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方法是建立在现实的、有用的、可靠的、确切的及肯定的等五个基础内容之上。因而,实证方法就是指揭示现象之间现实的、有用的、可靠的、确切的、肯定的联系,具体地描述各类现象,再经过归纳,上升到规律和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体系。孔德指出:“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是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乃是我们一切努力的目标,因为我们认为,探索那些所谓始因或目的因,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事物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探求的对象都以是否可以“实证”来判断。超出实证范围,只是“神学的想象”和“形而上学的论证”,是没有意义的。
在他们看来,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可以像对待自然现象一样,作出“精确的”、“确实的”实证。所以,实证的方法注重事实、注重经验范围内的确证,以科学为根据,对实际工作和正确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实证方法的基本模式
实证方法,即定量方法,它的基本模式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提出假设,确定变量,收集数据,证实或否定假设,肯定或发展已有理论,是随着现代西方哲学而兴起的。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最初的一个流派,这是一种从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研究模式。
方法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方向、途径、策略手段、工具以及操作程序的选择系统,可以简单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对科学现象进行“质”的理论思辨的科学方法。所谓“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定性分析主要功能是“解释”。主要方法有:历史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逻辑分析、内容分析、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定量分析方法是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对科学现象内外部进行“量”的分析和考察,寻找有决策意义结论的方法。定量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实证”,主要方法有:统计方法、试验方法、系统科学等。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果正好从不同的侧面,即从微观与宏观(点与面)、复杂性与一致性、纵向与横向、背景与前景等方面,对科学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使结果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二者关系主要有三点:定量分析标志着分析方法的科学水平;数量化并不等同于科学化;通常,定性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才更加完整。
定量分析是一个相对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具有多重依赖可兼容的学科分支,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知识体系,它善于吸收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在当前,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在定量分析领域的渗透、移植或应用,是定量分析方法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定量分析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工具性学科。定量分析方法体系包括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最优化法、模糊数学分析法、残差辨识预测、平衡联系预测法、决策树法等。除了基本的定量方法之外,在分析决策中,逻辑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半定量的方法使用也非常广泛。
2.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是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前提。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开创。每个社会问题都是现实地发生在人们面前,虽然有的成为了历史,但它是当时的现实。所以,人们首先是以观察的方式了解现实。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第二,观察法是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第三,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第四,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观察的一般要求是:①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的灵敏性;集中精力勤奋、全面、多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②制定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因只供观察者使用,应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内容、起止时间、观察地点和观察对象即可。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卡片。③按计划(提纲)实行观察,做好详细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观察方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了解事物的方法,它借助于观察者的眼、耳、鼻、身等器官。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所以,一般说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确切性。但是,使用观察方法,需要注意两点。①不能仅仅停留于事物的现象层面,并对现象不加分析,匆忙地下结论。事物的现象与其本质并非总是相吻合的。例如,明眼人谁都能看见,太阳东起西落,绕地球旋转。可这是一个最大的荒谬,为了纠正这流传两千多年的谬误,伽利略、布鲁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发端于对黑格尔纯思辨哲学的反叛,不能仅仅凭观察就得出结论。②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观察,并不表示了解了它的背景、演变及内涵。例如,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在闲暇时都喜欢到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去游览、观光,但他们看到的只是文物的外观及关于建造过程、作用的简单文字。所以,在下结论时,力争排除主观因素,不可仅凭推测或臆断。
(2)观察法的特点
目的性。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明确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要求、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的方法。
系统性。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以保证不遗漏应该获得的材料。如时间先后、空间位置、内部结构、外部特征等顺序。
协调性。通过各种感知器官的协调作用来提高效果。观察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有效输入,记忆是观察结果的存储和检验。观察对记忆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决定着记忆的效果,能加快记忆速度,直接关系到记忆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3)观察法的分类
第一,按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①直接观察是观察者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去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方法。它是以现实发生的社会问题为对象,例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各类问题,观察者与其处在同一时间界定内。
直接观察具有直观、具体、方便、灵活等优点,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观察和重现过去了的现象;二是受人的感官生理阈值制约,超过阈值的自然现象就难以直接去感知和描述。
②间接观察是观察者利用科学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或先记录客观事物,再进行深入细致观察的一种方法。间接观察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等的观察,例如,我们实地考察历史遗址金字塔、比萨斜塔等,虽然观察者是亲眼去看历史、文化遗址,但对于这些遗址所建造年代的一切情况,都只能从文件、资料、遗址中获取,故为间接。
间接观察法由于借助了科学仪器,使得其具有准确、迅速、观察的范围广、信息量大、可重复性强的优点,但其观察的效果会受到科学仪器的精度和操作水平的制约。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往往同时使用,不可绝对地分开。过去总是要发展成现在的,现在也总是由过去而来,间接观察就是直接观察古物古迹等,运用时必须排除观者个人的偏见。
第二,按对观察对象分析的全面性分为一般观察和系统观察。
①一般观察又称为全面观察,指对进行全面整体的观察。
②系统观察又称为重点观察,指对观察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连续的定期观察研究。
第三,按观察对象的数量或时间分为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
①抽样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对全部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而只能根据研究目的,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作为观察对象的方法。
②追踪观察法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系统、全面的观察方法。
(4)观察法的优缺点
第一,观察法的优点。现代西方哲学的大部分派别都倡导实证精神,反对“实体”、“本体”概念(指世界的来源、本质、始基等),拒绝对任何现象做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论证,比如,他们反对论证“世界的有限与无限”、“世界的本质”等问题。①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因此,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③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④观察能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
第二,观察法的局限性。①受时间的限制,某些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过了这段时间就不会再发生。②受观察对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些秘密团伙一般不会让别人观察的。③受观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度就很难直接观察。另一方面,观察结果也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④观察者只能观察外表现象和某些物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⑤观察法不适用于大面积调查。
3.实验方法
实验就是为了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实证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中比较古老的一种方法,采用人为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某些次要因素,使其在简化的条件下重复发生,而加以反复研究获取其规律的过程。
实验方法是对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同相应的事物发展范例进行对照。它也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直接实验是假设—演绎过程,即以抽象的理想状态为假设条件来分析观察材料,但这假设不是任意的假设,而是一种按其本质迟早要被实证检验的假设。间接实验是从实际现象出发,认识现象的内在联系的过程。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交互使用,既归纳又演绎;既从现实出发又从理想状态出发,从中发现现象间的关系。
实验法的特点:
(1)实验法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对客观过程本身的直观、真实的感性认识。
(2)实验法可以用人为的方法来控制影响自然现象的某些因素。因此,实验法允许人们舍去次要的因素,着重考虑若干主要因素对所研究现象的影响,从而便于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3)实验法所创建的规律具有一定的近似性和局限性。
4.比较思维方法
比较方法最先在19世纪的古典人类学中占有统治地位。人类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要区分事物,首先就要比较。爱因斯坦曾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来,而是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二者的比较中得出。”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1)比较思维方法的含义
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鼻祖,也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基础,它的产生是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可以说,伴随人类思维的产生,比较思维方法就存在。它是思维方法中最古老、最基础的,只要有人类思维存在的地方,我们就能在那里找到比较这种思维方法。
那么,何为“比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比较”一词解释为:(1)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2)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从哲学的角度去看,这种解释是肤浅的,它仅仅凸显出“比较”的一部分含义。比较的作用对象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体,作用内容物体是物体的属性、特征、运动规律等等。
比较思维方法是对实验方法的深化,是从横向角度把某事物及同时存在的同属一类的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从多样性中求得统一性;也是对同一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比较,以期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比较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
全面性。在科学认识中,通过运用比较思维,可以把空间上和时间上跨度很大的事物进行相互比较,还可以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比较。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还可以从不同层次思考问题,甚至进行立体思维。而且,通过比较思维既可以做到同中求异,又可以做到异中求同。所以,通过比较思维可以使分析更为全面。
灵活性。比较思维方法具有操作的灵活性。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把自然界中不同位置、不同时期的事物进行相互比较,而且还可以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进行相互比较。因此,比较思维方法受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较少,在运用过程中还可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适当的调整。无论是在科学认识还是技术革新中,此种方法的这种操作的灵活性可以保证在复杂的科学活动中操作自如,保证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
广泛性。比较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一般地说人类认识事物都是从区分开始的,要区分事物,首先就要进行比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由自主地运用比较思维。比较思维方法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思维方法,它不受时间、空间、学科和内容等限制,它的应用面极为广泛,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例如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比较史学、比较宗教学、比较语言学等。比较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说,没有比较思维方法,许多科学研究就无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