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灵的淡定和与社会的和谐,那他就应该知道,任何事情都是“适可而止”的。爬过山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你一旦爬上了顶点,就开始走下坡路。爬山如同一个人在事业上的追求,有进取心是可贵的,但并不是无止境的升境,只要你找到最快乐的位置,找到你最乐意做的事情,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随之困惑也将不复存在了。
83.聪明与糊涂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有着“扬州八怪”之称的郑板桥有一句至理名言:“难得糊涂。”仅仅四个字,道尽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也给后人留下了为人处世之道。他自己尽管一生坎坷,但始终有一个乐观的心态,靠糊涂去笑对人生。
与糊涂相悖的是聪明。我们知道,不论是一个事业有成的成人,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都喜欢听赞美的话。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孩子聪明。可见,聪明是一个人天性中固有的向往和追求。它既包含着聪慧的意思,也包含着明理的成分。
“聪”这个字是左边一个“耳”,右边两“点”,一“口”和一“心”组成。如果把最上面的两点比做一个人的眼睛的话,整个“聪”字就如同一个人的五官。即一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和一颗心。
“明”字左边是一个“日”,右边是一个“月”。聪明二字结合到一起使用,或许就有了这样的意义:一个人想要聪明,就必须每日、每月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讲、用心记。所以说,聪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聪明二字本身就写在了人们的脸上。
既然人生来都想聪明,那么板桥先生为什么还要留下“难得糊涂”这句不朽名句呢?我之愚见,聪明和糊涂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历的阶段。一个人聪明的成分多,那他糊涂的时候就少,聪明或许包含着糊涂;反之,聪明的时候少了,那他一定是糊涂的,糊涂中也隐藏着聪明。
既然聪明和糊涂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那么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是太过聪明的人一定活得很累,有点糊涂的人内心一定充实。因为聪明的人往往是精明的人。精明人与人交往过于算计,总喜欢拨弄自己的小算盘,这些人好像天生就是通“经济”懂“财务”之人。他们想得几乎都是“红利”。这样的人经常处处担心,事事提防着别人过日子。
如果说,小心无大错,那这些人就是太敏感了,远远超过了“小心”。
比如别人随便说一句话,干一件事,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目的,但精明人很可能会敏感地“察觉”出什么。或许晚上回家也要琢磨一番,如果按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话,那还说得过去。但他们往往是那种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地的人。由此,他们的“累”就显而易见了。相反,稍有糊涂的人,往往是虚怀若谷的人,他们不知道斤斤计较,只知道与人为善,在他们眼里,或许全世界都是好人。不过,这部分人也是极易受到伤害的人,因为他们心中没有设防,也不知道如何设防。不过,善于糊涂的人反倒活得洒脱,活得自然,活得有意义。
二是太过聪明的人一定喜欢工于心计,有点糊涂的人一定懂得宽容有度。精明人工于心计,很可能出现如下结果,比精明人更精明的人很可能会反过来算计你,这就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精明人算来算去算自己;精明人遇到和自己精明程度相当的人,往往会出现精明人之间的相互“斗法”。如果他们善于运用“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一理论的话,或许会斗得精彩,会斗出霸气;糊涂之人往往会一时被精明人算计,但糊涂的人也知道“吃一堑,长一智”,因而惹不起、躲得起,不跟精明人“玩”,一心过自己平淡的日子。
三是太过精明的人一定“福多”、“祸多”,有点糊涂的人“福少”也一定“祸少”。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聪明人看似占了便宜,殊不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道理。
韩信是汉朝第一功臣,但当他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破赵、挫楚,最后在垓下灭项羽,可谓“功高盖主”。连司马迁也说,汉朝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就是这位忘记了当年胯下之辱的人,不仅居功自傲,而且太过算计,太过攀比。或许韩信不谦的成分远大于他算计的成分,连部下曹参、灌婴、张苍、傅宽封侯与自己平起平坐一事也心中不平,最后只能自行绝路。
再说说刘备。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真诚地接待了他。但刘备为防不测故意装傻,一度曾在后院种菜,而且亲自浇水。一次,曹刘二人煮酒论英雄,刘备点遍天下诸侯,均被曹操贬低,曹操所说的英雄是“天下英雄,唯汝与操耳”,刘被曹点破英雄后,竟吓得将匙箸掉落在地,其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捡起筷子,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于是,避过了一场劫数。
有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大观园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气数已尽,正所谓“月满则亏”。人们常常用“大智若愚”这个词来比喻一个人看似“糊涂”而实则“聪明”。“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更进一步为我们阐述了人生的一种境界,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其实,人生又何言不是如此呢?有道是:水自漂流云自闲,花自零落树自眠。糊涂看似愚笨,实则聪明。
84.“位置”的思考
一个人如同世界万物,日月星辰一样,只有当他找到其合理的位置,他才能发挥其能量,才会创造出价值,才会有好的作为。
万物为何要“有位”?我们知道,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运动是天体运行的自然规律,每一颗恒星或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否则就会发生星球之间的碰撞。
再有,把南方的某些植物移栽到北方,或者把北方的某些植物移栽到南方,这些被移栽的植物就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这就好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语一样,万物都应有其合适的“位置”。
尽管说“一方水土”会养出一些性格相近或风俗相同的人,但是,人同万物一样,都有一个合理“定位”的问题。比如,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家庭,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论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困,你只能在这个家庭中去生活,去长大成人。再比如,一个单位里编制的员额,编配几名正职,几名副职都是有数的,你几乎不可能去超配。
一般来讲,“定位”大多是趋于合理的。一个单位的编配员额也好,还是任何一场比赛的上场人数也好,都是一定的。当然,这个一定又都是人为的。如“员额”定位,是根据工作需要而确定的;如体育比赛,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芸芸众生。按照黑格尔的理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实中,各行各业各类人等既然存在,也大多是合理的。但是,合理往往又是相对的。
比如李鼎铭先生曾提出的“精兵简政”伟大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进行了运用,效果很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条战线上都进行了“精兵简政”的实践,尽管很多时候“简政”没有达到“精兵”的效果,但这都是“定位”的运用。再比如足球比赛,主客场每队上场11人,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现在看还是比较合理的人员配置。既有前场,也有后场,还有守门员。
“定位”是科学的,但位置又是变化的。有道是:“时也,位也。”
更多的时候,尽管编配上有位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位置又是不断变化的。这如同一个人的任职一样,今天你是一名科员,明天或许成了一名科长、局长,后天,你就因为年龄原因或其他原因,成了一名退休人员或下级人员。由此可见,一个人尽管一时拥有了一个“位置”,但这样的“位置”都是暂时的。
听过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丈夫阿尔伯特的一个故事:
一天,女王参加完社交活动回到寝宫,夜已经很深了。女王看到紧闭的房门,于是上前敲门。
“谁啊?”阿尔伯特明知故问。
“我是女王。”维多利亚回答。
门没有开,她再次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又问:“谁呀?”
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门还是没有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仍问:“谁啊?”
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丈夫阿尔伯特一开始就知道敲门人是自己的妻子,那么他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给她开门呢?原因很简单,作为女王,你只能是国家的女王,而阿尔伯特家里是没有女王的。
“在位”更要“有为”。一个人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或许你被分配到一个十分喜欢的位置,或许被分配到一个十分讨厌的位置,不论怎样,每个岗位都离不开有人干。所以,我们都要立足本职、甘于平凡,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更不能整日里抱怨别人,对工作挑肥拣瘦。或者一遇到困难,就想逃避,这也不想干,那也不满意,拈轻怕重。
美国证券业有一个叫苏珊的人。尽管她当年立志在音乐的天地里驰骋,但却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她不喜欢这一专业,但还是十分认真地读完了经济管理博士学位,也有人曾问她:“你既然不喜欢这一专业,为何又做得如此优秀呢?”她平静地回答:“因为我在这个位置上。”
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些人,一心一意只想当老板,根本不愿当员工;有的只想当主官,根本不想当副职,只看到别人成功的瞬间,根本不知道别人奋斗的历程。这种只有梦想没有实干的人,说到底是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的人。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位置角色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次位置角色转换都应该恰得其位。处高的时候应自得其乐,处低的时候应自怡其心。
如此,人生就应该是简单的,更应该是快乐的。懂得位之人生的人,一定是一个懂生活的人,更是一个懂道理的人。
85.认不得“真”
孔子周游列国。一次,来到一个地方感到肚子饿了,便叫弟子颜回去讨点饭吃。颜回找到一个饭庄,主人说:“我写一个字,如你能认得,我就请你师父吃饭,若不认得,便自己滚开。”颜回在众弟子中是学习最刻苦的学生,又是学问最好的学生,颜回想,一个字有何难,于是手一扬说:“这有何难,不要说一个字,就是一本书,我也认得!”店主说:
“先别夸口。”说罢写了一个“真”字,颜回一看,哈哈大笑:“这是认真的‘真’字,你们也太没学问了,竟用这么简单的一个字来考我,太不拿我当人看了。”店主人大喝一声:“无耻之徒,竟敢冒充孔夫子门生,还不给我滚蛋!”颜回一脸委屈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此字不念真,念‘直八’。”颜回百思不得其解,孔子拍拍这名好学生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凡事有时候是认不得‘真’的!”
认不得“真”,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时候不能太认死理。
不认死理,说的是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一个过于死板的人,注定是一个迂腐的人。如此,我们在处理一些非原则的人际关系时,就应该学会大度,学会包容,学会谦让。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辩证思维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有了矛盾、分歧怎么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争吵、理论,非辩出个是非曲直。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明智,吵架既伤和气,更伤感情。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认死理,必要时还是糊涂一点好。
古人曾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为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鱼不会生活在太过清澈的水中,而太过认真的人则不会有朋友。美玉中藏有瑕疵,江河中藏污纳垢。在苛政的境遇中,百姓会变得狡黠。老子这番话,可成为治国的法则。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一对在外人眼里,生活美满的夫妻,因为一方或双方的性格、脾气常常使另一方忍无可忍。隔三差五家庭矛盾不断“升级”,小则双方“口唇舌战”,大则“大打出手”,最后终于走上了“分道扬镳”的结局。
其实,就中国目前的婚姻来讲,尽管离婚率出现了“上升”趋势,但据婚姻学家讲,离婚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二是没有原则问题的。那现实中,为什么他们过不到一块儿呢?说到底,就是夫妻双方或一方太过“认真”。
我们知道,生活中老婆、孩子之间哪能有什么原则、立场的重大是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传统的“冷战思维”或“阶级斗争”的眼光去看问题,非要分出个中对错,那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是爱情的港湾。既然是港湾,就应该是一个船舶靠岸的地方,就应该是一个小憩的地方,就应该是一个补充“供给”和“营养”的地方。一个人在这个宁静的港湾中,应多一些欢笑,少一些烦恼。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这都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方法,需要多从对方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就容不下别人的半点毛病,反倒把自己的毛病当做“优点”加以宏大;再比如,有些人一旦小有得势,就会表现得忘乎所以,不知道起码的尊重别人,甚至常常忘记了过去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大一点说,这样的人是一些容易“忘本”的人,更是一些不讲感情的人。
当然,有些事情还必须认真。比如,遇到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不论是谁,都应该去“较真”。俗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一时,想起了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话: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