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4600000013

第13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1)

领导者的“六波罗蜜”

佛教的“六波罗蜜”

帮助修行者成佛的智慧方法共有六个,佛教称之为“六度”或“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在《五灯会元》里,有这样一段关于禅师修行的记载:

福建建宁府开善寺的道谦和尚曾在师父宗杲禅师门下苦修佛法,却一直没有建树,道谦为此常常苦闷不已。一天,宗杲禅师交给道谦一个任务,让他给长沙的张紫岩居士送一封信。道谦虽然口头答应下来,心里却很是委屈。他想到自己在师父这里修行了20年,不仅一事无成、毫无斩获,每天还被差遣去做这些没有意义的烦事俗务,心情因此低落到了极点。于是,道谦流着眼泪向师兄宗元禅师诉苦:“我在师父门下已经苦修了20年,至今一无所获。今天师父又要派我去干这种为别人送信的俗差事。这样下去,还不如还俗,就此放弃修行算了。”

宗元禅师劝慰他说:“我陪你一起去长沙吧,免得你一个人孤单无聊。路上所有的辛苦差事我都可以替你做,但有五件事,无论如何我都帮不了你,你必须自己完成。”

道谦问:“哪五件事?”

宗元禅师说:“吃饭、穿衣、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听完师兄的话后,突然间破涕为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等道谦从长沙回来后,宗杲禅师对道谦说:“你和去长沙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道谦和尚的开悟,是因为他从师兄的那句话里领悟了一个道理:有些事别人可以代替你去做,有些事别人永远都无法代替你!修行,就是别人永远都无法代替你去做的事!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核心经典之一。在这篇经文的开始,有这样一段文字:“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句话的意思是,释迦牟尼在吃饭前穿好衣服,拿起饭钵,来到一个名叫舍卫国的城市里乞讨食物。他在城中挨家挨户地乞讨后,就回到住处。他吃完饭,洗涮好餐具,收拾好衣服,洗干净双脚,安详地端坐在座位上,准备为弟子们授业解惑。

很多人在初次接触佛经时,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佛经中占有如此崇高地位的《金刚经》,会用这么长的文字记述释迦牟尼琐碎的生活细节呢?”其实,这正是《金刚经》的高深玄奥之处。释迦牟尼想透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暗示众生:生活即是修行,生活即是智慧,生活即是成佛法门。释迦牟尼正是用他在日常生活中“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的日常行为和“饭食讫,收衣钵”的平常心态,体现着修行者高深的“六波罗蜜”(见图6-1)。

图6-1 佛教的“六波罗蜜”

1.布施

入城乞食是布施禅,也叫“布施法门”或“布施波罗蜜”,是三种布施方式之一。修行者乞食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人温饱,更是为了随处教化,广植福田,让众生有更多接触佛道、行善积德和听闻正法的机会。

2.持戒

修行者持戒和修行时所要遵守的仪轨戒律是六度中的第二法门--“持戒法门”。佛门之所以制定严格的戒律和操守,是为了保证修行者不入偏门、正道精进。

3.忍辱

释迦牟尼禅行时不择富贵、不分好坏、依次乞食的方式,彰显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同时,他在行乞的过程中,面对所遇到的种种冷眼、蔑视,忍辱负重而不放弃,充分体现了修行者禅修的“忍辱法门”所强调的精神。

4.精进

已经成佛的释迦牟尼仍然入城乞食,每天如此,坚持不辍,从不假他人之手。他的这种自足自律、自行自修的精神暗示了修行者的第四法门--“精进法门”。

5.禅定

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开始进入禅定的实践。修行者通过禅定,获得重新认识生命的大智慧,从而解脱束缚,彻见真我,超凡入圣。这就是六度法门中的第五法门--“禅定法门”。

6.般若

释迦牟尼在完成一系列身教示法之后,入定出世,自觉觉他,开始回答弟子们提问的问题,为众生解惑去疑,阐明真理。这是六度法门中的第六法门--“般若法门”。

佛法戒、定、慧三学表明,“戒生定,定生慧,然后身安光影至”。保持戒律,依戒修行,是为了帮助修行者进入禅定安静、忘我无我的状态;禅定是为了开启众生的无上智慧。只有开启智慧找到真我,才能最终获得自助助人、自利利他的菩萨功德。

《心经》所说的“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告诉人们,只要按照这六种对应的治心之术修行,就可以帮助人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就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

领导者的“六波罗蜜”

释迦牟尼帮助众生成佛的“波罗蜜”,也是帮助领导者成功的“六法门”。与佛教“六波罗蜜”相对应,领导者在自我修炼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可归纳出相应的“六法门”,它们分别是:

领导者无私奉献、教化下属、帮助他人的舍得之道;

领导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人表率、自律自觉的行为;

领导者忍辱负重、积极乐观、志在千里、自强不息的精神;

领导者百尺竿头、持之以恒、日新月异、进取不止的态度;

领导者破除束缚、升华自我、修行禅定、感悟真我的境界;

领导者自助助人、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明心见性的智慧。

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笔者把二者之间的互通之处加以对比罗列,如表6-1所示:

表6-1 “六波罗蜜”与领导修炼的互通比较

布施波罗蜜,领导者的舍得之道

布施波罗蜜的内涵

贪心,是人类最难战胜的恶魔。布施,是为了唤醒人们被贪心、私欲蒙蔽的真我自性。有这样一个佛门笑话:

有个大魔王在某地兴风作浪,为害百姓,即使孙悟空去了也降服不了他。后来,释迦牟尼派了一位不会武功的小和尚前去降服这个大魔王,但魔王根本就没把小和尚放在眼里。小和尚见到大魔王后,就拿出一个化缘簿对魔王说:“我不是来和你斗法的,我是来化缘的。施主,请你多少施舍一点吧。”大魔王闻听此言,大叫一声,仓皇逃窜。

这个笑话道出了世人在财物面前的众生相,以及人在贪欲面前的可怜程度。

“布施”作为“六波罗蜜”之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对“布施”存在着相当普遍的误解,认为“布施”就是把自己的钱财白白地送给别人。其实,“布施”并不是简单地施舍钱财的行为,而是要唤醒布施者真诚的给予之心。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阿育王在世时,释迦牟尼已经涅槃将近200年了,但是,在阿育王在世的200年前,佛经中却神奇地出现了一段关于阿育王的记载:

有一次,释迦牟尼和阿难尊者二人入城乞食,看见一群孩子正在路边玩沙子。孩子们用沙子堆成城墙和仓库,还用沙土当做粮食储存在用沙子做成的仓库里。当释迦牟尼走过来时,其中一个孩子虔诚地看着释迦牟尼,并天真地用沙土当做大米布施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愉悦地接受了。阿难尊者不明白释迦牟尼为什么会接受用沙土做成的米,心想:难道这样的布施也会有功德吗?

释迦牟尼看出了阿难尊者的疑惑,便告诉他:“布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布施者所发善心的真伪。这个孩子以沙土供养我,完全是出于真心。在我涅槃100多年以后,他必会获得做一个大国国王的福报,他来世的名字叫阿育。”

在释迦牟尼看来,孩子以一掬沙土布施的功德在于他心无恶浊之念,内心清净纯明。所以,布施是心灵纯善的体现,是真心的表达。

日本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和尚是江户时代著名的高僧。有一次,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0两黄金布施给圆觉寺修建寺庙。诚拙和尚收下黄金后什么也没表示,继续做自己的事。施舍黄金的人对诚拙和尚的这种态度非常不满,他高声叫道:“喂,师父!这袋子里有500两黄金!”

诚拙和尚淡淡地说:“知道了。”

这个人更加生气,抱怨道:“师父啊,我给寺庙捐助了500两黄金,难道你连一声‘谢谢’都不说吗?!”

诚拙和尚答道:“你捐献黄金供养佛祖,所得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认为供养佛祖像做生意一样,是为了换取佛祖对你的感谢。那么,我就代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以后,你和佛祖就银货两清、互不相欠了!”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当年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首先在南京拜见梁武帝。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后大建庙寺,写经度僧,自认为功德无量。于是,他自负地问达摩:“我做了这些善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很生气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所谓“有为之事”,是指梁武帝的行善存有明显的个人目的和功利色彩,他把布施、行善、造庙、度生视为和佛祖之间讨价还价的交易。这种行为不是行善,而是收买;这种布施也不是布施,而是贿赂。所以,《金刚经》上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中的“布”是广大、普遍的意思,“施”是给予、散尽的意思。在佛教理论里,从形式上把“布施”分为三类,即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1.财布施

用自己的体力帮助别人,用自己的智慧为别人出谋划策,以解别人的燃眉之急,这种方式叫“内财布施”。因为人在用体力和智慧帮助别人后,体力会很快恢复,智力也不会减少。而拿出自己的财物去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行为叫“外财布施”。

这两种“财布施”的方式都属于中国人所说的“授之以鱼”的“鱼”的范畴。因为这些布施只能解决别人当下的困难,不能解决长久的、心灵的困扰,所以也是最低层次的布施。

2.法布施

告诉别人解脱痛苦的方法,即所谓“法布施”,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渔”。它指的是与其给饥饿的人一条鱼吃,让他暂时填饱肚皮,不如告诉他捕鱼的方法,让他从此不再饥饿。所以,《法华经》上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3.无畏布施

让别人了解到自己能超越生死轮回,从此不再对痛苦心存畏惧、恐怖和迷惑,从而让别人也像佛祖一样看清真我、了却烦恼,得到无所畏惧的精神慰藉,这就是“无畏布施”。《普贤菩萨行愿品》上说:“菩萨以方便力为我们在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

无论实行哪种形式的布施,都要遵从佛教所提倡的“发心正,果必圆”的无私奉献精神。《金刚经》上也不止一次提到修行者应具有正确的布施方法和心态。比如,书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在告诫世人:真正的布施要求布施者具有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心态,而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贪求回报。

领导者的布施波罗蜜

“帮助员工成长”的理念实质上等同于佛教中的“法布施”,可是许多领导者在实施人才战略和提升员工能力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认识误区,即培养员工的能力无异于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这种认识广泛存在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群体中。他们认为当企业好不容易把员工培养出来以后,员工不但不怀感恩之心,反而会向企业提出加薪、升职等条件,或者干脆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

但笔者认为,领导者应该明白:员工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载体,只有帮助员工成长,客户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团队才能进步,企业才能发展。如果出现了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的畸形结果,企业也应该反思自身的用人、留人环境和员工的成长环境是否存在问题。

从理论上讲,领导者培养员工的态度就体现了其对“法布施”的认识。世界500强企业也都存在员工跳槽问题,但这些企业不会因为员工可能跳槽,就不重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所以,领导者所能做的,应该是保持一颗真诚的布施心去关注和培养员工,本着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去关心和帮助员工。

领导者的布施心和奉献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领导者个人为企业付出了多少精力或放弃了多少物质利益上,还应该体现在领导者帮助了多少员工提升能力,为企业培养出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及如何对待自己为团队付出、为群体牺牲、为员工奉献的行动中。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的这两句话概括了水的全部美德,那就是,水的德行在于利益众生而功成弗居,成人之美却不图回报,无私奉献但不争名夺利。

水居善地,是为了利益他人;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他人。领导者也应该像水和蜡烛一样奉献自己,帮助他人。当领导者明白了这种舍得之道后,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实践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和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了。

放弃领导者的官本位意识,凸显团队成员的核心地位,对于领导者来说也是一种舍得之道。星云大师有这样一句名言:“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领导者在企业经营和团队管理过程中,也有必要长期保持这种“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虚怀若谷、甘居人下的领导境界和胸襟。让每个成员“重要”,让领导者“不重要”,恰恰是领导者的“重要”所在。只有当每个团队成员在企业里慢慢变得重要时,领导者的重要价值才能体现,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也才能得到证明。

持戒波罗蜜,领导者的自律自觉

佛门“五戒”

菩萨的功德在于自利利人,自觉觉他。如果说“布施”侧重于利他和助人,那么“持戒”则侧重于自觉和自助。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诫弟子要“以戒为师”,可见“持戒”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修行者误入歧途。

“戒”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它不只是对修行者某些特定行为的禁止,还有止恶和行善的含义。佛教的清规戒律很多,一般出家的和尚要守二百五十条戒规,而尼姑则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规。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这“五戒”是所有佛门弟子及修持佛法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戒规。“五戒”看似简单,但若真的做起来却远非常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隋朝的吉藏大师在根据三大护国佛经之一的《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所撰写的《仁王经疏》中,把佛教“五戒”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仁、义、礼、智、信作比较后,从儒家学说的角度对“五戒”进行了重新阐释,见图6-2:

图6-2 佛教“五戒”与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的比较

企业领导者“五戒”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从儒家思想的仁、智、礼、义、信的角度可能更便于理解佛教“五戒”的哲理和内涵。

1.不杀生配仁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意思是,作为君主,如果事先没有对百姓进行必要的教化,而百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法令,却被施以酷刑,这样行为叫做“虐待”;事先没有告诫百姓必须遵守的法令规则,也不给予必要的支持协助,却强行要求百姓完成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种行为叫做“残暴”。

“虐”和“暴”与“仁”对立,也是英明的领导者绝对不能做的行为。领导者应该懂得,只有充分提升员工能力并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的领导者,才能称得上是“仁爱”的领导者。

2.不偷盗配智

同类推荐
  • 公关办事有心计

    公关办事有心计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参考了众多有关公关办事的专业书籍,力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通过简单、客观的表现方式将各种抽象的内容具 体化,真心希望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性内容,为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本书全方位地介绍了公关办事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注重形象,别让仪表丢分;好事多磨,心急难成大事;因势利导,找准方法者赢;因人而异,根据性格沟通;打造关系,发挥人脉作用;交际应酬,恰到好处最佳;选择环境,把握办事时机;远离禁忌,坚守办事原则。读者心中的疑惑,几乎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五步构建销售渠道

    五步构建销售渠道

    本书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如果你希望摆脱平凡的生活,如果你想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想探索成功的奥秘,如果你想充分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那么,请你试着选择本套丛书,在闲暇无聊或苦闷仿徨的时候,打开它,不管你是浅尝,还是深味,本书都会给你指导,给你安慰,给你鼓舞。
  • 领袖心经

    领袖心经

    卓越的企业管理者既要有超高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还要有一定的佛商。佛教经典虽浩如烟海,但其精华都集中在了《心经》一书当中。本书作者通过对《心经》逐字逐句地解读,将佛教思想中的精华深入浅出地分析开来,并将其运用到如何提高企业领导者领导力的实践当中。为迫切需要提升自身领导力的领导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认识自我、升华自我的途径。
  • 商务谈判成功技巧

    商务谈判成功技巧

    《商务谈判成功技巧》对商务谈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系统地介绍了商务谈判的概念和类型、商务谈判成功的原则、商务谈判的礼仪、商务谈判的组成、商务谈判的程序、影响商务谈判的潜在因素、商务谈判的技巧、商务谈判的实用战术、巧用商务谈判规避风险。本书能有效地帮助搏击商海的勇士们和智者们抓住商务谈判的关键环节,成为商务谈判中的常胜将军。
  • 白手创富(大全集)

    白手创富(大全集)

    本书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告诉你创富的精神、创富的方式和方法,旨在培养你创富的胆量、敏锐的眼光、灵活的经营思路、过人的财技和对经营方式的巧妙运作能力。所以,在我们羡慕那些成功创富的人的同时,更要注意吸取他们创业的精神、闪光的智慧、娴熟的手段和独特的创新创意。另外,本书不只是面对渴望创富的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者都可以从中受益。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不只企业的创始人是创业者,在企业面临生死考验和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是创业者。因为创业精神是共同的财富,是永远都可以激励人心的力量。每一个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每时每刻都需要这种创业精神。
热门推荐
  • 血色码头

    血色码头

    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水旱码头--古镇碛口为背景,讲述了当地盛、程两大家族,八路军,晋绥军的10个主要人物的爱恨情仇与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以风土人情的笔风描写各位主人公的传奇故事,为读者重现了一个存在于过去的碛口,同时用朴实的带有山西风味的语言,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碛口人带到读者面前。
  • 总裁的独宠娇妻

    总裁的独宠娇妻

    易晓冉,十六岁,父母双亡。被欠了一身赌债的养父母卖给了五十岁的高利贷主,阴差阳错遇到了被下了药的林泽宥,失去童贞。易晓冉声泪俱下愤恨声讨养父母为什么这样无情时,却被养父母以坏了大事为由毒打,幸好放高利贷的来收账才有机会逃跑,逃出来后遇到开车路过的黎,差点丧命车下,黎将其送往医院后发现已经怀孕,了解到易晓冉的悲惨经历,黎剑锋不忍其小小年纪成为未婚妈妈,变收养了她,供其上大学,帮她养孩子,本来为了避免误会两人以舅甥相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易晓冉出落得越来越标志,使得黎剑锋慢慢对她产生了情愫,难道真要这样吗,将她养大,再娶她为妻?黎剑锋黎剑锋,三十五岁时她晕倒在他的车下;四十一岁时他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将她和她的女儿养大,然后爱上她们,好不容易降低身份由她女儿的舅公成功发展成了“爸爸”,却发现“女儿”原来是孙女,黎剑锋这辈子没有遇到过如此乌龙的事情。对面那三小子:稍息、立正、倒立。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老实交代,谁家的两小孩上帝送给我的宝贝天使?好,承认了?顺便带够生活费、抚养费、监护费、护理费、代收费、精神损失费来我家认领。没钱?不给?哼哼,那好,等你练好这蛤蟆功来抢人好了。林泽宥林泽宥,晟天总裁,黑鹰终生成员,无论天涯海角随时待命。冷酷邪魅,智商一百八,连黎剑锋都捉摸不透的人。阅女无数却在自己的地盘上被人设计,强上了十六岁未成年人易晓冉,事后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找到人,谁叫他为了引鱼上钩关了监控,这是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呢?五年后,再遇到她,管你智商一万八,还是输在了智商五十八的易晓冉手下。女人,嫁给我吧?你谁啊,你说嫁就嫁啊?求婚?一颗破石头有什么了不起!你欠我的,一辈子都还不完!记住,做牛做马都还不完!亲亲老婆,这个您不说我也知道,我这不是每晚都在上面拼命的还吗?您觉得还不够?要我做牛做马?那好,今天您上来好了。冤枉啊,我只想快点还清啊,常言道,无债一身轻嘛。嘿嘿。林泽宇林泽宇,十八岁那年,第一次拉女生手,是她;第一次献上初吻,是她;民间传闻,她是他的女人,和他生过一个女儿;可是,当他苦苦寻她而不得的时候,撞在树桩上的小白兔主动投怀送抱。嘻嘻,古人诚不欺我也。一份努力一分收获嘛。谁叫我没事喜欢躲在树后偷看美女呢?林泽宸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梦幻兑换系统

    梦幻兑换系统

    走大运的林逸轩得到了一个凌天梦幻空间,在里面可以进行兑换,抽奖,学习,试练。 ———— 新书《全能道士》上传,望大家多多捧场!~
  • 顶尖管理九定律

    顶尖管理九定律

    无论你从事哪一类的管理,这些定律都适合于你,因为这些定律是世界级工商领袖和管理大师们在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性认识,是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 剩女福田

    剩女福田

    重生而来,命运重演,被逼嫁人,这一世从“逃命”开始。偶然间发现左手能掌握植物枯荣定律,生活竟不知不知富足了起来。一旦富足,便有人眼红,极品亲戚纷纷出场。——————————————————————————————————植物杀手,执掌植物荣枯,一把凝聚植物精华,救人杀人神马的最有爱啦……ps:前期有些虐,应“剩女”之名。后面则以种田经商为主,不一样的异能,不一样的“福田”。已经很肥了,欢迎宰杀!!
  • 冷宫蛇后:我来报恩

    冷宫蛇后:我来报恩

    讲的是一只要报恩的小白蛇找错了报恩对象,被扑倒吃净后又被弃之不管,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巧遇人、仙界众多美男,莫名其妙的卷进各种事端,百折不挠的寻找着恩人的故事。
  • 王爷太无情:王妃患上失心疯

    王爷太无情:王妃患上失心疯

    一包藏红花,否认了她对他付出的一切,她所有的爱。<br/>那日,地牢中,她浑身是血的看着他,冷淡的说:“一命还一命,够了吗?”<br/>他鹰挚的眸子,深邃的看着她被鲜血染红了的裙子,润红的薄唇吐出阴冷的话语。<br/>“东方连夕,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你害死了本王的一个孩子,如今又害死了本王的另外一个孩子,你以为这就是一命还一命吗?不,你欠本王两条命,即使用你的命来还,都不够。不要妄想自杀,如果你自杀了,本王就将青鸟丢给后院里的那几条藏獒。”<br/>????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孔雀森林

    孔雀森林

    一切源于那个心理测验,我才遇到了生命中那三个女人。“你在森林里养了好几种动物,马、牛、羊、老虎和孔雀。如果有天你必须离开森林,而且只能带一种动物离开,你会带哪种动物?”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孔雀。有人说心理测验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一个人的性格,所以单纯的人们便认为选孔雀的人喜爱金钱,好像除此之外便没有别的解释。尽管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如此,但我从不解释,也不深究,因为没有必要。直到后来,我遇到了和我一样选孔雀的女生,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之所以选择孔雀,是因为它无法单独存活,而骄傲如它却从不乞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