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丝毫不怀疑王安石为国为民的品格,也不能否定他的才干。但是,他在掌握权力之后,不能够与周围的同僚们同心协力,只依靠一个皇帝,就想推行涉及面极大的改革,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当遭到周围人的反对的时候,他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虽然对于变法的决心和勇气表露无遗,却失去了更多的支持,他自己也被称为"拗相公"。到了这个地步,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盈"--过于自满了。
"盈"怎么讲?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盈就是满,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极端的状态。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不要自满,二是不要走极端。领导干部掌握着权力,如果不是时刻警醒自己,往往会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这个时候,如果加上外界的因素,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事情来。还有的人自以为掌握权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听不进别人的忠告,也听不得不同的声音,在工作中走入极端,也往往带来损失。
小事积累成就所得
【老子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第64章)
意译:合抱粗的的树木,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高的楼台,开始于第一捧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自己脚下的第一步。
【解读】
老子看到,一棵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耸立的高台就是用一层层的累积起来的,千里的路程也是在一步步走出来的,正是从一点点的小事积累,才成就了后来的辉煌。由此,老子深知了做事从小事积累的重要性,为此说出了众口相传的名言。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需要我们去这样做,古今中外凡是大有成就者,大多如此。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早就熟知了,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愚公,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山,一座叫太行山,另一座叫王屋山,可是两座山正好挡在了家门口,愚公每天进出家门都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方便。
有一天晚上,愚公就对全家人说:"我们一家人一块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都可以直接通到外面的大路,你们看怎么样呢?"儿孙们都一直表示赞同。可是愚公的妻子却一直摇头说:"这太不可能了!你们连搬动土丘的力气都没有,又怎么能搬动大山呢?就算你们能搬得动,那么这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扔到哪里呢?"愚公与儿孙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们就把它们搬到海里面去吧!"
第二天开始,愚公就与儿孙们开始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在山边开始挖。愚公的举动也吸引了邻居京城氏以及她的儿子,他们也兴致勃勃的帮着愚公一起做起了依山的工作。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叫智叟的人,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真是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到你临死的那一天,也移不开呀!"愚公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才糊涂呢!我虽然是老了,可是还有我的儿子呢,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再生儿子,我们子子孙孙一直搬下去,只要是我们搬掉山一块,山就少一块, 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的,天底下哪里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智叟听了哑口无言,只得走开了。
后来,山神与海神知道这件事情后,害怕愚公这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把这件事情报告了天神,天神一听:"愚公真是有恒心呀!"于是立刻派了两个神仙去把太行山与王屋山背走了,放在了远处,再也不挡愚公门口的路了。
愚公正因为能够移山,首先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毅力与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又怎么能够达到实现这样的目的呢?同样苏联著名的昆虫家柳比歇夫他一生博学多才,成果累累,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的专述和论文,内容涉及科学史、昆虫学、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和哲学等。为什么他能作出这么多的贡献呢? 柳比歇夫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科学家,因此,他懂得时间的价值。他说过,作为一个科学家,如果不是短时期,而是成年累月地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那将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倘若不改变表面上看来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柳比歇夫还懂得,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善于运筹时间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养成了自己花费时间的方法。他详细地记下了自己时间的支出,掌握了支配时间的主动权,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利用时间的"下脚料" 在实地考察各种害虫工作时的空闲里,他搜集了一万三千多只、三百多种地蚤标本,比当时动物研究所的标本还多出五倍。正是这个对时间"斤斤计较"的人,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柳比歇夫的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正是在分分秒秒的时间里,在一点一滴的辛勤劳动中获得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巴甫洛夫曾要求青年科学工作者要学习做科学上的琐碎工作,应当"研究、对比,积累事实",以便有朝一日使理论张开"翅膀""飞翔"。而"事实"的"积累""需要科学家以谨慎耐心的态度不懈地观察,专心致志,反复地实验和研究"。柳比歇夫如果不是抓紧零星时间学习研究,科学工作者如果不是一次次地探求,一个个地积累数据,那么众多的学术论文,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又从何而来?
同样的道理,老子针对春秋末年那些侯王、君主说让他们要积累自己的德政,千万不能松懈,要成为有才能的君主。《韩非子·喻老》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倘若不能从小的地方考虑着手,终将会酿成大的祸患,不能在小的地方注意,也将会损害自己的品德。为防止"涓流不止"引出"溪壑成灾",就必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小节上抓起。不少人从这里发展到见酒则醉,见财则贪,见色则淫。可是,小节和大节是紧密相连的,小节影响着大节,量变会引发质变,小节非小事,小节不拘,则大节难保。小节不立,非变质不可;小事放纵,就会逐步走向堕落。因此,为政者在好的方面已经积累发扬,在错误的、危害的方面则是应该慎重杜绝。越是隐藏的东西越能看出人的品质,越是细微的情节越能显示出人的灵魂。小事小节中更要体现党性、体现原则、体现人格。
小事积累多了就能做成大事,平反的事情做的多了,就会变成不平反的人。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后,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看了,大为赞叹,把这部著作的思想归结为"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并推荐别人阅读。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的敌后抗战也是分不开的,正是人民军队在敌后展开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看似很小的战斗,才拖住了日军,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烹饪中的治国道理
【老子说】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第60章)
意译:治理大国的道理,就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要总是翻来翻去。用"道"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不会闹事。不是它们不闹事,是因为它们闹事也伤害不了人。不但鬼怪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鬼怪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天下太平。
【解读】
老子在从炒菜做饭中都能悟出治国的道理,他将治理国家比喻为烹饪小鱼,佐料要齐全、适度,火候要掌握好,每一步都要按照煎鱼的程序进行,不能总是翻来翻去,那样鱼也就碎了;领导者如果总是扰乱人民,人民也就乱了,国家就动荡不安了。老子的这句话影响深远,甚至引起了当代美国前总统里根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里根在华演讲的时候就引述了老子的这句话,回到美国后,里根在各种场合常常重复这句话。1987年,里根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再一次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来阐明施政纲领。在美国,很是掀起一阵老子热。由此,可见老子这句话的深刻政治涵义。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自饱尝人间艰辛,对人民的疾苦深有体会,因此史书上就称赞他非常爱民,尤其是怜惜贫困老弱的民众,每每提到农事的艰辛,经常忍不住留下眼泪。后来即使他贵为皇帝了,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出身,没有忘记早年的生活。他曾经说,自己曾经是一介草民的时候,当时兵荒马乱,灾害不断,每天只能靠吃野菜充饥,它不仅自己这样时刻进给,还教育子孙后代都要体恤民情,让他们时刻了解民众的实际生活情况。就在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他派两个儿子到老家扫墓,并叮嘱他们在路上要观察人民的生活状况,让他们了解民众生活的艰难。当年,他到南郊视察的时候,世子朱标同行,朱元璋特意让人带着朱标走访农户,仔细的观察农家的饮食住行,随后他语重心长的对朱标说:"你知道农家的辛苦么?农民一年四季辛劳耕作,一直在田地里躬耕,手一直不离锄头和犁,一年到头得不到休息。可是他们住的不过是茅屋草床,穿的是粗布衣裳,吃的是粗粮,可是国家的经费都是从他们身上出呀。因为凡是日常所用都要体恤农民的辛劳,用之有度、有节,使人民不能受冻挨饿,这样才能尽了自己的职责。如果横征暴敛,老百姓也会受不了的,所以一定要体恤民情呀!"
正是因为经历了元朝的灭亡,朱元璋深刻的体会到了安民的道理,一再提醒自己的臣下要注意让民众休息。因此,就在即位之初实行安民为本的方针策略。经过元末战乱的摧残,明初社会一片萧条,就拿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扬州来说,这里被曾被各地的地主武装占据,人民惨遭劫掠,剩下仅仅几十人。徐州遭到元军的血洗,白骨露于野,千里不见人烟。曾经富庶一时的江南也是呈现出荒凉无人烟的景象,昔日熙熙攘攘的城镇更是杂草丛生,鸟兽出没。北方中原所剩人口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三,满目凄惨,放眼望去心境悲凉。朱元璋不由慨叹,平定天下并不困难,可是战争让民生凋敝,千里荒芜,老百姓生活如此艰难,这才是让人费心劳神呀!为了迅速的恢复生产,朱元璋殚精竭虑,寻找对策,他与谋臣刘基讨论怎样休养生息时,刘基认为只有实行宽厚仁慈的政策才能够让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出身农民的朱元璋认为,不能一味的讲仁慈,一定要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的得到实惠,他分析说,一定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有力量发展生产,当官的要勤俭节约,否则老百姓的财产就会被搜刮净了,还是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否则老百姓就会精疲力竭,也要制止官员的残暴贪婪,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朱元璋还说,治理国家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好穿好,这是统治者应尽的责任。所以,朱元璋立刻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复旦的措施,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徭役,农民的负担大大降低了,同时对遭受战乱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的地区,他就会免除他们的全部赋税,还经常调拨一些生活必需品。据统计,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下令减免赋税并赈济灾民七十多次。凡是各地发生自然灾害了,他就会下令地方官员必须上报,若是有所隐瞒,一经查实,立刻严惩。据说有一年,湖广地区发生了水灾,朱元璋就命令户部的官员前去救济,可是那位官员竟然拖了好长时间才到,因此不少百姓活活饿死,朱元璋知道之后,立刻下令将其处死。后来的官员再也没有敢拖延的了。还有一次,山东青州发生了自然灾害,地方官员没有及时上报,朱元璋竟然将那些负责的官员治罪。
朱元璋还打了一个比喻告诫官员说,天下刚刚安定,老百姓十分困乏,就向刚刚会飞的小鸟,一定不要拔它的毛,刚刚种植的小树,也不能摇它的根,一定要让老百姓好好休息呀。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爱惜民力,在建造宫殿的时候,他只要求坚固,不追求华美,宫中的空地,有人建议建造亭台苑囿,朱元璋竟然让人在上面种上蔬菜,让皇宫里面的人吃。朱元璋还不让下面的人劳民伤财,规定凡是各级官府要动用民力,必须先奏请才能开工,必须兴建的工程,也要在农闲的时候进行,他的这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朱元璋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熟读《道德经》,并问道于左右,自然也深得安民的道理。可是有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了,隋炀帝即位之后,在位十三年,劳民伤财,后人称其与商纣王、秦始皇无二,是有名的暴君。他滥用民力,大肆兴建东都洛阳,三次征伐高句丽,人民苦不堪言。他好大喜功,巡游无度人民深受其害。沉重的赋税人民不堪忍受,社会生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在起义军的打击之下,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最后隋炀帝也在江都被部将杀死,下场实属可悲。
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老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