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8

第48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9)

7.方便善巧波罗蜜有二种:即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回向方便善巧,是约菩萨的大智说,意显菩萨所行前六波罗蜜的种种功德善事,不是完全把它看作是自己所有的,而是要回向一切有情与诸有情共有的,希望众生也因我所修的功德而得一切义利。所以菩萨虽在生死中度生,但不为生死所困扰,亦即通常所说的不住生死。假定没有大智的洞达空无自性,怎么肯将自己所有的善根回向众生?又怎能在生死而不为生死所困?拔济方便善巧,是约菩萨的大悲之说,意显菩萨在生死中的种种活动,完全是为拔济各类有情。假定不是为了有情,菩萨为什么要逗留生死而不安住涅槃?菩萨所以不安住涅槃而不息地奔驰于生死中,完全是由悲心之所推动的。无性《摄论释》第七说:“若以前云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若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无上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槃。”世亲《摄论释》第七说:“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总之,此二方便不出于大悲及般若。以诸善拫回求菩提是般若,利乐一切有情是大悲。

8.愿波罗蜜有二种:就是求菩提愿、利乐他愿。求菩提愿,简单地说,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无性《摄论释》第七,将这说为“及为速证佛果涅槃”。利乐他愿,简单地说,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无性将这说为“求到彼岸为利有情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说有五种愿:“云何菩萨所修正愿?当知此愿略有五种:一者发心愿,二者受生愿,三者所行愿,四者正愿,五者大愿。若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是名发心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往生,随顺饶益有情于善趣中,是名受生愿;若诸菩萨愿能无倒思择诸法,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是名所行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摄受一切所有功德若总若别所有正愿,是名正愿;菩萨大愿,当知即从大愿所出。”佛教叫人发愿的用意,就是要告诉我们将修行积集的功德,用在某一目的上,因为各人的目的不同,故虽同一功德,而所得的结果大有差别。大乘佛法,不愿将有用的功德,消耗于人天、小果上,故特提出愿波罗蜜。发了愿就得实行,所谓“愿为行导”。愿海一定要由行山去填补,才得满足。可见《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五愿,就是愿行兼资的。

9.力波罗蜜有二种:就是思择力、修习力。思择力,简单地说,是以智慧思惟理解,抉择观察。力是堪能的意思,由于有思择力,所以有胜堪能,正思抉择,看看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修习力,简单地说,是实践那思惟观察的诸法。由于有这修习力,所修的静虑,得有胜堪能,没有怯弱性、综合二者来说,思择诸法而起修习,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二力,能令所修的六种波罗蜜多无间断地念念现行。这二种力,是遍通一切修的,一是理解力,一是实践力。

10.智波罗蜜也有二种:就是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受用法乐智,是说菩萨由修前六波罗蜜多,成立不可思议的殊胜妙智,以自己所得的这妙智,在如来的大集会中,受用种种的法乐。成熟有情智,是说菩萨以此所成就殊胜妙智,观察有情各个不同的根性,以六波波罗蜜多去成熟有情,使之获得解脱。受用法乐是自利,成熟有情是利他,所以这二智具自他二利。无性《摄论释》第七说:“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复由此智成立六种,谓数相等种种品类,是则名为受用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此戒、此忍、此精进等,如所闻法饶益一切有情之类,是则名为饶益有情。”世亲《摄论释》卷七说:“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后得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成熟有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辨别慧、智二者不同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今于此中能取胜利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以上十波罗蜜又称十胜行,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习这十波罗蜜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由于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这十重障是:

1.异生性障,依烦恼、可知二障分别起之种子而立异生性,障无漏之圣性,入初地见道断之。

2.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之一分及其所起而误犯之三恶行,乃障极净之尸罗,入第二地断之。

3.暗钝障,所知障中俱生起之一分,令忘失闻思修之法,能障胜定、总持及其所发之三慧,入第三地断之。

4.微细烦恼现行障,执著诸法实有,无始以来随身现行,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入第四地断之。

5.于下乘般涅槃障,厌生死,乐趣涅槃,障无差别之道,入第五地断之。

6.粗相现行障,乃执有苦集之染及灭道之净等粗相而现行之障,能障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断之。

7.细相现行障,执有生灭之细相而现行之障,乃障妙空无相之道,入第七地断之。

8.无相中作加行障,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尚有加行之故,障无加行道,入第八地断之。

9.利他中不欲行障,不欲勤行利乐有情之事,而乐修利已之事,障四无碍解,入第九地断之。

10.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乃于诸法中不得自在,能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并所起之事业,入第十地断之。

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胜行,以断此十重障,能证得十真如,故菩萨至第十地于法虽得自在,但有微细之所知障及任运烦恼之种子,若断此等余障,方能入如来地。加此一重障,合称十一重障。

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所谓真如,梵文bhutatathatā或tathatā。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即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后加四真如乃配合于苦、集、灭、道等四谛为序所安立)。这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之外六种,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法相唯识宗据《成唯识论》卷九,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自其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自初地始可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十地中所断之障及所证之真如各不同,而称之为“十地是证真”,结合十真如,简述如下:

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此谓欢喜地断障记真。菩萨修舍行,于内身对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此谓离垢地断障证真。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

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为发光地断障证真。菩萨加工用行,发起深广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发,即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著的对象之意。为焰慧地断障证真。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则无所系属。

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无二,即迷悟一如之意。为难胜地断障证真。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分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缘觉二乘)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

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为现前地断障证真。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集为染,执道灭为净)现行障,证得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

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为远行地断障证真。菩萨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

8.无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为不动地断障证真。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无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

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为善慧地断障证真。菩萨以无量智观察众生境界,皆如实知,得无碍智慧,遍说诸法,普令获益,即断利他门中不欲行(谓第八地于无相中,舍离功用)障,证得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无碍智得自在。

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为法云地断障证真。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以上十真如顺证地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是为“大牟尼法”,永离二障。

(第六节) 菩提与涅槃佛身与佛土

同类推荐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热门推荐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性保健中药

    性保健中药

    本书为“性保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四十四种有调节人的性兴奋水平和性保健作用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应用。内容丰富、健康实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星学苑:恨君不怜情

    明星学苑:恨君不怜情

    明星学院,风云骤起。实力派?偶像派?戏中情?情外戏?酷少爷遇到苹果女,浪漫偶像剧悄然上演——你会是我的巨星男友?他是身世显赫的未来巨星,她是学识渊博的教授女儿,不过在超级美男方临星的眼中,她和一只没思想的苹果差不多。还有他,致力于表演的阳光老师,想帮助自己可爱的表妹完成她的梦想。风花雪月,刀枪剑棒,柔情蜜意,悲欢离合,青春渐长,究竟是在演戏,还是在假戏真做?这里是明星学院,制造未来之星的超级学府,美女如云,帅哥如草,所以无论你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无论是假戏还是真情,在这里,都必须全力投入演出,否则——不要想毕业!(快乐小白文,酸甜青春味,偶尔小虐,慎入哟~~~~)
  • 店长必备手册

    店长必备手册

    全书分为店长的素质、职责与形象,员工管理,团队管理,促销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店面日常运营管理,物品采购管理,店面卫生管理,店面安全与防损管理,设备管理与财务管理等几大部分,以管理实务、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管理制度与管理表格等实用工具的形式,全面而具体的呈现了店长日常操作与管理的要点。
  • 宦海升沉录

    宦海升沉录

    《宦海升沉录》以袁世凯为主人公,描写了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事件、义和团运动、立宪之争等政治事件,展示了袁世凯由发迹到下野的宦海升沉历程,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关头,清季朝廷和官场的惊人黑暗和腐败内幕。
  • 虚空大武仙

    虚空大武仙

    十魂大陆,天地争雄,成仙成圣,混沌天地,宇宙十界,十魂大陆,一为断魂……一个不小心穿越无尽虚空,进入十魂大陆,二十五岁,变成三岁,由三岁开始遇上两位天困之人,得其传继一步步走上武仙之路,为寻回家之路,为解心中之谜团。得遇一位长得与老婆一模一样的公主,尝试着当驸马的瘾,斗志斗勇,只求保护自己,保护心爱之人。原本孤单伴路,却不想出现一具穿越清尸,僵尸随行,一路披荆斩棘,什么成仙成圣,什么是长生不死,任由你神佛满天,一路照杀不误,只为一朝无尽虚空,超脱一切,穿越回家路。
  • 学会和客户说话

    学会和客户说话

    无论你是初入销售这一行,还是已有几年销售经验,你都能从本书中找到解决销售困惑、提高业绩的诀窍,进而轻松应对并掌握和客户说话中的主动权,以心攻心、见招拆招,快速、顺利地拿下订单!
  • 高考状元经验谈

    高考状元经验谈

    本丛书精心选取了多个人生重大课题,内容涉及学习、生活、哲理、亲情、事业、交往等方面,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不可不读的最益智的哲理故事

    不可不读的最益智的哲理故事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快乐的体验是求知;在探索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帮助是引导。希望本书能带领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让它成为你的良师益友!