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印度的城市
距今5000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当发达的农牧业,出现许多大的居民点和城市,大约持续1000年之后城市忽然消失,文明也忽然中断。
1921—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座座沉睡几千年的古城遗址。对这一地区我们现在掌握了较多的资料。这里的两个早期城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印度河流域所发现的许多遗址中规模最大的,总称为哈拉巴城市文明。它们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发掘表明,5000多年前,这里已存在着自成一格的文化。两个早期城市之间相距数百英里,但其规划有相同之处。而且,“这两个城市看来是全面计划后而建立起来的”。摩亨佐·达罗意为“死者之丘”,是一个高丘的当地名称。这个高丘位于印度河主河床和西边的纳拉运河间一条狭长地带的拉尔卡纳平原上。四周地区的土壤非常肥沃,被称为“信德的花园”。就在这里,约在5000年前兴建了一座城市。
摩亨佐·达罗呈长方形,面积约2.5平方公里,人口约3.4万。城内街道整齐,住宅繁多,大小不等,从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屋到宫殿式的大厦,后者正面宽26米,纵深29.5米,外墙厚达1.25~1.5米。这些房屋是用那些通常都是精工烧制、质量良好的砖砌成的。大屋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房,有地板和庭院,还有门、窗和狭窄的楼梯。每幢房屋都有井、下水道和浴室。这种建筑结构在古代城市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除大量住房以外,还有少数结构精致、设计巧妙的宽敞大厦。在这些大厦中,有些包括有柱的大厅,有一个大厅的面积达240平方米。这些大厦的真正性质和用途无法确定,据推测,当年曾作为宫殿、庙宇或市政大厅之用。
城中最堂皇的建筑物是大浴室。大浴室长55米,宽33米,外墙厚约2.4米。它的中心是一个宽大的露天长方形建筑,四周有走廊和房间。在长方形建筑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游泳池,长12米,宽7米,深约2.4米。它的两端都有阶梯,由附近一间房屋的水井供水。水由一条巨大的下水道排出,这条下水道有用砖石支撑的顶盖,高1.8米以上。大浴室经历了5000年的损害仍能保存下来,这一点充分证明它构造的坚固性。
而且,城市的街道宽而直,具有精心设计的下水道系统,还附有沉积渣滓的深坑。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对此评价道:“印度河文明的城市建设确实令人惊叹。除了笔直的街道成直角汇合之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排水系统把雨水排走和一些污水坑用来排放污物。直到现代,印度没有一个城市曾经拥有过这样的设施;至今许多城市还缺乏这种设施。”哈拉巴被认为是印度河的另一“首都”。哈拉巴文化是以今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一个居民点的名字而得名的。哈拉巴文化起讫时间说法不一。一说为公元前2500年—前1750年;另一说为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的范围很广,西起苏特卡根—杜尔(距伊朗东境约40公里),东达阿拉姆吉尔普尔(德里附近),北起罗帕尔,南至纳巴达河以南的巴格特拉尔。东西长1550公里,南北长1100公里。其范围比现在的巴基斯坦大得多。此处“城堡”东面的“下城”几乎没能进行什么发掘。不过,在城墙方面却颇有收获。大约在西边中间部分的城墙有一段是用土坯砖砌成的,外面用窑烧的砖加固。土坯砖墙的墙脚宽13米多,往上内外两边都向中心逐渐缩小。在许多地方,人们发现墙高出周围地面15米左右。它里面有7米高的土坯砖垒成的平台,平台上矗立着城堡内的建筑物。在外面,城墙许多地方由矩形塔楼隔断。西北角的塔楼发掘表明,它大概经过三次重建。
在哈拉巴的北面,有工匠的住宅区、劳作平台和一个粮仓,建筑总体表明了劳动居民高度的严密组织情况。工匠的住宅区从东到西分为两排,用围墙圈起,墙界现仅见到零散部分。每个住处面积约为17米×7米,包括两个房间,由一条转弯的过道进出,如此安排显然是为了相互不受干扰。
在遗址中发掘到大量陶器、赤陶、雕塑、印章和砝码等等。陶器可以看做是居民经济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标志。印度河流域的居民使用一种很有特色的结实的红色陶器,这种陶器是用完全磨细、很耐火的黏土制成的。它常有红色泥釉,并用黑色颜料画上各种有趣的花卉和几何图案,有时绘有鸟类、动物和人物图形。摩亨佐·达罗出土了常用于插图的短角公牛,还出土了引人注目的蓄须男子的皂石像,他可被设想为一个祭司,向内注视的双目和宁静的神情显示出他正在沉思冥想。哈拉巴出土的两尊砂石雕:一尊表现一名身体健壮的青年,另一尊是一腿盘绕在另一腿上的舞者。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令约2000年后的希腊雕刻家称羡不止。哈拉巴的金属雕刻技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摩亨佐·达罗出土的著名青铜女像,估计表现的是一位舞女,她右手撑在臀部上,戴着手镯的左臀摆动后停在弯曲的左腿上,两乳房之间摇晃着一个项圈,尤其出色的是她那高傲地向后仰着的有美丽发辫的头部——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能反映印度河流域艺人伟大天赋的还有印章的雕刻。这些印章由皂石切削而成,一般为20~30毫米见方。正面为铭文,通常伴有动物图形;反面有穿孔的球形突出物,显然为了悬挂。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河文明诸城市灭亡,一直是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在摩亨佐·达罗居民点发现的某些人体骨骸,包括一个带有劈痕的头盖骨,曾被认为是入侵的雅利安人进行屠杀的证据。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所发现的骨骸并不全部属于同一个居住层,它应当也是标志印度河居民点灭亡的最后居住层。其次,在遗址里没有发现外来文化紧叠在印度河文化之上的证据。为了自圆其说,上述观点还涉及了哈拉巴出土的后印度河时期的墓地H。可是,在别的地方已经证明,印度河文明的灭亡与墓地H的开端之间有明显的时间差。因此,如果这些入侵者当时并不存在的话,就根本不能把墓地H的人当做入侵者了。将墓地H的人当做雅利安人则更为困难。这种人明显不在加加尔河(古代的萨拉斯瓦蒂河)、萨特累季河和恒河流域上游地区;而根据雅利安人自己的文献记载,这些地区是他们的早期居住地。
另一种说法将印度河文明的灭亡归因于水灾。但这可能只有部分属实。因为,尽管在摩亨佐·达罗发现有一些被洪水摧毁的证据,而其他的一些遗址却没有这样的证据。瘟疫和由于过度采伐引起的对周围地形的侵蚀,也可能是某些居民点消失的原因。印度河文明究竟为什么会毁灭,至今仍有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进一步探索。
印度河文明虽然灭亡了,但它仍然在南亚次大陆后来的文化中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历史学家们一致公认哈拉巴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之一。
四、古代美洲的城市
早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美洲各族人民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在农业、建筑、天文学、数学和医学上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居住的地区形成印第安人的三大文化中心,即墨西哥地区、古代玛雅地区和古代印加地区。
古代美洲完整的城市遗址,至今还极少发现。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多数为宗教统治中心,是否有居民同时存在,尚不得而知;有些地点发现过古代居民的住所,但这类遗址中却又未发现神庙、宫廷和市场。
从考古资料看,美洲古村镇的选址不大注重交通条件,却很注重地形环境、资源条件,例如便于防守、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建筑取材方便等等。
中美洲的古代城市,坐落在墨西哥波波卡特佩尔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尔火山山坡谷底之间的特奥蒂瓦坎,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是当时国家的都城,也是巨大的宗教中心。
该城面积250公顷,西南距墨西哥城40公里。公元前800年左右,这一地区即有人类聚居,当时人口已达5000~6000千人,分布在各自独立的20座村落里。公元前200年,在现城址西部出现了一个拥有7000居民、面积6平方公里的村庄,居民以开采附近山区的黑曜石为业。从公元前不久到公元200—300年,特奥蒂瓦坎人在这里建造了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的城市,为中美洲第一座城市。公元400—600年期间达到鼎盛,面积达21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公元7世纪该城市突然衰落,原因不明,有的说可能毁于大火,也有的说可能因遭外来入侵逐渐衰落,因为遗址废墟中发现有遭掠夺焚烧的痕迹,可能是奇奇梅克人所为。
特奥蒂瓦坎城市布局严谨、气势磅礴、规模巨大、中心突出。纵贯南北的逝者大道若珍珠引线将城市主要建筑连成一体。大道长2.5公里,宽40米。最北端有月亮金字塔,坐北向南,塔高46米,分5层,底基长204米,宽137米。月亮金字塔西南建有蝴蝶宫,为全城最华丽的建筑,宫内圆柱雕刻有极为精美的蝶翅鸟身图案。太阳金字塔耸立于逝者大道东侧,北距月亮金字塔700米,塔坐东朝西,正面有数百级台阶直通顶部。塔高65米,底基为边长225米的正方形,顶部原建有台庙,用于在此杀人祭太阳神,现在台庙已荡然无存。塔前广场两侧还建造有许多寺庙、神坛和宫殿。两座金字塔皆用沙石泥土垒积而成,外覆以石板,并饰有繁复艳丽的壁画。沿逝者大道南行,终点东侧有一座城堡,城堡内有神庙、住宅、方形广场及其周围15座金字塔式平台。城市居民分为几个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祭司和贵族居住在宫殿式豪华住宅中,而平民则居住在狭窄拥挤的街区内,房屋简陋。平民可能按职业居住,有的街区专业从事制陶,有的则从事黑曜岩石器制造。还有专供外邦人居住的街区。商业繁盛,有用来交易各地商品的大市场。特奥蒂瓦坎的产品,特别是三角乳状支柱脚陶罐、橙色薄壁浅碗和有盖高瓶等陶器与黑曜岩石制品远销墨西哥各地及玛雅地区。
此外,蒙特·阿尔班城也比较著名。蒙特阿尔班城遗址是中美洲印第安文化古典期的重要城市遗址,现辟为考古区。该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1世纪后趋于繁荣,10世纪之后开始衰落。包括100多座坟墓在内的考古区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主要由阿特松帕、埃尔加洛和阿尔班三座山丘组成,前两处尚未发掘。发掘整理后的蒙特阿尔班考古区面积仅4平方公里,以一座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的广场为中心,两座巨大的平台雄踞广场南北,神庙、球场和被认为是天文观象台的20余座建筑环广场依坡势而建,错落有序,和谐平衡。大部分建筑属印第安文化古典期(300—900年),出土的陶制塑像和金银玉石制品及壁画反映了萨波特克文化高度发达的程度和蒙特·阿尔班作为古典期四大文化及艺术中心的繁荣盛况。考古区最富特征的遗迹是地下石室墓,多建于萨波特克时期,现已发现100多座。另外,考古区内还发现有前古典期建筑,如位于广场西部的“舞蹈者庙”,据说建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里出土有体现前古典晚期奥尔密克文化影响的浮雕及由点划组成的数字石刻等。但是,在这个大型的规划很好的古典城市中,找不到普通黎民百姓的住所。
宗教中心汶达城,在建筑艺术上集中了当时各种建筑形式:广场、金字塔、水池、陵墓、石棺、祭坛、游廊、石柱等等,而且到处种满密密的树木。
玛雅人的城市文化值得一提。如今在中美洲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一带的林莽深处,依然完整地矗立着史前时代玛雅人留下的古城遗迹:庙堂建筑群、广场、金字塔、宫殿、柱廊等等,中间穿插着各种居室建筑。较著名的有科潘卫城(在今洪都拉斯境内)、提卡尔(在今危地马拉境内)。
科潘卫城地处洪都拉斯西部的热带雨林区,为古典期玛雅最大的中心之一。今天,在所有残存了几个世纪的玛雅王宫的遗址中,科潘卫城的气势最为宏伟壮观,在当时堪称登峰造极之作。
经考古学家们证实,科潘卫城为科潘王朝的缔造者“太阳神”格林所建。1000多年以前,这里曾是科潘王朝的首都,是政治与宗教的中心。这座气势磅礴的卫城中,不仅有造型完美的建筑物和工艺精湛的雕刻品,而且,它虎踞龙盘,扼守要冲,控制了整个科潘王国的咽喉重地。从公元400年到850年,在古代玛雅人的鼎盛时期,它一直坚守着王国的大门。
罗萨莉拉宫是整个玛雅地区中保护得最完整的地下宫殿,是科潘王朝的创建者、“太阳神”格林的陵寝。科潘卫城在玛雅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座地下宫殿是根据1839年出土的一块墓碑上所提供的线索进行挖掘的。这块墓碑上镌刻着十六个人的名字。人们后来弄清,这就是自公元426年科潘王朝建立以来的十六位国王。名列榜首的自然是王朝的缔造者——“太阳神”格林。
在挖掘这座王墓的过程中,又有另一重大的发现。一开始,考古者们在卫城中心地带挖出一块保存完好的石碑。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一位碑铭学家当即破译出上面镌刻的文字为“祭祀科潘之主宰”。石碑的下面是一座穹隆顶的宫殿。考古学家们后来称这座地下寝宫为玛格丽塔宫。宫内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祭器——一口三足彩锅。整个锅身与锅盖上的图案精细入微。
科潘卫城中还发现有著名的文字梯道,宽9米,在其中63级的台阶垂面上刻有象形文字,总计有2500个,是玛雅地区最长的铭文,尚未完全释读。还发现有巨大的日冕。据研究科潘卫城还是从事数学、天文学研究的主要中心,曾为修改历法在此召集各地天文学家会议。该城于公元9世纪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