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900000008

第8章 禅修与静坐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2)

禅修与静坐在出家众中,多在寺院的禅堂或静室中进行。而现在禅堂制度多不复存,皆各自修行。不管出家或在家众,禅修静坐的环境选择十分重要,特别是初习行者,宜选择安静并且较为固定的地方,如果条件许可,最好有一间专门的房间,或者是房间的一角。安置一张椅子,或者蒲团、垫子,在床上也可以,但均应置放60毫米左右厚的软垫,使坐着舒适,座位的前面要有一张矮几,用以置放法本(书籍)或作观想用的图像。如果有信仰的行者可在座位的左边或右边,布置出一个佛坛,佛坛上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或者其他的佛像及图片,放个香炉,供养鲜花、净水及水果。佛像要请具有一定资格的出家僧人装脏和开光,所谓装脏,就是在佛像的肚里装入一些药物及经卷、珠宝等,然后由法师诵经和举行一定的宗教仪轨,佛像方具有灵性,否则与艺术品无二。如果没有信仰,安置一张你自己最喜爱的图片,布置得越舒适、淡雅、美观越好。尽量布置完美,而使之对你自己有极大的吸引力,平常即使不在静坐的时候,只要一想起这个地方,便立刻想要去静坐。如果条件不可能办到这些,在房屋平顶上,或者公园的一个场地,也是可以的。地点一定要清静和洁净,最好能不受到外界的骚扰。

座位的方向选择也应该适当注意。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用八卦、五行来确定方位的好坏。一般分为两大类。八卦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五行分为水、火、木、金、土;方位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人的五行所属,根据八卦来择其最佳的方位。论述这方面的的古典文献很多,简单地说,八卦中的坎、震、巽、离;五行中的水、火、木;方位中的南、北、东南、东,列入适宜方位。八卦中的乾、艮、坤、兑;五行中的金、土;方位中的西、西北、西南、东北,列入适宜方位。

禅修静坐的地方,还应当注意风势。室内要注意空气的流通,要有柔和的轻风徐徐而来。在室外的旷野,也不能在疾风中禅修静坐。有太阳时,面对太阳光要错开30度角左右,不能直对太阳,以免伤眼。不论在室内或室外,静坐时要用毯子将脐下至脚的部位盖好,即使是夏季,也要用毛巾被之类较薄的被毯覆盖。若选择室外,地下不能潮湿,垫子之下要有隔潮的物体,绝对不要选择草坪,宜在混凝土或石板上。另外不能面对尖角物体和尖角建筑物,以及厕所、粪池污秽的地方。

以上这些要求是按一般的禅修静坐而言,一些特殊的禅修静坐方法其环境和应用的物器也有不同的要求,这里就略而不述了。

(第四节 依止师的选择)

古人曰:“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禅修静坐的行者,应该跟随一位老师(师父)。因为行者希望通过禅修静坐而发展一个清晰、积极和慈祥、怡静的心意,那么老师(师父)必须熟习心意的性质和懂得转化心意,并且应该博学多闻,慈悲,对事物有正确的见解,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诚恳的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师父)不应该单一教给学生(弟子)禅修静坐的方法,更应该以身作则,教给学生(弟子)做人的道理。佛教提倡“学佛学做人,人成即佛成”,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师父)应该首先告诉禅修静坐的行者:禅修静坐不即是知识,知识并不离开禅修静坐;禅修静坐不即是哲学,哲学无法超越禅修静坐的领域;禅修静坐不是科学,但科学重实践,重经验的精神,亦正是禅修静坐的要求。所以告诫学生(弟子),千万不要从好奇的心理来探索禅修静坐的内容,不能把禅修静坐误解为神秘经验,去追求获得超自然的能力。当然,在禅修静坐的过程中,可能使生理及心理的感觉上,产生前面提到的种种奇异现象。所以老师(师父)必须告诫学生(弟子)从身心统一的练习中,达到以心意力来控制或转变外界事物的目的。一些视为宗教神通和气功奇迹的现象,不是禅修静坐行者的目的。

再者,在现实社会中,有很不如意的烦恼,给人带来种种的痛苦,所以老师(师父)还应该指导学生(弟子)正确地面对生活,去处理各种矛盾,不能用禅修静坐去指导学生(弟子)逃避现实。因为禅修静坐决不是自我催眠术,也不是唯心论。要用禅修静坐的方法消除自私“小我”,这在佛学上被称为“人执”,进而消除“大我”就是“法执”,这在哲学上被称为真理或者本体。去除人、法二执,就是二空的道理,也就是绝对的解脱。一个禅修静坐的成功者,不会觉得各种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负担或压力,而是在生活的种种障碍中,永无止境地发挥生命的活力。所以禅修静坐的老师(师父)和学生(弟子)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积极的,充满了愉快和开朗。禅修静坐的行者,在老师(师父)的指导下,智慧宝藏的开发会越来越深,使其追逐名利权势或者逃避艰苦的心意得以减少或者消除。

目前在社会上教习气功、禅密功法及太极拳等的人很多,两者都要收缴一定的“束修”,这是应该。但一些老师(师父)借以暴敛钱财,搞不正当的经营活动。更甚者假自然物体称之为具有神灵仙气,骗人钱财。还有一些老师(师父)口出狂言,说什么“包三月开悟……”。禅修静坐是循序渐进的修持,不是工商企业的经营承包,这些“我慢”的人是不能为师的。禅修静坐的行者遇到上述之人,应该远离,千万不要与之为伍,更不要这样的人做老师(师父)。学生(弟子)择老师(师父),老师(师父)亦择学生(弟子),学生(弟子)的道德行为不好,老师(师父)也是不会授教的。

传授禅修静坐和接受禅修静坐的正确态度,就是要知道禅修静坐的目的在于学生(弟子)得以开悟,同时,老师(师父)在令学生(弟子)受益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解脱。因此,老师(师父)和学生(弟子)的教学和受学都不能有不良的动机和邪念。老师(师父)应具备八种品德,以开示学生(弟子):

一、自己的行为规范,必须合乎传统道德及国家法律。佛教徒还必须遵守实行解脱戒,不能有直接和间接伤害他人的行为,广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利他为己任。

二、博学多闻。佛教提倡五明,即五门学问:(1)声明,即语文、声韵、诗词歌赋等,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2)工巧明,要有一种技艺,从更为广泛的意义来讲,必有自己的一种生活技能或正规工作(职业),不能靠传授禅修静坐来养活自己,故而,不提倡收学生的“学费”。(3)医方明,即医学和药物学,其中特别强调心理医疗法及生理学。学生在禅修静坐中的偏差才能得到对冶。(4)因明学,即逻辑学。(5)内明,即佛教的经、律、论等典籍。

三、对禅修静坐有实践的经验。不仅分析观点交待清楚,而且能以直观的经验的观点来教学,有能力澄清学生(弟子)的疑问,除去其缺失及障碍。

四、有能力并具有慈悲之心。乐于负责教导学生(弟子)走正确的禅修静坐之路,而无任何诳语及夸大之词。

五、有无畏的精神。不论任何困难和复杂的环境及事情,均能善待学生(弟子)的学习和修持。

六、忍耐的精神。这与无畏有密切的关联。要有耐心地教导学生(弟子)。

七、开朗的胸怀。禅修静坐应有活泼、怡静的心绪,决不能呆板。

八、对事物要有正见。有通过闻、思、修而指导学生智慧增长的能力。

当然,要找到一位具备资格的老师(师父)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古人说:“圣人无常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制,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过琴艺,向老子学过周礼,所以他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因此,在没有明师之前,在禅修静坐的过程中,可以和有一定经验和成就的善知识在一起互相交流,检讨得失,互得益彰,亦可以多读一些前人的著作,如蒋维乔先生的《因是子静坐法》和现今大德的著述。

(第五节 禅修静坐者的行为制约)

禅修静坐者,不是现实的逃避者,更不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相反,应该在现实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典范。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而与社会相融洽。自古以来,其优异的气质及良好的道德规范,一直为人们所称誉。

禅修静坐者的行为应该规范,这称之为助行道或者加行道。古印度的瑜伽行者的助行道为:

一、持戒。包括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行,不贪,清静,知足,苦行,读诵。

二、助行法。在《瑜伽经》中,归依唯一的神。

三、静坐法。跏趺坐,半跏趺坐,两足跟合置会阴处坐等。

四、调息法。调整呼吸,由粗而细,由静而止。

五、制五根法。制服眼、耳、鼻、舌、身等五种官能,不受色、声、香、味、触所动。

六、制心法。将注意力分别集中于脐轮,心莲,鼻端,舌端等。

七、禅定。心住于一境,没有其他虚妄杂念。

八、三昧。心境合一,心不住念,亦不住境。

古印度的瑜伽派大约产生于与释迦牟尼相近的时代,提倡瑜伽的修持方法,后来引用了与古印度数论派(The sastras of the sarvā sdins)相同的哲学思想,立足于一神教的立场,但其实践方面的基本精神仍在于禅定的修持,是印度外道禅定思想的集大成就者。它把社会行为的制约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对道德规范的重视。佛教密教中期的纯密瑜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佛教采用瑜伽,始于佛陀,但是,释迦牟尼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必须配合戒、定、慧三学才受到鼓励。提出了“以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迷惑,显发真理”的修行主张。由此可见,对禅修静坐行者的行为制约是多么的重要。

禅修静坐者的行为制约可以统称为戒。除了国家的法律以外,用“戒”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按其内容分为止持和作持两大类。“止”是防止、止息,意指止非防恶。“作持”是指修习善行,养成良好的道德。

戒字的含义,《说文解字》解为“警也”,警觉的意思,不能做,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比如通常说戒赌、戒烟、戒酒等,便是一种行为的约束。作持则含有提倡,提倡善的行为,如“五讲四美”就属于作持的范畴。禅修静坐者为使其自身的行为规范化,故多提出严格的要求,防非止恶。古代印度各宗教都提倡五戒,其内容都大体相同,甚至基督教十戒的后五戒,也是如此,现分别列举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二、《摩奴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不贪嗔。

三、《包达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不贪。

四、《钱多法耶奥义书》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实语。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

六、基督教的后五戒: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语,勿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较,只佛教提倡不饮酒,其他各宗教没有戒酒的。因为佛教是通过禅修静坐而开发智慧,饮酒能使人昏迷沉醉,而酒的本身并无罪恶,所以饮酒在佛教属于五戒中唯一的遮戒。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故不许饮酒。三杯酒下肚,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的控制,可以骂人、打人、杀人、强奸、放火、抢劫……至于其他各宗教所标的贪欲、贪嗔等,那不是行为,而是心理现象,正是通过禅修静坐可以减少或根除。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相匹配,通常以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不妄语配信,不饮酒配智,从而形成中国民间传统的道德标准。五戒与五常相匹配不能说是绝对的,只是相近相接,就不饮酒一戒而言,虽然含有礼与智的精神,但儒家的礼与智更为广泛,绝不等于不饮酒,实际上儒家不设酒戒。但禅修静坐时绝不能饮酒。

作持提倡的行为,禅修静坐者应以十善为其准,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邪淫包括在邪行之中)、不妄语、不两舌(即搬弄是非)、不绮语(不阿谀奉承)、不恶口(骂人)、离贪欲、离嗔恚、斋邪见。印度古瑜伽行者所倡导的请静、知足、读诵属作持的范畴,和中国儒家一脉相通。儒家提倡“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苦行在我国也很受倡导,有“劳其筋骨,饿其饥肤”之说。释迦牟尼也修过苦行,但他没有从苦行中得悟,故而他提出了“八正道”。八正道成了佛教的圭臬。

“道”在梵文的原始意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必须修道,其修道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传教,讲他得悟的理论是“四圣谛”,但从现有的经律中研究,认为他不是一开始就讲“四圣谛”。而是先讲了一番中道。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原来随侍他的五人,看他抛弃了苦行,感到失望才离去。释迦牟尼宣传他的悟道理论,必然是先批评了苦行和其他学派的主张,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观,来证明苦行不是正道,只有中道才合理。

苦行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学一些禅修静坐者提倡,并积极为苦行正名。笔者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老年化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提倡苦行既不能为禅修静坐者所理解和接受,或许有副作用的产生,应以倡导释迦牟尼的“八正道”为好。“八正道”的具体内容是:

一、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要依见解而决定取向,以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如果没有正确见,便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事物。正见的反面是邪见,即错误的见解,容易使人执假为真,积非成是,执邪为正等,使人迷惑而导入歧路,造成社会之不安,团体之不和,家庭之不谐,个人之心态反常等。所以正见列为“八正道”之首。

二、正思维:也称作“正思”、“正志”。是指由“正见”而引发的正确思维活动,以纯真的智慧去思索,离开邪妄迷谬。

三、正语:是指由正见的推动,生起正确的思维,从而远离一切妄语,颠狂语,恶语,绮语,离间语,是我们所提倡的“语言美”。

四、正业:是善于正确的认知与理解而作出一切如法、合理的行为。亦即是说对一切衣、食、住、行、言语动作都能正知而住,全乎传统的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当然包括了人的行为和工作,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及不作一切恶行在内。

五、正命:是指正确、合理的求生活命的方式。即指从事合法的正当职业,以维持生计,远离一切不正常职业。如自谓有奇异功能而诈现奇持,自说功德,看相算命、占卜等。

六、正精进:又名“正策励”、“正方便”。正确的努力,止恶行善,不断地完善自己。不要懒怠。

七、正念:即正确地记忆。在禅修静坐时,或依止,或依观,或止观双运时,于所修习的境界能照了不忘,便是正念。

八、正定:又名“正等持”,就是正确的禅修静坐,即正身端坐,专心一志,身心寂静,注心一境,远离散乱心,思想集中,深入深思,以般若智慧观察整个世界,洞察人生的真实,从而获得身心的解脱。

“八正道”可以分为两类。精神生活以正见为主,正思维、正念、正定为辅;物质生活以正命为主,正业为辅。正语和正精进是双关的,正见和正命分别是禅修静坐者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点。“八正道”对指导我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类推荐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热门推荐
  • 师妹难当:高冷师兄霸道爱

    师妹难当:高冷师兄霸道爱

    一朝穿越居然长了一张惊天下的容颜,而她却又因为这张容颜不得不远离自己的亲人。十年学艺归来,盯着张平凡无奇的脸整日晃荡着,享受着应该平静而温馨的生活。但是为啥身边还有这么多的事情?好姐妹的男人被人控制,帮亲姐夫上位,顺便来个江山大统。这也就算了,为啥又蹦出个不是亲娘?好吧,为了姐妹刀山油锅也要去。正走着梅娘回头一看,不好,师兄追来了。快跑!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傀儡皇帝:汉献帝

    傀儡皇帝:汉献帝

    汉献帝,名刘协,字伯和。汉灵帝第三子,汉少帝弟。少帝被废后,被董卓迎立为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手中。献帝在位31年,终被曹丕所废,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傀儡皇帝(汉献帝)》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汉朝末代皇帝的悲哀一生。
  • 鸽子飞过天空

    鸽子飞过天空

    小说真实感人,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语言叙述张弛有序,是作者近年来的突破之作。
  • 人体透视:生命的密码

    人体透视:生命的密码

    集中你的视线,来进行一次人体的奇妙之旅!你无需移动分毫,借助这本书中的神奇书页就可以进行一次人体的深度探索。本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从人体的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详细阐述人体的奥秘,不但全面而且适合青少年的阅读思维方式。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增长更多的科学知识。
  •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大学,是一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是世界各国学子们梦想的殿堂,哈佛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成功的标志。数百年来,这所万人景仰的学府培养出各个领域的高情商名人,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在文学、思想、政治、科研、商业等方面都造就出灿若群星的杰出人才,得归功于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方面有着一套独特有效的方法。
  • 第一贪官:和珅

    第一贪官:和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一贪官:和珅》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和珅的一生。
  • 总裁的纯纯小娇妻

    总裁的纯纯小娇妻

    公主房里,柳梦璃刚刚睡醒坐在床上,揉着双眸,佣人敲门进来。“小姐,平少爷他们都在楼下等你下去用餐,他们还说有惊喜给小姐你。”“什么惊喜呀?”嘟着小嘴,扬起天真的双眸问。“小姐下去就知道了。”“哦!”张开双手任意由佣人替穿衣服。“妈咪呢?”平时都是妈咪来给她穿衣服的。“夫……人……还没醒。”佣人听她问,脸上浮现绯红。“哦!”像似懂一样点点头。平时妈咪都说她是大懒虫,现在她自己怎么变大懒虫了?楼下的三……
  • 九型人格读人术

    九型人格读人术

    九型人格理论的卓越之处在于能透过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九型人格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九型人格与领导力”被斯坦福商学院列为工商管理硕士的进修课程,同时它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广泛采用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本书作者中原老师一直是国内九型人格最有影响力的讲师,也是国内最早通过电视和音像制品传授九型人格的培训老师。通过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他人的处境有更多了解,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你运用性格类型的视角观察周围人时,你会发现,没有哪一种性格是完美无缺的,不仅你所属的性格的存在偏见,其他不同性格类型也因为观念的不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