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4600000013

第13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1)

领导者的“六波罗蜜”

佛教的“六波罗蜜”

帮助修行者成佛的智慧方法共有六个,佛教称之为“六度”或“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在《五灯会元》里,有这样一段关于禅师修行的记载:

福建建宁府开善寺的道谦和尚曾在师父宗杲禅师门下苦修佛法,却一直没有建树,道谦为此常常苦闷不已。一天,宗杲禅师交给道谦一个任务,让他给长沙的张紫岩居士送一封信。道谦虽然口头答应下来,心里却很是委屈。他想到自己在师父这里修行了20年,不仅一事无成、毫无斩获,每天还被差遣去做这些没有意义的烦事俗务,心情因此低落到了极点。于是,道谦流着眼泪向师兄宗元禅师诉苦:“我在师父门下已经苦修了20年,至今一无所获。今天师父又要派我去干这种为别人送信的俗差事。这样下去,还不如还俗,就此放弃修行算了。”

宗元禅师劝慰他说:“我陪你一起去长沙吧,免得你一个人孤单无聊。路上所有的辛苦差事我都可以替你做,但有五件事,无论如何我都帮不了你,你必须自己完成。”

道谦问:“哪五件事?”

宗元禅师说:“吃饭、穿衣、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听完师兄的话后,突然间破涕为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等道谦从长沙回来后,宗杲禅师对道谦说:“你和去长沙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道谦和尚的开悟,是因为他从师兄的那句话里领悟了一个道理:有些事别人可以代替你去做,有些事别人永远都无法代替你!修行,就是别人永远都无法代替你去做的事!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核心经典之一。在这篇经文的开始,有这样一段文字:“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句话的意思是,释迦牟尼在吃饭前穿好衣服,拿起饭钵,来到一个名叫舍卫国的城市里乞讨食物。他在城中挨家挨户地乞讨后,就回到住处。他吃完饭,洗涮好餐具,收拾好衣服,洗干净双脚,安详地端坐在座位上,准备为弟子们授业解惑。

很多人在初次接触佛经时,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佛经中占有如此崇高地位的《金刚经》,会用这么长的文字记述释迦牟尼琐碎的生活细节呢?”其实,这正是《金刚经》的高深玄奥之处。释迦牟尼想透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暗示众生:生活即是修行,生活即是智慧,生活即是成佛法门。释迦牟尼正是用他在日常生活中“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的日常行为和“饭食讫,收衣钵”的平常心态,体现着修行者高深的“六波罗蜜”(见图6-1)。

图6-1 佛教的“六波罗蜜”

1.布施

入城乞食是布施禅,也叫“布施法门”或“布施波罗蜜”,是三种布施方式之一。修行者乞食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人温饱,更是为了随处教化,广植福田,让众生有更多接触佛道、行善积德和听闻正法的机会。

2.持戒

修行者持戒和修行时所要遵守的仪轨戒律是六度中的第二法门--“持戒法门”。佛门之所以制定严格的戒律和操守,是为了保证修行者不入偏门、正道精进。

3.忍辱

释迦牟尼禅行时不择富贵、不分好坏、依次乞食的方式,彰显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同时,他在行乞的过程中,面对所遇到的种种冷眼、蔑视,忍辱负重而不放弃,充分体现了修行者禅修的“忍辱法门”所强调的精神。

4.精进

已经成佛的释迦牟尼仍然入城乞食,每天如此,坚持不辍,从不假他人之手。他的这种自足自律、自行自修的精神暗示了修行者的第四法门--“精进法门”。

5.禅定

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开始进入禅定的实践。修行者通过禅定,获得重新认识生命的大智慧,从而解脱束缚,彻见真我,超凡入圣。这就是六度法门中的第五法门--“禅定法门”。

6.般若

释迦牟尼在完成一系列身教示法之后,入定出世,自觉觉他,开始回答弟子们提问的问题,为众生解惑去疑,阐明真理。这是六度法门中的第六法门--“般若法门”。

佛法戒、定、慧三学表明,“戒生定,定生慧,然后身安光影至”。保持戒律,依戒修行,是为了帮助修行者进入禅定安静、忘我无我的状态;禅定是为了开启众生的无上智慧。只有开启智慧找到真我,才能最终获得自助助人、自利利他的菩萨功德。

《心经》所说的“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告诉人们,只要按照这六种对应的治心之术修行,就可以帮助人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就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

领导者的“六波罗蜜”

释迦牟尼帮助众生成佛的“波罗蜜”,也是帮助领导者成功的“六法门”。与佛教“六波罗蜜”相对应,领导者在自我修炼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可归纳出相应的“六法门”,它们分别是:

领导者无私奉献、教化下属、帮助他人的舍得之道;

领导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人表率、自律自觉的行为;

领导者忍辱负重、积极乐观、志在千里、自强不息的精神;

领导者百尺竿头、持之以恒、日新月异、进取不止的态度;

领导者破除束缚、升华自我、修行禅定、感悟真我的境界;

领导者自助助人、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明心见性的智慧。

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笔者把二者之间的互通之处加以对比罗列,如表6-1所示:

表6-1 “六波罗蜜”与领导修炼的互通比较

布施波罗蜜,领导者的舍得之道

布施波罗蜜的内涵

贪心,是人类最难战胜的恶魔。布施,是为了唤醒人们被贪心、私欲蒙蔽的真我自性。有这样一个佛门笑话:

有个大魔王在某地兴风作浪,为害百姓,即使孙悟空去了也降服不了他。后来,释迦牟尼派了一位不会武功的小和尚前去降服这个大魔王,但魔王根本就没把小和尚放在眼里。小和尚见到大魔王后,就拿出一个化缘簿对魔王说:“我不是来和你斗法的,我是来化缘的。施主,请你多少施舍一点吧。”大魔王闻听此言,大叫一声,仓皇逃窜。

这个笑话道出了世人在财物面前的众生相,以及人在贪欲面前的可怜程度。

“布施”作为“六波罗蜜”之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对“布施”存在着相当普遍的误解,认为“布施”就是把自己的钱财白白地送给别人。其实,“布施”并不是简单地施舍钱财的行为,而是要唤醒布施者真诚的给予之心。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阿育王在世时,释迦牟尼已经涅槃将近200年了,但是,在阿育王在世的200年前,佛经中却神奇地出现了一段关于阿育王的记载:

有一次,释迦牟尼和阿难尊者二人入城乞食,看见一群孩子正在路边玩沙子。孩子们用沙子堆成城墙和仓库,还用沙土当做粮食储存在用沙子做成的仓库里。当释迦牟尼走过来时,其中一个孩子虔诚地看着释迦牟尼,并天真地用沙土当做大米布施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愉悦地接受了。阿难尊者不明白释迦牟尼为什么会接受用沙土做成的米,心想:难道这样的布施也会有功德吗?

释迦牟尼看出了阿难尊者的疑惑,便告诉他:“布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布施者所发善心的真伪。这个孩子以沙土供养我,完全是出于真心。在我涅槃100多年以后,他必会获得做一个大国国王的福报,他来世的名字叫阿育。”

在释迦牟尼看来,孩子以一掬沙土布施的功德在于他心无恶浊之念,内心清净纯明。所以,布施是心灵纯善的体现,是真心的表达。

日本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和尚是江户时代著名的高僧。有一次,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0两黄金布施给圆觉寺修建寺庙。诚拙和尚收下黄金后什么也没表示,继续做自己的事。施舍黄金的人对诚拙和尚的这种态度非常不满,他高声叫道:“喂,师父!这袋子里有500两黄金!”

诚拙和尚淡淡地说:“知道了。”

这个人更加生气,抱怨道:“师父啊,我给寺庙捐助了500两黄金,难道你连一声‘谢谢’都不说吗?!”

诚拙和尚答道:“你捐献黄金供养佛祖,所得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认为供养佛祖像做生意一样,是为了换取佛祖对你的感谢。那么,我就代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以后,你和佛祖就银货两清、互不相欠了!”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当年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首先在南京拜见梁武帝。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后大建庙寺,写经度僧,自认为功德无量。于是,他自负地问达摩:“我做了这些善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很生气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所谓“有为之事”,是指梁武帝的行善存有明显的个人目的和功利色彩,他把布施、行善、造庙、度生视为和佛祖之间讨价还价的交易。这种行为不是行善,而是收买;这种布施也不是布施,而是贿赂。所以,《金刚经》上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中的“布”是广大、普遍的意思,“施”是给予、散尽的意思。在佛教理论里,从形式上把“布施”分为三类,即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1.财布施

用自己的体力帮助别人,用自己的智慧为别人出谋划策,以解别人的燃眉之急,这种方式叫“内财布施”。因为人在用体力和智慧帮助别人后,体力会很快恢复,智力也不会减少。而拿出自己的财物去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行为叫“外财布施”。

这两种“财布施”的方式都属于中国人所说的“授之以鱼”的“鱼”的范畴。因为这些布施只能解决别人当下的困难,不能解决长久的、心灵的困扰,所以也是最低层次的布施。

2.法布施

告诉别人解脱痛苦的方法,即所谓“法布施”,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渔”。它指的是与其给饥饿的人一条鱼吃,让他暂时填饱肚皮,不如告诉他捕鱼的方法,让他从此不再饥饿。所以,《法华经》上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3.无畏布施

让别人了解到自己能超越生死轮回,从此不再对痛苦心存畏惧、恐怖和迷惑,从而让别人也像佛祖一样看清真我、了却烦恼,得到无所畏惧的精神慰藉,这就是“无畏布施”。《普贤菩萨行愿品》上说:“菩萨以方便力为我们在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

无论实行哪种形式的布施,都要遵从佛教所提倡的“发心正,果必圆”的无私奉献精神。《金刚经》上也不止一次提到修行者应具有正确的布施方法和心态。比如,书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在告诫世人:真正的布施要求布施者具有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心态,而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贪求回报。

领导者的布施波罗蜜

“帮助员工成长”的理念实质上等同于佛教中的“法布施”,可是许多领导者在实施人才战略和提升员工能力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认识误区,即培养员工的能力无异于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这种认识广泛存在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群体中。他们认为当企业好不容易把员工培养出来以后,员工不但不怀感恩之心,反而会向企业提出加薪、升职等条件,或者干脆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

但笔者认为,领导者应该明白:员工是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载体,只有帮助员工成长,客户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团队才能进步,企业才能发展。如果出现了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的畸形结果,企业也应该反思自身的用人、留人环境和员工的成长环境是否存在问题。

从理论上讲,领导者培养员工的态度就体现了其对“法布施”的认识。世界500强企业也都存在员工跳槽问题,但这些企业不会因为员工可能跳槽,就不重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所以,领导者所能做的,应该是保持一颗真诚的布施心去关注和培养员工,本着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去关心和帮助员工。

领导者的布施心和奉献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领导者个人为企业付出了多少精力或放弃了多少物质利益上,还应该体现在领导者帮助了多少员工提升能力,为企业培养出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及如何对待自己为团队付出、为群体牺牲、为员工奉献的行动中。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的这两句话概括了水的全部美德,那就是,水的德行在于利益众生而功成弗居,成人之美却不图回报,无私奉献但不争名夺利。

水居善地,是为了利益他人;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他人。领导者也应该像水和蜡烛一样奉献自己,帮助他人。当领导者明白了这种舍得之道后,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实践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和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了。

放弃领导者的官本位意识,凸显团队成员的核心地位,对于领导者来说也是一种舍得之道。星云大师有这样一句名言:“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领导者在企业经营和团队管理过程中,也有必要长期保持这种“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虚怀若谷、甘居人下的领导境界和胸襟。让每个成员“重要”,让领导者“不重要”,恰恰是领导者的“重要”所在。只有当每个团队成员在企业里慢慢变得重要时,领导者的重要价值才能体现,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也才能得到证明。

持戒波罗蜜,领导者的自律自觉

佛门“五戒”

菩萨的功德在于自利利人,自觉觉他。如果说“布施”侧重于利他和助人,那么“持戒”则侧重于自觉和自助。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诫弟子要“以戒为师”,可见“持戒”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修行者误入歧途。

“戒”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它不只是对修行者某些特定行为的禁止,还有止恶和行善的含义。佛教的清规戒律很多,一般出家的和尚要守二百五十条戒规,而尼姑则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规。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这“五戒”是所有佛门弟子及修持佛法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戒规。“五戒”看似简单,但若真的做起来却远非常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隋朝的吉藏大师在根据三大护国佛经之一的《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所撰写的《仁王经疏》中,把佛教“五戒”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仁、义、礼、智、信作比较后,从儒家学说的角度对“五戒”进行了重新阐释,见图6-2:

图6-2 佛教“五戒”与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的比较

企业领导者“五戒”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从儒家思想的仁、智、礼、义、信的角度可能更便于理解佛教“五戒”的哲理和内涵。

1.不杀生配仁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意思是,作为君主,如果事先没有对百姓进行必要的教化,而百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法令,却被施以酷刑,这样行为叫做“虐待”;事先没有告诫百姓必须遵守的法令规则,也不给予必要的支持协助,却强行要求百姓完成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种行为叫做“残暴”。

“虐”和“暴”与“仁”对立,也是英明的领导者绝对不能做的行为。领导者应该懂得,只有充分提升员工能力并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的领导者,才能称得上是“仁爱”的领导者。

2.不偷盗配智

同类推荐
  • 领导魔法(完全智慧手册丛书)

    领导魔法(完全智慧手册丛书)

    领导就是团队的领袖,是保证组织或企业实现大目标的舵手。一个成功的领导,不仅要具备娴熟的驭人技巧,卓越的预见力,而且需要有争取掌控领导权的非凡才能。只有拥有领袖的品质,才有可能成就非凡的事业。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领袖,然而一流的人才都具有学习模仿伟大人物的天赋,兴趣和热情。认识领袖的魅力,撑握统御大众的方法,就如同手握着实现宏伟理想的魔仗。本书全面论述进了新领导学的思想,积极探讨了统领人物的两极性、倾向性、深刻性、以及领导权应该具备的效能性和稳定性,充分肯定了领导者在权力动作过程中的智性发挥的应急才能和热情理智,是研究新领导学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 领导的方与圆:洞察人性管理的奥秘

    领导的方与圆:洞察人性管理的奥秘

    我们常常听见有些领导抱怨:中国人真难管!我们的回应则是:谁让您管中国人?“管理”一共两个字,一个是“管”,一个是“理”。 “管事理人”,是领导者做好工作的根本。曾仕强教授在书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世人阐述了管理者“外圆内方”的领导艺术,令你在读后充分领悟领导者从成功到卓越的真谛
  • 决胜红海,生死转型

    决胜红海,生死转型

    有些企业家说,他们的商业模式很好。但我们看他们的商业计划书时,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商业创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肯定是要有一个好的商业创意,但商业模式是一个包括客户价值创新、收入模式、组织架构的系统,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整个企业的改革。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持续赢利。
  • 读懂顾客

    读懂顾客

    《读懂顾客:写给市场一线人员的消费者心理学》主要讲述什么是高超的销售技巧?找准顾客的需求,了解顾客的想法,并且从这方面入手,才是最高超的销售技巧!没有什么比从顾客角度出发的建议更具吸引力,没有什么比研究顾客更具挑战性,更需要智慧!努力工作只是成功的前提,聪明地工作才是成功的关键,不管你的工作如何的繁杂,读懂顾客,最终的成功将会属于你!
  • 现代公司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设计

    现代公司员工福利计划方案设计

    最实用、最权威的员工福利方案手册。你是否在为员工的懒散懈怠而苦恼?或者在员工福利上投入了很大财力却仍听到下属的抱怨?一场以小博大的投资,以有限的投入带来员工无限潜力的挖掘,给企业带来无穷的长期收入。有了合理的员工福利计划方案,企业的腾飞不再是梦想!
热门推荐
  • 风俗源流的故事

    风俗源流的故事

    这套《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神迹仙踪的故事》、《妖魔鬼怪的故事》、《鱼龙精灵的故事》、《荒诞不经的故事》、《奇异自然的故事》、《万物有灵的故事》、《鸟兽灵异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故事》和《风俗源流的故事》10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
  •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小故事,来阐述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段画龙点睛的感悟,每一个故事,都能为读者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
  • 盛世荣宠

    盛世荣宠

    父是亲王,母是王妃,大伯是皇帝,舅舅是国公,他们都很疼爱她。阿元一直觉得自己穿了一个人生大赢家,一路无忧无虑(称王称霸)地长到十五岁,赐婚的旨意叫阿元傻眼了!阿元(木然脸):我确实想嫁到你们家,可是为毛娶我的不是你弟?湛某人(微笑拖走):别做梦了,洗洗睡吧。这是王府贵女养成不成反被养成,顺便PK各路好汉的故事~
  • 千金归步步为赢

    千金归步步为赢

    口口声声说爱她的未婚夫,竟然与自己继妹恩爱缠绵。原本善良的继母狠毒夺家产,害死父亲,让弟弟含冤入狱。苏家换姓易主,她被赶出家门,抓进集中营,遭遇非人的苦难,命悬一线!“苏芳华,哪怕是活在地狱,也要活着,只有活着才能夺回一切!”三年后,传说中痴傻少爷携妻轰动归来,这位少夫人就是当年名门千金。再次回来,她已不是过去的苏芳华,她从炼狱中爬起,卷土重来。然,十里洋场阴谋四伏,名门望族争权夺利。在这风起云涌的局面,为复仇不仅要步步为营,更要步步为赢!在这烽火硝烟的乱世,演绎芳华绝代的传奇!【推荐小七的完结文】《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 嫁祸

    嫁祸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恶魔女狂追绝色美校草

    恶魔女狂追绝色美校草

    乔茗儿感觉到两条热乎乎的“毛毛虫”从鼻子里哧溜哧溜地爬了出来……前一秒她还在呼噜呼噜地流着哈喇子做春秋美梦,可是当她睡醒之后准备推开柜子...
  • 雪中悍刀行

    雪中悍刀行

    这个江湖,有武夫自称天下第二一甲子。有剑仙一剑破甲两千六。有胆小的骑牛道士肩扛两道。但一样是这个江湖,可能是江湖儿郎江湖死,才初出茅庐,便淹死在江湖中。可能对一个未入江湖的稚童来说,抱住了一柄刀,便是抱住了整座江湖。而主角,一刀将江湖捅了个透!临了,喊一声:小二,上酒~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宠妻1314:神偷傻妃

    宠妻1314:神偷傻妃

    能起死回生却贪财冷血暴脾气的搞怪神医?错嫁于毒发等死的毒王,皇上寿宴,呆萌丑女霸气外泄:本小姐男人的命,谁敢来取?毒王:敢说王妃丑,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京城人人皆知,灭!超拽宠物当即笑翻:笨女人,你这牛粪还就认准那鲜花了?当惊才绝艳命不久矣的毒王爷疯狂的爱上多变丑女,玉镯,又丑又笨的废物准太子妃?更是那个神秘莫测,玉佩,玉戒……一件件上古首饰的现身,拽萌兽宠纷赔本认主,谁能想到,更揭开了他们身世的惊天秘密!宠妻1314=宠你一生一世!本文女主腹黑,善扮猪吃老虎,男主绝美狠辣固执无情,敢把黄*裤丢皇上头上将冷血帝王气到当场吐血的嚣张大盗,宠物拽萌霸气,轻松搞笑中巧妙揭开层层秘密……
  • 萧红小说集

    萧红小说集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本书精选了萧红的小说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萧红的作品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正如茅盾先生给出的评价:“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