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8

第18章 名词篇(9)

(7) 若夫文身鼻饮缓耳之主,椎结左衽之君,东南殊俗不羁之国,西北绝域难制之邻,靡不重译纳贡,请为籓臣。(《文苑列传》)

(8) 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南蛮西南夷列传》)

珥、珰:《广韵·志韵》:“珥,耳饰也。”又《广韵·唐韵》:“珰,耳珠也。”《后汉书》中表示耳饰的“珥”9例,“珰”1例,如“簪珥”、“耳珰”。

小结:《后汉书》中“耳”概念下的词,包括表示耳本身的“耳”、“聃”,和表示耳饰的“珥”、“珰”。“耳”作为听觉器官,可以说是人类最早认知的概念。在远古社会中,听觉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视觉,例如卜辞很长时间内都只是巫师、史官少数人使用的,更多的人还是依靠用语言听觉,但随着理性文化的渐渐强化,以及视觉在交流中地位的提高,人们将视线更多地转移到“目”上;同时耳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弱,所受的关注程度也就有限。这可能是“耳”的引申义较少,相对稳定的原因吧。

16.目(Eye)

“目”位于《百词表》第40位。有关“目”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

《说文·目部》:“目,人眼。”“眼,目也。”又戴侗《六书故》:“眼,眼是珠子。”关于“眼”的词义演变和“眼”、“目”的历时替换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研究,不再赘述,其中以汪维辉先生(2000:31)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上古汉语用‘目’,战国时出现了‘眼’,但西汉以前‘眼’和‘目’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眼’多指眼球;东汉以后这种区别不复存在。至迟到汉末‘眼’已在口语中代替‘目’,六朝后期在文学语言中这种替代也已完成。”“眼”在先秦表示“眼球”,王力、管锡华、王凤阳等先生均持此说,先秦文献中的语言实际也是如此,没什么异议;但汪维辉先生认为“眼”、“目”的这种词义上的区别在西汉以前存在,而东汉以后消失了,我们觉得有待商榷。

汪维辉先生所举“眼”当“目”讲的最早一条书证为《大宛列传》:“其人皆深眼,多须髯。”汪先生认为此例中“眼”是确凿无疑等于“目”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眼”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特殊用法,并不能由此说明“眼”已当“目”讲,如同现代汉语有“白人”、“黑人”的用法,不能说“人”具有“皮肤”的含义一样。一个词有它稳定的概念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引申表示它所属的事物,上例“眼”就由“眼球”义而临时表示眼睛;而考察《史记》中“眼”的其它用例,均表示“眼球”,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把词在具体上下文的特殊用法等同于它的稳定词义,汪先生用此例来证明“眼”当“目”讲似乎不妥。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后汉书》中“眼”、“目”的使用情况。全书“眼”共8见,当“眼睛”讲的“目”124例,出现频率“目”占绝对优势。在用法上,“目”的自由度要大于“眼”,能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有各种组合搭配,如:豺目、鼻目、眉目、耳目、目睫、人目、侧目、瞋目、游目、试目、移目、溢目、聚目、延目、大目、明目、朱目、四目等,也能单独使用,常与“耳”或“口”对举,如《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温者,将皆以修洁为讳恶,设智巧以避之焉,况肯有安而乐之者邪?”而“眼”的组合形式较少,仅有龙眼、眼目、大眼、口眼、张眼、嫮眼,其中“眼”的大部分搭配“目”也具备,如大目、口目、张目,如《逸民列传》:“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独行列传》:“一夜二日,皆谓已死,发船视之,就方张眼大骂。”但“眼”没有独用的例子。从词义上看,“眼”虽然可以表示眼睛,但仍有表示“眼球”的用法,如《皇甫嵩朱俊列传》“大眼者为大目”,此例中“眼”和“目”的区别显而易见。同时也可见“眼目”连用的例子,如《袁张韩周列传》:“陛下圣泽,以臣尝在近密,识其状貌,伤其眼目,留心曲虑,特加遍覆。”因“眼目”的连用而逐渐使得“眼、目”的意义之间发生流转。所以我们认为,东汉以后,“眼”虽逐步对“目”的用法进行渗透,但二者在词义上的区别小范围内依然存在。

虽然《后汉书》中“目”比“眼”要稍占优势,但在汉魏佛经中,“眼”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由于佛经文献比中土文献更口语化、更贴近语言发展的实际,足见口语中“眼”的强劲势头。而到了《世说新语》中,“眼”15例,“目”表“眼睛”12例,“眼”已占优势,“目”在《世说新语》中更多地是用作“品评”、“看”或是表示“节目”之类的其它引申义,“目”的语义开始向其他方向发展。于是在表示眼目意义上,在文学语言中“目”也逐步被“眼”所全面取代,如《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文选·张衡〈思玄赋〉》“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后汉书·张衡列传》“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那作为基本词“眼”为什么会取代“目”呢?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目”本身的词义系统发展迅速,我们在核心词“耳”节中提到,随着理性文化的强化和视觉在交流中地位的提高,人们将视线从“耳”更多地转移到“目”上,从而使“目”的引申义增多,引起了表义负担过重、表义不明晰的缺点;其次,由于表示“眼球”的词另有诸如“牟、眸、瞳、矑、睛”等,而“眼”又已经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示“眼睛”,同时“眼目”连用词义渗透也为“眼”表示“眼睛”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第三,魏晋后,“眼”不断产生新的组合,常被用于对地名、人名的命名中,具有更强的语用能力,口语色彩较浓,而“目”则多承袭固定搭配,使用渐趋僵化。

“睚、眦”表示眼角。《说文·目部》:“睚,目际也。”“眦,目匡也。”《后汉书》中多“睚眦”连用,表示眼眶睁大怒目貌。如《窦融列传》“睚眦之怨莫不报复”李贤注曰:“睚眦,或谓裂眦瞋目貌。”

小结:《后汉书》中“目”概念下的词,包括表示眼睛的“目”、“眼”和表示眼角的“睚”、“眦”。其中着重描写和分析了《后汉书》中“目、眼”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和汪维辉先生有稍许不同的看法,认为“眼”指眼球的这种与“目”在词义上的区别,东汉以后仍然存在;《后汉书》中“目”虽较“眼”占优势,但“眼”开始在口语中表现出相当的活跃性,并逐步对“目”的用法进行渗透。现代汉语中,通常说“眼睛”,有时也单说“眼”;而“睚、眦”仅见于书面语。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5)

17.鼻(Nose)

“鼻”位于《百词表》第41位。《后汉书》中“鼻”的概念下有3个词:鼻、准、頞。

鼻:《说文·鼻部》:“鼻,引气自畀也。”《后汉书》中“鼻”11见,除“有鼻”2例用于地名外,余均表示鼻子,可见“酸鼻”、“鼻酸”、“穿鼻”、“鼻息”、“鼻饮”等。略举一二:

(1) 畔臣见之,当股栗惭愧,忠臣则酸鼻流涕,义士则旷若发目蒙,非忠孝悫诚,孰能如此?(《窦融列传》)

(2) 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袁绍刘表列传》)

(3) 于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颡,失气虏伏。(《文苑列传》)

准:《广韵·薛韵》:“准,鼻也。”《说文·页部》“頞”字下段注:“鼻谓之准。”《后汉书》中“准”表示鼻子1见,《光武帝纪》“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李贤注引许负云:“鼻头为准。”池昌海先生在《〈史记〉同义词研究》中认为,“鼻”和“准”都表示鼻子,但存在指称对象上的区别,“鼻”可用于指所有人,“准”仅用于指帝王。《后汉书》中“隆准”是就用来形容光武帝的。

頞:《说文·页部》:“頞,鼻茎也。”段注:“鼻直茎谓之。”“頞”也就是鼻梁。《后汉书》中“頞”1例,见《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燮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

小结:《后汉书》中“鼻”语义场中的词较少,且语义和用法都较简单,其中“鼻”除在现代汉语中双音化为“鼻子”外,一直是本语义场的基本词,十分稳定;“頞”在现代书面语中还偶见,而“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了历史词。

18.口(Mouth)

“口”位于《百词表》第42位。《后汉书》中“口”概念下仅2个词:口、唇。

口:甲骨文字形为口的象形,《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段注:“口,所以言、别味也。”即人或动物用来发声和饮食的器官。《后汉书》中“口”可表示人嘴,如:大口、方口、口目、口舌、口腹、闭口、掩口、张口、苦口等,又可表示动物及虫类的嘴,如:虎口、豺狼之口、蝗螟之口,以用为人嘴例居多。例如:

(1) 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皇后纪》)

(2) 及今口目尚能言视,冒昧干请。(《章帝八王列传》)

(3) 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4) 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郭陈列传》)

(5) 今以时自诣,则家族完全;若迷惑不喻,委肉虎口,痛哉奈何!(《隗嚣公孙述列传》)

(6) 窃见比年已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后汉书》中“口”的语义较为复杂,如下表,当“口”的其它引申义过多,排挤压缩了“口”表示嘴巴的意义用法,语义场内就会有其他的词来承担表示嘴巴这一义项,后来“嘴”表示人嘴,甚至替代“口”占据了本语义场的核心位置。(后写作嘴)在《后汉书》中4见,其中三例表示星宿名,即“西方北虎七宿”中的“觜宿”,余1例见《文苑列传》“甲玳瑁,戕觜觿”,李贤注曰:“觜觿,大龟,亦玳瑁之属。”《后汉书》中没有“觜”表示嘴的用例。

关于“嘴”对“口”的替换问题,吕传峰《“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一文对此已经有详实而可信的讨论,这里不再赘述。虽然在清末单用时“嘴”已经基本完成对“口”的替换,但由“口”组成的复合词还大量使用。现代汉语中,“口”、“嘴”作为词表示嘴巴时其语义是相同的,但作为语素参与构词时,仍能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口条”、“努嘴”,由于“嘴”最初专指鸟的尖喙,“嘴”的义素成分里仍然有外突、尖的因素,虽然今天已不再明显,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差别就已经消失,它只是由“显”变“潜”,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仍然制约着该词的语义。“口”、“嘴”的差异正体现了语言中的这种“潜”“显”理论。

唇:《释名·释形体》:“唇,缘也,口之缘也。”《文选·王褒〈洞箫赋〉》“绛唇错杂”吕向注:“唇,口也。”唇属于口的一部分,指嘴唇。《后汉书》中“唇”6例,可见“唇鬐”、“焦唇”、“朱唇”、“唇齿2”、“膏唇拭舌”,如《张衡列传》:“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砺以遗光。”《宦者列传》:“陛下不密其言,至令宣露,群邪项领,膏唇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在现代汉语中,“口”也可以表示“唇”,如“口红”也就是“唇膏”。

小结:《后汉书》中“口”语义场仅2

个成员:“口”、“唇”,其中“口”是代表词,“觜”表示嘴巴在《后汉书》中还不见例证。当“嘴”进入本语义场并完成对“口”的替换后,就一直成为“口”语义场的代表词并延续到现代汉语。

19.牙(Tooth)

“牙”位于《百词表》第43位。有关“牙”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后汉书》中“牙”的概念下有4个词:牙、齿、龋、龀。

牙:《说文·牙部》:“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后汉书》中“牙”共77例,除用于人名和通假作“芽”外,一般都指牙齿,其中和动物搭配的较多,如:虎牙37、象牙4、犬牙、虎狼之牙,也可以用于人,如:冲牙、童牙。另有“爪牙”5例,表示勇武或党羽,其比喻义用法承袭先秦,不见指称本义的例子。

用例如:

(1) 永初元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南蛮西南夷列传》)

(2) 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崔骃列传》)

(3) 盘备位方伯,为国爪牙,而为尚所枉,受罪牢狱。(《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齿:《说文·齿部》:“齿,口断骨也。象口齿之形。”《后汉书》中“齿”共42例,可用作动词,如“不齿”,也可表示年龄或次列,如“年齿、齿列”;余多表示牙齿,且多用于人,如:齿尽、齿穷、齿衰、齿索、齿歼、没齿、尽齿、切齿、历齿、唇齿、口齿、稚齿、生齿、发齿、黑齿、龋齿、齿壮、齿痛,其中“没齿、切齿、生齿”均沿袭先秦;也少有和动物搭配的,仅1见,用于山名“鱼齿山”,或直接特指象牙。和“牙”相比,《后汉书》中“齿”的引申义较多,且表示牙齿时,二者在适用对象上的倾向较为明显,“牙”多偏向用于动物,而“齿”多偏向用于人,同时“齿”在组合形式上显得更灵活多样;此外,《后汉书》中“齿牙”1见用于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二者趋同的一面。

用例如:

(4) 聊优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崔骃列传》)

(5) 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6)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鱼齿山。(《郡国志》)

(7) 诸梁秉权,竖宦充朝,重封累积,倾动朝廷,卿校牧守之选,皆出其门,羽毛齿革、明珠南金之宝,殷满其室,富拟王府,势回天地。(《左周黄列传》)

(8) 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方术列传》)

历来对“牙、齿”的辨析,普遍的看法是:统言皆称牙称齿,析言则牙为大牙、槽牙,而齿为门齿。近来,有学者对这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如田树生(2002)指出:“《说文》的‘象上下交错之形’,这是‘大牙、臼齿、槽牙’说的致命弱点。如果认为‘牙’是臼齿,就不可能出现‘上下交错之形’……臼齿上下牙面有交叉咬合的情况,一则太浅,二则从外边是看不见的,无法和食肉目的犬齿上下交错相比。主张牙是臼齿、槽牙之说更无法解释‘爪牙’之牙。”

他依《说文》和牙的功能,认为“牙”实为尖锐的犬齿。这种观点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认知角度看,槽牙位于口腔深处,一般不容易看到,即使槽牙引起人们注意,据其认知特点,即它应表现槽牙厚平面方的形貌或咀嚼的功能,但这一点又并未在“牙”的引申义中得到显示,似乎槽牙并不是“牙”的意象来源。随后我们对先秦文献进行了考察,却发现在《诗经》、《周礼》、《左传》中都有“象齿”的用例,如《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同时《后汉书》中也有“齿”单用特指象牙的用例,如上例(7)。如果说“牙”的本义为犬齿,“牙、齿”的区别在于是否“上下交错”而不在“壮”,那么“象牙”、“象齿”又如何解释呢?这个问题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研究讨论。

关于“牙”对“齿”的历时替换问题,可参考龙丹的《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一文。总的来说,到了元代,作为外来词的“牙”,单用时已基本完成对“齿”的替代。现代汉语中,通常多见复音词“牙齿”,口语中单用多用“牙”,“齿”则多用于一些被沿袭下来的固定用法中。

龋:《广韵·麌韵》:“龋,齿病也。”“龋”也就是虫蛀过的牙齿。《后汉书》中“龋”3例,均见于“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

龀:《释名·释长幼》:“毁齿曰龀。龀,洗也,毁洗故齿,更生新也。”《后汉书》中“龀”仅1例,见《皇后纪》“显、景诸子年皆童龀,并为黄门侍郎”,李贤注:“男八岁而龀,女七岁而龀。”

小结:《后汉书》中“牙”语义场包括4

个成员:牙、齿、龋、龀。其中“牙、齿”主要表现在适用对象上的倾向不同,而究竟是大牙还是门齿,这种区别似乎看不出来;在表示牙齿时,“牙”、“齿”的比例为55∶31,虽然《后汉书》中“齿”的搭配较为活跃,但“牙”已经在数量上占优势,《后汉书》中“牙、齿”的这种实际使用情况正和龙丹对二者历时更替的看法相呼应,这一时期“牙”正处于发展阶段。

20.舌(Tongue)

“舌”位于《百词表》第44位。《后汉书》中“舌”的概念下仅“舌”1个词。

《说文·舌部》:“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许慎对“舌”的义释没什么问题,如《白虎通义·情性》:“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味滋液。”但“舌”是否如许慎所说的为形声字?考察甲骨文中“舌”的字形和“饮”的字形,我们认为“舌”应该是舌的象形,如同“目”、“口”、“耳”、“自”一样,这些表现人体外在肢体的词,其初文应该是依形而画的。《后汉书》中除用于姓“羊舌”外,表示舌头16见,虽然“舌”在本语义场的主导地位一直都没发生变化,但从组合能力方面来分析却稍有发展,先秦时期,“舌”多单独作主语使用,和动词连用仅局限于“断舌”、“吐舌”,《后汉书》中“舌”多成词,且出现了新的与动词组合的形式,如“咋舌”、“拭舌”、“嗽舌”,而“舌”和名词的搭配情况基本沿袭先秦,可见“口舌”、“喉舌”。用例略举一二:

同类推荐
  • 伤寒论(四库全书)

    伤寒论(四库全书)

    在中国医学史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著作。中国医学的肇始期可上溯几千年,至此,才理法方药大僃,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因其滋养,产生了精彩纷呈的各种医学流派。《伤寒论》篇什不过十卷,然包罗宏富,精微玄妙,常读常新,帮后世彦各骋其智,祖述推演以探求仲景深意者,层出不穷,著述不下数十百家,为杏林增色不少。本书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伤寒论注释、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后世简称之为《内经》,堪称中华医学的源头活水。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热门推荐
  • 人气决定成败

    人气决定成败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桶板有多长,而不是最长 的桶板有多长,真才实学好比木桶的桶板,它们的长短决定了你能装多少 水,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则是那个木桶的桶底,它决定了你能不能装水。 55招社交绝学,55迅速打通你的人脉。本书从55个简单易行的小方法出发,快速提升你受欢迎的程度,让你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气王。
  • 重生之指末的幸福

    重生之指末的幸福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死在他的手上,六年的婚姻,全部的努力换回的既然是这样一个结果。再回首,她意外地回到了六岁那年,她平复心中的心情,努力想要重来,可看到他的那一刻,她发现真的要忘掉的一个人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即使这个人杀了她。前世她活了二十八年,在遇见他的那一天开始,她似乎就没有为自己真正的活一天,现在,时间重来,她不再打扰他的人生,守着父母朋友的人身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他们不再有任何的交际,她也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做真正的自己。辗转挣扎,只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 我的庄园

    我的庄园

    无意间得到了传说中的真龙精魄,哎?好象有一些玄幻的风格……不,其实你想多了,这是一本种田文。故事讲的是,一个得到了真龙精魄,并且可以用血液改良万物的普通人的生活。*****************小飞都市小说第二部,换了一个风格,总打打杀杀的多不好,现在轻松一些,才是王道。
  • 冷漠貴妃酷皇帝

    冷漠貴妃酷皇帝

    【襄隆王朝】之一『冷漠贵妃酷皇帝』她是生性冷淡的學士府千金,因爲看到母親一生為情所困,最后郁郁而终,便决定终身不嫁。他是自从登基后就抛弃一切感情,人人敬畏的冷酷皇帝。然而阴差阳错的她进宫做了他的皇妃......她还能按照母亲的遗愿,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吗?他又是否能遵守对自己的承诺,抛弃一切感情,只为报仇呢!***************************************************续『惑情』他贵为太子,但自小就备受冷落,皇位似乎与他毫无关系他身为皇子,生性顽略却被宠爱,所有人对他是既爱又怕然而命运似是有意捉弄,太上皇风华正茂却禅位让贤皇子失踪,太子继位,一时间满朝文武皆蠢蠢欲动咱们这位经‘名师’指点的恶魔皇子对宠爱自己的兄长坐上原本属于他的皇位有何对策?意外登上皇位的太子又将怎样对待他最大的威胁呢?很简单,女子!自古有云:爱江山,更爱美人!*******************************************************【爱我,又怎样!】【我暖不暖床】【妃既是王】【富可敌国之相公宝贝】*******************************************************冷漠贵妃酷皇帝》视频?prand=1
  • 囧羊羊VS黑暗狼

    囧羊羊VS黑暗狼

    她说:上天造女人,就是为了要给男人数钱的,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就是一只美羊羊和无数青青嫩草的关系……他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傻子,这是狼的幸福——尤其是,富有的傻子,在他眼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代号:肥羊!那个二十二岁的年轻姑娘,她一身白色睡衣,吊在卧室的门上,身形单薄纤弱,长长的黑漆发丝遮住她的面目,裸着脚,脚踝细弱白皙,像朵凋零的白玉兰花。那具男尸的脸好像被人用斧头之类的利器剁过,耳朵和鼻子都不知去向,干瘪的眼球一只挂在脸上,一只不翼而飞,只剩了一个黑洞洞的骷髅,供蛆虫钻进钻出,红的白的肌肉组织稀烂如泥,下颚骨也碎裂了,几颗牙齿散落得到处都是——两具尸体,一段破碎的情事,幕后凶手是谁?暗处一闪而逝的鬼脸是真是幻?看亦敌亦友的黑暗狼与美羊羊在精彩对手戏中,为你抽丝剥茧,一层一层揭开真相的面纱!
  • 痛风百问百答

    痛风百问百答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妖王的宠姬

    妖王的宠姬

    男主:蓝穆修斯身份:妖王性情:残忍、冷血、无情、嗜血、性淫(除了长得好看好像没有任何优点)年龄:八千(高龄老妖咯)女主:今晚身份:人类性格:胆小、善良、单纯(单纯的有些白)年龄:十八(大好年华啊)当一个如花似女的小MM被送到一只千年老妖的嘴边去“吃”的时候,千年老妖是怎么把她给“生吞活剥”了呢?当一个天下间唯我独尊的妖王碰上一个白到一定程度的小女人,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花絮一:某晚:呜呜,不要吃我妖王:女人,你哭的本王很烦某晚:你、请你不要吃我,我就不哭了妖王:本王讨厌有人讨价还价某晚:我的肉不好吃,人肉不好吃妖王:……(这个蠢女人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把她“吃”了)某晚:求求你,我会烧饭,我去给你烧东西吃,不要吃我妖王:女人,本王今天一定要把她生吞了某晚:啊…于是某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某个白白的小女人被某腹黑强大的妖王给生吞了,连骨头都不剩。花絮二:妖王:女人,给本王把换洗的衣服拿过来某晚:要衣服自己拿妖王:你是本王的宠姬,必须要听本王的话某晚:你现在是个小毛孩,不是妖王,要叫我姐姐妖王:……(身体受人陷害变小,这个女人竟敢不把他放在眼里!)某晚:啊,你怎么不穿衣服妖王:今晚你死定了某晚:救命啊…妖王(该死的,他一定要尽快恢复过来)于是某个黄昏日落时间,某个说错一句话的女人被某缩小的妖王给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麒麟◇妖王座下第一神兽【由亲亲大大huangqiqi12领养】◆艾斯菲尔◇温和儒雅的妖国二王子【由亲亲上官羽曼领养】◆赤炎◇强悍的玄界尊主【由亲亲total佐藤】◆今晚◇单纯善良的女主【由亲亲御行风领养】◆蓝穆修斯◇残暴妖媚的妖界之王【由亲亲幽蓖领养】花絮与正文不尽然相同,请看文的大大们正文中看到不要质疑,谢谢!欲知腹黑强大的妖王和胆小单纯的今晚PK详情,尽情关注《妖王的宠姬》!简介小白,内容不小白;小宠+小虐,不喜欢此类文的大大们请勿人身攻击,谢绝拍砖!推荐好友文文:随云飘舞《堕一落》樱落《妖王的宠姬》烈焰如歌《夫君不怕多》蓝色紫色《童养妃》醉舞狂歌《囚欢》筱静梦《九夜借腹》听海忆梦人《纠缠》西子情《夫君太多谁的错》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