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人的中心在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尼尼微至阿舒尔一带。为了加强对各个占领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亚述人曾经以尼尼微为中心,建筑了石砌驿道。后来,波斯帝国的驿道系统就是在亚述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时的尼尼微是一座有“十二万之众的大城”,城里有着规模雄伟的王宫和神庙。其中,萨尔贡王宫有211间大厅和30个庭院,饰以异兽巨石雕刻,建在高约130米的台基上。
从发掘出来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尼尼微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人定居。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已经形成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前8世纪,西努基立王把亚述帝国的首都定在尼尼微。从此,尼尼微开始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西努基立王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的城市市政工程建设方面。他兴建了一座每边长近200米的“盖世无双王宫”。这座王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和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里的浮雕长达3000米,在王宫西北部,西努基立王还为嫔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他还加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加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并且从郊外60公里处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证尼尼微城里的供水。
在尼尼微城,还建有被称之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长期以来,史书记载说“空中花园”建在南方巴比伦城。但是,牛津大学亚述学家戴蕾在伦敦出版的亚述学专著和西亚考古杂志《伊拉克》中考证说,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城,而应在尼尼微城;这个花园的筑造者不是历史中传说的巴比伦帝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而是亚述帝国国王辛那赫里布。
古亚述的科萨巴德城,古称沙罗金城。它邻近尼尼微城,建于公元前721—前705年。城市近于方形,面积约289公顷。四个城角朝着东西南北的正方位。宫殿建在西北城墙的中段,有一半凸出到城墙的外面,一半在城内。整个宫殿的地段连同山岳台都是建在一个高达18米、每边长300米的方形土台上。台上筑有高大的宫墙和宫门。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内有贵族与官员的宅邸。这个城市既注意防御外敌,又注意防备城内的起义。
古代伊朗的第一座都城是埃克巴坦那,该城的中央城堡是根据当时的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来建造的。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这个城市是以七道城墙围圈起来的:每道城墙有不同的颜色,最中心的内环是金色,代表太阳(日,星期日);依次向外,第二道为银色,代表月亮(月,星期一);第三道为红色,代表火星(星期二);第四道为蓝色,代表水星(星期三);第五道为琥珀色,代表木星(星期四);第六道为黑色,代表金星(星期五);第七道为白色,代表土星(星期六)。这种建城结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星相的理解和崇拜,也开始显现出人寰同天宇的广阔联系。从巴比伦人到亚述人再到波斯人,他们的城市与神祇都是密切相连的。
公元前520—前515年间,由波斯王大流士建立的帕赛波里斯古城,不是寻常的居住性城镇,而是一片规模巨大的宫殿建筑群,占地13.5公顷。该城市位于平缓山坡上,山坡被削出高约12米、宽450米、深300米的大平台,面向与山脉平行的一片平原。遗存的碑文记载,神允许大流士王兴建这座宫殿之城,大流士王又祈求神明保护这块土地和城市。帕赛波里斯宫平面组合井然有序。地段的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门前有非常气派的大台阶。地段的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大厅的南边是宫殿、宝库、后宫等等。前面一座大殿的西柱廊是检阅台,俯瞰着平台下的旷原,那里搭着前来朝贡的贵族、总督、外国使节和小国王们的帐篷。
波斯人的城市建筑很受拜火教思想的影响。帕提亚人所建的弗拉斯巴就是一个例证。该城位于乌米尔湖东南沿岸,平面按卵圆形或椭圆形规划。该城由南至北沿正南北的主轴线依次排列有人工湖、拜火教神庙、祭神塔等。南北主要街道间为供奉神灵的地区,城东北为小房舍构成的居民住宅区,城西为大宅院构成的官署和富商的住所。显然,这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意识。帕提亚人所建的其他古城,最大的还有达拉伯城。该城的设计形式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火、对光明的崇拜和追求,表现了帕提亚人对拜火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古埃及的城市
古埃及是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伟大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上游山高水急,近海水势平缓。沿河的整个狭长地带分为南部的上埃及和北部三角洲一带的下埃及。每年6至10月定期洪水泛滥,造成沿岸一片肥沃的淤泥。因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化乃是尼罗河的恩赐,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当蒙昧人、野蛮人游荡于世界广阔土地上的时候,尼罗河流域已放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孕育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古埃及统一为一个国家大约是在公元前3100年。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统一是由上埃及的统治者米那(美尼斯)开端的。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边建立孟斐斯城。
古埃及历史各个阶段的起讫年代,各书不尽一致。马涅托在《埃及史》中把从米那(美尼斯)统一到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截止的古埃及历史分为三十个王朝。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把它分为早期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后王朝时期。
早期古埃及城市地带的形成在经济上也是建基于农业剩余产品之上。粗略估计,普通埃及农民可以生产出相当于他们自身生活所需三倍的产品。农民的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城市文明起源的关键也正是建基于此。
古埃及城市和建筑有其自身建立的条件和城市设计的特征。古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法老本意是“大宫殿”,后来被用为对国王的尊称。法老掌握行政、司法、军事大权。法老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挖掘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从古王国时期起,法老为自己修建起巨大的陵墓。无论是修水利工程或是建造金字塔,都需集中大量人力。据说,法老胡夫建造金字塔花了20年,征集劳动人手10万人,这就为城市居民点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古埃及人民在建设工程中发展了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其他如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依据自然环境、条件的特征设计城市,这是古埃及城市建造的共同法则。古埃及的城市均筑于高地或人工砌筑的高台上,旨在防御水患。这些土砌高台有时高达13米。金字塔位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西岸高地,而城市则位于尼罗河东岸。庙宇与城市分离。搭盖草棚泥屋所用的材料是黏土、土坯和芦苇,至今未发现这个时期城市遗址中宫殿与住屋等完整遗存。
古埃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200年,城镇的最杰出范例是孟斐斯城。传约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王国第一王朝的国王米那(美尼斯)统一了全国。他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建立了一座名叫白城的首都,由于土坯墙涂为白色故称为白城。这就是后来的孟斐斯城。
孟斐斯这座古埃及的都城,在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即伟大的金字塔时代,也是古王国的宗教中心。沿尼罗河建造的“永恒之家”绵延80公里,雄踞高处,默默地俯视着尼罗河谷绚丽多彩的风光。然而,时至今日,古城盛况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这里仅存一座拉美西斯二世庞大的石像、一座阿庇斯圣牛庙和一片雄伟的普塔神庙废墟。
古埃及城镇趋近于正方形或矩形,城市以十字街划分为四个部分。从挖掘的古埃及都城孟斐斯、卡洪城、底比斯城和阿马尔那城,我们可以了解到奴隶社会城市的概貌。
“宗教在古代埃及的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几乎每件事物都有它的烙印”。因此,神庙成为埃及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古埃及是多神崇拜的国家,盛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许多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都被神化。因此,被古埃及人崇拜为神的对象很多,而每个神自然都会有自己的神庙或神坛、神龛,每个神都有自己的祭祀中心。各式各样的神,最初可能是民族部落神,后来则转化为国神和国王保护神。在《孟斐斯神学》中,描述关于普塔赫神的活动时说道:“他完成每一件事以及神圣的法规以后,普塔赫因此而满足。他塑造了众神,他建造了他们的神殿。”希罗多德说,米那(美尼斯)在建立孟斐斯城的同时,也在孟斐斯建立了一座神庙:“他在那里建了一个最值得一记的伟大的海帕伊司托斯神殿(即普塔神的神殿)——引者注”。对埃及古文化研究颇深的周启迪先生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早期埃及城市,是神的城市,是神庙所在地和祭祀中心”。
在第三王朝的约瑟王时代,约瑟王的谋士、建筑师在霍特普的帮助下重建了孟斐斯城,并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陵墓。陵寝平面布局与孟斐斯城完全相同。约瑟王的这一陵墓范围约达3.6公里×1.6公里,与孟斐斯城的内城面积相等。城市与陵墓均为正南北走向。因霍特普使尼罗河河道向东和向上游方向改道,获得了孟斐斯城的6.6公里×13.2公里的建筑用地。从此,该城在连续的三个王朝中兴盛起来,成为古埃及最大的城邑,直至公元前2263年毁于奴隶革命的大火。
卡洪城代表了古埃及城市的典型平面。该城建于公元前2000年,时值埃及的第十二王朝时代。从挖掘的遗址和古籍记载来看,这个城区面积很小,是奴隶社会初期的城市。城市的交通呈现出为奴隶主服务的思想。一条贯穿奴隶主住宅区的东西大路,连接着贵族出入的小路。当时,还处在“车轮文化”的初期,出行以骑马、骑骆驼或原始的畜力木轮车为主。在人少、马少、车少、路少的情况下,城市交通是很原始、很简单的。
底比斯城位于埃及南部尼罗河畔,是古埃及帝国中王朝和新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085年)的都城,始建于埃及帝国第十二王朝。据史书记载,古城呈东北—西北走向,位于尼罗河西岸,由几个居民集居区和巨大的庙宇组成。该城总面积为13公里×7公里。传说城市人口最盛时达到10万人。底比斯城被称为“生者与死者奇妙结合”的城市。东岸是“生者的乐园”,是法老居住的地方,规模壮阔,拥有一百座城门,故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歌颂为“百座城门之都”。城内布满豪华的宫殿,阴森的神庙,大臣和奴隶主的府第,外国使节的宾馆,手工作坊,监狱,兵营,奴隶住的地洞、茅舍,等等。西岸是太阳沉落的地方,“死者的天堂”,历代帝王及其亲属、大臣葬于此,营造了连绵不断的陵墓群,号称“国王谷”。
卢克索和卡纳克两大神庙,是底比斯城中的宏大建筑。卢克索神庙总长189.89米,宽55.17米,呈长方形,包括北端由拉美西斯二世加修的一个立柱庭院与门楼。在庞大壮观的门楼前,矗立着三对国王坐像和一对方尖碑,其中一座方尖碑已运到法国,另一座仍留在原地。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立柱庭院中,西北角有一套三间小室,用以祭祀底比斯的三位一体神祇:阿蒙神、他的妻子穆特和他们的儿子洪苏。这个庭院四面皆有门道,这在埃及神庙建筑中是不多见的。阿门荷太普三世所建的原始建筑,先是14根圆柱组成的宽大走廊,圆柱高20米,柱头犹如绽开的纸草花,然后是立柱庭院、立柱大厅、带有四间耳室的后厅、祭祀殿及其后部的两间小密室。立柱大厅由32根纸草花蕾状柱头的圆柱组成。卢克索神庙建筑共用151根柱子,这些圆柱华丽漂亮,线条优美。
卡纳克神庙最为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是太阳神阿蒙的神庙。阿蒙神神庙不仅是埃及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和全国官方的最高圣堂,而且是当今世界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庙宇,占地80多英亩,始建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第十七王朝,以后的1300多年间曾不断增修扩建。神庙的平面略呈梯形,建有围墙,最富特色的建筑物是在图特摩斯一世时期由著名建筑师伊涅尼设计的主神殿,其立面具有塔门的形式,前面还竖立有两座高达23米的方尖石塔。塔门的后面,有列柱大厅以及用柱廊环绕的庭院。在柱廊的圆柱之间,矗立着图特摩斯一世的巨像。此外是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一世统治时期所建的“柱厅”。柱厅有134根圆形的大石柱支撑顶部,在其中央处耸立着几根高达23米、直径约为5米的圆柱,据说柱顶上可容纳百人。这些石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石柱。石柱和殿堂墙垣上雕刻有重大战争的情景、国王的姓名及其编年史,几乎成为古埃及历史中卷帙浩繁的“石刻档案库”。
底比斯城于公元前663年为亚述(今伊拉克两河流域)人所毁。后又遭希腊人、罗马人的蹂躏,加之此处常受尼罗河浸淹,今天只能大致辨别城市的原来格局。
阿马尔那城是埃赫那顿(即阿蒙霍特普四世)废弃底比斯时所建的新都。它位于尼罗河东岸,大体在开罗与卢索尔两地之间的中点上。该城的建立标志着埃及古代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史传,在国王统治期间实行新政,主张开创新的生活方式,奉行太阳神教,主张男女平等,提倡言谈举止的自然、淳朴、无华,现实主义的绘画、浮雕作品很多。城市建筑风格体现了民主、开朗的思想,自然弯曲的街道系统把城北的宫殿、庙宇同城南的居住区联系起来。道路基本为棋盘式。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城市建设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西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免受河流泛滥之患。第二,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第三,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皮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第四,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马尔那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和卢克索神庙的设计中,运用了两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上千具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在阿马尔那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有的史学家却认为,古埃及是这样一种文明:她的伟大成就——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建造的房子,而不是为活着的人提供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