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是指风湿性心脏炎症遗留下来的以心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又称风湿性心瓣膜病。本病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多见于20~40岁,女多于男,约有1/3患者以往无明显风湿热病史。受损瓣膜以二尖瓣最常见,次为主动脉瓣,也可几个瓣膜同时受累,称为联合瓣膜病变。在慢性瓣膜病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活动性风湿热的反复发作,称为风湿活跃。如果风湿活动能早期较好地得到控制,病情稳定不再发展,亦可多年保持心功能正常到老年,且常以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患有风心病。
有哪些症状
二尖瓣狭窄:在代偿期多无明显症状,体力活动亦不受限制,当失代偿后便出现心悸气促,咳嗽,咯血,胸痛,紫绀等。主要体征是心尖区可听到第一心音亢进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可伴有舒张期震颤;心尖的内上方在第二心音之后,还可听到舒张早期的二尖瓣开瓣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二尖瓣关闭不全: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主要体征是心尖搏动范围扩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听到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二尖瓣关闭不全常和二尖瓣狭窄并存。
主动脉关闭不全:早期无症状,或仅有心悸、劳累时气促、心前区不适和头部动脉搏动感。晚期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症状,少数患者有心绞痛。主要体征是心尖搏动增强,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胸骨右缘第2肋间和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舒张早期吹风样杂音。
主动脉瓣狭窄:轻者多无症状,重度狭窄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可有疲乏无力,呼吸困难;心肌缺血可产生心绞痛和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可发生眩晕、晕厥。晚期出现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主要体征是收缩压降低,脉压小,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区可听到响亮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并常伴有收缩期震颤,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
联合瓣膜病:为两个以上的瓣膜同时受累,常见的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表现为各瓣膜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状和体征,一般以较严重的瓣膜病变表现较为突出。
有哪些体征
心脏普遍增大,心动过速与体温不成比例,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尖部Ⅱ级以上高调、收缩全期杂音,并可有柔和、短促的低调舒张中期杂音。
双肺底可出现细湿罗音等心衰体征。
部分有心包摩擦音,可同时伴有胸膜摩擦音。
关节红、肿胀,活动受限。
少数患者在躯干或四肢的内侧皮肤可见淡红色环形红斑,中央苍白;在大关节伸侧,尤其是肘、膝及腕关节,枕骨区或胸、腰椎棘突等部可见2~5毫米大小的皮下小结,无压痛,不与皮肤粘连,可移动。
儿童可见手足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挤眉弄眼等舞蹈症表现。
心外的风湿表现:可有胸膜炎、肺炎、腹膜炎、肾炎、脉管炎、脑病表现。近年来环形红斑、皮下小结、舞蹈症较少见。
应做哪些检查
咽拭子培养链球菌阳性。
抗链球菌溶血素O≥500单位或抗DNA酶>20万单位/升,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血常规可显示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P.R间期延长,ST.T改变:心肌损伤时ST段压低,急性心包炎时出现弓背向下的ST段抬高。
X线:心界大,心包积液时心脏可呈烧瓶样改变。
B超:可见心腔扩大,心肌搏动幅度减低,心包腔可见液性暗区。
同位素心肌扫描:心肌呈花斑样改变,心腔扩大。
如何诊断
如在心尖部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且伴有左心房增大的证据时,结合心脏超声检查,即可诊断为二尖瓣狭窄。
如心尖部可闻及响亮粗糙的Ⅲ级以上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且伴有左房、左室增大的征象时,结合心脏超声检查,即可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全。
如果在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响亮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伴有左心室增大,结合心脏超声检查,即可确诊主动脉瓣狭窄。
根据主动脉瓣区有舒张期吹风样杂音,左室增大及周围血管征等体征,结合心脏超声检查,不难做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诊断。
有哪些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长期肺淤血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可进一步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风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皆可出现,以心房颤动较为常见。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淤点,栓塞,杵状指,脾脏肿大等。
栓塞:由于附壁血栓脱落而致,脑栓塞最为多见。老中医处方
方1
(组方)制附子(先煎)7.5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白芍15克,生黄芪25克,五加皮25克,细辛3~5克,桂枝7.5克,五味子10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
(加减)
下肢肿甚,加防己15克;
上感咽痛,加鱼腥草25克;
咳喘,加车前子(包)25克,杏仁15克;
呕逆不食,加砂仁10克,藿香5克。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发青。
(用法)先将药物加水浸泡半小时,煎煮,首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慢火煎20分钟,两煎混合一起,分2次服,每次100毫升,早晚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
方2
(组方)黄芩10克,生地黄20克,金银花20克,人参(另煎服)3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板蓝根12克。
(主治)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说明)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当加大板蓝根用量或配合大青叶。
方3
(组方)党参25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北沙参25克,玄参15克,莲子心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败酱草25克,大青叶18克,珍珠母(先煎)40克,石菖蒲12克,甘草10克。
(主治)风湿性心肌炎,症见心悸气短,胸闷,低热,关节痛,夜寐不安,口干,舌红苔少而黄者。
(用法)先煎珍珠母半小时,再加它药共煎2次,药液对匀,分2次服,每日1剂。
方4
(组方)金银花25克,连翘20克,防己25克,木瓜25克,知母25克,粳米25克,石膏(先煎)100克,甘草10克。
(加减)
心悸甚者,加茯神、远志;
胸闷,加瓜蒌皮、薤白。
(主治)风湿性心肌炎。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方5
(组方)黄杨木6克,射干12克,青木香12克,细辛6克,丹参12克,川芎12克。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用法)将药分别研成细末,分15等份,共90份,装胶囊,每日3次饭后服,第1天服前3种(黄杨木、射干、青木香),第2天服后3种(细辛、丹参、川芎),6味药在2天内交替服用,服1个月后,可停3~5天,再服第2个月,可连服4~6个月。
(说明)服药后如有胃肠道症状,可合用胃复安等,不必停药,肾病患者忌服。
方6
(组方)炙桂枝15~30克,石膏(先煎)15克,甜葶苈12克(打碎,包煎),防己9克,平地木15克,丹参20克,车前子(包)15克,生晒参(另煎服)4.5克,红枣5枚。
(加减)
紫绀严重者,加干万年青根6克,或失笑散12克;
水肿甚者,加蟋蟀粉3~4.5克;
纳差者,加木香9克,陈皮12克;
正气衰惫者,加别直参3~4.5克。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心悸胸闷,全身水肿,以下肢为甚,唇舌紫绀,脉见歇止。
(用法)先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
(说明)本方人参应另煎取汁,对入煎好的药液内,效果最好。
服药期间如遇继发感染,应暂停服药。
方7
(组方)方①红参(另煎)6~1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制附子(先煎)15克,桂枝12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葶苈子15克,车前子(包)15克。
方②红参(另煎)6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玉竹12克,玄参12克,葶苈子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赤芍12克,红花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
心悸气短乏力,加黄芪;
血瘀甚,加穿山甲、鳖甲、三棱、莪术;
水肿甚,加猪苓、泽泻、大腹皮、益母草;
咯血严重,加煅花蕊石、三七。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方①用于气阳虚型,方②用于气阴虚型。
(用法)两方均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为2次服用,每日1剂。
方8
(组方)制半夏9克,枳实9克,茯苓30克,紫丹参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北沙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
(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12克,柏子仁9克;
气虚,神疲乏力者,加党参12克,黄芪12克;
阳虚,畏寒肢冷者,加制附子(先煎)6克,桂枝6克;
浮肿者,加薏苡仁15克,木通6克;
喘甚者,加蛤蚧12克。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气短,咳嗽喘息,动则加重,汗出乏力,头昏浮肿,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用法)水煎2次,将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30剂为1个疗程。
方9
(组方)红参(另煎)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熟地黄10克,石菖蒲10克,炙远志10克,猪苦胆(汁)1个,制附子(先煎)10克,酸枣仁15克,当归12克,阿胶(烊化)12克,炒白术12克,茯苓20克。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并发不同程度心衰者。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方10
(组方)当归15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丹参15克,苏子10克,厚朴10克,田三七(冲服)3克,阿胶(烊化)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