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5

第15章 名词篇(6)

“皮、肤”的关系和“肉、肌”的变化基本相似,在核心词“皮”中我们讨论了都用于人时“皮、肤”的区别,那么当“肉、肌”都用于人时,是不是也有不同呢?《素问·上古天真论》载:“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肌肉若一”,显然“肌”和“肉”不一。而历代注家对“肌、肉”的注解,只是注意到了二者在适用范围本身上的不同,对于同中之异,即当“肌、肉”都用于人时有什么不同,大多没直言。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肉”与“肌”似乎存在松弛柔软与绷紧有力的区别。《后汉书》中如“肉袒”、“肌栗心悸”,也可以体会出这种微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见诸如“肉瓤西瓜”、“做事真肉”、“肉脾气”这样的说法,似乎可以印证上述对于“肉”、“肌”都用于人时的不同之处的解释。

在《后汉书》中表动物肉的子语义场内,我们分为可食用肉和祭祀用肉两类,其中肉食类可细分为干肉、肉酱、熟肉、生肉、切肉,充分显示了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脯”、“脩”意为干肉,《礼记·内则》“牛脩鹿脯”郑玄注:“脯、脩,皆析干肉也。”又《周礼·秋官·掌客》“三问皆脩”郑玄注“脩,脯也”贾公彦疏:“脯,干肉薄也,脩是锻而加姜桂捶之者。”可见“脯、脩”统言之都表示干肉,但在所指上稍有不同,“脯”表示剖开制成的薄干肉,“脩”则是加佐料经过进一步捶制的干肉。《后汉书》中“脯”9例,多见“酒脯、脯糒、糒脯”,“脩”1例,见《第五钟离宋寒列传》“束脩之馈”。到了现代汉语中,“脯”的词义扩大了,晒干或蜜渍的水果也叫“脯”。

“醢”、“酱”、“菹”意为肉酱。《说文·酉部》:“醢,肉酱也。”又《说文系传·酉部》:“酱,醢也。”《仪礼·公食大夫礼》“皆有大”郑玄注“唯醢酱无大”孔颖达疏:“醢则酱类也。”古籍记载,周代有醢酱,包括兔醢、鱼醢、唐(蚁卵)醢;还有枸酱、芥酱等。可见,“醢”只是“酱”的一种,以肉为酱谓之“醢”,“酱”包括“醢”。又《释名·释饮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后汉书》中“醢”2见,名词和动词用法各1例,如《礼仪志》:“瓮三,容三升,酰一、醢一,屑一。”《东夷列传》:“遂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菹醢,以示百姓。”“菹”1见,用为动词,与“醢”连用,见上;“酱”2见,如“执酱而馈”、“御食酱”。

“肴”、“膳”意为熟肉。《说文·肉部》:“肴,啖也。”徐锴系传:“肴,谓已修庖之可入口也。”《古文苑·扬雄〈蜀都赋〉》“脍龟肴”章樵注:“熟肉连骨曰肴。”《后汉书》中“肴”11例,如“酒肴、肴膳、甘肴、兰肴、肴核”。《广雅·释器》:“膳,肉也。”《周礼·天官·膳夫》“膳用六牲”,可见“膳”即食用的肉食,后“膳”泛指为饭食。《后汉书》中“膳”有表示肉食的,如“肴膳、珍膳”,也有泛表饭食的,如“膳食、膳药”。

“腥”、“鲜”意为生肉。《礼记·内则》“麋腥醢酱”孔颖达疏:“腥,谓生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割鲜染轮”裴骃集解引郭璞曰:“鲜,生肉也。”《后汉书》中“腥”、“鲜”表示生肉,各有1例,见《列女传》“人似禽兮食臭腥”,《班彪列传》“割鲜野食”。

“脍”、“脔”意为切肉。《玉篇·肉部》:“肉细切者为脍。”《资治通鉴·后唐纪六》“得脔炙”胡三省注:“脔,肉作片也。”可见,两者都是切成的肉,只是形态不同,“脍”是切得很细的肉,“脔”是切成片状或块状的肉。《后汉书》中“脍”、“脔”各1例,其中“脔”用为动词,见《文苑列传》“煎熬脔割”。

古代人们把祭祀当成是国之大事,牲肉无疑是最重要的祭品。《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脤”、“胙”均表示祭祀用肉。《广雅·释器》:“脤,肉也。”《穀梁春秋·定公十四年》“天王使石尚来归脤”陆德明释文:“脤,生祭肉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于社”杜预注:“脤,社祭之肉。”“脤”即祭祀社稷的生肉。《集韵·铎韵》:“胙,祭余肉。”又《尔雅·释天》“夏曰复胙”陆德明释文:“胙,祭肉也。”王凤阳先生(1993∶173)认为“胙”可泛指祭肉。《后汉书》中“脤”1见,如《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朱俊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胙”2例,可表祭余肉,如《班彪列传》:“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也可泛指祭肉,如《邓张徐张胡列传》:“又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河南尹遣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羊、酒。”另“胙”有动词用法1例,见《光武十王列传》:“光武十子,胙土分王。”

“胔”表示腐肉。《礼记·月令》“掩骼埋胔”郑玄注:“胔肉腐曰胔。”《汉书·娄敬传》“徒见羸胔老弱”颜师古注:“胔,谓死者之肉也。”《后汉书》中“胔”6例,可见“埋胔、掩胔、露胔、枯胔”。

小结:《后汉书》中“肉”语义场下,我们重点描写了“肉、肌”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二者的不同,要之,“肉”既用于人也用于动物,是所有表示这一概念的词的上位词和基本词。后来,“肉”的词义范围进一步扩大,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也称为“肉”,如白居易《荔枝图序》“瓤肉莹白如冰雪”。而表肉食和祭祀用肉的词划分较细,表义具体;“胔”表腐肉,并无语用对象的差别。到了现代汉语中,这些词或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成为了古语词,如“脤、胙”;或带有浓郁的语体色彩,如“脍、脔”只用于书面语;或在使用中逐渐改变了常用词性,如“腥、鲜”更常用的为形容词,很多被以“肉”为核心语素的双音词替代了。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2)

6血(Blood)

“血”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生命的到来也需要血。中国文化的原初伦理,无论是儒家强调的“血亲”还是道家强调的“血气”,都发生在对“血”的感通之中。“血”在《百词表》中居30位。《后汉书》中“血”的概念下只有“血”1个词。

血:《说文·血部》:“血,祭所荐牲血也。”段注:“人何以亦名血也,以物之名加之人。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血”本指牲祭之血,甲骨文中多用其本义;后逐渐泛指,《释名·释形体》:“血,也,出于肉,流而也。”凡是“出于肉”的液都可称为“血”,所指范围不再局限于牲血,也可指人血。

《后汉书》中“血”共82例,其中单用仅有5例,而以“血”构成的双音词占了绝大多数,约94%,可与动词搭配,如:流血、呕血、歃(喢)血、如血、出血、唾血、含血、濡血、盛血、吐血、饮血、漂血、去血、薶血;也可与名词组合,如:人血、创血、手足血、黑血、脓血、骨血、毛血、血气、血脉、血鍉、血祀、血尸、血嗣等。这与西汉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据吴宝安(2007:84)考证,这一比例在西汉文献中只有不足70%,这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体现。从语法功能来看,除了在双音词结构中充当偏语素或是中心语外,“血”还可作主语,如《皇后纪》“血溅后衣”,也作介词宾语,如《西羌传》“以血盟诅”,同时还有“血”用如动词1例,如《虞傅盖臧列传》“操血而盟曰”。从词义上看,“血”多表示血液,而以指人血为主,其常用义已不同于本义,还指祭血、盟血、牲血等,另可引申表示血泪或是象血一样的液体,如:泣血、涕血、汗血、雨血等。要之,《后汉书》中的“血”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血没有什么区别,仅仅因为古代的祭盟而使“血”多了一些文化色彩而已,其中差不多一半的双音词流传至今,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

小结:生命之为生命的事实性,生命的出生和延续都离不开血。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血的重要性,血在祭祀、盟誓中的意义正体现了这一点。《后汉书》中与“血”有关的词仅“血”1个,从历时来看,“血”一直很稳定,古今基本上没有变化。

7.骨(Bone)

“骨”位于《百词表》第31位。早在殷商时代,龟甲兽骨已广泛用作占卜的材料,可见当时人们对“骨”的认识。

“骨”泛指骨头。《说文·骨部》:“骨,肉之核也。”又《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尸骸”注引《韵谱》:“骨亦骸也。”可见“骨”也指尸骨。《后汉书》中,“骨”148见,除“骨都侯”用于称谓外,表骨义的有113例,其中“骨”单用较少,仅15例,如《崔骃列传》:“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双音词占绝大多数,如:骸骨47、骨肉20、白骨7、枯骨5、朽骨4、骨髓3、骨立3、骨法2、骨血、筋骨、骨相、骨节、骨鲠、死骨、巨骨等。从结构上看,这些双音词多为并列式或偏正式;从词义上看,一些并列式双音词多有引申,如《后汉书》中“骨肉”已不再表示骨和肉,均喻指父子兄弟,而在《春秋繁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形体骨肉”这样用于本义的例子,偏正式双音词则相对稳定;从搭配上看,双音词与动词的再组合的形式较之先秦西汉正在逐渐增多,如“葬枯骨”、“乞骸骨”、“收朽骨”、“露白骨”等,从侧面反映了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趋势。

“颅、胁、肋、脊、膂、髀、踝”是人体各部位骨的专名。“颅”意为头骨,《后汉书》中“颅”用为此义只1例,见《马融列传》:“祋殳狂击,头陷颅碎,兽不得猭,禽不得瞥。”“胁”、“肋”意为肋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庄子·秋水》“予动吾脊胁而行”成玄英疏:“胁,肋也。”可见“胁”本指腋下,亦指肋骨。《后汉书》中“胁”表“肋骨”仅1例,见《班梁列传》:“超素有胸胁疾。”又《说文·肉部》:“肋,胁骨也。”《释名·释形体》:“肋,勒也,所以检勒五脏也。”据吴宝安(2007:87)考察,“肋”不见于先秦和西汉文献。《后汉书》中“肋”2见,用于“鸡肋”、“羊肋”,后来“胁”多用于引申表示胁迫,而“肋”表肋骨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脊”、“膂”意为脊骨,《慧琳音义》卷二“脊骨”注:“脊,膂也,背骨也。”又《书·君牙》“作股肱心膂”蔡沈集传:“膂,脊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膂力过人”胡三省注引《字林》:“膂,脊骨也。”《后汉书》中表示脊骨“脊”3例,“膂”6例。“髀”意为股骨,《汉书·贾谊传》“至于髋髀之所”颜师古注:“髀,股骨也。”《后汉书》中“髀”2例,见“拍髀”、“拊髀”。“踝”意为踝骨,《广韵·马韵》:“踝,足骨也。”《后汉书》中“踝”1例,见《独行列传》:“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

“骸”、“骼”表示尸骨。《说文·骨部》:“骸,胫骨也。”段注:“引申为凡人骨之称。”《广韵·

皆韵》:“骸,骸骨。”《后汉书》中没有“骸”表示胫骨的用例,“骸”均表示尸骨,如“支骸不敛”、“收葬枯骸”、“尸骸流离”、“析骸易子”等。又《吕氏春秋·孟春》“揜骼霾髊”高诱注:“白骨曰骼。”《后汉书》中“骼”2见,都用于“掩骼埋胔”,表示人的枯骨,如《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方春戒节,赈济乏厄,掩骼埋胔之时。”相对《说文》中的解释,现代汉语中的“骸”、“骼”,语义都有所缩小;同时“骸”、“骼”的使用渐趋僵化,组合能力衰落,其中“骼”仅见于“骨骼”,不再单用。

“鲠”表示鱼骨。《说文·鱼部》:“鲠,鱼骨也。”《广韵·梗韵》:“鲠,刺在喉。”《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骨鲠可任”李贤注曰:“食骨留咽中为鲠。”《后汉书》中“鲠涕”、“鲠言”、“骨鲠”、“鲠直”,都是由“鲠”的鱼骨义引申出来的。

按照现代科学对骨的认识,上述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均为内骨骼,而一些软体动物体外的硬壳,以及某些脊椎动物(如鱼、龟)体表的鳞、甲等为外骨骼。《玉篇·鱼部》:“鳞,鱼龙之鳞也。”《后汉书》中“龙鳞”2见。“壳”《后汉书》中2例,见《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蝉蜕亡壳”,《张衡列传》“玄武缩于壳中”,李贤注曰:“壳,龟甲也。”“甲”多表示制成的铠甲,如“甲车”、“被甲”、“缮甲”、“束甲”、“解甲”,据郑春兰(2007:72)考察,殷代“甲”就作铠甲讲。《后汉书》中《文苑列传》“碎琉璃,甲玳瑁”,此中“甲”用为动词,意为剥玳瑁甲,这里也可以看出“甲”是表示动物外壳的。《玉篇·八部》:“介,甲也。”《后汉书》中“介”也表示铠甲,如“介士”,“介马”,另“介”也可表示带有甲壳的虫,如《马融列传》“踵介旅”,由此可见“介”是表示虫的硬壳的。

小结:《后汉书》中“骨”语义场下,“骨”用于泛指,并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是所有表示这一概念的词的上位词和基本词。基于现代科学的认识,我们把与“骨”相关的词,分为内骨骼和外骨骼两个类别,其中内骨骼又包括人骨、尸骨、鱼骨三个部分。和现代汉语反映骨骼系统的词相比,《后汉书》中用于表示人体各部位的骨的专名颇显粗略,这反映了语言和认知的紧密联系。

8.油(Grease)

《后汉书》中“油”的概念下有5个词:油、脂、膏、腴、泽。

油:先秦文献中“油”为形容词,仅见“油油”、“油然”例,表示光润或充沛的样子,不指称油脂。关于“油”表示油脂的最早用例,王凤阳先生曾举西汉扬雄《答刘歆书》“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认为此例中“油”大概指桐油,我们认为有待商榷,这里“油素”理解为“光滑的白绢”似乎更为恰当。又《三国志·魏志》“折松为炬,灌以麻油”,《博物志·物理》“煎麻油”,可见“油”表示油脂时,多指称的是植物油。《后汉书》中“油”4见,其中“油缇”、“油画车”、“赤屏泥油”中“油”通“”,表示粗绸;仅《陈王列传》“脂油粉黛不可赀计”1例表示油脂,这里“脂油”连用指的是妇女用的油性化妆品。龙丹(2008:120)曾考察魏晋的汉译佛经,指出相比中土文献,佛经文献中多用“油”。我们想可能因为植物油是饮食、点灯所不可或缺的,所以“油”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渗透力更强,虽然《后汉书》中“油”的使用还极为有限,但是南北朝以后,“油”逐渐普及并活跃起来,成为动植物油的通称,“油”虽然进入“油脂”语义场较晚,但其发展是最迅速的,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油”语义场的代表词。

脂、膏:“脂”、“膏”都可用以表示人或动物的脂肪,历代注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脂、膏”作过精辟的辨析。从其来源看,《说文·肉部》:“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孔子家语·执辔》:“无角无后齿者脂,无角无前齿者膏。”从其特征看,《国语·晋语一》“不能为膏”董增龄正义:“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尔雅·释器》“冰,脂也”孙炎注:“膏凝为脂。”《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孔颖达疏:“虽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其实凝者亦曰膏。”我们具体看看《后汉书》中“脂”、“膏”的使用情况。在指称对象上,“脂、膏”都可用于人,其中“膏”的语义范围稍大,还用于动物和植物;在使用功能上,“脂”可用作妇女化妆润发的油脂,“膏”可用于表示药膏;在组合搭配上,“脂”和名词搭配,而“膏”除名词外,还与形容词搭配;在语法功能上,“膏”有动词的用法,表示以膏涂拭。我们似乎感觉《后汉书》中“膏”比“脂”要稍占优势,而考察稍早期或同期的其它文献,我们发现“脂”也可用于动植物,“膏”也可作化妆之用,甚至“脂、膏”能出现在相同的语境中,《后汉书》中所显示的“脂、膏”以上的种种区别几可忽略不计。下面略举一二:

1)“甘草一两,并切猪脂,羊肾脂各半合许。”(《肘后备急方·卷五》)

按:这里“脂”用于动物,《后汉书》中称“猪脂”为“豕膏”,如《东夷列传》:“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2)“仙人告之曰,此是松脂耳,此山中更多此物,汝炼之服,可以长生不死。”(《抱朴子内篇·仙药》) 按:这里“脂”用于植物。

3)“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曹植《应诏诗》) 按:这里“脂”作动词,表示用油涂拭。

4)“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

按:朱熹集传:“膏,所以泽发者。”这里“膏沐”指妇女用的润发膏,“膏”也用作化妆之用。

5)“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按:《后汉书·董卓列传》:“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

可见,“脂”、“膏”表现出了惊人相似的用法,而《后汉书》本身“博采众书,裁成汉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措辞习惯或者风格的差异,同时可能囿于内容篇幅,使得“脂”、“膏”的用法不能在《后汉书》中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而使我们看到的具体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实际上这一时期,“脂”、“膏”在各方面都基本势均力敌。

腴:《说文·肉部》:“腴,腹下肥也。”《后汉书》中“腴”10见,明确表示人腹下脂肪的仅1例,见《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此例中“脂腴”连用。余多见“膏腴”,用以形容土地的肥沃。

泽:“泽”也可以表示化妆用的膏脂,这一用法先秦文献中就有用例,如《楚辞·大招》“施芳泽只”蒋骥注:“泽,膏脂也。”这里“芳泽”意为古代妇女润发用的香油。《后汉书》中“泽”表示化妆用的膏脂有1例,见《皇后纪》:“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这里可以看作是仿古的用法,除还见于曹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外,在魏晋其它的文献中均十分罕见。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追述了酿酒的发展历史,中卷和下卷介绍了酿酒的具体技艺。《北山酒经》虽为酿酒技艺的专著,实则却渗透着酒文化的浓重缩影,为饮而酿,酿则必饮,可谓关乎酒之品质的重要著作。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热门推荐
  • 华山神门

    华山神门

    一个五岁男孩从一场蓄谋已久的大火里逃生,在狼嘴里救下一个孱弱的女婴。十年后,一个叫余宇的少年带着一个叫豆豆的女孩来到了一个叫圣城的地方。纵火案的复仇之路将在这里徐徐展开!(ps:此“华山”非彼“华山”)书友群:422591099,欢迎朋友们加入!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一生三好全集

    一生三好全集

    良好的心态、习惯、性格是成功人生的三大法宝。一个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立足,求得发展,与自身的性格、心态和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好心态让你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好习惯养成好性格,好性格带来好命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最短最长的恋歌

    最短最长的恋歌

    这是一首短暂恋歌,却拥有最长久的期限。 这是一首短暂的恋歌,却演绎最长久的浪漫。这是一首短暂的恋歌,却散发最长久的温暖。 这是一首短暂的恋歌,却弥漫最长久的感动。这是一首短促的恋歌,却又情深而绵长,在这个夏天为你唱响。
  • 媒人桥约

    媒人桥约

    第一次会面,在他的心中便起了漪涟。为了能找到她,在她的左手腕上留下齿印。自小的承诺,从不改变。说好爱就爱,说好不放弃就不放弃,算不上青梅竹马,对她一见倾情,算不上两小无猜,为她一诺倾心。凌朝世子凌玉对穿越女李湖不折不扣的一见倾情,怎么不叫她动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夙愿难勉

    夙愿难勉

    逝去的岁月尚且一去不再复返,失去的人又哪里寻的回来?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如转世重新再来!
  • 重生之嫡女二小姐

    重生之嫡女二小姐

    相府小姐空有倾城之貌,却无女子之德。嫉妒长姐,暗害姨娘,对祖母不慈。胸无点墨,粗俗不堪,无半点才情。一朝偶遇欧阳世子,芳心暗许屡屡纠缠。却被世子红颜知己陷害,落入水中身亡。还落下一个不知羞耻陷害他人的名声。醒后惊艳睁眼,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灵魂。本想安安静静混吃等死。却总有人不想她好过,既然她不舒服别人就休想过的安心。姨娘陷害没关系,送她去见阎王。庶姐为难很好,庶妹个个刁钻,她的理想是做一只米虫,没想到却被一个妖孽的腹黑男看上。内容片断:“你这辈子只能是我的,谁看上你,我必定会让他血染三尺。”谁理你,正准备收拾包袱逃之夭夭,一出门却看见某妖孽靠在门上。笑颜如画“今天月色真美,是要和我一起出去赏月么”无语抬头看天,有你妹的月亮。穿越重生相府二小姐,看她如何玩转古代。在异世绽放出属于她的光环。简介无能,第一次写书,多多支持,偶会努力的。
  • 职工科学健身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职工科学健身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司马懿吃三国

    司马懿吃三国

    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论奸诈不及曹操,比智谋不敌诸葛亮,拼武功,关羽、赵云、吕布随便一个都能灭掉他;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靠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击败三国所有英雄,独吞天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翻开本书,看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隐忍和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