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5

第15章 名词篇(6)

“皮、肤”的关系和“肉、肌”的变化基本相似,在核心词“皮”中我们讨论了都用于人时“皮、肤”的区别,那么当“肉、肌”都用于人时,是不是也有不同呢?《素问·上古天真论》载:“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肌肉若一”,显然“肌”和“肉”不一。而历代注家对“肌、肉”的注解,只是注意到了二者在适用范围本身上的不同,对于同中之异,即当“肌、肉”都用于人时有什么不同,大多没直言。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肉”与“肌”似乎存在松弛柔软与绷紧有力的区别。《后汉书》中如“肉袒”、“肌栗心悸”,也可以体会出这种微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见诸如“肉瓤西瓜”、“做事真肉”、“肉脾气”这样的说法,似乎可以印证上述对于“肉”、“肌”都用于人时的不同之处的解释。

在《后汉书》中表动物肉的子语义场内,我们分为可食用肉和祭祀用肉两类,其中肉食类可细分为干肉、肉酱、熟肉、生肉、切肉,充分显示了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脯”、“脩”意为干肉,《礼记·内则》“牛脩鹿脯”郑玄注:“脯、脩,皆析干肉也。”又《周礼·秋官·掌客》“三问皆脩”郑玄注“脩,脯也”贾公彦疏:“脯,干肉薄也,脩是锻而加姜桂捶之者。”可见“脯、脩”统言之都表示干肉,但在所指上稍有不同,“脯”表示剖开制成的薄干肉,“脩”则是加佐料经过进一步捶制的干肉。《后汉书》中“脯”9例,多见“酒脯、脯糒、糒脯”,“脩”1例,见《第五钟离宋寒列传》“束脩之馈”。到了现代汉语中,“脯”的词义扩大了,晒干或蜜渍的水果也叫“脯”。

“醢”、“酱”、“菹”意为肉酱。《说文·酉部》:“醢,肉酱也。”又《说文系传·酉部》:“酱,醢也。”《仪礼·公食大夫礼》“皆有大”郑玄注“唯醢酱无大”孔颖达疏:“醢则酱类也。”古籍记载,周代有醢酱,包括兔醢、鱼醢、唐(蚁卵)醢;还有枸酱、芥酱等。可见,“醢”只是“酱”的一种,以肉为酱谓之“醢”,“酱”包括“醢”。又《释名·释饮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后汉书》中“醢”2见,名词和动词用法各1例,如《礼仪志》:“瓮三,容三升,酰一、醢一,屑一。”《东夷列传》:“遂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菹醢,以示百姓。”“菹”1见,用为动词,与“醢”连用,见上;“酱”2见,如“执酱而馈”、“御食酱”。

“肴”、“膳”意为熟肉。《说文·肉部》:“肴,啖也。”徐锴系传:“肴,谓已修庖之可入口也。”《古文苑·扬雄〈蜀都赋〉》“脍龟肴”章樵注:“熟肉连骨曰肴。”《后汉书》中“肴”11例,如“酒肴、肴膳、甘肴、兰肴、肴核”。《广雅·释器》:“膳,肉也。”《周礼·天官·膳夫》“膳用六牲”,可见“膳”即食用的肉食,后“膳”泛指为饭食。《后汉书》中“膳”有表示肉食的,如“肴膳、珍膳”,也有泛表饭食的,如“膳食、膳药”。

“腥”、“鲜”意为生肉。《礼记·内则》“麋腥醢酱”孔颖达疏:“腥,谓生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割鲜染轮”裴骃集解引郭璞曰:“鲜,生肉也。”《后汉书》中“腥”、“鲜”表示生肉,各有1例,见《列女传》“人似禽兮食臭腥”,《班彪列传》“割鲜野食”。

“脍”、“脔”意为切肉。《玉篇·肉部》:“肉细切者为脍。”《资治通鉴·后唐纪六》“得脔炙”胡三省注:“脔,肉作片也。”可见,两者都是切成的肉,只是形态不同,“脍”是切得很细的肉,“脔”是切成片状或块状的肉。《后汉书》中“脍”、“脔”各1例,其中“脔”用为动词,见《文苑列传》“煎熬脔割”。

古代人们把祭祀当成是国之大事,牲肉无疑是最重要的祭品。《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脤”、“胙”均表示祭祀用肉。《广雅·释器》:“脤,肉也。”《穀梁春秋·定公十四年》“天王使石尚来归脤”陆德明释文:“脤,生祭肉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于社”杜预注:“脤,社祭之肉。”“脤”即祭祀社稷的生肉。《集韵·铎韵》:“胙,祭余肉。”又《尔雅·释天》“夏曰复胙”陆德明释文:“胙,祭肉也。”王凤阳先生(1993∶173)认为“胙”可泛指祭肉。《后汉书》中“脤”1见,如《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朱俊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胙”2例,可表祭余肉,如《班彪列传》:“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也可泛指祭肉,如《邓张徐张胡列传》:“又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河南尹遣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羊、酒。”另“胙”有动词用法1例,见《光武十王列传》:“光武十子,胙土分王。”

“胔”表示腐肉。《礼记·月令》“掩骼埋胔”郑玄注:“胔肉腐曰胔。”《汉书·娄敬传》“徒见羸胔老弱”颜师古注:“胔,谓死者之肉也。”《后汉书》中“胔”6例,可见“埋胔、掩胔、露胔、枯胔”。

小结:《后汉书》中“肉”语义场下,我们重点描写了“肉、肌”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二者的不同,要之,“肉”既用于人也用于动物,是所有表示这一概念的词的上位词和基本词。后来,“肉”的词义范围进一步扩大,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也称为“肉”,如白居易《荔枝图序》“瓤肉莹白如冰雪”。而表肉食和祭祀用肉的词划分较细,表义具体;“胔”表腐肉,并无语用对象的差别。到了现代汉语中,这些词或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成为了古语词,如“脤、胙”;或带有浓郁的语体色彩,如“脍、脔”只用于书面语;或在使用中逐渐改变了常用词性,如“腥、鲜”更常用的为形容词,很多被以“肉”为核心语素的双音词替代了。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2)

6血(Blood)

“血”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生命的到来也需要血。中国文化的原初伦理,无论是儒家强调的“血亲”还是道家强调的“血气”,都发生在对“血”的感通之中。“血”在《百词表》中居30位。《后汉书》中“血”的概念下只有“血”1个词。

血:《说文·血部》:“血,祭所荐牲血也。”段注:“人何以亦名血也,以物之名加之人。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血”本指牲祭之血,甲骨文中多用其本义;后逐渐泛指,《释名·释形体》:“血,也,出于肉,流而也。”凡是“出于肉”的液都可称为“血”,所指范围不再局限于牲血,也可指人血。

《后汉书》中“血”共82例,其中单用仅有5例,而以“血”构成的双音词占了绝大多数,约94%,可与动词搭配,如:流血、呕血、歃(喢)血、如血、出血、唾血、含血、濡血、盛血、吐血、饮血、漂血、去血、薶血;也可与名词组合,如:人血、创血、手足血、黑血、脓血、骨血、毛血、血气、血脉、血鍉、血祀、血尸、血嗣等。这与西汉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据吴宝安(2007:84)考证,这一比例在西汉文献中只有不足70%,这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体现。从语法功能来看,除了在双音词结构中充当偏语素或是中心语外,“血”还可作主语,如《皇后纪》“血溅后衣”,也作介词宾语,如《西羌传》“以血盟诅”,同时还有“血”用如动词1例,如《虞傅盖臧列传》“操血而盟曰”。从词义上看,“血”多表示血液,而以指人血为主,其常用义已不同于本义,还指祭血、盟血、牲血等,另可引申表示血泪或是象血一样的液体,如:泣血、涕血、汗血、雨血等。要之,《后汉书》中的“血”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血没有什么区别,仅仅因为古代的祭盟而使“血”多了一些文化色彩而已,其中差不多一半的双音词流传至今,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

小结:生命之为生命的事实性,生命的出生和延续都离不开血。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血的重要性,血在祭祀、盟誓中的意义正体现了这一点。《后汉书》中与“血”有关的词仅“血”1个,从历时来看,“血”一直很稳定,古今基本上没有变化。

7.骨(Bone)

“骨”位于《百词表》第31位。早在殷商时代,龟甲兽骨已广泛用作占卜的材料,可见当时人们对“骨”的认识。

“骨”泛指骨头。《说文·骨部》:“骨,肉之核也。”又《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尸骸”注引《韵谱》:“骨亦骸也。”可见“骨”也指尸骨。《后汉书》中,“骨”148见,除“骨都侯”用于称谓外,表骨义的有113例,其中“骨”单用较少,仅15例,如《崔骃列传》:“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双音词占绝大多数,如:骸骨47、骨肉20、白骨7、枯骨5、朽骨4、骨髓3、骨立3、骨法2、骨血、筋骨、骨相、骨节、骨鲠、死骨、巨骨等。从结构上看,这些双音词多为并列式或偏正式;从词义上看,一些并列式双音词多有引申,如《后汉书》中“骨肉”已不再表示骨和肉,均喻指父子兄弟,而在《春秋繁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形体骨肉”这样用于本义的例子,偏正式双音词则相对稳定;从搭配上看,双音词与动词的再组合的形式较之先秦西汉正在逐渐增多,如“葬枯骨”、“乞骸骨”、“收朽骨”、“露白骨”等,从侧面反映了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趋势。

“颅、胁、肋、脊、膂、髀、踝”是人体各部位骨的专名。“颅”意为头骨,《后汉书》中“颅”用为此义只1例,见《马融列传》:“祋殳狂击,头陷颅碎,兽不得猭,禽不得瞥。”“胁”、“肋”意为肋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庄子·秋水》“予动吾脊胁而行”成玄英疏:“胁,肋也。”可见“胁”本指腋下,亦指肋骨。《后汉书》中“胁”表“肋骨”仅1例,见《班梁列传》:“超素有胸胁疾。”又《说文·肉部》:“肋,胁骨也。”《释名·释形体》:“肋,勒也,所以检勒五脏也。”据吴宝安(2007:87)考察,“肋”不见于先秦和西汉文献。《后汉书》中“肋”2见,用于“鸡肋”、“羊肋”,后来“胁”多用于引申表示胁迫,而“肋”表肋骨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脊”、“膂”意为脊骨,《慧琳音义》卷二“脊骨”注:“脊,膂也,背骨也。”又《书·君牙》“作股肱心膂”蔡沈集传:“膂,脊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膂力过人”胡三省注引《字林》:“膂,脊骨也。”《后汉书》中表示脊骨“脊”3例,“膂”6例。“髀”意为股骨,《汉书·贾谊传》“至于髋髀之所”颜师古注:“髀,股骨也。”《后汉书》中“髀”2例,见“拍髀”、“拊髀”。“踝”意为踝骨,《广韵·马韵》:“踝,足骨也。”《后汉书》中“踝”1例,见《独行列传》:“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

“骸”、“骼”表示尸骨。《说文·骨部》:“骸,胫骨也。”段注:“引申为凡人骨之称。”《广韵·

皆韵》:“骸,骸骨。”《后汉书》中没有“骸”表示胫骨的用例,“骸”均表示尸骨,如“支骸不敛”、“收葬枯骸”、“尸骸流离”、“析骸易子”等。又《吕氏春秋·孟春》“揜骼霾髊”高诱注:“白骨曰骼。”《后汉书》中“骼”2见,都用于“掩骼埋胔”,表示人的枯骨,如《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方春戒节,赈济乏厄,掩骼埋胔之时。”相对《说文》中的解释,现代汉语中的“骸”、“骼”,语义都有所缩小;同时“骸”、“骼”的使用渐趋僵化,组合能力衰落,其中“骼”仅见于“骨骼”,不再单用。

“鲠”表示鱼骨。《说文·鱼部》:“鲠,鱼骨也。”《广韵·梗韵》:“鲠,刺在喉。”《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骨鲠可任”李贤注曰:“食骨留咽中为鲠。”《后汉书》中“鲠涕”、“鲠言”、“骨鲠”、“鲠直”,都是由“鲠”的鱼骨义引申出来的。

按照现代科学对骨的认识,上述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均为内骨骼,而一些软体动物体外的硬壳,以及某些脊椎动物(如鱼、龟)体表的鳞、甲等为外骨骼。《玉篇·鱼部》:“鳞,鱼龙之鳞也。”《后汉书》中“龙鳞”2见。“壳”《后汉书》中2例,见《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蝉蜕亡壳”,《张衡列传》“玄武缩于壳中”,李贤注曰:“壳,龟甲也。”“甲”多表示制成的铠甲,如“甲车”、“被甲”、“缮甲”、“束甲”、“解甲”,据郑春兰(2007:72)考察,殷代“甲”就作铠甲讲。《后汉书》中《文苑列传》“碎琉璃,甲玳瑁”,此中“甲”用为动词,意为剥玳瑁甲,这里也可以看出“甲”是表示动物外壳的。《玉篇·八部》:“介,甲也。”《后汉书》中“介”也表示铠甲,如“介士”,“介马”,另“介”也可表示带有甲壳的虫,如《马融列传》“踵介旅”,由此可见“介”是表示虫的硬壳的。

小结:《后汉书》中“骨”语义场下,“骨”用于泛指,并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是所有表示这一概念的词的上位词和基本词。基于现代科学的认识,我们把与“骨”相关的词,分为内骨骼和外骨骼两个类别,其中内骨骼又包括人骨、尸骨、鱼骨三个部分。和现代汉语反映骨骼系统的词相比,《后汉书》中用于表示人体各部位的骨的专名颇显粗略,这反映了语言和认知的紧密联系。

8.油(Grease)

《后汉书》中“油”的概念下有5个词:油、脂、膏、腴、泽。

油:先秦文献中“油”为形容词,仅见“油油”、“油然”例,表示光润或充沛的样子,不指称油脂。关于“油”表示油脂的最早用例,王凤阳先生曾举西汉扬雄《答刘歆书》“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认为此例中“油”大概指桐油,我们认为有待商榷,这里“油素”理解为“光滑的白绢”似乎更为恰当。又《三国志·魏志》“折松为炬,灌以麻油”,《博物志·物理》“煎麻油”,可见“油”表示油脂时,多指称的是植物油。《后汉书》中“油”4见,其中“油缇”、“油画车”、“赤屏泥油”中“油”通“”,表示粗绸;仅《陈王列传》“脂油粉黛不可赀计”1例表示油脂,这里“脂油”连用指的是妇女用的油性化妆品。龙丹(2008:120)曾考察魏晋的汉译佛经,指出相比中土文献,佛经文献中多用“油”。我们想可能因为植物油是饮食、点灯所不可或缺的,所以“油”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渗透力更强,虽然《后汉书》中“油”的使用还极为有限,但是南北朝以后,“油”逐渐普及并活跃起来,成为动植物油的通称,“油”虽然进入“油脂”语义场较晚,但其发展是最迅速的,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油”语义场的代表词。

脂、膏:“脂”、“膏”都可用以表示人或动物的脂肪,历代注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脂、膏”作过精辟的辨析。从其来源看,《说文·肉部》:“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孔子家语·执辔》:“无角无后齿者脂,无角无前齿者膏。”从其特征看,《国语·晋语一》“不能为膏”董增龄正义:“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尔雅·释器》“冰,脂也”孙炎注:“膏凝为脂。”《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孔颖达疏:“虽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其实凝者亦曰膏。”我们具体看看《后汉书》中“脂”、“膏”的使用情况。在指称对象上,“脂、膏”都可用于人,其中“膏”的语义范围稍大,还用于动物和植物;在使用功能上,“脂”可用作妇女化妆润发的油脂,“膏”可用于表示药膏;在组合搭配上,“脂”和名词搭配,而“膏”除名词外,还与形容词搭配;在语法功能上,“膏”有动词的用法,表示以膏涂拭。我们似乎感觉《后汉书》中“膏”比“脂”要稍占优势,而考察稍早期或同期的其它文献,我们发现“脂”也可用于动植物,“膏”也可作化妆之用,甚至“脂、膏”能出现在相同的语境中,《后汉书》中所显示的“脂、膏”以上的种种区别几可忽略不计。下面略举一二:

1)“甘草一两,并切猪脂,羊肾脂各半合许。”(《肘后备急方·卷五》)

按:这里“脂”用于动物,《后汉书》中称“猪脂”为“豕膏”,如《东夷列传》:“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2)“仙人告之曰,此是松脂耳,此山中更多此物,汝炼之服,可以长生不死。”(《抱朴子内篇·仙药》) 按:这里“脂”用于植物。

3)“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曹植《应诏诗》) 按:这里“脂”作动词,表示用油涂拭。

4)“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

按:朱熹集传:“膏,所以泽发者。”这里“膏沐”指妇女用的润发膏,“膏”也用作化妆之用。

5)“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按:《后汉书·董卓列传》:“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

可见,“脂”、“膏”表现出了惊人相似的用法,而《后汉书》本身“博采众书,裁成汉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措辞习惯或者风格的差异,同时可能囿于内容篇幅,使得“脂”、“膏”的用法不能在《后汉书》中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而使我们看到的具体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实际上这一时期,“脂”、“膏”在各方面都基本势均力敌。

腴:《说文·肉部》:“腴,腹下肥也。”《后汉书》中“腴”10见,明确表示人腹下脂肪的仅1例,见《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此例中“脂腴”连用。余多见“膏腴”,用以形容土地的肥沃。

泽:“泽”也可以表示化妆用的膏脂,这一用法先秦文献中就有用例,如《楚辞·大招》“施芳泽只”蒋骥注:“泽,膏脂也。”这里“芳泽”意为古代妇女润发用的香油。《后汉书》中“泽”表示化妆用的膏脂有1例,见《皇后纪》:“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这里可以看作是仿古的用法,除还见于曹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外,在魏晋其它的文献中均十分罕见。

同类推荐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来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传承和弘扬道家思想的第一经典。《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热门推荐
  • 穿越之生死之恋

    穿越之生死之恋

    同时遭受到父母遗弃,男朋友背叛的女主角,莫希月(十八岁),因为这些事使本来坚强、开朗的她想走上死亡的道路,但她有一个原则:不管发生什么事,决不会自杀,因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她在世上已没有任何留念,所以为了寻死她用了许多不自杀的方法,但都没有成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彪悍娘子娇弱夫

    彪悍娘子娇弱夫

    夫妻交拜时,她袖中无意间飞出的菜刀差点砍死她的夫君洞房花烛时,她的夫君手拿血帕差点咳死在她的面前*初见他时,他白衣若仙,俊颜无双再见他时,他身着吉服用秤干挑起了她的盖头红烛下,他笑得宛若谪仙白皙的容颜渐渐变红,他低眉浅笑道:“咳咳,娘子,为夫为你宽衣解带可好?咳咳……”她为他的倾世容颜所折服,可是那一声好字还未出口只见她的夫君已经口吐鲜血,压在她身上若死人般毫无声息……*成亲那日,他丰神俊朗,骑着高头大马替他二哥迎她过门看见的不是身着凤冠霞帔的她而是腰别菜刀一脸视死如归的她银白月光下,他曾对她说:“总有一天,我会带你离开这里。”不想,有一天,这个诺言竟然实现了……*他是垚国的皇子权势滔天,却对她有着莫名其妙的恨他曾告诫她:“离他远一点,否则你会生不如死。”然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个生不如死的人好像却是他自己……*她——远近驰名的鱼贩西施将如何用一把菜刀驾驭众美男---------------------------推荐自己的完结文:《小妾是这样炼成的》为何她一穿越就脱了她家夫君的裤子?《英雄难过囧女关》十五岁那年,她在哥哥的碗里下了药,让自己成为了哥哥的人《傻妾》一个傻女竟然也敢红杏出墙,还不知廉耻地怀了身孕
  • 神语

    神语

    当初的废材,交换的灵魂,一步步踏向巅峰的坚持,一次次背负死亡的悲愤,一回回生死的磨练,她终将崛起!她,韩天音,特工部精英,为了祖国不惜牺牲一切,最后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她,炎有情,神幻大陆有名的懦弱废材,为了心爱的人容忍一切,最后却因深爱之人算计惨被活活打死。灵魂交换,异世重生,当坚韧的灵魂附上懦弱的躯体,天下已注定惊起滔天巨浪!……………………………………………………………………………………神幻大陆,有萨伦帝京第一强者坐镇的炎家真可谓要风得风要语得雨,然而天不作美的是——炎家家主不但独子早死连留下的一双孙儿都是废材!孙子性格稳重又细心,虽然魂力低下不过也算有魂力吧?但这孙女炎有情也太惊人了:魂力:无!天赋技能:无!精神力:无!体质:无!天性胆怯懦弱就算了——居然还是个花痴!世人唾弃,众人嘲笑,看戏的、挖苦的、欺辱的、不屑的、打压的数不胜数,家族败落,炎家护短的家主也只能顶着一头白发独自苦苦支撑。然而,当灵魂转换,眼眸张开却已是凌厉的寒光,从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究成为一段传奇。魂力:无止境!天赋技能:千年难得其一的幻兽师(别说我低调,多的也不告诉你!)精神力:别问,小心吓死!体质:打个几天几夜不成问题!什么?原来废材不是废材而是天才中的神才!?无数人垂首顿足,羡慕嫉妒恨却也只得红着眼睛眼巴巴看着,敢招惹?没见那些人的下场吗!片段一天空中两道翻飞的黑影,一个身影被凌空踩下,地上顿时被震出深坑。被踩之人面容扭曲濒临疯狂:“你要追我到什么时候,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我!”她眼一眯,寒光咋泄:“这就是你伤害我的人的下场,我要一点点磨光你的信心,一点点让你恐慌畏惧,一点点让你无力绝望!一点点让你觉得——不如我!永远不能胜我!”片段二“再说一遍,放了我爷爷!”手一紧,手中之人在她手中徒然挣扎,脸色已经慢慢发紫,双眼前突眼白向上翻。她怒眼圆瞪脸上青筋毕露:“不然我定然让你家门尽灭断子绝孙,让你鸿家消失这片大陆之上,将你满门亲灵送入地狱,永世折磨!”片段三“我要让那座神殿永堕黑暗,让神度之门永为华丽的墓碑,让神国之上建立我们的城池!”她纤细的背影在苍穹中逐渐远去:”那么,走吧,跟我炎有情一起!”顿时,天地间回响起震天的齐喊:“吾等,跟随吾主!”为亲人,她算尽万物,宁负天下人亦要护卫至亲之人。
  • 增强免疫力食谱

    增强免疫力食谱

    如何来增强人的免疫力,已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美食天下(第2辑):增强免疫力食谱》可以使您和您的家人能通过食疗方法不断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实现健康长寿的梦想。人体大多数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制订行之有效的饮食方案,通过食补调节体内微生态平衡,吃出免疫力,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与病毒的侵害。
  • 每天聚积正能量

    每天聚积正能量

    创造力是一种活跃的积极的能量,它聚集在你的体内,一直在寻找彰显自己的通道。当你无法建立正确的目标并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时,它就会悄悄离开你,它要去寻找那些能赋予它野心的灵魂,只有那样的灵魂才足以承载它。
  •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土地,播种思想的种子,会收获行为的果实;种上行为的种子,收获的是习惯;要是播上习惯的种子呢,将收获到品德;如果播上的是品德,得到的收获是命运。”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本书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相信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启发。这是一部新颖独特、思想深刻、可读性强且实用价值较高的书。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创意新颖独特。二、结构新颖。三、思想深刻、分析透彻、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嫌疑人

    嫌疑人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同城热恋

    同城热恋

    他:30岁,三维动画师,痴迷于全息投影技术,构建虚幻的世界。然而现实的生活彻底崩塌,妻子要离婚,情敌是上司,一切都很混乱的时候,又遭遇野蛮邻居……她:27岁,美女空姐,性格直率,行动野蛮。面对纠结又无望的爱情,她害怕孤独,又怕秘密被揭穿……他:30岁,最有人气的外科大夫,英俊帅气,但是人情冷淡,以自我为中心。不想因好奇而变得执着,所以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遭遇失恋女后,一切就都变得不同了。她,26岁,貌美却有着小小的自卑,婚礼前遭遇背叛!偶尔能把自己伪装得很坚强,却经常神经大条把事情搞砸,希望自己变得自信。在这座时尚的城,年轻的城,高科技的城。一群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理想的青年男女。每天都发生着时而搞笑、时而离奇、时而浪漫、时而感人的故事……
  • 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探寻博大精深的国学养生之道;体会经典古典文学中的养生奥秘;思考饮食文化中的养生结晶;品鉴本草巨著之养生妙方。让文化中的千年养生密码成为你身边最可爱的健康大使.最理想的养生方式,尽在本书。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