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11

第11章 名词篇(2)

祖:《日知录·祖孙》:“自父而上之皆曰祖。”《玉篇·示部》:“祖,父之父也。”“祖”最初泛指祖先,《后汉书》也有这种例子,如“高祖”、“世祖”,刘邦和刘秀都称“祖”;但其常见义仍是表祖父,“祖父”、“祖母”、“曾祖”、“外祖”的说法已普遍。《后汉书》中“祖”单用往往表示“祖父”,若泛指祖先通常复合成“先祖”、“远祖”、“祖宗”。

父:《说文·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很多学者从许说。郭沫若先生、何金松先生则从字形(从又持斧)本身着手,认为“父”本义为成年男子。如殷代甲骨卜辞中有“二父”、“三父”、“四父”、“多父”。后“父”语义缩小,指同宗中的男性长辈,再缩小指有血缘关系的父亲。现代把父亲的兄、弟称作“伯父”、“叔父”,但不能单独称“父”,先秦则不然,如《诗经·小雅·楚茨》“诸父兄弟,备言燕私”,可见是把“伯”“叔”称作“父”的,《后汉书》中残留着这种用法,“诸父”3见,如例(6)。《后汉书》中“父”也可表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父老”、“渔父”,这也反映出对男性长辈称“父”的影子。

(6)臻性敦厚有恩,常分租秩赈给诸父昆弟。(《光武十王列传》)

考:《尔雅·释亲》:“父为考。”《释名·释丧制》:“父死曰考。”“考”的本义是老,父亲自然比儿子年老,所以“考”可表示“父亲”。在上古汉语中,“父、考”均可泛指父亲,无论在世亡故,“父、考”之间的区别亦类似于“母、妣”。《后汉书》中可见“考妣”、“皇考”、“祖考”,表示对去世父亲的敬意和忌讳。

伯:《白虎通义·姓名》:“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伯”本指长兄,《后汉书》中如“伯兄”、“伯父”、“伯母”,也常作为排行老大的取字之用,后来泛指长者,段注“凡为长者皆曰伯”,在《后汉书》中可见“方伯”,即一方诸侯之长。

叔:《释名·释亲属》:“叔,少也,幼者称也。”《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郑玄笺:“叔、伯,兄弟之称。”《后汉书》中多见“叔父”,单呼“叔”指叔父的仅有1例,见例(7),这里“四叔”指少昊的四个叔叔。《恒言录》:“汉以前未有称伯、叔者,魏晋以后乃有之。”《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不过单呼“伯”我们在《后汉书》中并未发现。又《尔雅·释亲》:“夫之弟为叔。”《后汉书》中“叔妹”6见,用来称呼丈夫的妹妹,如例(8)。

(7)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鸟师别名,四叔三正,官无二业,事不并济。(《张衡列传》)

(8) 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已也;舅姑之爱已,由叔妹之誉已也。(《列女传》)

舅:《广韵·有韵》:“舅,夫之父也,亦母之兄弟。”《后汉书》中“舅”多用来表示“母之兄弟”,表示“夫之父”时“姑舅”连文。

兄、昆:《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汉书》中“兄”都表示兄长。又《玉篇·日部》:“昆,兄也。”池昌海先生(2004:172)认为“昆、兄”的区别在于“兄”活动能力强,“昆”则不单用,与“弟”连用。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昆”在先秦是可单用的,《左传·昭公十六年》“孔张,君之昆孙”杜预注:“昆,兄也。”《后汉书》中也有“昆”单用表示兄长的例子,如例(9),李贤注“昆,兄也。”王凤阳先生(1993:326)认为“昆”可能是方言或代语,《说文·日部》:“罤(昆),周人谓兄为昆。”我们倾向于王先生的观点。

(9)牛哀病而成虎兮,虽逢昆其必噬。(《张衡列传》)

弟:《尔雅·释亲》:“男子后生为弟。”“弟”也可以指妹妹,如《史记·晋世家》“骊姬弟生悼子”司马贞索隐:“弟,女弟也。”因妹妹有专词“娣”,“弟”后来就专指弟弟。《后汉书》中“弟”均表示弟弟,而用“女弟”、“娣”来表示妹妹。

儿:《说文·儿部》:“儿(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许慎从幼儿角度对“儿”进行解释;李锦山先生(2005)则指出,“儿”最早是作为方国名或地名出现的,最初含义似与儿童无关,可能表示某一特定地域的原始习俗或崇拜观念。据我们自己的核查,在甲骨文中的“儿”确是国名、地名或人名,但在一些后世文献中“儿”却常表示小孩,关于“儿”的本义仍需进一步探讨。《后汉书》中“儿”多指幼儿,也表示儿子,可单用,也可见“男儿”、“儿子”的形式。

子:《释名·释亲属》:“子,孳也,相生蕃孳也。”这从词源的角度说明了孳乳出的后代都叫“子”,不论男女,泛指孩子。“子”在《后汉书》中多指“儿子”,此时“子”、“女”意义相对,如例(10),也有表示“女儿”的用例,如例(11)。

(10) 数年间,人养子者千数,佥曰“贾父所长”,生男名为“贾子”,生女名为“贾女”。(《陈王列传》)

(11) 帝从之,以梁贵人良家子,定立为皇后。(《邓张徐张胡列传》)

比较“儿”、“子”可以看出,“子”一般泛指后代或男性后代,“儿”虽可指儿子,但多表示幼儿,在《后汉书》中可见“小儿”、“童儿”、“儿戏”;同时“儿”的轻辱意味也是“子”没有的,如“儿妾”、“大耳儿”,这些“儿”都不能换成“子”。

婿:《尔雅·释亲》:“女子子之夫为婿。”“婿”表示夫婿时相当于“夫”,王凤阳先生(1993:330)指出:“夫”和“妻”是一对对称的词,“婿”是为了区别“夫”而赘加的,只用于妻族的称呼。确是如此,文献中并未见过女子自称其夫为“婿”的。《后汉书》中可见“女婿”、“姊婿”、“女弟婿”。

《后汉书》中记载了丰富的职官名,如表示文职的“相、大夫、卿、令、丞、长、尹、宰、郎”,表示武职的“将、帅、尉、兵、卒、士”等,这些职官名反映了完善的官职系统,文武官员一应俱全,国家的政治大权由男性掌握,从《后汉书》中与“男”相关的表职官的词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专家学者在职官词方面的研究及著述颇为丰富,在此我们不一一展开,只重点分析一下“士”。

士:《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陈启源稽古编引严缉说:“士与女对举,是贵贱之通称。”又《尔雅·释言》“髦士,官也”邢昺疏:“士者,男子之人大号。”王凤阳先生(1993:401)认为“士”最初是“男子”的通称。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六中说:“士者男子之称,古多以士妇连言。”考察《后汉书》,“士妇”不见而“士女”有4见,如例(12);且《后汉书》中“士”多表示“甲士、武士、军士”等,是一个表示武职的官职名。

(12) 近者神祇启悟陛下,发赫斯之怒,故王甫父子应时馘截,路人士女莫不称善,若除父母之仇。(《宦者列传》)

雄、牡、特:《玉篇·牛部》:“飞曰雌、雄,走曰牝、牡。”《后汉书》中“雌雄”、“牝牡”多相对而言,如《文苑列传》“比目应节而双跃兮,孤雌感声而鸣雄”;又《说文·牛部》:“特,牛父也。”其实“特”表示雄畜而不限于牛,如《左传》中可见“特羊”,《尔雅·释兽》:“特,雄也。”《后汉书》中有“特牛”1例,如《祭祀志》“庚申,告至,祠高庙、世祖,各一特牛。”

小结:《后汉书》中“男”这个概念下所涵盖的词包括四部分:与性别有关的词、亲属称谓词、职官词和用于表示禽兽性别的词。与核心词“女”相比,表示女性配偶的词仅有“夫、婿”,而指男性配偶的词很多;与“男”相关的表示职官的词却多达25个,这进一步从语言的角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3.人(Person)

“人”位于《百词表》第18位。有关“人”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人”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形,刻意突出人的肢体。《说文·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古今汉语中,“人”都可泛指,表示能制造工具能说话的动物,具有超阶级、超种族性。《说文·民部》王筠《句读》:“民,亦人之通称。”《国语·周语下》“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韦昭注:“人,民也。”《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朱熹集传:“民,人也。”在古籍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民”互注的例子。《后汉书》中“人”、“民”都可以用来表示百姓,且可见“人民”、“民人”的形式。

关于“人”、“民”,很多学者作过讨论。王凤阳先生(1993:359)认为:在春秋以前,“人”除泛指外,是“民”的对称,“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人”则指社会上的统治阶级或占统治地位的种族,直至奴隶制的瓦解,“人”和“民”才逐渐混同。这是先秦时期“人”、“民”的不同,那么《后汉书》中的情况又如何呢?

“人”在《后汉书》中共5937例,除去对前代文献的直接引用以及由“人”组成的双音词和固定词组而外,单音词“人”有3812例,可以用于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也可指称百姓、人才、别人、在上位者及古代的圣贤之人。《后汉书》中“人”表示人才、圣贤之人的有97例,仅占了单音词“人”总例数的25%,这与《论语》的情况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这种比例在《论语》中占了80%以上。而《后汉书》中“人”绝大多数用于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和百姓,说明到了《后汉书》时代,“人”主要是指普通人了。从《论语》到《后汉书》,“人”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后汉书》的语言实际也证明了王凤阳先生的观点。在《后汉书》中,“人”表示百姓的例子如:

(1)比年水旱伤稼,人饥流冗。(《卓鲁魏刘列传》)

当“人”表示百姓时,“人”和“民”还可以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置换。我们常看到“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和“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显然这里的“流人”就是“流民”,此外还有诸如“边人/边民、贫人/贫民、吏人/吏民、饥人/饥民、牧人/牧民、人用/民用、人相食/民相食”等。

“民”在《后汉书》中共720例,除去对前代文献的直接引用以及由“民”组成的双音词和固定词组而外,单音词“民”都是指百姓,在《后汉书》中,“民”往往与“朕”、“君”、“上”、“寡人”、“贤圣”等表示在位者、在上者的词同出现在一句或一段中以遥相呼应,且出现的场合多为正式的诏书、手敕。例如:

(2)朕日夜惟思,羞威不行,则欲诛之;通于时变,复忧万民。(《乌桓鲜卑列传》)

在《后汉书》中,也有“赐民”、“治民”、“理民”、“诏民”、“恤民”等说法,如《孝和孝殇帝纪》:“赐民爵及粟帛各有差,大酺五日。”《陈王列传》:“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发出这些动作行为的都是在上者、在位者、贤能者。可见《后汉书》中,“民”的语义重心仍然是“下”。以上分析表明从先秦到《后汉书》,“人”较之于“民”,其常用义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重心转移,而“民”则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说文·民部》:“氓,民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自彼来此之民谓之氓。”可见“氓”指的是由外地迁来的平民。《后汉书》中“氓”1例,“氓蚩之悟悔兮”,其引自《诗经》。又《集韵·耕韵》:“氓,通作萌。”《方言》卷三“氓,民也”钱绎笺疏:“氓、萌声义并同,古皆通用。”《后汉书》中有“黎萌、边萌、民萌、群萌、萌黎、奸萌”等用法,表示百姓,均为双音词。如《朱乐何列传》:“即陛下可为尧、舜之君,众僚皆为稷、契之臣,兆庶黎萌蒙被圣化矣。”

“众”、“庶”都可表示百姓。《大戴礼记·四代》“幼勿与众”王聘珍解诂:“众,谓民众。”《逸周书·克殷》“商庶百姓咸俟于郊”朱右曾集训校释:“庶,庶民。”“众”、“庶”在《后汉书》中表示普通百姓单用较少,多复合成双音词,如“人庶、民庶、品庶、兆庶、群众、众庶、民众”等。如《李陈庞陈桥列传》:“陛下以百姓为子,品庶以陛下为父,焉可不日昊劳神,垂抚循之恩哉!”《杜栾刘李刘谢列传》:“伏念当今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

“苍”本表示草木之色,参考其后的“绿”语义场。《后汉书》中“苍”表示百姓仅1例,见《列女传》:“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这里“苍”犹言“苍生”,《后汉书》中不见“苍生”的用例。

《后汉书》中表示百姓时,我们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双音词,其中“下民、小民、子民、细民”与“万民、蒸民、齐民”体现了感情色彩的差异,“黔首、百姓、布衣”则显示了独特的命名角度,值得注意的是诸如“人民/民人、人庶/庶人、人众/众人、萌黎/黎萌、民黎/黎民、民庶/庶民、品庶/庶品”这样一些词,程湘清先生在《先秦双音词研究》中把这种词称为“同词异序”,也就是说它们原本就是一个词,只是词形不同而已。潘允中先生(1989)讲,产生大量复音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同音的单音词太多,二是同义的单音词过于纷繁。《后汉书》中在百姓这一义位上,“萌、氓”同音,而又有“人、民、众、群、庶”等,于是适应语言交际精密化的要求就产生各式双音词,这些“同词异序”的双音词无论正反序,表义都是明了的,所以字序并不影响交际的效果,也就产生了大量词形不稳定的双音复合词,至于后来为什么选择了一种词形而放弃了另一种,比如到现代汉语里我们保留了“人民”、“众人”,而“民人”、“人众”不再使用,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语言内部适应经济原则而趋向形式统一的因素,也可能受语音、方言等各因素的影响。

《后汉书》中的人,我们依据年龄可分为孩童、中年人、老年人三种类型。《列子·天瑞》:“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髦也,死亡也。”关于“婴、童、孺”,“壮、丁”,“老、耆、艾、耄、耋”的区别和用法,王凤阳先生在《古辞辨》中都有详明的解释和分析,而《后汉书》中的这些词相比下并没有别的意义发展和变化,我们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婴”的义域问题,蒋绍愚先生(1989:48)曾指出:在秦汉时,“婴”和“童”的义域是交叉的,“婴”既可指刚出生的小孩,也可以指七八岁十几岁的孩子,到了唐代,“婴”和“童”才不再交叉了。《后汉书》中实际上“婴”和“童”就已经区分得很清楚了,二者义域已不再交叉,如《袁绍刘表列传》“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方术列传》“抱邻家婴儿”,不见“婴”用来表示幼童的例子。到了现代汉语中,“孺、丁、耆、艾、耄、耋”则有明显的文言意味,常用的就只剩“婴/童、老”了,可以说从侧面反映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同时,依据职业和身份地位的不同,《后汉书》中的人还可以分为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其中自由人包括有一技之长的“士、农、工、客、商贾、倡伎”和含贬义的“盗、贼、寇”,非自由人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仆”和被禁锢的“囚、虏”。在《后汉书》中这些词多充当正语素,与其它词组成偏正结构,如:“甲/吏/博/武/军/道/高/人士”、“百/画/相/漆/印/卜工”、“刺/说/侠/食/剑/戏/游客”、“老/奸/强/巨/群盗”、“汉/国/夷/凶/黠/妖贼”、“外/蛮/逃/众/穷寇”、“家/亡/骑奴”、“奴/家/庸仆”、“系/禽/死/冤/重囚”、“夷/胡/羌/南/北虏”。

上述所分析讨论的表示百姓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职业身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看,反映的都是具体的“人”,而抽象概念的“人”,在《后汉书》中也是有的。如:

(3)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著,罔不备矣。(《荀韩钟陈列传》)

上例“天人”中的“人”即为泛指,类似的例不烦引。另外在《后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数词+人”的用法,例如:一人、四十五人、百人、千人、万人等等,此中之“人”即反映的是抽象概念的“人”,同时似乎也有量词的意味,是汉魏六朝时期量词的飞跃发展在核心词中留下的印记。

小结:《后汉书》中“人”语义场的词目很多,虽然这一时期“人”、“民”都可以表示百姓,且从语义的发展变化来看,“人”、“民”基本都是从具体的人逐渐发展出具有抽象意义的人;但“人”在使用频率、语义范围、语用环境等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认为“人”是这个义场的上位词和基本词。《后汉书》中与“人”相关的词是很丰富的,我们可以分为表示百姓、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身份的人三个类别,其中指称百姓的各种双音词,极为吸引眼球,是值得注意的,可能在《后汉书》所处的汉魏六朝之际,社会动荡,政治分化,统治者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反应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各式纷繁的不同命名角度、不同褒贬色彩的表示百姓的词。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就仅有“人/人民/百姓、婴/孩/童/老、农/工/商”依然活跃,作为泛指的“人”古今意义一致,没有变化。

(第一节)生物类名词(下)

4.鱼(Fish)

“鱼”位于《百词表》第19位。《后汉书》中“鱼”的概念下有:鱼总名:鱼 代指:鳞、鲜 专名:、鲂、鳊、、鲿、鲤、鳣、鱏、鲛、魦、鲸、鳆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热门推荐
  • 豪门契约小妻

    豪门契约小妻

    温暖的阳光,熙熙攘攘的街头,在这个繁华的都市,每个人都是匆匆忙忙。为了生存和生活,每天奔波忙碌着,叶洛也是这其中的一个。公司最近接了一个大案子,每天都忙的昏天暗地,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她还是想亲自下厨,为自己爱的人做晚餐。尚奕最近心情很不好,总是说工作很忙,两人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坐在一起吃顿饭了!伯母的过世对他的打击很大,而她也只能一直在他的身边默默的支持着他。只是看到街头那个……
  • 实用经济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经济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经济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主要包括:计划与总结、商品说明书与投标书、广告企划方案、企业经营计划、企业销售人员管理文书等。
  • 绝色帝师红颜

    绝色帝师红颜

    为人冷傲,淡漠是她的保护色,其实她一直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和她逐鹿天下,并肩看天地浩大。一朝穿越,她竟然成为了云染大陆最为出色的学院帝师,与一群将来要成为帝王的男人打成了一片,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竟红妆,只因她冷酷傲气,自有一股帝王的威严。这是一片奇幻的大陆,有着不可思的异能和凶兽。她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顶端成为众人心中的神。众多的王者是她的门生,因为她是不折不扣的帝师!他是九五至尊,帝王之像,霸气横生,器宇轩昂,生来就是坐拥万里江山如画,三千后宫粉黛,只是他的眼中却只容得下那个教他帝王之术的人,纵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袖手天下,他只愿意换她倾心一笑。妖娆异世,她是一抹孤魂,游遍天下也只为找到一个能够与她共度一生的人,她只想要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为何如此困难?领略奇幻异世风采,尽在绝色帝师红颜!
  • 邪门当道

    邪门当道

    什么?犯罪学院?欺诈师!造假师!盗窃师!伪装师!陷阱师?木槿年转过头,勾起嘴角邪恶一笑,身负血海深仇,气概无双。对着身旁战战兢兢地血族仆人说,他本应是天生的人之骄子,“你今晚要是想喝血,却因故流落人间,被弃乡野。他曾一记长剑,斩杀八头恶龙。他曾力抗两大绝世宗门,挽狂澜于即倒,先给小爷磕一百个响头。”,神魔共惧
  • 樱子

    樱子

    九寨沟之旅,导游青松爱上了日方领队樱子。旅行团团长松田先生欲玉成其事。樱子妈竭力阻止。青松赴东京看望樱子后,樱子前来浦东与青松私会,青松把樱子介绍给神山读友会,神山读友会拜托樱子盛邀松田先生率松田汉诗会成员来浦东与中国青年举行浦东世纪公园诗吟会。盛会举行前夕,樱子妈突然来到浦东,临时改变主意,决定亲自护送樱子前来与青松成亲。接机时刻,青松陡然发现樱子……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主要为我们讲说了百年屈辱与抵抗、百年专制与斗争、百年志士与英烈、百年政要与将领以及历代王朝辉煌盛世,让我们从多个方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发展史。
  • 捡个尸体来重生:女鬼大小姐

    捡个尸体来重生:女鬼大小姐

    闲来无事正在时空旅行中的女鬼苏醒之在某条清溪边上看到了一具无主女尸,于是一时兴起就尝试了一下附身,但万万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竟然因此被困在了女尸体内,而且随后还被女尸的家人给强行带了回去。已经许久未曾玩过cosplay的苏醒之一时半会儿没办法从尸体上脱身,也就顺其自然的扮起了这个叫做应惜弱的千金大小姐,可没想到这大小姐的名头还没揣热就被匆匆嫁了出去,而洞房花烛夜她就被至少四拨人给同时杀了一遍。女鬼发现新嫁的相公是个刚觉醒的魔族,她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大麻烦中,但她是史上最强女鬼,她还能怕那些不成气候的小虫子不成?呵呵,麻烦越来越多,就代表这个游戏越来越好玩。狐妖、精怪、和尚、驱魔师尽管放马过来,她女鬼大小姐,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