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职场新人,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是做公司里的优秀员工,那么,当你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的时候,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在自己已经做出了令主流圈欣赏的业绩之后,还要把握好分寸,只有将自己的敬业精神与高尚的人格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得到主流圈的尊重。因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交际分寸感。那种交际的分寸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有一定的伸缩性,你要学会视不同的情境(如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去加以区别对待,这样你能够更好地与主流圈子进行交往。当你对交际的分寸感有准确把握时,你就会与这个圈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能让别人对你产生一种尊重感与认同感。
关于如何跟主流圈相处,陈策的心得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一个公司里,与这个既有形也无形的主流圈交往时,你要拿捏好分寸,别人才会真正地认可你。
做好自己最重要
羡慕别人,不如珍惜自己,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职场中,打铁也需自身硬。虽然职场中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与其羡慕别人,远不如塑造好自己,塑造好自己就意味着你要真正地了解自己,让自己具有过硬的本事,成为别人眼里的金子。塑造好自己,就意味着你要把内在的能量与光芒发挥出来,这样别人看到了你的能量与光芒,才会真诚地为你喝彩!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衷心的赞许?你只有做好自己,言行好、品行好,人家自然敬重你;反之,你的行为不好,人家就不会把你看在眼里。古人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网络公司工作的乔木,在工作了多年以后,始终非常清楚地记得当年老师给他讲过的“矩阵原则”。这个原则是这样的:把数轴的四个方向分别都写着“知道”和“不知道”,结合起来就是四个象限,四个象限分别意味着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是学习中最大的黑洞,无知会让人彻底迷失方向。第二种情况是:“知道你不知道什么”,这样你就会尽可能的少犯错误,并且你也会因为你知道自己无知,所以你会变得很小心、很谦逊。第三种情况是:“不知道你知道什么”,这意味着你有很多资源,但是经常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这种情况对你而言,就是一种衰落的先兆。第四种情况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这是很普通的情况,对你而言,你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相对于未知来讲,还是微不足道的。
乔木当年刚进公司时,对公司里的很多事都不懂,以上所列的四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但是乔木在日常的工作中,始终牢记这样一个循环:就是尽量把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找出来,放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象限里面,然后想办法解决它们。当他每一次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以后,就会发现还会有更多无知的领域等待着他去探索,去尝试。正是因为他懂得了这个原则,所以自己能够沉得住气,在工作上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使自己处于一种不断学习并创新的状态,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完全跟在别人的后面跑。
做好自己的事,并非是一件光靠聪明头脑就可以办到的。想做好自己的事,就需具备两种素质,一是要有创新的精神,要能想人之不敢想和不能想;二是要有激情,如果没有激情,就很难熬过艰难的时刻。
当一个人拥有了一种“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一定要做成某件事”的坚定信念之后,他才会得到同伴的支持和投资人的信任。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不要盲目地和别人去比较,你只是要求你自己和自己比,看你是不是每天在进步。你要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让思考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这样做好了你自己,你的人生就有了活力与生命力。
寻找自己的“生死之交”
中国的老百姓,都对“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耳熟能详,“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是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在相识后,对着苍天所许下的诺言。
那时候,刘备、关羽、张飞都是胸怀大志的人,是共同的人生理想使他们结成了一个核心的创业团队,他们就是后来西蜀的核心领导圈。尽管后来有诸葛亮、赵云的加入,壮大了这个主流圈的实力,但是诸葛亮、赵云,充其量不过是这个核心层聘用的职业经理人而已。
刘备、张飞和关羽这三个人的关系,就是主流圈的生死之交,这种交情超越了时间、金钱、健康与感情,它意味着几个人共同价值的体现,有了这种友情的维系,会让几个人同舟共济、勇往直前。人在职场中,如果你也希望自己像刘备那样,实现从平凡到卓越的飞跃,你也需要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生死之交”。
刘禹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副董事长,不过,在公司草创阶段,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当时公司里只有两个员工负责联系业务,另外还有一个人负责财务、后勤等一切杂务。
在创业的过程中,刘禹跟老板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每天跟老板一起吃盒饭,开着一辆破夏利,到处联系业务,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老板经常回忆起当时难忘的一幕。那时候,他准备在机场投放电子广告屏,但是苦于资金不够,在无意中他跟刘禹说了这件事。刘禹听后,将自己家的住房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后来,企业步入正轨,老板还了这笔贷款,同时也跟刘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刘禹的父亲生病住院,需要做手术,老板毫不犹豫地送来20万元,给刘禹的父亲交了住院费,刘禹非常感动,但是老板却说:“不必客气,我们两个人不仅是最好的事业伙伴,而且还是‘生死之交’的朋友。”
有了老板的支持,刘禹在工作中时时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他认为,能在工作中找到知己,遇到“生死之交”的兄弟,是他一生的福分,在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时候,能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在自己情绪最低落的时候,能够从“生死之交”的兄弟那里获得鼓励。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一个公司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死之交”极为难得,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自己的“生死之交”,就要好好地珍惜,因为他是你事业与生活的良师益友。有了这样的坚强后盾,就可以深层开发自己的潜力,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不要排斥“非主流”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的。”在任何一个公司里,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跟主流圈站在一起,但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只有一个圈子,非主流的圈子也同样存在。主流圈是无形的,非主流圈也是无形的,如果你身在主流圈中,不要排斥“非主流”的存在。世界本来就应该色彩纷呈,能够接纳多样化的人生,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必要的人文关怀。
赵璋是一家计算机公司的技术总监,刚进入这家公司时,他只是一名刚毕业的研究生。进入公司后,赵璋工作非常努力,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了突出的业绩,自己也被上司提升为主管开发的技术工程师。
当时他很开心,但是这份开心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被沮丧的情绪所替代。因为在工作当中,很多人都在暗中拆台,并不真心配合他的工作。尽管赵璋当时成绩斐然,他感觉自己很郁闷,有一种被架空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爽。因为公司里很多人都认为,赵璋是老板眼里的红人,当然属于主流圈的人,而自己并非主流,就算是配合了他的工作,最后的成绩也是记在他一个人的名下。所以,很多人都对赵璋敬而远之,在工作上与他保持一定距离。
赵璋是个极聪明的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这是同事的观念出了问题,因为“主流”与“非主流”并不是铜墙铁壁,之所以产生偏见和误会,完全是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在一个公司里,人的胸怀各有不同,而不同的胸怀也决定了不同人的地位和层次。有的人胸怀像大海,这样的人自然可以海纳百川,包容一切,而有些人的胸怀好像“鱼塘”,在这种“小鱼塘”中,自然难以养活大鱼。尽管是这样,但也不能对那些胸怀不够开阔的同事提出批评,因为那样做,只会激化矛盾,于是赵璋采取了一种极明智的做法。他开始低调地工作,并且努力跟那些在公司里不太得意的同事接触,倾听他们的烦恼,在业务上积极帮助他们,同时也及时向上司建议,提升那些平时不受重视的同事做他的副手,最后他获得了这些边缘人士发自内心的认可,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将主流圈的心态,落实到团队中每个员工的心里,让所有的员工都拥有健康的心态”,这是赵璋的心愿。他希望在公司的舞台上,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有所作为。但是,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非常的定力和勇气,毕竟有时自己心中的某个想法,也不一定总是能够被对方所接受,所以有时他的内心也会有痛苦。当他面对同事的误解时,心里也曾感到委屈,但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认为,人生犹如时钟一般,它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人生一世,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赵璋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司里进入主流圈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要排斥“非主流”,要学会欣赏、接纳那些想表达自己想法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人,包容那些身上有着种种缺点的人,要懂得尊重“非主流”的个性,毕竟“非主流”也有张扬自己个性的权利。
在一个公司里,除了“主流圈”之外,万马齐喑的局面并不是一个好局面。只有让“主流”与“非主流”交汇在一起,尊重每个人的存在,这才是一个公司最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