之邻,靡不重译纳贡,请为籓臣。(《文苑列传》)

(8) 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南蛮西南夷列传》)

珥、珰:《广韵·志韵》:“珥,耳饰也。”又《广韵·唐韵》:“珰,耳珠也。”《后汉书》中表示耳饰的“珥”9例,“珰”1例,如“簪珥”、“耳珰”。

小结:《后汉书》中“耳”概念下的词,包括表示耳本身的“耳”、“聃”,和表示耳饰的“珥”、“珰”。“耳”作为听觉器官,可以说是人类最早认知的概念。在远古社会中,听觉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视觉,例如卜辞很长时间内都只是巫师、史官少数人使用的,更多的人还是依靠用语言听觉,但随着理性文化的渐渐强化,以及视觉在交流中地位的提高,人们将视线更多地转移到“目”上;同时耳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弱,所受的关注程度也就有限。这可能是“耳”的引申义较少,相对稳定的原因吧。

16.目(Eye)

“目”位于《百词表》第40位。有关“目”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

《说文·目部》:“目,人眼。”“眼,目也。”又戴侗《六书故》:“眼,眼是珠子。”关于“眼”的词义演变和“眼”、“目”的历时替换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研究,不再赘述,其中以汪维辉先生(2000:31)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上古汉语用‘目’,战国时出现了‘眼’,但西汉以前‘眼’和‘目’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眼’多指眼球;东汉以后这种区别不复存在。至迟到汉末‘眼’已在口语中代替‘目’,六朝后期在文学语言中这种替代也已完成。”“眼”在先秦表示“眼球”,王力、管锡华、王凤阳等先生均持此说,先秦文献中的语言实际也是如此,没什么异议;但汪维辉先生认为“眼”、“目”的这种词义上的区别在西汉以前存在,而东汉以后消失了,我们觉得有待商榷。

汪维辉先生所举“眼”当“目”讲的最早一条书证为《大宛列传》:“其人皆深眼,多须髯。”汪先生认为此例中“眼”是确凿无疑等于“目”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眼”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特殊用法,并不能由此说明“眼”已当“目”讲,如同现代汉语有“白人”、“黑人”的用法,不能说“人”具有“皮肤”的含义一样。一个词有它稳定的概念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引申表示它所属的事物,上例“眼”就由“眼球”义而临时表示眼睛;而考察《史记》中“眼”的其它用例,均表示“眼球”,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把词在具体上下文的特殊用法等同于它的稳定词义,汪先生用此例来证明“眼”当“目”讲似乎不妥。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后汉书》中“眼”、“目”的使用情况。全书“眼”共8见,当“眼睛”讲的“目”124例,出现频率“目”占绝对优势。在用法上,“目”的自由度要大于“眼”,能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有各种组合搭配,如:豺目、鼻目、眉目、耳目、目睫、人目、侧目、瞋目、游目、试目、移目、溢目、聚目、延目、大目、明目、朱目、四目等,也能单独使用,常与“耳”或“口”对举,如《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温者,将皆以修洁为讳恶,设智巧以避之焉,况肯有安而乐之者邪?”而“眼”的组合形式较少,仅有龙眼、眼目、大眼、口眼、张眼、嫮眼,其中“眼”的大部分搭配“目”也具备,如大目、口目、张目,如《逸民列传》:“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独行列传》:“一夜二日,皆谓已死,发船视之,就方张眼大骂。”但“眼”没有独用的例子。从词义上看,“眼”虽然可以表示眼睛,但仍有表示“眼球”的用法,如《皇甫嵩朱俊列传》“大眼者为大目”,此例中“眼”和“目”的区别显而易见。同时也可见“眼目”连用的例子,如《袁张韩周列传》:“陛下圣泽,以臣尝在近密,识其状貌,伤其眼目,留心曲虑,特加遍覆。”因“眼目”的连用而逐渐使得“眼、目”的意义之间发生流转。所以我们认为,东汉以后,“眼”虽逐步对“目”的用法进行渗透,但二者在词义上的区别小范围内依然存在。

虽然《后汉书》中“目”比“眼”要稍占优势,但在汉魏佛经中,“眼”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由于佛经文献比中土文献更口语化、更贴近语言发展的实际,足见口语中“眼”的强劲势头。而到了《世说新语》中,“眼”15例,“目”表“眼睛”12例,“眼”已占优势,“目”在《世说新语》中更多地是用作“品评”、“看”或是表示“节目”之类的其它引申义,“目”的语义开始向其他方向发展。于是在表示眼目意义上,在文学语言中“目”也逐步被“眼”所全面取代,如《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文选·张衡〈思玄赋〉》“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后汉书·张衡列传》“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那作为基本词“眼”为什么会取代“目”呢?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目”本身的词义系统发展迅速,我们在核心词“耳”节中提到,随着理性文化的强化和视觉在交流中地位的提高,人们将视线从“耳”更多地转移到“目”上,从而使“目”的引申义增多,引起了表义负担过重、表义不明晰的缺点;其次,由于表示“眼球”的词另有诸如“牟、眸、瞳、矑、睛”等,而“眼”又已经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示“眼睛”,同时“眼目”连用词义渗透也为“眼”表示“眼睛”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第三,魏晋后,“眼”不断产生新的组合,常被用于对地名、人名的命名中,具有更强的语用能力,口语色彩较浓,而“目”则多承袭固定搭配,使用渐趋僵化。

“睚、眦”表示眼角。《说文·目部》:“睚,目际也。”“眦,目匡也。”《后汉书》中多“睚眦”连用,表示眼眶睁大怒目貌。如《窦融列传》“睚眦之怨莫不报复”李贤注曰:“睚眦,或谓裂眦瞋目貌。”

小结:《后汉书》中“目”概念下的词,包括表示眼睛的“目”、“眼”和表示眼角的“睚”、“眦”。其中着重描写和分析了《后汉书》中“目、眼”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和汪维辉先生有稍许不同的看法,认为“眼”指眼球的这种与“目”在词义上的区别,东汉以后仍然存在;《后汉书》中“目”虽较“眼”占优势,但“眼”开始在口语中表现出相当的活跃性,并逐步对“目”的用法进行渗透。现代汉语中,通常说“眼睛”,有时也单说“眼”;而“睚、眦”仅见于书面语。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5)

17.鼻(Nose)

“鼻”位于《百词表》第41位。《后汉书》中“鼻”的概念下有3个词:鼻、准、頞。

鼻:《说文·鼻部》:“鼻,引气自畀也。”《后汉书》中“鼻”11见,除“有鼻”2例用于地名外,余均表示鼻子,可见“酸鼻”、“鼻酸”、“穿鼻”、“鼻息”、“鼻饮”等。略举一二:

(1) 畔臣见之,当股栗惭愧,忠臣则酸鼻流涕,义士则旷若发目蒙,非忠孝悫诚,孰能如此?(《窦融列传》)

(2) 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袁绍刘表列传》)

(3) 于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颡,失气虏伏。(《文苑列传》)

准:《广韵·薛韵》:“准,鼻也。”《说文·页部》“頞”字下段注:“鼻谓之准。”《后汉书》中“准”表示鼻子1见,《光武帝纪》“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李贤注引许负云:“鼻头为准。”池昌海先生在《〈史记〉同义词研究》中认为,“鼻”和“准”都表示鼻子,但存在指称对象上的区别,“鼻”可用于指所有人,“准”仅用于指帝王。《后汉书》中“隆准”是就用来形容光武帝的。

頞:《说文·页部》:“頞,鼻茎也。”段注:“鼻直茎谓之。”“頞”也就是鼻梁。《后汉书》中“頞”1例,见《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燮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

小结:《后汉书》中“鼻”语义场中的词较少,且语义和用法都较简单,其中“鼻”除在现代汉语中双音化为“鼻子”外,一直是本语义场的基本词,十分稳定;“頞”在现代书面语中还偶见,而“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了历史词。

18.口(Mouth)

“口”位于《百词表》第42位。《后汉书》中“口”概念下仅2个词:口、唇。

口:甲骨文字形为口的象形,《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段注:“口,所以言、别味也。”即人或动物用来发声和饮食的器官。《后汉书》中“口”可表示人嘴,如:大口、方口、口目、口舌、口腹、闭口、掩口、张口、苦口等,又可表示动物及虫类的嘴,如:虎口、豺狼之口、蝗螟之口,以用为人嘴例居多。例如:

(1) 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皇后纪》)

(2) 及今口目尚能言视,冒昧干请。(《章帝八王列传》)

(3) 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4) 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郭陈列传》)

(5) 今以时自诣,则家族完全;若迷惑不喻,委肉虎口,痛哉奈何!(《隗嚣公孙述列传》)

(6) 窃见比年已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后汉书》中“口”的语义较为复杂,如下表,当“口”的其它引申义过多,排挤压缩了“口”表示嘴巴的意义用法,语义场内就会有其他的词来承担表示嘴巴这一义项,后来“嘴”表示人嘴,甚至替代“口”占据了本语义场的核心位置。(后写作嘴)在《后汉书》中4见,其中三例表示星宿名,即“西方北虎七宿”中的“觜宿”,余1例见《文苑列传》“甲玳瑁,戕觜觿”,李贤注曰:“觜觿,大龟,亦玳瑁之属。”《后汉书》中没有“觜”表示嘴的用例。

关于“嘴”对“口”的替换问题,吕传峰《“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一文对此已经有详实而可信的讨论,这里不再赘述。虽然在清末单用时“嘴”已经基本完成对“口”的替换,但由“口”组成的复合词还大量使用。现代汉语中,“口”、“嘴”作为词表示嘴巴时其语义是相同的,但作为语素参与构词时,仍能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口条”、“努嘴”,由于“嘴”最初专指鸟的尖喙,“嘴”的义素成分里仍然有外突、尖的因素,虽然今天已不再明显,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差别就已经消失,它只是由“显”变“潜”,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仍然制约着该词的语义。“口”、“嘴”的差异正体现了语言中的这种“潜”“显”理论。

唇:《释名·释形体》:“唇,缘也,口之缘也。”《文选·王褒〈洞箫赋〉》“绛唇错杂”吕向注:“唇,口也。”唇属于口的一部分,指嘴唇。《后汉书》中“唇”6例,可见“唇鬐”、“焦唇”、“朱唇”、“唇齿2”、“膏唇拭舌”,如《张衡列传》:“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砺以遗光。”《宦者列传》:“陛下不密其言,至令宣露,群邪项领,膏唇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在现代汉语中,“口”也可以表示“唇”,如“口红”也就是“唇膏”。

小结:《后汉书》中“口”语义场仅2

个成员:“口”、“唇”,其中“口”是代表词,“觜”表示嘴巴在《后汉书》中还不见例证。当“嘴”进入本语义场并完成对“口”的替换后,就一直成为“口”语义场的代表词并延续到现代汉语。

19.牙(Tooth)

“牙”位于《百词表》第43位。有关“牙”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后汉书》中“牙”的概念下有4个词:牙、齿、龋、龀。

牙:《说文·牙部》:“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后汉书》中“牙”共77例,除用于人名和通假作“芽”外,一般都指牙齿,其中和动物搭配的较多,如:虎牙37、象牙4、犬牙、虎狼之牙,也可以用于人,如:冲牙、童牙。另有“爪牙”5例,表示勇武或党羽,其比喻义用法承袭先秦,不见指称本义的例子。

用例如:

(1) 永初元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南蛮西南夷列传》)

(2) 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崔骃列传》)

(3) 盘备位方伯,为国爪牙,而为尚所枉,受罪牢狱。(《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齿:《说文·齿部》:“齿,口断骨也。象口齿之形。”《后汉书》中“齿”共42例,可用作动词,如“不齿”,也可表示年龄或次列,如“年齿、齿列”;余多表示牙齿,且多用于人,如:齿尽、齿穷、齿衰、齿索、齿歼、没齿、尽齿、切齿、历齿、唇齿、口齿、稚齿、生齿、发齿、黑齿、龋齿、齿壮、齿痛,其中“没齿、切齿、生齿”均沿袭先秦;也少有和动物搭配的,仅1见,用于山名“鱼齿山”,或直接特指象牙。和“牙”相比,《后汉书》中“齿”的引申义较多,且表示牙齿时,二者在适用对象上的倾向较为明显,“牙”多偏向用于动物,而“齿”多偏向用于人,同时“齿”在组合形式上显得更灵活多样;此外,《后汉书》中“齿牙”1见用于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二者趋同的一面。

用例如:

(4) 聊优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崔骃列传》)

(5) 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6)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鱼齿山。(《郡国志》)

(7) 诸梁秉权,竖宦充朝,重封累积,倾动朝廷,卿校牧守之选,皆出其门,羽毛齿革、明珠南金之宝,殷满其室,富拟王府,势回天地。(《左周黄列传》)

(8) 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方术列传》)

历来对“牙、齿”的辨析,普遍的看法是:统言皆称牙称齿,析言则牙为大牙、槽牙,而齿为门齿。近来,有学者对这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如田树生(2002)指出:“《说文》的‘象上下交错之形’,这是‘大牙、臼齿、槽牙’说的致命弱点。如果认为‘牙’是臼齿,就不可能出现‘上下交错之形’……臼齿上下牙面有交叉咬合的情况,一则太浅,二则从外边是看不见的,无法和食肉目的犬齿上下交错相比。主张牙是臼齿、槽牙之说更无法解释‘爪牙’之牙。”

他依《说文》和牙的功能,认为“牙”实为尖锐的犬齿。这种观点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认知角度看,槽牙位于口腔深处,一般不容易看到,即使槽牙引起人们注意,据其认知特点,即它应表现槽牙厚平面方的形貌或咀嚼的功能,但这一点又并未在“牙”的引申义中得到显示,似乎槽牙并不是“牙”的意象来源。随后我们对先秦文献进行了考察,却发现在《诗经》、《周礼》、《左传》中都有“象齿”的用例,如《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同时《后汉书》中也有“齿”单用特指象牙的用例,如上例(7)。如果说“牙”的本义为犬齿,“牙、齿”的区别在于是否“上下交错”而不在“壮”,那么“象牙”、“象齿”又如何解释呢?这个问题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研究讨论。

关于“牙”对“齿”的历时替换问题,可参考龙丹的《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一文。总的来说,到了元代,作为外来词的“牙”,单用时已基本完成对“齿”的替代。现代汉语中,通常多见复音词“牙齿”,口语中单用多用“牙”,“齿”则多用于一些被沿袭下来的固定用法中。

龋:《广韵·麌韵》:“龋,齿病也。”“龋”也就是虫蛀过的牙齿。《后汉书》中“龋”3例,均见于“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

龀:《释名·释长幼》:“毁齿曰龀。龀,洗也,毁洗故齿,更生新也。”《后汉书》中“龀”仅1例,见《皇后纪》“显、景诸子年皆童龀,并为黄门侍郎”,李贤注:“男八岁而龀,女七岁而龀。”

小结:《后汉书》中“牙”语义场包括4

个成员:牙、齿、龋、龀。其中“牙、齿”主要表现在适用对象上的倾向不同,而究竟是大牙还是门齿,这种区别似乎看不出来;在表示牙齿时,“牙”、“齿”的比例为55∶31,虽然《后汉书》中“齿”的搭配较为活跃,但“牙”已经在数量上占优势,《后汉书》中“牙、齿”的这种实际使用情况正和龙丹对二者历时更替的看法相呼应,这一时期“牙”正处于发展阶段。

20.舌(Tongue)

“舌”位于《百词表》第44位。《后汉书》中“舌”的概念下仅“舌”1个词。

《说文·舌部》:“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许慎对“舌”的义释没什么问题,如《白虎通义·情性》:“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味滋液。”但“舌”是否如许慎所说的为形声字?考察甲骨文中“舌”的字形和“饮”的字形,我们认为“舌”应该是舌的象形,如同“目”、“口”、“耳”、“自”一样,这些表现人体外在肢体的词,其初文应该是依形而画的。《后汉书》中除用于姓“羊舌”外,表示舌头16见,虽然“舌”在本语义场的主导地位一直都没发生变化,但从组合能力方面来分析却稍有发展,先秦时期,“舌”多单独作主语使用,和动词连用仅局限于“断舌”、“吐舌”,《后汉书》中“舌”多成词,且出现了新的与动词组合的形式,如“咋舌”、“拭舌”、“嗽舌”,而“舌”和名词的搭配情况基本沿袭先秦,可见“口舌”、“喉舌”。用例略举一二:

同类推荐
  •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论语·孟子》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山海图”流行于世。《山海经》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其内容涉猎甚广,从天文、地理、传说、神话、宗教,到种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包罗万象,体系庞大,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不经。
热门推荐
  • 友情卷(文摘小说精品)

    友情卷(文摘小说精品)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人与人之间交往,从最简单的那份情感开始,可以演绎多少真挚情感。本卷主要以友情为选材,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作者们眼中的友情。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第一郡主:萌萝女皇

    第一郡主:萌萝女皇

    要争就争第一!要复仇一个不留!皇帝没人当,本郡主只好勉为其难!可这臭屁面瘫的家伙居然是神兽白虎?因为救过本郡主就以身相许?替他生孩子?“生屁啊!谁爱生谁去!谁要生一窝小老虎,你才老虎,你全家都是老虎!”“郡主,你这么母老虎,当心嫁不出去!”“没事,本郡主娶男妃就行!”某神兽脸色一黑邪魅一笑,小羊羔变身腹黑大老虎,掐掉一朵朵桃花,没美男看郡主怎么搞外遇。萝莉郡主杀奸逆占城池夺皇位,遇神杀神遇佛诛佛,一代女王横空出世!神兽白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战场常胜官场亨通,战神威名威震九州!
  • 循界神迹

    循界神迹

    浩瀚冰冷的恒宇深处一颗硕大的古星在一次大战中变得四分五裂,原本的一个世界变为了几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浩瀚的世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无尽的宇宙深处究竟隐藏着多少太古年间鲜为人知的秘密,万载岁月,满地沧桑。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4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4

    讲透一代商圣胡雪岩的天才与宿命,影响中国一代企业家的经典!马云读了两遍!胡雪岩传记小说至高经典,其他版本大多是这套书的删减版或改编版。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出版40年来无可逾越,是商人必备的生存手册。胡雪岩从店伙计到大清巨富花了30年,倾家荡产只花了6天!“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
  • 唯宠

    唯宠

    她,一个清冷优雅高贵如斯的女子,面临未开花结果的恋情,她放弃了大好前途,只为了一句‘等我’而默默无闻着。她,作为S市的高干子弟,从不高调宣扬,也从不将身份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哥哥身为家里的长子,身上背负着太重负担,而她却被哥哥保护的极好,低调的生活着,是哥哥背后无忧无虑的乖乖女。当追了她三年,在一起两年的初恋男友,为了女人的身体和事业的追求,果断和她说出了分手,她嘴上嘲讽的勾起一笑,冷淡的同意分手。当她苦苦暗恋三年的高中同学,突然回国。这让她心底泛起丝丝生机,这次,她还会再次错过吗?他是B市低调花心鼎鼎大名的左家二少。他,多变无常。而她,永远摸不透他在想什么。他说,你和我是同一类人,我们都是生活在哥哥的保护下,痛快畅意,唯心所欲的活着。分手后的这一年究竟是她的桃花运盛开,还是冤家找上门?片段一:“莫音,我们分手吧!”“我觉得婚姻没有父母的祝福和支持是不幸福的,陶子前一段时间对我表白,她爸说只要和她在一起,我年底就可以升为学院副院长,你知道的,我家庭条件一般,又是外地的,这次是我难得的机会,所以……”夏阳的意思很明显了,她莫音没有厚实的家庭背景,给不了他事业上的帮助。陶子,那个美丽开朗,在私立音乐学院中,跟她玩得最熟的老师,竟然……片段二:林清礼:“莫音,我喜欢你。”莫音的手握着手机颤抖了一下,尽管她听到电话那头窃窃笑声,但眼泪还是缓缓落下,平定了一下心情,淡淡的说道:“玩大冒险又输了?”林清礼:“我这次选得真心话。”片段三:左左转身,看着一脸认真的莫音,说出一番让她抓狂的话,“男人逢场作戏,玩玩罢了,又不是认真的。”莫音冷眼看向左左,快速的吐出一串话,“那是因为左少没有找到心爱的女人,当然不理解那种天天想着一个人,什么好的东西都想捧到她面前的感觉!”左左桃花眼眨呀眨,邪勾起唇角,与之前那个忧伤沉稳的男人完全不同,他吹了一声口哨,“哟,妹妹,看样子,你很了解相思之苦,那么,你心仪的男人又是谁呢?”配乐:蔡依林《柠檬草的味道》伊戈尔?克鲁托伊《悲伤的天使》钢琴曲伊戈尔?克鲁托伊《你是上帝赐予我的》钢琴曲DjOkawari《flowerdance》钢琴曲一杯花茶,一首配乐,希望妞们看书愉快。四首配乐,是我写这篇文必听的,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感悟。人生就是这么起起伏伏,这么狗血。
  • 冬病夏治与调养

    冬病夏治与调养

    所谓冬病夏治,是对一些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进行适当的调治和补养,以预防或减少发作,乃至根治的特殊疗法。该法属自然疗法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一样,生于春天,盛于夏天,收于秋天,藏于冬天。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在寒冷的日子里就容易受到风寒袭击,导致一些慢性病症频繁发作或加重,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寒冷还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所以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风湿性关节疾病的高发季节。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
  • 快捷粥品

    快捷粥品

    本书精选粥品的10种技法及100种营养功效知识,附以做粥品的100种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粥品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做出郁香味美的各式粥品来。
  • 21世纪不是梦

    21世纪不是梦

    ,本书内容包括:我们的地球;时光之箭;世纪末的宣言;中国21世纪议程;大国;土地。发展的基础;倾听大地;话说五谷杂粮;流水,发展的源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