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央提出“两手抓”的政策方针,谈谈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经过实践以后的结论——必须“两手抓”
所谓“两手抓”,确切的解释是党委的工作千条万条,归根到底是两手抓:一手抓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手抓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关于“两手抓”这个指导思想,那是由来已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理论,都曾有过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讲过两手抓,如“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整党”,“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律”等。可见,“两手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既是历史的宝贵经验,也是现实工作中的重要方针和指导思想。我们的国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的历史使命,客观地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手抓”,其核心是解决好两个要害问题,一是要度过初级阶段,就绝不能停滞,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前进;二是要顺利度过初级阶段,就绝不能动荡,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什么都吹了。这就是“两手抓”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它鲜明的针对性和社会历史条件。用事物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观点,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两手抓”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抓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行;抓商品经济而不抓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不行;抓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而不重点抓党的建设也不行。三个“不抓不行”,就是三个“非抓不可”,它们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不可或缺。
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加一个“无士不兴”
关于“两手抓”,我们是有传统、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丰富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需要加一个“无士不兴”。这样,才能进一步把握住“两手抓”中的一个新鲜内容,在思想和行动上确立新时期“士”的地位和作用。
“无士不兴”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是最近才出现的新词,可能有人还不知其真谛,有必要略加介绍。数月前,我国文坛的鸿儒宿将冰心,曾向一些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士怎么样?”由于这个问题是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安”之后提出的,所以很快引起了国人的共鸣,许多仁人志士,都写信作出回答,终于出现了“无士不兴”这句闪光的语言。而且,给它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士者,知识分子也。说得具体点,士,就是知识、文化、科学、教育,就是我们经常讲在嘴上,写在纸上的人才。
记得50年代曾经讨论过一段“皮毛论”,即资产阶级是“皮”,知识分子是“毛”,有皮才有毛,毛是长在皮上的,所以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的产物或附属品。实现三大改造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于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度出现了思想混乱。以后提出“团结、教育、改造”的六字方针,知识分子总算有了一条生活之路。“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同“七娼八盗,九儒十丐”中的“儒”画等号,成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以后的“臭老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由“毛”而“皮”而“骨肉”,第一次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党的基本路线以后,出现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的世界大趋势,农、工、商、兵都在发展商品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了恰当的位置,唯独还没有排上知识分子。显然,这是一个美中不足和有待解决的大问题。中国要富强,中华要振兴,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但根本还是要靠科学,因为政策、民主、法律等也是一门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一切事物,各项工作,无论是党、是政或者是农、是工、是商、是兵,如果违背了科学,不按规律办事,都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正如老前辈冰心说的,不难想象,在一个文盲充塞,文化科学落后,社会道德水平不高的国度能够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因此,我们衷心拥护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安”之后,再加一个“无士不兴”。
三、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贵在“尊重”和“理解”
《人民日报》在祝贺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开幕的社论中指出:人民政协揽八方之才俊,集各界之精英,被称为“人才库”、“智力库”,它可以且应当发挥作用的天地是很广阔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政协是一个知识分子很集中的政治组织,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重要,大有作为。
近年来,我们听到不少的议论和说法,如“知识分子城府很深,摸不透,看不准”,“知识分子的尾巴又翘起来了”,“知识分子的工作难做”等等。而另一方面,在知识分子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如北京的某些高等学府,就出现过什么“托派”(托福出国)与“麻派”(搓麻将牌);有些地方还交替出现了退学热,经商热,其中最突出的是“读书无用论”、“知识贬值”和知识分子的失落感。如果说,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是一对矛盾,那么我们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后者,关键是对知识分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下面,让我们通过回顾和对比,初步作一些分析。
首先,对于知识的功能和作用,中外两种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国:“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外国:“读书足以冶情、长才”,“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们在任何一条道路上的旅伴”,“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即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可见,中外人士对知识的价值的取向虽然不同,但认为知识是有用的这一点是一致的。
其次,认为知识无用,全盘否定知识,是十年浩劫期间。
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十亿人与文化和知识“大决裂”。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认为,这是知识和知识分子产生的第一次失落的心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落实政策,振兴教育,起用人才,知识复苏了,知识分子摘掉了“臭老九”帽子,成绩斐然,有口皆碑。但是,由于官本位的弊端,由文凭热而变为文凭贬值,导致文凭同知识脱钩,使众多的人得出了一个偏颇的结论:一纸文凭唾手可得,十年寒窗实在迂腐。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领域里的搞活,出现了一批万元户以后,在报酬上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倒挂,在生活上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悬殊,于是就产生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第二次失落心态。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中央已经有了明确可行的决策,就是尊重和理解知识与知识分子。所谓尊重和理解知识与知识分子,说来容易做起难,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尽可能随着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这一中心任务的推进,通过体制改革,破除官本位,用兴利除弊的方法来解决。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没有现成的模式。另一方面,是要深刻体会中央“两手抓”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普及和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科学知识。首先,建议开展一个“读书有用处,知识是力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只有把对知识的价值问题解决了,才可能进一步解决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理解问题。道理很简单,一个不尊重知识的人,不可能尊重知识分子,更不可能理解知识分子。古人“爱物及人”和“爱屋及乌”这两句名言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当今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门槛是“尊重”,人与人从初识到深交的钥匙是“理解”,故有“尊重人”是人道主义的ABC,“理解人”有人叫“理解万岁”。
在人际关系中,有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建起高楼大厦,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如社会上某些人的“逆反”心理,“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工作不慢,牢骚不断”,以及“说起党政领导,总要平白无故地放几炮”等等令人一时迷惑不解的现象,都必须用“尊重与理解”去拨动双方的心弦,在他们之间架起一道沟通思想,相互体谅,建立感情,促进安定团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金桥。从而达到化“干戈”为“玉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离心力”变为“向心力”,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