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守信。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都是别人主动来找我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
——李嘉诚
李嘉诚是世人皆知的人物。有关李嘉诚的风云故事很多,尤其是在帮助中资公司在香港鼎立、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投资实业等。随着香港的回归,“长江”真正回到祖国怀抱也是顺理成章的了。李嘉诚的财富对他个人而言已经没有意义,最有意义的是:李嘉诚以其一生的成就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创业很艰辛但又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字“诚”,而且越是在危难、贫贱之中时越要懂得利用诚实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重视信誉稳江山
李嘉诚在塑胶行业声誉远扬,实力也日益强大,因此被大家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在潮商的塑胶热中,李嘉诚发挥着一定的表率作用,他的成功激励着更多的潮商加入这一行业。李嘉诚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时时想着给予潮商同行一些有力的帮助。
李嘉诚在担任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期间,仍尽职尽责,不负众望,同时做了一件至今仍被传为佳话的好事:
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全球性石油危机,香港经济也遭到很大程度的冲击,特别是给塑胶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借助于进口,石油危机导致原料价格暴涨,仅仅半年时间,塑胶原料由每磅0.65港元上升到每磅4~5港元。塑胶制造业陷入空前危机之中。有原料储备的厂家受到的影响还相对小一些,但很多厂家因原料储备不足被迫停产,处于倒闭的边缘。
面对这场关系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作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不假思索地挺身而出,力求拯救塑胶行业。
其实,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把经营重点转移到了地产上,而且也获得了相当理想的收益。而这次塑胶原料危机对长江的整个事业来讲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再说,长江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库存。出于公德之心,李嘉诚将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匀出了1243万磅,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厂家。李嘉诚不能眼看着潮籍塑胶商们就这样破产,于是他倡议组建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因此,数百家塑胶厂入股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胶商也主动加入进来。
要打破这种塑胶原料价格的进口商垄断,厂家就只能自己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料。但单个塑胶厂家由于购货量小,国外原料商不愿意进行交易。然而,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向国外原料商进货,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便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交易,从国外购进了相对便宜的塑料原料。购进的原料由商会出面协调,按实价分配给各厂家。此外,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购入价格转让给了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厂家。在厂家联盟面前,进口商对原料的垄断不攻自破,于是将价格降了下来。如此一来,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在李嘉诚的鼎力帮助下,终于恢复了平静。
在危难之中,受李嘉诚帮助的厂家多达数百家。李嘉诚此举真可谓救人于水火之中,因此人们称为他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李嘉诚扶危济困,不但能赢得人缘、信誉及声望,而且还为他树立起了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如雷贯耳,而这种信誉和声望又回馈了他以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其实,未学经商,要先学做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与他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人不可贪图个人利益、断绝他人的退路,当别人处于危难之中,应当及时帮别人一把,同样,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利用诚信扩江山
1979年9月25日晚,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举行了公司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向来持重沉稳的李嘉诚激动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李嘉诚不购入和记黄埔的优先股,而只是购入普通股,这是因为优先股只享有利息,与其公司亏盈没有关系,而且还没有投票权,以李嘉诚的作风是不会坐享其利的。
和记黄埔(简称和黄),资产价值60多亿港元,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1973年出现股市灾害、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及香港地产大滑坡,和记集团财政亏损,连续两年亏损约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慷慨解囊,投入1.5亿港元营救,但是和记必须让出33.65%的股权给汇丰银行。于是,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因此脱离了和记集团。
此时的李嘉诚,凭借着个人良好的实力和信用,再加上船王包玉刚的帮助,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也就是1.278亿港元)便可控制如此庞大的公司。对于这次交易,当时的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们,对汇丰银行大班沈弼穷追不舍地问道: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沈弼回答说:“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良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踏上轨道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顺理成章的。”他接着说道:“汇丰银行出售其在和黄的股份,将有利于和黄股东长远的利益。坚信长江实业将为和黄未来发展作出极其宝贵的贡献。”
1981年元旦,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从此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仔细想来,李嘉诚好像从来没有发过一把火。其实,李嘉诚是个根本不喜欢通过做作来表现自己,他总是通过实绩来证实自己。
刚加入和黄的李嘉诚仅仅是个执行董事,其实,作为控股权最大的李嘉诚,完全可以以自己所控的股权,凌驾于董事局主席韦理之上,但他从未在时任大班的韦理面前流露出“实质性老板”的意味,于是,他的谦让使众多董事与管理层对他更加尊重。他后来出任董事局主席,是在股东大会上,由众多股东所推选出来的。
董事局为李嘉诚开支优渥的董事袍金,但他婉言拒绝。他为和黄出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掏自己的腰包,从来不在和黄的财务上报账。由此不禁让人想起香港一位有股市杀手之称的潮商刘銮雄,无论大利还是小利,他都会将这些钱放到自己的腰包。他掌控几家公司时,能占便占,能捞便捞,于是小股东们频频不满,怨声载道,每当召开股东年会,便争吵得翻天覆地,以致刘銮雄不敢再参加股东年会。
与刘銮雄相比,人们常说李嘉诚的精明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李嘉诚小利全让、大利不放。所谓“大利”就是李嘉诚持有的股份,只要公司盈利状况良好,他的红利也就很可观。此外,李嘉诚还不断增购和黄的股份。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李嘉诚“蛇吞象(象指的是和黄)”的“企图”,竟没有遭到“老和黄洋行”的抵制。
其实,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议和建议的口气发言,但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因为众董事和管理层都会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倾向他。通过这种方式,李嘉诚很快地得到了众董事和管理层的好感及信任。于是,韦理的大权旁落,李嘉诚还没有出任主席兼总经理,就已经开始主政。
李嘉诚入主和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李嘉诚却将这场战争演绎得如此完美。故此,有人说:“李氏收购术,堪称商战一绝。”
其实,以诚为本,才能做大生意,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无论李嘉诚的事业发展到什么程度,获得的盛誉有多少,他都永远也忘不了从事塑料花生产的岁月,因为那段经历使他获得磨炼、积累经验,更使他感悟到诚信才是成功做人与经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