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件必须“三见面”,这是我们搞通讯报道工作的一个好传统,是杜绝稿件失实,保证新闻真实性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核实材料,堵住错漏,丰富内容,提高稿件质量的一条有力措施。
所谓“三见面”,就是要求记者、通讯员,在把稿子写好以后,先同当事人、群众和领导见面,即征求当事人意见,听听群众反映,送给领导审查,然后才寄到报社。一些负责任而又有经验的记者和通讯员,因为在实践中尝到了“三见面”的甜头,就编了一个顺口溜:
“写新闻,三见面:念给群众听,送给领导看,再找当事人,虚心听意见。堵差错,防片面,探讨新问题,交流新经验,稿件质量高,作者受锻炼。”
可是,要做到“三见面”也不容易,首先碰到的是思想认识问题。现在讲“文责自负”,为啥又要求“三见面”呢?其实半点也不矛盾。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志,主要是对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这个特点不够了解。且不说立场观点,政策提法,只简单地举一例属于新闻五要素的粗浅问题吧。明明是张三,你偏说叫李老四;本是亩产八百斤,你硬讲是两千斤;事情的确发生在去年,你却安上个“最近”“前不久”“去年以来”……难道能用“文责自负”解释得过去吗?所以,“三见面”才是名副其实的对文章负责任,如果写好连看也不看一遍,就寄到报社,才是真正的“不负文责”,或“文不负责”了。
其次,是克服怕麻烦,图省事的懒汉思想。有人认为,写好稿子不寄出去,还要去征求当事人和群众的意见,请有关领导审查,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平添麻烦自找苦吃。对此,不妨提出个问题:既然怕麻烦,又何必展纸挥笔呢?难道你记的都准确无误,你判断的都恰如其分?我看不见得。还是回到群众中去吧,因为重复是对记忆的测验,检验是对判断的审核。
再次,要解决面子问题,克服难为情的思想。有的同志喜欢写作,有兴趣,爱动脑子,也能吃苦,就是不好意思,于是就偷偷地采访,悄悄地写稿,又暗暗地寄到报社。他们认为,如果写稿子先“三见面”,大家都知道了,以后报上登不出来,别人说怪话,自己不好下台。还有少数同志反映,拿着稿子去征求意见,怕领导没时间,群众不支持,手伸出去收不回来,很难为情。其实,这些思想顾虑都是不必要的。给党报写稿,本来就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是光荣的。通讯员写的稿子,可能在报上登出来,也可能登不出来,都是很正常的。至于领导和群众支持不支持的问题,也要具体分析。除了大多数是支持的外,对少数不支持的更不必回避,要进行宣传,送几次稿请他们看看,第一回也许他们会觉得是“分外”事,多几回这问题就可能解决了。关键是通讯员要主动、虚心,要有任劳任怨、一改再改的责任心和革命精神。
让我们写稿子都自觉地做到“三见面”,认认真真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