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3

第13章 名词篇(4)

狼、豺、狈、狐:“狼”、“狈”、“豺”、“狐”为犬科动物,归属“犬”。《说文·犬部》:“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后汉书》中“狼”除了作为少数民族名、人名和星座名外,多“虎狼”、“豺狼”、“狼狈”连用。《说文·犬部》:“豺,狼属狗声。”《玄应音义》卷三“豺狼”注引《仓颉解诂》“豺,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豺”似狼而小,常成群围攻牛羊家畜,也称“豺狗”或“豺狼狗”。《后汉书》中“豺”24例,多见“豺狼”、“豺虎”。“狼”和“豺”都是食肉兽,所以常用以比喻暴虐残酷之人,如例(6)。《玉篇·犬部》:“狈,狼狈也。”《集韵·泰韵》:“狈,兽名。狼属也。”王凤阳先生(1993:101)指出:“狈”这种动物纯是由汉字想象出来的,古籍中没有看见单独用“狈”的,“狈”都和“狼”结合成“狼狈”使用,“狼狈”只是个联绵词,表示处境困窘,“狼”与“狈”都是记音用字,与动物无关。《后汉书》中“狈”5见,均为“狼狈”连用。《诗·邶风·北风》“莫赤匪狐”朱熹集传:“狐,兽名,似犬,赤黄色。”《后汉书》中“狐”用于表示动物的9例,如“狐死首丘”、“狐尾单衣”。

(6)夫性恶之民,民之豺狼,虽得放宥之泽,终无改悔之心。(《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小结:“犬”的产生使用比“狗”要早。在《后汉书》成书的时代,“狗”已成为该语义场的基本词。另有“昆”假借为“犬”;“狼”、“豺”、“狈”、“狐”均从犬,为犬科动物。

7.虱(Louse)

“虱”位于《百词表》第22位《后汉书》中“虱”的概念下有2个词:虱、虮。

虱:《说文·部》:“虱,啮人虫。”虽然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虱”,但从民族语文方面来看,Gong

Hwangcheng、Coblin将“虱”与藏文的shig比较,刑公畹先生将“虱”与缅文的san3比较,白保罗将“虱”与藏缅语*srik比较,可见“虱”其实渊源很深,与古代人们的生活是较为密切的。其实虱于啮人之外,也是会跳的,但其跳的本事不如蚤罢了。段注:“虱但啮人,蚤则加之善跃,故著之,恶之甚也。”《后汉书》中“虱”1例,见《朱冯虞郑周列传》“甲胄生虮虱”,“虮虱”连用。

虮:《说文·虫部》:“虮,虱子也。一曰:齐谓蛭曰虮。”《后汉书》中“虮”1例,见上。今方言中俗称为“虮子”。

小结:《后汉书》中与“虱”有关的词“虱、虮”,其意义用法都很简单,都各有1例。到了现代汉语中,由于现代卫生环境的改善,虱子不再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了,语言中的“虱”使用频率也骤减。可值得注意的是“蚤”这个词好像依然很活跃,比如《水浒传》中的时迁人称“鼓上蚤”;而且我们在很多现今的武打小说中都可以看见有跳蚤神功,用以形容轻功了得;另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把二手市场也说成跳蚤市场而不是虱子市场。为什么在虱、蚤同样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失后,“跳蚤”在语言中似乎比喻用法更多更得青睐,我们认为可能和语言习惯有关,“蚤”的多义性使它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更高,从而成为吸引人们在口语中使用的一种优势。这个问题尚待进一步思考。

8.树(Tree)

“树”位于《百词表》第23位

树、木:《说文·木部》:“树,木生植之总名也。从木,尌声。”段注:“假借为尌竖字。”“树”本是动词,有植立之义。方平权先生(2006:34)曾明确指出“树”是以动词为起点引申出的名词。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在语言实际中“树”的确是以动词为主,如《楚辞·离骚》“又树蕙之百亩”,《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树”作为名词时,据《说文》的解释,“树”和“植”相关,而“植,户植也”,即为门外直立的木柱。又:“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木”是一个象形字,有根有干有冠,本身具有高大的外形,如《庄子》中提到的“山木”。这些只是从来源上来讲的,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

首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表树木义的“树、木”。《后汉书》中可见“坟树”、“墓树”、“陵树”、“果树”、“槐树”、“樗树”、“珊瑚碧树”,这些都是不很高的树,另“因树为屋”、“种树理家”似乎也说明了上述的“树”和“植”的关系,结合汪维辉先生(2000:81-87)在研究“树/木”更替中举的例子,如《汉书·王吉传》“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汉书·五行志》“桂树华不实”,王逸《荔支赋》“乃观荔支之树”,仲长统《昌言下》“永巷南园合欢树”等,我们想会不会“树”有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在性状上不会很高,另一是所指的往往是果树或是行道树,这就要比现代汉语中“树”所指的范围小得多。我们再来看“木”,《后汉书》中可见“乔木”、“柏木”、“杉木”、“桄榔木”、“建木”,这些都颇为高大,比较而言似乎“木”更倾向于指高大的树。当然,这些还只是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其次,从表格数据来看,《后汉书》中“树”表树木义有55例,“木”有66例,从总体上看,表树木还是以“木”为常。但是“树”表树木已经成为它的主要义项,其名词义已多于它的动词义;同时较之于“树”,“木”的引申义更多,在自身表树木义的比例上,“树”显然更占优势。尽管我们认为“树、木”有上述的不同,不可否认的是,《后汉书》中“树、木”在表树木义的用法上,仍有趋同乃至“树”取代“木”的趋势。如“树木”连用有3例,或是对文“伤树拔木”,另“树、木”还可以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置换,常见的“神树/神木、拔树/拔木、伐树/伐木、茂树/茂木、树上/木上、树肤/木皮”等,同时有关树木本身的名称几乎都用“树”作限定语,如“树枝、树本、树荫”。管锡华先生(2000:197)曾对《史记》中的“树”、“木”进行考察,认为除去引用的先秦典籍,《史记》中“树”已基本代替了“木”。汪维辉先生(2000:86)说“树”在口语中取代“木”不晚于两汉之交。《后汉书》作为正史,对语言变化的敏锐性可能不如口语,但我们从《后汉书》中“树、木”的使用情况已能看出“树”后来者居上的态势,因此我们估计在东汉魏晋时代,口语中“树、木”的实际使用情况,恐怕是“树”多而“木”少。

至于“木”为什么会被“树”取代,我们试想,可能是“木”是书面语,“树”接近口头语,由于口语的活跃性而在后来的词语演变中逐渐替代了书面语;也可能是“树木”经常连用,造成的二者之间词义的趋同,而“木”本身也有较丰富的义项,出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树”取代了“木”。郑张先生、沙加尔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是因为“木”与另外一个核心词“目”同音,给交际带来了麻烦。我们不敢质疑先生的这种说法。虽然单个的看来,这两个词同音,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由于存在特定的语境,也许并不至于引起混淆而带来交际上的麻烦。

关于树的一些专名,《后汉书》中涉及了较多,如“椿、梧、栝、柏、柜、蒱、柳、枫、杨、松、杉、樗、槐、梓、桑、榛、桃、榖、桄榔”等,其中樗树实际上就是椿树,榖树就是楮树;同时这些词还多用为地名或人名,尤其“柳”、“柏”、“杨”、“杉”、“槐”、“桑”、“桃”。据郑春兰(2007:63)考证,“柳、柏、桑、杉”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虽在刻辞中并没有记载它们是一种树木,但也不能绝对说殷商社会中它们不是一种树木名称。比起鱼类和鸟类的专名在现代汉语中对古汉语的简略和改称,这些树的名称古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林、麓、丛”都用来表示树木丛生或茂密。《风俗通义·山泽》:“林,树木之所丛生也。”“林”表树林在《后汉书》中用例较多,有60例,双音词如:山林13、深林5、林薮3、竹林2、林麓2、丛林1、桃林1等,还有很多单用的例子,如《崔骃列传》“独木不林”,《冯衍列传》“林冥冥而畅茂”;此外,“林”有比喻的用法,如“文林、书林、肉林”。《说文·林部》:“林属于山为麓。”桂馥义证:“麓则林之大者也。”《后汉书》中“麓”在本语义场的用法3例,与“林”连用或对举,如《冯衍列传》“相林麓之所产兮,尝水泉之所殖”,《崔骃列传》“譬犹衡阳之林,岱阴之麓,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尔雅》:“聚木曰丛。”《慧琳音义》卷二十七“丛林”注引《考声》云:“木聚生曰林。”《后汉书》中如“丛林”、“榛丛”,另“丛”可作状语,如“建木丛生”。

“薪、柴、荛”都可表示用于做饭或取暖的柴。《玉篇·艸部》:“薪,柴也。”《礼记·月令》“收秩薪柴”郑玄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可见“薪”指粗大可析的木柴,是柴中的粗大者。《后汉书》中“薪”表示柴共有19例,可“薪柴”连用,也可搭配各种动词,如“负/积/抱/拾/求/弃/刈薪”。黄树先师(2003:138)认为:“新*si在汉语早期也作树木,根据汉语文献的记载,‘薪’是比较粗大的薪材,和它对应的藏缅语语言的*si,是树木之义。”。《集韵·麻韵》:“柴,小木也。”

“柴”因为是樵的结果,所以总是指枝薪。《后汉书》中“柴”12例,可与动词搭配,如“燃/燔/负柴”,也可修饰名词,如“柴门/车”,其作定语是“薪”没有的用法。《玉篇·艸部》:“荛,草薪也。”《后汉书》中“荛”9见,均为“刍荛”连用,表示割柴草的人或是草野之人,这是从“荛”的柴义引申出来的。在表示柴义时,我们可以看到“柴、荛”都可以用“薪”来训释的,“薪”在古代是通语,而到了现代汉语中,除了“柴”,其它均不常见,王凤阳先生(1993:82)认为这也许反映了林木逐渐减少的过程,我们认为语言中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变化,在现代生活中柴已经不如古代那样重要,至于为什么独留下了“柴”而放弃了其它表示柴的词,可能和语言习惯有关。

小结:上面分析了《后汉书》中“树”概念下的词,包括与树木相关的,表示树林的和表示柴火义的,其中着重描写和分析了《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结果印证了汪维辉先生关于“树、木”的历时更替的看法。我们认为在魏晋南北朝的口语中,“树”基本取代“木”占据优势,成为“树”语义场的基本词,并且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中在表示树木时,“木”仍感觉有较强的文言意味,“树”较之于“木”仍然使用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1)

1.果(Seed)“果”位于《百词表》第24位。《说文·木部》:“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可见古人所谓果,即植物所结的果实,因此,我们把种子类的植物都纳入“果”类。有关“果”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

“果”、“实”、“种”都可用来泛指果实、种子。《说文·木部》:“果,木实也。”《礼记·丧大记》“不食菜果”郑玄注:“果,瓜桃之属。”《周礼·天官·甸师》“共野果蓏之荐”郑玄注:“果,桃李之属。”《汉书·地理志下》“铜果布之凑”颜师古注引韦昭曰:“果,谓龙眼、荔支之属。”又《汉书·食货志下》“种饷粮食”颜师古注:“种,五谷之种也。”可见“果”主要指瓜果之类,而“种”主要指五谷之类。《说文》“实”下段注:“实,引申之为草木之实。”《诗·周南·桃夭》“有其实”王先谦三家义集疏:“凡物盈于内皆谓之实,故草木果亦曰实也。”《国语·晋语三》:“而又爱其实”韦昭注:“实,谷也。”可见“实”包括谷实、果实、草实,比“果”、“种”指称的范围要大。我们来看一下《后汉书》中“果”、“种”、“实”的具体使用情况。

“果”仅表示木实,即蔬果、瓜果类,如“果菜”、“蔬果”、“蒲萄众果”等,“种”仅表谷实,如“种粮”、“粮种”、“秋种”、“种饷”等,而“实”所指较全,如“谷实”、“稗实”、“木实”等,其中“果实”还可连用,2见。另《后汉书》中“子”表示子实有1例,见《乌桓鲜卑列传》“实如穄子”,“子”在《后汉书》中还是以表示儿子居多。到了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果”表示水果,而用“种子”表示子实,“实”一般不独用。

《说文·禾部》:“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又《说文》“苗”字下段注:“禾者,今之小米。”《广韵·戈韵》:“禾,粟苗也。”当“禾”与“黍”、“稻”并提时,“禾”指的是粟。《后汉书》中可见“禾黍”、“禾稻”。禾也可表示谷类通称,如《逸周书·逸文》“凡禾麦居东方”朱右曾集训校释:“禾者,谷之总名。”这种用法《后汉书》中可见“禾稼”。

“粟”是今所谓小米的正称。又《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食脱粟之食”孙星衍音义:“盖米之有稃者为粟。”说明粟为未去壳的实粒,如《后汉书》中

“粟斛三十”,显然指实粒。“粟”也常常泛指其它谷实,《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请粟”刘宝楠正义:“粟本禾米之名,诸谷亦得称之。”《后汉书》中可见“粮粟”、“谷粟”、“布粟”。

《说文·禾部》:“谷,续也,百谷之总名。”《后汉书》中“谷”多用作总称,如“五谷”、“财谷”、“粮谷”,又“谷(榖)”从字形看,从“禾”,也当为禾粟类,所以《后汉书》中我们同时可见“嘉禾”、“嘉谷”。由于“谷”泛指谷物,所以在以粟为主的北方,称粟为“谷”,而在以稻为主的南方,称稻为“谷”。如《说文》“糠”字下段注:“谷,犹粟也。”而《说文》“稻”字下朱骏声《通训定声》:“古则谷米亦皆曰稻。”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谷”就指稻谷。

《尔雅·释草》“粢,稷也”邵晋涵正义:“今北方呼稷为谷子,其米为小米,是犹古人以稷为粟也。”可见“稷”与“禾”一样,为粟的古名,多见于汉以前的文献。《后汉书》中“稷”除用于地名、人名外,多见“社稷”,并见《礼仪志》中“黍一,稷一,麦一,粱一,稻一,麻一,菽一,小豆一”,此例中“稷”与“黍、麦、粱、稻”等并举,而列举中并没有“粟”,似乎说明了“稷”可能是粟。

《尔雅·释草》:“粱者,粟之米也。”《汉书·食货志上》“食必粱肉”颜师古注:“粱,好粟也,即今之粱米。”这里“粱”并不是今所谓高粱,黄金贵先生在《古代文化词义类辨考》中,从文献记载、历代训诂、词义引申及民俗遗存等各方面考证,粱是粟的一个优良品种。《后汉书》中“粱”5例,多见“粱肉”、“稻粱”、“黄粱”,用以表示精美的食物。

“米”早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据郑春兰(2007:69)考证,刻辞中有“米”的本义之用例,如“登米”,即以米作祭祀用品。《说文·米部》:“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段注:“粟举连秠者言之,米则秠中之人。”又《周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孙诒让正义:“已舂者为米。”可见“米”指的是粟去皮后的子实,而“米”中精良者则成为“粱”。又《广韵·荠韵》:“米,谷实。”“米”也泛指谷物的子实。《后汉书》中“米”多为泛指,如“米肉”、“米豆”、“酒米”、“米谷”。

《古今注·草木》:“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甲骨文中“黍”已可见,为散穗的象形。《后汉书》中“黍”有4例,如“禾黍、黍稷”;“穄”1例,见《乌桓鲜卑列传》:“东墙似蓬草,实如穄子,至十月而熟。”

《说文·禾部》:“稻,稌也。”稻作为传统的五谷之一,在上古文献中多见。《诗·唐风·鸨羽》“不能艺稻粱”朱熹集传:“稻,即南方说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后汉书》中“稻”11例,多见“稻粱”、“稻田”。

关于“稻”的来源,争议颇多。一种观点认为“稻”是汉语的固有词,如杨树达先生(1954)认为“稻”得名于草木实垂,黄金贵先生(1995)认为“稻”得名于“盛水”之禾,黄树先师(1994)认为“稻”的原始语音形式是*mbled;另一种观点认为“稻”是借词,如游汝杰先生(1983)认为“稻”是从壮侗族语言借入,其最古老的语音形式是kau和kao,而潘悟云先生(1995)认为“稻”在华澳地区有两类名称,一类藏文的“稻”bras,它和苗瑶语的*mblal同源,另一类汉语的“稻”*g·lu

,它和侗台语的*ghu、南亚语*gu同源。我个人颇倾向于黄树先师的看法,他用系联同源词的方法,并辅以大量的古文献材料来证明,故最为可信。但究竟那种观点较为合理,仍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玉篇·麦部》:“麦,有芒之谷也,秋种夏熟。”麦也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礼记·月令》:“乃劝种麦,毋或失时。”郑玄注:“麦者,接绝续乏之谷,尤重之。”《后汉书》中“麦”18例,其中“种麦”、“收麦”、“麦酒”、“麦饭”足见麦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说文·尗部》:“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段注:“尗、豆,古今语,亦古今字。”又《集韵·屋韵》:“尗,或作菽。”《尔雅·释草》“戎叔谓之荏菽”郝懿行义疏:“凡经典单称菽,多指大豆而言。”可见“尗”通“菽”,二者都指的是大豆。《后汉书》中“菽”9例,而“尗”仅1例,见《光武帝纪》“麻尗尤盛”,“豆”12例,多见“大豆”、“豆麦”、“豆粥”、“米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全用“豆”来表示豆子。

《说文·瓜部》:“瓜,蓏也。象形。”段注:“瓜者,縢生布于地者也。”同时我们在《说文》“瓜”部的其它字中,看到通常是以“瓜”来作为训释词的,如“,小瓜也”,“,小瓜也”,“,瓜也”,“瓣,瓜中实也”等。“瓜”其实可视为瓜类的通称。《后汉书》中“瓜”9例,可见“瓜棱”、“嘉瓜”、“八瓜”、“大如瓜”等。

同类推荐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尊崇的地位。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热门推荐
  •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梅花审美》)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穖性最为突出者。如论梅之开发利用,历史远及七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从采用梅果于祭祀和烹调(增酸味,催肉熟),经过汉晋南北朝梅花欣赏的兴起,再经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的发展,通过北宋梅文化象征之生成尤其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元代梅文化高潮延续,直到明清梅文化之稳定发展,真是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一时期的特殊性。
  • 首席特工王妃

    首席特工王妃

    殷素,Z国第一特工组织的当家首席,手腕强悍,腹黑毒舌,人如其名,如一朵罂粟花一样,美丽却致命!十岁,曾祖母拉着她手:孩子,你这辈子可是皇后命格啊!将来必定尊贵无比,万民景仰!二十五岁,一次任务,一幅美女图,她特工界第一狂人‘罂粟’,华华丽丽的穿越了……★★★★★★★★★★★殷素东宸国丞相府庶出的小姐,空有绝世之姿,却胆小懦弱,无才无德,本是新帝指腹为婚的皇后,却因为一道退婚圣旨,当场昏迷,再次醒来,眼里光芒乍现!什么?竟穿越成了相府的懦弱小姐?爹不疼,姥姥不爱,姐姐欺压,妹妹陷害?一道退婚圣旨就将她变成全天下的笑话!靠之!!当她是软柿子不成?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低调中爆发!她堂堂特工‘罂粟’,人人闻风丧胆,可不会任人揉圆搓扁!只是,被皇帝退婚不久,居然有几个人优秀男人同时登门求亲,一时之间,她又成了人人争夺的香饽饽,这……是什么情况?惊艳重生,华丽蜕变,谁人知道,这具看似娇弱的身体里,已经换了一个曾数次出生入死,饱经世事磨砺的强悍灵魂!一个罂粟一样的腹黑女人,几个风姿绰约的绝世男子,他、他、他……谁会是她携手今生之人?
  • 凤凰斗:携子重生

    凤凰斗:携子重生

    冰冷的地窖潮湿而阴暗,沈千染浑身发冷,向前伸出的手一直不停发抖,牙关几乎被咬出血来,“娘,求求您,把赐儿还给我!”话音甫落。又咳出一口鲜红的血。“你说出暖血玉的下落,我就把赐儿给你!”申茹阴冷地直视着她,“不说,我现在就把他摔死。”申茹蓦地高高举起手中的孩子。一年前,她二哥申敬业亲自抄宁家时,却抄不到宁家传家之宝暖血玉的下落。如今申贵妃寿辰要到了,指着名想要这个暖血玉。……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锦绣俏玲珑

    锦绣俏玲珑

    新书《一品娇妻》已经开坑,希望大家支持未出阁,她是小小庶女,长姐不喜,嫡母不容。好不容易嫁给心爱之人,却在成亲之日,有个侯府嫡女要死要活的跑来做贵妾。这也到罢了,可是极品嫂嫂和婆婆怎么也偏偏被她遇上了,这日子还让不让人活了。好在玲珑并非善茬,再极品的人也拦不住她把日子过得锦绣荣华。另外,她真的是个护犊子,她真的绝不容人欺负自己欺负自己身边人,她真的会反击,重重的反击。
  • 重生山水人家

    重生山水人家

    野种?你特么全家都是野种!哎,悲催地重生在1985年一个只知道傍大款的虚荣女人身上。空有脸蛋没脑子,还想凭借肚子上位,不幸被人家大老婆打骂昏迷不醒,一睁开眼,里子换成了秦卿。她秦卿可不是只会攀附男人的菟丝草,重生之前是陶瓷工艺大师,老天开眼,居然给了她一个随身空间。城里呆不下去,回老家种田养包子去。老公可能会是别人的,但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别哭了,小宝贝,看着一边一个吃奶的龙凤胎小包子,妈妈疼你。********某大包子:“有后爸就有后妈!”某二宝子:“后爸家里人嫌弃我们是拖油瓶!”某无良妈:“放心吧,宝贝们,妈妈给你们找个没爹没娘没亲戚的绝世好爸!”
  • 鸿蒙修真道

    鸿蒙修真道

    被强行转世的李玄,得到了宇宙初生之时万物之祖鸿蒙紫光。转世之后拥有了同时具备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的体质。五行体质,带给他无限的力量,却也让他背负了天道的重任。天道的混乱,只待他的降临。有人顺应天道,却也有人逆天而行,谋求混乱中的局势。当一切都快要明晰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存在便是一个阴谋。神圣之上的境界逐一展现时,是顺应所谓“天道”,还是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且看他如何以自己的无限力量,铲平一切绊脚石。逐步踏上修行的巅峰,成为神话!
  • 让你学会与人沟通的168个故事

    让你学会与人沟通的168个故事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有感动才会产生影响,有影响才会激励人奋发上进,如春雨滋润心田,似和风拂过面颊,真善美的碰撞,善良与纯洁的交汇,不一样的故事,同样深刻的感动和震撼,让彷徨的心灵获得慰籍,让充满激情的心灵再次燃烧……愿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新颖的版式、漂亮的配图带给你最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感动!
  • 重回初三

    重回初三

    林美重新回到了初三。她的体重变成了45kg!!她的暑假作业还没有写!!!再来一遍,清华北大!
  • 一寸河山一寸血5

    一寸河山一寸血5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5册,主要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